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文明语言

2024-04-11

使用文明语言(通用8篇)

篇1:使用文明语言

使用规范语言 传承中华文明

责编:程丽芸 陈莉

编者按:近日,普通话水平考试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已结束,不少考生走出考场后表示:一测试才知道,一些常用字存在误读和误写,而且对字的文化涵义知之甚少。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中华文明和规范语言遭到了网络语言的挑战。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本版几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从辞典中学习使用规范语言

人文学院副院长

陈立新

规范的语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由谁来制定的?在印刷媒介时代,新词往往较早地出现在报章,然后会出现在书籍,最后被收录到辞典里。也就是说,新词条要被出版周期较长的词典收录,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得到权威语言学家的认可。因此,语言规范化的工作是由语言学家来承担的,最后是以辞典的形式公之于众的。

然而,当我们跨入电子媒介时代,因特网上出现了“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爱词霸”等无时不被更新改写的百科全书和辞典,仿佛所有网民都是权威的语言学家。语言的规范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往日的辞典还会有规范语言的功能吗?近日出版发行的《辞海》第六版,增收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萨达姆、叶利钦、下岗、黑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网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3G、MM、博客、闪客”等一万多新词条,而像“超女、PK、雷人、山寨、囧”等使用频率很高的网络流行语却被挡在门外。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年轻人在追逐流行,而上了年纪的人却在怀旧感念。当我们揭开纳西族东 1 巴文化的神秘面纱时,才发现是古老的东巴文字——“斯究鲁究”让时间凝固,是古老的东巴经典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是古老的东巴习俗让丽江古城绽放着她独有的魅力。不言而喻,语言的教化作用是其规范性的重要内涵。

因此,在考察语言的规范性时,要兼顾语言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既要照顾到沉淀下来的书面语,又要照顾到口语(包括网络社交流行语)。十年一修的新版《辞海》在秉持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性,特别强调对新词条作出既准确又科学的阐释。

毋庸置疑,纸质媒体的权威性还是凌驾于电子媒体之上的,但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敲击键盘取代了书写记录,阅读纸质媒体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权威的辞典只能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最近东莞、深圳街头出现的“图书馆ATM”使得市民接触图书更为便捷。当然,我们更期待《辞海》电子版的早日问世,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在线查阅,让人们能更便捷地学习更权威、科学、严谨的汉字。

2,上海应带头说好普通话

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郑闽江

在上海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上海市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和受重视程度是其他城市远远不能比的。40年前,能说好普通话的上海本地人不多,所以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专门把上海话里最容易被误会的语言说出来,足足笑倒了全中国。现在到上海不用担心听不懂上海话,年轻人的普通话早就克服了不会翘舌音的弊病,只是在舌根音的发音上还有些缺陷。而年纪大一些的老叔叔老阿姨和你聊天时的普通话基本上是巩汉林的戏剧小品水平,没什么听不懂的。可以说,普通话在上海的普及程度和运用水准在全国非北方方言区名列第一。

上海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易接受新事物,注重参考和借鉴“外来语”,不断地从中衍生出形象生动的新词汇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方言,夹杂着英语和电脑用语是这个城市话语的特点。上海一些聪明的年轻人似乎很乐意创造,每天都会有新的语言派生出来:无论是从开埠时期十里洋场一直流传至今的词汇“司伯灵锁”(英语spring,弹簧锁)、“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或混凝土)、“派克大衣”(英语parka,风雪大衣)、“派司”(英语pass,证书)、“老虎窗”(英语屋顶为roof,屋顶上的窗子英译为老虎窗),还是当今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立升”、“拗造型”、“发调头”等等,无不显示出海派文化极大的包容性。

上海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普通话和标准汉语,不仅能保证其对中华文化的引领,也表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修养和水平档次。相反,如果不使用标准汉语语音和高水平文字,在语言中带着俚语土话,夹杂英语和不规范的电脑用语,最终会贻笑大方。一位美国外教对我说,为什么在美国被视为垃圾语言的电脑话语在中国这么流行?一位台湾游客说,你们在国语中夹杂英语和我们30年前差不多。口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交的招牌,文化水准、受教育程度均在其中。所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及个人的内涵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3,只求意会不重言传的E时代语言

