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访典型案例分析

2024-04-27

高中家访典型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高中家访典型案例分析

“走进家庭、携手育人”

——韩庄小学家访典型事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特点,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家访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面对不同的学生和家长,我们教师一定要事先想好沟通方式,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学生性格、能力、智力差异,采取不同措施、途径方式教育。家访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每个班级都有形形色色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家访一定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因材施教。我校家访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关注“学困生”。

五年级李斌成是班里有名的淘气鬼,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疯闹。开学初接触他,便发现他很贪玩。为此,我们与家长电话沟通了几次,孩子起色不大。于是到他家,家长对老师的到来很是意外,对老师进行了热情的招待。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家长并不是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家里常常人来人往,孩子无法静心写字,静心思考。如果有一两个熟人走过来,就会直接对孩子说:“你还做什么作业,爸爸妈妈都在玩,让你写作业,把作业

本扔掉。”试想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么能优秀。

本次家访,我们与家长交流了一些家庭教育理念。我要求家长能够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不要给孩子灌输学习无用论,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平时要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表扬他。

家访后,家长也能认识到自己平时教育的不足之处,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经过此次家访后,虽然鲍鸿达同学改进不是很明显,但是他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写作业能比以前认真,做清洁也比以前积极。我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表扬他,给他表现机会。

二、亲近“中等生”

初次接触四年级李建国同学,便发现他的字写得特别糟糕,不喜欢看书,写话常常只有一句话。于是,我带着班里写字较好同学的作业,文笔较好学生的写话作业,来到了黄瑶家中。孩子的妈妈对老师的到来接待的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当与家长交谈时,我特别强调了孩子的写字。家长也认识到瑶瑶的字写得不工整,要求老师提供相关方法辅导孩子写字。我强调,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没一个字的写法,不要认为只是写字,可以不用听老师讲解。另外,在家给孩子准备一本合适的字帖,要求他每天临帖练字。

此次沟通后,家长也充分认识到自己平时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很是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经过此次家访后,我发现黄瑶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拼写作业也一次比一次优秀,“手写圣贤书”也坚持认真完成,进步显著。

三、走进“调皮”学生的内心

我校六年级学生杨鹏辉,学习习惯很差,上课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性格粗野,愿意和同学动拳头。我校多次和家长沟通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调皮学生”的闪光点。他喜欢劳动,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有利于转化方面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安排有关教师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妈妈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问“老师,我孩子在学校里又怎么啦?”我赶快解释:“请不要误会,老师是要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气氛缓和了。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高兴,学生也非常感激,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学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期末考试。第二天早晨我在校门口碰到了这位同学,见到我后说老师早上好!以前见到我可是溜走的啊!在上课时我总是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作业经常面改,孩子也渐渐地找回了自信,在期末考试中虽然语文只考了35分,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

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学困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

我们通过一次次座谈会,一次次家访,反复抓,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还要扎实的做好这项工作逐步推进家访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并形成长效机制,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和“一阵风”,使更多的孩子走在家访活动中受益。

篇2:高中家访典型案例分析

靖边县第六小学---李志强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整整十个年头。这十个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甘甜。这些年的不断探索,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走进家庭、携手育人、阳光教育、均衡发展”是家访永恒主题。学校、家庭、社会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共同责任主体,走进家庭开展家访是沟通三者的桥梁纽带,教师、家长和社会携手育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展家访活动是促进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育人水平的要求,也是教育系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访工作也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学困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

我班有一个男同学,学习习惯很差,上课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性格粗野,愿意和同学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学困生”的闪光点。他喜欢劳动,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有利于转化方面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妈妈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问“老师,我孩子在学校里又怎么啦?”我赶快解释:“请不要误会,老师是要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气氛缓和了。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高兴,学生也非常感激,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学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期末考试。第二天早晨我在校门口碰到了这位同学,见到我后说老师早上好!以前见到我可是溜走的啊!在上课时我总是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作业经常面改,孩子也渐渐地找回了自信,在期末考试中虽然数学只考了35分,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今年三月份我不幸脚骨折了,在做完手术的第三天他来到了我的病房,双手捧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老师祝你早日康复”,我很感动!他和我交流了这段时间班里和他自己的一些情况,最后说老师您好好养病,我们一定听老师的话,好好表现,等您回来上课!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这些年来,我接触的“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

