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2024-06-07

在磨课中历练成长(精选12篇)

篇1: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平原师范附属小学王金英2012年11月23日 16:56浏览:37评论:2

指导教师 肖凡于12-11-24 23:42推荐磨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个人业务水平!磨课活动历练、完善了每一位参与的教师!

省专家 王爱萍于12-11-25 22:04推荐从理念的转变,到课堂的落实,从有效的教法,到深刻的反思,磨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今后日常教学也要研磨与雕刻。

伴随着远程研修学习的深入,我们进入了最后环节的冲刺——研修课例打磨。在这次活动中,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首先,磨课能促进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对于磨课教师来说,磨课过程中,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其实也就是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过程,参与磨课的教师对同教材的不同理解,执教者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益。

其次,磨课能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磨课活动的开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锻炼成长的机会,办公室里,磨课成了教师的话题。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只有思维的碰撞才能闪出明亮的火花。课前与学生的谈话,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导入,才能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重难点的突破,该用哪种方法更合理有效;教师的语言如何做到精炼适度;拓展的环节该如何深入……这些都是我们磨课时所要考虑的问题。

再次,磨课,“磨”出了教师关注细节的意识。这次活动,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磨课,教师更关注细节了。磨课中,教师由原先对教材整体粗枝大叶的把握,到后来关注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教师的每一次引导,细到教师的评价语言。我想,教师这一意识的形成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通过磨课活动的开展,我认为磨课应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历炼。

1、重“磨”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将两者相互配合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磨课中,把握这个理念是前提,是我们磨好每一节课的准绳。因此,在平时的磨课中,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该放手就放手,尽量的不多讲。

2、重“磨”教法

在磨课的时候,磨课的教师分别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参与教师站在自己和学生两个角度上进行商量与补充,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如果我是学生,我该会说怎样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我认为,在磨课中教师已经经过了自己的充分备课,整个的教学流程无须再进一步的深入雕琢,重点应放在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对于重点难点的问题如何去教,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很少的时间进行切磋,找到得以解决的办法。

3、重“磨”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磨完一节课后,参与磨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上的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前磨课时产生的思考,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方法,课堂上及时生成的问题等及时的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改进以后的课堂教学。

“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精心打磨好我们常态下的每一节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打无准备的仗,不上无准备的课,鲜花与掌声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

篇2: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我们研修组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对“如何提高双自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我们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课例打磨,几易其稿。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开放度,从核心知识点的确定,每一个课堂练习的目的,我们都细细琢磨。而我们就在这一遍遍的改变中,收获着,快乐着!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对课堂多角度的观察,以点带面,跳出课堂看教学,我们各抒己见,也在剖析自己反思自己,也更坚定了自己“丰富理论,加强实践反思”的信念。

我们磨课组的老师对黄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备课研讨后,提出了几条改进建议:情境引入、课前预习、练习多样等,从后面的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看,黄老师采纳了我们研修小组的修改建议,修改后的教案师生活动预设具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设计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3: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第一次教学设计———以教师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学习

最初考虑上课活动时间、各班试教等实际问题, 精选了课题。“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首次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解决问题, 接着我便翻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 希望能将两数比较大小的内容融合起来, 结果发现教材都是以贴近学生经验的活动或素材来引出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 我很希望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凭借学生操作, 直观地分析比较过程, 让学生获得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 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中, 增加了变式练习, 以此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

师: (呈现修改过的例题情境图, 缺少两人对话) 看看这幅图, 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抓得多呢, 多几个?

生:在抓花片, 男生抓得多。

师:哦, 这幅图上的花片太乱了,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能让人知道里面到底是谁多, 而且知道多多少个呢?

生1:数一数。

生2:比一比。

师:现在花片就在小朋友们身边的信封里, 轻轻地拿出来, 同桌合作比一比看哪组最快得出结果, 开始!

