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备课能力

2024-06-03

浅谈教师的备课能力(通用8篇)

篇1:浅谈教师的备课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备课能力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的,完成预期任务,更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可以说,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备课的质量呢?

一、现状分析

根据主管教学十几年来的经历和教学常规的检查来看,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教师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较多,而关注课标(教学知识体系)的较少。

2、教师喜欢用现成的资料,也就是教辅材料,教师备课依靠教辅的,依靠网络资源的比例越来越高。

3、教案写得好的,课不一定能上好,而上课精彩的原始备课教案不一定就好。(上课与教案不一致。)

4、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写在本上的教案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认为形式备课是一种负担。(形式是抄,实质上是“不动脑”,目的是应付检查)

二、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1、提高教师对备课的认识。

让教师清醒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备课不仅是写在本上的教案,而且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及教学对策等等。

我们知道备课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这里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具体的,设计者通常需仔细考虑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如何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何设计好讲授要点、课堂体提问、作业布置。这些内容在脑中起初都是混乱而无序的,只有深入思考,对它们进行整合,使之清晰化、条理化、深刻化,才可以在授课时成竹在胸。把思考所得书面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这些都是必须的。

即使是一名成熟的老师,教学艺术也是无止境的,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收获,用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思考、完善,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教学的事。因此,教案的存在很有必要性,不可能取消,2、尽量减轻教师备课中写的负担。

减轻教师备课写的负担是有必要,一是对于那些能熟练掌握教学知识体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可以简案。二是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不断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好教学同伴互助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使教师把备课不再当作一种负担。

3、加强教师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每学期开学前通过教师学校的教材培训和教师的自学,完成对教材的通读,确定知识网络,用教学参考对照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难点。

4、加强集备。在个备的基础上加强集备,个备对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可以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我校除有学年集体备课组外,还成立了音乐、体育、英语备课组。

5、检查情况反馈要及时。

学校总是按照惯例对教师的备课教案进行月常规检查,由于每次都事先打好招呼,教师很少会出现严重缺备或漏备的可能。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不再过多地考虑备课的质量好坏。其实,老师和学生一样,大多数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看重备课检查,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是多么希望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本时,能认真看看,给自己美言几句,对成功做法写上一点表扬的评语和激励性的评价,哪怕只是点滴的肯定也好,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安慰、鼓励和满足。

于是每次检查后,我们都要在第一时间,召开教务会,对于备得好的教师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做法和到位的地方提出表扬,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以大力张扬和推广,对有进步的教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对备得不太好的教师,尽量用委婉的话语给以启示和点拨,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备课质量

我感觉,如果检查教案,也向教师给学生判作业一样,给于是党的评语鼓励,也能改善教师备课的质量。

6、运用听评课方式,检查教师的备课效果,发挥听评课作用充实教师教学经验实现有效教学。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也非常有效的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加大听课力度,督促教师备好课。

7、进行备课评比,激励教师备好课。

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进行备课评比,激励教师备好课。上学期,我校二、四年级学年组被评为学校优秀备课组。这极大鼓舞了教师集备的风气,推动了学校备课的质量,进而促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一。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老师们在备课思考和书写过程中享受愉悦、感受成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能够备好课,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篇2:浅谈教师的备课能力

根据主管教学十几年来的经历和教学常规的检查来看,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教师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点较多,而关注课标(教学知识体系)的较少。

2、教师喜欢用现成的资料,也就是教辅材料,教师备课依靠教辅的,依靠网络资源的比例越来越高。

3、教案写得好的,课不一定能上好,而上课精彩的原始备课教案不一定就好。(上课与教案不一致。)

4、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写在本上的教案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认为形式备课是一种负担。(形式是抄,实质上是“不动脑”,目的是应付检查)

二、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1、提高教师对备课的认识。

让教师清醒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备课不仅是写在本上的教案,而且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及教学对策等等。

我们知道备课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这里的每一环节都是相当具体的,设计者通常需仔细考虑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如何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何设计好讲授要点、课堂体提问、作业布置。

