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文学常识

2024-06-22

小学经典文学常识(精选6篇)

篇1:小学经典文学常识

小学五年级经典文学常识

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3、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4、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5、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6、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1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篇2:小学经典文学常识

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篇3:小学经典文学常识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真实阅读,涵咏探究,审美愉悦,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 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 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大学中文系在内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 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 所谓素质培养, 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 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 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亲近阅读经典习惯, 积累经典阅读个性化体验, 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涵养学生心灵, 促进健全人格成长, 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 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曾经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 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 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 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 建构作品的意义, 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 这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这就需要高师文学教学教师要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和批评鉴赏方法, 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 有效改革教学内容, 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 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 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 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 习惯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 在经典导读教学中, 教师依然以讲得太多太细, 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 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 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就会使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 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 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 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 [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 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 或者带着有色眼镜, 或者分心走神, 雾里看花, 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 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 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 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 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 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快感。

比如, 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 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 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 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 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 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 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 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 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 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 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 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 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 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 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

可见, 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 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 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 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 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 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要获取整体感受, 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 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 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 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 因此常常因人而异, 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阅读接受过程中, 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 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 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 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 面面俱到。久而久之, 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 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 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 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 在解读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 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 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 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 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 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 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 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 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 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 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 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 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 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 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 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 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 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 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 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 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 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 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 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 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涵咏品味, 比较升华, 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 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 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 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 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 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 从中受到启发, 升华成理性的体会, 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 让同学做报告, 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 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 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 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 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 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 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比如, 专题读书报告会, 课本剧表演, 经典诵读等, 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 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 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 先要化育自己, 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 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是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 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 同时还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因而应关怀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 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 使未来教师们具备任教所需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 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 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 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 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 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导读课课堂教学案例, 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直接阅读原著译文, 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 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 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 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 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样, 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 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 引入原著译文, 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 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 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 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 与译文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 那么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 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的激趣导入, 使学生对原译文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 伴随着丑小鸭“出生, 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 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 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在涵咏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 营造诗意的氛围, 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引入补充介绍安徒生生平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 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 涵咏咀嚼, “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 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 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也如她本人所说, 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 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 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 使师范生明白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 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发挥尤其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读世界文学经典, 多读经典, 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 为什么读[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08.6-7.0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25.

[7]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 (23) 40.40.

篇4:小学经典文学常识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1)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语言障碍应当是最为突出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阅读中的难题,如上网查阅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资料,通过语义分析法理解成语等等。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事或人,获得情感体验。首先,课堂上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根据要求,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法,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课堂朗读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础,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朗读,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是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进行游玩的,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就应带有轻松、欢快的味道,从而对金华双龙洞产生好奇、联想等更进一步的感受。

(3)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能够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师生对话具有师生互相欣赏、互相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学生天性中存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意向,如果教师设计的话题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悦感,继而产生一种‘高峰体验’,与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共振,达到教学效果。”①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受思维的局限,不懂得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读与思考,这一点在小学中低阶段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些教学的关键点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了。教师的点拨为学生架设了一条深入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以一种逐步前进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应改变‘后喻社会’(即年轻人向年长者学习的社会)的教学观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前喻社会’(即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②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课程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不应该只拘泥于一种理解。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认识方法等来理解作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居高临下,对学生的阅读指手划脚,这样只能进一步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迁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

(二)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多媒体发展的趋势下,阅读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文本。而条件较差的学校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达到课标要求呢?这里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经典阅读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注意。

1.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最常见的比如表演、做游戏、竞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经典阅读教学中引入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阅读变得有趣,使抽象的经典变得容易理解,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被动变为主动,把机械的训练变成创新性学习。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聪明”一词时,设计了谜语: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一颗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宝: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第三件宝: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宝: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子)学生猜出这四件宝之后,她在黑板上先写下“耳”字,然后在右边依次写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宝构成“聪”字,再写下“明”字,告诉学生要想变得聪明起来,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词义,而且思想认识上也长进了。

由于经典文学作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得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经典作品带来的乐趣,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小组活动法

小组活动法是根据国外经验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在实践中,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法已经颇有成效。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地运用小组讨论法,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笔者介绍的是另外两种小组活动法,一种是小组完形法,又称之为“小组填充法”,这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完形填空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删去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留出空余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填空。学生先是自行填写,后在组内讨论互相报出答案进行核对,并且要求提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填的理由,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这种小组活动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小学生有好奇心和求胜心理的特点,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们进行竞赛,互对答案,讨论正误,在寻找正确解答的阅读活动中得到乐趣。③

另一种是小组预报法,上课时教师只出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推测尚未见到的下一部分内容,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当个小作家,并且谈谈自己这样设计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学生填对了,说明他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已经有了进步;如果填得不一样,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此方法适合于课堂阅读或是《同步阅读》的教学。这种预报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而且还能间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增添学生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3.同伴阅读法

