摒弃圈子文化发言稿

2022-08-22

发言稿是一个人在发言前对自己需要讲话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你懂得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发言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摒弃圈子文化发言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摒弃圈子文化发言稿

支部书记整治圈子文化发言稿

篇一:增强组织观念

破除“圈子文化”

龙源期刊网 .cn 增强组织观念 破除“圈子文化”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02期

圈子原本的一种含义是指人与人因为相同兴趣、经历或其他目的而结合成的非正式团体。志同道合而相聚一起,或结伴临溪,流觞曲水,或坐而论道,疑义相析,都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但是,当下社会和官场上流行的圈子却完全脱离了志趣的主题和情感的联合。不少人削尖脑袋钻进圈子,想方设法经营圈子,千方百计扩大圈子,形成了一种畸形繁荣的“圈子文化”。“圈子文化”很讲究中心。圈子实行的是家长制。圈子中的人际关系如同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写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就是圈子的“家长”。“家长”掌控着圈子内外部资源的获取分配和圈子的运作,圈子其他成员只能唯“家长”马首是瞻,老老实实服从指示。圈子还实行等级制。圈子之内谁是老大,谁是心腹,谁是马仔,谁也不会搞混。“上下有等、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之类的在圈子中最适用。

“圈子文化”最关键的是规矩。这种规矩是潜规则,摆不到台面上,也落不到纸面上,但是谁要敢坏了规矩,那今后肯定是在圈子里“混”不下去了。圈内圈外,第一位的规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圈内人要是混出了名堂,必定要彼此拉一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要是出了问题,则必定要统一口径,百般包庇。因此社会上常常听见某个地方“拔出萝卜带出泥”,被“一锅端”。圈子上下,第一位的规矩是“江湖义气”。下属对待老大要“忠心耿耿”,老大对待下属则要“义薄云天”,你为我效犬马之劳,我为你两肋插刀。至于这种规矩是否符合党纪国法,是否遵从组织原则,都在所不问。

“圈子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党内宗派主义的变种。每个小圈子就是一个小团体、小山头,它们时常闹独立性,只强调局部利益,无视整体利益,往往通过内部被异化的伪团结,相互间无原则的争斗,于无声无息中解构了组织意志,绑架了组织意图,裹挟着组织的运行。“圈子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利己主义的恶性发展。组织的运行围绕一个“公”字,圈子的运行围绕一个“私”字。混迹圈子的人形形色色,但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利。归根到底这类圈子都是个人利益关系的同盟。

匡正风气,破除“圈子文化”的途径有很多,但最关键要摆正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学会正确对待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每一个党员都必须认识到,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强弱,贡献大小,个人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把自己置身于党的一个组织之中。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参加党内生活,认真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要时刻牢记感恩组织,而不是感恩个人。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归根到底靠组织关心培养,而不是靠圈子帮衬,更不是靠“贵人”相助。因此要对组织心怀感恩,心存敬

篇二:浅析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浅析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浅析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1】随着党中央高压反腐进程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中暴露出以窝案、串案为主要形式的“塌方式腐败”现象。在此背景下,圈子文化成为一个热词,引起广泛关注。我们极有必要理性考察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的社会结构力量在异化党内关系、诱发权力腐败中的推手作用,从源头治理的视角,探讨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规律,维护和保持党内关系的纯洁性,推进政治生态的改良优化。

一、圈子文化的渊源考证与价值评判

社会学意义上的“圈子”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社群”“部落”“团体”的同义语,是社会结构形成、社会秩序保持的重要单元。从政治发展的纵向谱系来考察,以血亲关系为内核的社会关系圈,曾成为塑造国家政治系统初始形态的支撑力量,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伸张,而后随着近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日渐式微,逐渐沦落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忠于家庭圈子,还是忠于公正的政治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这种思想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视自然家庭为公益的敌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启示在于,裙带关系和对公共秩序的义务之间永远存在着紧张关系,成功的秩序需要通过良好机制来抑制裙带关系和圈子忠诚。在中国,圈子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心理基础。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和人际关系最具影响力和解释力。这种“差序格局”中的圈子文化,使得群己界限、公私关系模糊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

