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讲课稿

2024-05-22

模拟讲课稿(精选9篇)

篇1:模拟讲课稿

垂直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吧!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熟悉吗?你来说,对,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窗户、地板还有架线塔。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从图中你能找出那些可以看作直的线?你小手举得最快,你来。能上来指一指吗?哦,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还有这条这条,有这么多可以看做直的线。那你能根据他们的位置关系画几组相交的直线吗?试着画在你的练习本上吧。这么快就画完了?谁想上来展示一下。你来,同学们仔细看,哦,根据窗户画了这样一组相交的直线。恩,真不错,你呢?根据地板画了这样一组相交的直线。也很好。你的小手一直高举,根据架线塔画了这样一组相交的直线。那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这么快就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迅速的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哪个小组想说说你们小组的结果。你来,哦,第一和第二分为一组,第三个单独分为一组。同意吗?都是这样分的?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分呢?你来吧,同学们仔细听,因为第一二组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的角是直角。第三组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的角不是直角。说的可真好,同学们,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是什么?对,互相垂直。那什么是互相垂直呢?你小手举得最快,慢点说,老师帮你记下来。对,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是什么,恩,是垂线!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板书)相交的点是垂足,一起说。(板书)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垂直。

同学们,现在你会判断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了吗?请看大屏幕,下列这组相交的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吗?你来,是,同学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他们是互相垂直的?哦,因为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所以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得真完整。请坐。判断小能手,其中a是垂线。你小手举起来了,怎么了?不能这么说,那应该怎么说?这节课你听的可真认真,我们要说a是b的垂线。你还想说,对,也可以说b是a 的垂线。再说垂线的时候,要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生活当中你见过互相垂直的例子吗?你想说,哦,我们的黑板的这条边和这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真会观察生活。你呢?哦,数学书的这条边和

这条边也是互相垂直的。观察真仔细。同学们都想说啊,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看来,互相平行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画一组吗?开始吧。这么快就画好了,把你的画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讨论的真是热火朝天。谁想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你来,看,他是在方格纸上画了一组。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你的小手一直高举,上来展示一下。哦,直接利用量角器画了一组。真会就地取材。其实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办法,想学吗?认真看,这是一把直尺,这是一把三角尺。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A,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平移到A点处,再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就是互相垂直的。其中a是b的垂线。会画了吗?试着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画。画好了吗?谁想上来展示一下?你来,怎么样,画的很好。你呢?恩,不仅画得好,还把条件都写上了。其中A是b的垂线。

(练习)

篇2:模拟讲课稿

请坐,同学们,前段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生:(齐)季羡林。

师:是的!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课件出示:季羡林)请齐读课题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单元导语。(大屏出示单元导语: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它给我们提出了哪几个学习任务?

是啊,生: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

师:你真会提炼,了不起。咱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贴板书:知内容),还要了解德国的风情特点。(贴板书:识风情)同时,我们还要揣摩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这种特点的(贴板书:品语言)。上个学期,在最后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很好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谁记得?

师:对,是合并段意。来,请你把“合并段意”这四个字写到“知内容”的左边,明白了吗?(生写板书:合并段意)师:答得好,咱们今天便尝试着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5课,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开始。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都已经读好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概括的非常的完整。作者重返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来,留意这两个感叹号!(大屏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来,预备起

师: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

奇丽),这便是德国的风情。那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奇丽与奇特呢?请同学们默读二、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体现奇特、奇丽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开始吧!(大屏出示学习提示)

师:同学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好,不仅画得很认真,而且还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好的,咱们先把笔放下,交流一下,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真了不起,这里边有很多四字词语她都读准了。(大屏出示四字词语: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请你来,留意生字的读音。

生: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师:字正腔圆。像他这样,咱们一起来。家家户户,预备起 师:红色的是生字,在书写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先观察一下。生1:“应接不暇”的“暇”左边不是目,是日。师:观察得非常的细致,暇字和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生3:“姹紫嫣红”右边它不可以写成“它”人的它。

