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022-08-06

第一篇:德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西安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西安简介

西安,现陕西省省会,古称长安,面积两千两百多平方公里。地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热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是一座古老的都市。从1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6,000年前的“半坡先民”,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它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赢得“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名。它又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已成为国际商贸中心、中西文明荟萃之地、古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被列入“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华炎帝在这里诞生,轩辕黄帝的灵骨在这里安息。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等杰出人物,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留下了美好的故事和传说。西安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的碑林、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和举世闻名的唐朝名僧玄奘译经藏经地----大雁塔。

西安又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1936年12月在这里发生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此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设立“红军联络处”,后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现为“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前来参观者常年不断。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给西安经济发展添上了腾飞的翅膀,现西安高等学府云集,卫星测控、飞机制造、精密加工企业星罗棋布,电子城、电工城、纺纱城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开发区突飞猛进,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宾客。空军工程大学就坐在这座历史悠久、新兴美丽的城市里。

·西安会展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展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功能,培育会展市场,优化会展环境,会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全市共举办展览会130个,参展商20.8万人次,专业观众22.1万人次,普通观众470.6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1850个,展会成交额897亿元,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75.4亿元。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会展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参展到办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成绩喜人。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会展服务机制不断健全。

1、组成了西安市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会展业的领导,2002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商贸局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工商、公安、物价、旅游、卫生、文物园林、质检等职能部门领导任成员,其主要职能是指导、协调全市会展业的发展,日常工作由会展管理办公室负责。

2、设立了会展行业管理部门。市政府为规范、培育、发展会展市场,保障会展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于2002年9月成立了西安市会展管理办公室,为处级建制。为适应会展市场发展需求,于今年初成立了西安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为正局级建制。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西安市会展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负责全市会展行业的规范管理;培育和发展会展市场;进行市场预测和信息咨询;改善外部环境,开拓市场,吸引国内外会展活动在西安举行;积极服务于会展企业,培育有实力的专业性会展公司,探索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负责市政府大型会展活动的承办、服务和协调工作。

3、成立了西安会展行业协会。2002年10月,由会展办发起,报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协会是代表西安展览行业利益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机构,是会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有60多个会员单位。其主要职能是:维护会员和会展行业的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进行行业自律,树立良好的行业道德风尚。

(二)、展会数量和规模稳步扩张。

从2000年以前每年举办30—40个,发展到2000年后的100多个。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一些规模小、层次低、信誉差的展会逐渐淡出市场,单体展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内容逐渐专业化,层次逐渐提高,例会和品牌展会逐渐增多。规模从地方性小型展销会发展到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型展会,内容从土特产、工业品、服装等发展到旅游、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50多个领域。

(三)、企业逐步成为办展主体。

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和经营范围包含展览业务的公司1363家,其中,常年开展会展业务的展览公司40多家。从事与会展业务相关的搭建、广告公司等数量众多。近年来,企业组织的展会完全是市场化运作,政府举办的会展活动也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专业公司办展的过渡,企业逐步成为会展市场的主体。

(四)、展览场馆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我市现有3个展览馆,总建筑面积17.3万㎡,地理分布和功能分工比较合理。其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9.6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另有室外广场4万㎡,室外展场2万㎡,停车场约3万㎡;陕西国际展览中心4.7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500 个;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3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000个,室外广场1万㎡。目前,我市展览馆功能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备,服务优良,基本具备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其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的设施功能和现代化程度跃居国内先进行列。

二、发展优势

我市在城市和政策环境、地理位置、人文旅游、产业支撑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做大做强做靓会展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政策环境宽松。

近年出台了相关鼓励会展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会展业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最近批准了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为西安发展会展业带来难得机遇。

(二)、区位优势明显。

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西安发展会展业具有先天之便。

(三)、交通条件便利。

西安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铁路日趋成为连接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铁路两大动脉十字网架的中枢。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5条国道干线通过,5条国家高速公路交汇。西安航空港是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已开通90多条国内航线和27条国际航线,年客流量逾千万。

(四)、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诸多人文、自然景

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五)、商贸市场繁荣。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西部地区商贸服务业中心,宾馆饭店林立,批发零售辐射毗邻省区,繁荣的商贸流通,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产业基础雄厚。

西安核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辐射地区的能源、农业、资源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会展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七)、会展环境优越。

随着会展软、硬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市会展目的地城市影响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会展城市”、“十佳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等殊荣。

