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024-06-27

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精选6篇)

篇1: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者:孟丹

指导老师:高珊珊

一、立题依据

1.选题背景

自从日本动漫登陆中国,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荣登中国动漫市场首席,引起了漫迷们的极力推崇,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基于青少年对于动漫的热烈欢迎,动漫作品的精髓对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实际性的后果,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动漫是在日本发展是历史悠久的,其国内动漫事业发展已经达到巅峰,成为了世界动漫界的翘首。自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登陆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日本动漫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掳走了无数漫迷的心,得到了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3.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于调查分析日本动漫产业及市场的调查,分析日本动漫在中国风靡的原因,通过其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从而让人们对于日本动漫有一个本质上的良好认知,从而明确其利弊,做到择优而取。

二、重要概念解释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在其他语言相当少用。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manga;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后将两者合二为一,称“动漫”。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了解动漫市场的基本情况

1.2 认识到日本动漫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3 通过对比日本动漫对于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青少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预期目标

最终成功完成结题,进行结题报告,并发表结题论文。

四、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动漫发展现状,主要针对日本动漫加以研究。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已有文献内容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动漫影响的各个方面。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对于动漫的看法与认识,并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对话、访谈等),通过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精神面貌,定位动漫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分析。

五、研究方案(思路)

1.检索文献,了解动漫的发展状况

2.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统计数据

3.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最终数据

4.获取日本动漫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针对动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论文写作进程安排

1.2013年4月25日——2013年5月3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3年5月4日——2013年5月13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3年5月15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3年5月16日——2013年5月25日,分析文献,试验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5.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3年6月14日——2013年6月15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七、论文写作框架(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引言动漫产业的基本介绍

1.1动漫的起源

1.2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

1.3日本动漫的国内市场

2日本动漫中的重要作品及其影响

2.1日本动漫的魅力

2.2日本动漫中的经典作品

2.3日本动漫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3.1 积极影响

2.3.2 消极影响

3分析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3.1意识形态方面

3.2针对人群的基本特征

4提出建议

5结语

6致谢

八、参考文献

(1)体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0074-21G.71983年6月。

(2)体育系通用教材《体育理论》统一书号:7015.1973。

(3)邵维加,幽默语言艺术形式美,演讲与口才,1997.8

篇2: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说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学术、文学艺术、娱乐等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从狭义上说,包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的教育、宣传、文学艺术、娱乐等侧重人文精神性的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其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存在形态。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世界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大大超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成为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再是传统传播媒体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上网人的权利。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与人的距离变短,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变小,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网络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促使上网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费用、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平等参与成为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文化,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网络文化成为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成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文化。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多元一体的。它可以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任何团体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加人到网络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文化。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研究中,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第17次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 %,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据统计,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习。首先,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渠道。网络上的学习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平等交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者,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网上教学不受时间制约,既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自由,使学习更加有效。调查显示,83.6%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可见,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显著提高,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网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大受青少年的欢迎。再次,上网弥补了青少年实践不足的缺陷。网络的虚拟现实是实践的一种别样方式。多媒体传导系统不仅使知识变成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体验、活生生的操作和生活游戏,而且能大大减少教育的投人。

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教育,还有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的形成。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使青少年网民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网民都表示更喜欢网络中所特有的民主气氛。他们认为,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强迫,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树立。网络中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调查中,对于“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有31.8%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学习,查找学习资料”。这说明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越来越注意掌握知识、充实自己。

3.拓宽了青少年的交往渠道。当代青少年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方式。调查显示,有22.4%上网青少年是为了交友。有56.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上交流认识了很多朋友,减轻了学习压力”。交往渠道的扩大和延长,大大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把他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对青少年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提高心理素质,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和倾诉对象。在网上,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虚拟、匿名的网络社会之所以受青少年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内心烦闷与苦恼的场所。网络交往作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5.激发了青少年的想像力、创造力。网络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灵活性和网络自身的高科技性对青少年想像力、创造力产生了较大的激发作用,这无疑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6.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尊、自信,发展个性。过分迷恋或服从于“权威”,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无疑是一种摧残。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间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身的独立主体。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青少年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主流。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使青少年价值观的选择更加困难。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和提供信息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形成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迅速发展,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关系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大事。一些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上、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人侵,宣传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是显而易见的。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尽管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其“隐形”状态下的人机互动交往方式,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另外,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篡改数据、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恐惧,因而产生了多疑、防范等心理,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3.网络上瘾也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部分自制能力、分辨能力较弱的青少年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社会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少年因上网减少了户外活动,有11.8%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有15.3%的人认为上网改变了白己的生活方式。还有少数青少年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不少青少年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4.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谋面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5.网络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发展速度异常惊人。游戏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因玩电子游戏性情变暴躁的占%,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有关的占29 %。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人现实社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暴力增多与网络游戏暴力不无关系。