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及至当代,我们仍可切实感受到“差序格局”在观念和文化层面对社会关系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伴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强,演化拓展出老乡圈、战友圈、同学圈、同事圈等关系形态,并对社会成员形成强迫性参与的内在压力。在政治生活场域中,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特点的各式圈子,对良性政治生态的破坏力是不容忽视的。

二、圈子文化对党内关系的解构与异化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严正警告党员领导干部要远离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客观透视现状,社会生活中圈子文化的种种弊病,在党内关系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而且在某些地方和部门中呈恶化态势,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第一,销蚀党内关系价值诉求的崇高性,使党内关系庸俗化。党内关系内含着价值诉求的崇高性。圈子文化则奉行感情至上,模糊政治伦理的是非与善恶界限,对圈内人往往不讲原则地迁就。党内关系中一旦产生这种庸俗化的“亲密”关系,就会成为党的崇高价值诉求的腐蚀剂,使原本简单纯洁、健康有序的党内关系变得庸俗。第二,消解党内关系架构与运行的规范性,使党内生活失序化。习近平对党员干部提出严正警告:党内“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这些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成为个人利益交换、获取与寄居的基本载体,奉行集团利益至上,破坏整体利益,绑架组织意图,解构组织体系,操纵组织运行,扰乱组织秩序,具有很强的销蚀和离心作用,使党内关系面临混乱无序的风

险。第三,弱化党内制度的认同感与执行力,使党内制度运行潜规则化。圈子内成员积极参与和维系或亲或疏的交往圈子,通过圈内关系疏通权力,变通或篡改正式程序,运用潜规则快捷化地获取合法或非法利益,产生对各种正式规则的浅度认同、抽象认同、虚伪认同乃至不认同现象,消解着党内制度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三、圈子文化对腐败现象的诱致与扩散效应

圈子文化在党内关系中持续发酵的直接后果是异化公权力,诱发和加剧腐败现象,乃至向社会各领域恶性扩散,是当代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

首先,圈子文化是“塌方式腐败”频发的重要诱因。透视近年来查处的“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等案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为表征,形成规模不等的各种圈子。可以说,圈子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运行逻辑是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根源。其次,圈子文化引发干部选任中的逆淘汰现象。吏治腐败是对政治生态的最大危害。圈子文化对党的干部政策和选任制度的冲击不容忽视,要害之处在于封堵了那些遵守政治规矩,拒绝各类圈子,坚持一心为公的优秀干部的升迁通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第三,圈子文化的危害蔓延至社会领域,加剧腐败的平民化趋向。在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的情境下,圈子文化的运行逻辑便会向社会场域中传导弥散,公权力异化的恶果从政治领域向其他领域蔓延,呈现出“集体行动”的危险征兆,加剧腐败的平民化趋向。

四、党内关系中圈子文化蔓延的防治思路探讨

第一,以观念改造为先导。党员领导干部的观念革新是破除圈子文化的前提。一是坚持批判与建设并重,提升主流文化的统御力。二是加强党性教育,构筑阻隔圈子文化的思想屏障。三是强化自警自省自律意识,增强拒绝圈子文化的政治定力。第二,以清除特权为切入点。一是实现作风治理的常态化。须以防微杜渐的长远视野,利用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施“八项规定”的良好契机,把整治作风的触角逐步延伸到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规定等深层领域,形成对圈子利益的持续冲击力。二是推进公务人员利益补偿方面的制度改革,通过收入制度的改革,逐步缩小政治精英群体的心理落差,使其通过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自觉抵制和摒弃小圈子的利益诱惑。第三,以消解主要领导干部“被围猎”困局为着力点。强化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是清除圈子文化的关键所在。一是科学分权;二是民主决策;三是流程公开。第四,以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为依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首先在反腐倡廉领域中提出并赋予丰富内涵,从清除圈子文化的视角来说,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制度设计要更具人性化考量。二是激发既有制度的潜在功能。三是切实执行职务回避制度。第五,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动力。各级党委应把防治帮派圈子、纯洁党内关系作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责任内容、健全问责程序,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有效防范责任虚置、错置、倒置等责任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激发责任追究制度所产生的驱动力,使圈子文化的生存规则在党内生活中无立足之处。第六,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保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脱圈子文化的袭扰,

