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业务工作计划

2022-06-25

无论你是处在何种工作岗位上,书写工作计划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通用工作技能。在新的年度,很多人又在为如何写好计划苦恼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创新业务工作计划》,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创新业务工作计划

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工作指引

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工作指引(试行)

中国证监会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来源:机构监管部

第一条 为积极推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提高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导证券公司合法合规开展业务(产品)创新活动并有效防控风险,在总结分析证券行业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创新,是指证券公司为提高竞争能力、满足客户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探索推出现行监管规则未予明确的创新型业务(产品)的行为。

第三条 监管部门(机构监管部、各证监局)应当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氛围,支持证券公司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

(一)合理区分证券公司创新失误与违规行为。对于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如该创新事项已经监管部门同意,证券公司不存在故意违法违规行为且及时报告、迅速纠正,主动完善创新方案,并平稳有效消除不良后果的,监管部门不予追究。

(二)根据创新试点的不同阶段和进展情况,适时调整降低初期确定的、高于常规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要求,在充分发挥风险监控作用的前提下,适应证券公司创新需要。

(三)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合理设计考核证券公司创新能力的指标,通过考核证券公司创新业务(产品)的竞争性、成长性和业绩等要素综合考察证券公司创新能力。

(四)积极研究探索创新的保护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对先行先试并取得成功的创新业务(产品)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期后再向行业推广;证券公司创新方案在向行业推广前属于商业秘密,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证券公司允许不得泄漏方案的具体内容。

(五)支持相关自律机构对证券公司创新进行评价,奖励积极探索、合规创新、对证券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证券公司及个人。

(六)鼓励证券公司建立促进创新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第四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一)最近两年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

(二)具备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合规管理制度。

(三)最近两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最近一年未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和自律纪律处分措施。

(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近一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五)其他必要的审慎性监管要求。

第五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合规。创新应当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创新方案应当取得监管部门的认可,不存在与现行法律相抵触或以创新名义逃避监管、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形。

(二)市场有需求。创新应当以客户为导向,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发挥证券公司市场中介功能,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三)公司有能力。创新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资本实力、经营能力、专业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合规管理、团队建设、技术条件满足创新的需要。

(四)内控有配套。创新应当有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业务规则、流程、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务实、合理。

(五)风险可控制。在创新业务开展前,应当对风险进行充分论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六)客户权益有保护。创新应当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选择有风险认知和承担能力的客户,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

(七)外部监管有保障。开展创新应当与监管部门保持畅通有效的沟通,及时主动处理并报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监测、评估工作。

2 第六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建立健全并持续落实以下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一)明确创新业务(产品)的目标客户,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识别、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与其真实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客户资产安全;认真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向客户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投诉处理机制,及时高效地解决客户投诉事项,定期汇总分析客户投诉情况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二)建立健全完备的业务(产品)创新管理制度,明确创新在立项、设计、论证、决策、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在创新中的职责分工,形成前、中、后台的协调配合和分离制衡机制。

(三)将创新纳入整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对创新风险做到准确识别、实时监测,创新业务(产品)的风险敞口应当始终控制在证券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水平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做到创新过程全覆盖。创新方案形成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合规性予以评估和审查;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创新方案应当由合规总监签字;创新业务启动后,应当加强日常运营的合规管理。

(五)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信息隔离墙制度,防范创新业务(产品)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

(六)其他相关内部管理制度。

第七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进行。

(一)方案设计论证。证券公司在制定完善创新方案过程中,应当按照内部程序进行论证,此外还可以提请自律机构进行外部论证。提请外部论证的,可以根据创新业务(产品)

3 的特点自主选择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之一组织论证。

证券公司、自律机构可就创新涉及的相关问题以来人、来函等多种形式向机构监管部咨询。机构监管部对创新思路提出否定意见的,原则上应当书面回复。

(二)行业专家评审。证券公司应当将成熟的创新方案报送机构监管部,经自律机构论证的应当同时报送自律机构的论证评估报告。机构监管部收到创新方案后,将委托自律机构组织行业内专家进行评审,出具是否可行的评审意见。

同一创新方案的组织论证和专家评审工作应当由不同的自律机构承担。

(三)监管部门审批(备案)后试点。行业专家评审通过后,属于行政许可范围内的创新,经机构监管部审核出具批复后进行试点;不属于行政许可范围内的创新,证券公司应首先提出方案申请,由机构监管部出具无异议函后进行试点。

