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

2024-06-21

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精选6篇)

篇1: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

对我市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许 建 国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工作,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夺目的景观。去年开始,我市已公开招聘167名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将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股新生力量。如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村官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基层培养一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村官队伍,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极少愿意扎根农村。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问题,60%的大学生表示是为锻炼自己,为以后参加公务员考试打基础;35%的大学生认为城市求职困难,作为一种暂时的谋生手段。只有3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合同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各级出台的对在基层工作优秀大学生村官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是将到农村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中转站,极少愿意扎根农村。

(二)难以融入角色。在中国农村做村官的大多数是本村人,村民一般都会选择熟悉、了解的人做村官。农民一方面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因而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另一方面由于村民不了解大学生村官,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调查发现,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难以融入村务,在具体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大。

(三)待遇较差。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生活条件差。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以及居住条件落后。在调查中,只有一半的大学生对农村的工作、生活条件表示基本满意,30%以上选择了不满意。如涌泉镇花街村的大学生小叶,由于离家较远,村办公楼又比较破旧,只能借住玉岘工作区宿舍。二是经济待遇相对较低。我市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是大专每月1500元,本科每月1600元,并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这样的收入在应届毕业生中应属中等水平。但相对于镇(街道)其他干部而言,6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待遇表示不满意。而且,我市并未对他们今后的经济待遇作出诸如增资一类的激励规定,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工作。三是身份待遇不确定。大学生村官是近年来涌现的新鲜词、新鲜事。他们既不同于“四清工作组的大学生”,也不同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既不同于乡镇的联村干部,也不同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他们没有编制,自身地位很是尴尬。

(四)大部分从事事务型工作。大学生村官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他们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热切地想干一番事业、想有所作为。但调查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在村内只从事文书一类工作,村里的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琐事可管可不管。他们名义上是书记、村长助理,实际上是最勤快、最听话、最得力的“短工”、“杂工”,随叫随到。他们现在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到底是一个“村官”还是一个专职秘书。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有在镇(街道)兼职的经历,镇政府对大学生布置的也基本上是各种较为繁琐而机械的工作,大学生成为镇上重要的事务型人才。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当地政府、村对他们作为知识型人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原因分析

(一)政策不完善。我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没有完善的相关配套措施。就现有的政策而言,农村和大学生本身也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如对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50%以上的大学生只是“听说过”。

(二)观念有冲突。就大学生本身而言,他们一方面由于一直在学校读书,对农村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乡村工作的经验不足,当放下书本到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另一方面过于理想化,有些大学生经常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这样在乡村工作中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就不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就村民和村干部而言,他们既对大学生缺乏了解,同时普遍认为他们在农村工作并非长久之计,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走就走,可能会与这些大学生村官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农村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我市农村干部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特别是原有村文书,年龄平均在55岁以上,难以适应当前的一些新生事物,如远程教育、农民信箱等,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自然一些文书之类的工作就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乡镇,也存在着干部年龄偏大的问题,年轻干部在基层往往待不久,如2004年招聘的公务员中有近一半的人调离了乡镇工作岗位,乡镇存在人才“紧缺”现象,而大学生村官则承担了他们的角色,成为乡镇干部队伍中的编外人员。

三、对策及建议

(一)注重引导,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针对大学生对农村工作不了解、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采取“传帮带”等多种措施,帮助他们了解镇情和村情,培养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际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从小事做起,在一点一滴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在工作中尊重农村、尊重干部、尊重群众,在与干部群众融洽相处的基础上发展自我。

(二)注重管理,促进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在明确他们担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专业特长,安排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并建立日常考察制度,定期对村官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此外,还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让大学生“村官”畅谈思想体会,交流工作经验。

(三)注重服务,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我们在选拔和培养到村任职大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首先是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吃有吃处,住有住所,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其次是关心他们的文化生活。如可以举办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达到相互激励促进作用。三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如今社会上对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少误解,应加强正面的引导和宣传,经常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要借助媒体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树立典型,让大学生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从而以更多的实际行动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四)注重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农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下步成为国家公务员打基础,我市也对大学生村官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如何通过系统培养,在3年后培养出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最要紧的是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学生“村官”融入到村专职干部和镇(街道)年轻干部的培养序列中,经常定任务、压担子,注重在强化实践锻炼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二是有计划地抽调大学生村官到机关轮训,积累工作经验;三是结合镇(街道)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经常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