一要自觉维护组织权威,不搞非组织活动,遵守组织决定,以组织权威抵制圈子“权威”。二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正确对待和处理党内矛盾,绝不能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不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三要自觉遵循组织程序,增强组织意识。四要切实管好“身边人”,警惕与领导干部关系密切成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严防权力元素渗入个人社会交往关系之中。

【浅析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2】“圈子”常常用于形容因具有相同爱好、兴趣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这本无可厚非。但不知从何时起,“圈子文化”开始在党内流行起来,有的党员拉帮结派、笼络人心,在自己的关系网内画出“小圈子”、培育“小团体”、筑起“小山头”,俨然一派江湖作风,他们无视党的政治纪律,把原本严肃的政治生活庸俗化,有的还搞权钱交易、培植利益链条,滥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这样长此以往必将破坏一方政治生态。

“党内圈子”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企图在圈子内谋求私人利益,妄图走仕途捷径,发致富横财。习总书记在谈论腐败问题的时候多次强调,党内不能搞圈子文化,更不能搞利益集团,搞“圈子文化”必然出事。由此可见,党内“圈子文化”的危害之严重。“圈子文化”是滋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沃土,必须坚决铲除。从查处的腐败案例来看,圈子内的领导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把个人等同于组织,重大决策既不科学又不民主,全由自己说了算。还有的各自为政,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变成自己的“家臣”, 篇三:党支部书记例会发言稿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构建和谐银田

各位同仁:

今天我将围绕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公司2012年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际,浅淡一下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银田公司党支部历来非常重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注重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1、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中,党支部不断加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支部班子成员率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采取了多项举措,进一步提升了领导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工作成效。支部班子坚持每月一次会议,制定下达工作任务计划,班子成员能做到充分沟通,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锐意进取,不断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公司新一届经营领导从上任伊始就强调要求:要真干事、干实事,在其位必须谋其政,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努力为企业谋发展。针对公司去年在经营上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领导班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认真分析发展需求,通过整合资源,控制成本,开源节流,不断挖掘管理的潜力,加强对企业运行成本的管控,努力在成本控制上寻求突破,成立了成本控制小组。

2、稳步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努力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公司支部每月按时召开党政例会,总结上一阶段工作,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努力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认真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根据工作的特点,要求特别是涉及到服务的党员,要以改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对外窗口的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服务意识有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党支部不定期召开支部委员座淡会,加强支部工作的大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整顿落后委员,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积极发挥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评选 “优秀党员”等活动,充分表彰先进,调动了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的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去年公司发展面临困难时中,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冲在先,积极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较好的完成公司布置各项工作,顺利拿到安全生产许可证。

前年“七一”期间,有5人被公司党支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3、以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011年,公司支部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不断开展党员学习实践活动。相继开展了评优争先系列活动,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提升了公司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以上各项举措,使得公司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制度的刚

性得了维护,正气得到了弘扬,各项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在公司上下营造出了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贯彻落实“原则问题不通融”要求

公司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原则问题不通融”的要求,明确了在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必须全面坚持“原则问题不通融”的方针,努力做到处罚违章不手软,党风廉政建设双保险的举措。

1、安全生产方面,去年以来,公司不断加大安全管控力度,在安全工作上做到“不通融”。实行了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深入现场督察安全,真抓实干,对于查到的安全违章行为处罚起来绝不手软,发现一例处理一例,杜绝安全事故再次发生,保障职工安全及企业发展。

2、生产、销售服务方面“不通融”

