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高考试题

2024-06-21

红楼梦高考试题(精选6篇)

篇1:红楼梦高考试题

《红楼梦》经典问答(1~25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 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答: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 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2.简述“木石前盟”的传说。

答: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无材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 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修炼成人。后来神瑛侍者要下界,她

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降世时变 为宝玉,嘴里含着一块玉,这块玉便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那块石头,这绛珠仙草 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3.简述开篇写女娲补天的作用。

答:为引出木石前盟这个故事;为后面行文,比如宝黛初次见面的似曾相识铺垫; 还有为一系列无法解释的行为做一个提前的故事设定。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1.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王夫人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 莹的美玉,说说此玉的来历?

答:此玉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最后一块石头,历经日月有了灵性,想下界历练一 番,因此幻化为美玉伴随宝玉降于人间。

2.简述冷子兴演说了荣国府哪几方面情况。

答:冷子兴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现在的宁荣二府,表面上还荣耀,但实际上,已经好景不再。他说了两个原因:一是现在宁荣二府人丁越来越旺,事务越来越 多,开支越来越庞大,但上上下下都是喜好排场挥霍的人,没几个真正能支撑局 面的;二是宁荣二府当初又袭公又封侯,那是祖宗着实了得,但现在,却一代不 如一代啦,都是些没用的货色。又说,贾政生了个古怪儿子,叫宝玉,生下来的 时候,嘴里居然含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呢,上面还写着字!《红楼梦》最最关键的

人物贾宝玉,就这样经过冷子兴的口正式登台亮相。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贾雨村被革职,后来凭借什么关系又官复原职了?

答:贾雨村在林府做黛玉的老师,黛玉的母亲去世,外婆家来接她,林如海给贾雨 村写了一封推荐信,借着贾府的关系官复原职。

2.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 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反映了黛玉什么心理? 答:反映了她寄人篱下,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3.宝黛初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 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

“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和前文的哪个神话有关 联?

答: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的灌溉之恩,这两个人都下界历练,因此两个人感到熟悉。和前文的“木石前盟” 传说是关联的。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郞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1.联系《红楼梦》中门子拿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试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答:从“护官符”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尊贵、豪富、奢侈,从而反映 了当时宫廷及官场的腐败,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腐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2.根据贾雨村在英莲一案中的表现,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答:通过英莲一案的审理过程可以看出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 格特点。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请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姓名。

答: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1.简述刘姥姥一进贾府的情节。

答:刘姥姥因家中困难,只好带着板儿来到荣国府,想靠着与贾家微薄的亲戚关系 得到一些接济。她先找着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周瑞昔日和板儿爷爷王成的 关系不错),然后通过周瑞家的见了平儿,最后见了凤姐,说了家中的艰难,凤姐

随随便便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并留她吃了一顿饭,最后刘姥姥千恩万谢的屁颠屁 颠的离开了贾府。

2.请简析刘姥姥一进贾府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 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 社会的解剖。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1.简述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情节。

答: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大伙儿送十二朵宫花,迎春,探春,惜春各两枝,王熙凤 四支,王熙凤转送两枝给秦可卿。最后周瑞家的送给黛玉两枝。此时黛玉不在自 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玩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宝玉抢先伸手接过开匣看了,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但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2.简述焦大的身份来历。

答: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 一息的主子背出来。没有饭吃,他饿著肚子去偷东西给主子吃,没有水喝,他自 己喝马尿,把得来的半碗水给主子喝。由于以往的功劳情分,宁府的主子们对他 另眼相看,不大难为他。他对宁国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也只有他在喝醉 酒后敢大骂他们。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1.简述“金玉良缘”。

答:金玉良缘是因为宝玉有一块通灵玉,而宝钗有一块金璎珞。第八回中说到铭刻 在宝玉佩带的通灵玉和宝钗佩带的金锁之上的铭文。通灵宝玉的铭文是: 莫失莫 忘,仙寿恒昌。金锁的铭文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 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从字面上看,这是两句好话,但用 在“二宝”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主;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1.简述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的情节。

答:贾敬的生日,宁国府设宴庆祝。贾瑞遇见凤姐言语轻薄,凤姐勉强应付。贾瑞 后来到凤姐家来了好几次均未碰见凤姐。这一次遇见了,凤姐笑脸迎接,不料贾 瑞不但言语轻薄,还动手动脚。凤姐让他晚上去后堂的走廊里等着。晚上,贾瑞 果真去了,却被锁在穿堂里吹了一夜的北风,差点冻死。第二天一早门一开就跑 回家去了。他爷爷贾代儒一夜不见孙子回家,料定他必定没干好事,于是罚他跪 在院子里背书,还不给吃饭。完了之后,贾瑞又跑去找凤姐了。凤姐见他如此不 知改过,便又说晚上到她房子后面的小屋子等她。贾瑞满心欢喜地去了,却不料 被凤姐派来的贾蓉和贾蔷抓住,威逼贾瑞写欠条,不然就送他见老太太们。带他 出来,让蹲在墙根下等着,从头顶倒下来一大桶粪,浇得贾瑞浑身都是。跑回家 后就大病一场。跛足道人给他一面叫做“风月宝鉴”的镜子照,便可救他性命,不料贾瑞不按叮咛地做,照了镜子正面。镜子里凤姐一遍又一遍叫他进去。进去 了三四次之后,就死了。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简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情节,并分析从中体现了王熙凤哪些性格特征。

答:宁国府长媳秦可卿去世,尤氏病卧在床,难以理事,贾宝玉出主意,贾珍请了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王熙凤一扫宁国府五大弊端,做事严谨,有条理,而且赏 罚并重,令出必行,使这件丧事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体现了王熙凤性格中的好强、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的特征。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简述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情节,并分析从中体现了王熙凤什么性格特征。

答:铁槛寺是贾府的家庙,秦可卿的灵柩送葬到铁槛寺停放。水月庵的老尼姑来求 王熙凤摆平一桩官司,王熙凤收了她三千两银子,就拆散了一对可怜人,结果他 们双双殉情。体现了王熙凤在金钱目前毫无顾忌、胆大妄为、瞒天过海、不计后 果满足自己私欲的性格特征。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风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简述为了元妃省亲,贾府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为迎接元春省亲,贾府上上下下全都忙开了,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园内画栋 雕梁,金碧辉煌,彩灯闪烁,香烟缭绕;楼台亭阁,游廊水榭,到处布满了奇花 异草,佳木怪石,有竹林掩映,芭蕉环绕的江南风景,也有稻花飘香,桑榆成荫 的乡间田舍。天气已冷,杏柳等树上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扎成花朵、叶 瓣,粘在枝上。就连被封为贵妃,整日住在皇宫里的元春,也不由得说道:“太奢 华糜费了”。