(四)试点总结完善。试点期间,试点公司应当对试点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根据试点需要动态调整完善创新方案,涉及重大调整的应当事先商机构监管部认可。试点期满,试点公司应当向机构监管部提交总结报告,并提出后续事项安排建议。

机构监管部应当加强对创新业务(产品)试点工作的跟踪、监测、分析、评判,对于试点取得成效、方案成熟、运行安全的,应当会同相关自律机构制定规则,择机扩大试点或转为常规业务;对于难以判断运行效果的,试点期满应当延长试点期限,继续观察;对于试点中出现重大风险和问题或与试点目的出现较大偏差的,应当及时停止试点,由试点公司妥善了结相关业务。

第八条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是证券公司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和支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强自律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同时,支持、引导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

4

(一)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的自律管理,对创新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制定完善相关业务规则。

(二)根据证券公司的申请做好创新方案论证工作。论证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业务规则、业务流程、合规管理、法律关系、交易结算方式等核心要素,以及风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等。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家评审工作办法。评审专家的构成应当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专家名单、评审进程、结果应当予以公示。评审工作要公平、公正。

(四)对经行业专家评审的创新方案是否可行出具明确意见。评审的重点应当关注创新主体是否具备条件、与法律法规是否冲突、风险论证是否充分、内部控制是否配套、客户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外部监管建议是否适当可行等。

第九条 监管部门应当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透明度,按照“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原则,依法对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进行监管,促进证券公司创新规范、有序进行。

(一)机构监管部统筹负责证券公司创新监管工作,包括创新相关事项的咨询,创新方案的委托评审和审批(备案),明确创新试点期间的监管要求和安排,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试点总结评估,确定扩大试点或转常规条件、时机,对出现重大风险和问题的创新及时责令终止。

(二)机构监管部通过机构监管综合信息系统向行业和系统内各单位公示方案报送、专家评审、审批(备案)、试点、总结完善等工作进程,做到公开透明。

(三)各证监局具体负责辖区内证券公司创新的日常监管,做好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实时监测风险控制指标达标情况,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四)证券公司开展创新试点,应当根据试点期间的监管要求向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相关自律机构报送有关业务开展情况、风险控制指标数据等信息。

5

(五)证券公司创新过程中出现重大风险时,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主动向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和相关自律机构报告。

(六)证券公司在创新试点业务(产品)终止时,应当做好相关善后处置工作,妥善处理客户安置等后续事项,并将有关处置情况报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和相关自律机构。

(七)证券公司在创新过程中违法违规,或违反创新方案及其承诺开展业务的,机构监管部、相关证监局和自律机构将按照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和自律管理措施。

6

第二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推动检察业务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任务,要求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在新形势和任务面前,检察机关作为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政法机关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检察业务工作、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新要求

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时代和实践发展对社会治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治理还跟不上这种要求,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一是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代表着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念上的重大转变。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强调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更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的作用。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这标志着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执政理念,要求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管控为特点的“管理”理念,转变为一种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治理”理念;从单向、强制、刚性的运作模式变为复合、合作、包容的运作模式。

二是社会治理立足点更加趋向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治理的突破口,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推动检察业务工作之间的联系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必须要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有效促进了检察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社会治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检察业务工作全面发展进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机结合必须以依法治国为前提,积极营造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为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适应社会治理方式变化,检察工作机制需要改变,需要创新,需要突出法律监督的宪政角色,切实承担起检察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促使检察机关坚持以 “党的领导、立足职能、执法为民”为工作原则,切实转变监督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和转变工作作风;以推进内部改革与改善外部衔接为重点,创新执法办案机制;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着立点,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为适应和参与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积极改变和创新检察业务工作,加强检察环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参与对校园周边、城中村等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修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实行专人办理、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推动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为涉嫌轻微犯罪的外来流动人员提供帮教、心理矫正和劳动技能培训,平等保护其诉讼权利。

检察业务工作的发展能够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在通过履行监督职能解决社会纠纷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体群众比照法定标准预测自身行为以及主动追诉犯罪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其次,检察机关有相对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公诉部门可以对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侦查监督部门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所监察部门可以对刑罚执行活动以及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监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及其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反贪、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还可以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相对于被监督对象而言是具有一定法律强制力的外部监督,有利于规范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管理,完善和创新其治理社会的体制机制,根据省市院的部署,我院在积极探索督促履行职责工作,深入开展县内重大工程项目与“小产权房”中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督促有关机关和部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效果良好。最后,检察机关通过及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开展预防咨询、警示教育、行贿档案查询等手段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综上所述,检察机关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治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推动检察业务工作的发展对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化社会治理方式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促进作用。

