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2024-07-02

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精选6篇)

篇1: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2011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平稳朴实 不乏新颖 彰显能力 个性鲜明

◇天长市第三中学 吴正鹏

第一眼看到2011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以用平稳朴实,平易近人来形容。在认真做了这份试卷和仔细分析之后,这份试卷不仅平稳朴实,平易近人,而且不乏新颖。透出的是个性鲜明,彰显能力的特征,透出的是浓浓的人文和时代气息,透出的是浓浓的地域特色。

比较近几年的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出安徽卷已走向成熟,在全国十八套语文试卷中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今年的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要求的设置方面与去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平稳的前提下,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变化的,这体现了高考语文命题的一大原则——稳中求变,变中出新。整体来看今年的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整体难度控制较好;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凸显人文精神,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显现出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是对我省全体考生语文素养的一次总检阅,对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审查。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标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作为新课改区单独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一,试卷的平稳特点比较突出。试题的整体构架没有太大变化,从试卷的结构来看几乎于没有变化,分为两卷共21题,Ⅰ卷阅读题,Ⅱ卷为表达题,题型稳定。考查知识点平稳,与相比又略有变化,对重要知识点都设题考查,且赋分稳定,略有变化部分是继09、10年两年考查字形,今年考查了字音;与10年比较,今年考查了虚词;与09、10年相比,今年考查了压缩语段和表达得体,有一点考点轮换的感觉,也突出了能力考查多元化;继09、10年两年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今年采用了命题作文的方式,降低了审题难度。

从试卷的内容来看,近三年在一般论述文阅读的选材上,侧重于文学艺术、历史和文化教育等社会学科领域,如2009年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2010年选取了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的部分文段。今年选取了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内容论及艺术创作中的艺术想象,侧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的考查,题目设题规范合理,考生很容易把握。亮点在于第二小题,侧重于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这类题目出现的不太多,这就要求考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浅层的阅读,更注重了考生的能力水平考查,这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文本解读中,结构不能“缺席”,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言文阅读选取的一篇人物传记《万贞文先生传》,准确的讲是一篇碑传,侧重于人物万斯同的为人为学。从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命题情况来看,安徽卷在07、09年没有选取人物传记,08、10年选择了人物传记。今年选择了人物传记,但今年选取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往年选自正宗的史传,但比其他类型的非史类文本的阅读难度要低一些,这种小品文式的人物评传,与史传类文本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只是今年的选文过长,856字,对考生不利,09年799字,10年710字。从考点来看,考查了实词,四个实词不偏不怪。考查了虚词,考查的四个虚词和援引的课本中的例句难度不大。第六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文言文翻译,从09、10年的3小题改为两小题,以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为考查重点,句式没有涉及到,只是要求翻译的句,省略内容较多,难度略有增加,好在关键字词及得分点不是很难理解,考生只要坚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原则,不难把握,但要想得高分不是很容易,尤其是第二小题,个别地方翻译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死事”,有一定的区分度。

诗歌鉴赏,选材继承了去年选择名人名篇的命题思路,选取了曾被贬于滁州的欧阳修的《琅琊溪》,诗歌很浅显很清新,且有注释,没有陷入主旨深刻的怪圈。对欧阳修考生比较熟悉,初中和高中都学过其文章,学生对他很了解,再加上题目设置很直白,技巧性不强,因此难度较前两年下降幅度较大,区分度不大。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画面,分析情感,侧重于在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情感。这让我想起我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当时要求学生概括画面,分析情感。和《雨霖铃》相比较这首诗歌仅四句创设了四个场景,考生只要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画面即可。感情可以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角度分析,联系《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难分析出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并乐在其中。不能片面的看注释,很多考生可能从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壮志难酬”、“悲愤”、“人生不得志”等等之类的情感,要注重从整体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分析。第二问考查表达技巧,题目很具体,命题方式过于直白,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解析诗歌,此题的关键是对虚与实的分析及作用的阐述。此类题目在高三的复习中很常见,学生都得到过很好的训练,而且诗歌很容易读懂,因此难度不大,如果换一种方式命题,如“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中三、四两句。”或“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难度可能就不一样了。