巡视过程中, 发现有的学生只是数了一下两种花片的个数;有半数学生将两种花片排成两排后进行比较, 其中一部分只注重了颜色, 忽视了花片的大小和形状, 导致没能一一对应, 直接影响了观察得出的结果。教师提醒可以先排一排, 结果有的学生将一种花片就排成了两排。

反思:教师在情境中少给了数据信息, 且并未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操作过程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而已, 学生只是执行操作,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样, 变式练习“校园里有杨树15棵, 柳树比杨树多4棵, 松树比柳树少8棵。 (1) 柳树有多少棵? (2) 松树有多少棵?”的增加误导了学生, 使刚刚建立的“用减法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数学模型, 得以颠覆, 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变得糊涂了。教师有心重视练习的设计, 却忽视了学生接受新知、运用新知的一般规律。总之, 教师竭力为学生学习创设探究、运用的条件, 但无疑都是以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学习。

第二次教学设计———以教材的视角准备学生的学习

再次学习教材及教学用书, 还原了题目情境中的信息, 按照教材对例题的处理方式, 借助花片的摆一摆, 利用过去直观图比多少的经验, 获得结果, 同时理解“用减法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中, 删除了可能导致学生加、减法混乱的练习题, 以书本“想想做做”为巩固练习。

教学片段:

师: (呈现例题情境图) 看看这幅图, 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

生1:在抓花片。

生2:女生一把抓了8个, 男生一把抓了13个。

生3:男生抓得多, 多5个, 13-8=5 (个) 。

师: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要用减法呢?让我们拿出花片来摆一摆。

出示操作要求:先把两种花片排一排, 注意红花片和蓝花片要一一对应。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看着摆好的花片, 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巡视过程中, 学生都准备了同样大小的花片之后, 操作要求中的一一对应, 让学生的操作一成不变, 感觉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没有自主性, 学习积极性也受影响。

反思: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编排, 注重了学生对情境图中信息的收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可能先列式也有所预设, 但是依然按照书本直接给出了“先把两种花片排一排, 再和同学交流应该怎样列式计算”的操作活动的要求以及小组合作的要求, 且要求过细, 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后面的练习设计, 基本以书本想想做做为主, 在处理上方法单一, 几乎都是同一模式, 注重问题的不同表达, 追问学生列式的理由, 显得过分地以本为本, 缺乏应有的目的性与层次性。

第三次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视角组织学生的学习

两次磨课经历, 让我了解即使是一年级学生, 他们依然有着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 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 并不能完全按照老师对他们的估计, 或者教材上的编排来学习。因此,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样的理念, 在头脑中显现, 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最大效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或者说学习心理去设计了导学单, 以导学要求为指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片段:

(出示导学单) 注意听清要求, 认真阅读导学要求 (强调:先一个一个问题独立完成, 再同桌进行交流) 。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 参与小组交流。

巡视过程中, 学生静静地阅读题目, 收集信息, 了解条件与问题;在列式过程中, 有部分孩子开始用了加法, 但在摆一摆之后, 能自我反思, 改正方法。同桌交流气氛活跃。

全班交流:

师:哪种花片抓得多, 首先要进行比较?谁愿意上来排一排。追问: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一个对一个。

师:因为一个一个对齐了, 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吗?

生: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那我们要列式的话, 该怎么列式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13-8=5 (个) , 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也就是要求13比8多多少?就是从13里去掉8个。

师:谁愿意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 就是求13比8多多少, 所以用13-8=5 (个) 。

师:这道算式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出示问题。

明确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 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几个。 (齐读)

小结:明确两个问题表示一个意思, 都是比较两种花片相差多少, 都要用 (减法) , 用多的减去少的。

反思:不再以教师或教材的视角去决定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视角去组织学生学习, 让“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 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 习得方法, 拥有清晰的思考过程, 才是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当然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重要, 唯有教师对教材、对学生都有充分的钻研, 才能给予学生更为精要的点拨与指导。

以学生的视角去准备学生的学习, 当然应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特征, 因此最后在课中增加课中操, 以帮助学生再次集中注意力;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中, 立足形式多样, 图文题、对话题、表格题,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在磨课中真实成长

正是抱着对课堂的憧憬,学校开展“一课三磨”教研活动时,我就毅然报名参加了。

上课,是自我的真实展现

磨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一接到任务,我便着急地准备起来:细读教材、思考教学流程、上网参考经典教案、请教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等,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工作。为了第一课时的课堂效果看起来能够更活跃些,我还特地向六年级的老师询问了各班级的情况,选择了一个有着广泛好评的班级上课,我甚至还在磨课之前,进班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了交流,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学生能够在公开课上给我争点光。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才稍稍松了口气,心里感觉才踏实了些:这样,课堂总能一帆风顺了吧?