三 积极推动检察业务工作,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治理责任,但检察机关有责任加强社会治理方式的研究创新,主动应对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和加强检察业务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增强与其他社会治理参与者的协调互动,主动而不盲动,补位而不越位,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运转的治理合力,积极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和公众参与、居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政治建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是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最大的讲政治。党的领导是检察机关正确行使检察权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检察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和政治保障,是检察机关必须始终遵循的政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澄清模糊认识,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影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检察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干扰破坏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认真履行批捕、起诉等检察职责,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抓基础、抓源头、抓根本,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履行检察职责的基本要求,是检察机关肩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着力防范和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必须依法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参与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集中整治;依法惩治侵害农民权益、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刑事犯罪;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工作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促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促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深化检察改革、增强司法公信力,搭建法治平台 一是深化检察改革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要根据中央、高检院的统一部署,牢牢把握检察改革正确方向,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以新型检察院建设为抓手,推动检察改革与工作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化检察环节司法公开,完善办案信息查询系统,建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向社会公开制度,增强司法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抓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两项项任务的落实;深入推进诉讼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系化”、“执法办案工作转变模式、转型发展”、“检察机关组织体系建设”和基本办案组织等重点改革,进一步加强强基础、壮实力、激活力,通过切实深化检察改革、履行检察职能,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是积极开展检察业务工作,切实履行检察职能,增强司法公信力。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一要严厉打击影响社会治理的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查办和预防社会治理领域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处发生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预防部门要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领域和行业系统制度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建议,充分发挥预防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着力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治理环境。二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积极探索诉讼监督“四化”,规范诉讼法律监督,全面加强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着力加强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的监督。坚决监督纠正执法不严、放纵犯罪,以及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刑讯逼供等执法违法、侵犯人权的问题。加强对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等问题的监督,巩固和完善纠防超期羁押长效机制。促进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三是做到“保护”与“打击”并重,要特别注意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严格区分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市场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并切实加强商业贿赂治理和预防工作,促进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环境。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服务人民群众

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是检察机关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新形势下,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基层检察机关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线,应在日常办案及接待来访群众工作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进行新思考、做出新概括,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对检察机关群众工作规律的认识,用以指导群众工作实践,推动群众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群众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广大检察干警从思想上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新形势下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使检察人员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落实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上,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二是着力维护群众利益。从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出发,完善受理、分流、办理、答复群众信访和举报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深化涉检信访排查、积案化解、涉检信访终结工作等制度体系;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以推进平安建设为抓手,严厉打击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对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平等司法保护;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以及被宣告适用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三篇:创新存款业务

一、创新存款业务的主要种类

(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

1、 简介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可以在市场上转让的存款凭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一般为14天到一年,金额较大,美国为10万美元。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储蓄是一种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转让的大额存款定期储蓄。发行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无论单位或个人购买均使用相同式样的存单,分为记名和不记名两种。两类存单的面额均有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00000元、500000元共八种版面,购买此项存单起点个人是500元,单位是50000元。存单期限共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四种期限。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期限和一定利率,并且可以转让的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政府和其他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市场收益率高于国库券。

2、 主要特点

CDs主要特点是流通性和投资性,具体表现在:CDs具有自由流通的能力,可以自由转让流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CDs存款面额固定且一般金额较大;存单不记名,便于流通;存款期限为3~12个月不等,以3个月居多,最短的14天。

(二)、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1、 简介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简写NOWS)西方商业银行的一种新型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马萨堵塞州互助储蓄银行创办,是一种以支付命令书取代支票的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即能像传统的活期存款那样使客户在转帐结算上得到便利,又可让客户获取存款利息。这等于将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两者的优点集于一身,因而有较大的吸引力。1980年美国国会批准所有的互助储蓄银行、储蓄放款协会、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简写NOWS)西方商业银行的一种新型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马萨堵塞州互助储蓄银行创办,是一种以支付命令书取代支票的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即能像传统的活期存款那样使客户在转帐结算上得到便利,又可让客户获取存款利息。这等于将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两者的优点集于一身,因而有较大的吸引力。1980年美国国会批准所有的互助储蓄银行、储蓄放款协会、信用合作社以及商业银行都可开设这种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得到增加,同时又使其他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得到增加。但这一账户由于模糊了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的边界,从而致使社会的货币流通量也获得增加。