本报记者 陈 莉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与时代接轨,具有亲合力的特性使其被迅速广泛地运用于当下年轻人的日常口语表达之中,成为各色“潮”人们的关注焦点。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了网络语言独特的魅力让其在年轻人中如此受宠?那些貌似生硬难懂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网络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汇的变化最为显著,旧词新译,汉语新词,甚至是一些网络符号的出现都给形式丰富的网络语言奠定了多样化的表达基础。例如“青蛙”,“恐龙”,“贤惠”,“灌水”这些词都早已摆脱原先的含义,依次转变成了 3 “丑男”,“丑女”,“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随便乱发文章的意思”;而像BF(boyfriend=男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栏系统),CU(see you=再见)这样的英文缩写也是使用率极高的表达方式。网上聊天时单一文字表达显得有些单调,网民们就创造出了表示表情或语气的“象形文字”,即将几个标点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图形。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第一大特点。

网络语言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超越常规语法所导致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影响理解沟通的前提下,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将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组合,例如英汉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等等,而语序的变异和奇特的句式诸如 “兄弟我闪先”、“我还真有点舍不得的说”更是造成了网络语言很大的随意性。另外,语气词、方言词的过多使用也使得网上即时沟通的效果更显口语化。

最后,网络语言也因为主体性的隐蔽而带有着不可避免的粗俗化的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多大年纪,什么身份,你可以扮演你想要扮演的任何角色,随心所欲地说你所想。为了放松而上网所用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很随便,不讲什么语言规范性。还有一些人上网是为了发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或是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他们在没有现实交际原则的束缚下,多少会显得有些肆无忌惮。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网络语言文化的阴影。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使用者是数量众多的网民。然而网民不仅活跃在互联网上,而且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语言就会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中来。不难想象,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规范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愈加贴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现代规范语言的发展,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4,我身边的奇“语”怪“形”

本报记者 赖嘉炜

前几天,闲来无事去论坛转转的时候,发现自己又落伍了,帖子里面有网友说某一个卡通人物“好萌”,一时不理解,去百度一下才知道,“萌” 4 就是可爱的意思。

这就是网络用语。平日里时常会听见周围同学蹦出“酱紫”、“表”、“小白”、“雷”这样的词。老师们可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可是它们已被我们使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与学生和网络的相伴密不可分,经常上网聊天、看帖子就会不经意间把网络用语带入日常生活中。

举例说,上文提及的“酱紫”就是“这样子”的缩略版,“表”就是“不要”的意思,小白是指新手、菜鸟,被“雷”就是被震惊到。网上聊天时如果对方打出“==”,不要以为对方输错了,这个长等号就是“稍等”。网络用语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繁琐的打字输入,也让网络聊天的气氛更轻松愉快。

有一段时间“OTL”或者“orz”这几个英文字母很是流行,在各大论坛上出现频率颇高,最早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打问过后才知道,其实这几个英文字母就是象形图案。再一联想,别说,还真像一个小人两手撑地,双膝跪地的样子,通常用在表达对他人无比崇拜或者是被震惊倒地的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不得不说是广大网民智慧和幽默的体现,它让屏幕上的文字更诙谐更富有活力。于青年人而言,这是一种流行。而对网络语言有大致了解,可以让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的通行更加方便。然而,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不能太泛滥,否则会带来尴尬或误会。记得有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评价美国某一参赛者的表现时,他来了一句:“我被完全‘雷’到了”。在座的同学笑了,老师却困惑了,继而是一阵沉默。还有学生同老师的交流、写作业、考试做答卷或写论文等这些不可怠慢、正规严肃的场合,网络语言也不能随意使用。它再怎么诙谐幽默,也只能存活在网络和密友中。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5,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规范用语

本报记者 程丽芸 11月底,在我校被认定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点之后,我参加了这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通过专栏、开展各种诗歌朗诵活动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规范语言文字意识。而这次通过这样一个测试,我才深有感触。

普通话考试对字词的读音要求很高,字与字之间的音节要分清楚。然而有一些很常见的词语却被我们忽视了。比如,周围的人常会将“不要”两个字连起来读成“表”音,我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平时在网上和人聊天交流,为了加快打字速度,会习惯性地将一些词语连读后用相似发音的字作为代替。久而久之便习惯了这样的读法,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沿袭了过来。