第一轮磨课后,我自身感觉不错,因为整个课堂都按照我事先排演的流程进行:学生会怎么说,我又怎么评价;学生怎么表现,我又怎么引导……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我事先都和学生交流过,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似乎比较配合,课堂氛围不错。我的自我感觉也不错。

课堂一结束,沈校长就立马询问起我的上课感受来。

“我觉得课堂还挺顺畅的吧。”虽说是这样,但在她面前,我心里总觉得有点虚。

“嗯,你的课堂整体感觉不错,但是有时候课堂太顺畅往往就是问题。”沈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你首先要学会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课堂,看清自己的不足。”

细细想想沈校长的话,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做作”的课堂是一眼就能被看穿的。如果我事先没有和学生对好词,那么我的课堂会是怎样呢?如果我没有让学生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学生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呢?

再回味自己的课堂,从备课到上课,准备的东西太多,我似乎过多地想隐藏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磨课的初衷。平时怎么上课,磨课的时候就怎么上。能从磨课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解决,这才能对教师有提高,这样的磨课才有价值。如果一味地掩盖自己的不足,为了课堂上那点稍纵即逝的光环和虚荣,最后连自己也会被课堂上的假象所蒙蔽。

磨课,就要真实!让自己的课堂透明化,真实地展现问题,深层地思考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这才会有进步!

研讨,是同伴的真实对话

于是,我重新调整好心态,认真地钻研教材,等待第二次磨课的到来。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回,我希望学生能够有他们真实的表现,在课堂中有真实的收获,而不是陪着老师“演”一堂课。

但第二轮磨课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我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或者说不清楚的问题时,我总是不知道该怎样引导,我很着急,于是我几乎都是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在我的课堂中好像没有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后有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这次的课堂虽然很真实,但课堂却显得呆板、无效。

上完课,大家又聚在一起评课,我惴惴不安:其他老师会怎样评价我的课堂呢?这次真的是上砸了!

师父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评课前就悄悄对我说:“别紧张,课堂上遇到问题在所难免的。哪有青年教师一下子就能把课上得和薛校长一样好的?认真听听其他老师的建议,自己再好好想想。”

听师父这样一说,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有些平复。对呀,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办法。而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是:在学生不懂时我该如何引导?于是,在交流时,我立马把我的疑惑提了出来,希望能够听听大伙的想法。

“学生在回答你的问题时你要认真听,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些过于着急了,有时候你要学会等待,让学生理理思绪。”

“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备课的问题,你的备课备得还是不够细致。备课不仅仅是备文本,你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说,在备课时你要预设学生的回答,在预设的基础上再去想好你怎么引导。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备学生决定着你课堂的成败。”

“你要想想,你的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后可触及到的知识,是不是教学内容过难了。”

……

评课时,教师们纷纷直白而透彻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的话语,似乎都像利剑一样正中我课堂中的不足,让我直视自己课堂。我静静地记下老师们的话语……

我细细回想着老师们的话,努力地领会着其中的精髓。他们的话语虽很直白,但却朴素而真挚,从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我听到了众多教师的智慧,它们确实能够让我对我的课堂有新的思考。

作为教师不能怕其他老师提建议,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直视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真实的研讨中,得到启发,积淀教学智慧。研讨,就是在真实的对话中领会教学的本质!

磨砺,是成长的真实历程

第三次磨课的日期渐渐近了。原本应该开心才对,但是我却倍感压力。由于第二次磨课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我的教学内容要重构。虽然,参加磨课的老师帮我重新理了思绪,但是,我一时半刻却不能完全领会。

走出研讨的办公室,我很沮丧:前面的思考付诸东流,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重新构建,关键还不知道怎么把各个板块串联起来!

感觉很累!一大堆的抱怨如骤雨倾泻而下:直接告诉我该怎么上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把这个大难题抛给我呢?为什么要重构呢?