第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简述大观园的来历。

答:大观园是贾府为元妃省亲修的别墅,元春看了后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2.简述元妃省亲的内容。

答:元宵节元妃省亲归来,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

3.简述“绿玉”变“绿蜡”的情节,并分析体现了薛宝钗什么性格。

答:元妃省亲时,着宝玉和众姐妹各人做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宝玉独 占四首,薛宝钗看见他用了“绿玉春油卷”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绿玉” 一词,叫宝玉改成了“绿蜡”。此处既体现了薛宝钗在古诗词上的造诣,也体现了 薛宝钗性格中迎合奉承的特征。

4.指出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李纨、迎春、探春、惜春、妙玉所住院落的名字。贾宝玉:怡红院 隐意:遗红怨 匾额:红香绿玉(后改为:红香绿腊)林黛玉:潇湘馆 隐意:消香馆 匾额:有凤来仪 薛宝钗:蘅芜苑 隐意:恨无缘 匾额:蘅芷清芬 李 纨: 稻香村

贾迎春: 缀锦楼 贾探春: 秋爽斋 贾惜春: 蓼风轩

妙 玉:栊翠庵(栊,有二意:一为窗户;二为养兽用的栅栏)5.简述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几处院落的名字来历。

怡红院: 贾宝玉在大观园的住所,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宝玉初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怡红院” 潇湘馆: 林黛玉的居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

蘅芜苑: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住所,蘅芜是一种南方的植物!同根生同根死,蘅 芜也是一种香草,暗喻宝钗遍体生香之意。蘅芜苑谐音“恨无缘” 6.分析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的作用。

答:从文章结构讲是给人物安排了个活动的空间。但其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可以认 为是葬花(花代表女儿)的坟墓,包括黛玉葬花的谶言,沁芳命名的隐喻等;或 者埋葬青春的地方;或者自由恋爱的最后一片“净土”等。也可认为是理想世界,相对于贾府的现实世界,和太虚幻境的完美世界而言。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简单列举几件宝玉平等对待袭人的事情

答:1)袭人为改变贾宝玉不务正业、放荡弛纵、任性态情、淘气憨顽的脾性,当面 对宝玉提出约法三章,宝玉一一承应;2)袭人从自家回到怡红院,先是宝玉叫丫 鬟把特地为袭人留下的酥酪拿来给她吃,丫环说被李嬷嬷吃掉了,袭人怕宝玉发 脾气,便说上次吃坏了肚子,如今不想吃了,说这会想吃风干栗子(故意转移话 题),让宝玉替她剥栗子。3)宝玉对人生悟出的道理、心里话,有时他连黛玉都 不愿告知,却愿意和袭人诉说。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1.凤姐说贾母喜欢的龄官像一个人,宝钗、宝玉、湘云分别是什么反应?分别体现 了三人什么性格特征。

答: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席间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像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 玉不敢说,湘云说像林黛玉,三人为此发生矛盾。体现了宝钗心思深沉、有城府; 宝玉会体贴人;湘云心直口快、无城府的性格特征。2.宝玉听曲文,悟出了什么禅机?

答:宝钗生日,贾府请戏班子唱戏,有一出戏叫“山门”,讲的是鲁智深出家为僧大闹大 相国寺的事。宝玉的人生虽和鲁智深截然不同,但宝玉似乎从曲中“悟”到了自 己最后的命运:离开富贵的贾府,剃度为僧,了断尘缘,最终返回大荒山青埂峰 下,恢复“顽石”真面目,回归“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

3.指出元妃、探春、迎春、惜春四人所制灯谜的谜底,说说贾政悟出了什么谶语。答:四个灯谜及谜底:

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炮竹

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

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

惜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佛前海灯

四个灯谜预示了四人及整个贾府的命运:

元春的灯谜谜底是爆竹,隐喻元春得宠瞬息而逝、好景不长,就如昙花一现的爆竹一样。

迎春的灯谜中“镇日(可理解为整日)纷纷乱”以及谜底算盘(总是被人打)隐喻了迎春嫁到孙家后整日受虐,最终不堪屈辱自杀的遭遇。探春的灯谜谜底是风筝,隐喻探春是远嫁他乡,一去不返的结局。惜春的灯谜谜底是佛前海灯,海灯即佛灯,隐喻惜春后来的出家。

将上面“四春之谜”综合再览,不觉间竟又发现,这些“谶辞”似乎并非只是对应着“元、迎、探、惜(原应叹息)”而作,除她四人之外,似乎还分别预示了贾家由兴盛转衰亡的全过程,归总而言,刚好四字:兴、乱、离、空——“兴”是一时的繁盛,是假象;“乱”是欲败之象;“离”是“家亡人散各奔腾”;“空”则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语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1.简述“共读西厢花纷纷”的情节。答: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2.说说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答:多愁善感的黛玉见景生情,感觉自己就像那些飘零的花一样,美丽纯洁却又孤单无助,“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用葬花来表达自己悲观消极的感情。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简述“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的情节。

答:小红,原名林红玉,是宝玉四大丫鬟之一。她知道以她的出身迟早会找个一般人嫁了,嫁过去也就是陪嫁或做小妾的,因此他先是攀附宝玉,但遭到秋纹、碧痕等人的奚落而失败。但她没气馁,退而求其次。当她第一次遇到贾芸时听人说是“廊上的二爷”,反正是带爷的人长的也不错,于是就有蜂腰桥设言传心事,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她大胆地向贾芸表白爱情,小红是红楼梦中少有敢于大胆寻找自己的爱情的人物。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简述赵姨娘谋害凤姐和宝玉的情节。

答:赵姨娘在贾府没有地位,身份还不及袭人。她的儿子贾环和王夫人的儿子宝玉都是贾政的儿子,待遇却完全不同。贾环嫉妒宝玉,抄写经书时装失手弄倒蜡烛烫伤宝玉,王夫人大骂赵姨娘。赵姨娘又深恨凤姐和宝玉,便请马道婆施魇魔法,让凤姐、宝玉中邪几乎死去。是癞和尚、跛道人擦拭通灵玉、救好二人。