2、概述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是一种对个人和非盈利机构开立的、计算利息的支票账户,也称为付息的活期存款。它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账户。开立这种账户的存户,可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去的利息收入。如1984年规定,对不满2500美元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可以支付的最高利率限额为5.5%。通过这一账户,商业银行既可以提供支付上的便利,又可以支付利息,而存款客户既得到了支付上的便利,也满足了收益上的要求,从而吸引了客户,扩大了存款来源。

(三)、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是西方商业银行为竞争存款而开办的一种业务。开立这种账户,可支付较高利率,并可以浮动,还可使用支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2500美元的最低限额;银行可以支付所能够支付的利率;10万美元的存款额可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新增存款不受最低限额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就其存款利息是以公布的每日利率为基础进行随时计算的;向第三者支付时,不论是签发支票,还是电话通知,每月不能超过6次;提款或转账时没有最低限额要求,但如果每月的账面余额低于2500美元,银行就只支付普通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的利率;银行具有要求客户提款时必须提前通知(至少7天)的权力。这一账户的存款者可定期收到一份结算单,记载所得利息、存款余额、提款或转账支付的数额等。

(四)、自动转账服务账户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s,简称ATS),是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由电话转账服务账户(Telephone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发展而来,该账户规定存款人可以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有息的储蓄账户和无息的支票账户。客户对支票账户上的平均余额有一个授权限额,客户的存款平时放在储蓄账户计收利息,当支票账户出现透支时,银行自动将资金从储蓄账户转移到支票账户上。ATS账户使客户兼得活期账户和储蓄账户的双重优点,既可以利用活期账户开出支票对外支付,又可以利用储蓄账户获取利息收入。

ATS账户由电话转账服务账户发展而来,1975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会员银行获准开办电话转账服务账户。1978年,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授权商业银行提供ATS账户。ATS刚推出时公众反应热烈,但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习惯只使用一个交易账户,加之自动转账服务收费较高,随着20世纪80年代MMDA账户在全国逐步推广,ATS账户的需求有所下降。

(五)、协定账户

协定账户(Agreenment Account)一种可以在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三者之间自动转帐的新型活期存款账户。协定账户是银行与客户达成一种协议,即存户授权银行可将款项存在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或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中的任何一个账户上。对前两个账户都规定一个最低余额,超过最低余额的款项由银行自动转入同一存户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上,以便取得较高的利息。如果低于最低余额,也可由银行将同一存户在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上的一部分款项,转入活期存款账户或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以补足最低余额。

(六)、个人退休金账

个人退休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简写IRA)个人退休金账户是美国商业银行1974年为没有参加“职工退休计划”的个人创设的一种新型的储蓄存款账户。

按照规定,只要工资收入者每年在银行存入2000美元,其存款利率可以不受《Q字条例》的限制,且可暂时享受免税优惠,直到存户退休以后,再按其支取的金额计算所得税。然而,由于退休后存户的收入减少,故这笔存款仍可按较低的税率纳税。个人退休金账户存款因存期较长,其利率也略高于一般储蓄存款。

(七)、股金提款单账户

股金提款单账户(Share Draft Account,SDA)是一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也是逃避利率管制的一种创新。建立股金提款单账户,存户可随时开出提款单,代替支票来提现或支付转账。在未支付或提现前,属于储蓄账户,可取得利息收入;需要支付或提现时,便可开出提款单(支付命令书),通知银行付款,方便灵活又有利息收入。