最后一次磨课,我想过随便上上应付过去,但一想到自己之前的付出和努力,一想到那么多老师花了大把的时间和心血陪着我一起磨课,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抱怨归抱怨,既然参加了,就得坚持,就必须有成效。

静谧的夜晚似乎更能够让人潜心思考。台灯下,我翻着之前两次研讨时的笔记,突然感觉很多东西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不是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一读就懂的我们不教,学生已经会的我们不教,教了学生都不会的不用教。

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特定的课程内容,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集中,教学活动要板块化,一堂课一般集中在一个核心内容上,再有两到三个活动板块即可。

……

终于,很快又迎来了第三次磨课。由于前两次的磨课都以失败告终,强烈的好胜心作祟,我心里不禁有些紧张。自己告诉自己:尽力就好!平复了心情,进入了课堂。

由于学生的回答在备课时我都有预设,所以每次我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再加上每个教学板块我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设计,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很活跃。自我感觉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令我更欣慰的是在随后的评课中,听课老师们虽然也给我提出了建议,但更多的是对我的褒奖。

但我觉得我的课堂中凝聚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众多教师的智慧。作为执教教师的我来说,我应该是受益最多的,因为通过这几次磨课,我确实有了明显和扎实的成长。当然,我的成长不是仅仅靠师父或者骨干教师告诉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须靠自己在一次次的重构和思索中才能慢慢领悟的。自己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次的磨课,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以及自我努力后收获的喜悦,让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热情和期待。每一次磨砺,都会是一次进步。只有在真实的磨课中,引发真实的探讨,产生真实的思索,才能获得真实的成长!

篇5:在磨课中历练 在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成长

“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积极落实区教研中心干训科工作部署,努力提高本学科教师业务水平,我数学教研组积极在学校中开展以“磨课”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现将我们的磨课收获做法总结如下。

1、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一到议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师们的话题都是磨课。

2、促进了教师成长

磨课让每位教师都必须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如何不在众多的老师面前把课上砸而丢了脸,这无形给了教师压力。然而着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每位教师都精心选课、备课,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

3、磨课磨出教师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及学生实际,如何在几轮的磨课当中更富新意和创意,使得听课学生、教师不感到乏味,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因此,教师们在备课时拼命查找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整理并渗入自己的创新因素。因此每堂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议课时,教师的点评,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更是自己的,新颖、独特的。思想的碰撞更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

4、能说会写

篇6:在磨课中成长

【会议时间】 2013年11月 【会议地点】暖水河小学 【会议主题】评课议课

【参会成员】刘宝忠 尹兴辉 刘刚 窦坦成 吴佩秀 窦时双 王现明 井元富 李守福 高长升 刘怀群 田玉福 刘国孝 王德丽 窦坦凤 唐元娟 周新花 史学刚 丛伟红 李伟香 陈丽媛

【记录整理】唐元娟 研讨过程:

一、研修组长宣布评议会任务

周新花:各位老师大家好!陈丽媛老师的《盘古开天地》上课实录大家都进行了观摩,并且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观课报告,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观课情况和分析报告,进行评课议课,请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刘刚: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板书规范,多媒体课件精美,教学基本功特别扎实。

窦坦成:我觉得陈老师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第二自然段抓住“抡”、猛劈”这两个动词作为重点,先让学生体会盘古 力之大,还抓住四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是何其的艰难!史学刚: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在充分的朗读之后,教师从书中省略号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仿写“他的(),变成了()。”陈老师的这一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及时进行训练,及时积累了句子。

李伟香:是的,有的说:“他的头发变成了柳枝。”有的说“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学,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高长升:我认为陈老师真正引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尹兴辉:本节课上陈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兴趣高,学生能主动发言,另外还有老师引读互读,积极朗读、集体回答。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且积极动脑,思维活跃,课堂效果是高效的。

刘宝忠:学生一开始有些紧张,但是,陈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神话人物入手,看图导入,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立刻投入到课堂氛围中了。

李守福:我感觉陈老师这节课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以读书为重点发展语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

刘国孝:我有同感。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陈老师采用了引读、男女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突出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丛伟红:听了陈老师的课,感受颇深,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往后自己的课也要这样有声有色。