名篇名句补写依然采用八选五的形式考查,严格依据考试说明的范围命题,初中、高中必修和选修均有涉及,考生重视程度很高,考生得分很容易,关键是要准确,不要写错字、漏字,没有什么区分度可言。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一篇外国小说,南美作家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就这篇小说而言并不难懂,但有的考生可能被形式迷惑,认为是外国小说,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心理上产生畏惧之感,实际上这篇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很“中国化”,叙述的是平凡人的平常事,陌生中透着亲切,内容很简单,思路很清晰,人物形象鲜明。主要围绕情节、人物、语言、表现手法和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命题,阅读的障碍几乎没有,读完后,对外国作品的恐惧心理一下子就消失了,考生完全有章可循,按照小说的阅读规律,依据文本解答不是难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的选择是很精心的,删改也是很用心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篇短篇小说节选,原文有4500多字,虽经删改,但仍然还有2128个字,2009年的《董师傅游湖》只有1085个字,2010年的选文1584个字。2128个字这也差不多创下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长度之最了。

语言知识运用部分,侧重于常规考查的同时,更加凸显“能力”二字。第15题的字音考查,主要考查了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成语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耳濡目染、休戚与共、运筹帷幄、蔚然成风”都是常见常用的成语,在平时都见到过。第17题考查 “语段压缩”能力,运用了通感手法,考生从“琴声渐起”、“ 我仿佛……”很容易得出这是琴音引起的遐想。语病题还是和2010年一样,题目位置都没有变化,放弃了选择题的考查方式,采用了先辨认出语病后进行修改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能力。仿写句子在仿写内容上没有太多限制,只是要求参考上下文,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锤炼语言。表达得体题给定了一个师生对话的场景,注重语言的表达能力考查,以李老师的话作为限制,使得问话内容很明确,这两道侧重于情境和得体,很容易得分,同时显现出了浓浓的生活味,体现了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今年作文题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考查,降低了审题难度,排除了干扰,一般不会偏题。在内容上选择了“时间”这个古老的话题,在高中语文必修④的课本的“表达交流”中就有“解读时间”的话题,要求学生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在话题探讨中列举了很多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编者就时间编写了“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如果平时写作指导到位的,写好这篇作文应该没有问题。(其实这种回归课本的意识在我省试卷中一直存在着,如09年的对联题,出现在高中语文必修①的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中;10年的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名著导读的模块。)安徽卷从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到2008年的“带着感动出发”,再到2009年的以“弯道超越”为材料和2010年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两则材料作文,经过几年的探索,呈现出一个“由情入理”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趋势,回归到了这个朴实厚重又不失深度思索贴近生活的好题。这让我想到了一些法国的作文题,朴实而有深度。我想广大学生和一线教师对这类作文题的出现充满了喜悦,以“时间流逝”为话题的命题作文,入题容易,考生倍感亲切,感觉有话可说,便于考生立意,有利于他们放飞思维,让他们有深度思索的空间,在文体选择上也较自由,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散文,还是其他文体都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关注了写作主体的心理状态和人生状态,便于考生感悟生活,反思人生。使考生心田美丽的花,激情地自由绽放。为他们构建一个体验生活的空间和机会,引发了学生的反思,便于写作源泉的生成了。激发了写作欲望,引导考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主张个性表达,创新写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考查意义,易于写作水平高的同学展现才情。对考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和发展写作能力都有一个很好的考查,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这也给了中学写作教学一个导向,不要舍本逐末,走出功利化和假大空的怪圈,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写作体系,激发学生的表达交流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才能将作文走上正途,带出那个整齐划

一、程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困境,共塑一个自由生存的诗意空间!

纵观这套语文试题还凸显出了不少地方省份所共有的特点——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一点从考查内容的选材上即可看出,如环境保护、高温合金材料、自主品牌轿车、新农村建设、丁俊晖、药价下降、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等,贴近生活,具有时代色彩。文言文的中的人物万斯同及作者全祖望虽都属于浙东学派但与乾嘉学派中的“皖派”有一定的关联,诗歌鉴赏选取的是被贬于滁州的欧阳修的《琅琊溪》,其他如“《天仙配》、《女驸马》”、“安徽新农村建设”、“安徽医疗机构改革”等安徽元素的渗透,使试卷透出了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

总体来看,2011年的安徽高考语文试题难度略有下降,平稳推进,又不乏创新之处;注重能力的考查,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个性特征。关注了社会生活,关注了生活体验,体现了时代精神,突出了语文的主体性;强调了工具性、人文性、思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最后我想对这份试卷谈一点我个人的疑惑和建议,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今年我省考生语文得分普遍不高,高分也不多,一些语文素养不错的学生没考出高分,文理状元们也仅考了120多分。难度不大,得分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是阅卷尺度问题?还是试卷的能力考查与学生能力有距离?还是其他原因?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高考试题讲究平稳,适当降低难度,这很好,但我想在以后的命题中还是要强化新颖意识,考出新意,考出深度,考出语文的魅力!

