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教案

2024-05-14

邓稼先 教案(精选9篇)

篇1:邓稼先 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

2.学习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

3.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受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事迹,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惨痛的历史(幻灯片展示图片)。1964年,随着中国大地上的一声巨响,“任人宰割”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原子弹爆炸视频)在这背后,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字词识记 读一读,写一写

邓稼先 宰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说服 热泪满眶 马革裹尸平沙无垠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蓬断草枯 殷红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惘,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放在概括完第一部分后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为了对邓稼先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再跳读文章,找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些事情表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家边读边圈出、勾画出重点的词语,并在语句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 生快速跳读课文,后找三生回答师总结 明确: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可信朴实的人格魅力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朴实的民族自尊心(为国着想、忠诚于民族、不愿国家蒙受委屈误解)

⑦1982年,“我不能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责任心强,沉稳果断,认真执着,不怕吃苦

总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问题探究(穿插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讲)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2.作者为什么说(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2)“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1)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3.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一句普通的“我不能走”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让世人震惊,让中国人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2)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突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小结: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学习第六部分。

5.让我们齐读第六部分杨振宁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进一步加深对邓稼先的认识(大声朗读,从“稼先为人忠诚„„开始到段末”)

(1)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贡献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你从邓稼先身上学到了什么?

八、课堂小结

邓稼先带给我们的有思考、有感动。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为了不受宰割的中国,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请大家牢记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永恒的骄傲”的大漠英雄——邓稼先

篇2:邓稼先 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顺文。(重点)

2、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3、分析人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及精神。(重点)

4、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插叙部分的作用。(难点)教学方法:速读法、圈点批注法、背景插入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由1964年和1967年原子弹、氢弹爆炸图片引入。

二、走进作者和邓稼先

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2、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后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并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四、速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1、读准字音

宰割(zǎi)元勋(xūn)氢弹(qīnɡ)直肠癌(ái)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选聘(pìn)夐(xiònɡ)曛(xūn)铤(tǐnɡ)筹划(chóu)殷红(yān)挚友(zhì)彷徨(pánɡ huánɡ)

2、理解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五、初读课文,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1、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学生自己概括,然后师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部分:站起来了,稼先建功。第二部分:生平经历,卓越贡献。第三部分:锋芒毕露,忠厚平实。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同窗友情。第五部分: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第六部分:永恒骄傲,表达深情。

2、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提示内容;结构清晰;新颖、醒目。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速读的方法从整体上了解了邓稼先的事迹,作者具体向我们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下节课我们深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解释重点词。

第二课时

一、跳读课文,感悟形象

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语和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出示: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 忠诚纯正 朴实 没有私心 与人为善 甘于奉献 治学严谨 实事求是 身先士卒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找出有带代表性的几个句子,品析。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学生先谈,然后师做小结)第一句话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穿插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点)

第二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③“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作角度和情感。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和第六部分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思考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歌曲所表达的效果。

(学生朗读后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师做小结: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城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2、“五四”时期的歌曲所表达的效果: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城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3、理解“永恒的骄傲”及作用 从朋友角度:对挚友的热情赞颂 从历史角度:对国对民贡献的高度评价 从人生观角度: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热烈歌颂

作用:总结全文,又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背景资料插入: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5年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邓稼先。1986年7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奖章。1986年7月去世。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人说,这荣誉来得迟了些,你觉得呢?(学生谈自己看法)

三、课堂总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四、拓展:

在我国,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你能想到几个……(学生交流:诸葛亮、钱学森、童第周、焦裕禄、华罗庚、陈景润等)

聆听《中国男儿》,歌词: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皇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娇子吾纵横。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篇3:邓稼先 教案

隐姓埋名“娃娃博士”求学报国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 从小在父亲教导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抗战胜利时, 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 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 1948年, 他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 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 人称“娃娃博士”。

毕业后有人劝他留在美国, 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 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和20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祖国。一到北京, 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 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当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征询他是否愿意加入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时,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他回家只对妻子说自己“要调动工作, 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 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 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于是表示坚决支持。从此, 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 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1974年, 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 (从左至右) 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勇挑重担呕心沥血创造世界奇迹