三、发展设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平台,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改善会展环境上下工夫,在促进会展业发展上做文章,进一步发挥优势,夯实基础,实现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会展政策体系。

在2003年加快会展业发展鼓励政策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西安市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西安市会展业管理规定》,大力培育和规范会展市场,推进会展业健康发展。同时着手研究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会展管理条例,明确会展业发展方略,依法保障会展业发展。

(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依托西安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挖掘城市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分类扶持、培育会展市场,引导、整合各类展会形成梯次互动发展格局。下大气力扶持一批相对规模大、品位高的地方性品牌展会,培育一批相对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地方性重点展会,吸引、申办、举办一批全国性会展活动,嫁接、移植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展会永久落户西安,借力借势做大做强做优西安会展业。

(三)、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建立重要展会活动协调服务机制,协调公安、工商、市政等职能部门积极主动为各类会展活动,特别是全国性展会和重要展会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保障顺利成功举办。

(四)、构筑智力支持平台。

建立会展经济研究咨询机构, 进行法律、政策、决策、经济形势及会展经济研究与咨询,会展项目策划与论证,会展人才教育与培训等,不断增强会展业发展后劲,努力实现西安会展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概况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0)》

2011年01月14日

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展览业的宏观发展态势呈现六大特征:

(一)会展业宏观政策不断完善,规制内容向微观领域延伸。2010年中国会展业宏观政策进一步完善,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支持和规范会展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总体上体现两种特征:一是规制内容向微观领域延伸;二是政策导向仍以鼓励和扶持为主,其中财政资金的直补成为本的重要特征。

(二)场馆存量不断增加,新建场馆向中西部延伸。2010年我国的会展场馆建设存量继续增加,不仅东部地区场馆建设热度不减,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新展馆,宁夏、西藏、天津、武汉、等省市均新建和扩建场馆,且场馆规模和投资金额巨大。

(三)会议、展览、节庆等齐驱并进,综合性会展目的地逐步形成。由于会议、展览、节庆、演出等不同类型的会展活动在管理模式、基础设施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共性,而且在很多大型活动中交叉进行,因而以杭州、成都为代表的很多大中型会展城市已经突破单一会展业态的概念,逐步打造多业态、综合性会展目的地。

(四)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稳步发展,行业组织合作不断深入。伴随着会展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稳步发展,不仅跨国会展公司逐步拓展在华业务,行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在不断深入。

(五)业内交流保持活跃,世博会成热点主题。2010年,会展业内交流非常活跃,探讨的主题除了涉及会展业自身发展的传统议题外,世博会成为热点。

(六)会展教育不断发展,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会展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一方面,高校不断增设会展专业,会展策划师等传统培训项目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会展业的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会展教育更加向实践靠拢。

(七)协会组织稳步发展,有效推动会展业健康发展。2010年,会展业协会组织稳步发展,西宁、武汉、天津、澳门等城市和地区成立了新的行业组织。据悉,为了准确地反映中国展览市场的运行特征,2010年课题组在2005-2009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对京、沪、穗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展览市场进行了重点监控。从最终调查结果看,2010年上述三地展览市场总体上呈现出如下七大特征:

(一)展会数量有所回升,京沪穗三地分布比例相对稳定。

(二)展览市场运行质量良莠不齐,上海优势特征明显。

(三)展览会行业类型北京基本稳定,沪穗有所调整。

(四)参展商对参展后业务的向好预期有所增强。

(五)展商对组织环节的评价基本稳定,对专业买家邀请工作有所提升和改进。

(六)参展商与观众对展会的评价不同,观众的满意度高于参展商。

(七)专业观众的总体花费小幅回升,对主办城市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此外,报告预测了2011年中国展览业的前景,认为展览业总体上有望保持良好的态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展会类型基本稳定,消费类展会有望成为

新的增长点;展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规范亟需加强。

报告还着重指出,世博会的示范效应有望多层面推动中国会展业迈上新台阶。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低碳环保理念、展览展示技术、场馆设计艺术等不同层面向会展界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对我国会展业的创意理念、设计水平、组织能力、国际化水平等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世博会的举办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成就,对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来华参展、办展以及举办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一)德国会展教育现状

金辉(2003)《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指出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是开设会展专业与课程的旅游院校快速增多、会展课程已成完整体系、会展教材全与更新速度快、国际会展教育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及会展科研与会展教育的良性互动。王春雷(2005)《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德国的会展教育模式是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和实习活动主题化。