不成熟之文,愿求教于大方之家!

篇2: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语言知识仍然是4题,语音在多年停考后又回归了,成语、病句还是必考题,第四题考查的应该是属于句式知识。总体难度不是很大。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掣肘 殷红/湮没 瞠目/螳臂当车 B.箴言/斟酌 蛊惑/商贾 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 整饬/炽烈 辍学/风姿绰约 D.徘徊/脚踝 戏谑/琐屑 惬意/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D.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选文应该说是科学类文章,这是一大改变,前几年一直是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但文章总体阅读难度不打,也没有什么难以读懂的专业术语。题目设置的总体难度也不是很大,第6题稍微难一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层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5.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6.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三、(9分,每小题3分)

文言文选文又回归到传统的纪传体的历史散文,相对于前两年,阅读难度大为降低。虽然官职名称较多,相信大多数考生还是很快能读懂文章大意的。设置大题目难度不是很大。只是选文缺少原创,该段文字近五六年来,曾被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考试选用过,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虽说所设置的题目不一样,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复执论 执:坚持。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5分)(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2)谨痒序之教,——————,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孟子》)(3)其志洁,——————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屈原列传》)(4)——————,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5)戎马关山北,——————。(杜甫《登岳阳楼》)

(6)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琵琶行》)(7)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8)————————,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莽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杯,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1)(2)(3)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答:

六、(15分)

18.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4分)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审、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

19.“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4分)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20.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7分)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③不少于80字。

七、(60分)

21.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1、【解析】:答案为B。读音分别为:zhēn、gǔ、xián。A组的读音分别为:chè、yān、chēng/tang。C组的读音分别为:mèi/jué、chì、chuò。D组的读音分别为:huái、xuè/xiè、qiè。

该题为不给拼音型,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个别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稍加辨别就可判定答案,难度较低。这也符合语音考查的目的和安徽卷多年没考语音的客观实际情况要求。

2、【解析】:答案为C。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成语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行云流水”、“叹为观止”都是属于此类错误。“骇人听闻”是与“耸人听闻”相混淆。难度不是很大,但正确选项不是很常用。

3、【解析】:答案为D。A项主要是词序不当和主语不一致。“因为不仅诚信……”,应该为“因为诚信不仅……”,让“诚信”作复句的主语,但这又与前一句的主语不一致了。建议修改为“诚信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重要的教育内容”。B项是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C项是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病句考查的都是常见的语病知识,难度不是很大,稍难的是A项。

4、【解析】:答案为A。该句是一个疑问句式,用的是询问的、商量的语气,很委婉。该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也可联系到语言运用中的“准确”。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效果,人们常说“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说的就是这种效果。该题难度不大,干扰较大的项是D项,该句虽然用了“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但双重否定的语气还是比较强烈的。

5、【解析】:答案为C。该题难度较小,“普遍适用”,夸大其词。

6、【解析】:答案为D。A项“走得更远”并不能说明是“发展了”。B项说“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从第五段中可以找到根据,但说他“通过试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是引申不当。C项“找到了”与文末“如果真是这样”不一致。该题难度较大,考生一定要把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五段结合起来阅读。

7、【解析】:答案为B。弦论主要理论根据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

8、【解析】:答案为D。“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9、【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10、【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11、(1)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

(2)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

12、(1)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2)参考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解析】本题难度较大,大多数考生不能回答全面。

13、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2)申之以孝悌之义(3)故其称物芳(4)羁鸟恋旧林(5)凭轩涕泗流(6)犹抱琵琶半遮面(7)渺沧海之一粟(8)两晴若是久长时

【解析】一如去年,采用的是考生喜欢的“8选5”的形式,要求填写的为先秦到唐宋时期名家名篇中的名句,均为课内必须背诵的篇目。

14、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解析】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15、参考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中出现的形象的意义的理解,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要结合全文,又要充分读懂全文,甚至联系到课本中读过的该文的部分。

