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初探

2022-09-10

高职教育是一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型高等院校, 它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现高职院校仍普遍存在着只重专业知识讲授, 而忽略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

植物与植物生理是高职生物类与种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与训练,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的关键之一[1]。近年来, 我们结合学院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对本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 以满足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 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高职教育中, 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应用知识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观念上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有了知识, 就有能力”。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师自己大多从普通高校毕业, 受的都是“知识目标”教育, 所以一般想象不出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样。事实上, 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等同, 而且有一道深沟, 若教学中忽视了此深沟, 就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处于劣势[2]。要真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必须改变以知识系统为重点的传授模式, 将能力系统的培养与知识系统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 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新大纲在教学目标中除了提出知识目标外, 特别强调能力目标的培养。同时我们按大纲要求编写课程的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除按章、节、授课单元分层精心确定知识目标和重点难点外, 特别强调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如我们给第五章植物的水分代谢确定的总体能力目标为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生产上做到合理用水。该章共需三个授课单元, 其中两个单元理论课, 一个单元实验课, 因此, 我们又为每一授课单元设立了能力目标。三个单元的能力目标分别是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判断植物体内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水分运转状况;学会植物组织水势的一般测定技术并能初步判断植物组织的水分状况;通过学习能够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为其营造适宜环境促使作物良好生长。对于那些内容较多的章节, 我们还会在章下面的各个节再增设一层能力目标。这种分层确立的能力培养目标, 保证了教学过程能始终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

2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大多采取通堂讲授, 即灌输、填鸭式的方法, 学生参与的少,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经过积极的探索, 采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现场教学、讲授与实验相结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 使师生在和谐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2.1 采用现场教学,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包含了三个分支学科, 既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理学。其中形态解剖与分类两部分内容看似简单, 但处理不好, 就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 心生厌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除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图片外, 我们还大胆地把课堂搬出教室, 走进校园, 走进植物园, 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复叶的类型时, 我们把学生带到校园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观察月季、酢浆草、七叶树及代代等植物的叶, 并通过比较、分析, 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 很快就掌握了四种复叶的特征并能进行正确区分。因为站在植株边, 学生边观察边分析总结, 印象深刻。而在讲解木兰科植物的特征时, 我们将学生分别带到了白玉兰、广玉兰及含笑等植物前进行观察, 现场解剖它们的花、果。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木兰科植物的特征, 还根据其花托的形状、雌雄蕊的数目及排列方式, 自己总结出:木兰科植物虽然高大, 然而却是进化地位低级的植物。总之, 现场教学使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结合, 不但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2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以往的做法是采用挂图和植物标本, 但挂图和标本体积较大, 存放、携带也不放便。随着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发展, 教学辅助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不但具直观性, 而且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认清难点, 因此,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从2002年起开始尝试自制多媒体课件, 经过五年的完善, 现已制成了一套较适应高职教育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不但形象生动, 而且信息量大,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 我们利用两年的时间用数码相机拍摄了近千幅植物图片, 这些图片按科属进行整理, 建成一个较完善的植物图片库, 而这一图片库成了我们宝贵的植物教学资源。

2.3 课堂互动, 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并记录, 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 教学行为的单一使课堂氛围较沉闷。这种单调的“你讲我听”的教学形式, 使课堂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 没有灵气, 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 创新思维少, 社会适应性较弱。课堂的活跃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极为重要, 其中教与学的互动更为关键。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提问、积极参与教学, 而不要让学生成为只是接受信息的机器[3]。

为了增强课堂互动, 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地, 不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围绕知识设计一些问题, 在课堂上以提问或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 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派代表发言, 由学生相互点评, 最后由教师总评。通过这些方法, 课堂气氛活跃,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 理论与实际、与生产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技能基础, 我们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中特别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 我们把植物与植物生理的实践教学分为三大块:即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和课外兴趣小组。

3.1 改革实验环节,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 许多高职院校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实验课多附属于理论课, 以验证实验为主, 忽略了各实验项目的有机联系及其实际应用目的, 缺乏综合应用性的探索式实验,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 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我们在选择开设课堂实验时, 打破仅开设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传统做法, 增加了一些研究性、探索性实验, 使理论与实践与生产能更加紧密结合。如我们在生理实验中增设了硝酸还原酶活力、植物抗冻性生理等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 不仅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还培养了研究性和探索性思维能力。此外, 我们还改变了某些课堂实验原来将理论与实验相对独立开设的传统方式, 而是将它们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 一边讲解其特征, 一边让学生观察, 理论与实验结合, 学生兴趣浓厚, 增强教学效果。

3.2 重视教学实习,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要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植物, 首先要正确识别植物, 了解其特性, 这就需要从其外部形态到解剖结构充分地去认识它。植物分类学是按照植物的亲缘关系对植物进行分类的学科。其目的是帮助人类认识植物, 继而能利用和改造植物, 为社会造福。这部分内容枯燥,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作了处理。先利用课堂将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植物主要类群作一系统介绍。然后, 集中安排一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野外植物识别与资源调查、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学习植物文献的查阅以及植物检索表的使用等。为了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我们还让学生在一周实习结束时, 将校园内的植物挂牌, 标出科名、学名及种名, 便于经常复习巩固。因此, 短短一周的教学实习实质是强化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3.3 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课外兴趣小组主要是组织对植物科学有兴趣的同学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目前与我们课程相关的兴趣小组有两类, 一类是“色彩森林”社团, 主要是开展一些植物资源调查和野外植物标本采集活动, 一般按5~8人分成若干小组, 该社团主要由学生自己制定活动计划, 自己组织实施, 教师只是以指导教师的身份作少量的指导。第二类是教师课题研究兴趣小组, 按教师的课题内容成立若干小组,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报名, 经负责教师面试合格后即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不但加强了实践技能, 而且扩展知识面,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植物的兴趣,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今后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总之, 多年实践表明, 在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摘要:本文总结多年来在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提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层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互动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及加强学生实验实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植物与植物生理,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 卢英梅.高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进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07, 1:28~29.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

[3] 杨建伟, 王小立, 刘宗才, 毛健民.植物生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 2004, 24 (5) :165~170.

[4] 纪秀娥, 毛健民, 史留功, 李俐俐, 王红星.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9 (2) :70~71.

上一篇: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下一篇:RT培司甲酰苯胺法工艺缩合反应效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