三、有关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广大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层次性和民族性,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在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一般性道德而言,是在传统的、一般性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探讨和研究,把网络道德纳人到社会道德体系中。通过确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深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站在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远离网上“黄、赌、暴”,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在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通过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人到学生品德测评中,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

(三)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不断丰富网络教育信息

1„要提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就要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比较少。大批的青少年网民只能登陆诸多的成人网站,充斥其中的伪科学、不良及黄色信息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因此,诸多的家长和学校呼吁教育专家和网络专家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联手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青少年网站或未成年人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用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影响青少年。

2.在内容建设上,坚持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占领网络阵地。一是突出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青少年网站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赢得青少年网民的信任,使青少年网站真正成为和谐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坚决杜绝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二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其全球互联互通的特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的场所。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是一个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严肃问题。青少年网站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

3.面向青少年,努力改进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网站要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阵地,就要注重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了解。不能一味地依靠老方式、老手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更不能给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

4.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青少年只把网络当作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在推动工作、方便学习及交际等方面的功能,使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帮手和健康娱乐交往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1.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采取得力措施,过滤虚假的、有害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政府1996年初就要求新生产的计算机都要安装“V芯片”以自动从计算机上识别并删除不健康的内容。我国也应该运用技术措施,加强监控,安装电子邮件过滤器,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

2.进一步加强网吧建设、管理和监督。网吧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行业,网吧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上网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网吧通宵经营、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吧经营场地不规范、安全性低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使网吧市场的失控状态得到了改观,但随着网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条例》的一些局限性也凸现了出来。所以,尽快制定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去上网,然而,未成年人又有着上网的需求和需要。这就有必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室、青少年宫以及社区建立的青少年中心,建立绿色的青少年上网空间。2006年4月,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提高,部分青年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和他人联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

专家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对此我们仅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是不可取的。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堵封”,而是“疏通”。要着眼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篇3: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日本动漫兴起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可以说它的兴起是时代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日本的普通民众需要一种通俗易懂、物美价廉的文化娱乐方式通过向大众传递爱、希望、勇气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抚慰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心灵。而漫画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 自此漫画在日本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再一次推动的日本漫画产业的发展。尤其是, 上世纪六十年代, 电视机在日本的普及, 漫画以制成动画的方式在电视上播出, 其影响力更加广泛。到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日本的动漫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并且走出日本, 冲出亚洲, 走向了世界。

今天, 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品的输出国。当今日本动漫制作公司是群雄并立, 其中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以、日本东映动画、集英社等可以说是是其中的代表。日本动漫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每年可为日本赚取上百万亿日元的收入。日本动漫的制作技艺、文化理念等都居世界前列。

日本动漫经过几十年大发展, 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动漫。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格斗漫画、爱情漫画、体育漫画、娱乐漫画、科幻漫画、动物漫画、美食漫画、传记漫画、学习漫画、商业漫画、信息漫画、保健漫画、怪诞漫画、恐怖漫画等。本文所举例的动漫按分类属于体育类的动漫。它主要描述了网球、篮球等体育运动。

2 日本动漫对于中国青少年德育的作用

2.1 团队精神的教育

在《网王》这部动漫作品中, 主人公是一群参加了学校网球队并以夺取全国网球团体冠军为目标的中学生。在漫画中, 网球比赛采取团体比赛方式, 比赛一共五场分为三场单打和两场双打。要想进军决赛, 先要通过地区预选赛, 在这个过程中, 主人公们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要想解决问题进入全国总决赛就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比如说, 在比赛中, 主人公们面对强敌, 要想战胜对手就要和自己的搭档通力合作, 在面临困境时依然的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伙伴, 也相信自己的队伍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伙伴是值得信赖的甚至是高于自我的存在。同样的情景也出现在《灌篮》之中, 篮球也是团体的竞技, 需要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队员合作才会得到胜利, 开始时, 《灌篮》中的主角还不太明白这一点, 所以才遭遇了挫折, 最终我们的主角学会了合作, 使比赛取得了胜利。