(八)、零续定期存款 续定期存款是一种可以多次续存,期限在半年以上五年以内的储蓄存款账户,类似于我国的零存整取。这种存款对收入不固定的自由职业者有吸引力。

零续定期存款的特点:(1)、每次存入的款项的数额可多可少,日期没有限制。(2)、存款按定期利率计算。(3)、期满前3个月为搁置期,既不能存也不能取。

(九)、与物价指数挂钩的指数存款证

这是在通货膨胀下为保证客户的定期储蓄存款不贬值而推出的存款账户。

二、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加快业务创新是银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为自身经营的原则,其中的“盈利性”原则体现了商业银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公平竞争的手段、合法的经营、诚信的声誉、较少的投入来换取最佳的效益是商家的渴求目标。以确保自身的优势为基础,不断的拓展经营领域是所有商业化企业的经营之道。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蓬勃发展,同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家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竞相以优惠条件吸收存款,造成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贷款业务发面由于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加之以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效益下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加快业务创新是银行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及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的整体环境发展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银行不断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加速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融通,推动社会整体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在业务创新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二月四日,中国首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此办法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规条件,降低了政策风险。随后,二月二十三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对银行开展业务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国民经济的发展致使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加。突出的表现是新的社会阶层(所谓的中产阶级)的出现,该阶层的投资理财需求强烈,但苦于国内银行产品的缺乏和国外银行业务的限制,致使大量闲置资金流入炒卖房地产的行列,造成了局部经济发展的失衡。这就要求国内银行在业务产品创新方面不断适应市场主流需求的变化。

(三)加快业务创新是国内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和与国际银行接轨的需要

我国已成为WTO的正是成员,根据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这些表明入世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严峻考验。外资银行历史长,规模大,拥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国内银行业从竞争一开始就有着先天不足。虽然拥有网点分布广泛、机构众多以及客户情感偏好等方面的优势,但外资机构在竞争中必然会避开这些弱项,以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三资企业、进出口业务等方面。而且外资银行一般也不会在传统业务上与国内银行业相竞争,而会将重点放在中间业务、高增值业务上。这些客户与业务正是国内银行业手中为数不多的高质量客户与潜在的利润增长点。如果失去他们,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堪忧。迫于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加强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国外同业的差距,以其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观念与创新概念的冲突

过去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银行长时期扮演政府的会计和出纳的角色,“铁帐、铁制度、铁算盘”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成为经济生活中的行为规则。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国内商业银行仍未完全摆脱原有的经营方式和思维方式,业务经营与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市场调查和详尽的分析报告。面对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生活活动和由此而生的复杂的信用关系,不能及时的做出恰当的反映,将使银行错失许多创新的机遇,从而制约银行整体的发展。

(二)银行现有战略管理的制约

我国的银行在以往的战略管理中遵循一下原则:(1)、在经营发展目标的选择上,国内银行长期重视数量扩张;(2)、在经营发展方式上,长期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的高投入;(3)、在经营发展战略上,较长时间偏重于外延型扩张、铺点增大。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不能再忽视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和多样化问题,不能再忽视金融产品开发、质量和效益,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业务创新的真正动力

业务创新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银行必然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开拓新业务领域,积极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同时积极寻求转移和规避风险的方式方法,以此控制成本,增加利润。如果银行丧失此动力,则金融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现今银行缺乏创新动力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对银行经营的不同程度的干预和政府作为银行最后担保人的实质,使得银行缺乏真正的盈利动机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高度垄断性,致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上没有紧迫感或对创新风险的规避态度,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只是从国外直接拿来产品,缺乏真正的本土化创新。在以上的原因中,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是业务创新动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四)业务创新的人才储备不足

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外,它在刺激金融创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桥梁就是人才。没有跟踪世界金融技术潮流的开发人才,银行的业务创新只能是空谈。银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包括金融工程专业方向的研究人员,而且还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市场调研专家,因为产品开发出来能否被市场所接受要靠市场研究人员通过广泛的调研才能得出结果,理论上可行的金融产品在现实的需求面前未必就适合。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准确的市场信息是金融业务创新的根基。金融开发人才要不断吸收储备,而市场调研专家储备是未来银行人才战略应加以完善之处。

四、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对策

(一)业务创新的指导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如上所述,人才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源泉。在人才的储备上应采取引进、改造和拓展相结合的原则。引进人才是指从国外的银行业聘请优秀从业者;改造是指从现有的研究队伍中选拔优秀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脱产培训;拓展是指银行与相关高等学府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学者的基础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分享其科研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改造的实施。

2、风险规避原则

银行业务的创新必然要面对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采取风险规避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针对政策风险,产品的开发要满足各项金融法规的要求,同时“法无禁止即为合法”的观点同样可以运用;针对市场风险,银行需要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操作风险,银行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和对员工的作业监督。