考试的最后一部分是要求自己发挥,根据话题说满3分钟。这是考验标准普通话的水平。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道考题很简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会一不小心说出那些“不规范”的字词,如“偶在暑假的时候和父母出去旅游了”,“路上看见一个打扮很古怪的人,我好汗”,“在那里我看到了好多我好喜欢的东东”等。这些夹杂了不准的发音和网络用语的口语,都是在平时生活中无意养成的。同学间交流的时候都大量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不规范地用着一些常用词句,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习惯。这势必会对我们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规范用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经历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注意使用正确的规范用语,避免不规范用语的泛滥,让我们做不规范用语的终结者。

篇2:使用文明语言

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汇报材料

乌鲁木齐县四十户中学

四十户中学是我县一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的民汉合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学管理,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上级领导和县乡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成为乌鲁木齐县声誉较高的窗口学校,跨入了我县名校建设工程行列,配备了多功能教学设施。学校被评为“乌鲁木齐县文明单位”、“市级综合治理学校”、“乌鲁木齐县德育达标学校”,成为经常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我校现有教学班24个(汉语21个、民语3个)学生712名。在职教职工63名,其中民语教师5人。教师中小教高级中教一级教师26名,小

一、中二级教师13名,本科学历17名,大专学历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全校人数的70%。教师学历达标100%。在职教师中有党员15名,团员19名,教师平均年龄33岁。教师中县级学科带头人3名。干净、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团结、务实、勤政的领导班子,敬业、爱生、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风貌。为四十户中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了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我校认真将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民汉合校的实际,注重创建工作的过程和实效,努力做好此方面工作,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认真抓好组织领导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结合乌鲁木齐市及乌鲁木齐县下发的关于争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文件要求,我校首先制定了争创语言文字示范校工作领导小组,联系学校实际,出台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并及时制定出我校争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实施方案,使语言文字工作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层层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全校师生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其次,学校每年制定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到位,同时将其纳入学校工作之中并贯穿于工作始终。党政领导首先做到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好表率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青少年人文素养为目的,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各部门积极配合,高效开展工作,齐抓共管。从营造优美的语言环境入手,制作长期性的“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标语。继续利用校园小广播,选派普通话标准的学生轮流播音,以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校园氛围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手拉手,民汉师生共同学普通话”、“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使民族师生和汉族师生一同学习普通话,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写字比赛、一次板报评比”的“三个一”的推广普通话活动,真正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使普通话示范校的创建活动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在学校各部门工作实施中,我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性。在各项工作中,无论归档材料还是师生交流均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以此促进学校语言文字整体的规范。同时指导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内部环境,将“双推”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每年一次的“推普宣传周”活动中,为更卓有成效的实施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在“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加大了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学校充分利用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利用黑板报、出学生手抄报、办专栏橱窗、开汉语主题班会、教师硬笔书法展示、普通话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写字比赛、作业展等时机,展示有特色,有创意的宣传活动。并且在每年“六一”、“十一”等节日举办报告会、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等,普通话是否标准作为重要的评分指标。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我校注重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广大教师的普通话素养、运用规范字的能力。及时组织教职工学习各级语委下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强化教职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组织教师针对自身及学生运用普通话、规范字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及措施,从日常教学抓起,要求师生在校内外组织的活动中,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交流。同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讲标准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情况,并把它作为一年一度教师公开课比赛和教案评比的主要评分标准,以语文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龙头,组织教师的普通话达标升级,目前我校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已全部达到标准。其次,我们还把写好规范字作为学校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师开展书法比赛和作品展示活动,达到规范用字的目的。对教师教案和作业批改,要求教师书写和批阅中的用字规范化,我们把教师因书写习惯而导致的不规范字和“自创字”都记录在案,并反馈给教师令其改正。同时,利用我校民汉教师合署办公的优势,充分发挥向民族教师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用字的辐射作用,民汉教师在一所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为民族师生学习汉语提供了语言场所,民汉教师同处一校,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教研教改,对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交流,其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相互传递各种教学信息。这使民汉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促进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2.重视“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育改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不存在民汉差异。要做好课改工作,就必须掌握汉语,不掌握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要掌握汉语,就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时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全面提高各族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民汉合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工作,我校制定了出台了《双语培训制度》和《双语培训规划》、并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和乌鲁木齐县教育局的要求,从2005年9月在上一、二年级开设汉语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上汉语课的同市要求教师在数学课上也要进行初步的双语授课,并特意安排汉语水平较高,经验较为多一点的教师承担数学课教学工作,这对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无疑是一个挑战。为此学校加强了民族教师的业务培训,号召民语教师和汉语同年级教师共同进行业务学习,共同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业务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学校还要求民族汉语教师和数学教师每周至少听汉语教师1至2节课,担任双语教师的教师上相关课程时更要主动去听课。民族的汉语课教师必须用汉文备课。为提高汉语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民语教研组还派出了再吐南老师脱产进修一年。为更广泛、深入地推进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工作,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市、区两级各类研讨活动和组织民族教师参加HSK培训及测试。到目前为止,我校已达到HSK7级的1名、6级的3名、5级的1名,对还没达标的教师学校鼓励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培训,尽快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四、以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语言文字传播的主阵地,我校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大力开发课堂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文字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从训练学生说好每一句话,练好每一个字入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把学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作为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其次,我校积极接受民族学生入学,并配备较强的师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和汉字的书写,努力使他们与汉族学生达到同等水平。特别是在每年十月学习汉语月中,学校民语部全体师生大力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学生分别开展学习汉语演讲比赛,班级与班级开展汉语小报、板报的评比活动,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以及文字书写的规范性。