16、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解析】考查的是对特定句子的赏析,而且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就是语言运用技巧。如果读懂了题目中的要求,至少第一、二点能够回答出来。虽然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第三个要点难度较大。

17、参考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解析】考查的是对作者及文章观点的把握,难度不是很大。

18、参考示例:①淮河、巢湖的治污步伐加快。②淮河、巢湖治污提速。③安徽强化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解析】这是个老题型,考生应该很熟练。所给答案要点要求又不高。

19、参考答案:

(1)示例: ①你在创作上花的功夫太少。②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该放在卖画上。(2)示例:①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②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解析】这是一道很有创意的试题。讲究言外之意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重特点,委婉,含蓄,又不失机智,很有情趣。20、略

21、作文

今年的作文与去年一样,依然为命题作文,考前曾戏称对付猜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沿袭过去的题型,不幸而言中。与去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引起的广泛议论不同,今年的“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但审题中仍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从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2008年注定要成为中国历史至为惨烈悲壮的一页。雪灾好不容易度过,奥运在北京引发的国际红眼病就来到面前;刚刚还是圣火点燃时的万众欢腾,转眼就变成圣火传递受阻的万众愤怒;圣火登顶珠穆朗玛我们万众惊喜,但是转眼又不得不聚集万众的力量来声讨山脚下藏独分子的丑恶行径;最惨烈的是,汶川突然地震,山崩地裂,山河变形,八九万同胞瞬间惨死,我们突然被巨大的灾难投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万众伤心,万众哭泣,我们庄严的国旗也第一次沉重地降落半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也在一瞬间凝结成一个比平时伟岸百倍的身躯,紧急动员,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多难兴邦”四个字,不仅是写在总理的笔下,也是我们伟大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共同心声。

篇3: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一、彰显新课程理念

就“语文”来说, 我们不妨将之分为“生活语文”、“教学语文”及“应试语文”。就“生活语文”而言, 无边无际, 所谓“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 而“应试语文”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以及衡量基础教育成效的选拔和评价功能, 需要有科学的标准, 需要具有评判的可操作性。

而“教学语文”则游走于“生活语文”与“应试语文”之间。应该说, “应试语文”是具有指挥棒效应的。那么, 从今年高考语文卷来看, 这样的导向性是好的。

1. 体现安徽省情

第18小题将图表内容转述成相关文字, 选自4月5日的《安徽日报》, 时效性、针对性都很强。此外, 在基础知识的语段中, 涉及“黄山”、“合肥新机场”、“合芜蚌自主创新结合配套试验区”等内容, 这些都具有浓郁的皖江特征。

作为自主命题的母语考试, 彰显省情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2. 紧扣生活脉搏

基础知识语段中, 像“汶川”、“新课程”、“国际金融危机”、“奥运”、“神七”、“甲型H1N1流感”、“三农问题”、“女排新阵容”等都让学生感受到了当今社会的热点。

新课程的功能诉求就是要学生将眼光抬起, 不要只顾书本, 而要关注现实生活。而在“应试语文”这个环节打通“生活语文”与“教学语文”之间的通道, 显得十分重要而实在。

显然在今年的高考中, 命题者是煞费苦心的。刚过端午即以端午入题考古诗鉴赏, 生活气息浓郁。

再以第Ⅰ卷第一大题的说明文阅读理解为例。这一题型要考学生理解能力是容易的, 但要顾及到将“学习”和“生活”相关联, 就不太容易了。而今年的本题就做到了这一点。“通俗历史热”, 文本肯定的多, 承认“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 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都是极为有利的”。毕竟, “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 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 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 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同时, 也提醒“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

这样, 考生在理解文本的时候, 就会想到当今一些影视作品对历史的所谓“戏说”, 也会想到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的系列讲座。无疑, 学生不仅只是答题了, 而且也思考社会现实了。

3. 求变中的稳定

新课程实施毕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谓的守正出新也就是在稳定中追求变化。

首先是题型题量的变化。客观题少了一题, 增加了主观表达题的分量, 使得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同时第Ⅰ卷和第Ⅱ卷考题顺序的调整, 也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加重视的导向。