(二)业务创新的实施对策

1、以客户创新为基础

银行业务正从批发时代进入零售时代,客户是现代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经济中客户与银行之间不再是原来那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客户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不是通过银行。这种情况要求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时要以客户创新为基础,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而不是银行自身的需要作为银行业务创新的标准,努力成为客户的关系银行。客户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有客户群的细分和发掘新的潜在客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客户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旧有业务可能已不适应客户新的要求。据此银行可以根据新的不同需要对原有的客户进行细分,以细分客户群的特征作为银行业务创新的基础,开发出适合客户分类和不同客户特点的产品,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应行的客户创新是对潜在的重点客户的挖掘。一般而言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重点顾客。虽然潜在重点客户在现阶段金融服务需求量不大,但它具有良好的成长前景,代表了未来巨大的金融需求,也决定了未来银行发展的潜力和赢利的多少。因此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时要注重培养这些潜在客户,分析其金融需求特点,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确保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银行业务创新应当以客户创新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否则不仅会使银行丧失一些优良客户,还会使银行丧失继续发展的动力。

2、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确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重头戏,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在此过程中的股份制改造、企业上市、并购、资产和债务重组等一系列改革都将产生对金融服务新的需求。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今后长期坚持的一项经济战略。我国西部资源优势明显,但严重缺乏资金,因此西部大开发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故而,我国银行业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应以这个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市场特点与需求偏向,进行业务创新,如针对国企改革推出企业股份制改造咨询、上市策划、资产证券化和针对西部大开发中资金缺乏的局面推出区域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新型金融服务。这样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才会更加有生机和活力,得到更快的发展,有利促进经济发展。

3、以中间业务创新为重点。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它具有风险小、利润高的特点,是将来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利率的连续7次下调,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居民投资意识增强,储蓄资金逐步分流,商业银行要靠传统资产的负债业务维持利润困难重重。而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开展得仍然较少。因此现阶段应重点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培养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规范管理传统的中间业务,使之满足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对多种金融服务功能的需求,同时又能控制住风险,如开展贷款抵押物评估业务,对减少银行风险,提高资产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积极开拓新的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功能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金融渗透功能的日益加强,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实现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投资咨询、基金托管等投资银行业务。

第四篇:创新业务监管政策

2007年3月,,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继银行、基金公司之后信托公司成为第三类可以申请QDII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银监会负责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的准入管理和业务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涉及的外汇管理。目前,已有6家信托公司相继获批了共计16.5亿美元的投资付汇额度,首只信托QDII产品已于2009年末成功发行。在银行和基金QDII产品失利海外后,投资者普遍对QDII产品存在偏见,作为创新业务,信托公司开展QDII业务,市场空间有限,更多的是积累经验,等待时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金融创新以规避金融风险的呼声日渐高涨。认购权证、认沽权证和沪深300指数期货相继登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势在必行。2011年初,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正式公布实施。文中对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准入、风险管理和产品销售及后续服务等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作为20世纪发展最迅速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空间巨大。信托公司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本着风险可控,损失可承受,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可适当参与金融衍生产品,调整业务结构,增强服务范围,增加利润渠道。

股指期货是最成功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2011年6月,银监会审议通过了《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并正式实施。2011年11月末,华宝信托成为首家获得股指期货牌照的信托公司,首单股指期货信托产品于12月9日在海通期货完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户。文件规定,最近年度监管评级达到3C级(含)以上的信托公司才能申请开展股指期货业务,且信托固有业务不得参与股指期货交易。集合信托业务可以套期保值和套利为目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的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价值总额不得超过集合信托计划持有的权益类证券总市值的20%;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的买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总额不得超过信托资产净值的10%。信托公司单一信托业务可以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为目的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股指期货的风险敞口不得超过信托资产净值的80%。目前,已先后有七家信托公司获得股指期货业务资格,获准进入期指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股指大涨暴跌频繁,规模巨大的证券投资信托缺少对冲工具,投资风险敞口较大。2011年和2012年股指的持续下跌,导致了众多阳光私募净值跌破0.5元,非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的受益人损失惨重。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是持鼓励态度的,只是信托公司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业务实践,为防控风险,在投资比例和交易模式方面做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但从长远来看,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是大有裨益的。

第五篇:制度创新推动业务发展

问题

如何改进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机制,使政府在GDP指标之外更多的关注社会发展可持续性,

如何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既立足于本地资源供给,又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

面对大量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城镇生活,如何合理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对方辩友,这一系列问题,难道可以通过业务发展来解决吗?

请问对方辩友,金融制度创新都包括哪些方面?

请问对方辩友,业务发展是指什么?