师: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谢谢你的提醒。那好,请拿出练习本,咱们来写一写这些生字。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肩平,脚着地。开始写吧!师:先写好的同学,对照着屏幕,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把你写错的或者认为写得还不够美的认真的改一改。

师:都写好了吧?来,轻轻地把笔放下,咱们再来读这些词。

师:这些词语当中哪些是写花的?生: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师: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看,两个词连着用都是写花,是不是有些重复?说一说你的看法。请你。

师:了不起,体会的真好。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不仅看到花的数量多,还看到花的色彩美,来,带着咱们的理解,一起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抓住了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师在品语言前板书:抓关键词)品味了作者精妙的语言,你还能结合其他的词语来谈谈体会吗?

生:我还能从“应接不暇”中体会到,说明花非常的多,而且非常的美丽。有非常多种的颜色,作者看了还想再看,眼睛都忙不过来了。师:理解的真好,把掌声送给他。其实呀,这段话当中还暗含着一个八字成语,一起读——生: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个成语,可是有来历的。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到浙江绍兴的山阴道上,这里草木葱茏,山水明秀,景色美不胜收,他情不自禁地写道(大屏出示)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同学们,作者明明是在写德国大街上的景色,为什么用上了千年之前,万里之外的山阴道上呢?

师:你觉得德国大街的景色和山阴道上的景色都非常美丽,带给人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是吧?

师:是呀,来,咱们就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这一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起——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整齐,但不算有感情。真正的会读书是把心放到字里行间,把这些文字,把这些关键词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咱们来一起试一试。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同走进德国的大街。(放音乐)轻轻地,一句一句的,跟着来。

教师范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同学们,一路走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拿出作业单,把它写下来。

(音乐一直响着,大屏出示提示:透过词语“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根据提示写)师: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已经写好了,来,轻轻地放下笔,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与大家分享。

生1:走在德国大街上,你不仅发现了一朵朵可爱的百合花朝我们轻轻地点头,还看到了美丽的玫瑰花在朝我们招手,它们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师:多丰富的想象,多么迷人的景色,来,带着你的想象,你再来读这一段话。先不着急,轻轻地,找到感觉。师:这次读得更投入了!

师:让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不是一条街,而是——生:任何一条街。

师:我们走过这一条街(大屏出示图),抬头向上看,请女生读——女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我们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男生读——

男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任何一条街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师板书:花的海洋)同学们,如此奇丽的景色能把它记在心里吗?谁来试一试。来,请你大声地读出来。(大屏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人(),()。生背诵: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记住了。来,增加难度,谁再来?(大屏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这样,让我们一起带着想象。把这奇丽的景色留在心里。走过任何一条街,起—— 师:看到如此奇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读——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就是通过想象画面(师板书:想象画面),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领略了德国独特的风情,那么德国人养花又有何与众不同呢?咱们接着交流。

生:我们一般人养花都是给自己看的,而他们是养给别人看的,师:真好,你画的是哪个句子呢?读给大家听。

生: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 jǐliang这个生词的音读得很准。再跟老师一起读:jǐliang 师:她刚才画的是这一段话,找到这一段话的请举手。

师:真好,把手都放下,咱们就运用刚才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读这段话,看看你从哪里看出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圈出关键词。(大屏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师:圈好了吧!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师:好的,来,结合关键词谈谈你的体会。

生1:我找到“家家户户”说明德国人是每家每户都在养花,而中国是有的人家在养花,有的没养花。

师:是呀,他们不是一家一户养花,而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师:像他这样接着谈。生2:“都”字就是说,表明说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很独特,就是把那个花养在外面,是给别人看,不是给自己看,是都朝外开,就是这个“都”。

师:作者用了几个“都”,发现没有?生2:三个。师:来,突出这三个“都”,你再读这一段话。

生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大屏幕出示)

师:你们看,抓关键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品味语言,还能帮助朗读。来,接着说。

生3:我找的关键词是“花的脊梁”因为我们养花都是给自己看,可德国人呢,他们是把花栽在临街窗子外,是让别人欣赏,而自己呢是看到花的另一面。

师:好一个“花的脊梁”。这个词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品味。老师先把它写到黑板上。(师板书:花的脊梁)“脊”字是生字,注意笔顺,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点提撇点在两边,一人负起在中间,虽有重担压肩上,挺起脊梁来承担。挺起你的脊梁,在课文纸上写一写这个“脊”字。(生写“脊”字)师:摸一摸你的脊梁在哪儿。(生摸自己的脊梁)