(二)德国会展教育课程设置

中国会展(2004)《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和邬国梅(2007)《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首先阐述现实的情况是,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之外,其他的高校并没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相对于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侧重实践性,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所的会展课程更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色彩。并且说明,德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定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展览公司,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公司,为公司服务。然后,又通过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揭示德国把会展教育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之下,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系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即在工商管理模块的基础下,开设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最后,指明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三个特点是少而精、与业界紧密联系、属于工商管理的学科体系。吴承璘、崔诚、吴国斌(2004)《美国、德国会展教育比较》分析了德国的一个以合作办学形式设立的会展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拉芬斯堡大学,招收由企业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回本公司工作,得出德国会展教育是在商务管理或旅游管理的基础上设置的大型活动或会展管理专业、会展教育和培训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事业、有意和中国合作办学的情况。

对于德国这一世界会展王国的学习,我国主要注重从宏观层面对德国会展业进行研究,侧重研究其特点等表面性问题,然而,德国还有很多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认为,向德国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与德国展览公司的合作,加快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外语水平。德国会展公司早已洞察到会展的国际性这一趋势,也加大了在中国投资办展的力度,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注重与德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全面提高会展业的发展。

第四篇: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

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

一、 埃森展览中心

埃森展览中心位于德国经济最强劲、人口最密集的埃森市,交通便利,展馆设施一流。展览中心现拥有设施齐备的19个彼此相连的展馆,展场面积11万平米,室外展出面积2万平米,以及能容纳7000个车位的停车场。是德国八大展馆之一,目前,正在兴建面积约为2万平米的新展馆。几十年来,埃森展览中心一直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现代化的展馆设施,配以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使埃森展览中心每年的展会不断,而且人气骤增。场地周转率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翻了一倍。埃森展览中心每年举办展览的天数超过100天。

埃森展览公司是埃森展览中心的经营者,成立于1913年,如今已跻身德国10大展览机构,也是拥有最多参观者的展览机构之 一。粗略统计,埃森展览公司每年主办的展会活动超过40个,其中有13个是国际性展会。每年大约有11500家参展商参展,其中25%的参展商来自德国以外的国 家。同时,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参观者到会参观。

在埃森展览中心举办的著名展会有德国国际建筑贸易展,始办于1951年,每两年一届。在这个盛会,上供应商、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以及贸易商共聚一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产品、技术和服务打开通往德国及全欧洲的业务之门。参展商数量目前已超过1000多家;观众的数量更是超过了10万人,其中80%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贸易商。

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

杜塞尔多夫是欧洲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位于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也是德国乃至全世界主要展览地区之一,特别是欧洲机电产品展览会主要举办地,受到众多中国企业的欢迎。它是德国经济实录最强的联邦州-北威州首府,拥有许多重要的工业企业和零售集团,大约8000多个外国公司在该州设立欧洲办事处,贸易额在德国各州中占据榜首,超到24000亿欧元。该州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德国GDP的1/4,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三位,领先于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瑞士等国家。

总部设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是世界上领先的展览会组织者之一,在全球拥有64家国外代表处和13家直接参股的企业和子公司,形成了覆盖10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服务网络,无论是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还是在全球各地,都能为参展商及观众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具有40多年的国际性展览会办展经验,拥有在全球各地成功举办4000多场展览会的骄人记录。

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成立于1947年,现有雇员600人左右,年综合销售额超过到3亿欧元。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约40个业界最大的展览盛会上,共有3万多家参展商在17个展厅的23.4万平方米的总展览面积上向近160万观众展示其产品和服务。

三、法兰克福展览中心

法兰克福位于欧洲的中心,莱茵-美茵河交汇之处,交通及其设施完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大都市之一,也是通向世界市场的大门。

法兰克福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览会城市之一,早在1240年,弗里德里希皇帝就把集市权授予了这座城市。如今,每年有大约50个博览会,吸引了4万多家参展商以及近200万观众前来参展,其中汽车展、春秋两季消费品展都是全球同类展会中最大的。