在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设计工作时, 他心潮起伏, 兴奋难眠, “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 担子十分沉重。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 一面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 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 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 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 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当时,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 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 却因缺乏油水, 仍经常饥肠辘辘。邓稼先从岳父那里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 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的食品, 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 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停地筹划计算时, 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 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 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 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 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 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 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 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 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 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 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 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鞠躬尽瘁为了新中国的核事业倾注一生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 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 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 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 既加强了管理, 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 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 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 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 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在他的小便中发现带有放射性物质, 肝脏被损, 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随后, 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 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 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 你们不能去!”1984年, 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 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 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 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 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 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 一个在几十年前鲜为人知的名字, 把一生献给了祖国。为了祖国, 他默默无闻, 隐姓埋名31年, 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就算在临死前, 他也面不改色, 始终想着祖国, 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作为一个中国人, 他对中国, 对儿时的誓言, 对科学事业, 都是无愧的。

篇4:感动邓稼先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嚴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

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篇5:邓稼先教案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体会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3、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映中国“任人宰割”的实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迅速将学生带入悲愤、严肃而又崇敬的氛围。)同时教师解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时刻,生灵涂炭、任人宰割;也有这样的时刻,两弹爆炸、扬眉吐气。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我们来学习一下《邓稼先》。(板书课题)

(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民族情结和两人五十年的友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默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学生合作探究明确:

①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④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而感到骄傲。

⑤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⑥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三、研读赏析

1、精选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认真阅读,说一说在这一部分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你是通过哪些语句、事件读出来的?

(汇总学生发言,可以把握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全面的了解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细读第五部分并思考:

①此段中引用的古文、儿歌有什么作用?

②用“我不能走”做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找出饱含作者真挚情感的句子,自由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方法提示:结合上下文、结合两人关系、结合邓稼先的事迹进行品味。

小组交流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赞美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赞美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的典范!作者描绘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设身处地想象邓稼先工作时候的情景,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这句话,作者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应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验人物情感。

四、质疑探究

除了第五部分,作者在每一小节的设置上都是独具匠心的,我们在读书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其他几部分的理解,老师想由大家自主探究完成,我们来看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探究。

以下几个问题可供参考: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放在一起比较,除了说明他们不同的个性之处,对表现邓稼先乃至中国的导弹事业有什么作用?

3、“民族感情?友情”一节里,邓稼先向作者证实原子弹建造基本上是由中国人自主完成这一件事有何作用?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杨振宁学贯中西、胸怀世界的大手笔,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何启示?

六、布置作业

叙述你所知道的科学家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教学反思:

篇6:邓稼先教案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民主评价了的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二、结构内容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自年屈辱历史,扣住落后就要挨打,抒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引出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突出表现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同志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

一是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独立研制原子弹的水平。

二是同志在关系到国家名誉、民族尊严问题上的那种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具体表现同志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同志的一生。

三、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四、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

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

五、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怎样地心潮澎湃啊!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文的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内涵非常丰富的回忆录,教师应当在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在讲解之前,应当先向学生介绍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在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体会本文的深刻之处。

本文篇幅较长,又分成六个部分,在讲解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分析,尽量让学生的体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吻合。

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着作者对的深切的怀念和敬佩之情,这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分析时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特别是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例如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篇7:《邓稼先》教学教案

单元提示上明确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杰出人物的相关事迹,学习目标是探寻并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和“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邓稼先精神并从中获得启示。但细读全文就可以发现,作者没有空洞地描述邓稼先的品质,而是用饱含真情的笔调,描述邓稼先的贡献与品质,以此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此作为全课的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至情的内涵,品读至情的含义来解读邓稼先的精神意义。再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来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课前准备:

在第一课时中,要求学生们通读全文,完成两个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大致理解引用的内容。2、从描写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出发,概括全文六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内容提要:

(1)概述历史——贡献背景

(2)生平贡献——两弹元勋

(3)人物对比——性格气质

(4)破除谣言——民族骄傲

(5)艰难创业——精神品质

(6)高度赞扬——贡献意义

全文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赞颂邓稼先的功绩,描写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而赞颂邓稼先的功绩贯穿全文,描写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则是在探究他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作者表达自己观点与自己情感的相关语句,作为下节课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品读作者的“至情”,理解邓稼先精神的内涵。

2、通过思考作者“至情”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赞扬他们的伟大精神品质。作者或用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手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但本文也有自身的突出特征。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如此评价本文:“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可见,饱含“至情”是本文最主要的特征。那么,什么是“至情”?(至真至诚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感受到哪些“至情”?能从“至情”中品读出哪些内涵?思考出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感受“至情”的内容。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哪一部分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永恒的骄傲》)朗读最后一部分,说一说你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至情”。

(学生齐读,回答)

归纳:骄傲。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可见,作者认为邓稼先的生命中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内涵,这也正是邓稼先的生命价值。但我们知道,邓稼先是在去世后十余年才被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而杨振宁先生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至今仍活跃在世界科研的前列。无论是声望,还是成就,杨振宁都远远高于邓稼先,但他却为邓稼先而骄傲,甚至感到敬佩,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文中“至情”的内容,解答这一问题。

(三)品读“至情”的内涵。

杨振宁为什么称邓稼先为自己的“永恒的骄傲”?(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

“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这两点为什么让作者为之感到“永恒的骄傲”?

(速读文章前五部分,划出作者评价邓稼先贡献及精神的语句。)

(1)巨大贡献:

归纳语句: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提示:

①核武器研制成功为什么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地位,获得了新生?(中国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国家贫弱无力,核武器研制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有了保卫自己的力量)

②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能够震动了杨振宁先生?(说明中国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世界科研领域的最高峰,中国人自己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补充材料:

①周总理说,如果没有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一声巨响,就没人理睬我们。

②张爱萍将军说,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棍。

③洋务运动只重引起外国的技术,结果被外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依然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争中被新兴的日本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齐读上面引用的语句,读出作者为邓稼先所感到的骄傲之情。

篇8:邓稼先语文教案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

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多变的句式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导入:华夏创新篇三十五年前君视名利如粪土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二、检查预习(6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jià)元勋(xūn)至死不懈(xi)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殷红(yān)彷徨(huáng)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

2、根据你所掌握的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其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停止。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锋芒毕露: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4、根据拼音写汉字。

(截)ji然不同(筹)chóu划(孕)yùn育妇rú(孺)皆知

马革guǒ(裹)尸(层)cng出不穷家(喻)yù户晓风悲日xūn(曛)

5、补充: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做“自传”,如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不能捏造。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三、自学指导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全文用“横式结构板块”拼接的方法,巧立六个主题式的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速读全文,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是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邓稼先。

第四板块:让民族自豪、祖国骄傲的邓稼先。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执著追求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

无悔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邓稼先。

四、自学指导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8分钟)

1、齐声吟唱,感受激情

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那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他建议导演采用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的歌词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齐声吟唱《中国男儿》,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2、说说“奇丈夫”邓稼先

有人说邓稼先是个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奇丈夫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用一段话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

例如:(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2)邓稼先“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3)“奇”在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写出他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急切心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

(4)“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人民的朴实气质。(5)邓稼先“奇”在“”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的围攻时,他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毫无私心,受人信任。

邓稼先真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是个伟丈夫、奇丈夫!再次齐声诵读《中国男儿》,读出你对邓稼先的赞颂与崇敬。

五、课堂小结

一曲《中国男儿》,气壮山河,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要将只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历史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茅以升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亲的一方天空。

篇9:初一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1、自读课文,查资料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熟读课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 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有条件的可以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教师:谁来说说原子 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教师指导: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C.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的中心内容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

明确要点:A.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B.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三、研读探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第五小节,第六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通过找抒情的语段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最简单、最直接,学生最易掌握,此教学环节不但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而且教会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2、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巩固拓展

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委托合同协议书下一篇:接送学生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