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还要扎实的做好这项工作逐步推进家访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并形成长效机制,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和“一阵风”,使更多的孩子走在家访活动中受益。

篇3:高中家访典型案例分析

1. 我校地理教研组让学生做如下两个实验, 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操作一:将粗细不均 (大小约5—10厘米) 的沙土堆放在一个模拟的土坡上, 然后向土坡的坡面浇水。

操作二:在一个玻璃箱体的入口处, 用粗细不均的沙粒堆放一个小沙丘, 然后用电吹风向玻璃箱吹风。

(1) 通过操作一的观察写出现象。

(2) 通过操作二的观察可以看出随着风力的变化, 扬起的沙尘有什么不同?停止吹风后, 沙粒的沉积有什么分布规律?

(3) 这两个操作体现出了何种自然现象?

探究与分析:

(1) 水流沿着一定的方向流, 因此而形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沙沟, 并随着水流速度的大小和时间长短逐渐变深、变长。整个坡面上任意浇注水流, 则坡面上会形成阡陌纵横、经纬交错的沟壑, 乃至整个坡面变得支离破碎。

(2) 正如沙尘暴一样, 因为风力大所以吹起的沙粒就大, 有时候天空变成了红色或是黑色, 都是大的沙粒引起的。停止吹风后, 我们可以看到颗粒大的沙粒先落下, 颗粒小的后落下, 这又和物理上的重力发生了联系。

(3) 以上两实验均证明自然界受外力作用影响不同而形成的地貌也不同。

2. 若某同学在中纬度的一个地方, 此地的东西南北

四个方向已经知道, 请你帮该同学判断一下他所在的地方是位于地球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运用地理常识和地理技能提出两种以上方案) 。

探究与分析:

帮助该同学需要我们具备空间定位的基本知识和地理素养。可以提出如下方案加以判断:

(1) 天体方位判断法:利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北极星等天体的方位进行推断。如果正午时分的太阳在北面, 那么此地就是南半球;如果在南面, 那么此地肯定就是北半球了。另外也可根据夜间能不能观察到北极星来推断, 若不能看见, 那么此地就在南半球;相反必然位于北半球。

(2) 地转偏向判断法:根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北右南左, 赤道不变”运动偏移规律, 运用地球自转偏移的地理现象由此推断。此地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移那么该地处于南半球;相反若向右则该地处于北半球。

(3) 分析观察自然景观法:若此地位于北半球必有如下自然景观: (1) 大树, 靠南面, 因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 所以枝叶繁茂, 树皮光滑;而靠北面, 因背向太阳, 则枝叶稀疏, 树皮也较粗糙。 (2) 青苔, 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 应在大岩石旁边、大树的一侧、房屋的一侧的北方找到。 (3) 积雪融化, 朝阳一侧积雪融化快是南方, 背阳一侧积雪融化慢就是北方。但对土坑、沟渠和森林中的空地来说, 则相反, 南面背阳积雪融化慢, 北面向阳积雪融化快。反之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3. 据悉, 近日某地政府决定建立一个旅游观光型的湿地公园。

此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就此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拟定了两个课题, 一是“研究该公园生物的多样性”;二是“研究该公园观光旅游的功能”。就上述课题请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任选一题, 来提供研究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

探究与分析:

(1) 相关内容:湿地公园各种生物的品种、数量、生长、繁殖及与公园自然气候的相互联系、区别, 还有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身心健康等的关系, 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等等。

方法、途径:调查研究, 观察生活习性、成长环境, 搜集查阅资料、专家访谈、考核评价等等。

(2) 相关内容:根据来湿地公园旅游的游客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地域差异、数量多少以及季节、生态变化等与湿地公园发展密切关联的各种因素。

方法、途径:走访、观察、询问、调查研究、问卷评估、游客资料统计等方法。

地理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解答, 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现实生活,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注重逻辑思维, 通过因果联系及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积极参与, 亲身体验, 做好实验,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得心应手地解决好研究性学习问题。

篇4:高中生物实验题解答典型错误分析

关键词:生物实验;错误分析;高中生物

一、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高中生物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如免疫中浆细胞和B细胞、效应T细胞和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纯合体和杂合体,杂交、自交和测交等。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注意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对易混淆的概念作认真的比较,解题时才不会发生因概念不清而造成失分。