三、会议结束

篇7: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砖井镇中学磨课教研构建高效课堂

开学以来,我校为了继续深入推进“136”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教师尽快掌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理念,学校成立了以刘建军校长为组长的督课领导小组。教务处对本次活动做了具体安排,每周以学科为单位举行校级公开课,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六个教研组全员参与,各授课教师围绕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备课、上课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刘校长走进课堂一线,全程参与教师们备课、磨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前授课教师积极准备,课堂上教师进行精彩的展示,课后听课教师认真、仔细地评课,努力地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同时学校实行督课领导小组推门听课制度,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篇8: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第一阶段:原生态课堂,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 我上的是自己的原生态课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 会认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课中, 我从课题入手, 质疑导入:什么是花钟?再初读课文, 解决生字新词。最后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听完课后, 小组成员评课。大家一致认为, 课是上下来了, 而且环节比较清晰, 但是一点也不出彩。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进行了分析。

1.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语言不明确。 (潘雪燕)

2.课中重朗读展示, 轻默读思考。 (黄芒芳)

3.没有关注单元教学目标。 (费黎珍)

听了小组成员的分析, 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本课时之前, 真的没有关注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没有仔细阅读课程标准中的中段阅读教学目标, 对本年段要落实课标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有哪些具体要求不清楚, 难怪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于是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会背诵;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其中, 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第二阶段:目标明确, 但教学策略还得改进。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 为了促使目标更好地达成, 我又重新定制了导学方案, 在其中几个教学环节中, 做了一些变动, 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一起读句子, 边读边注意课文介绍了哪些花开的时间?观察写时间的词, 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屏幕出示“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到“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一段话。

学生默读表示时间的词语, 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作者写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早到晚把这9种花开的时间写出来了。有的词加了左右, 表示大概的时间。

师小结: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 通过观察作者发现, 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这一环节的安排旨在落实单元训练目标, 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

听完课后, 小组成员又一次到小会议室集中, 对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与诊断:本课时教学目标虽然清晰了, 但是课依然不精彩。落实目标的具体方法依然比较混乱, 训练点的设置和教学策略的运用还有待改善。

第三阶段:精彩呈现, 目标有效落实。

经过反思后, 总结了前两个阶段试教的失败与成功后, 我删繁就简, 在九种花的写法中, 我把重点放在“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上。对这种花的写法的引导进行了精心设计, 并落实于第三次的课堂教学中。

生1:我最喜欢牵牛花。因为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师:是啊, 多可爱呀!作者用“小喇叭”写出了牵牛花的形状!你能把小喇叭读“响”吗? (生有滋有味地读。)

生2:我也喜欢牵牛花, 因为它是紫色的。作者不仅写了牵牛花的形状, 还写了它的颜色呢!

师:真好, 作者观察得真仔细, 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 (生投入地读)

生3:我喜欢牵牛花是因为作者用了拟人手法, 用了一个“吹”字。 (掌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美丽的牵牛花凌晨四点吹着小喇叭在说什么呀?

生4:牵牛花仿佛在说:“已经四点了, 新的一天马上到来了。”

生5:牵牛花吹着小喇叭在说:“太阳公公, 你可以起床了。”

……

师:多有趣的牵牛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全班学生美美地朗读)

语言教学的过程要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学牵牛花这一环节时, 先引导学生清楚作者写了牵牛花的形状、颜色, 还用了拟人手法, 最后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 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特定的目标, 逐层深入, 让学生不喜欢上牵牛花都难, 当然,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在第三堂课中, 小组成员明显地感觉到, 课变精彩了,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激发了, 朗读有感情了, 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效果提高了。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让中段阅读教学目标在每堂课中得以有效达成, 这问题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仍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 好好实践, 好好摸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篇9:磨课中成长收获中提升

一、磨课需充分把握个体智慧与团体智慧的关系

(一)同伴互助,合理价值判断。

磨课通常是由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我们强调群体协作,共同发展。教师们围绕一节课,进行多角度剖析,多方谋划,献出各自的真知灼见。在交流讨论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锋,生成新的教学智慧。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发表的真知灼见是优化一节课的备选要素。更要把磨课中好的意见有机地整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由骨干教师与执教者一起对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进行甄别、筛选、剪裁、整合,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道理”,而执教者“没了主意”的现象。

(二)专业引领,适当适时适度。

专业引领需要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发展需要,利用“适应学说”,尊重教师的选择和评价。对于“不好的”主义,不妨“延期评价”;对于“吃不准”的主义,不妨鼓励,支持他去试一试。