今天的中国, 建立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竞争的存在。我们的青少年成长与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 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要求合作分工的时代, 我们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这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时代, 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以及通过与他人合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成为人们要处理的一个课题。在《网王》、《灌篮》等这样的体育动漫作品中, 你可以看到当需要为了团体的目标而与人合作的时候, 主人公们会毫不犹豫的融入团体, 通过合作达成目标。这类漫画通过生动而精彩的情节在无形之中, 展示了团体合作的价值与魅力。这种崇尚团队合作的精神对于处于人生成长期的青少年们有着积极地教育意义。

2.2 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教育

日本体育类动漫中的主人公都拥有者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面对失败永不放弃, 坚韧拼搏的精神, 而最终它们都会因为自己的坚持从而取得成功。在《网王》这部动漫作品中, 我们的主人公之一, 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 他的梦想是在网球这项运动中, 超越自己的父亲, 虽然每次与父亲的比赛总以失败告终, 但他从没有想过要放弃。在加入了学校的网球社之后, 作为队员在参加进军全国大赛的过程中, 他面对着各路高手, 在赛场上很多次都被对手逼入绝境, 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 哪怕比赛中受了伤也要比赛到最后。他在比赛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术策略, 改进自己的技术, 解决面临的问题, 最终一步步成长起来。同样《灌篮》中, 我们的主角最开始打篮球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可是随着加入学校篮球队之后, 在和无数的篮球强队较量的过程中, 主人公有了自己的目标:“成为篮板王”和“制霸全国”。自此后, 主人公开始为这个梦想而奋斗, 虽然同样面临各种问题, 但是永不言败,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 这部动画中的主角最终进入了全国大赛。可以说, 从这一系列的体育动漫作品中, 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天才, 并不是天生就是神童, 而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拼搏、汗水与泪水的付出换得的。我们每一个人, 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像漫画中的主人公一样面对逆境永不放弃, 必然会取得成功。这就是漫画传达给我们的精神之一。

我们的青少年们在观看这类的动漫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 以这些动漫的主人为自己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 依然拥有乐观的精神战胜困难。

2.3 对青少年们普及了一定的知识

日本动漫, 尤其是侦探类和体育类的动漫都会将一些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融如到动漫的情节中去, 使青少年们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一些科学知识。在《网王》中, 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网球比赛的最基本的一些体育知识, 比如说, 在赛制上、计分标准、比赛通用术语等让观众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灌篮》同样将篮球这项运动中的最基本的知识普及给观众。同时作为体育运动项目, 必然涉及到物理学上的一些知识, 比如说从哪个角度用多大的力会打出怎样的球等等。当然, 作为体育类动漫, 它们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了一种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同时, 在这些体育类动漫中, 主角们要参加比赛就会穿梭于日本各地, 那么这类动漫作品就会给观众展示日本的各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的知识。而这些都要比课堂上的满堂灌方式要好得多, 更容易使青少年接受。

当然日本动漫也会传达一些消极的思想, 这里因为主要是讲它的积极地一面。关于消极的方面就暂不作分析了。

3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1 挖掘传统文化将他们融入中国动漫之中

中国动漫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在这期间我们的动漫挖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才有了广受好评的《哪吒闹海》《邋遢大王》等动漫作品。到了九十年代中国要走向国际, 但中国动画制作水准却一落千丈, 除了缺少人才之外, 最根本的是, 我们动画制作取材上一味模仿欧美和日本, 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 中国的动漫我们的孩子不爱看, 原因在于我们的动漫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根, 得不到认同感。所以我们要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动漫之中,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一定要站在现实的角度深刻的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这样我们的动漫才会有希望。