五、开展在辖区内查找不规范字的工作

我校为了改善普通话使用的大环境,全校统一行动,针对各年龄学段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走出校门,检查身边的牌匾、标语用字情况,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在查找不规范汉字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查找,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反映出社会中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普遍性,从而警示了学生要规范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是作为一名小公民所必须的素养。活动的目的是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理念进一步辐射到校园外,传播到家庭和社会,努力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大环境,同时也为家庭、为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尽一份力量。

在创造活动中,我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了师生推广普通话和规范用字的意识,使广大师生深刻感受到说好普通话和正确使用文字的重要性。我们今后要继续为全面提高我校师生的素质,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整体办学水平而做出不懈努力。

乌鲁木齐县四十户中学

2010年8月 2009——2010学年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大事记

2009.10

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成立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

分工负责,明确职责。

2009.4.15

组织教师学习《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全面2009.4.21 2009.5.10 2009.5.20 2009.6

2009.9.11 2009.9.20 2009.9.29 2009.10

2009.10.27 2009.11.2 2009.12.9 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在学校广泛宣传,召开动员会,开展学习普通话的热潮,规范社会用字,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条件。

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语言文字规范化领导小组检查学生,教师写字,讲普通话的情况。

开展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开始。关爱健康主题中队活动。更换学校各办公室、年级门牌。

整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材料,迎接验收。

师德演讲比赛。

更换校训、标语牌。

教职工书法比赛。

篇3:语言哲学框架下的语言使用研究

人类心智的成长同语言密切相关, 如果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抽象思维能力, 进而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话, 那么语言及其符号表意系统的重要性自然就凸现了出来。因为人的思维依赖语言等符号系统。不但内在的思维有赖于语言, 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和深入了解也须借助语言。如果说, 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于工具的使用, 那么, 在人类的诸多工具中, 最离不开的或最根本的工具莫过于语言。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语言是人类记录历史最完备的手段。人们对历史的了解, 最完备的内容莫过于那些有语言文字记载的历史。其次, 语言往往是人表达意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包括手势、身势语等规约化了的符号。再次, 语言是人际协调的最佳手段, 也是个人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最后, 人们通过使用语言而形成的程式性话语往往成为交流中必用的符号。可见, 从哲学角度看, 语言的影响无所不在, 对人至关重要。人以语言进行思维, 并以语言为媒介和工具与外界交流并施加影响。

自从人类有了思维的能力, 语言就成为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学和哲学像一对亲密的伙伴, 密不可分。两者互为基础, 相辅相成。语言为哲学提供思辨工具, 为哲学研究提供认识思维和意义的视角, 哲学为语言学提供认识论方法, 以便更好地了解思维和意义的本质。从最初模拟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传统文法到命名学派;从威特根斯坦的语言使用论到分析哲学观点以及语言学的各个理论流派如结构主义、蒙太古语法、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毫无例外地都受各种哲学思维的影响, 同时这些语言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丰富和完善了哲学的认识论。

