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化学组

2024-06-25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化学组(共10篇)

篇1: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化学组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校开始观摩“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化学教研组是由李静老师和我分别对学生现场授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最后由我们组开展评课活动,我校雷校长也适时做出点评。

参加这次活动感觉收获很大,并体会到了学校领导及所有关专业人士的用心良苦。这次活动肯定能够触动一批教师,通过活生生的范例,我相信多数参加这次活动的教师可以走出对新课堂的迷茫。当然,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我和他们的差距。我觉得跟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

1、从教案的编制上

李静老师在教案的编制上简练合理,从教案的设计上能够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重难点把握也很到位。设计了两个活动与探究并通过几个追问的问题对学习难点进行了揭示。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了简练的习题,其中学生互相仿照示例出题并互相检测是一个亮点。能力比拼的六个问题充分向学生揭示了化学源于生活又走向社会的客观规律。思维拓展板块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2、从学生合作学习上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到生活生产中,整个教学组织都不完全局限于教材的设置。学生之间的抢答也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让我感悟到了学生自主、合作、快乐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3、从学生的评价上

注重对学生表现的适时评价,评价语言也灵活多样,都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点燃、唤醒和激励的效果。通过恰当的点评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亲和力,这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从学生学习效果上

这样的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大胆放手,充分的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李老师能做到合理简练的编制教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适时对学生以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想不好都很难。作为一名新老师,这次活动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收获也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尽我全力,虚心学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2: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化学组

本学期我校开始观摩“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化学教研组是由我们学校的成文赐老师和我以及刘刚老师分别对学生现场授课《化学反应速率》,最后由我们组开展评课活动,我校张校长也适时做出点评。

参加这次活动感觉收获很大,并体会到了学校领导及所有关专业人士的用心良苦,正如张校长对我们全体教师所寄予的:“平庸的教师是讲授,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这次活动肯定能够触动一批教师,通过活生生的范例,我相信多数参加这次活动的教师可以走出对新课堂的迷茫。当然,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我和他们的差距,也感觉到我们学校在创建新课堂活动中跟先进学校的差距。我觉得跟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

1、从学案的编制上

刘刚老师的学案的编制比较简练合理,从学案的设计上能够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也很到位。比如:刘刚老师的学案也是一页A4纸的,课时化的特点最为突出。学案分为: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过程;知识比拼;能力比拼;思维拓展六大板块。学习目标很规范,并没有写出明显列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条目,但具体的学习目标隐含了三维目标。重难点把握也很到位。学习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与探究并通过几个追问的问题对学习难点进行了揭示。知识比拼栏目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了简练的习题,其中学生互相仿照示例出题并互相检测是一个亮点。能力比拼的六个问题充分向学生揭示了化学源于生活又走向社会的客观规律。思维拓展板块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2、从学生合作学习上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探究得出化学原理并加以运用到生活生产中,整个教学组织都不完全局限与教材的设置。学生之间的抢答也体现了学生竞争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通过学生学生活动的设计让我感悟到了学生自主、合作、快乐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3、从学生的评价上 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对学生表现的适时评价,评价语言也灵活多样,都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点燃、唤醒和激励的效果。比如付丽宏老师的通过给小组表现的喷绘显示笑脸的设计既结合了本课题的学习主题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张朝辉老师虽然和学生接触不多,但通过恰当的点评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亲和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4、从学生学习效果上

这样的课堂,效果能不好吗?两位老师都做到了大胆放手,充分的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刘刚老师能做到合理简练的编制学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适时对学生以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想不好都很难。

篇3: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化学组

关键词:同课异构,初中化学,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一、“同课异构”的本质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基本流程

“同课异构”是以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媒介,由几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当时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等特点,结合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教学要素的理解,构建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科教材充满活力,并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最终完成同一节课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课例形式.

“同课异构”这种交流形式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探究,以探究模式呈现的“同课异构”(基本流程图如图1).

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练,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化学课堂教学的素养与质量形成于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取决于老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我从“同课异构”和有效教学的角度,以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元素”一课为例,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教材整合、课外素材的选择等环节的优化策略.