这些内容在脑中起初都是混乱而无序的,只有深入思考,对它们进行整合,使之清晰化、条理化、深刻化,才可以在授课时成竹在胸。

把思考所得书面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但这些都是必须的。

即使是一名成熟的老师,教学艺术也是无止境的,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收获,用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思考、完善,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教学的事。

因此,教案的存在很有必要性,不可能取消,

2、尽量减轻教师备课中写的负担。

减轻教师备课写的负担是有必要,一是对于那些能熟练掌握教学知识体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可以简案。

二是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不断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好教学同伴互助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使教师把备课不再当作一种负担。

3、加强教师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把握。

每学期开学前通过教师学校的教材培训和教师的自学,完成对教材的通读,确定知识网络,用教学参考对照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难点。

4、加强集备。

在个备的基础上加强集备,个备对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可以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因此,我校除有学年集体备课组外,还成立了音乐、体育、英语备课组。

5、检查情况反馈要及时。

学校总是按照惯例对教师的备课教案进行月常规检查,由于每次都事先打好招呼,教师很少会出现严重缺备或漏备的可能。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不再过多地考虑备课的质量好坏。

其实,老师和学生一样,大多数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看重备课检查,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是多么希望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本时,能认真看看,给自己美言几句,对成功做法写上一点表扬的评语和激励性的评价,哪怕只是点滴的肯定也好,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安慰、鼓励和满足。

于是每次检查后,我们都要在第一时间,召开教务会,对于备得好的教师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做法和到位的地方提出表扬,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以大力张扬和推广,对有进步的教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对备得不太好的教师,尽量用委婉的话语给以启示和点拨,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努力的方向。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备课质量

我感觉,如果检查教案,也向教师给学生判作业一样,给于是党的评语鼓励,也能改善教师备课的质量。

6、运用听评课方式,检查教师的备课效果,发挥听评课作用充实教师教学经验实现有效教学。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也非常有效的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加大听课力度,督促教师备好课。

7、进行备课评比,激励教师备好课。

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进行备课评比,激励教师备好课。

上学期,我校二、四年级学年组被评为学校优秀备课组。

这极大鼓舞了教师集备的风气,推动了学校备课的质量,进而促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一。

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老师们在备课思考和书写过程中享受愉悦、感受成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能够备好课,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指导幼儿园新教师备课【3】

一、新教师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教师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还没有掌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备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拿来主义:重教参,轻思考

教参,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用书,其价值、作用不言而喻。

新教师由于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到位,又缺乏教学经验,在设计活动时往往依赖教参上现成的教案。

一篇成熟的活动教案往往环节清晰、重点突出,作为参考借鉴对于新教师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然而如果照搬照抄,不加思考,教师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无法深刻领会活动各环节设计的意图,更谈不上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了。

例如,许多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会忘记要说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于教参的机械记忆,而不是将教参上的话经过深思熟虑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 形式主义:重过程,轻目标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指导思想,缺乏对教学目标明确地认识,教学过程只能是流于形式。

然而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认为只要知道整个流程安排就行了,他们急于把活动中的每个步骤罗列下来、熟记于心,把每个细节考虑周全、安排妥当。

然而在对教学过程精益求精的同时,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通常被忽视了。

这也是笔者曾经的亲身经历,刚工作一个月时,我备课笔记上的活动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活动目标一栏却空空如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填写。

笔者就此问过许多刚工作的新教师,他们也坦言在撰写活动目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备课时往往是本末倒置,先写好活动过程,觉得该活动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就写上哪个,而不是活动围绕目标来进行,这样实际上就丧失了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

3. 本位主义:重教法,轻学法

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只想到教师该如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幼儿,而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怎样主动学习和获得新的经验和技能。

例如绘画活动“我给老师画张像”,一位新教师在出示范画后的指导语如下:“你们看,他把整张纸都填满了,所以等会我们小朋友画的时候也要把脑袋画大一点,尽量把一张纸撑满。