(五)注重考评,形成激励竞争机制。要改变往年以终综合考评“一锤定音”的现象,实行动态考评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镇(街道)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任用、选拔、奖惩和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个别表现不好、工作松懈、骄傲自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提醒教育,对群众意见较大、工作不胜任、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确保出口畅通。

(六)提高待遇,解除大学生后顾之忧。大学生“村官”不是志愿者,他们是毕业生,是择业者,待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光靠教育管理、政治激励等手段是不能让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扎根农村的,提高经济待遇或“有保障的经济待遇”是他们安心在艰苦农村工作的重要条件。对于不能胜任或不愿继续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应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其能在其他领域或行业发挥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入、准出制度,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才够更好地让其在广大农村发挥才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作者系涌泉镇党委委员)

发:市四套班子领导,省级临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区块,各镇(街道)、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在临各直属单位,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报: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中共台州市委办公室、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台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台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签发:杨齐革核稿:单益波编校:赵宏波

(纸质共印240份)

篇2: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0软件二(应本)

余以堂

[摘要]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人的塑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关键字] 大学生 消费状况 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为了弄清楚我校学生的消费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消费,在我院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调查。

从我们问卷调查、座谈会和采访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消费水平不尽相同,与其家庭条件有一定直接的关系,其家庭生活水平在小康水平以上的只占4.2%,且有19.5%的学生家庭处在仅能维持正常生活的水平。另外,有10.5%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下面几个特点:

1.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追求时尚和名牌。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

2.恋爱消费热。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2.1%的同学在大学里谈恋爱。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3.网络消费热。在调查中发现,73.1%的学生拥有电脑,尤其以理科学生居多.他们大多数都用于学习,充实自己.但有的学生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于上网,游戏.4.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储蓄观念淡薄。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5.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在调查中,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刺激了大学生对提高生活素质的期望及消费愿望,使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如何消费上。

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些家长即使经济收入不高,甚至比较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甚至借债寄给自己的子女,满足子女的消费需要。他们错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需要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事实上,学生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没有养成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打下了基础。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自身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加之又远离父母,经不起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诱惑,盲目从众、互相攀比的心理比较普遍。可以说,大学生消费热点频频出现,与大学生的“同辈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同辈效应”很容易促使消费的升温。

3.高校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高校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其次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合理、适度、健康、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2.开展理财教育

大学生多是在上了大学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因此没有理财经验。针对这一特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如开设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等有关的课程;三是培养理财基本技能,既要有理财情境教育、又要有实际操作训练。在实际生活中,要教育他们制定每月的消费计划、进行消费记账等,促进他们合理开支,理智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3.把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的培养与良好校风建设相结合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的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支持来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念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一方面,家庭对大学生的金钱供给要适度,不能“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性地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要掌握一个大学生的日常开支水平,了解大学生需要经济支出的项目,及时纠正不必要的消费。

篇3:对中职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8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其中男生53份, 女生47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包括原毕业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和价值观、学业状况等内容进行调查;二是封闭型问题, 主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在强迫心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异性交往心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调查;三是非封闭型问题, 主要包括学生面临的困难、困惑和所需要的帮助, 对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等内容进行调查。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学生毕业学校、家庭情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以原毕业学校是城区还是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作为调查项, 对学生学习、生活背景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学生的毕业学校看, 62%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 33%的学生是城区学校毕业的, 5%的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转学过来的。由于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 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不同, 在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及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 进一步访谈发现, 2011年来省区市教育部门对农村师资力量和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也实施了有效措施, 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育的质量有所提高。

从学生的家庭情况看,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并且只有8%的极少数是单亲家庭, 从这一情况看, 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就有他们自身的独生子女的特点, 由于独生子女“独门独户”的生长环境, 使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和同龄伙伴相互影响的教育因素, 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 极易造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形成自私、任性、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特征, 这一特点, 应该引起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视。

(二) 学生学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体上说,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 中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学业状况不佳的中职生的比例相对更高, 因此, 教育教学的难度也更大。班主任应通过调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并采取积极的引导, 使他们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中职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 虽然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他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比较明确。由于就业难或就业状况不理想等情况, 学生往往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导致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明显不高。从对三类课程的感兴趣状况的调查来看, 学生对文化课感兴趣的比例低于40%, 对专业课感兴趣的比例接近50%, 对实践课感兴趣的比例高于60%。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兴趣保持相当的水平, 尤其是对实践课, 而对文化课的兴趣不高, 这与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有关。所以班主任包括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充分发挥情感交流这一重要的育人渠道的作用。