1. 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有直白型和婉转型导入两种.直白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直接切入课堂教学主题.婉转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方式、素材的简单过渡,引领学生进入新课教学的方式.前者目前采用率较高、较普遍;后者有多种呈现形式,包括多媒体视频、设置疑问导入法等.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导入新课的有效途径.

如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元素”一课:从生活中的服饰、青花瓷说生活中的元素,300年前古希腊人认为万物是由土、水、气、火四中元素组成,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等环节,引导学生解读“元素”的含义,指出“元素”在生活中各个领域都有用到.今天的化学课中的“元素”和前面提到的“元素”有相同之处,从而引入本课.

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式,均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新课导入方式必须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切合主题、生动形象、简洁直接.

2. 教材整合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教教材,再加上对学科价值的理解不透彻,没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的意向.教师要成熟驾驭新课程,最好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的“重构”———教材整合,这个“重构”又因教师理解不同,个人学科素养不同,从而对认知的理解而“异构”.

如“元素”一课,内容主要是从化学学科角度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而组成结构决定性质变化,性质变化决定用途.不同教师整合如下:一位教师紧扣元素教学主题,抓住元素概念三要素“1有相同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这就明确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也表明元素只论种类而没有个数的特点.”

上述教师整合教材的共同风格是:从学习主题人手,围绕重难点内容并逐步突破,实现“三维”目标,有很大的创新之处.“同课异构”下的初中化学教材整合是将教科书的内容和教科书以外的相关内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有机地重新建构,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紧扣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素养、认识水平及科学发展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课堂模式的有效性

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的简单化设问方式,而需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育教学价值等方面设计,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材隐性内容的探究,达成“三维目标”的要求.

如一位教师讲授“元素”中有关元素、原子、分子的关系时,以水为例,用一幅图片的卡通画形象的说明H、O元素组成水,H2O是有水分子构成的,H2O分子是有H、O原子构成,清晰找出元素、原子、分子的关系.

其实运用各种手段都是为把知识传播给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必须坚持直观性、通俗性、开放性和补充性原则.教师可适当补充文献、图片等原始资料,适当播放简短的视频,介绍一些科学演绎的来龙去脉.

4.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化学学科本身是科学生动的,而描述它的语言文字有时则是抽象和简单的,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可靠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创设对话式或者谈话式的情境,让学生走进、体验、感悟化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面部表情,使化学课堂“活”起来.

学生的需求,是教学最大的需求;扎实有效,应是检验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教师能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有学科价值且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让化学课堂更生动、深入、有效,是化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5. 课后总结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重视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后的总结课环节往往草草收场,从而影响一节课的整体效果.课后总结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既要简明扼要、系统完整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又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探讨不同方式总结的有效性.

一节怎样的化学课才是有效的,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追求有效教学的方向永恒不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课堂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课改理念不断进行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及在课后反思和教学改进中逐渐将其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更新和专业素养的再提升显得更为重要.正如著名化学教育专家毕华林先生所言:“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缺乏科学性,教师不是企图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而是通过重复机械无聊的提问去诱发学生正确的回答.”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化学教师对学科的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教师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中国教育学刊,2008(6):62-65.

篇4:同课异构:《老王》

一、设计思想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对于像《老王》这样在清新的文字中藏有深刻意蕴的作品,可以探究出许多丰富的思想来。我抓住几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和几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话来设计教学。几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老王的外貌描写为什么很冷酷、可怕?老王和“我”在双方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的?金钱在“我们”的交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理解“我”和老王的品性、情感。探究了这些问题之后,就不难发现老王之不幸是时代的伤痛;作者的愧疚则不仅是对自身的剖析,也是对那个让人不幸的时代的反思。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几天,我一直在读《老王》,真是越读越觉得感动,越读越觉得沉重。《老王》让我不断地思考个人、阶层、生活、时代、幸运与不幸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探讨、品味来理解这些方面的关系,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

(二)为什么把老王的外貌描写得丑陋、可怕?