二、审题的能力差,不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造成片面回答问题

相当多的生物实验题在题干中隐藏着某些解题所需的重要条件。找关键词是审题的基本技巧,找准关键词,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重要的突破口。审题时要多用一点时间仔细审题,不遗漏关键词等,可事半功倍获得高分。否则了解大概就答题,会偏离题意造成失误。

三、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熟练,理解能力及基本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生物学鉴定实验中常用到一些试剂和检测手段,以及相关的基本实验原理,有的试剂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又有严格的区分,不能乱用。生物学实验原理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验题中如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熟练,就会因小而失大,造成严重失分。

四、答题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欠佳

由于实验题所处的重要地位,在高考复习阶段,每位考生练过大量各种类型的生物实验题,从而获得了很多解题经验,总结了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有不少好題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经验、模式和印象会妨碍学生的正确思考,甚至导致判断失误。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读题不仔细,将高考题中已经变化的条件、数据等当作原实验来解答。生物实验题的设计上有较强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如果思维不严密,或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则易造成答题错误或答题不完善或以偏概全的错误。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基本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上,思路狭窄,解题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篇5:家访典型案例

柴湖镇小学 周学英

回想我的家访历程,家长和孩子们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听到老师家访,早早地等在岔路口,生怕老师找不到家门;有的孩子知道老师害怕狗,把狗拴在了墙边;有的家长看到老师来了,急忙迎接;有的家长早早准备了水果,端茶送水……这一切让我感动,让我深深感到作为老师的幸福。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我班有一个学生叫胡飞,出现了成绩滑坡,我多次做工作,也不见效。于是,我就到他家去了解情况:他是独生子,妈妈很宠他,平时爸爸工作很忙没时间管他,再加上她妈妈有病在身,对他更是慈颜善目,每次中午回家吃饭就不想来上学,他妈妈送到教室门口一走他就跟出去。不管老师好说歹说就是不上学,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一个星期。他的家庭也非常拮据,只有他爸爸在上班。因为母亲读书比较少,不太懂得教育方法,所以急得直哭。胡飞这样不上学也不读书写字,还干扰老师上课,长此恶性循环,成绩明显退步。我耐心做家长的工作,并且委婉地指出她对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家长要讲原则不能任由孩子胡闹,叫孩子在学校吃饭,和其他孩子融入集体,上课多鼓励他、多表扬他。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终于说通了家长。回到学校后我从生活上、精神上关心这个男孩,他深受鼓舞,积极学习,他的母亲也没有象以前那样溺爱他了,终于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他妈妈笑了。家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篇6:家访典型案例材料

家访教师:胡庆文 班 级:四年级

一、基本情况 :

张嘉瑞,男,10岁,父母离婚,跟随父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四年级之后发现该同学变化很大。首先,他本身是个性格十分开朗的学生,但是在新学年我发现他不爱说话了,下课的时候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不跟同学们在一起玩。其次,部分任课教师向我反应,说该生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完成作业,回答问题也不如以前积极了,甚至连考试试卷都不做。

三、我一直都在思索他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什么事情了呢?由于他家庭的特殊性,我感觉到可能是家庭方面造成的。因此我决定去他家看一看。

第一次来到他家时家里没人,当我正访问其他同学的家长时碰到了他的父亲,随后来到他家中。当我来到他家时,他在炕上做着,被其父亲锁到到家中。我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和他爸爸说了一下,然后他爸爸的一翻话让我找到了孩子的原因。由于这段期间其父亲一直忙着跟人干活赚点钱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加上其父亲在本地的道德影响不是很好,该同学没有家庭上的归属感而无心学习。找到原因之后,我需要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让他找回乐观、开朗的自己。在新学期中,我要通过课下经常的给孩子心理上进行疏导,找他谈心,了解他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必要时可以寻求学校心理教师以及社会上的心理专家来帮忙。在课上经常提问,并对他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课后经常到他家里,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我相信在我细心的观察和帮助之后,该同学一定会感受到老师和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恢复到以前开朗活泼的状态,并且在言语中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地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四、收获与思考:

从这一案例中,我得到启示:

1.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家访这一工作。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从而能形成教育合力。

2、要注意留心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情绪波动,发现问题及时的与家长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家访后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要经常的回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待自己的重视,从而使问题彻底根除。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爱生如子之心,用真诚的爱去化解学生心中的症结。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山上山花开我到河边来散文下一篇:营销管理四大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