剩下的地方是背景,也应该涂满颜色,可以画许多小斜杠,涂上朋友色,也可以涂成五颜六色,总之整张纸要涂满。

”这就像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留给幼儿自由创作的余地。

如果教师能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肯定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另外,新教师由于对幼儿缺乏了解,在备课时也往往缺少对幼儿回应和反馈的预设。

许多新教师备课时会把每句要说的话都详细地写下来,但这句话对幼儿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是否有必要说,却很少斟酌。

例如一位新教师设计的中班活动《我为祖国过生日》,在导入之后她开始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大家齐刷刷的回答:“过。”

“那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是哪月份吗?”话音刚落,就有几位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记得我的生日是几月份了?”“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有妈妈记得。”

“我也不知道。”

甚至有一位小朋友问道:“老师,月份是什么啊?”这位新教师没有想到4-5岁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记住自己的生日,可以说创设的这一活动情境是失败的。

二、新教师备课的要点

新教师在备课时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归根究底是没有掌握备课的要领。

为了保证备课的质量,新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1、备幼儿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应是师幼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在备课时要避免教师本位主义的影响,把幼儿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关注他们的兴趣与需要,以促进其主动学习为宗旨。

这就要求教师活动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幼儿,根据其年龄特点及学习需要,分析他们先前的经验和已有的认知过程,确定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达成活动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新教师应当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备课前要对全体幼儿做充分的了解,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新教师对于孩子的了解则需要在日常活动中细心地观察,在理论书籍中不断地积累。

2、备活动

(1)制定目标

目标是活动过程设计的依据,又是评价活动成功是否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确定好本次活动的目标。

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个别幼儿的需要。

完整的目标内容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个领域。

举例:语言活动《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目标:①理解故事中词语:××、××。

②通过看图片,能够说出老虎没有了牙齿的原因。

③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逐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纲要》还分别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领域提出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因此新教师应仔细研读《规程》和《纲要》,以此为准则,从中领悟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制定活动目标的基本方法。

(2)确定重难点

搞好教学,必须善于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也就是说,要努力抓住重难点。

①怎样确定重点:新教师在明确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应分析过程中哪些环节为关键点应重点进行。

对于有教材的活动内容,那么应分析出教材重点,教材重点一般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而教学重点则需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而定。

可以这样说: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指教材重点。

②怎样确定难点:凡为大部分幼儿所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就是难点。

难点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抽象,幼儿难以理解。

处理这一类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多举实例,多做演示,给幼儿以丰富的感性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另一方面难点来自于幼儿,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孩子,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

(3)设计教学法

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基础上,要落实“怎么教”、“怎么学”,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幼儿实际进行教学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

教学方法应包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授,复习巩固;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考,鼓励创新;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教学具的操作和使用等。

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学法”,并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以促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备教师

(1)组织语言

教育教学活动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语言。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

一位教师有着极为渊博的知识,但如果他不能通过鲜明、准确、精练、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新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才能让幼儿透彻地理解、明确地操作,达成最高的活动效益。

(2)设计教态

教师组织活动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

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使幼儿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

如果教态生硬死板,没有什么手势,或者姿势很不自然,幼儿就会感到兴致不高、无精打采。

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应该认真设计自己的姿态、表情和手势,研究如何掌握得体的教态。

(3)进行试讲

教案写好了,是不是就等于备好课了呢?不是的。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

为了更好地改进方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活动前试讲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试讲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非讲出声音来,利用早晨散步时间边走边讲,或者在临睡前默讲一遍。

这对于熟悉教材,改进方法,发现问题,弥补漏洞,都有很大的作用。

篇3: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备课能力

一、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新课标为具体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思路, 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 要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在备课之前, 应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 通读全部教材,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组织形式、练习手段、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 重点就抓得越准, 难点就容易突破。

二、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

由于在体育课中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的内容, 加强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性、竞争性, 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知识, 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三、教学环境的合理设计