二、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就学生的心理状况展开进一步调查。下表是对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看, 平均70%的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只有大约30%的学生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在心理压力方面, 有33%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 其中28%是轻度的, 没有中度的学生出现;在情绪状态方面, 其中愤怒心理, 35%的学生存在问题, 30%是轻度的, 5%是中度的, 而没有出现重度的现象, 说明学生都轻微地出现强迫心理问题;在抑郁心理方面, 大约34%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28%是轻度的, 5%是中度的, 1%是中度的;在恐惧心理方面, 大约有25%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轻度的是21%, 中度的有4%, 没有重度的学生出现;在焦虑心理方面, 30%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轻度的占24%, 有1%的重度学生。在自卑心理方面, 31%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 其中25%的轻度, 2%的重度。在人际关系方面, 约有33%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其中28%是轻度的, 5%是中度的, 没有重度的。

总体而言, 中职学生大多数的心理还是健康的, 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有重度的心理问题, 从平均数字看只有0.7%的学生存在重度心理问题, 大多数同学都是轻度的或者是短时间出现的阶段性的心理问题, 如果班主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与学生沟通交流,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对学生做出引导, 就能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所以, 班主任实施心理教育是发展趋势, 在学校教育中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校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学生, 班主任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职生的心理情况, 更加准确地把握中职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对城阳职教中心学生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城阳职教中心学生;调查内容是中职生的心理现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1]傅宏.班级心理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

[4]马建福.职业教育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5]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6]梁东标.汤礼深.班级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解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我校组织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校3-6年级学生及部分家长。

2、方法:问卷调查、家长访谈。

二、问卷分析

我校以纸质问卷的形式,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兴趣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调查,现就问卷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归纳如下:

1、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充分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探索自然。

如:问题“课余时间你经常阅读的是哪一类书籍”,很多同学选择“A.课外辅导类”,显然这与他们的真实兴趣是相违背的。

2.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但很少花费时间去实践中探索。

如:问题“当你遇到某种有趣的或是令人惊奇的现象(比如鸡蛋能承载一个人)时,你是:”,多数同学选择的是“B、觉得很有趣,很想知道原因”;却不选择“C、觉得很有趣,很想知道原因,并且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如果你看到蚕宝宝吐出了黄色的丝,你会:”,多数同学选择“A、觉得很惊奇”;却不选择“C、觉得很有趣,并且会尝试着研究出其中的奥秘来”。

3、对长辈的依赖性强,老师、家长永远是正确的,而缺乏自己的判断力,这是一种传统性、习惯性的误区。

如:问题“当同伴的回答与自己的发现不同时,你是”,多数同学选择“D、等待老师作出判断”。

4、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

如:问题“13、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很少有人选择“A、喜欢自己一个人解决。”

5、对是非的判断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而是寻求更多人的支持。

如:问题“有几个孩子在分辨三个灯泡中哪个最亮,你觉得谁的做法对?”多数同学选择“D、哪个灯泡最亮,大家投票表决吧”。

6、迷信学校、老师的权威。

如:问题“你对参加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的态度是”多数同学选择“B.老师叫我可以参加”。

7、科普知识比较贫乏,科学课上除老师讲的外其他很少知道,信息来源少。

8、高年级比低年级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们的科学课程只是传授了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的科学素养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三、家长访谈

内容:⑴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认识;

⑵对孩子上网是否支持;

⑶希望孩子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⑷对学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

家长认识:希望孩子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先过考学这一关再谈职业的选择问题,对当前课堂改革认识模糊,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远低于语、数、英。

四、几点思考

1、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素质的发展

社会的人才选拔和考试制度,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等传统文化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家长和部分教师,以至于把考试成绩作为孩子上学的终极的也是唯一的目标,把过重的课业负担视为必然。繁重的课业使他们本来阳光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同时也使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

尽管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却无暇问津,有许多亲历科学,认识自然的机会擦肩而过,过多过滥的教辅材料充斥着整个校园。