篇2:红楼梦高考试题

为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会成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小说

《西游记》是我国浪漫主义神魔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阅读训练题

一、多选题

1.《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两个不是?()()

A.《石头记》B.《风月宝鉴》C.《太虚幻境》D.《金玉良缘》E.《金陵十二钗 》

2.找出分析有误的两项:()()

A.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B.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C.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3.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两项是:()()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C.《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E.《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如同是咏柳絮,林黛玉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薛宝钗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

4.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

例证。

C.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封建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法挽救。

D.探春打了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却得到了凤姐的微妙的赞许,可见,“反抄”不过是凤姐事先设计好的把戏而已。

E.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虚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二、简答题

1.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2.《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3.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

4.简述宝玉挨打始末。

5.简述“宝玉挨打”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6.“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7.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8.简述《红楼梦》中某一个人物出场的情景。

9.简述《红楼梦》中一个关于林黛玉的故事。

10.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作简要的人物介绍。

11.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中,园中主人主要写了谁?丫鬟又主要写了谁?作者重点设计了哪些人的反应?这样设计有何作用?

《红楼梦》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多选题

1选C D

分析:《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2选C E

分析:才子佳人小说发展至明末清初,才子金榜题名后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已成为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这种大团圆结局,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因原,但更多的是作家怀才不遇寄希望于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使然。借文学作品抒写人生理想固然可以,但如果对理想的描画近乎于偏执,乃至于使大团圆结局失去了存在的生活基础,那么千篇一律的大团圆便有了美化现实、粉饰生活之嫌,理想也便成为梦想和空想。这也是此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引起当时社会关注和招来后人非议的原因之一。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这一点上不仅没有因袭才子佳人小说家的创作套路,在反映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上毅然回归现实,并且在清醒的悲剧意识的支配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使《红楼梦》无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还是美学价值的发掘,都远远高出了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因而C错。E项被笑话的是刘姥姥,不是赖大家的。

3选B E

分析:《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当时的人们很少有这样的认识的,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厌恶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呢?E项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对调一下。

4选B D

分析: B(探春的改革,显现出她的“公正”)D(“可见”之后有误,应为探春反“自杀自灭”,可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处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呢!)

二、简答题

1.答: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篇3:红楼梦高考试题

读者如果仔细“书缝”, 就能够“体会”得到高明的作者定将阅读爱好者所急欲了解的事情与真相, 其实早就“放”在了我们眼前。

我将自研究《红楼梦》以来的成果与心得作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一方面自我纠错, 另一方面也提出一些今后研究的方向、范围等;既是抛砖引玉, 更是呼吁国家与社会重视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传及传承, 以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祖先与自己的良心。

一、作者问题

我之前几篇论文已将《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与说明。随着研究及“考古”的不断深入, 以及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也发现了一些小错漏, 但我有关作者问题的观点却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 以及证据的不断发现而更加坚实。错漏之处是因为“想当然”便随手写下, 于今难以“覆盖”与“抹掉”, 很是后悔不迭, 并借此机会加以指出与改正。

《红楼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李鼐, 清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之子, 笔名脂砚斋, 晚年曾用名于景廉。如何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 不仅需要确凿的史料证实, 而且需要下苦功夫钻研、科学的探索精神与方法、耐心于自甘孤独寂寞, 以及严谨的逻辑思辨推理能力, 等等。否则, 都将经受不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关于作者问题, 几百年来, 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我乃一介微之人, 何德何能, 意欲“独揽朝纲”一统天下?唯有事实真相是“上帝”, 我也仅是朝拜者及仰慕者而已。过去, 现在, 以及将来, 研究“苏州李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 都是大有人在的。就我所能够看到的非常有限的公开资料中, 迄今为止, 仅仅发现台湾的皮述民提出过“苏州李家”中李煦的另一个年长的儿子李鼎是作者的观点。皮述民“推断”出李鼎出生于1697年, 而在我所发现的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中, 赫然写着1697年出生的乃是李鼐, 但我却并不是在皮述民的研究之上“进行”下去的, 我的研究是“自然生发”的。我在提出李鼐是作者的观点且公开发表论文阐述, 下决心投身于《红楼梦》的研究之后, 大约在过了一两年时间的2007年年底, 借助去北京搜寻访查有关“苏州李家”后代及其家族坟冢之机, 去国家图书馆查阅有关海外“红学”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在国家图书馆的港台书籍阅览室中, 才看到了皮述民所著的一两本书, 知道了他的观点。如果皮述民提出的是李鼐乃作者的观点, 我或许会于2008年的年头, 斟酌再三之后, 就终止自己研究《红楼梦》的“专业”之路。我认定作者出自“李家”, 但之所以很快地就否定了老大李鼎而确信是老二李鼐 (当时还没有查访到“姜氏族谱”) , 一则书开头所言“背父兄教育之恩”一句, 二是因为曾经“泛读”杂书时, 看到有一篇文章中说李鼎早死。不过令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 其时我还没有开始专注于专题研究《红楼梦》, 因而“放”过了这篇文章及其所刊登的杂志名, 更未想到追本溯源。

从2006年开始, 我每年都至少去北京一趟, 贯彻我的“田野调查”思想及理念。几年来的收获与发现, 证明了我思考方式的正确, 并出乎预料之外地不仅与“北京风筝”产生了缘分, 更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 而且发现了“老于家”这条线索。我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 尊重事实, 点滴积累, 不懈努力, 不迷信权威, 不屈不挠地进行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还原历史真相。