1找出文中对老王外貌的描写。

明确:①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②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2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王?

明确:①这是鲁迅式的“将不幸撕开给人看”,令人有一种刺心的痛,引发人们对不幸者更深的同情。②这与《巴黎圣母院》中描写敲钟人卡西莫多方法相同,以丑陋的外貌反衬其高尚的品质。③是“我”内心的一种救赎。“我”与老王之间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是“我”客观地记录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但后来“我”渐渐醒悟,老王死前来“我”家时,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却还关心“我”,让我愧疚。因此,我“残忍”地描写出老王丑陋可怕的外表,是“我”对自己的“残忍”,是将自己的灵魂剖开给人看,这样“我”愧疚不安的心才会逐渐安定下来。

(三)品味文中几处句子蕴涵的感情

1体味“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中的感情。

明确:“哥哥”与“侄儿”后的逗号是作者有意为之,诵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有个哥哥”,让人心头一热,可惜“死了”,又让人心头一冷。后面的“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也是让人心头从热到冷。“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说明老王的孤苦伶仃。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老王瞎了一只眼,如果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那是特定的社会时期物质匮乏造成的,这是一种共同的不幸。

为什么说是“也许是得了恶病”而瞎了眼是“更深的不幸”呢?“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我们可以推想,一个年轻的光棍“不老实”,大多是寻求一种生理的、情感的慰藉。而老王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了“恶病”,这已是不幸;又因为得了“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自然是更大的不幸了。我们不禁会想,像老王这样善良、勤劳的人存那个时代却无法获得常人的家庭的温暖,是谁之过呢?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说的“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的含义了。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句话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明确:“我”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而老王却说“住那儿多年了”,说明在老王心中那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住的地方。因为住在那里他得不到亲人之爱,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没有家的温暖,所以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而不说是他的家。

2“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老王不要钱,为什么后来又接受了“我”的钱呢?

明确:老王在这一生中,觉得只有“我”是他的亲人。香油、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粮油限购的年代,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他要将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世上最亲的人。而“我”却要给他钱,这让他很为难,他最终还是尊重“我”的意见,接受了“我”的钱。

(四)探讨金钱在“我”与老王之间扮演的角色

1找出文中有关金钱的句子。(略)

2金钱在“我”与老王之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合作探究,并尽力挖掘金钱背后隐藏着的情感与意蕴。)

明确:①金钱是爱心的媒介。老王因为年老,又有一只“田螺眼”,靠拉车勉强维持生活,因此,在“我”看来,给钱应该是一种爱与同情。

②金钱是交流的鸿沟。当老王给“我”送冰想减半收费时,作者说“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这两个字集中反映了“我”在经济上或精神上的优越感。而“减半收费”则反映了老王的忠厚善良和对“我”家的亲近。但“我”没有理解老王的善意,更没有把他当朋友、亲人,只是种居高临下式的爱心输送。

③金钱是引起“我”反思的醒木。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香油给“我”,说“我不是要钱”,而“我”却硬将钱塞给他。到后来“我”反省这件事,发现老王是把“我”当亲人看,而“我”却误解了他的好意。所以作者反思说“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五)探究老王和“我”在对方眼中各是什么人,并说说理由

明确:在“我”眼中,老王仅仅是一个熟人。我常坐老王的车,“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明我们之间仅仅是熟人,感情的交流仅说“闲话”而已。因为是熟人,所以在钱钟书得了病的时候,“我”才请老王送他去医院。也因为有了这种熟人关系,出自同情心,“我”的女儿送了鱼肝油给老王治夜盲症。而老王生病了,我不知他得了什么病,也没有去看望他,也不知他什么时候死的。这些说明老王在“我”心中并不是亲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相处得较融洽的熟人。

在老王眼中,“我”是他的亲人。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时,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他这样做表明是亲友之间的帮忙;“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说明他了解“我”家的处境,能够换位思考。“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说明他有一种亲人般的关心。而老王一个勉强度日的车夫,生病还要吃药,只能“直僵僵”地、“直着脚”走路,在死前一天却给“我们”送来了“好香油”“大鸡蛋”。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来“我”家?是一种亲情,如果他只把“我们”当成熟人,可能有这样的举动吗?