同伴阅读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阅读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运用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阅读是合作学习在阅读方面的应用,在同伴阅读中,两名同年龄或是不同年龄的学生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强化和掌握阅读技巧,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阅读的时间向二至六年级学生传授基本阅读策略,并让他们以合作阅读的形式不断强化这些阅读策略。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当学生看到文章的题目后让他们思考“你会想到什么”,再通过快速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词或字时,可以和同伴一起从文章中寻找线索,还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意思。 再次,在学生默读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停下来,预设故事将如何展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调动读者的想象,对已经7阅读和将要阅读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然后,学生要对故事发生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进行初步了解。 再次,学生在读经典文学作品感觉到文章比较难理解时,可以停下来回味一下,理解之后,再接着阅读。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学阅读活动

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急于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给孩子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理解、记忆、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所以阅读活动的进行必须尊重读者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级主要以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的小说;中高年级则以阅读中外著名的游记、散文、短篇小说为主,逐步引导学生阅读纯文学,不断提高文学阅读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学校和家庭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做一个阅读的榜样,孩子们自然耳濡目染。在国外,从幼儿园起孩子和家长就开始了共同的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些新闻之后互相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国内,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明显不足,有的家长自己都很少进行阅读,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阅读了。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尝试和家长合作,提供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阅读信息供家长参考,而家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课外经典阅读进行监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些家庭阅读活动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使学生们在面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激情。

注释:

①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③张克昌.经典阅读的尴尬[J].教育文汇,2005,(3).

参考文献:

[1]郭淑岚.小学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学探索,2006,(3).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余文森,郑金洲主编.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克昌.经典阅读的尴尬[J].教育文汇,2005,(3).

[7]周银玲.树立六种意识提高阅读能力[J].学科教育,2006,(7).

篇5:文学经典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

放学回来后,我看见妈妈正蹲在卫生间里为我洗衣服,盆子里泡沫四飞,水花四溅。一想想自己蹲下的时间一长,腿就又酸又痛,何况妈妈还在洗衣服呢。我赶紧把小板凳拿过来,放在地上,让妈妈坐上去。只见妈妈给衣服打上一遍肥皂,再清上几盆水,一件衣服才算洗干净了。重复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所有的衣服总算是洗完了。洗完了衣服还没完,还得晾衣服。我帮妈妈一起把衣服挂好,这事总算做完了。“快去写作业吧!”妈妈轻声说,自己则去做饭了。从这以后,我经常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忙碌的早晨,妈妈下楼时不小心崴了脚,瞬间脚踝变肿了,妈妈的脚碰一下就疼,更别说走路了。中午放学,爸爸不在家。妈妈坐在床边愁眉不展地说:“这该怎么办啊?”我说:“没关系,这几天我去食堂打饭。”我独自去食堂打我和妈妈的午饭。食堂人比较多,我先排队选好菜,接着踮着脚刷饭卡,然后一手一个拎着俩饭盒回家。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妈妈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能照顾妈妈使我很开心。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当想起这句话,我就想起了亲爱的父母,他们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干很多家务。作为家庭中的一员,难道我们不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吗?我们应该承担家庭中的责任,不要让父母上班是上班,下班也是上班,我们应该学会更多地关爱父母。

篇6:文学常识经典试题

1.闻一多提出的现代诗歌创作要做到“三美”,指的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中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的头像设立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

3.屈灵均是屈原,生于战国,代表作是《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4.《皇后喜剧芭蕾》是被欧洲公认为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的作品。

5.《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6.《呐喊》和《彷惶》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

7.芭蕾舞剧《仙女》第一次使女演员立起足尖。

8.《上林赋》、《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与其同属一个朝代的同一体裁的文学家都有扬雄、班固、张衡。

9.茅盾写养蚕丰收成灾的短篇小说是《春蚕》。

10.在芭蕾舞史上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转折的芭蕾舞作品是《吉塞尔》。

1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创作于西周初至春秋中期;有风、雅、颂三部分

12.白话文运动在19至19“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出现。

13.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14.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9年7月。

15.四书和五经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

16.《地球,我的母亲》的作者是郭沫若。

17.中国第一本关于舞蹈理论的专目是《新舞蹈艺术概论》。

18.裕荣龄是最早学习和引入欧美舞蹈的中国宫庭舞蹈家。

19.海豹突击队、阿尔法别动队、国家宪兵突击队、第九边境防卫队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的部队。

20.《逍遥游》、《齐物论》出自《庄子》。

21.“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出自汉代组诗《古诗十九首》,其中一首“生年不满百, 常怀前岁忧“的后两句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22.觉慧是巴金长篇小说《家》中的主人公。

23.著名的《四小天鹅舞》出现在《天鹅湖》的第二幕中。

24.在历史上最初都有一些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帝王,如所罗门——犹太王国,居鲁士大帝——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

25.建安七子是王粲、刘桢、徐干、陈琳、孔融、阮瑀、应玚。

26.诗歌《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

27.舞剧《罗蜜欧与朱丽叶》是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的最早的舞剧作品。

28.竹林七贤是阮籍、稽康、刘伶、向秀、山涛、向秀、王戎。

29.三大秧歌通常是指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

30.奥运会会旗的标志是5个相套的、不同颜色的圆环:蓝黄黑绿红;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友好的比赛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31.除了朱自清写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还有俞平伯写了同样题目的散文。