1、适当,就是专业引领的身份要适当,专业引领人要努力营造一种关系平等、心理相融、合作互助的磨课氛围,以欣赏的眼光和豁达的心态对待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让参与磨课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2、适时,就是要给参与磨课的教师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时间,引领者可在讨论难以深入时给予点拨,在意见交锋难解难分时给予分析,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给予指点,在观点散乱时给予提炼,在磨课结束时给予评点。

3、适度,就是不扼制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伸展,不以自己的教学特色为标准去束缚教师,不以自己的教学好恶去取舍磨课中的真知灼见,努力把执教者的个体智慧、其他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和引领者的教学智慧有机整合在一起。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和集体智慧力量,加强教师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二、磨课需规范组织,主题引领研讨

1、磨课一般分为计划、实施和总结阶段。长远来看,有效的磨课可以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此次参与磨课的教师涉及全园各个级组,若是人员和时间安排不妥当,就会使得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担忧着班级工作中幼儿的安全,降低研讨效率。所以磨课的前期准备务必充分,包括班级工作人员安排、磨课中记录员、摄象员等角色分配,使各参与教师职责明确,并有足够提前量妥善协调班级工作,保障常规工作有序开展。

2、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主持人的主持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磨课研讨的效果,在研讨中,主持人需要有效地提出适宜的话题,在整个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担负着对参研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对研讨中的观点给予欣赏、概括、总结和提升等任务。因此,主持人除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较高水平的倾听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简洁高度的概括能力、较强的亲和力和协调能力等等。现在,当我们对教研活动的“问题解决”和“行为跟进”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常规教研不能仅停留于让每个教师发表一些个性化的言论,如何把老师们“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可付诸实施的策略”梳理出来,这是很有必要的,即教学研讨活动中除了对教学事故的解剖,更应有理论的探究,这样才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源头上”的影响,终而实现教师个体的“观念落实到行为”、“行为渗透着理念”的转变。

三、磨课需使动力内化,促进教师后续发展

众多身在一线的教师,有一些实践经验,缺的是理论支撑,理论与实践转换渠道不畅、转换方式呆板,针对这些情况,“磨课”是有效的“催熟剂”。无论是个人的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学设计,还是集体备课,都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成熟和教师个人的成长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磨课教师们感到往往会花时间设计好引语、过渡语、结束语,甚至去背名师的课堂用语。如此反复,就是因为自己对新纲要的一些理念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学科特质把握不深入,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不清晰,在师生互动时缺乏互动技巧,文化底气不足,“家底”不厚,做不到“信手拈来”。教师们不由感慨,自己前几年的积累太单薄,目前唯有博览群书,深入研究方可走进专业,有所突破。以往教师们认为“日常教学是练兵场,公开课是舞台。”而现如今,大家转换了认识,深刻理解到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才是最好的练兵场,而最终教师的舞台应是在日常教学中。

“磨课”的过程正是一线老师生命成长的过程。在磨课的过程中,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同伴合作交流的喜悦、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精准度,磨出了教师认识的高度。在园所提供适宜环境的前提下,磨课是教师破茧成蝶的过程,破茧仍是需要蝶儿们自己完成的,无论过程是多么痛苦,但终将有曼妙飞舞的一天!

篇10: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英语磨课心得(李夏霞)

本学期,每个教研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磨课活动。

作为英语组中的一名成员,也积极参与磨课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这期间,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首先,英语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上课、课后评价、需要整改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过程中,参加磨课的三位教师各领风采,这次磨课主要围绕怎样把课标的理念和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从而体现先学后教即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甚至到教学过程各个细节的实施。参加磨课的三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及时的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

接着,大家对此次磨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1)对整个课堂活动的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

(2)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怎样很自然很贴切进行?何种评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3)导入的部分在时间上把握的不好,导致课堂中学生的练习较少。再次,磨课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进行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这三位教师每上完课后,大家都积极评课: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方法,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的反复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对课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经历了凤凰涅槃的升华。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而需要整改的方面,我会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会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篇11:在磨课中收获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张居武

近年来,追求课堂高效的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被恩施市教育局确定为高效课堂试验学校的小渡船中学,迅速投入到课改浪潮中,探索出了“学、教、练”高效课堂流程在全校推广。本学期以来,学校积极响应省、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让“学、教、练”模式的高效课堂研究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作为“全员赛课”中的一员,经历了自选课例、个人主备、组内磨课、试讲、再磨课、再讲、反思、评课的全过程……我终于体验到了破茧成蝶的惊喜。