教学环境, 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他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 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 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 相互制约的,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 在备课时, 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 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另外, 要求体育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其成长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并且使之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重视课后反思与小结

体育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间断性, 所以体育教师的“课后总结”显得十分重要。勤反思可以检查课的课堂效果, 所用的教法、学法是否恰当;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运动量是否适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何优点;哪个环节需要改进, 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在下一堂课实施,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4:提高历史教师备课能力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适应形势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备课环节。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提高历史教师备课能力的策略。

一、认真研读课标,做到以课标引领教学

课标是教师施教的标准,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熟知本课的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把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备课前必须研读课标,做到以标领航。

二、要有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的能力

历史教材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它汇集了编者的智慧,既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又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去研究教材,钻研教材特点,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联系和思想方法,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

三、要有开发课外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备课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最大限度地提升教材和课程资源的价值。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遗址、文物、互联网等资源,以及各种人力资源,认真挖掘与教学有关的课程资源。对那些有利于教学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使之转化成符合教学实际和新课改要求的新的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在整合这些资源时,应注意选择内容的目的性、科学性、通俗性、教育性、时代性、趣味性、适当性、适量性。

四、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长于形象思维、直观认识。如何把历史知识生动、形象、直观、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发展,为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空,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配合新课改下高速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历史学科教研组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历史学科教研组建设有利于历史教师备课能力的提高。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教研组长要加强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组内让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帮助教师更新和转变观念,从而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教研组长要组织学科组教师上公开课。教师讲授公开课,是提升备课能力和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参与公开课活动的教师可以是不同年级、不同教龄。课前,教师要集体备课;课上,教师要一起听课;课后,教师要认真评课,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最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注重专业成长。教研组的功能之一是研究教学,因此,教研组长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从中搜集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一步形成研究成果,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备课能力的提高。

六、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所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历史教师要走出本校,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多听名师授课,通过交流、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加强兄弟学校间的教研协作,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另外,县、市等各级教研室也应定期给历史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总之,提升教师备课能力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篇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标题:浅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作者单位:濮阳县五星乡中心小学姓 名:王金花 电 话:*** 科 目:初中数学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一中

王金花

摘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究竟怎样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教师打造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备课;高效课堂;

第一,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对教材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理解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内化的广度与深度与驾驭教材的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内化不是教师对文本教材或者教参文本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对一章内容的整合,甚至是整个学期、整个学科教材的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占领制胜的高地,才能在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站在一个高度,而不是仅仅教好这一节或这一单元上。要知道教材是经典,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并且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各科学习都不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学习,所以我们还要备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实践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第二,备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在这中背景下的备课,自然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努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于是弊端便出现了: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习惯于把学生当成课堂上主角,而学生也习惯当配角,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一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上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 “学生怎样学”上来。备学生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要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我们要想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我们必须投其所好,要把知识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做作业、提问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学生才能学会。二要了解他们的学情。为什么差生会越来越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授课时没有了解他们的学情。我们设置练习题、布置作业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设置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否则,就会导致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为此我们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新旧知识有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着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必要时设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第三,备教法。

教材了解透了,学生了解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教的方法了。是让他们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学习还是通过实验来获得?我们就需要依据所教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好好设置了。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也认为适合教材所教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备课时我们就需要先仔细选择一下教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传到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备学法。

课堂并不是只是老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碰到仙人,它让你选是要金子还是学点石成金的方法,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我们肯定会选学学点石成金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才能学会,怎样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这就要求我们备学法。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才能在以后离开学校后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不教的目的。

第五,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

通常说的“教案”一般是指在授课之前的授课计划,可以说是“教前案”。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还应该有课后的反思,谓之“教后案”。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遇见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师的元认识能力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课程学习、鉴别、开发、利用、追踪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实践和标志,特级教师纱福敏认为“创新教学三个标志,即情境、留白、反思”此话在理。教学反思工作教师应认真践行。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先积累“内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多学习。主要是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杂志是最好的学习信息库。

2、多听课。集各家所长,树自家之风格。通过听课,尤其是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备起课来就省时省力