2、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自己探索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更牢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在多次获得成功的体验中逐渐摆脱对老师、家长、同伴的依赖,形成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目前,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在中小学开展的轰轰烈烈,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急功近利,为了表现出自己站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花费大量时间排练一堂公开课,博得上级领导和同行的好评。而平时在常规教学中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还是在扎扎实实的用满堂灌的方式加快教学进度,然后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做各种复习资料,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获取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过程不同,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读课外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毋庸置疑,时至今日,互联网又为我们敞开了一扇大门,它以海量快捷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信息,然而,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诚然,网络的开放性,对某些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事实证明,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网络的学习方式受益多多。

4、动手实践能力差

现在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动手实践能力却不容乐观。首先,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试教育需要的是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抽象的语音来完成试卷,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试卷上不容易体现出来,尽管有些试卷上也出现了一些操作题,但是,和实际动手操作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个实践能力很弱的学生可以把操作题用记忆的方式答成满分,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其二,现代优越的家庭环境,也促成了孩子们“动口不动手”的习惯,他们不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清楚的用语音表达自己的需要,然后就可以心想事成了。科学源于实践,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仅靠文字、图形、符号等抽象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用他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亲身感知自然。

调查的分析结果让我们感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客观上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如何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5: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

崔 泽(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识角度、组织实施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阐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12-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运动90周年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深入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大学德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1.从学校来看。当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因而没有高度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一些高校还是偏重于课堂教学质量,虽然按照国家规定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但从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给予的扶持力度与课堂教学相比相差甚远,致使基层组织单位开展此项活动动力不足,效果不佳。2.从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内涵是什么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只是停留在词汇层面的认识,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丰富自身知识、培养自身能力、增长自身才干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制约,大学生更重视理论知识和各项技能的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3.从社会来看。虽然通过近0年的活动开展,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知度有所提高,但由于社会实践的社会认同有限,社会渠道狭窄,社会实践基地少,部分高校缺乏与社会的沟通联系,没有达成共同培养学生的共识。同时,由于目前每年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短,连贯性、深入性不强,给地方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单位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的不良印象,因而支持力度不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实施过程存在缺陷

1.学校组织力度不够,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主题、要求等工作的部署主要停留在文件、会议之中,忽视了如何具体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效果如何等关键环节。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一般是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的复杂的教育工作,光靠团委的力量是难以完善的,必须要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真正参与其中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社

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2.实践组织形式单一,针对性较差。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只有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并且结合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不论是以专业所学实践为主或者整合组队实践,社会实践的重心仍然偏向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演出、参观访问和支教扫盲等常规内容,过分强调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将大学生真正放到实践主体的位置,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相脱节,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学生参与面较小,只重视点忽视面。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的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投到了由学生干部组成的少数几支或十几支队伍中,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参与的人数有限,这种组织模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而同时学校对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的社会实践采取“放羊式”的管理,对其不管不问,一张表格、一份调查报告就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全部内容,致使许多学生到父母亲属单位做个鉴定就敷衍了事,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得锻炼与提高的人数并不多。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制不健全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的评价方面,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对社会实践过程和结果提出明确的要求标准,社会实践评价的操作性较差,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现实表现较难定性或定量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成绩档案,也没有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各类先进的评选等挂钩,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工作量上没有体现,未将其表现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和评定职称的依据,影响了带队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高校要摒弃那种将社会实践视为可有可无的做法,要注重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切实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上工作日程,将其与高校培养目标联系起来。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一方面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使大学生明确实践活动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接触社会、认知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要善于把课堂的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第三,要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

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实践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与支持。通过给予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方式,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学校方面要积极主动,唱主角。

2.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

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各个年级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特长,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高校组织者要积极探索新形

势下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使社会实践由初级项目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的智力资源优势。对大学生来说,要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自己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专业发展现状和努力方向,促进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要摆脱精英实践组织模式,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精英模式使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处于被动的、盲目的状态,无法达到广泛的效果,所以各级组织部门应 该 在 组 织 模 式 上 力 求 点、线、面 实 施 一 体 化。

“点”上的活动是学校组织的示范活动,要讲求“精”字,即组织精细、安排周密,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线”上活动采取学校资助、院系组织的方式,要讲 求“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齐放;“面”上活动是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要讲求“广”字,即每个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践目的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3]。

