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2024-06-28

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精选10篇)

篇1: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太平中心小学 徐 鹏

2017年3月20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3月17日,听了高书记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为实现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2、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篇2: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刻育部基础刻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刻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篇3: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我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古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了鲁迅,蔡元培等一大批教育大匠,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与应试教育相悖的素质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的创举。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核心素养体系”出现在本文件中。“核心素养”理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中,特别强调能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与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在特定时段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核心素养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浪潮,把学校教育推到了新的高度。

二、个案与现状分析

新时代的初中学生朝气蓬勃,以独生子女居多,当00后的标签出现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缺憾。请看以下个案。

小明(化名):男,聪明,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他对数学等理科较为喜欢,但是对文科深恶痛绝,经常被老师批评。在校时间在老师的督促下能够及时上交作业,但是回家作业却经常敷衍了事,经常在放学时没有交完作业就擅自回家去。

小涛(化名):男,平时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也很好。但是性格执拗,内心脆弱,难以接受批评。有一次因为在校运动会上参加自己不擅长的项目短跑,在临上场时突然倔强地表示不想参加了,并且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劝说。

小杨(化名):女,外向型性格,开朗乐观,大大咧咧,有个性,讲义气,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有一次因为网上QQ与低年级学生的口角,竟然采取威胁的方式恐吓小学生,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在其妈妈到校后,她还与妈妈发生较大声的争执。

上学对他们来说是父母的要求,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任务。小明为什么不喜欢文科,就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在同龄人中较为薄弱,特别是没有理解的记忆,让他痛苦万分。因为学习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基本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规划,更不要说科学精神了。其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每天的学习不过是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涉及实践创新的甚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的是补课,学生们缺乏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环境和教育。

小杨的表现如此叛逆,与妈妈的争执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她的个性大大咧咧,善于交朋友,但是有时候冲动过激,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她内心里渴望被理解,却无法在正常途径获得关注,因而做出缺少责任感的事情。叛逆任性,甚至横行霸道的孩子内心都是有些小障碍,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身心俱疲,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小涛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并没有学会学习,也许他平时的学习多倾向于模仿和记忆。当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当出现他不擅长项目的时候,他只知道用躲避来维护自尊,甚至忘记了尊重他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成绩优秀的他不应该做一个读书的机器,而是应该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个案中的三位学生聪明可爱,如何帮助他们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呢?

三、疏导措施

1. 多一点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快,但两者发展并不同步,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理解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责任心。

小杨平时比较逆反,对老师家长都比较叛逆,做事比较冲动,没有责任感。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发生后,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她的爸妈平时工作比较忙,她放学回家父母都还没有下班,她就自己下点冰箱里的速冻食品当晚饭吃。她爸爸性格比较暴躁,对于女儿的有些不良行为,比如玩手机,与人争吵等,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更进一步激起了小杨的不满,她觉得父母对她不理解,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我了解情况之后,不急于找她谈话,而是理解她的立场,一个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却没有得到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我有时候跟她聊聊我以前学生的故事,夸奖她独立的生活能力,并时常关心她的生活,天冷了关照她多加一件衣物,放学晚了有时给她一包饼干。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尚好,我经常询问她有没有遇到难题,遇到难题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渐渐地,她对我也多了一份理解。当她穿着另类或者学习不努力的时候,我的批评建议她也都能够接受了。等她平静下来后,我找她谈了一下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她主动说起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她也强调了对方学生的问题。我表扬了她知错就改的行为,但是也提醒她对方是低年级学生。我从将心比心地的事例入手,明确她威胁行为的恶劣影响,但是对引起她过激行为的前因表示理解。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在这次事件中是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我坚持日常对她的理解和关心,她慢慢地和我亲近很多,有时候还帮我发发作业本,做事也比较有责任心了,有一次,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生较为激烈的争执,她不但没有参与其中,反而劝阻了差点起冲突的双方。

2. 多一点指导,健全学生的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钻研,对无法熟练掌握的事物避之不及,他们骄傲又自卑,勇敢又懦弱。他们需要老师家长对于过程方法的指导,所以,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老师一定要多宽容,多包容,多给他们一些方法的指导。