3、多总结。学有体,教有心得,把这些熔为一炉,上升为理论,即教学总结。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提高,讲学习、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机制,使自己的“内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爱憎和欢乐,我们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是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备课可以 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参考文献

篇6:浅谈教师的备课能力

嘉善高级中学褚宝福(314100)

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一线教师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是如何备好课。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突出的是“生成性”,因而备课只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教学的轮廓和线条就行,重点放在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上。本人认为既然是备课也就应该重心放在上课前,要做到“生成”,没有充分的“预约”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成”要充分的展现,没有足够准备的“预约”是不可想象的,至多是一些零星的“生成性”火花。

为此本人认为教师备课时还须做到如孔子所说的“三思而后行”。

一思“谁在学习?”——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但教师在备课中真正从学生主体考虑安排教学却相当难。首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每一教学班学习主体的特性:至少从下列三个角度分析,其一是同一年龄段的共同特征,其二是不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其三是不同个体的特征。每个角度又从三个层次分析:其一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二是学生的认知特征包括认知水平、认知层次、认知能力等,其三是学生的情感特点、价值观特点等。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其次需要教师设法找到把握学习主体实际特征的有效途径。考试?个别谈心?日常行为检查?还是不记名问卷调查?这些确实是比较有用的途径之一,但下述方法或许能给我们了解学生主体特征以新的启示:本人在《市场交易的原则》内容备课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到教室“卖笔”,其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格而且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价格,甚至带有强制出售的性质。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事后还要求同学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意见并说出理由。

后来的课堂实录证明:教师事先不露痕迹地创设一种场景并和学生一起扮演角色,给学生以真实的经历,充分的体验。学生会通过行为、言语和文字充分而且自然流露出其真实的全部的实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看问题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看待人生的人生观;学生情感世界的真实实际。而教师则就可以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充分有效地备课,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二思“怎样学?”——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已经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常识,但问题是这里的“渔”究竟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应该怎样授?这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想明白的事。

我对本校近100名学生进行过有关高中政治课学习的预测性调查。下述的调查统计数字给人以启发:1)你喜欢上政治课吗?——7.3%;2)学习政治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占74%、书本和时政知识占94%。3)怎样学习思想政治课:背出教材概念和问占87%、背出加理解的占97%。

据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解决好“渔”涉及内容时,至少应该包括解决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其二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其三是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学?”

备课时如何准备引导呢?

本人以新课标思想为指导,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吸收利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完善、提升自我知识、自我情感、自我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教师备课时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及相关时势材料等、学习环境、教与学的策略。备课时做到:一备学习教材,主要是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知识点、能力点、伦理点道德点、思想点等;二备学习环境,主要是充分考虑相关知识学习时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及地方特色环境等;三备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备教师教的策略和引导学生学会学的策略。其次是从实际教学过程的设置看应将上述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来组织教学以落实怎样学的问题。具体是第一步:将相关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感悟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将学习和生活二者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将学习异化,将学习功利化和目的化。以此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作理性思考:学习生活里到底有什么?我应该从学习生活中得到些什么?也就是首先让每个个体学生独立去思考面对学习生活到底要学些什么。然后设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明确每一个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以此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三步,设置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学习生活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以提升自己素质。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具体如何运用上述方法、运用到何种程度等等,教师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来安排。以此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同样如高一下册第七课第一节第二框《市场交易的原则》内容备课时首先在上面虚拟教学情景基础上,设置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交易事件,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做理性思考。包括思考交易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交易是否成功及理由、交易是否吃亏或便宜及理由等。其次引导学生个体自学教材知识分析虚拟教学情景和“交易事件”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引导学生以简单合作方式(如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上述发现的问题并探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市场交易状况的调查报告。