法兰克福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三大展览中心,位于市区的正中,与法兰克福繁忙的高速公路网紧紧相连,256.5米高的展览中心塔楼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法兰克福不仅有德国交通最繁忙的火车站,还有欧洲最大的洲际机场,二者相距博览会只需几分钟的路程。展览中心由10个展览厅组成,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室内展场32.1万平方米,室外展厅9万平方米。节日大厅 (即2号厅)专为举办各种特殊活动而设,它的拱形屋顶高达40米。5号大厅则为可承受超重负荷而设计。

法兰克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览会中心之一。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消费品、汽车,工业纺织品、通信及业余消闲用品等行业的展览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法兰克福博览会的高水准与国际性体现在:近4万参展商中的56%和近200 万参观者中的20%来自国外;其55个博览会中的13个具有该行业世界领先地位。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是全球最大型的展览会主办单位之一,在全球设有29个分公司,5个办事处及48个国际销售合作伙伴,聘用员工超过1400名。其旗下100多个展览会覆盖全球150个国家。特别是在纺织品、汽车、建筑技术和消费品领域的许多展览会已成为该行业世界一流的盛会。

四、汉堡展览中心

汉堡展览中心位于汉堡市区中心,环绕着公园和绿地,周围有汉堡大学和阿尔斯特湖,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有12座展厅和一块面积为8500平方米的露天场地。从长途火车站出发,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周围有100多家酒店,机场离得也不远。每年多达1万家的参展商和过百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相聚与此,来参加40场博览会、展览和许许多多的活动。参观或参加汉堡博览会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海洋工 业、再生能源、航空和美食以及酒店业都是展览重要的主题。

汉堡国际船舶制造、船舶机械和技术博览会(海事展SMM)即船舶制造、机械和海洋技术国际贸易展会,是各国船舶制造业海事工业方面国际最高级别的博览会。展会的主题有船舶制造、海上技术和港口装配,每年9月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的4.2万名船主、经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数量多达1400家的参展商。

五、科隆展览中心

科隆展览中心位于莱茵河畔,与世界著名的科隆大教堂隔河相望。从科隆市内乘坐火车、搭乘轮船、驾车或步行均可在数分钟之内到达展场。在展会期间,所有重要的长途列车不仅停靠科隆火车总站,而且还停靠位于科隆-道伊茨的博览会车站。从杜塞尔多夫和科隆-波恩国际机场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抵达展场。此外,在展览会期间,所有的参展客人均可凭入场券免费乘坐以科隆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的公交车辆。

科隆展览中心是世界上第四大展览中心。展场由相连的11个展馆组成,展厅面积达284,000平方米,另外还有100,000平方米的露天展场。展场可举办最多容纳19,500人的会议。科隆展览中心的运营者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公司之一,以不同周期定期主办的68个国际专业博览会和展览会是世界上25个行业的主导博览会,吸引了世界上32,000家参展商和来自208个国家的230万名观众。展览面积达420万平方米,全球90%以上的出口型产品在此展出。科隆博览会的核心主题包括:居室、园林与休闲;通讯、媒体与时装;技术与环境;健康与设施;家具、室内装饰与纺织品;食品行业;艺术与文化。

科隆博览会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平均一半的展商和三分之一的观众来自国外。所有有关科隆展览会的问题,展商和观众均可向科隆展览公司在全球近90个国家的分公司、代表处和代理垂询。

六、 慕尼黑展览中心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MMI)是世界10大、德国6大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资本,高科技和高级消费品三大领域中举办40多个国际性展览会。其中高科技类展会涵盖电子,光电,信息技术,分析仪器和产品工程。每年有90多个国家的3万多家企业来到慕尼黑参展,观众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200万。此外,集团还在亚洲、南北美洲举办各类专业博览会。慕尼黑在全球89个国家拥有5家子公司和75个代表处,堪称辐射全球的博览集团。

新的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于1998年2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已提供14万平方米的展厅。在建设的第二阶段,展厅面积将扩至20万平方米。室外还有18万平方米大小的室外展览空间,可用作停车场。在新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内,建有可容纳6500人的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1CM)。它既可以配合展览事务,也可以单独举办会议。ICM拥有多个可容纳20人至3000人的大小不等的房间,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新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并富有逻辑性,使之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效用。它为包括参展商和参观者在内的未来使用者提供了下列优越条件: 没有固定隔墙,为展台布置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如此优越的展览条件在德国国内无与伦比;由于中心内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被分割出来,因此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展厅内的任何方位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参展商和参观者在展厅内能轻松地辨认方位,为参观者提供有效的指示系统;交通便利。在东西人口处有两个地铁站、两个高速公路交汇点和1.3万个泊车位;室外空间开阔,在73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中,17%为绿地覆盖。通往贸易中心的西通道林木繁茂,湖水清澈见底,展厅周围风景优美、绿树环绕,为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