二语言哲学与语言使用的本质

根据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 (Sapir Whorf language relativity) 假说,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包含着自己个体性特征的本体论 (ontology) (Arunoff Rees-Mfiller2001) 。如果认可这一假说, 那么就意味着语言不接受任何外部参照系, 它只在自己的框架中界定“真实世界” (truth) 和“意义” (meaning) 等语言哲学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学 (linguistic) 甚至人类知识系统的重要范畴。这种极端观点的前景显然不被看好, 因为它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唯我论和相对论。而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现代世界, 人们普遍认为各种话语 (discourse) 和各种观点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看, 语言的根本作用是支撑和表达事物并使之“出场”。这里使事物“出场”的途径即语言的使用, 研究话语的产生和理解过程是语用学的核心课题。话语是语言行为, 因此话语本身具有显著的行为性。发轫于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Austin) 并被塞尔Searle等人进一步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现今已经成为语言哲学和语用学中较为完善的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 有些话语在说话的同时就做成了相应的事情。语言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工具具有行为特性, 这种行为具有目的性, 而这种目的性源于交际者的意图。换而言之, 交际者的意图驱使着话语交际朝着交际者的话语目标方向演进。这种情况表明, 交际者的话语目标或意图赋予了话语朝着话语目标演进的动力。话语目标产生的这种话语的驱动力, 将促使话语之间形成相互关联, 并共同指向交际行为的总体与分项目标。为了实现这些交际目标, 交际者还会调动各种话语手段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这就是话语行为的综合性。

三语言与语言使用的探索

在20世纪, 大多数语言哲学家区分并确定了语言或语言使用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句法学研究的是词语和其他语言要素连接起来形成语法单位的方法, 不考虑句子的意义。由于人类智力的局限和学习语言时间的限制, 因此语言的句法必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人类语言的语法必须由有限数量的词和有限数量的组词成句的规则组成。语义学研究的是词和句子的意义。意义通常被认为是词语与世界的一种关系, 指称 (reference) 和真相 (truth) 是语义学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语用学是关于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例如, 说话者能够用语言陈述、允诺、打赌、咨询问题、颁布命令、寄托哀思等等。而语用学主要研究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导思想是:言语是有意图的行为并且受到规则的制约。

奥斯汀区分了说话的三个方面:言前行为 (locutionary) 、言中行为 (illocutionary) 和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言前行为自身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语言学实体被认为具有三个内涵: (1) 声音 (或有形记号) 。 (2) 属于语言学的词语。 (3) 指示世界上的事物的指称和意思或涵义。言中行为由话语的“力” (force) 组成, 言后行为涉及听众的反应效果。在奥斯汀看来,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言中行为与言后行为的区分在于言中行为总要依赖习惯而存在, 而言后行为是自然的或非习惯性的。瑟尔进一步指出, 奥斯汀关于言前行为和言中行为的区分并没有割断言语之间的联系。他借助言语行为的例证, 主张言中行为既表达力量又表达内容。而格赖斯会话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解释了所说 (或试图说) 的话语、会话原则以及语境“会话蕴涵”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四语言哲学下语用学的发展

理论界普遍认为, 语用学的转向始于德国理想语言学派弗雷格及自然语言学派索绪尔。索绪尔把语言从传统的工具地位上升到意义分析的主要手段, 认为把握语言是把握实在的前提。而弗雷格以逻辑学为基础, 开创了“析学逻辑”的研究方向, 从整体上看, 弗雷格是一位典型的语形学代表, 但他的语言逻辑研究思想中闪烁着语用学的光芒。理想语言学派的代表、奥地利语言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语用学的集大成者。此外, 哲学家罗素和语言学者奥斯汀、石里克、塞尔等人也为语用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维特根斯坦在其思想后期提出的“语言游戏”概念把语言的意义构建视为一种规范化、语境化的社会实践, 语言活动不是一种“私自”的行为, 而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 这一思想构成了语用学的核心。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启发下, 利奥塔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奥斯汀则从行为学角度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继而对奥斯汀的“语言行为理论”进行了拓展并提出了语用学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 语言意义的构建不仅涉及具体的语境, 还涉及到说话人的意向, 并进一步认为“意义是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此外, 英国当代的语用学学者威尔逊与斯帕伯从认知学角度提出了语言意义构建的“关联理论”;德国学者阿佩尔和哈贝马斯从社会批判和解释学出发, 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理论, 认为语言的意义构建以交往主体、交往行为和交往历史为前置条件。可见, 语用学中已经被引入了社会交往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语境概念, 从而打破了语形学、语义学的意义构建的分析框架, 解决了复杂多变形势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 是语言哲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房红梅, 马玉蕾.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J].外语学刊, 2008 (4) .

[2]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J].外语学刊, 2008 (6) .

[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4]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殷杰.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言学的构造[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2) .