小明重理轻文,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我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孝顺父母,是一个好孩子。但就是在学习上没有更好的方法,他自己也非常地着急,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为了帮助他,我先从他自信的科目入手。因为他在理科上还有较大的优势,我常常在课上提问他,并且及时表扬他。好几次理科测试,他的成绩都有所进步,慢慢地,他对理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作业也越来越认真。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找他聊聊文科的事情。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我还给他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他不是他的记忆里不好,而是人类的记忆都要符合遗忘规律。我与他分享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一些有趣的口诀,我个人的经验是早上和晚上适合背诵,并且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多读多背,这样也会提高自己的背诵能力。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教小明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比如英语可以在早上梳洗的时候听,营造英语口语环境,有效帮助记忆;语文需要先把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清楚,抓紧碎片时间朗读,然后晚上回家再背诵就轻松很多。我建议小明的妈妈买一些英语和语文的小读物和小故事给他课余时间看看,既可以丰富他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提高他对文科的兴趣,让他体会人类社会深厚的文化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小明的妈妈告诉我,虽然小明的成绩进步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开始愿意学习文科,并且有时候会自己看看课外书,任课老师也有表扬他,他的信心有所增强,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3. 多一点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第三个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初中生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给与的照顾虽然很多,但是学校给与的关爱还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有些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表扬和关心远远比家长的更重要。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这是他们建立完整人格基础。我们老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让学生们学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能力和方法。

小涛是班里的好学生,平时的表现一贯听话乖巧。但是有一次因为不想参加自己薄弱的体育项目短跑,固执己见,甚至与体育老师闹起了脾气。我当时很是吃惊,因为担心他的情绪,我通过学生了解到,小涛爸妈从小对他严格要求,他也非常听话地慢慢成长为优秀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受到很多的表扬,他已经习惯于表扬,而缺少挫折。父母对他偶尔的不当行为进行严苛的惩罚,甚至有一次,小涛在参加比赛时,因为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没有取得好成绩,父母就惩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定要比别人优秀,如果不优秀也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这次老师让他参加他不是很擅长的项目,他担心表现不好,受到父母的责怪,同学的耻笑,因此怎么也不愿意参加。我主动找他谈心,告诉他不想参加可以不参加,但是要提前告诉老师,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他见我不勉强他参加项目,态度就缓和了许多。我知道他喜欢足球,尤其崇拜球星梅西。我让他讲述梅西的故事,告诉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患过侏儒症的梅西也通过很大的努力,最终用高超的足球技艺征服世界。我鼓励他在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勤加练习,一定可以有所突破。一段时间之后,其他同学告诉我,小涛经常在练习短跑,争取要参加明年的校运会比赛。我相信小涛已经学会如何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变成自己的强项了。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趋势,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

篇4: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一、潜挖核心问题,凸显教学价值

数学核心问题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因此,我们要精心挖掘和设计每一课时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精心分析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潜心研读挖掘教材,凭借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精准把握核心问题,以彰显其教学中的价值意义。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前,我经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得出:本课的知识核心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知识基础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学生已经具有将不规则图形割补转化为规则图形的生活经验,与之相关的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转化思想。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核心问题定位成“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后两者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二、依托教学情境,提炼核心问题

数学教学要利用人的情感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丰富想象,灵活思维,帮助学生洞悉问题情境,去伪存真,提炼核心问题。

为了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精心创设情境,将核心问题融入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我设计了一个竞赛活动——火眼金睛:比较每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我利用课件展示了三组图形,前两组是教材中例1中的四个图形,不规则图形可以转化为规则图形,第三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在出示图形后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每组两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该情境的创设旨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前两组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面积是否相等,激活学生生活经验,渗透一种通过“转化”方法计算面积的思想,为接下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埋下伏笔。第三组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则潜藏着本课的核心问题,当有学生认为“第三组中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时,我激励学生说:“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受到前两组图形的影响,将“转化”方法迁移到第三组图形上面,“我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进行计算比较。”一位男生说出想法。“可是我们如何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后两者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一位女生提出顾虑。“是呀,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个好办法,你们有办法转化吗?下面就请各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终于在情境中自己提取出核心问题。

三、聚焦核心问题,感悟提升素养

提出正确问题是关键,然而解决核心问题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任务,接下去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我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小组合作,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究并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模型。为了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小剪刀、平行四边形纸板,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对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了自己的方法,然后齐心合力,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转化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聚焦“转化前、后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核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宽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根据两者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核心问题解决之后,为了提升学生无形的推理能力和策略思想,我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在回忆中提炼出“把一个未知的新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的转化策略和严密的“推理归纳”的数学思想。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有意识地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我们以核心问题为教学的发力点,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在核心问题的追问中积淀核心素养。

篇5: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参加了本次教师远程研修培训,我受益匪浅,培训过程中专家的精彩的知识讲授,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现围绕“教师职责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内容作如下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的责任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心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爱心上的,在老师爱心的雨露照射滋润下,学生感到群众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一位好教师首先务必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教师就应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我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另外,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识到课堂的组织和授课的方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科的核心与学生的自身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地进行设计。教师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教师在学科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实践实验能力,用任务式授课方式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事,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程要求完成身心的素养成长,在学科的延伸中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形成个人自主自律的核心素养。只