新展览中主还在西部人口建有一个热力站。该中心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太阳能系统的贸易中心,最大发电量达1光瓦。为了防止噪声污染,中心所使用的车辆多有降低噪音的装置。在废物处理方面,中心一方面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分拣出可再生的废物以便再次利用,为些中心建造了一座废物分拣工厂。

七、不来梅博览中心

不来梅博览中心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周围有不少饭店、餐厅、公园和老城的风景名胜,比如罗兰石像所在的集市广场。

不来梅博览会中心的展览区包括10万平米的露天展览场地和室内面积达3.9万平米的展厅,有6座大厅和最多可容纳1.4万名观众的不来梅城市大厅。一家一流的酒店和一个会议中心也位列其中。虽然展览中心规模庞大,但规划却是井井有条,一目了然。另外它还有充足的停车面积,其中有一座室内停车场。

不来梅的博览会都打上了汉萨同盟-海洋的烙印,国际渔业贸易博览会和国际船舶展就非常契合当地的这种氛围。同样,"不来梅经典车展"也紧紧围绕着老爷车这一主题展开,它可是不来梅最著名的展览。不来梅创办的展览还有"自行车-市场-未来"博览会和废物转换为能源专业展会。不来梅每年有大约45个展会,吸引了25万观众和4500家参展商前来参展。

八、柏林展览中心

在夏洛滕堡区的柏林展览中心以其特有的风格闻名于世。从1822年起,这里即开办有商业及汽车展览会。 1914年埋下了今日展览中心的第一块基石。至今,这片建筑得到了不断扩大和更新。在1926年建成的广播塔周围,有26座展厅,总面积达16万平米,还有面积达10万平米的露天场地及参展商服务中心、餐厅、会议室和办公设施。南、北、东三面分别设有大量的出入口,所有展厅都通向处于中心点的避暑花园。26个相连的展厅,根据需要可分可合,水、电、数字通讯全部配套,所有展品可由运输车运到一楼,可升式地板和管道网络可用于重型展品运输,节省了时间和运费。1万平方米的中庭,与所有展厅直接相连,附属的ICC会议中心为与会客人提供了80间会议厅和会议室和大量的休息厅。每年安排各类会议约500个,接待25万位出席者,是欧洲最大的多功能会议场所。

柏林展览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处于世界上最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内,由市中心车站仅需10分钟即可抵达,通过高速公路与柏林的三个国际机场相连。有1.2万个停车位,其中2000个展览单位专用停车位设在展馆范围内。所有入口处都可停靠出租车,观众可直达不同的展厅。 柏林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全球十大组展公司之一。它专业从事于各种展会的服务公司。每年都要举行多达80个国际性展览会,吸引了2.3万多家参展商和超过150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在柏林勃兰登堡,展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动力。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巨大购买力。在这里,有超过60家的政府经融机构,有超过5万的专业人员专著于产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里是德国的研发和制度中心。柏林每年成功地举办柏林国际旅游及交易博览会,是世界最大的服务性行业博览会。

九、弗里德里希港展览中心

弗里德里希港位于德国、奥地利、瑞士的交界处,濒临博登湖,风光秀丽,与德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历史上被称为“飞艇之父”的柴柏林(ZEPPLIN)的故乡康斯坦茨隔湖相望,并拥有德国第十大展览中心。得天独厚的旅游及商业资源使该城市在节事活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很多大型文体活动及很多德国企业的年会都选择在该城市举行。

弗里德里希港新展览中心2002 年正式启用。该展馆采用最先进的设计和建筑技术,有9个主要展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58300平方米,露天展馆面积为12000平方米,其中A1号馆为高达26米高,顶蓬可随时开启的设计新颖的展览馆。2003年新扩建了6300平方米的B4号展馆。展览馆中的展览湖风格别致,将为展览会提供最佳的演示场所。

新展览馆的建成为弗里德里希港的品牌展会—欧洲户外运动用品博览会提供了最优良的场所。

十、汉诺威博览中心

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市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成立于1947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览场馆—汉诺威博览中心,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净展出面积49.7万平方米,基础设施一流。每年举办逾50场专业贸易展览,共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179万名观众和1.6万名记者前往参观。每年吸引的展商总数约2万多家,博览中心年收入超过2.5亿欧元。