[7]曹海峰.利奥塔语用学与精神分析[J].理论探索, 2007 (1) .

[8]Chomsky Norm.Knowledge of Language in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0-16.

篇4:使用文明语言

张楚廷教授曾说:“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语言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代表国家。儿童使用文明语言有利于其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的人生发展。培根曾说:“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他应当以时灌输前者而芟除后者。”②因此,我们要引导儿童使用文明语言,摈弃不文明语言。本文试图通过对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进行分析,向教师提供一些以情感为手段的矫正策略,使儿童“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

一、不文明语言的含义

“不文明语言”在《辞海》中解释为“下流,猥亵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粗俗不雅的日常用语。在此,笔者定义“不文明语言”为不礼貌的粗话、脏话。

二、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特征

(一)无意识性

意识作为一种觉知,意味着个体觉察到了某种“事物”。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某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不文明语言已成为其日常交际的口头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使用不文明语言。

(二)从众性

从众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影响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同伴使用不文明语言,无形当中就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压力,必然地跟随同伴一起使用不文明语言。

(三)盲目性

盲目是指对事物认识不清,目的不明确。儿童由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局限,使用不文明语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虽然使用不文明语言,但对所使用的不文明语言认识不清,并不明白其真正含义,只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模仿。

三、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原因

(一)儿童自身内部原因

1. 儿童道德认知能力低下。有关儿童的一项测查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的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第1、2阶段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③在发展心理学上,一般把儿童的年龄界定在3~10、11岁,其中3~6、7岁为学前儿童,6、7~10、11岁为小学儿童。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认知尚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及习俗道德水平的第一阶段,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的道德判断标准,只是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 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体被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④儿童为了满足自己归属感的道德需求,就会“随大流”,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倾向,附和其他小伙伴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以表明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儿童为了和小伙伴儿处好关系,当其他小伙伴儿使用不文明用语时,就会故意迎合,跟着说不文明语言。

(二)外部社会环境原因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性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和改变的,并且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学习。因此,语言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⑤

外部环境中不文明语言的使用以及社会舆论对它的评价都会对儿童不文明语言的使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榜样人物使用不文明语言及其后果,对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有着重要影响。儿童通过模仿会习得榜样人物使用的不文明语言。作为榜样的人物首先是与儿童直接接触的父母、教师和同伴。此外,符号化的社会精英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教材中的主人翁、大众传媒宣传的人物等等,他们使用不文明语言也会对儿童潜移默化地产生示范作用。

四、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矫正策略

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由于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矫正主要从外部环境着手。大众媒体、互联网等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控制;家长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榜样示范作用,要注意日常生活中文明语言的使用,做到家校合一。而教师不仅是儿童模仿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身份,运用情感手段进行矫正。下面针对教师提出一些策略。

(一)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

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要发展儿童品德中的“认知”成分,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就是要儿童认识到使用不文明语言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这就需要向儿童阐明学校对儿童的道德要求及评价标准,等等。但是,其有效性取决于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然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而情感具有疏导功能,即情感能够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矫正。

1. 教师在表述学校的道德要求时要富有真挚的情感。一般来说,一个人容易接受、悦纳他人真挚的情感及言行,对冷漠、无情或不真实的情感,则易于产生反感而予以拒绝。所以,教师在向儿童阐述学校道德要求时要富有情感。比如,教师在向儿童提出“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的要求时,要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对使用文明语言的喜爱,以及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厌恶,这样,儿童更易接受学校的条条规则。

2. 教师要与儿童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感情。彼此间感情融洽,有利于提高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反之,则会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儿童更倾向于听取喜欢的老师的话,“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与儿童形成融洽的师生感情后,教师要向儿童表明自己不赞赏不文明语言的立场,使儿童摒弃不文明语言。

3. 教师要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处于快乐的正情绪状态时,更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反之,则易于拒绝接受。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寓教于乐,让儿童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心境中,这样儿童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要求。面对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教师不要制造压抑的课堂气氛进行说教,而要让儿童在快乐中明白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不道德性,这样更容易提高儿童的接受性,减少儿童的反感。

(二)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儿童摈弃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导儿童使用文明语言。

1. 教师要让儿童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养成有赖于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的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指与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相协调的快乐的或不快乐情绪情感。教师富有情感的给儿童提供使用文明语言的榜样及其受到的奖励,和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榜样及其受到的惩罚,使儿童获得真挚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此外,当儿童使用文明语言时及时给予表扬,使用不文明语言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批评,让儿童获得真切的情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