大阅读以小说入题, 改变过去传统的散文入题模式, 也是新颖的。

其实, 稳定还是试题的主体。文言文阅读以人物传记为载体, 考查了实词、虚词、文章理解、翻译;古诗词鉴赏, 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名句名篇考查的八句都是学生平时课本上学习的常见的名句。这些都让学生有很好的抓手。

二、作文的超越

作文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 其重要性无需多说。先前普遍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应该是自两年的命题作文之后, 话题作文的回归。而在这回归之中, 体现出了一种对先前的超越。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尊重个性, 强调因材施教。而让无论城乡处于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话可说, 是命题的一个基点。那今年的作文, 由于有一段文字铺垫, 考生便对“弯道超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解说本身就说明了文意的“实”与“虚”的种种表现, 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由“实”入“虚”是作文的关键。而这个深入的过程, 学生是容易入手的。前面已经提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诸如“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 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弯道”, 是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联想和感悟的。

当然, 学生选材不一定如此宏大, 自己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身边感受到的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写成很好的作文。

有一点值得注意, 就是看似简单的文题怎样写的精彩, 才是最重要的。像这个题目, 也是有玄机的。

要注意到“超越”是在“弯道”, 是区别于“直道”的, 弯道上“困难大, 变数多”, 那么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 这都应该是重点, 否则“超越”就会乏力、空洞。

还有, 为什么要在弯道去实现超越呢?因为, 困难有多大, 变数有多少, 取胜的可能就会有多大。

接下去, 怎样实现超越呢?要充满自信, 要小心谨慎。

这是从正面来说的, 也可以从反面入手。如果不谋求弯道超越的话, 就将永远处于落后和被动的局面, 就永远跟胜利无缘了。

此外, 超越之后将会是什么情景呢?也可以想象一下的。

当然, 上面所说的是说理的逻辑层次问题。如果是讲述故事, 可以将这些要点融于故事叙述之中, 让我们从人物或事件之中去体悟主题。

说精彩, 可比较一下前两年的作文题。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纵观前两年的考题, 文学成分过于浓重, 很容易引导学生泛滥抒情而飘在空中, 不能切入生活的本质。而强调情感的随意抒发, 则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根本上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今年的作文题回归作文本质, 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为基点, 重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求新力度尚嫌不足

1. 语用题平庸

卷面结构的调整严格意义上来说, 还不能算得上是求新。语文高考, 最闪光的地方应该是语言运用题。我们来看18、19、20三小题的语用题。图文转换、对联组合、仿写都是极常见的题型, 没有新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讲, 语用题的创新是整个试卷出新的基本标志。

如果仅就形式而言还不够, 内容上, 第18小题无论是整体概括还是分3小点概括, 都太浅显了, 没有多少经思考之后的整合功能。第19小题比常规的上句对下句还要简单, 只要学生稍微有点对联常识, 便能理出“翠柳”是对“黄牛”的, “千里”是可以跟“万山”对照的;“桃李”指教师所教的学生不是难点, 而“芝兰”代表的品德, 也非常容易跟老师挂上钩。第19小题的仿写, “能学”是能力, 已经给出答案, 而“想学”是态度, “会学”与“坚持学”是方法, 学生几乎不要过多的思考就能写出答案, 且这样的表述没有任何含金量。

2. 选修内容呈现不足

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必修之外, 还有近一半的选修内容, 要是包括校本课程在内就更多了。在学科终极评价的高考中, 如果不能充分体现选修内容在考试中的重要, 那么将引导日常教学如何对待选修内容呢?今年的考题中突出选修内容的考查几乎不明显。这势必会暗示高中阶段的教学是可以淡化选修内容的, 腾出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大量练习, 为应试得高分服务。假如是这样, 新课程的路子该怎样走下去呢?