答案

金融制度创新通常包括什么

包括 :金融组织变革或引进;拓展新市场或增加原金融商品的销售或市场结构的变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创新;金融文化领域的创新。

例子

正是制度的创新,使得英国在产业革命时期的科技、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十七世纪横扫欧洲的经济危机中,英国和荷兰受到的影响最小,究其原因,诺思发现,在两个成功的国家里,制度创新的成果――产权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并把资源投入发明与经济发展中。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超级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却在一夜之间在世界上消失。这座大厦在兴盛了六十多年后崩塌,实在是由于苏联僵化、落后的体制不得变革、无以为继。制度创新使得苏联科技、经济大发展,制度的僵化又使得苏联一败涂地。对比思考,个中奥妙不难参透。

人们能否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关键在于自身潜能的发挥。人们在活动中往往会因为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究其原因,制度是一个要害。制度能否给予人们的行为足够的激励以及激励程度的大小,是制约人的潜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制度创新才能推动业务发展。

制度创新以其激励功能,鼓励和促进行为者的经济发展活动。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刺激着科技成果不断的涌现和被应用,因此可以说,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自身的发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 ,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西方两次经济革命的开展使其成就今天的业绩,与其说是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西方经济社会的展,不如说是制度的创新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能有如此的本领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两次经济革命“都蕴含了根本性的制度重构”。

制度创新有关国家兴衰

我国改革开放自农村改革始,农村改革始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采用。

说到银行的创度创新对业务的推动,不得不提农村合作银行,无论从产权形式还是治理结构来看,农村合作银行都是农村微观金融制度的一种创新。

面对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我们既要克服恐慌、悲欢心理,又要充分估计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力,克服盲目乐观的思想,

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关键是必须抓紧时间,强化创新,深化改革,增强竞争实力,力争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与狼共舞,立于不败之地。

银行业的业务发展一定要是基于制度创新的。只有在政府和银行自身花大力气进行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银行又为业务发展理顺了整个创新思路,以及为创新打好组织架构的基础,才能开始谈业务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

合理的制度,可以使经济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使生产要素实现新组合,使资源利用方式取得进步。没有制度创新根本谈不上发展。制度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

制度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财物流动性很强,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没有制度保证,人们的物质利益、各种权利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承认和保护,社会也不可能达到有序的状态。

业务发展一定是基于制度创新的,只有政府和银行自身花大力气进行创新,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而区域性中小银行又为业务发展理顺了整个思路,以及为业务发展打好了组织架构的基础,才能开始谈业务发展。

制度创新是一个带有根本、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它决定了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西方经济学家马克思对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制度至关重要。

主席,评委,对方辨友大家好;

我方的辩题是制度创新推动业务发展,下面由我为大家阐述我方的观点: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用不同的行为规则确立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确立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既包含着量的变化,又包含质的飞跃,最终目标是促进发展。制度创新既可能是把闲置的社会资源重新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益的社会经济活动;也可能是重组没有被有效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社会资源,使经济活动较之前更加有效;还可能是对社会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管理手段的根本变革。制度虽然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但是其创新却可以充分激发其潜能,调动字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现代企业的标尺。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恰恰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推动业务发展的标尺,发展是硬道理。从以往经验看在企业面临挑战时,终还是要在发展实践中,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措施来解决。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建立适合创业企业的规则体系和制度机制,有利于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估值与定价,制度创新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必要手段。

因此,我方观点为:制度创新推动业务发展,谢谢大家

制度创新是从根本上保障了,稳定的制度环境,这样才能从内在发挥推动业务发展的作用。

制度创新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并可以调动经济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业务的发展可能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新气象,但只有支撑业务发展的社会制度得以确立和巩固,这些新的业务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实现从内在到外在的转换。

优化制度创新,可以客户规模和性质,以及不同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使各部门分别成为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这样各部门能有效收集市场的需求信息,很快发展相关业务生产出相应的产品。

强化内控,细化岗位操作流程

落实岗位责任制,执行基本的服务规范。

西方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该结构为更好地分配社会财富和社会活动创造了条件。为业务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提供了刺激。

也就是说,业务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力的开发,继而到经济的推进,都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制度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

新制度学派代表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说: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形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社会收益。

重视制度创新的新加坡,一跃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仍固守传统的缅甸等国,因为制度因素使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成为这些国家经济长期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根源。

上一篇:诚心交流真情感悟下一篇:创新群众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