三思“学得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断取得进步。

教师备课,准备教与学的过程是主要内容。但教师在备课时思考设法把握教与学的结果也相当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绝大多数时候被人为地分开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教学过程和考试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行程序。因而教师备课时很少将教与学的结果划入备课的视野。更谈不上思考如何去了解结果和把握结果了。更为甚者由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教师、学校手中,学生只知有关结果的结论,而不知结果是怎么来的,更不能领悟得出结果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因而学生并没有把自己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至少是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没有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是看作一种教师或家长给自己的一种负担,或者是为了将来谋生所必须的一种工具即将学习功利化倾向。“还权于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掌握分析学习过程和结果。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才能进步,小思小进,大思大进,不思不进。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考虑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性思考,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应该完成这样两大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确反思什么?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教师备课时同样必须明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认知内容掌握程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思自己对获取知识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及事物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程度。其次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实践中本人一般设置这样一些形式:1)教师布置基础性、理解性和能力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自解决,事后提供相关参考答案要点,要求学生自我批改找出不足之处或错误所在并记录在固定的本子上,说明出错的原因。2)教师提供或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情景,先独自分析后组织讨论或辩论,最后又自己小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记录、有原因分析。3)设置模拟场景(学生事先知道或不知道),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是一个极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应用能力、感情、情操、价值观极好的方法。

篇7: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

初三二部 张学武

只要是教师都要备课,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备课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了解在新课程下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创造性。从编写教案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是边看教参边备课边写教案。备课时过分依赖教参或教案集,很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2、制定目标过于笼统。目标都来自于教学参考用书或教案集,教师未能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及时加以调整,阐述笼统,缺乏针对性。

3、以学论教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能意识到备课要了解学情,要备学生怎么学,即怎样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往往做得不好,怎样组织、如何开展,心中没底,为此,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或教师注入式满堂罐的现象。

4、设计教教案简单化。设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习题的处理大都要求学生按教材或练习册的要求完成,很少作调整或增补,无开放性、生成性、个性化设计。

5、教学反思空洞。许多教案后面都有教学反思或随笔,但大都只有三四行字,多则七八行,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没什么价值。也没有自己的典型经验给人以借鉴。

6、教案与教学分离。抄写教案时,许多教师没思考所抄的内容,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它们从教案集上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颁发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利用课间时间用心去看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并快速地思考、修改而批注在课本上,罗列出教学的提纲或轮廓,理一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出现了抄写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现象。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老师如何科学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这不只是仅仅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

2、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要学习什么、得到什么,从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3、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备自己,有四层含义: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的积淀,科学知识需要刻苦的汲取,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人格魅力,教师的情感立场、理想精神、敬业态度、超功利的道德品格、负重前行的超常意志,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很深的影响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

4、教师备课更要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就要研究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必须紧紧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最重要的阵地。既然要以学生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时空,教师应退到次要的位置,来扮演学生活动的欣赏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备课主要是准备这些方法,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去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也可以是一种激励;引导的内容既有方法和思维,同时也有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道理。

5、注重课前的二次备课。在备完课后,不是只等上课,必须再看一遍教案,进行一次再备课。把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再仔细琢磨一番:教法是不是非常恰当?问题这样提出是不是恰如其分?某个问题放在前面先讲到底好不好?……这样临时再做些增、补、删、减,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使教案越发完善,使教学内容熟烂于心,使操作教学过程更加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使整个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这样,虽然教案书写乱了点,但课前准备充分,心中有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重点,讲起课来才能自如、潇洒,课才能讲活。我认为,那种讲课时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的死板的教学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而那种教学重点不明确、课堂上离题万里的胡侃乱讲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学效率因此也就不会理想。

6、备课的环节多用留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备课过程中的留白,最重要的即是把原来教师提出的问题交由学生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变换的又一体现,也是新课程理念规范教师课堂行为的一条严格标准。“教学设计的理念上要从关系入手,关注教学中人的存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生活世界的多向互动及其效果。”然而,如何让学生既充分发挥自主性,又不天马行空,达到所谓的“效果”比原来的科学设置课堂提问远远难得多。此外,备课要真正具有深度,还应注重提炼,追求深入浅出。备课时,对课文固然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但最终在进行课型设计时,应追求集中的目标体现和简明的教学步骤,这样有利于教师课堂的自由发挥,产生较好的讲授效果,当然也为学生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开放的空间。