2. 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且让儿童认识到教师的好恶。一个人对某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他人或他物上去,这种情感迁移现象在年龄越小的儿童身上表现得越明显越普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儿童爱教师之所爱,恨教师之所恶。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让儿童认识到教师厌恶不文明语言的使用,儿童自然而然地就会摒弃不文明语言,转而使用文明语言。

(三)塑造儿童的道德行为

儿童内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不必然地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行为,所以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塑造同样重要,使儿童做到知行统一。情感具有巩固和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强化物,影响人的后继行为。教师一方面要让儿童体验到使用文明语言时快乐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要让儿童体验到使用不文明语言时不快乐的情绪。使用文明语言时快乐的情绪体验能够作为一种正强化,增强儿童文明语言的使用。使用不文明语言时不快乐的情绪体验能够做为一种负强化,减少儿童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教师面对儿童的文明语言的使用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儿童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以巩固儿童使用文明语言的行为。教师在面对儿童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时,要给予儿童适当的批评和具体的指导,既要使儿童产生不快乐的情绪体验,又要使儿童懂得如何去做,从而改变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行为。

参考文献:

①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

②[英]弗·培根著,水同天译.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3.

③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3-234.

④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3.

篇5:文明使用厕所标语

1、起身冲一冲,大家都轻松。

2、情不在切,贴心就行;“纸”不在多,够用就行。

3、细微之处见公德,举手之间显文明。

4、三民家商大家庭,爱惜公厕不後悔。

5、冲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6、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7、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8、按下了,不一般,我喜欢。

9、请不要在小便池内拉屎。

10、厕所卫生要注意,干净清洁常保持。

11、前来百步紧,出后一身松。

12、随手冲一冲,干净又轻松!

13、文明手底下方便你我他。

14、珍惜生命之水,关注点点滴滴。

15、握紧枪兄弟,别发抖。

16、马桶不是大胃王,吞了异物会抓狂。

17、如果你不冲刷厕所,你将是历史的罪人。

18、您瞅准了,按这里冲。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19、如厕后请冲水,不要乱丢杂物。

20、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21、勤洗手,讲卫生,大家保健康。

22、为了大家的方便,避免堵塞――请勿乱扔。

23、给自己的明天,留一点资源。

24、注意个人卫生,如厕后请洗手。

25、请您”方便”后记得要冲洗。

26、请停留一分钟莫忘及时冲水。

27、小小一张纸,细菌传千里。

28、文明向前看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29、东西用完后,请放回原处!

30、请勿将烟头丢入便池中。

31、卫生用品包好再扔,体谅打扫者的辛劳。

32、冲刷精神,一切为用户着想。

33、大环境,小环境,干净才有好心情。

34、能源属于大家,呵护需要你我。

35、向前一步靠,滴水不外漏。

36、不需要“涌泉”相报,只需止水之恩。

37、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38、给自己养成好习惯,为别人留下好环境。

39、一纸一屑煞文明,一举一动显文明。

40、爱护公共设施,是你我应尽的责任。

41、阁下惜用各设备,公厕不体不污秽。

42、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43、向前一步靠,滴水不外落。

44、干干净净牌冲刷器,用过就知道。

45、冲一冲,你好,我也好。

46、请您”方便”后一定要: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

47、一切皆可贵,冲刷价更高。

48、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一手抓。

49、注意个人卫生如厕后请洗手。

50、谁按谁精神。您瞅准了,就按这里。

51、设备真可贵,公德不可退。

52、如厕后请勿忘关闭水龙头。

53、按下这里,你会有一个惊喜。

54、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男)。

55、厕所经常保清新,洗手擦拭莫甩水,地板乾净不会毁。

56、手纸请放纸篓里便后请用水冲洗洗。

57、轻轻按一下,清新你我他。

58、你清洁,我卫生,齐齐健身心。

59、细微之处见公德举手之间显文明。

篇6:网络语言文明标语

2、 健康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3、 健康上网,文明发帖做合格公民。

4、 网络沟通无限,文明健康相伴

5、 构和谐文明校园,筑绿色网络空间。

6、 网络是看世界的窗户,请保持玻璃的一尘不染。

7、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8、 你不看我不看,垃圾网页无处传。

9、 网有所学,网有所用,网有所乐。

篇7:语言文明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此次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1.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