作为世界领先的展览公司之一,汉诺威展览公司在全球拥有60个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在汉诺威及由其选定的其他国家举办领先的国际贸易展览会。每年举办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是世界最大的展览会,净展出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任何其他展览公司都没有组织如此规模展览会的基础设施。是世界规模第一的展览会,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则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展览会。

十一、莱比锡博览中心

莱比锡被誉为 “博览会之母” ,最早就作为博览帝国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博览会城。莱比锡新博览会区是当前世界最现代化的博览会区,在造型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参展商和参观者的要求,室内展出面积达35万平方米。在莱比锡,你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标志,2个大写的M重叠在一起,这是“样品展览会”的象征。莱比锡有一个别名:"博览会之城"。

莱比锡地处中欧交通要道,作为地处欧洲中部的博览会城起着连接中欧及东欧国家贸易的重要职能。早在中世纪博览会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1170年开始出现商业性的集市,这便是莱比锡博览会的前身,15世纪,莱比锡博览会已成为欧洲各国商品交换的中心。世界上第一届样品博览会(1895年)和第一届技术博览会(1918年)都是在莱比锡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览中心的大部分设施被毁,博览会一度停顿。战后在1946年又恢复举办。

莱比锡还是一个有名的“书城”。 除了众多的工业博览会外,莱比锡图书博览会尤其著名。早在15世纪初,这里已是德语地区的出版印刷中心。现在,莱比锡已有100多家设备精良的印刷厂,印刷质量举世闻名。在全市60多万居民中,从事印刷业的职工就达二三万人。自1914年以来,莱比锡每年定期举行国际书籍展览会。国际书展在市中心展览大厦举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书商和出版社都云集于此,参加展出。

十二、纽伦堡展会中心

纽伦堡有许多令人称奇的"之最":这座城市有德国最大的购物步行区,同时它也是该地区治安最好的大城市,在欧洲的技术密集区里称得上是数一数二。数目庞大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保证了它在经济和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纽伦堡展览中心及其会议中心位于市中心的东南部,相对比较年青。 1974年只有6万平方米, 以后逐年扩建,到2002年已经达到15.2万平方米的规模,共有12座礼堂和大厅,其中还有一个多功能厅,可召开多达1.1万人的会议。12个同等配置的大厅中的10个都集中在博览会广场正中央及其大面积的绿地周围,还有16家餐饮设施和大约1.6万个停车位。博览中心与地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相连接,并设置了博览会—机场快线巴士,乘坐长途火车或者区域火车一个小时即可抵达纽伦堡。

纽伦堡博览会的核心任务是承办有关技术、医药、食品、包装、建材、建筑技术配置、教育、服务、消费品和大众化的展览。在纽伦堡的博览会广场上每年举办大约75个博览会,其中有11场国际最高级别的博览会。每年大约有2万家参展商和120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涌到这里参展。

每年2月举办的,世界最高级别的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汇集了65个国家的近3千多家参展商,在近16万平方米的区域展出以玩具、个人爱好和业余生活为主题的产品。8万多名观众中35%来自国外。

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也是世界生物制品的顶级博览会,主题是食品和烟酒、皮革、化妆品、保健用品、清洁用品、玩具、礼品、纸张、家具和纺织品。在为期三天的展会期间,展览面积超过6.5万平米的展区吸引了来自69个国家的2千家参展商和3万多名专业观众。

十三、斯图加特展览中心

斯图加特闻名于世的原因在于这座城市是几大汽车公司如戴姆勒-克莱斯勒、保时捷和尼奥普兰的大本营。此外,还有大量的部件供应商,如博世(Bosch)、玛乐(Mahle)和贝尔(Behr)。在德国,再没有哪个地方像斯图加特这样每年有如此之多的专利申请。巴登-符腾堡州几乎45%的研发机构都设在了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国际博览会始于1968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德国7大博览会举办地之一。斯图加特博览会是巴登-符腾堡州强大的出口型经济的转盘。它每年都举办30多场本地博览会和展览,其中包括多个顶级的国际专业博览会;此外,还有大约20场巡回展览。展览主题重点放在生活方式和休闲、工业和技术以及经济和教育。