总之,熟人不等于亲人,反映了“我”与老王之间交往的不平等、情感的不平等。

(六)“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合作探究这句话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渐渐明白”,是我当时并不明白,我对老王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只是在后来,我“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是慢慢反思的结果,也是我“愧怍”的原因。

“幸运的人”自然指我,“不幸者”自然指老王。联系“我们”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我”应该是“不幸的人”,而作者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人”,是因为“我”虽然遭遇不幸,但相对于老王这样最苦难的下层百姓来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要“幸运”得多。

对“愧怍”的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我”与老王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对方把“我”当亲人,“我”却把对方当熟人,感情交流极不平等。这令“我”愧疚。

(七)小结(总结《老王》的写作意义)

篇5:生化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为贯彻落实秦州区教育局“万节听课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聚焦课堂、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在上学期全员公开课的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历时将近半个学期,在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与配合下、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下,得以圆满完成,下面就本次活动做一简要总结。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的第一感受是我们生化组的十位教师在思想上都很重视,态度都很端正,全力收集了教学素材,合理设计了教学策略,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付出了很多。第二个感受是老师们都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三个感受是老师们以精巧、实用的课堂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以渊博的知识、飞翔的思维激荡着无数求知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老师们用勤奋努力精彩演绎了教育的艺术,诠释了教育的无限魅力,他们追求着教师的幸福,收获着教育的喜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者的教育观念,都在转变,不同程度的在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有意识的树立起创新型教师的理念并在积极实践。从知识的传授看,由一言堂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主动获取知识。

2.参与者态度端正,每位教师对所讲的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能精心制做教学课件,达到了更理想的效果。

3.课堂上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特点,大部分教师都能立足生活,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调动学习热情。

4.注重材料的积累、收集、知识的拓宽、延深,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把知识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让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空间。

5.课型丰富、导入丰富、内容丰富、气氛特别活跃,这都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式。

6.授课语言经典、自然流畅。如王水老师语言的经典幽默,体现了超凡脱俗,唐

丽娟老师课堂语言的声情并茂亲切又富有激情,都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7.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注重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如王学习老师的一节高三生物复习课以及九年级(汪继忠、王巧梅、马斌)老师的化学复习课。

8.大都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放开嘴巴大胆地说放开思维大胆地想,放开手脚大胆的做。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为:(1)有的老师在教学时间把握上不是很准,教学环节有些拖拉,出现了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2)有的教师板书随意性太大,没有很好的进行设计,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3)有的教师没有很好解决课堂的生成的问题,没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机智不够。(4)课堂上有些讨论性的问题才刚刚展开就急于匆匆收场,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来得急思考,未免有些流于形势。(5)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成绩极其必要,但对知识的正确客观的评价也同样重要,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中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没有指导,这样容易使全班同学迷惑不解。

学无止境,教艺无涯,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广大教师不断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积极进取,团结合作,以扎实的业务功底,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不断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共享知识,共享理想,共享情趣,共同书写教育的精美华章。

附:同课异构公开课安排

第四周星期三上午高三化学(授课内容: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张慧琴高三四班

第二节王水高五四班

第三节评课三楼会议室

第五周星期三上午高三生物(授课内容: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一节曹具田高三五班

第二节王学习高三四班

第三节万虎仓高三五班

第四节评课三楼会议室

第七周星期三上午九年级化学(授课内容: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第一节王俏梅九年级一班

第二节汪继忠九年级三班

第三节马斌九年级五班

第四节评课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

第一节裴爱英

第二节顾晓丽

第三节评课

三楼会议室 八年级生物(授课内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八年级二班八年级三班 三楼会议室

生化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生化教研组

篇6:语文组同课异构学案

参与备课人:刘晓冬、张双峰、李红杰、李园园、武静静、谭冰茹、毛凤敏、邸继锋

执教者:刘晓冬、张双峰、李红杰、毛凤敏

《端午的鸭蛋》学案 ●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学习难点】: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学前测试】: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

“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

【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其中《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胡同文化》收入高中教材。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品读其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情趣。●

【检查预习】: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

硝药()腌腊()络子()大襟()

车胤()⒉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

城隍: 肃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整体感知,小组讨论】:

明确: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去 写?