32.《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作者是郁达夫。

33.马头琴是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伴奏乐器。

34.世界上许多城市因其自身的特性而另具别称,如雾城——英国伦敦、水城——意大利威尼斯、冰城——俄罗斯雅库茨克、雪城——美国华盛顿、雨城——印度乞拉朋齐、风城——新西兰惠灵顿、圣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浴城——芬兰赫尔辛基、酒城——德国慕尼黑、钟表城——瑞士伯尔尼、壁画城——墨西哥墨西哥城、音乐城——奥地利维也纳、电影城——法国戛纳。

35.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6.左联五烈士中写过《为奴隶的母亲》的是柔石。

37.“赛乃姆”、“多郎舞”、“萨玛”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38.我国的国歌词作者是田汉。

39.安徽花鼓灯流行于淮河两岸,它是从明朝开始形成的。

40.凡尔赛宫、白金汉宫、彼得夏宫、桂离宫分别坐落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俄罗斯圣彼得堡、日本京都。

41.被称为“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的是玛丽魏格曼。

42.世界文明四大摇篮所在地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和长江之滨的中国。

43.在我国现代文学中以写湘西题材著名的作家是沈从文。

44.被人们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早期现代舞奠基人是鲁道夫拉班。

45.短篇小说《华威先生》的作者是张天翼。

46.被称为20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之一的是玛莎格莱姆。

47.“图腾”是印第安语系TOTEM的音译。

48.对堪宁汉及其“机遇编舞法”有着重要启发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是《易经》。

49.鲁迅的二弟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名字是周作人。

50.舞蹈是一种“虚幻的力”这一说法是由苏姗?朗格提出的。

51.我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应天书院)。

52.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53.被誉为中国第一只白天鹅的是白淑湘。

54.芭蕾舞中的术语主要为法文。

55.《倾城之恋》的`作者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是曹七巧或七巧。

56.长篇小说《金粉世家》的作者是张恨水。

57.被孔子评价为观后“三月不知肉味”的乐舞是大韶。

58.周朝制定的《六大舞》和《六小舞》标志着我国宫廷舞蹈的正式建立。

59.法国近代史上曾先后产生两个巴黎公社,前一个巴黎公社产生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后一个产生于19世纪,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的。

60.晚明性灵小品主要是指张岱、袁宏道、袁中道、王思任、刘侗等人的创作。

61.“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描写的是胡腾舞。

62.新时期朦胧诗的三位代表诗人是北岛、顾城、舒婷。

63.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钱伯斯。

64.在草原、森林、湿地、海洋和沙漠中,其中被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环境的是森林、海洋、湿地。

65.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的。

66.全面保护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67.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小说《棋王》的作者是阿城,小说《爸爸爸》的作者是韩少功。

68.《说园》的作者是陈从周,他还设计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69.老作家巴金在80年代写的散文集的名字是《随想录》。

70.戏曲中扮演士兵、衙役等随从人员的被称为龙套。

71.西方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古罗马建筑。

72.电影《长恨歌》是香港导演关锦鹏最近拍摄的电影,电影是根据王安忆作品改编的,郑秀文扮演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王琦瑶。

7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教堂的理想空间是中心化。

74.人体中共有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内有1个DNA。

75.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作品改编的。

76.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小说改编的。

77.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内陆湖的名字是贝加尔湖,它在俄罗斯。

78.袁雪芬是越剧的著名演员。

79.最先提出“地球”概念的是柏拉图。

80.中国画简称”国画”,强调用线来描绘对象。

81.世界七大奇迹是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小亚细亚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爱琴海罗得岛上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法罗斯岛上的灯塔。

82.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小说改编的。

83.扬州八怪指的是扬州画派,有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鱼单、郑板桥、李方膺、罗聘等人。

84.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的。

85.中国的山水画主要有青绿、金碧、水墨、浅绛、设骨等技法形式。

86.京剧还有其他一些称谓是平剧或皮黄剧。

87.书法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88.《榕树下》是网站。

89.戏曲中的“老旦”通常扮演老年妇女。

90.戏曲表演的四种技术手段是唱、念、做、打。

91.唐代楷书代表书法家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颜真卿、刘公权。

92.“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场戏。

93.小说《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94.京剧《霸王别姬》是梅兰芳的代表作。

95.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剧目是《十五贯》。

96.Q系列有一系列商数,如AQ、EQ、IQ、MQ,它们的相应表示是AQ——逆境商数;EQ——情绪商数;IQ——智力商数;MQ——道德商数。

97.三星堆被发现于四川省,主要出土是青铜器。

98.全球著名的迪斯尼乐园其名称的由来是其创始人、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及动画片导演迪斯尼的名字;目前在亚洲有3座,其中东京2座,香港1座。

99.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品特。

上一篇:“我劳动 我快乐”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二次函数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