3.2 正确的看待动漫作品它的教育功能

日本动漫发展的很成熟, 它们的作品是覆盖了全年龄的读者群体。相比较而言, 中国动漫在中国, 被定义为小孩子看的东西。把它看成儿童片的一种。事实上, 动漫作为一种传媒方式它的受众是全年龄的。在中国, 动漫作品的的观众既有五六岁的孩童, 也有十三四岁的青少年, 同时还有二十多岁的大学生, 当然还有陪伴孩子一起看动漫的三四十岁的父母以及五六十岁的爷爷奶奶们。所以, 我们应该摒弃过去对于动漫的狭隘的定义, 重视这样一个传播媒介所能发挥的教育功能。可以说, 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动漫的潜力巨大, 要发挥它在教育青少年的优势, 就要充分的把握青少年的心理来设置和把握情节, 使青少年乐于接受动漫作品中传递出来的精神, 使中国本土动漫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总之, 动漫作品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 中国的动漫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准确定位受众人群, 满足国人的心理需求。同时,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鼓励动漫产业的创新以促进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决不能丢掉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根, 这是最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 各国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动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我们决不能轻视它的作用。

摘要: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有大量的日本动漫作品涌入了中国, 如果说中国的80年代的孩子是在日本动漫和中国本土动漫的熏陶下长大的, 那么90年代与21世纪00年代的孩子则完全是在日本动漫狂潮的席卷之下长大, 占据中国市场至少80%的日本动漫作品, 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国家青少年的价值观与行为。本文将以体育类动漫《网王》、《灌篮》等为案例, 浅析日本动漫对我们的青少年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日本动漫,中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真.由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兴盛引发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6) .

[2]罗丽琳.论日本动漫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作用[J].华章, 2011 (08) .

篇4: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利弊;日本动漫;青少年

日本动漫“西进”中国,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固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摩擦。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刻,日本动漫一方面在精神上愉悦了他们的身心,为其现实中的交往、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引导;另一方面,日本动漫中潜在的军国主义、杀戮、色情等背景,也消极的影响着青少年的一代。日本本有的意识形态,以动漫为载体,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有形无形的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如果仅仅接受日本的糟粕文化,那中华民族的复興大业由谁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由谁来发扬?

1 利:日本动漫积极影响着中国青少年一代

大和民族也有着固有的积极文化,讲求“忍”精神,力求开拓进取。日本曾学习中国汉唐文化多年,在礼仪、儒学、佛学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根基。从日本动漫中,我们看到忍精神嬗变出来的励志坚韧、意志坚强的精神。

从我国专业的动漫网站,占据点击率高榜的是《海贼王》、《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等精品动漫。这些动漫可以说将大和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倡导团队合作、协调一致、为了团队和自我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纯洁高尚的友谊、确立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当然也有高尚的爱情的追求。这些动漫的主人公多能克服艰难险阻,为了梦想自强不息,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影子。日本这种励志性的动漫少了说教的意义,更没有对具备这种精神的人物进行过多的“神化”。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分子,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主流的坚强意志最终把他们导向了成功。

商品经济社会的每一件事物都被打上了金钱的烙印。物质追求的高速运转,人们沉湎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造成了精神家园的极度空虚。青少年也不能例外,他们在追求华美衣服、时尚自行车的同时,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了他们精神上的病态发展。动漫虚拟出来的空间,让青少年找到了发泄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没有功课的压力,没有家长老师的管束,更可以肆无忌惮的勾画自己理想的蓝图。他们在这里寻找到了朋友间的友谊,自我失去的自信,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梦想的爱情。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漫,以特有的绿色画风,让沉浸在学习海洋中的青少年,身心都得到放松。

日本是一个可以容纳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他们不仅吸收其他民族的优势,也将本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融合成有时代风格的大和文化。这种先进传统在日本动漫中也体现得非常完美,仍以宫崎骏为例。他善于整合国内外优秀传统,然后再清新自然的画风中进行撕裂,再依据本有的文化特色进行重组。其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内涵,无形中影响了观看动漫的青少年,使青少年得到更多的课余知识。

2 弊:暴力、凶杀、色情场景对中国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日本作家北野武《向死而生》中讲述到死亡本体论思想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一方面在宣扬积极进取励志精神的同时,也附带着暴力、死亡的糟粕思想。日本的黑帮组织——山口组,在日本得以横行的原因,正是日本这种文化的滥觞。