3. 小说的选文及人物形象缺陷

宗璞的这篇小说, 是作者晚年对生活的思考结晶。作者借董师傅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某种理解。但要注意, 作者穷其一生对生活的感悟却要通过一个极普通的木匠来传达, 多少有些不合乎生活原本的逻辑。

文中的董师傅似乎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智者化身, 是来世俗人间布道传经的。特别是他对卑微的小翠说的这样一句“可惜的是, 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 倒不觉得好看了”, 显然是硬梆梆的说教, 且特别不符合董师傅的形象特征。如果作者写他自己遇到“小翠”, 跟她说这样的话, 教她“认得路了”, 倒是符合生活常理的。

尽管小说是虚构的, 但毕竟它也是反映生活的。给学生以虚假的印象, 那么学生在答题时就会悖离生活逻辑, 任意肢解人物形象。

要考生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原因, 他知足常乐, 能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是他快乐的原因之一, 好理解。而硬是要学生回答他因做了小翠的人生导师而感到快乐就太牵强了。

小说体裁进入考试范围, 确实是创新。但也要清楚小说就“三要素”而言, 是不好把握考量的, 要么简单的没有多少价值, 要么玄奥的没有着落。比如说第11小题就没有多少价值, 第14小题的第2问就宽的没有边际, 也同样没有价值。

篇4: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大语文 语文高考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有了四年命题经验的安徽省在2009年高考命题中又是如何凸显这一目标的呢?结合高考试卷,笔者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注重基础知识考核,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的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性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学习语文离不开汉字的识记和词汇的积累,字音字形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传统内容。自主命题四年,安徽省2009年对字形的检测,一改过去16个词语“有无错别字”的形式,新瓶装老酒,考题选用四个句子,尽管词汇量远远大于16个词,但是通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和平时语感能力的培养,只要对考试重点把握到位,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四个句子分别关注“波滔、清净、胜地”,“如火如荼、凸显、头酬”,“神采、不黯世事”,“断壁残垣、跋涉”十个词,重点明确了,找到答案也就不是难事。

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字词的掌握只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如何准确使用词语,如何正确的传情达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病句的考核正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2009年安徽卷分别考查了不合逻辑、表意不明、句子成分的残缺等几种类型。要想让自己的作文流光溢彩,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能够正确的区分病句并加以修改,这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通过具体语境考查知识点,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注传统文化,突出爱国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精神。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主命题以来,分别考查了宋词、清词、宋诗、元词,安徽卷对词的选择可以说是情有独钟。2009年安徽卷选用了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一提到端午,人们自然会想到汨罗江畔那个披发行吟的三闾大夫,想到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性遗产的端午祭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强烈震撼。传承古典文明,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着许多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诸如中秋赏月、上元灯会、清明祭祖、重阳登高等,2009年命题人借助《小重山·端午》,虽然考查了诗歌欣赏中关键词语的把握、词的表现手法等知识点,两道题难度不大,但更重要的是让考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尤其是在世界政局动荡、金融风暴横扫五洲的今天,要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要有伟大的爱国情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会“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聚焦社会热点,突出“大语文教育”观

全面教育就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要求,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语文教育”的观点要贯注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张孝纯先生《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2期〉)指出,大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在2009年安徽卷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关注“通俗历史热”,另一方面聚焦“三农”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如何让历史大众化、普及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安徽卷第一大题的现代文阅读就紧扣时代脉络,让学生将眼光透过高考繁重的学习,去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历史。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2009年安徽卷首次采用概括图画内容的形式,一幅图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涉及了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图画内容简单,但意旨深厚,一方面要求语文教育突破语文课本的局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读、写全面发展。高考命题的这种“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育思想的核心。

四、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学习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教育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古汉语翻译、对联的组合是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方面,2009年安徽卷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则是现代文阅读《董师傅游湖》和作文《弯道超越》。宗璞的《董师傅游湖》篇幅不长,只有1087个字,但语言朴实,情感细腻,突出表现了一个安于生活现状、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技艺精湛的木工师傅的形象,考题涉及到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理解以及个性化的阅读等相关内容,难度不大,考生基本上不会答偏、答错。尤其是试卷中的第14题(2),要求考生说出小说给自己带来的启示,这就要求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黄孟轲在谈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时说道:“作文应该是我们学生生命精神的实现,学生除了直接拥有自身的思想、意识的内在生活之外,还有对自身存在及自身存在的环境的观察和评价,这就是一个精神性的问题。我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三重性,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生物生命是三重生命的根本和基础,而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一经产生,就相对独立了,尤其是精神生命,因为这是属于学生个性的。”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不再采用沿袭两年的“命题作文”样式,避开较为空泛的话题,注重引发考生从生活、从社会经验出发,注重让考生从生活中提炼对生活的看法,使考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作文时考生不能忽视对题目中“‘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的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要关注考生的三重生命。无论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论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飞黄腾达,还是“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会遭遇“弯道”,超越“弯道”,是每个人不容忽视的问题,考生在作文中更应该关注的是“精神生命”。遗憾的是,表面上看安徽卷的材料作文很有新意,但只要把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细细咀嚼,所谓的“弯道”与前些年涉及的“挫折”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又一例“新瓶装老酒”罢了。