公司继续坚持“原则问题不通融”的方针,努力做到以销售需求为导向,有效实施“三到位”优质服务。公司按期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合理的改进举措,并对违反规定的相关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积极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加强对销售服务质量事故的追究,及时调查处理客户来信、来访、投诉和举报,并定期走访大客户。

3、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通融”

通过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分析经验和教训,引导职工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力上查找自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树立了“银田发展我收益、我为银田创效益”的理念,为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党组织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夯发展基础,抓好党建促发展。 共产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广大党员、干部主要精力抓好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党建。立足工作实际,完善员工考核机制,规范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加大对党员的培训、管理力度,强化党员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2、企业文化建设

要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在全体职工中间,努力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标语、企业文化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内容,努力培养广大员工在企业文化方面的认同感,调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3、坚持创先争优活动,保障公司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优秀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做好公司制度化管理,实现“依法治企、以法治人”发展之路,充分体现公司“以人为本,企业员工双赢”发展宗旨,继续做好河南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工作。

2012年是公司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党支部将在以靳总、孙总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下,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中心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2012年3月23日

第二篇:领导干部抵制“圈子文化”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圈子文化”的危害性,强调“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要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官场风气,就必须破除“圈子文化”的消极影响,清除政治山头主义、派别主义的遗毒危害。身为党的领导干部,我时刻警惕身边“圈子文化”的滋生和侵袭,做到坚决抵制、洁身自好,但是对一些潜在的隐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自我整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自觉“抵制圈子”文化方面,自己做到了思想清醒、防微杜渐,但是对滋生“圈子文化”的土壤及其必然导致腐败的后果,缺少更深层次的批判和反思,往往只是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还没有将其提升到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高度去认识。

3.能够正确处理班子成员间工作关系,但对基层政治生态关注较少。加入领导班子以来,我始终自觉维护党组权威领导、集体领导,不折不扣贯彻民主集中制,立足本职、找准定位,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班子集体智慧得到有效发挥,我也与各位班子成员结成了深厚的工作友谊。身处这个风清气正、务实拼搏的集体,我更加深刻意识到,良好的政治生态对提升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我全力做到多信任,少猜疑;多负责,少推诿;多关心,少冷漠;多理解,少指责。坚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

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重视不够、方法不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对铲除“圈子文化”的艰巨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当前对“圈子文化”的批判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声势,有时候表现得过于乐观。忽视了“圈子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铲除的,只有把反腐作为常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斩断各种利益链和关系链;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对铲除“圈子文化”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圈子文化”由来已久,有时候存在“从长计议”“不急于一时”“慢慢来”的思想,还没有意识到“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一大顽疾,整治“圈子文化”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3.对铲除“圈子文化”的复杂性认识不到位。领导干部在“圈子”的活动具有隐蔽性、私人性、复杂性,圈内人员之间又有相容性、保护性,监督起来难度大,不易净化。以往,对“圈子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场斗争的复杂性,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全面系统地学习总书记关于力克“圈子文化”,修复党内政治生态的讲话精神和相关要求,深刻剖析“圈子文化”典型案例,以案为鉴。

第三篇:摒弃课桌文化团日活动策划书

摒弃课桌文化,崇尚文明学风

活动背景:为响应商学院十一月份活动主题“我同商院共成长”,增强广大学子“温大发展,我在

其中”的主人翁意识,10国贸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策划参与摒弃课桌文化的活

动。

活动目的:希望通过此次清除课桌文化的志愿者活动,能够增强同学们的自律意识,提高同学

们保护公物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还课桌以干净美观,创造优美、整洁的学习环境,给同学呈现一个清新夺目的学习环境,同时培养我院学生吃苦耐劳的的精神

活动意义:课桌不仅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设施,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温大学

子,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此次志愿活动,既增强了大学生爱护桌椅、保持室内清洁的文明意识,又彰显了志愿者不怕脏、不怕累、乐于奉献的精神,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活动内容: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清除课桌文化(课桌上的涂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用

抹布、水盆等劳动工具认真清理每一张课桌,桌面、凳角、抽屉。

活动简介:

活动步骤:1)班长宣布活动开始。

2)召开全班动员大会

3)本班51人分成5组,自带工具将课桌上面的涂鸦、文字等清除干净。

4)清除结束后5组进行评比,对获胜组进行表扬。

5) 大家交流本次活动的经验和对本次活动的看法。

6) 班长宣布活动结束。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7日

活动地点:北校区3号楼

举办单位:10国贸本

前期准备:1)活动申请2)设计宣传板3)大力开展宣传

注意事项:

1)注意清除课桌文化时保护好教室内其他设施。

2)注意认真清理每一张课桌,桌面、凳角、抽屉,角角落落的卫生都关注。

3)离开教室时自觉关好门窗。

活动预算:抹布、水盆自带。洗衣粉两袋、清洁球十个,预计成本20元。

预计影响:字迹斑驳、布满涂鸦的“课桌文化”,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不适应,与和谐、文明

的校园氛围不协调。举办此次活动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同学保护公物的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力,彰显新一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提升校园文化素质。

第四篇:“圈子文化”要清理的不是圈子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3月2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说“圈子”并不陌生,也无法回避。因为圈子是社会交往的产物,有其社会属性,一般的人有同事圈、朋友圈、同学圈等,在微信等新媒体时代有更多功能指向更单一的圈子,如户外、义工等。而圈子之所以称之为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某种归属感,个体找到抱团互助、利益互惠、合作共赢的共同空间。的确,从同一的价值取向来说,人对于圈子的诉求是正常的,毕竟,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而所谓的“圈子文化”或者说“山头”,则是社会中的“小圈子”,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圈子内部纯粹利益纽带,衍生出来的依附关系,如同事中的派别、合作对象之间的地缘关系之类的。当然,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如历史上的门阀、朋党,国际上的同盟等等。只是,当前这一文化顽疾与新的社会融合,带来的新问题。

圈子文化的唯利益取向,一方面使得圈子的本质是利益小集团,另一方面圈子本能具有的排它性,使得利益的获取违背了最起码的公平正义,容易成为破规则与秩序的重灾区。同时,圈子超越正常竞争规律,对个体人格独立、实干创新等价值追求无疑是负向的激励。因此,时下许多少认为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并不是什么意外。

“跟对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认可,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权力、名誉、地位等超越个人能力、实力、创造力的回报。所以,“圈子文化”很大程度是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经验概括,是掌控社会资源、裁判社会规则等权力属性,伴生出来的集聚效应。与权力相关的圈子不仅有官场内部的组织分化,还包括政商一体的链条化,以及关联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小组织,如法官与律师等。此外,类似的影响还波及到其它的社会组织,如职场。圈子利益的导向所形成的“潜规则”,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如官场上的站队、政商之间的贿赂等等。

“圈子文化”产生的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危害是巨大的,但消除“圈子文化”要清理的并不是圈子。圈子是利益而聚合的,只有有效分化利益,才可能打击圈子的“山头主义”,才可能最大程度肃清 “圈子文化”流毒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强化对权力的约束,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牢笼,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要加快行政与司法改革,把更多行政管控、资源分配等权力还给市场和社会,扩大社会自主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人通过个人努力拥有更多更容易获得价值肯定的机会,最大程度消除对“跟对人”的迷恋。(木须虫)

第五篇:圈子文化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圈子”范围广泛,类别众多,如“文化圈”、“朋友圈”、“微信圈”等,联系较为松散。虽有优劣之分,但这样的“圈子”大家都可以有。狭义的“圈子”特指政治上的“小圈子”,是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拉山头、搞宗派,结党营私、谋取私利的小团体。这样的“小圈子”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背离,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违反组织纪律,危害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坚决反对的。

现在,社会上各种“圈子”鱼龙混杂。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念,自觉净化自己的“圈子”,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对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要求,督促其净化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关系圈”,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工作中。

“圈子文化”古已有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代名词,与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核的党的价值取向根本对立。党内“圈子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不利于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决予以铲除。

上一篇:亲情母爱的美文摘抄下一篇:全球通史读后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