据日本一家社会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动漫中大量充斥着暴力场景,其中在正片(正式播放,没有片首和片尾的情节)播放中暴力镜头占有率为13.8%;暴力镜头持续时间平均为三分钟;镜头间隔时间是9分18秒每次。制片商认为,人们心中的压制通过暴力、肉搏的方式来进行宣泄会更加彻底。据不完全统计《海贼王》《圣斗士星矢》《七龙珠》等动漫中,大量的灵魂消失、撕裂肉体、截肢断体画面充斥其中。在我国,收看动漫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他们的主观判断能力还不够全面,仍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虽然动漫主旨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但大量的肉搏、暴力、凶杀,会助长他们的暴力攻击思维,做事冲动,最终引发事端。

色情产业是日本的特色产业,色情元素在日本动漫中占有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色情在动漫中的展现也是多元的。我国在引进日本动漫时,会对其原有的暴力色情元素进行删减,但一些不法商贩,色情网站,进行售卖。如:《天上天下》讲述的是武士精神复兴的年代,一所高中学园。学校的校服以短小、暴露为主,高中女生的内裤、乳房等暴露无遗。在前几集的剧情中,男主角被打到女生裸露的“胸怀”中,女生不仅没有害羞,还要与其结婚。青少年处于青春萌动的年龄,大量的SM、乱伦、同性题材,会使他们对“性”产生懵懂的好奇,进而促进荷尔蒙的分泌,造成学业下降、精神不集中,甚至引发性犯罪。

3 文化弊端:日本动漫中糟军国主义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新时期,中日两国的矛盾根源在于日本某些右翼分子不能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日本的战后发展中对日本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日本动漫中,无论英雄题材,还是青春题材,在暴力凶杀,还是青春题材,在暴力凶杀,个人英雄主义的背后,军国主义这只“无形的手”操控着曲折的情节和唯美的画面。

日本人视天皇为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而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人是大神后裔。以此,日本人大肆宣扬种族优秀论,企图建立以大和民族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军国主义由此而生。二战时期,其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各个角落。虽然二战战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军国主义的风气,但仍无法根除。

在日本动漫中,军国主义复活、宣扬种族优秀等思想充斥其中。《X战纪》中,主角为了在世界末日到来前拯救世界,而最终牺牲了他的朋友桃生丰真;《奥特曼》中的奥特兄弟以战胜怪兽拯救世界为己任;《足球小子》中幻想日本足球称霸全球,等等。这不得不说是日本民族自强、自我激励的宣传力量,但也是日本民族自卑心理的一种异化。

这种畸形、极端、变态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文化,通过动画一方面教育本国青少年,燃烧他们盲目地崇拜热情;另一方面,将这一思想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与日本“异化”军国文化相互碰撞,对正在形成的价值取向、人生取向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日本动漫在其励志性、时代风格、愉悦性上有着巨大优势,他们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要。日本动漫影响而来中国的几代青少年。中国青少年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这并不为过。这些动漫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着中国的青少年,其中的军国主义、色情文化不断侵蚀中国青少年逐渐成形的心理。30年后,受日本动漫弊端的影响,我们会不会以为日本人是为了拯救中国才发动的侵华战争,会不会以为中国是日本文化的子国家,会不会以为我们的先祖是天照大神?如果真的产生了这些悲剧,那么日本动漫就是造成悲剧的刽子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

参考文献:

[1]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李建军.论犯罪发生的文化原因[J].法学论坛,2007(3).

[3] 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篇5: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课题研究报告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实验课题研究总结 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距离,是人类21世纪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快捷窗口。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青少年一族,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一网情深。其实,这个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内容却良莠混杂,精彩而无奈,一半是鲜花,一半是陷阱。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上网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孩子永远在一片安全的网上世界冲浪。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国际互联网研究中,网络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互联网自我国从1995年开始向公众开放以来,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4次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到12月底,我国上网人数已从95年的7000多人,发展到9400万人。在上网人群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即目前我国有1600万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渐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超过了真实社会对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加强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是当务之急。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本课题富有挑战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本课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下,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采取新方法、新策略;研究角度的创新,从不同角度,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入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研究理念的创新,突出以生为本。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研究理念为指导,结合新课程,汲取当今国内外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生为本、关爱生命、注重成长,结合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将理论的分析与中国目前青少年心理实际案例紧密结合。