“鼎”、“鼐”二字在小说中, 以“忠靖侯史鼎”、“保龄侯史鼐”而现, 现今已发现的手抄本及刻本中, 有将“忠靖侯”、“保龄侯”的爵位都“给”了“史鼎”的情形, 则“鼐”就真真切切地成了“夹缝”, 几近湮灭矣。关于作者, 其次的证据, 便是《李煦奏折》, 以及姜氏族谱, 外加几十年来都真假难下定论的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一文 (这又牵涉到《废艺斋集稿》的真伪问题了, 是谓“案中案”) 。我根据追索与研判, 断定《废艺斋集稿》和《瓶湖懋斋记盛》作假的可能性不大, 且《废艺斋集稿》是李鼐除《石头记》之外的另一部未出版著作, 因而也将《瓶湖懋斋记盛》中敦敏的有关叙述作为我论证李鼐是作者, 而不是曹雪芹的论据之一, 更是我认可李鼐晚年曾用名“于景廉”的唯一证据资料。“老于家”在北京城中的存在是事实, 人证物证俱有。“于氏风筝”也有传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与线索追寻, 也是我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假如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则“反证”就在于, 敦敏、敦诚兄弟俩, 以及现今所知生前与曹雪芹交好的张宜泉等人, 为何不在所作的诗词中加注“传奇《红楼梦》的作者乃是曹雪芹。”一句, 而只说其人“工诗善画”而已。难道曹雪芹真值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避讳”吗?另外, 书中提及“山东青州”, 而山东乃李鼐的故乡。事实上, 我最开始研究《红楼梦》, 就是从“姽婳词”进入所谓“红学”这扇“万劫不复”大门的。书中, 宁国公乃“贾演”, 而姜氏族谱上, 李鼐的曾祖父便是单字一个“演”, “真”是“巧合”。裕瑞在《枣窗闲笔》中, 是直截了当地否定了曹雪芹是作者这一观点的。我看到有文章“信誓旦旦”地否定了裕瑞的《枣窗闲笔》, 斥责其为“后人伪托”。“脂批”否认曹雪芹是作者, 应该是确凿的, “大家”又非得一口咬定“脂批”是肯定曹氏著作权的, 好在“脂批”早就公开影印出来了, “大家”是可以各自判断的。“有人”干脆就把“脂批”整个否定掉了, 就认为自己所说的观点是对的, 真是可笑。

仅以“自执金矛又执戈”来断定作者自书自批, 或许有人认为不仅单薄, 而且是孤证;那么,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则就不是明说了吗?还有“脂批”所言:自有取乐之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难道没有吗?李鼐就是曹雪芹的叔叔, “谁”又能否定得了?我踏入“红学”之门的最初缘由, 只是为了弄清“脂砚斋”是“谁”这个问题, 并没有想很多其他事情, 也不是先入为主地冲着否定曹雪芹是作者这个问题去的。自撰自批及作者与脂砚斋是同一人的观点, 是在仔细阅读资料并反复思考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并且前人也是有过相关“怀疑”及看法的。“大家”不妨把那些相关资料都找来看看, 相信也能够得出与我一样的结论。

关于作者问题, 我如今需要指出并改正的地方, 就是我在第一篇论文中, 曾经主观认为李士桢是于1633年, 被孔有德、耿仲明“挟持”去了辽东等, 这是我感情用事的一大败笔。我后来与现今的姜氏族人接触交流, 据他们说, 李士桢是于1642年清兵攻打昌邑城时被俘投降的, 并之后改姓李, 昌邑县志上都有提及与记载。虽说按照“正统”观念, 此乃李士桢的“瑕疵”及“不齿”, 但事实却是绝对不能否认与篡改的。我“对比”小说中, 作者借助男主人公贾宝玉之口, 说出不主张“武死战, 文死谏。”的观点, 禁不住“哑然失声”矣。对于“姜氏族谱”, 出于研究目的不能不提及,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我并未仔细审看原版族谱, 而李士桢墓志铭原文我也未见。据我在网上搜索查阅得知, 族谱中有与墓志铭中“冲突”的地方不在少数。我自己也有许多很奇怪及迷惑的地方, 比如“鼎”、“鼐”两字, 异于同辈族兄族弟名字中的“斜土”旁用字, 很“另类”, 想必其中是定有缘故的。网上说, 清代《昌邑姜氏族谱》一共六次刻印, 分别为: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六十年、乾隆三十三年、嘉庆二十二年、同治九年、宣统元年。当年我去山东昌邑, 族谱并未看全, 根据“听说”记下第一次与第六次分别刻印族谱的时间, 即康熙三十七年与光绪三十四年, 我在之前的论文中, 使用的也是这个时间点而并未仔细核对族谱, 如今看来是疏忽大意及不严谨所致。我后悔当时自己被高兴及激动冲昏了头脑, 以致造成莫大的遗憾, 希望大家谅解。“曹学”是慢慢成形的, “存在即合理”, 全盘否定也不符合科学的精神, 而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我尊重他人的研究与劳动, 更没有“一棍子都打死”的意识及动机。我自己也吃了不少所看资料讹误的苦头, 比如我当年“兴致勃勃”地前往北京通州, 意欲寻找李士桢的坟冢, 在我所看到的资料中“说”地址在“北京通州黄瓜园”, 去了才知道当地只有“红瓜园”并无“黄瓜园”。我后来在族谱上看到, 写的却是“王瓜园”。

因为我早年对于清宫的选秀制度一无所知, 所以, 我在第一篇论文中所犯的另一个重大错误, 便是“主观”地认为康熙皇帝的嫔妃王氏, 是康熙南巡时, 被时任苏州织造李煦“敬献”给康熙皇帝从而进入皇宫的。如今, 我也为自己的这个“想当然”而深感羞愧, 更时常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及无知而自责。在研究《红楼梦》一段时间之后, 我之所以提出看懂《红楼梦》必须至少过三道关, 亦即语言、历史与自身阅历等, 乃是深有切身体会的。

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 “交代”的, “有可能”是李鼐晚年的情形, “有可能”又改名叫做“于景廉”。关于《废艺斋集稿》, 我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关注研究调查求证, 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理清弄懂, 迄今为止还不到阶段性给出令人信服结论的时候;就我自身的感觉, 就是那些确信《废艺斋集稿》为真的人, 甚至于包括已故的吴恩裕老先生本人, 也未必就仔细地阅读过敦敏的那篇《瓶湖懋斋记盛》, 看清看懂了其本意。