⒈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⒉高邮的咸鸭蛋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你能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下吗?

⒊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4.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提示:注意作者的写作角度)

●【品读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⒈“平淡而有味”例:

⒉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⒊ “有淡淡的幽默”例:

●【各抒己见】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 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教师寄语】:和琦君一起喝过了浙江的“春酒”,和汪曾祺一起品尝了高邮的“咸鸭蛋”,你是否发觉在我们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中,有许许多多令人值得品味的东西?用你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探寻生活中那些最平常、最朴实却又耐人寻味的东西吧!或许你会发现,我们昌邑的土地上,也有她与众不同的一道地方风景线!

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地方文化!

【课外拓展】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众说之中,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⒈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⒉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 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⒊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⒋写符念咒 :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 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 避邪,所以日落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另一种重要的 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 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 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另 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 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 ”字。据说,这样可使百 鬼畏惧,保命长生。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 ,但在 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⒌早晨取龙须水:

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 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⒍上山采青

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⒎佩戴五彩缕

五彩缕,又叫朱索,端午这天人们以青、红、黄、白、黑五色丝线合成细缕系在小孩子手臂上以求一年平安。这一习俗与古代五行思想的流行分不开:五色代表五方,黄为中央,属土;青属木,主东方;白属金,属西方;黑属水,主北方;红属火,主南方。五彩缕镇五方妖孽,以保一年安康吉祥。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⒏饮雄黄酒:

雄黄则是一种中药,具有解蛇毒、杀虫祛痰的功效。在端午习俗中,雄黄主要用来对付“五毒”。五毒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蛇五种动物,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这些动物开始肆虐,威胁人类的安全。所以这一天人们常常把菖蒲切成碎末,和雄黄一起泡入酒中,制成雄黄酒,饮用之后,把剩余的涂抹于小孩子的面颊、耳鼻等处,有的还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王”字,然后挥洒于床帐周围,以驱除虫害。

篇7: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语文教研组2012年11月

这几天,我们一起目睹了1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他们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法、手段的更新,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在进步!我们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美好明天!我们相信,在“生本理念”的引领下,在三环节的实施中,在教研人员和广大老师们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下,“博采众长”“为我所有”,一定会让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辉煌灿烂!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在讲课和评课的交流中,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良好。

1、教师都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老师边一笔一画的板书课题,还让学生书空,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2、大部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段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中杨老师的《鹅》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通过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龚老师的《孔子拜师》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孙艳在表演中对话,并达到了背诵。

3、部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能做到灵活处理。

4、一些教师多才多艺,表演能力强。感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

二、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想达到的境界和目的,没有目标,也就谈不上效率。只有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导航。

1、本次的14堂课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正确流利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依据低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像金焰老师让学生动笔、动口、动脑,闫玲老师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指导,这样把语言文字落到了实处。

2、能紧扣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紧扣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并让自己的教学始终瞄准目标的教师,是聪明的教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这次的绝大部分课在这方面下了功夫。

三、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许多教师能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一方面,在对话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对话中引领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合作,做事要亲自实践体验,对所有人要有爱心等等美好的品质。同时,在训练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方法,从而整合三维目标。

2、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在朴实、扎实、真实上下功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真实。自不必说,特别是这次4堂抽签课文就是要努力追求真实。