课前研讨——十指抱拳力千钧

开学初,学校制定出了各学科组赛课的日程安排表,我参加赛课的时间是9月26日。我担任的是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赛课日程表我积极投入到导学案的设计中去。我紧紧围绕着导学案要充分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指导科学化”的原则开始了个人主备。经过几天思考,经过几番修改,导学案编写出来了。9月12日下午,我们八年级语文组的全体教师针对我主备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导学案进行了课前研课。同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给了我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导学目标要具体,叙述要一目了然;导学过程的编写要重学法指导;检测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等等,经过研课使我的导学案的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组内磨课——反复切磋求成形

9月17日上午,我们组的全体老师齐聚八四班教室,问诊我的第一次试讲(《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我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讲不清,说不准,浪费时间多,放不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的小组合作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小组展示时,一出现学生吞吞吐吐,思路不清时,我就急于强行介入,一节课下来,教师活动的时间远远超过学生活动的时间。

课后,我们组的老师们再次聚在一起开始了磨课。同事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的建议先分任务,然后再开展小组的交流,可节约时间;有的建议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分解难度;有的建议交流一定要充分,全班大展示可有选择性地进行……听了同事们真诚的建议,我的教学思路开阔多了,这为我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许多参考的依据。但同时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觉得这些建议都特别好,因而全盘吸取、不忍舍弃,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我的课更完美、更精彩。结果在第二天的试讲中,面对导学预设的一连串问题,“学”这一环节却又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眼看剩下的预设内容完不成,我只好又来越俎代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再次走了过场,根本无法很好的落实。面对再一次的失败,我开始灰心丧气:这哪里是磨课呀,简直是磨人嘛!

下午,教研组成员再次坐到一起,坦诚相待,出谋划策。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到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同事们各抒已见。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致认为,讲台一定要让给学生,黑板一定要腾给学生,话语权一定要还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一味追求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内容,而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动起来,思维是否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讨论结束后,同事们鼓励我再来试一次,并反复叮嘱一定要严格遵循“学、教、练”的流程。

有了这三次磨课,我终于对语文课堂中的“学、教、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后,我在整合同事们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形成了我最后确定的导学流程,就是将原来那个比较细化、复杂的导学案大胆的简化成了三大版块:有味地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

全校展示——蚕蛹破茧终化蝶

9月26日,我开始在八五班面向全校上展示课。上课后,第一组八位同学对作者苏轼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互相补充,说的说,写的写,配合得非常默契,只花了短短的三分钟时间;第二组同学采用了小组齐读、个别读、重点句子领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每读完一段,还安排了评价环节,针对同学们不同的见解,小组解释得头头是道;第三组到第五组的展示汇报,通过 “对学”和“群学”,对所涉及的问题基本能融会贯通,所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展示起来也显得有理有据,让大家心服口服。最后轮到了第六组和第七、八组同学针对文中关键字词进行赏析时,大家各抒已见。一节课下来,讲台成了他们的地盘,黑板成了他们的舞台,我在教室一角静静地倾听,仔细的观察,在他们展示的精彩处给予真诚的鼓励,在他们迷惑处给他们适时、恰当地点拨……

课后,参与听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多维的互动,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悬着的心落地了,心中有了丝丝的惬意。

篇12:在磨课中收获专题

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正在进行“磨课”,那就请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如果你还没有进行“磨课”那就请你去珍惜并争取每一次机会吧!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

根据学校领导组织安排的磨课活动,我有幸成为磨课教师中的一员,至今磨课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个月。现在回忆起来,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领导所赋予的机会及磨课教师的帮助。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感悟一:浓厚的教研氛围,给了我上课的勇气与自信。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张主任、刘主任、路辅导员、组长周老师、师傅林老师及我们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其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将大家的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感悟二:在磨课中历练自己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当时只是感觉磨课真不容易。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感悟三: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现将贾慧杰老师在本次活动中送我的十二个字与大家分享:备熟教材,思路清晰,抓住重点。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上一篇:请把垃圾捡起来作文下一篇:入职第一天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