有通过一系列过程的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关逐渐形成核心素养。

篇6:聚焦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 刘和恩

2017年4月21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协办的“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感觉获益匪浅。在此,我借苏轼的《定**》聊表惬意。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机遇越来越多,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很多教育同仁和我一样,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走出,勇敢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多少有了一些心得。自以为能在教学中兼顾三维目标,终于“跟上时代步伐”,却猛然间发现——“核心素养”一词,早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课改的主题,我们又坐井观天了。

本次培训让我重拾信心,豁然开朗:其实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从根本上推行素质教育。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当同事们还在继续一筹莫展之时,我已经在课改征途上“吟啸且徐行”。

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北京广渠门中学吴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他不仅指出了当前教 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发起“民族的基因我们传承了多少?”“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等追问,而且还发表了“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工作就是把所信、所 想、所为身体力行地传给身边的人”、“教师最核心的素养是情感”等独到见解,给我莫大的启迪。

宁波镇海中学吴国平校长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让我耳目一新,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让我由衷敬佩。我曾经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主持的课题《班级特色文化策略研究》也曾获得过安庆市一等奖,可镇海中学真正让我领略了名校风采,明白了“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积累、是一种校园生态、是一种制度规范、是一种历史传承与积淀,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是农村教师,但也曾在市优质课大赛上崭露头角,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算得上日新月异,“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我们心怀“核心思想”,进一步坚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理想和信念,我们一定也能够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早就听说要进行中、高考改革,可“为什么改、怎样改、如何有效应对”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觉得自己都在梦中。而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主讲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浙江省教研室张丰主任主讲的《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实践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王小虎处长主讲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招生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方芳副教授主讲的《学生素养和评价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朱伟强教授主讲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等一系列报告,科学准确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让我茅塞顿开。

安庆市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孙彦老师在《追求更高质量教育均衡的实践探索》专题报告中,详细汇报了他们团队三年来丰硕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见识了大数据分析的威力,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杭州铭师堂教育的袁玥老师在《以互联网教育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专题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授课育人模式、互联网心理辅导模式、互联网生涯规划模式、互联网励志模式等对于我来说,同样也是“微冷之时的山头斜照”。

马云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互联网的未来时,笑着举了一个实例:杭州有个乞丐,身边放着二维码。乞丐尚且知道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做教育的,如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无疑是一种悲哀。

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期四天的培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五一博士的精彩 演讲中落下帷幕,我怀着对教育更大的热爱和更美的憧憬踏上了归途。非常遗憾没能和专家们一起实地考察安庆一中和安庆迎江区绿地实验学校,非常遗憾没能向专家们单独请教或进行更深入地交流„„离开安庆时,同行者问我:“可有收获?”我毫不迟疑地说:“有!”可问到有何收获时我竟然打不上来。渐近故乡时,我才想起东坡的那句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权且以此作结吧。

篇7: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

通过学习刘老师和申老师有关核心素养的培训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师道尊严

正如老师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想要做一个好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涵养和道德素质,习主席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做学生锻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思维的引路人,做奉献做过的引路人。我们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即是传授知识,亦是如何做人。首先在知识上我们一定要比一般人懂得更多,见识更广,这样才能“一览众山小”。我们应该按照道的规律做人处事,待人接物,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这样我们才能回归教师本位,获得教师应有的尊严。

二、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不同表达,孔子、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大家,还有一些知名人物如爱因斯坦、黑泽明等的一些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兴趣,顺应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是辅助,引导的作用。积极的旁观,心理上的支持,不做行为上的过多干涉。真正的教育,那就是,发现学生,发展学生。

三、化学核心素养

申老师老师讲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我对化学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化学学科来看,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化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篇8:学生核心素养培训心得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3]黄淑琴.语文学科特殊性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篇9:基于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学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学生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72-03

【作者简介】贡和法,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在江苏省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上,笔者观摩评议了10节展示课,其中扬州市竹西中学居加莉老师设计并执教的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节优质有效的课应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效等的和谐统一。居老师设计并执教的“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不仅符合了一般优质课的基本要素,而且还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

一、在教学理念上基于核心素养

“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DNA,即“核心素养”。教育部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

中学基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基础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并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是:一个是思想素质,它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一个是思维素质,它是学生做事的基础。将两者有机结合并自觉地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应该是包含地理学科在内的学科教学所必须承担的使命。

居老师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设计及教学中正是贯彻了上述基本思想,整堂课的设计及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契合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较好地彰显了地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将“教学”升华为“教育”。

居老师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设计及教学中高度地重视学生“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个性品质”三大要素间的有机渗透,较好地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圆融互摄、和谐统一。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立“学生敬畏自然、形成和谐人地观”之德,树“拥有地理学科素养”之人;其次是着力学生的生存性地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地理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培养;再次是高度关注学生基于差异性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情,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国情、关注地球的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和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地理学科价值。它为“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顶层设计”提供了理念上的引领和思路上的依据。