2、朴实。主要表现在多数课件使用得体,为教学服务,不哗众取宠。如像赵琳老师用自己女儿的雪景照片,让学生感动感染。还有一些课都是自己亲自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3、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读的训练,有数量、有层次、也有质量,并落到了实处。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景,进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并落到了实处。②词句理解到位,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强化揭示,为学生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活动,只是途径,只是手段,教学的进步贵在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打造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骨干教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这次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于词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有几个重要的词,一是理解,二是推敲,三是揣摩,四是领会。课标要求在语境中推敲词语的意思。

我们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读懂文本,弄懂作者和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调整学生的体验,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单调,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1、教师指导读不到位。注重了小组交流,但对于朗读忽略了一些。

2、对学生的评价语就是“真对”“很好”“真棒”,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也是“真对”“很好”“真棒”,三、关注学生不够。

首先是关注全体不够。有的学生多次回答问题,而许多学生成了“陪客”“看客”,甚至一些学生在那儿无所事事,不知所云。

其次是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语病不纠正,学生说的话不完整也不让他补充完整,而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妙言妙语,不抓住,不深化,这是十分可惜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四、部分教师的课,教师表演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悟得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机会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少。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有的提的问题太大,或者表述不清,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怎么回答,造成尴尬的场面,还有的教师是填空式的提问,一问一答,选择问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我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潜心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许多教学中的偏差与失误无不与此关联,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教参,潜心全文,反复诵读,读得朗朗上口,读懂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感情。有些教师自己都没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能指导学生吗?对文本要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利用,但是课本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文本文本,教学之本。所以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二、对教学中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

在观摩课、比赛课中,许多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来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讨论、同桌交流,似乎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合作,还包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而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次课堂教学展评中,有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不到3分钟,能有什么效果吗?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吗?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种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能完成,或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

2、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去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叽叽喳喳,胡闹一同。实际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仓促。

3、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少数“优生”的对话,要防止讨论时间控制不当。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教师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有的讨论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但学生仍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深入和展开,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达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没什么话可说了,即使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教师也应结束讨论。

4、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

三、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1、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的关系

学习课文当然要理解内容,从学习语言来讲,应在理解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我们指导研究性学习,但也并不完全非否定和排斥必要情况下的接受性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但同时必须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必要进行探究,比如,一个字怎么读,照着拼音读下来就行了,还有必要探究吗?当然,我们说的接受性学习,不是指那种完全被动的学习,而是指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3、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关系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如果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连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不予指出那恐怕就是教师的“失职”。

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实在。

这次的教学展评,一个教师上课,忙坏了一大批的人。制课件的老师,还要在上课时随时关注电脑,一旦操作出了问题,上课的教师不能处理,只有电脑老师来处理,还有几个递话筒的,我们上课的教师可不可以走下讲台自己递给学生话筒呢?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有的上课时,配音的音量太大了,把音量调小,这个问题多简单啊,也不能。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篇8:“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心得

———萧伯纳

2011年12月20日上午, 庆阳市新课程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在庆阳一中举行, 我很荣幸能获得这次听课、学习的机会。来自庆阳一中的史丽萍老师和庆阳二中的杨娜老师分别做了一节内容相同的高中英语课——— (人教版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她们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处理课堂事件的能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使用、课堂效果的高效, 都体现出她们深厚的教学功底。

两节课后,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王洋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让我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使我找到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一、娴熟的课堂鼓励性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们不仅仅在教会学生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 我们也在用我们的课堂表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丹麦教育家叶斯伯逊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小孩子学习本族语言学得那么好呢?原因很多, 其中一种评价方式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受到关注和鼓励。”因此, 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角色, 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鼓励性的语言, 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乐于学, 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 也培养了情感。这两位老师都善于用赞扬、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如“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clever”“good job”“well done”。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大动脉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样,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也动了起来。但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具有有效性?我认为只有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准合作学习的时机, 明确合作学习的步骤, 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两节课当中, 两位教师较多地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这样不仅烘托了课堂气氛, 而且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 并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对教材要深入挖掘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材。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众多教材、教参进行选择、整合, 而且可以根据所教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取舍、补充和调整教材, 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素材, 对于教育主题不那么明显的教材, 教师要善于联想, 通过文本再构, 设计人物或情节有机体现教育主题。在教学中, 史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提出:“If you were a biologist, what will you do now?”“What do you think of bird protection?”这些问题让学生不仅学到文本表面的知识, 而且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文本外的问题。