师:如果你们就是德国窗口的花,而我就是屋子里的养花人,你们是朝哪边开的?(学生都背朝老师)

师:是呀,你们看,虽然我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是路上的游客却能看到花儿微笑的脸庞。那如果我是德国街上的游客,你们又是怎样长的?(学生都面朝老师)

师:你们看,透过脊梁这个词,咱们就形象地感受到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正如课题所说,那就是——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来,咱们再来读这一段话。注意突出刚才这些关键词,感受这奇特的养花方式。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起——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看到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看到德国大街如此奇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同学们,在德国,因为——(老师指课题)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所以自己在家里就只能看到——(师在板书课题“自己”一词的下面画横线)

生:花的脊梁(师把板书“自己”和“花的脊梁”用箭头连起来)师:在德国,因为——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所以别人在(师在课题“别人”一词的下面画横线)街上就都能看到——生:花的海洋(师把板书“别人”和“花的海洋”用箭头连起来)

师:这便是德国的风情。(师把板书“花的脊梁”和“奇特”用箭头连起来,把“花的海洋”和“奇丽” 用箭头连起来)如果你也来到德国,看到如此多的鲜花,你会怎样养花?为什么?

生1:我会在窗口种上喇叭花,让它爬满窗口,每天天一亮,它就对街上的游客吹起小喇叭,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到德国!” 师:相信在你的描述下,德国街头又增添了一道喇叭花的风景。你来——生2:我会把厦门的花带到德国去种,我会在阳台的左边种三角梅,在中间种凤凰花,在右边种鸡蛋花,让我的阳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掌声响起)我也愿意在屋里只看到花的脊梁,在街上和别人一起去看花的海洋。(掌声再次响起)

师:你看,你为了别人,别人都为了你们。其实,你们道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境界,那就是——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今天,咱们五年级五班,总结出了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如果把每一个学习方法都比作一朵美丽的鲜花,那么这么多的鲜花也将汇成一个——生:花的海洋。

篇3:模拟讲课稿

一、模拟讲课的常见环节

下面, 我以《华盛顿的选择》为例就模拟讲课的几个常见环节作简单点评。

(一) 思路设计

这是选手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体现了选手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从比赛过程来看, 选手基本都能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华盛顿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华盛顿的选择的魅力是什么”。这是选手们的共识, 但此后的讲解却分歧很大, 有的选手谈文本的详略, 有的选手谈文本的仿写, 有的选手进行素材积累练习等等。我认为, 这未免有些偏颇。文本教学需要以本为本, 需要明确到底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对此有过准确阐述。一节课仅仅是一节课, 无需谋求太多。而有的选手就“华盛顿的选择”进行拓展探究分析, 深入文本, 不失为精彩的教学思路。

(二) 课程目标设立

精确地定位教学 (学习) 目标能够体现一节课的价值。多数选手能够将教学目标 (学习) 确立为“把握华盛顿的选择的内涵”“领略华盛顿的人格魅力”或“感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这本身就体现了知识、过程、情感的三维目标要求。而有的选手将教学 (学习) 目标定位为“华盛顿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华盛顿的选择给我们启示是什么”。我认为不妥, 这说明选手没有分清什么是教学 (学习) 目标, 什么是教学 (学习) 内容。也有的选手将教学 (学习) 目标设定为写作内容———进行素材训练和详略分析, 脱离了文本 (单元) 教学的内容, 虽角度新颖, 但难有成效。还有的选手开篇不明确教学目标, 而是得出学习结论, 这本身虽符合学习规律, 但参加比赛, 此类模式尚需斟酌。

(三) 文本分析过程

这直接体现教师对文本的驾驭能力。纵观十几位选手对文本的分析, 可以说精彩不断。下面, 略举几例。

(1)

(2)