30年前,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30年后,吕老“当年馨欬犹在耳”,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2009年安徽卷虽然在诸多方面都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方向,但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实行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书却读的越来越少了”,“学生忙了,学习成本提高了,语文素养降低了”的现状,还需要各位同仁为之尽心尽力了。

篇5: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行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的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半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戊,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

删节)

[注] ① 內典:佛经。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 晏:平静。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词的掌握情况,实词中分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情况,做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矩度在这里意为“规矩法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C 【解析】 C项都是介词,译为:“给”。A项前者代词译为“他”;后者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B项前者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后者表示转折,译为:“却”D项前者是所字结构;后者表示被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云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B 【解析】

“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错,是因为“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而先生“独淡泊宁静”。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译文:

【答案】(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个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解析】(1)之、以、于,虚词应翻译到位,实词:“出”“自污”需翻译到位。(2)“耳熟”古今异义词,“蜂”名词作状语,省略的内容要补充完整。(3)“夫”发语词,虚词“为”是得分点。

10.(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甲题计分。)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调朱颜。

乙:①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⑥相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雄飞雌从绕林间。③又闻子规啼夜月,④愁空山。⑤蜀道之难,⑥难于上青天。乙:①飞漱其间②惑而不从师。③谁家新燕啄春泥④青鸟殷勤为探看 ⑤诵明月之诗⑥气吞万里如虎。

15.下列房主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 睿智 勤能补拙 夙兴夜寐 B.甘霖 磨砺 积腋成裘 蔚为大观 C.宵汉 崔嵬 中流砥柱 沧海桑田 D.韬略 谙熟 飒爽英姿 风弛电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和易错字的掌握情况。重在平时的积累。B项“积腋成裘”的“积”应为“集”C项“宵汉”应为“霄汉”D项“风弛电掣”的驰应为“驰”。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高山仰止”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B项“倾巢而出”全部的鸟都从窝里飞了出来。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属于褒贬不当。C项“以邻为壑”意为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属于不合语境。D项刚柔并济不能形容形体。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老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答案】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宾语,应改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B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不恰当,应改为“如何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年从而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C项搭配不当,“加强科研观测精度”应改为“提高科研观测精度”

18.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计划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__1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___2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答:1______ 2______ 【答案】(1)①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2)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写作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对语段进行整体的理解,联系上下语境填补句子,另外也要充分的重视题目要求,比如: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计划12个字。本题第一空可以根据下句 “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的句式进行仿写。第二空根据“文学用文字作画”进行仿写。

19.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6分)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在完成各国审批程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预测,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答案】示例一:亚投行将采用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亚州各国提供资金支持,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示例二:亚投行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向亚州各国提供的资金支持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语言概括能力。看图一定要注意文字关系,寻找图表和文字材料的共同点。提取概括的方法:寻找主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问题:怎么了?将掀起亚洲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就基本概括完毕了。

20.某城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带他们拟定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5分)

【答案】示例一: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解析】 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一定要满足题目中的每项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标语的目的是宣传,语言读起来一定要朗朗上口,主题为:自然青春团队交友活动,对象为:学生,这些一定要考虑,写出的标语要符合以上要求。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根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自拟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1)眼见不一定为实,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2)事物要善于借助外力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6: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符号,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行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的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半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戊,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

删节)

[注] ① 內典:佛经。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 晏:平静。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云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译文: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 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0.(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甲题计分。)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调朱颜。

乙:①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⑥相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衣 张玮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毛,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

树鳔》,有删改)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

(2)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答:

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 睿智 勤能补拙 夙兴夜寐 B.甘霖 磨砺 积腋成裘 蔚为大观 C.宵汉 崔嵬 中流砥柱 沧海桑田 D.韬略 谙熟 飒爽英姿 风弛电掣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老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8.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计划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__1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___2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答:1______ 2______ 19.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6分)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在完成各国审批程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预测,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20.某城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带他们拟定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5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上一篇:在九年级段考总结及表彰会上发言下一篇:工作时间职责规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