篇9:同课异构:《背影》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主点评”,笔者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点评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等,在点评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本程序是先独立点评,再相互交流。该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点评”: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i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同时该设计也用于语言和内容浅显有味,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文本。用于这类浅显的文本时,标志性环节“四点评”的内容也随之调整为:一、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所起的表现作用;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子所起的点睛作用;三、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所起的起承作用;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本文采用后者设计。

该设计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网络化教学来体现。如果每人面前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每一步点评都可以让同学同步上传,即时交流和分享。

【设计步骤】

一、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曾有同学说:我自己读《背影》,读得很感动,上课被老师一讲,却一点也不感动了。这堂课我们就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点评,在点评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表达的特点。

点评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依次来点评:第一,点评词语,感受一些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i第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第三,点评段落,探究一些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第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看点评的精细程度如何。

这一环节是要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按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调整):

1.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精彩的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均可)旁用铅笔写上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选四五个词语即可。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成员间相互倾听,相互完善;然后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学生已说到位的不再重复),和学生分享,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的“背影”。点评:一个描写父亲形象并不重要的词,与前面“最不能忘记”搭配,引发读者奇特的阅读期待。

第2段:“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的“簌簌”。点评:见形、见声又见情,把自己的悲伤表达得特别充分。

第4段:“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点评:表面上是叮嘱茶房的次数多,实则是内心对儿子的疼爱呵护多。

第5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中的“紫毛大衣”。点评:家境困顿的背景下,这件衣服非同寻常,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与呵护。衣服的背后,站着一个慈祥可敬的父亲形象。下文父亲穿的可只是普通的“棉袍”!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中的“橘子”。点评:又一个非同寻常的物品!借债度日的父亲前面刚和脚夫讲价钱节省开支,这里却为儿子买额外的“奢侈品”。普通的橘子,是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点评:准确地表现了父亲走平路的特点和不易,也巧妙地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的“攀”和“缩”。点评: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手和脚的吃力动作。正是这两个动作,引发了儿子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进发。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中的“东奔西走”。点评:简短的四个字,包含了父子两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几多艰辛与困苦,给人无限的想象。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大去”。点评:父亲这个沉重的词引发了儿子的哀伤,也引发了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于是有了这篇《背影》的诞生。(顺势解释:朱自清后来自述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2.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

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关键的句子旁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关键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选四五个句子点评即可;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评:这一句让读者知道本文写的是回忆,自然地引出下文,也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2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点评:这一句点明回忆的内容是家庭遭受不幸的特殊时期,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增加了阅读的沉重感。

“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点评:这一句让人看到了父亲的坚强,给眼泪簌簌的儿子带来安慰和温暖。

第3段:“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点评:这一句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第4段:“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在谋事和送儿子的两难选择中,还是把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儿子,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送行细节。

第5段:“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细心,与后面买橘子的感人情节相呼应。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点评:这一句是这个情节内容的总领,也体现了父亲关怀的细心和周到。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点评: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点评:点明了父亲独自去买橘子的原因,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这一句是本段的焦点,也是全文的焦点。文字不多,却细腻准确、真挚感人。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点评:这一句与上下月台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让人读到的不是轻松,而是酸涩和敬重。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又开始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了,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真正放心。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照:走了几步就回头,就担心儿子跟上来。父亲的牵挂之心并没有跟上自己向前的脚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点评:这一句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牵挂和感念;再写背影,对前面的感情表达起到了深化作用。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点评:这一句呼应开头,表明由前面的回忆回到了现实;家境的不如意,为全文再添一份悲情,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点评:这一句在悲戚中再现背影,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深化和提升的作用;妙然天成的结尾。

3.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探究重要段落在全文中的起承作用;本文共有七段,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每一段旁都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每个段落与主题“背影”的关系。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教师点评: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6段: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面呼应。