当然, 也有设问、点拨、归纳的文本分析过程。无论采取哪种分析方式, 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深刻的领悟文本内容。但在比赛中, 有的选手缺乏文本的分析过程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能省略的环节) , 三言两语提示文本内容后, 直接进入写作环节, 缺乏对文本的解读分析, 忽略单元教学目标, 太遗憾了。

二、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 教态

模拟讲课的教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表演性质。缺乏学生的讲课过程对选手而言确实是一种折磨, 课堂只能展示预设内容, 课堂生成的精彩难以呈现, 选手也只能有选择地展示日常教学中最为赏心悦目的镜头。比赛中, 多数选手教态自然, 体现了日常的水准, 但也有选手因学生的缺失而随之省略了较多的教学互动环节, 导致模拟讲课退变为一言堂的说课形式, 难以展现语言之外的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 只能生涩地立于讲台之上自语了。

(二) 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之一。模拟讲课的教学语言需要驾轻就熟, 这不仅需要熟练教学的基本思路, 更需语速适中、清晰沉稳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学思路不清, 势必会导致语言前后不搭;语速过快, 则难以表述清楚, 徒增紧张之感;语速过慢, 则时间有限, 难以讲完, 亦发紧张。比赛中, 选手们的课堂语言基本做到清晰流畅、准确地表达授课内容。当然, 也出现了个别选手口语频繁, 语调过轻, 语速过快, 表达随意和捧书而读的情况, 甚至出现因紧张而难以完整表达的情况, 最终导致比赛结果不佳。

(三) 板书

这是一个让评委感到尴尬的问题。优秀的板书应该是什么样的对教师而言无需赘言, 但就比赛过程而言, 评委确实体味到了什么是尴尬, 对板书设计要求唯美精彩已是奢求, 退而求其次, 仅就书写而言, 有几位选手已难称语文教师之职。这也许与当下的大环境有关, 毕竟都用键盘了。另外, 模拟讲课中合理安排板书的书写时间及书写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三、多媒体的运用

篇4:电源内部模型的探究(讲课稿)

1.第二节《电动势》是新教材新增加的一节,教材把电源类比成抽水机;把抽水机在抽水的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类比成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克服“静电力”做功;把抽水机抽水所增加的水的重力势能类比成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做功所增加的电势能。新教材强调了电动势和电压的区别;强调了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强调了“非静电力”是在克服“静电力”做功。插图2.2-1很形象的描述了电源内部存在着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在这个电场中,正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阻碍它继续向正极移动。因此,在电源内要将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必须要有“非静电力”。

从能量角度来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而且在平时的练习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题目,例如:

关于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电能增加

B.对于给定的电源,移动正电荷,非静电力做功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C.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从负极向正极移送单位电荷量做功越多

D.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的电荷量越多

2.本章第七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新、旧教材都有的内容,但人教版新教材在教材编写上较旧版完全不同:去掉了原来的插图,取代为插图2.7-2。

新教材把闭合电路分成两部分,即外电路和内电路。但在能量转化上却分为三部分:外电路、内电路、BC与DA反应层。新教材从能量角度,推导出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课本在讲能量转化时说道“内电路与外电路一样,也存在着恒定电场,正电荷也是在静电力作用下移动的。”这句话让很多学生理解为内电场对电荷做正功。好像与前面第二节所讲互相矛盾,到底应该是怎么回事呢?

3.通过翻阅赵凯华、陈熙谋编《电磁学》第二版,林海兵《电源论》,结合平时对原电池的使用和理解,我感觉第二节课本的讲解有些太仓促,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模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我觉得应该这样建立模型(如右图所示):

外电路电场方向从正极指向负极而且对电荷做正功。内电路中在静电力作用下电势发生两次跃迁,分别在正、负极板附近,在跃迁过程中非静电力做正功转化成电势能。B处跃迁使得在电源内部C处形成由B指向A的电场,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得电荷运动,电荷电势能减少,只是该部分电势能减少量转化成内电阻产生的热。A处跃迁使得外电场由正极指向负极,并使得电荷运动中,电势能转化成外电路消耗的能量。

在用原电池进行实验时,电压表的正极接在负极附近也说明在电源内部也就是C中B侧为高电势,进一步证明了C中静电场由负极指向正极,电荷运动时,静电场做正功。

4.综上所述,以前在做题过程中所讲的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克服电场力运动并转化为电势能的说法值得商榷,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在读林海兵《电源论》时,感觉描述较为准确,电源内部由于极化,情况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轻松的了解电源内部,我觉得上述模型更简洁些。建议课本在修改时可选用更好地模型和解释,使得第二节的说法应该更准确、详细!