二、在教学设计时建构目标体系

西方教育学者加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中国的地理差异”既是对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差异学习的引领。要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章的教学任务,必须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重组,开发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必须就“教材主题、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系统的整合和科学的建构。

居老师在对“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了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R. Mager)关于“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任务”的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目标体系”的建构,使明晰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展开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首先是“确立目标”,解决“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其次是“导向目标”,解决“教学怎样到那里去”的问题;再次是“评估目标”,解决“教学是否真的到了那里”的问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居老师在深入研究“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将其细化为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取向下的三维目标。(参看前文,居加莉教学设计)

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居老师将“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领略我国多样的自然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了本课教学的“根”;将创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将学生通过“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学习后对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地理学习兴趣与正确的地理观念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的全面评价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标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力

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必须将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课堂教学方式转型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实现新课程教学“四基”“四力”的任务,即通过教学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2]。居老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学生的学力包含的基本要素体现为三个维度: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有效、系统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居老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运用了“事件教学模式”,整堂课成了促进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的教学。在提升学生学力方面,居老师采取了以下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三大教学策略。

1.以5W思维模式导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问题”是驱动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的引擎。强调“问题”与知识运用、思维品质与学科技能的结合是提升学生学力的重要手段。居老师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教学伊始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挖掘饮食差异的地理背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提出、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即“5W思维模式”,探究问题关注“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办”等五个主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的五种地理基本技能。

“5W思维模式”的传授给学生一种思维发展的方向。从问题的内容看,首先引发学生关注地理空间位置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理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在哪里”等理解类问题,到“为什么”等分析类问题,再到“怎么样”等评价类、预测类问题,思考各地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原因,帮助学生构建学科逻辑,递进学科思维;从地理影响因素看,引发学生关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质量的问题是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的教学策略。

2.以知识思维结构导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结构导向教学注重教学目标的结构性和丰富性,将知识进行转化处理,把知识转化为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叙述、自我阐释、自我表达;初步形成个人理解和个人意义的知识基础。

地理科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域性十分显著。教学中,居老师选择了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食品——馒头、米饭、牛羊肉、馕饼、糌粑等,以美食为结构导向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反复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居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列出知识结构图并在黑板上展示,学生间相互进行修正并要求进行修正的学生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学习疑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清晰明了,学会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和逻辑推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意义的深度理解,学科思想、学科能力、学科方法的建构。在教学结尾时,居老师展示了“中国的地理差异(饮食篇)”思维导图(南方地区),作为学生拓展学习的“范例”,要求学生尝试绘制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之间联系的思维导图,以此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以合作探究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以合作探究为载体的探究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3]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居老师选择了中国饮食文化作为探究性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观视频、提问题”“贴主食、寻差异”等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取本组的任务信封。信封里包括八种代表不同地区主食的卡片和一张小组合作汇报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本区域的主食卡片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并展示本组合作汇报单。这一过程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作出判断、解决问题、齐心合力参与集体工作和知行合一。

另一方面,居老师还有意识地通过关联互动的探究过程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提升。居老师组织学生观看《第三极》,视频里藏民弯腰低头亲吻湖水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这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生命互润的过程。在默默的探究中学生被“美好的心灵、温和的话语、强烈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

居老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是“高效率”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在“单位时间内传授了较多的知识量”,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是积极的”。

它还是“高效益”的,是学生学力增值的课堂:既有数量值,让学生学到一定数量的知识与技能,更有意义值,让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既有方法值,让学生掌握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动力值,让学生产生想学习的愿望,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

它还是“高品质”的,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个性充分张扬,呈现出了和谐共生的文化样态: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

古人言:“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坚持不懈地追求课堂之美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设计的知识容量过大,以至于教学过程中“预设”多于“生成”,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反馈进行引导并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作为年轻教师,在今后的学科教学中如能处理好“教学深度与教学广度、教师定力与课堂活力、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之间的关系,那就有可能拥有更系统的学科观,有更生态的方法观,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注释】

[1]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07).

[2]贡和法.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02).

篇10: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1、什么是“素养”――素是素质,即本色、本质;养是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在先天禀赋和个性特征;养,侧重后天教育和生命历练。“素养”一词,说的是个体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从广义上讲,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还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等。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调动心理与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一般认为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素养。

2、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反映了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双重要求。

3、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之中适应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有关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组成

最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有人把它具体阐述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即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它是其它几个维度的基础。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四者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上述的四个维度,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三、语文老师的自身素养提升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上一篇:劳动法规下一篇:如何做提高简历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