作者明确了之后, 对著书动机, 我“总结”为:《红楼梦》乃是作者“有感而发, 有才而作”。几经修改, “愈出愈奇”。

我的作者是李鼐的观点, 也为大观园原型应当为圆明园之说, 增添了又一有力证明。

“点透”了“一从二令三人木”乃是一个繁写的“撿”字, 对于明了此书的本旨, 也就会更深一层。

二、版本问题

1.《红楼梦》是作者已经有结局的一部小说

虽然现今我们只能看到《石头记》的前八十回, 但根据现已有的史料, 是可以确信《石头记》乃是有“大结局”的小说。“脂批”中说到“五六稿迷失”, “稿”字的用法应当与现代汉语无异。王梦阮、沈瓶庵于《红楼梦索隐》中, 提及“红楼一书, 内廷索阅, 将为禁本”的说法, 据我所知, 目前暂时为“孤证”, 但“恰好”印证回答了“脂批”中感叹“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的隐情。八十回后, 有抄家的情节描写“很犯忌讳”, “迷失”也在情理之中。我们既遗憾于《红楼梦》无尾, 又为侥幸至少看到其书三分之二而感到“艳福”不浅。

2. 关于现已发现的几部手抄本《石头记》

因为我几次进京, 都由于相关“规定”而没法得见己卯本、庚辰本的“真身”, 我既表示理解, 又是对于版本问题三缄其口的原因之一, 毕竟未得见“真迹”, “道听途说”的研究版本, 其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虽说己卯本与庚辰本也有很大不同, 但底本“应该”都是小说的第四稿。如果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为真, 对照时间, 则敦敏、敦诚兄弟俩也“应该”是从“这”第四稿开始看的。我仔细琢磨吴恩裕先生所著书中的《瓶湖懋斋记盛》前半篇, 认为作伪的可能性很小且难度很大。《废艺斋集稿》中的那十几种技艺, 别说其中一门靠自学成才都很难, 统统一起精通的难度更大。何况“手艺活”, 过去社会里那可都是作为“传家宝”, 是养家糊口的营生, 绝对都是轻易不外传的, 难道说作假去骗自己的后代与徒儿吗?

甲戌本很“诡异”。我刚开始接触甲戌本时, 除了感觉稍稍有点奇怪之外, 也同大多数人一样地相信胡适之先生所说的一切描述;可问题“恰恰”就在于这十六回很“蹊跷”, 不是连续的十六回。胡适之先生含糊其辞, 只字不提甲戌本的详细来历, 只说“重金购得”, 而何时何地从谁手中购得, “异样”于他“跋”庚辰本的情形。从他对甲戌本的重视程度, 谁都知道这个手抄本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我曾经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料室查阅胡适书信原稿, 在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胡适之先生的“隐情”。

关于甲戌本, 上海博物馆N年前曾经由胡适之大儿媳之手,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花重金 (我听说是五万美元吧) 购回了胡适之先生当年离开北平时所带走的那一部手抄十六回甲戌本《石头记》。我从有关报道中知晓了这件事后, 就自费亲自跑到上海博物馆想了解详情, 未曾想在上海博物馆门口被门卫挡住了, 让我通过电话与馆方相关部门及人员联系沟通。在电话中, 我说明了来意, 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 馆方矢口否认上海博物馆收藏有甲戌本, 并言谁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就去问谁, “他们”从未听说过。我问电话另一端的人是谁, 回说管他是谁呢, 总之是不会告诉我的。几年时间过去了, 这个号称代表上海博物馆的人, 其态度之恶劣, 在我的印象中依然是那么深刻。之后, 我借助拜访沪上“红学家”的机会, 提到我在上海博物馆的遭遇, 他们都说知道上海博物馆收藏甲戌本之事, 同时, 也打着圆场让我不要介意。我无语, 也放弃了再次前往上海博物馆“对质”的念头。更为“诡异”的事还在于, 我回到武汉之后, “碰巧”在网上看到, 沪上有私人声称其家中收藏有甲戌本, 其人曾多次与上海博物馆交涉争辩, 说上海博物馆买到的那本甲戌本是赝品。我想这也许就是上海博物馆对我否认且态度不好的“心中隐痛”吧。事实上, 有人已经在著书中多少解开了这个谜团, “说”当年胡适之先生曾经让他的私人秘书手抄了一部甲戌本《石头记》, “据说”是为了送给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标点出版《红楼梦》时, 进行参考校对所用。围绕着甲戌本, 又“衍生”出来了一系列真真假假, 有有无无的一篇“文章”。

3. 关于在俄罗斯的《红楼梦》版本

列藏本《石头记》前言中, 提及1820年俄国第十届传教团成员季姆科夫斯基在华购买了两部《红楼梦》, 其中一部购买价为八两白银, 俄国人称作是“描写一个满清豪门家族兴衰的讽刺小说”;第二部仅费了一两五钱银子, 俄国人称之为“爱情故事”。2007年年底, 我前往国家图书馆意欲查阅己卯本《石头记》, 借机向馆方提意见, 希望国家图书馆能够出面, 查找到这两部明确有俄国人文字记录的《红楼梦》版本, 结果如同我第一次将论文投给《红楼梦学刊》的情形一样, 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具有官方记录的版本, 其学术研究价值远远高过现今国内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由此可见, 研究《红楼梦》版本, 不能不把目光投向且聚焦于俄罗斯。

《红楼梦》抄本及刻本, 不仅仅流传并留存于俄罗斯, 其他的如日本、朝鲜、英国等一些国家, 当年出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 在其图书馆和私人藏书中, 也都有“藏身”之地。就《红楼梦》版本学研究来说, 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 注意力应该多放在国外。

4. 八十回后

通行本八十回后, “应该”是有原作者原稿的, 只不过我认为有可能是原稿中“应该”原本是八十回之前的部分。《石头记》修改稿至少“五六稿”, 许多情节变化很大, 特别是我认为从《风月宝鉴》到修改稿, 由于加入了“大观园”的“戏份”, 情节与结构不可能不大动“手术”, 以求“立意”的高、新、巧。版本之“乱象”从开始就埋下了料想不到的“伏笔”。客观上, 就程伟元、高鹗两人在《红楼梦》流传过程中的贡献而言, 程高二人的功绩也应当不亚于曹雪芹。

三、《红楼梦》研究的展望

1. 现今的研究方向与范畴

我认为研究《红楼梦》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学术研究, 求真求实还原小说撰写的过程、历史、流传, 等等;二是在兴趣爱好之下的“茶余饭后”研究, 索隐、评点、引申、探佚、联想, 等等, 也都应该属于《红楼梦》研究的范畴。只要是因《红楼梦》而起, 就可算作广义上的“研究”。