作者简介:邹建光,男,1962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马文吉,男,1980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山东淄博桓台一中,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篇5:地理模拟讲课稿

13号

李海龙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讲课的题目是《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上课,同学们好 请坐!

同学们,欢迎来到地理课堂,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南水北调” 对,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3.2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板书)

拿出学案,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好,下面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

一、水资源的分布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3页,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板书:水资源)这么快就完成了,这个同学来展示一下 很好,请坐,你再说说……请坐,通过以上同学的展示,我们知道了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板书 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从64页的鄱阳湖的两幅图片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再想一想,再讨论讨论,哦,是降水年际变化大。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4页图3-2-2 中国的径流带分布图,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二…… 很多同学都完成了,这个同学来展示一下 真棒,请坐,你再说说……请坐,通过以上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也不均(板书 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上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过渡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没有影响呢?

3.请同学们,看一看学案阅读材料一和二,讨论 回答下问题1和2 ……

刚才,同学们讨论都很热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请坐,班长你再说说……请坐,归纳起来就是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土配置不合理,水资源不足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配置水资源

过渡

应怎样解决水资源的分布不均? 1.读一读教材65页填一填学案上的表格……

同学们填的真快,我们展示一下这位同学的 你来点评一下……请坐,对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可以兴建水库(板书 兴建水库),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可以跨流域调水(板书 跨流域调水),老师再补充一下,我国的调水工程还有引黄济青,引滦入津,重点的我们还是学习南水北调工程,2.请同学们读66页3_2_4 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讨论下面的问题……刚才,老师参加了一组的讨论,同学们积极发言,希望同学们发扬这种传统,现在谁来汇报一下,这个同学 …… 你再来

他们说调水的目的地是北京,天津,准确吗?

你要说,哦,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调水的目的是调节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 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生态保护和防止水污染。

请看大屏幕,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对了,水污染浪费严重 应该保护水,节约用水,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保护水资源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三,……(板书节约保护水资源)

老师已经从你们的笑容里看到了结果,你来说……

这个同学你再来……说得真棒,总结他们所说的就是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并且浪费严重,哪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这个同学说说,…… 后面的那个同学你说说…… 很好 我们再看看这几幅图片这是我们汶上的污水处理厂,这是喷灌农业区,这是一水多用.2.同学们请你们伸出你的双手,来托起这珍贵的水滴吧!让我们行动起来,快速讨论学案上的活动,这么快就讨论完了,来交流一下,说说你的意见,哦,你是自来水的厂长你会提高水价,你是污水处理的你会收取去污水处理费,你是修路设计师,你会选择方案三,他们说的真棒。

这节课有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们一直在愉快的学习着,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同学们说得真全面,试着完成巩固提升吧!

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下课。

我的讲课结束了 谢谢各位评委!

篇6:万能“模拟课堂”讲课稿

尊敬的专家评委: 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模拟讲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好,我们开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首先请大家观看《

》的视频资料。这段视频,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火的用途。那你了解燃烧的有关知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

二、自主学习,了解基础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两个题目: 1、2、这两个题目要求大家看课本第 页文字内容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解决,时间为5分钟。

好,绝大部分同学已经举起了手,我们请一组的小明同学来回答第一题 很好,请坐

„„„„„„„„„„„„„„„„„„„„„„„„„„„„„„„„„„„„„„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懂得了、了解了、学会了)

三、合作学习,把握重点

刚才大家表现的非常好,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的表现比刚才更优秀。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很好!那我可要看大家的表现了。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结合课本第 页的内容,思考: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时间为3分钟。好,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我们请三组的小星同学来回答,哦,这个答案还缺一点点,哪个小组补充一下? 四组的李刚

补充的很好,他们两人的答案合在一起就非常完美了,以上两个同学的回答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学习,排疑解惑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吗?如果有,请在小组内交流,不能解决的我们再共同探究。大家刚才交流的很热烈,哪个小组有问题,请举手,四组有人举起了手,请说你有什么问题?