斯图加特展览中心紧挨着附近的休闲区,距市中心只有4公里。乘坐许多公共交通工具均可到达展览中心。有16个展厅和面积约5.5万平米的场地,适合进行国际专业博览会和展览。5号大厅面积有1万多平米,是其中最大的展厅。此外,展览中心还有两座分别可容纳多达2000名和2500名观众的会议中心和一个露天场地。新扩建的博览会中心建在斯图加特机场边,紧靠斯图加特至慕尼黑的高速公路,距城中心不到20分钟的汽车路程。 新馆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现在的两倍,设施将更加完善和现代化。新馆的建成将使斯图加特博览会跃上欧洲博览会行业领先地位。

第五篇:会展行业概况

一、会展行业简介

1、行业简介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统称,会展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等,二是各种类型的大型国内外会议,三是体育竞技运动、文化运动、大型节庆活动、民俗风情活动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展览会。目前,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是世界博览会。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城市产业及周边经济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带动和放大效应。会展业具有“一带九”的联动优势,即会展业除本身产值外,利用其产业关联效应能带动交通、通讯、酒店、餐饮、旅游、零售、广告、印刷、装饰、物流货运等周边产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对全球经济带动作用也愈发明显。据商务部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编制的《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2014》,全球会展产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 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总和的4%,并呈现出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展会面积规模化和会展产业集中度高等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众多服务业的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4 年,我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已经达到了4,190 亿元,创造的间接经济产值也十分巨大。

在新时期,会展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产业链

会展行业上游主要是展馆等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下游是会展业所服务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展馆建设是物质层,承载、满足并定义会展的硬件属性;会展组展则是会展行业的核心层,包括会展创意策划、招商组展、现场运营、数据统计;国民经济各细分行业是应用层,是会展企业服务的对象。

会展行业中,除组展企业承担招商招展、策划、统筹运营外,相关的会展主场服务机构、物流企业、展台搭建机构、广告策划企业也承担了协助会展组展商更好运营会展的职能和作用,也属于会展行业的范畴。其中会展主场服务,即展览会现场管理与服务的外包和代理,是展会的组织者指定某一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对展会现场使行管理、协调和服务的一种新型专业服务模式,它是在展会组织者与场馆、展商和观众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和纽带。会展物流则是为参展商提供特殊的物流服务。

此外,会展周边产业涉及、交通、金融、商购、海关、媒体、旅游、餐饮、酒店等方方面面。 会展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图1:会展产业链示意图

二、会展行业发展历程

1、国际会展业发展历程

会展业在国外发展已有很长历史,1890 年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在德国莱比锡举办。随着社会演变和科技进步,会展业作为一种经济存在形式,其内容、功能和办展方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会展经济整体实力较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其中,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会展强国,其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大。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东亚的日本、中国及中国香港,西亚的阿联酋,东南亚的新加坡,凭借广阔的市场、巨大经济潜力、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国际开放度或地理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亚洲展览大国。

近年来,全球会展业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根据《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每年对世界商展100 大排行榜的统计,100 大商展的最低进入门槛和平均面积均保持平稳增长。近三年,世界100 大商展的最低进入门槛从2011 年的10.5 万m2 提升到2014 的11.6 万m2,增长了1.1 万m2;100 大世界商展的平均面积也从2011年是18.1 万m2 上升到2014 年的19.5 万m2。

德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投资较高,对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区的展览场馆的建设投入巨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的桥梁,每年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考察,并形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德国会展业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实力强,在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方面优势明显。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 都在德国主办。根据《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及借鉴》(全球化杂志出版,2014 年第3 期),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 多个,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在展览设施方面,德国也称得上是头号世界会展强国。德国现拥有23 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 万m2 的展览中心就有8 个。

2、国内会展业发展历程

①初步兴起阶段(1951-1980 年)

1951 年,中国首次参加“莱比锡春季博览会”,标志着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开端。1953 年,中国贸促会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自此开始,中国展会展业进入起步期。

这一时期,出国展和来华展都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1-1980 年,中国贸促会共组织了400 余个出国展,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目的;1953-1978 年,我国共接待112 个来华展,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 总的来说,起步期阶段的展览会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和组织水平不高,大部分还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的特征,把展览作为产业发展的意识尚未形成。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没有大型展馆的历史,中国会展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20 年。 ②迅速发展阶段(1981-2000 年)