既然确认小说开篇的那一段话是自序, 总结《红楼梦》研究这么多年以来, 如此之多的探讨成果, 则不仅曹雪芹是实有其人, 而且情僧、吴玉峰、孔梅溪也都是实指真人。在《红楼梦》的修改过程中, 曹雪芹是参与者及主创者之一, 理应属于“责任编辑”无疑, 因而今人怎么颂扬曹雪芹, 我认为都不过分, 是经得起历史、时间, 以及后来人拷问的;包括程伟元、高鹗在《红楼梦》流传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也都是应该肯定与称赞的。

我认为, 围绕作者与版本这两个基本点, 研究小说的创作、修改、流传, 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 方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由此而言, 不仅需要加强对于曹雪芹的研究, 而且需要重视对孔梅溪、吴玉峰、情僧的研究。关于《红楼梦》研究, 除“红楼”之外, 也有“四大家族”, “李氏”、“曹氏”、“孔氏”、“吴氏”, 等等, 而按照“脂批”的说法, 世上又何止只有“四大家族”呢?

2.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 离不开社会现实, 所以研究清朝历史, 甚至于明史, 以及中国的整个封建王朝史, 也应该是《红楼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根据前人及我本人的初步追究与研判, 发现“孔梅溪”是孔子世家中的某位有一定影响及名气的人。

“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则牵涉到了作者与版本两大方面。曾经“昙花一现”的靖藏本《石头记》, 又牵扯出来了夕葵书屋及吴鼐。

“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其中的《情僧录》, 我曾在查阅“八旗子弟书”相关资料时, “惊奇”地发现也曾经被人提及过。我初步研判, 畸笏、畸笏叟不仅是同一人, 并且是曹頫的可能性最大, 而且也“应该”是这个“情僧”、“空空道人”的“原型”。曹雪芹有个叔叔寄寓寺庙, 而出狱之后的曹頫, 最有可能的栖息地, 也非寺庙莫属。

《红楼梦》的研究工作其实才刚刚起步, 诸多问题及谜团还有待解决。

3.《红楼梦》研究的“走出去, 请进来”

特别是研究《红楼梦》版本, 必须“走出去”,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相关史料。“请进来”, 亦即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及学者, 加入到喜欢与研究《红楼梦》的队伍中。《红楼梦》的研究, 也需要改革开放, 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真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显学”。这不仅仅是我的一个愿望, 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四、我在研究《红楼梦》过程中, 所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

从一开始, 我就紧紧围绕作者与版本这两大问题展开研究, 一方面从“故纸堆”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 一方面进行“田野调查”。

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并不十分了解别人研究《红楼梦》的成果与现状, 只能在我所能够看到的有限资料范围内, 通过仔细阅读并反复琢磨, 以及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推理进行研究。比如在我所生活的湖北省武汉市, 不仅我所工作的高校图书馆, 就连湖北省图书馆及武汉市图书馆, 也都没有订阅及收藏《红楼梦学刊》, 因此不仅使我的研究颇受影响, 而且条件之差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遭遇许多挫折, 但我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然而, 有许多困难与瓶颈, 却不是光靠自信与具有探索真理的精神就可以解决的。比如人的习惯思维模式所造成的偏见;比如对于权威的盲目迷信;比如中国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的学派森严, “门阀”观念, 师徒名分, 这“三座大山”的压迫, 以及一些早年成名的权威根本就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等等, 都是我在学术研究与交流过程中, 时常遇到并不得不直面的“尴尬”事。因为“半路出家”且毫无名气, 人轻言微, “红学界”既不接纳我, 我也进不去。其实, 傲慢与偏见对我的伤害, 在心理层面及情绪上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由此而接触不到国家级的档案及资料, 却是自打我从事《红楼梦》研究以来, 时刻折磨我的一大伤心事。我既无强大的经济基础, 又无必要的研究平台与名分, 一些线索明知可以追索下去, 却不得不常常萦绕在心头而难以付诸行动。

我希望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不仅可以突破目前困扰我研究的瓶颈, 而且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及文明。我也愿意做一个小小的铺路石, 希望更多人, 更加聪颖的饱学之士, 在我研究的基础上, 不仅更上一层楼, 而且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无论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只要《红楼梦》研究的大事业能够后继有人, 健康与科学地进行下去, 个人的荣辱得失就不足挂齿。

五、我的《红楼梦》研究对当今“红学”研究的影响与冲击

最初的草稿中, 原本并不打算谈这一点, 修改的时候又加上了。一方面, 我十分感激在我研究《红楼梦》的历程中给予我大力帮助与鼓励的许许多多热心快肠的人们, 另一方面, 也切身感受与体验到了人性中最阴暗晦涩龌龊的那一面, 为了一己之私而“猪油迷了心窍”, 数典忘祖。因此, 我不能只说好的一面而丝毫不提相反的那一面, 只颂扬而不质疑不愤慨, 否则不仅就与我研究《红楼梦》这么多年以来的境遇与处境“自相矛盾”, 而且片面不说, 实际上我也就是在说假话、大话、空话。

“李鼐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笔名脂砚斋”, 这是我研究《红楼梦》最核心的观点。如果我关于《红楼梦》著作权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那么我除了诚恳地接受批评之外, 也愿意向那些客观上由此受到我这种错误观点误导的人们道歉。如今的问题却在于,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我的有关《红楼梦》作者是谁的观点, “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那么, 即将“意味”着什么?想必谁都不是傻瓜, 明眼人一目了然。作为我本人来讲, 头脑始终是清醒的, 深知做事难, 做成一件大事, 更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因此还将影响到许多人的声誉、地位等。我的《红楼梦》研究之路, 恰如我2005年、2006年那两年所思考的不出意料之外, 注定将会是艰难曲折, 磨难不断的, 前方不可能是一片坦途。

前人在有关《红楼梦》资料搜集与整理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对于我的《红楼梦》研究帮助很大, 我也是深表感激的。即便是那些伪造及赝品曾经误导了我的思维与推理, 我也不会因此而憎恨某人, 牢骚人性及人心。人在做, 天在看。错漏之处比比皆是, 最后还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我还有时间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也希望同好们共同努力, 把《红楼梦》研究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余运彪.《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文教资料, 2007 (2) .

[2]余运彪.“李”冠“曹”戴——《红楼梦》著作考析.中国教学与管理, 2007 (6) .