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愿意帮助他,请举手 二组,好,请回答,回答的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坐!

哪个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啦!

五、检测反馈,拓展提升

下面我可要测评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了。我们先做四道选择题,大家来抢答,答对的奖励小组一颗五角星: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第1题

四组,很好,请坐。„„„„„„„„„„„„„„„„„„„„„„„„„„„„„„„„„„„„„„„„ 根据抢答,一组表现最好,奖励2颗星,三组、四组各奖励一颗星,二组同学可要加油哦

六、畅谈收获,推荐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参与,一定感受到了收获知识的快乐。下面请大家说说都收获了什么呢? 二组组长,请说一说

很好,请坐

奖励红星一颗

二组组长总结的很好,他不但谈了知识上的收获,还说了学习这节课的启示和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同学们能够完成!好,下课 同学们,再见!

篇7:家庭防火模拟讲课稿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我们伟大的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告别了寒冷和黑暗,吃到了煮熟的食物,吓跑了野兽。火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则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二、了解家庭火灾的危害

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关于火灾的几则报道。(出示课件,)

2、师:看了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好,你来说,你感觉触目惊心。你接着说,你觉得惨不忍睹。

3、师:火灾猛于虎!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麻痹大意和消防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家庭火灾事故频频发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灾难。据统计,80﹪以上的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为家庭火灾所致。你课前还搜集了哪些家庭火灾的资料、图片?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你先说,你也谈一谈,你接着交流。

4、惨烈的场面,冰冷的数字,绝望的泪水,无助的哭喊……这就是火灾带给这些家庭的无法愈合的伤痛。因此,我们要增强消防意识,学习消防知识,预防家庭火灾的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板书:

6、家庭防火),齐读课题。

三、火眼金睛找隐患

1、师:下面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家庭中常见的火灾隐患以及产生火灾的各种原因。

2、师巡回指导:A、你们小组讲的很投入,老师也想参加,欢迎吗?B、你怎么不说话呢?咱俩一起合作,好吗?

3、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在家庭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哪些?好,你们小组先来。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好,请你们补充一下。

5、出示课件:(家庭中的火灾隐患)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些文字,进一步了解家庭中的火灾隐患。

6、你们家中有没有存在这些安全隐患?请你说,你再来说。如果有的话,回家可要赶紧告诉家长排除它哦。

7、导致家庭火灾隐患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出示课件:导致家庭火灾的原因)好,请你说,你再来说。我们一齐读一读。

8、这些问题你们家有没有遇到过?回家要和家长一起仔细找一找。

四、预防火灾,我有高招

1、水火无情!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家庭预防?你有什么高招?

2、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庭防火的办法,再选派代表一起交流。

3、师巡回指导:A、你们应该选一个人记录讨论结果。C、你这个办法是哪里得来的?哦,可见读书真有用!

4、集体交流:哪个小组想交流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好,请你们先交流。你们的智慧来自生活中的发现。还有哪个小组想谈一谈?请你们来谈。你们的智慧来自知识的积累。

5、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家庭放火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牢牢记住这些防火措施。

6、平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好,你说说看。请你说。你也谈一谈。

7、(出示课件)请你们把刚才谈到的这些问题填写在30页下面的空白栏。

四、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几例情境模拟图片。

想一想,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错误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和后果?