结论:全文没有一个段落是可有无可、游离主题“背影”之外的。

4.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揭示梳理出全文的写作特色;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铅笔在课文标题上方的空白处写下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多方面来梳理点评:点评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特点,再稍作展开,并点出该特色的效果;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

学生自主点评、组内交流后,形成小组的共性认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不同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分两步:第一步,原来自己是怎么点评梳理的:第二步,经过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点评梳理的。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有:第一,选材独特。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用“背影”来表现父亲,表达父爱,不仅新颖,而且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第二,选点巧妙。写父亲,可以写平时的父亲,也可以写特殊时段的父亲。作者就选择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这个祸不单行的“家庭不幸时段”来写,这时的父爱会异乎寻常地感人,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而这个时候自己的感情也特别脆弱,最容易表现真情。第三,结构精巧。开头写背影;主体部分先为写背影一步步铺垫,再正面描写,然后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文章结尾又写收到父亲“大去不远”的家信后眼前再次出现背影。前后呼应,不仅精致,而且巧妙。第四,感情真实。作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写父亲的好,而是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写自己曾经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太漂亮,直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给他,艰难的攀爬动作引发了他心灵的震颤,才良知发现,真情涌动:末段又坦诚地写父子关系出现波折,如今两年不见,父亲又惦记着我和儿子;收到父亲的信,说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伤感不已,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还有他的几次哭也很真实,不会让人感到矫情和虚饰。朱自清自己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第五,语言朴实。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情的表达。语言全部来自日常生活,非常朴实,但又非常亲切和真挚。

二、反省自己的点评得失

每人自主反省自己在整个点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与同学、老师的点评相比,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需要保持,哪些方面必须调整需要完善。

先独立完成,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最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边听边诊断分析,并及时给予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和习惯,人是在反省中自主走向成熟的。

三、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讨论一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下。

讨论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这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言行不以为然了。但讨论交流的目的也不是对父母一味肯定,要根据情况,正确认识。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综合出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时促进学习的深入。(略)

五、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间相互检测。

最后教师也列出一些字词现场检测,如: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

再聚焦妙语佳句,美美地读。让学生自由诵读描写“背影”的段落,读出感受,读出感动。

篇10:语文组同课异构竞赛方案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推进“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广泛应用,完善“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参加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选拔优秀的参赛选手,特举办本次活动。

二、活动参与单位: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活动期间其他教研组无课教师参加听课。

三、活动实施步骤:

1.2012年10月23日第六、七节课在小会议室进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由三位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2)严格按照“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并确定最优学案印发;

(3)由王亦飞负责制作“语文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集体备课活动现场”字幕

2.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下午在语文组教研室抽签。

用课件形式。

王亦飞负责在显示屏制作“语文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授课活动现场”字幕安排多媒体教室卫生打扫和按时开锁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

4.评委:

贾正龙汪祎魏军尹强杨桃

以上有课教师请自行调节好自己的课程。

评分表由语文教研组组长陈爱萍提供,每13张装订一份,共装订5份。授课前提供给各位评委。统分由教务处郭巧凤、陈海兰统计。

5.评课活动

11月1日第六、七节课由语文教研组长组织进行组内评课。

要求:找出各自授课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各环节在授课中还存在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总结,在总结会上由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进行发言。

6.总结会:

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大课间及第八节课进行。

地点:小会议室

记录:陈海兰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评委。

第一项:各级备课组长就评课活动中授课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发言;

第二项:教研组长总结发言;

第三项:贾校长指导讲话。

第四项:公布评委打分成绩;

备注:王亦飞负责摄影、摄像并在小会议室显示屏制作“语文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总结活动现场”字幕

备注:本次活动的教案、学案、课件及所有发言材料电子版交郭巧凤,纸质版交陈海兰。活动结束后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结合“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写本次授课活动的体会并上交(包括纸质版、电子版)。

清源中学教务处

上一篇:宝鸡市2012年中考考生网上填报志愿说明下一篇:刘墉画马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