[3]余运彪.《石头记》的价值——《红楼梦》研究新进展.文教资料, 2008 (8) :中旬刊.

[4]余运彪.《红楼梦》研究的新发现及发现的新材料——关于姜氏族谱的初步研究及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文教资料, 2009 (9) :上旬刊.

[5]余运彪.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考——浅探《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李鼐与吴敬梓的渊源, 文教资料, 2010 (7) :上旬刊.

篇4:红楼梦高考试题

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而曹雪芹还有一部珍贵著作却较少人知,那就是曹公的佚著《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分为八册。第一册题为《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讲述的是如何治印刻章。第二册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讲述的是我国南北方风筝的制作工艺,第三册讲述的是编制工艺。第四册讲述的是泥塑脱胎手艺,第五册讲述的是丝缎织补,第六册讲述的是布匹印染,第七册讲述的是竹器雕刻及扇股制作,第八册讲述的是菜肴烹调。从《废艺斋集稿》的内容看,曹雪芹的知识是非常的渊博。曹公的这部著作,一些红学家们认为是专门为残疾人谋生而学艺写的书,所以叫《废艺斋集稿》。可见曹雪芹对残疾人的同情。

出身“高考状元”的皇帝

文/王东峰

高考成绩已发布,全国各个地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状元热”。可你知道吗?虽然封建社会的皇帝是世袭制,只要皇帝老爹的江山不倒,他的龙子龙孙们再平庸无能,也照样能接老爹的班,荣任尊崇无比的新一届国家最高领导人。不过,历史上也有两位龙子具有真才实学,先是参加“高考”并且考中状元,后来又登基做了皇帝。

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高考”状元皇帝是耶律大石,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幼年时既接受了契丹族尚武的传统骑射训练,又得到很好的汉族文化教育。辽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耶律大石考中进士,擢翰林应奉。根据辽朝的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才有资格授此职,很明显,耶律大石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公元1125年,辽国在宋、金的夹击下灭亡,耶律大石率众西奔。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年号延庆,史称西辽。耶律大石称帝以后,10年间东征西讨,向四方拓展,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王国、东部喀喇汗王朝、西部喀喇汗王朝等国家,建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庙号德宗。

另一位“高考”状元皇帝是西夏的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李遵顼年少好学,博通群书,于夏桓宗天庆十年(1203)廷试第一,之后袭封齐王。李遵顼“高考”得了头名之后,仕途一路顺畅,后擢都督府王,统领西夏军事。西夏襄宗皇建二年(1211),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掉夏襄宗,自立为帝,改元光定。1226年,李遵顼崩,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篇5:红楼梦与高考作文

1.话题作文: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题材:诗歌除外。)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

(浙江卷满分作文)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最好代表,这个世界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点评:

从文章写法来说,本文仅仅是根据《红楼梦》这个个案,分析了女性在当时所遭受的不公,“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用这个句子扣住话题,这样的文章显得构思相当简单,立意也不能说有多少出众。文章之所以获得满分,原因是作者巧妙调动了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多少考生能够熟知文章写林黛玉的词句,而作者却能够自由而灵活地信手拈来,旧瓶装新酒,老话题就显出新意来了。而“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的复沓,使文章余韵绵绵,令人从《红楼梦》这个个案中延伸出无穷思绪,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

2.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

宝钗鸣冤

小女子宝钗近日出了大观园来到世间游玩一番,才发现世人对我有诸多非议,小女子我实在是冤枉啊!人们都偏爱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提到我便一个个咬牙切齿,有的骂我虚伪做作,有的指我贪图名利,有的责我破坏他人美好感情„„这都是因为他们用有色的眼镜看我的缘故。

我承认我与林妹妹相比,的确有些圆滑世故,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随母亲、兄长借居在贾府,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哥哥又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后来又娶了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嫂子,如果我不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怎么能使母亲和我在这样的漩涡中得以生存呢?但有些人却骂我虚伪,收买人心,难道我关心每一个人也有错吗?我不过是希望母亲和自己能和周围的每一个和平相处罢了。

有人找出我曾写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我一心想着名利富贵。这又是对我的大偏见。大家是否忘了我是为了选秀女才上京的?作为一个从小便被教育“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当我面临着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难道我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许的憧憬、期盼?而且我还在螃蟹诗中抒发了对这黑暗世道的痛恶,使姐妹们大呼痛快,这也是我的诗文,为什么人们却忽略了呢? 木石前盟的确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喜欢林妹妹而讨厌我的心情来看我,看我的一言一行,看我的一词一句„„其实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目光看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可以得到昭雪了!点评:文章标题新颖,作者为宝钗鸣冤,设身处地为宝钗着想,很有新意。主人公宝钗为自己辩护,入情入理,从宝钗一番独白中可以看出宝钗也是一个有才气、有知识、会处事、勇于追寻自己的爱情的小女予,世人不该用有色的眼镜看人。篇末“但愿世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可以得到昭雪了!”令人深思。

3.作文题:心灵的选择

送玉僧妙语如珠解心结 贾宝玉前思后想出家门

按: 宝玉失玉,终日痴呆,有僧送玉,与之畅谈,后,宝玉抛妻弃子,出家为僧。

那和尚已经走了,宝玉缓缓地在屋中踱着步子,脸上有着从没有过的成熟。宝玉环视着这间华丽的屋子,像一个奢侈的梦。虽然他从小在这里长大,也习惯了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这一切,好像离他十分遥远,他在心中诵了一遍佛号“一切繁华,尽皆泡影。”他知道,外面啁啁啾啾的鸟叫声是从大观园里传来的,那是一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也是一个魔窟,吃掉了无数的好女儿。晴雯的倩影浮现在他的眼前,宝玉嘴角一动,脸上现出一丝温柔。

外面静静的,没有一丝声音,宝玉知道,所有的人都在外面听消息,“宝二爷”是这个家的重心,谁不关心?老太太、林妹妹虽已故去,可是还有王夫人、贾政,有宝钗、有袭人,她们都关心他。宝玉想着宝钗,他那温柔的妻,美丽飘逸,像山中高士,如今已有了身孕;宝玉想着贾政,他严厉的父亲,把兴家的希望全寄托在自己身上;宝玉想着袭人,负重十余年只为一个名分;宝玉想着兰儿,他热衷功名的侄儿„„宝玉的心乱了,怀疑起自己的选择。