2、请你说说看。第2和第4幅图是正确的。在家中存放大量的汽油、酒精等物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和后果呢?谈谈你的看法。这些汽油和酒精无疑是给家庭埋下了重磅定时炸弹,应该赶紧拿走。使用电熨斗过程中接听电话呢?你来说说看。是呀,如果引起电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应该先拔下插头再接听电话。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反思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今后该如何去做,最后班内交流。

5、(出示课件:儿童防火歌)请同学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同位互相拍手背诵《儿童防火歌》。

五、课后实践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家庭防火的基本常识,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知道了家庭中常见的火灾隐患、火患的原因以及防火的措施。

篇8:数学模拟讲课的实践与思考

近期我参加了常州市区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第一阶段比赛, 比赛形式为模拟讲课, 我当时得到了小组第一的好成绩。讲课时我的感受是“此时无生胜有生”, 眼前虽然没有学生, 但心中有学生, 从你的描述、眼神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与学生良好互动的和谐氛围和教学相长的智慧碰撞。我讲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八 (下) 5.1函数 (1) 函数概念, 现将上课教学片断实录整理如下, 并谈谈笔者对本课的一些思考。

一、5.1函数 (1) 模拟课堂片段

(一) 问题导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 时刻感受着事物的变化, 如何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这些运动变化并寻求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实例:从甲地到乙地, 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列车, 请大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 路程、速度、时间等这些量, 数值保持不变的量有哪些?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又有哪些?

生:数值保持不变的量有列车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甲地到乙地的总时间。

师:回答全面, 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又有哪些呢?

生:列车行驶的时间、列车离开甲站的距离、列车与乙站的距离。

师:考虑也很周全。我们把在某一变化过程中, 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 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 (板书)

对于“列车行驶的速度不变”, 若设v=100km/h, 则列车在匀速行驶的过程中, 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为s=100t。 (板书:实例s、v、t, 当v=100km/h, s=100t) 当t=1h时, s=100km;当t=2h时, s=200km;……当我们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考察它们时, 就是常量, 与就是变量, 它们都是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三个量。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是人们用变量的观点认识运动变化事物的一种方法, 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函数 (板书)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它沟通了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量和变量是相对于某一特定变化过程相对而言的, 同一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是常量, 而在另一变化过程中也可能是变量。

对于“甲、乙两地路程不变”, 若设s=100km, 列车从甲地到乙地, 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为vt=100 (板书:s=100km, vt=100) 。这里s=100是常量, v与t是变量。当t=10h时, v=10km/h;当t=5h时, v=20km/h;当t=2h时, v=50km/h……

用语言描述就是:列车在行驶过程中, 当在它的范围内取定一个值时, 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且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变量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内在联系。所以, 我们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 创设情境

师:我们再共同考察下列问题

例1:某地气象站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描出了某一天的温度曲线。仔细观察, 温度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 (板书:情境1.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生:0~3时温度逐渐降低, 3~14时温度逐渐升高, 14~24时温度逐渐降低。

师:同学们把图中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过程描述地很清楚。你能告诉我这天的0时、14时和16时的温度分别为多少?

生:-1℃, 5℃, 4℃。

师: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 你能说出这一时刻的温度吗?同一时刻有几个温度?

生:任意时刻都都能说出相应的温度, 同一时刻有且只有一个温度。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一旦确定, 温度随之确定。

(三) 引入函数的概念

师:上述3个问题, 我们都是研究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并请代表汇报。

生:同学们积极地交流讨论, 都讲得很不错。

师:我们综合一下各组的结论, 可以概括出两点: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之确定。

我们得到:“一般地, 如果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 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 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 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板书。)

小结:上述三例说明函数关系可以用图像法、列表法和公式法表示。

注意:

(1)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2) 存在“两个”变量;

(3) 一旦变量x确定, 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4) 自变量x是主动变化的量, 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 并称因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式子称为函数关系式。

请同学们想想上述三个问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函数关系分别是什么?