从1980 年-2000 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展览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1978 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后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之后,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知名的专业展览会,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

此外,出国展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贸促会于1986 年组团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在中国出国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截至2000 年,中国初步形成了自主办展、来华展、出国展并驾齐驱,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商会、国有展览公司、民营展览公司、合资展览公司等多主体办展的格局,会展业走向专业化、市场化。2001 年,德国三大会展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标志着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正式拉开。

到2005 年,中国展览业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国际展览范围涵盖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钟表首饰、服装、银行、建材等各行业;展会的主办单位形成了政府、各协(商)会、外贸公司、国营和民营展览公司、中外合资展览公司以及外资展览公司等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新格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一些境外展览公司作为协办、主办单位开始介入内地展会。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展行业已经从由政府主导格局转向市场化。组展主体上,会展行业已形成多元组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办展转变为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五大办展主体。参展行业由传统行业逐渐向战略新兴行业转化。制造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展览会数量增多,体现出初步转型升级的态势;会展城市逐渐由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东北、中西部会展经济带逐渐形成,会展经济呈现全面开花局面。

国际化方面,我国的会展项目以及会展机构得到UFI、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FKM 等协会的认证越来越多。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公司来华办展,一些国际性品牌的会展被移植到我国市场。中外企业联合办展的模式屡见不鲜,中外合资会展企业也不断增多。

三、我国会展行业现状

1、我国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4 年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2014 年,我国举办各类展览数量从4290 场上升到7495 场,年复合增长率达7.27%;展览面积从4990 万m2 上升到9736 万m2,年复合增长率达11.11%,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

图2 2009-2014年我国办展数量和面积

图3 2009-2014年我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

随着会展业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的快速增长,相应会展经济产值也实现大幅增长。根据商务部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09 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仅为1817 亿元, 到2014 年增加到419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18%,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3.61 万亿元的0.68%,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 万亿的1.4%。

同时,会展质量也逐步提高,中国展览会现已总体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已有一批专业展逐渐成熟壮大,形成了全球知名的展览会,像在北京举办的机床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印刷展和广州的照明展已跻身国际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国际航空展成为亚洲第二大航展。这些展览会在展览规模、服务水平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准,已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计划。近年来,消费品专业展也愈加繁荣,例如北京的春秋国际服装展,大连、宁波的服装节,上海的国际家具展,广州的美容美发展都逐步走向品牌化。

2、我国会展业呈现五大会展经济带格局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贸易发达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会展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城市为龙头的”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这些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通过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1)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另外,在北京的会展业中,由原中央政府部门转化出来的全国性专业行业、协会成为办展主力是北京会展业的另一特点,使北京会展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 2)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

3)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厦门东莞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 4)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 5)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武汉、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武汉的华中国际汽车展、武汉光博会、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绵阳的科博会、重庆的高交会、西安的东西部洽谈会等品牌展会。

3、场馆存量不断增加,新建场馆向中西部延伸

展览馆是决定展会规模主要因素,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展会服务方式的质量和水平,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加强展览馆基础设施建设。

图4 我国主要城市展览馆数量

自2002 年起,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我国各大城市开始争先恐后地进行展馆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而近年以来展馆的建设力度更是达到了高峰。

根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与《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专业会展场馆从2011 年统计到的153 个,室内面积为504.33 万m2 快速增长到2014 年总计226 个,室内面积964.13 万m2,其中专业展馆(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m2,且举办2 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展览馆)128 个。

图5 2015年全国展览馆数量省份比例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的面积已经超过号称”世界会展之国“的德国成为全球第一。2014 年全球十大顶级场馆中,中国占据两席,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居第二位,室内展览面积达40.0 万m2,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馆位居第五位,室内展览面积达33.8 万m2。在场馆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除北上广一线会展城市外,中部的重庆、武汉展馆建设也快速增长,分列全国第

4、第5。截至2014 年底,在建展馆中四川、湖南、江西分别以21.50、20.20、20 万m2 的在建展馆面积排在国内的前三位,表明展馆建设正快速向中西部转移。

图6 全球十大顶级场馆

4、国际交流展览数量日渐增多 中国厂商参加国际展的比例逐渐上升,已由上世纪80~90 年代的20%增至现在的50%。参展的展品和装修水平也逐年提高,像通信展、汽车展的装修水平不亚于国外的参展公司。

上一篇:第二季党员思想汇报下一篇:大调研开展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