和尚的话还响在耳边:“冲破藩笼,归却本来。”宝玉长叹一声:“不容易呀!”自黛玉故后,宝玉便对家中失去信心,只是他舍不得这种衣食丰足的生活,抛不下温柔美丽的娇妻,忘不了父母亲朋的期待,过不了古佛青灯的生活,他没有勇气走出贾府。宝玉心中矛盾,整日浑浑噩噩,直到和尚来送玉。

“我本顽石,为补天而生,已失却心灵伴侣,不能失却本来。”宝玉喃喃。“这个世道越来越不堪了,贾府里只有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珍大哥、琏二哥、蓉儿、蔷儿的不学无术,荒淫无耻,女儿家玷污上八股风气,这片天已残破不堪了。”宝玉想。宝玉决定出去给自己的心灵找一片自由的天空,或许,是自己打造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居兮,我与谁同;从我去兮,归彼大荒。”宝玉狂歌出门,众人呆了。惟宝钗珠泪双抛,暗明宝玉心意,“他要的,不是温柔,不是富贵,更不是功名,或许,这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点评】

作为考场限时之作,这篇作文当属上乘。文章有“三妙”显而易见。一是妙扣命题。标题概言宝玉有“心结”,且为此“前思后想”,简言道出心灵的抉择状态,而“出家门”则点明抉择之向。文中细言宝玉之心如何系于贾府衣食、亲人,却又控于僧人之语,终又狂歌而走,抉择命运之状跃然纸上。

二是妙构全文。“按”语以精练的语言交代故事情节,偏不言宝玉如何抉择,将此于正文展开,可谓构思详略得当。正文前两部分以描述宝玉对贾府人与物的依恋为铺垫,后又接言他内心的矛盾及贾府的“本质”,而在中间嵌入僧人如珠的妙语,心之“结”“解”相得益彰,篇末以宝钗语直揭文章之旨,全篇思路清晰,结构浑然。

三是妙合《红楼梦》之旨。此“妙”妙在以异于《红楼梦》的情节却同于《红楼梦》的题旨构思全文。可以说文章是对《红楼梦》中宝玉“心中早有一个成见”、“会那和尚后”“欲断尘缘”的再创造,作者的文学写作功底及文字工夫更明确地显示出来了。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深化心灵的“妙语”力度不够,仅有八字显得单薄,构思再精严些当可弥补不足。

篇6:红楼梦试题六简答题二

1.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并简述之。

2.简述凤姐或“贪”或“狠”或“辣”的一个故事情节。

3.“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共读西厢花纷纷”,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述之。

4.“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十年来辨是非,榴化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简述其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5.“三宣牙牌令”、“誓绝鸳鸯偶”、“殉主登太虚”等情节反映了鸳鸯抗争的个性,请选择其一简述。

6.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七回)一回中,简述黛玉焚稿的情节。

7.简述尤三姐殉情经历。

8.“严父责打不肖子”,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9.简述抄检大观园的主要情节。

1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简述“晴雯撕扇”或“晴雯之死”故事情节。

11.“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简述贾宝玉婚礼上调包计的敢事情节。

12.简析“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13.香菱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14.简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主要情节。

15.《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女性的颂歌,在贾府这个污浊的环境中,从诗社相关情节的描写便可窥见红楼女性高雅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心灵世界,简述“海棠社”或“菊花社”的主要情节。

【附答案】

1.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

答:木石前盟

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第一回)

2.简述凤姐或“贪”或“狠”或“辣”的一个故事情节。

答:①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第十五回)

②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协理宁国府,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第十三回)

③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凤姐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待其外出办事,拜访尤二姐,提出让尤二姐回到家中,并暂时安放贾珍处。自己暗地派人唆使二姐原定女婿到督察院状告贾琏国孝家孝期背旨瞒亲,又托人前往都察院,请其虚张声势,警唬贾府,然后又百般羞辱二姐,后又利用贾琏新妾秋桐,羞辱折磨,逼二姐最后吞金自杀。(第六十八回)

3.“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共读西厢花纷纷”,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述之。

答:①泣残红黛玉葬花

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②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第三十二回)

③共读西厢花纷纷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4.“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十年来辨是非,榴化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简述其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答:①探春勇斗赵姨娘

凤姐小产,家中事情由李纨和探春管理。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赵姨娘不满,探春坚持原则,并痛斥赵姨娘说她“没有脸面”和“忘了根本”。平儿说“如今请姑娘裁夺,添加些也是可以的”,遭探春拒绝,并把爷儿们每月上学多领的八两银子也一概免了。(第五十六回)

②钗黛互吐剖心语

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奸,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第四十五回)

③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第八回)

④元春省亲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第十八回)

5.“三宣牙牌令”、“誓绝鸳鸯偶”、“殉主登太虚”等情节反映了鸳鸯抗争的个性,请选择其一简述。

答: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第四十六回)

6.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七回)一回中,简述黛玉焚稿的情节。

答:黛玉焚稿

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她挣扎着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

7.简述尤三姐殉情经历。

答:尤三姐殉情

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人空门。(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六回)

8.“严父责打不肖子”,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答: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

9.简述抄检大观园的主要情节。

答:抄检大观园

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第七十四回)

1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简述“晴雯撕扇”或“晴雯之死”故事情节。

答:①晴雯撕扇

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高兴,并说扇能值几个钱。(第三十一回)

②睛雯之死

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第七十七回)

11.“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简述贾宝玉婚礼上调包计的敢事情节。

答:失玉成呆任调包

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府悬赏万两寻玉,悬来假玉。贾政将外调,贾府决定给宝玉结婚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把怕黛玉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凤姐决定用调包计。宝玉听说娶的是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待洞房之中得知不是黛玉,糊涂得更加厉害了。(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七回)

12.简析“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答:宝玉取名抓周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第二回)

13.香菱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答:香菱学诗

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第四十八回)

14.简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主要情节。

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装疯卖傻,逗得贾母欢心,又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第六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一百一十三回)

15.《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女性的颂歌,在贾府这个污浊的环境中,从诗社相关情节的描写便可窥见红楼女性高雅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心灵世界,简述“海棠社”或“菊花社”的主要情节。

答:①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第一次,海棠社,探春发起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绛洞花主„„李纨出题,题目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②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上一篇:我学会了洗碗作文650字下一篇:让自己做的更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