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篇6:对学生会现状的分析

张永红

小学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怎样看待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我校地处城乡交合处,小学生阅读习惯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下,以及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下。严重影响语文教学工作,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思考,我们发现我校学生课外阅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制约。为此,我们本着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兴趣、阅读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等,对我校三年级49人,四年级75人,五年级101人,六年级78人共303名学生进行关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方面的问卷调查和交流,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基本情况与分析:

1、关于课外阅读时间的现状堪忧。

学生重视课外阅读的太少,只有38人占12.5%的学生有课外时间去阅读。这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出于对周围大千世界的敏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故经常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来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家长的要求和引导是分不开的。在这有时间阅读的38人中,半小时以下的就占了20人,有5人只是随便翻翻,也没有注意看的内容是什么。而根本不愿课外阅读的达161人,占调查总数的54.2%,对不读书“不会感到不舒服”的回答竞达到了135人,占44.6%。几乎一点没有时间阅读的265人中,也因年级不同存在不同的状况,从中可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的人数相对有所减少,但减少甚微。

2、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极期低下。我们分析造成学生没有时间看课外书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在回答“不感兴趣”、“随便翻翻”、“课业负担重”和“家长不支持”时,如“不感兴趣”和“随便翻翻”是严重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两者合计达到了224人占73.9%。而在一定程度上的课业负担偏重现象,也影响了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还有在座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家长之所以不支持课外阅读,主要是怕学生浪费时间、影响学业。由此可推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与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升学的压力不无关系,故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这说明,对学生而言课外阅读与学业学习是较难解决的一对矛盾。

3、关于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严重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从小到大,课外书较少,大都属于幼儿读物。这就是说孩子几乎不读课外书。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学生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但是有益的课外书名知之甚少。有141人,占46.6%的同学说自己家中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家里基本上没有藏书,有书的同学也反应家中大多有的是小学生作文类书。从中可以看出家庭对幼儿时期的教育比较重视,到了中高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有部分同学反应老师对于阅读课外书不作要求,也没有指导过如何读课外书,读什么样的课外书,有42%的同学认为家长不支持读课外书籍,也从不买课外书。老师没有要求,或没有对学生阅读课外书作相应的指导与要求,同学们当然不会自己去读课外书,但不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老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影响下养成的,这方面可能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应该有所反思:我们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

4. 缺乏老师、家长对课外书的指导,学生对课外书的选择有偏差。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较广,有童话、作文、故事、散文、诗歌、科普读物、报刊等。但结构不合理,读作文书的223人占了74%,而读童话故事类61人占20.1%,报刊杂志35人占11.78%,诗歌12人仅占4.6%,读科普读物的基本没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家长、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同学们的读书随意性强,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碰上什么就读什么。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分辨能力不强,他们的阅读有着较

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特别是学生社会阅历不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健康读物的影响,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尤其是教师的指导。而作为学校、社会和家长,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书籍,阅读的途径和方式,教师要推荐适合当今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并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读书计划,指导学生作读书摘记和作心得交流,教育学生要多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比较重要的。

大部分同学认为读课外书对学习有帮。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219人占73.73%的同学选择了觉得读课外书对学习是有帮助的,只有26人仅占26.27%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帮助的。而对于选择没有帮助的同学都是属于语文学习成绩极差的几位。但是,对于“为什么喜欢读课外书”,以及“读课外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时,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比较含糊,答案大部分是“多读课外书有利于学习”或“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汲取广博的知识精华,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二是“读书就是读课本,与语文数学无关的书都是野书”的观念仍是大部分家长的主导意识。三是学生认为,看电视比读课外书有劲,没有课外书可读,老师没有要求,家长不给钱买课外书等是造成学生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思考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总量低段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分析探讨“阅读兴趣激发的策略与方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影响,探讨小学如何实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小学生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以便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我们提出几点策略:

1.应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教师的观念,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改形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学校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课外读物,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校、社会和家长,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书籍种类,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式。

2.加大教育的投入,为小学配套足量的图书,建好图书室,使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学校应与家长联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家长也要认识到子女阅读课外书是有益于、有助于文化学习的。教

师要推荐适合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并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读书计划,搜取学习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举办“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开辟古诗词欣赏和名言警句小专栏、课文学习阅读链接、课文延伸阅读等,让学生有书可读,有主动去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语文阅读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要求。

上一篇:党史工作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夏至未至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