(四) 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略)

二、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1.函数是“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 是一个很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本节课正是初中函数的启蒙课。在本章前, 课本安排了《数量、位置的变化》, 探究了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为学生学习函数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具体问题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的抽象是数学知识形成的关键。本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 通过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探究, 自然地引出常量、变量的概念, 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某一特定变化过程”的意义,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在一定条件下常量和变量可以相互转化, 深化同学们对常量、变量概念的理解。

3.三个实例作为核心背景, 问题呈现方式有观察图像、阅读表格中的信息、写关系式等。学生通过实例丰富的表现形式, 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充分感受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这与学生在第四章掌握的表示数量变化关系的三种方法一致, 有利于学生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表示。

4.本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中经历了探索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结合重点和难点预设一系列“问题串”, 从3个背景问题的共同特点分析归纳, 从实际背景和定义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 重点突出了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和单值对应关系。

篇9:英语语法专题训练前的讲课稿

学生们刚接触英语时,教师不是进行语法的讲授,而是进行词汇和简单句子的操练。虽然问题以语境语用为指导,但英语词汇类别及英语句子基本结构还是要进行专门讲解。我觉得大家在实践阶段务必要掌握语法体系的一半,那就是“词法”这一块。词的词性就是一个词的基本用法,所以学生们要明确知道十大词类及各词类的基本构句功能。如:名词的定义、分类和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及介词的宾语等。遇到特殊句型,再接着讲作主补、宾补等。语法研习多一点,答题困难就少一点,这一点是不用争议的。

在词法学习的递进阶段,学习各词类在句中能作的成分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专业和法律专业最烦的就是“形式”,而恰好注重“形式”也就是掌握好这两个专业的根本所在。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英语句法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们心里拒绝接受教师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是无法学好英语的。英语句子要写得正确,就得套用这样的结构形式。高考题中有个典型的语法考点——强调句型,命题者可以从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以及被强调再带一个定语从句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但唯一不变的,也就是一个“形式”,类似于主系表结构,后补一个定语从句结构。这恰恰又是一个要求学生区别的语法点。这么讲的目的只有一个——说明英语简单句型学习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在掌握了简单句之后,掌握并列句的构成就较为容易了。但对几个并列连词,如for, when, while等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大家很容易混淆它们,主要是由于for还有介词的词性,而when和while经常所见为从属连词的用法。

复合句是英语语法学习中很有特色的一块。我对它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成分非常复杂的句子中,无非还是六个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在这六个成分中,根据词法,一般会由名词作主语及宾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作状语。而当用句子来充当这三个成分时,我们就会把它称作名词性从句(即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即定语从句)和副词性从句(即状语从句)。谓语主要由动词的各种形式构成,谓语只叫做“谓语”是不能体现它的完整性的,应该叫做谓语部分,原因是谓语不完全是指谓语动词的事儿。这点我们会在词法和句法复习中再谈。而补语成分则由能作表语的词来充当。谓语和补语这两个成分不产生从句概念。一个句子,不管它带有几个从句,我们能从中找到它的基本结构(即一个简单句),就能理解整句话的主要脉络。这是很简单的,难的在于引导各种从句的从属连词是什么。由于连词既起连接主句和從句的作用,表明主从句之间的关系,还在从句中充当一定的成分,有一定的意义,故复合句中的连词常成为考查的焦点。举例:

When asked what they want most from life and what they want most for their children, people answer that what they want most is only happiness.当问及人们在生活中最希望得到什么,最希望他们的孩子得到什么的时候,人们回答是“快乐”。

这里when asked...= when people was asked...直接用从属连词+分词作状语,一般被认为是状语从句的省略。而what they want most from life and what they want most for their children此句是ask这个词的直接宾语,因此叫做“由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换成主动形式即:When you ask people what they want most from life and what they want most for their children...主句部分people answer that what they want most is only happiness中,that引导了又一个宾语从句,而宾语从句中what they want most在从句中又做主语,整个宾语从句是个主系表结构。

学习了句法中三种层面(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结构后,对英语语言最精炼的结构就理解了。精炼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所以用词少而能表达清楚,就不必说得“冗长”了。我认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大任务是把已学的“从句”用法,“精简”到非谓语形式的表达。

英语语法学习的流程就是“由词到句”,“句到主从句”,“主从句到句+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形式在精简的句子中主要作形容词、副词和名词。三类从句都可省略成非谓语形式。

词→句→从句→非谓语形式,能踏步攀上这四个台阶,英语语法学习就成了体系了。

上一篇:调查笔录范本下一篇: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