篇8:浅谈教师的集体备课

关键词:集体备课,备教材,研讨教法,驾驭教材

集体备课, 是学校教育中为落实教育培养目标, 在教师中开展的一项集体教研活动, 它的宗旨是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以夺取最佳的教育效益, 它可集思广益, 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搞得好, 就能使教师在集体研讨大纲、教材和教法中, 使各人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学术造诣得到充分的交流。集体备课是完善个人、优化群体、服务教学, 夺取最佳教学效益的好形式。

集体备课的操作, 会因学科的不同以及年级段的不同而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模式。这就如同教学法一样,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法, 也只有在加入了教师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之后才能是有效的。因此, 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集体备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集体备课中学习和运用理论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不能一味地学理论。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其核心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学的核心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学, 教是为了学。

2、集体备课中要下大力气研讨教法

研讨教法就是要寻找适合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 而又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学法。集体备课不可能为每个人设计出教学法, 但通过集体备课的坦诚交流, 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研究的东西。集体备课研讨的学生实际, 一般说来又比较贴近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 只要你在其中倾注上自己的智慧和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 集体备课就会帮你找到有你个人特色的教学法。

3、集体备课中要研讨怎样驾驭教材

驾驭教材的艺术或者课堂教学的艺术, 并不在于让学生认知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 而是在于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揭示隐藏在其后的奥秘, 让他们品尝他们劳动的喜悦, 进而激发其更大的学习兴趣。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讲得过多, 讲得过细, 讲得过烂, 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可供思考的余地。说得刻薄点, 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个人知识水平的表演, 这种居高临下漠视学生、倾盆大雨式的灌输, 滔滔不绝的讲课不仅累坏了老师而且也害了学生。集体备课应在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重点、难点或易混点的认知和突破上做文章, 研讨好讲和练的艺术, 选准各种事实和现象与所要揭示的奥秘之间的接合点, 以及串起各种事实或现象的那些线索, 届时引导学生去认真寻找并由他们自己去揭示和认识那些出人意料的东西, 让学生们自己去品尝或体验他们的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喜悦或权力感, 这才能称得上驾驭了教材, 集体备课应下大力气研讨这种艺术。

4、集体备课中要注重教师的素质培养

集体备课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 使群体集体优化, 不断上档次, 使每个人都成为所教学科的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集体备课就担负着这项重任。当我们的教师都是从大纲、考纲而不是从教科书来备课时, 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致力于引导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而不是怕讲错了教材中的什么东西时, 我们的集体备课就真正地上了档次。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话讲清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 我们的集体备课也可以说是上了档次。

5、集体备课应当有必要的时间保证

确定集体备课的时间是必要的, 但也未必每周都搞一次, 重要的是要讲求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如果没有准备充分, 就大可不必凑数, 而有时研讨一个或几个问题就有可能在一周或几周内连续搞上数次。讲质量而不图形式, 务实而不搞花架子, 应当是集体备课的一个宗旨。

6、集体备课要进行检验、总结性的教后二次集体讨论

上完课后,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不经意地聊聊, 听听学生的声音, 知道学生的想法, 再一起坐下来讨论讨论。相同的教材, 大家讨论过的大致教案,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执教者, 先前的备课肯定有许多成功的预设, 有许多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都一一说出来, 加以肯定。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备课时认为可行, 实际上不可行的, 或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的情况, 这时, 再坐下来回顾, 第二次讨论, 正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检验理论、改善理论的指导思想, 使教学活动在纵向上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通道。每人最好把第二次集体讨论后的感悟书面写下来, 以作经验的积累。集体备课还可以辅以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听课, 一样的教材, 集体的讨论, 不一样的老师、学生, 不一样的课堂, 每人一定会有有趣的发现。

上一篇:矿山测量实习总结下一篇:央视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感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