二、课题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结合《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以及上级团组织的相关文件精神。

1、网络是一种工具,是信息化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好坏与否,关键取决于如何正确应用。

2、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学校应当掌握网络教育主动权,加强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应加强关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教育。

4、全社会应积极营造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要坚持疏堵结合,引导为主,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网络观,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防护、科学应用意识。

三、实验目标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通过“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课题研究,力求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内心需求及上网的高峰期,并进行分析探讨,为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树立其正确的网络观,从而确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我校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趋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正规化。

1、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影响的探讨。

2、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不利影响的探讨及对策。

3、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4、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四、研究对象 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实行抽样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内容

1、青少年对网络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态度的研究;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双重影响的复杂成因的研究;

3、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

4、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因素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上网查询.2.问卷调查.3.书写报告.4.统计数据.5.总结报告

七、研究思路

首先阐述何为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心理素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的,并且受这些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育人,从环境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环境决定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动因。因此,环境对心理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引出网络环境这一概念,网络环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指出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在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有亿。总书记同志指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再次,列举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个案,通过事例对本课题进行辨证的研究。可以采用问卷、实地考察、个案跟踪的调查研究方式,分别对青少年、青少年人的父母、青少年人的老师、网吧老板以及社会其他群体分别进行调查,收取第一手资料。

最后从中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回归到实践,循环往复,接受检验、修改总结。切实控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使青少年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借助于校园这样一个平台,找出一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让他们通过自测的方法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自身心理素质的变化以及反思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2、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网站媒介,向在校学生宣传网络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关注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问卷调查表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让在校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信息素养;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来几次大讨论,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家校共通、齐抓共管;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让其慎重对待网络;开展法制讲座,邀请专家、司法人员做报告,以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理论回归实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收集各方面、各阶段信息,进行认真综合分析,边实践边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九、研究结果

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调查报告还显示,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其次是在网吧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和聊天室,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o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十、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篇6:开题报告:论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1.8.18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查分析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国际互联网研究中,网络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自从在大一下学期买了电脑后我的生活就再也离不开网络了,自己也不清楚这是一种迷醉还是一种堕落。在这暑期之际,我决定挖掘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青少年上网现状,及上网目的(一)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

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二)调查报告还显示,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和宿舍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但作用不大),孩子们总是想方设法上网。

(三)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娱乐目的、实用目的、网络技

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O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娱乐”、“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二、上网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积极影响大多数产生在自觉性比较高的轻声念升上,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基本与此无缘。

(二)、消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总的来说,消极影响的威力要比积极影响的大得多。

三、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

(一)、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首先,要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要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家长和教师应当与青少年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比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分析上网的利弊,并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向他们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使他们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当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时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制止。大众传播媒体应在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政府应巧妙运用行政、经济、市场、法律等手段和自身调用资源的优势,强化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管理和调控。再次,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假如说你身边没有网吧,甚至连电脑都不会有那你肯定不会上网,哈哈。首要的是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形成一套网络监管机制。要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打击网上犯罪,尤其对营业性网吧,要严格地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人类文明自开始以来,道德就成为调节人类行为的基本手段。道德调节的范围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是形影相随的。没有道德约束,互联网就会成为潘多拉盒子,诱发和滋生出比现实社会更严重的邪恶和犯罪,最终危害人类自己。虽然,道德并没有强制力但他现在仍然是约束我们的又要力量,合理利用道德的力量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互联网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因此,我们在研究提出自己的网络道德规范时,可以而且应当认真

研究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成果。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融合我国的传统美德。其次,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道德往往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网络道德也不例外。关注、宣传网络道德,是当前大众媒体和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再次,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同时,还要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

(四)、推进网络的法治化进程

“法”是准绳和依据,无“法”则无“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要尽快把网络文明纳入法制轨道,实行以法治网。针对我国网络立法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修改现行法律,使之适用于网络信息犯罪;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信息犯罪法规,特别是应该建立一套保护青少年隐私权和禁止色情资讯的特别规范。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加强网络立法工作时,既要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又要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近几年,国家为促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青少年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因此,必须加大普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以法治网,既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多数人迷恋网络都是因为觉得现实世界无聊、没意思等等。或许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同伴,或许是父母太忙受到冷落等。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受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一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上一篇:电大应用写作作业下一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