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礼貌用语,活学活用。

2.知识问答

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个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

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早上好)

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

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

分别应该说什么?(再见)

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

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谢谢)

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

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该说什么?(别客气,没关系)

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

......3.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

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至下流的词语,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如

“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

4.课堂小结

篇8:语言规划与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

语言规划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管理形式, 让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按人们的规划发展。一般来说语言规划分为地位规划 (status planning) 和本体规划 (corpus planning) 。地位规划是政府制定语言政策以强化和提高某种语言的使用地位;语言本体规划是通过语言政策和法规来增强语言的所指能力, 完善其系统的精密度和提高其现代化程度。为实现国家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 同时扩大国际间的交流, 语言规划必不可少。而语言发展的本身又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语言规划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语言规划的必要性

首先, 语言的发展与一般的事物发展大体是一样的, 要经历传播、维持和衰败的过程。人们实行语言规划就是要规范语言的的动态发展。语言的发展看似自然随意的, 但是人类使用语言的主观性会影响语言的发展。目前, 有很多弱势语言, 几乎没有人使用或使用的人数很少, 那么这些语言就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尽管语言学家们估计的消失的语言的数目不尽相同, 但多数人都认为到21世纪末世界上现有的6千多种语言将有一半无人使用, 直至消亡。要挽救和发展那些即将消失的语言, 就一定要认真、有效地进行语言规划。

其次, 语言规划是解决国家通用语和世界通用语之间的矛盾的需要。目前英语仍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几乎世界各地, 各个领域都有英语的一席之地, 这都是因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优势。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学者都在关心语言选择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英语在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有独霸现象, 认为英语的霸权地位威胁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认同感和凝聚力。他们提倡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 试图取得语言和文化上的平等。因此, 各个国家政府都应该用科学的语言规划来增强民族通用语的地位, 处理民族通用语和英语之间的矛盾和竞争, 维护和保持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世界上有许多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 通过语言规划可以确定各种语言的使用地位, 规定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在这些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中可以使用语言规划来选择国家通用语及有组织、有计划地确定国家通用语同各民族语之间的地位。语言问题和民族问题密不可分, 需要有组织地进行协调和干预, 解决不好会成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与此同时, 要解决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矛盾同样需要语言规划。标准语指的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是教学用语和媒体用语, 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工作语言。一般说来, 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会大力提倡和推广标准语。但是, 标准语的大力推广就会给方言带来威胁, 如何处理好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国家要通过语言规划来解决的问题。

最后, 对语言本身而言也需要规划。语言文字为了充分实现其交流的社会职能, 必须规范化。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但这是指语言出现之初, 语言一旦形成就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现存的语言之所以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是因为不同国家语言文字在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规范, 其中主要涉及书写和发音。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 当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时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来说明, 这些问题就要通过语言规划来解决。

三、语言规划的局限性

语言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变化会导致语言的变化,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语言也会随之发展进步。决定社会变化条件的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同样决定语言的变化和使用。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任意的, 而是受制于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会发展的力量驱使它向某个方向发展, 它就会向那个方向发展。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力量越强大, 它的语言就越有可能占据优势地位。在目前世界环境下, 语言政策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政府对语言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规划者的主观愿望都能通过语言规划来实现的。从语言学角度看, 所有语言都是平等的, 都同样优美和复杂, 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去满足其使用者的需要。但在实际使用中, 语言是不平等的, 它发挥作用的领域因其使用者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我国根据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确定语言规划目标

语言规划为语言健康发展起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但是语言规划不是任意的, 主观的, 语言规划的各项政策、各项措施要以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的数据为依据。语言使用实态考察数据位语言规划提供科学的, 可靠地依据。在做了大量的语言使用实态实际考察研究、深入思考后我们国家确定语言文字工作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意味着政府管理的不是语言, 而是语言生活。在管理语言生活中, 不仅要解决语言极其使用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而且还要保护和开发国家的语言资源, 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语言权利。我国许多法规政策都涉及公民语言权利问题, 少数民族自由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和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等语言权利, 国家重大政治生活中和民族自治区域内得到有效保障。汉语方言在各自的区域及某些领域继续发挥它的特有作用, 一些方言的活力还有所增强, 方言区居民使用方言和学习普通话的权利受到保护。为有自然语言缺陷的人群设计并推行盲文、手语等, 大力开展聋哑儿童的自然语言康复工作。关注农民工、三峡移民的语言生活弱势群体的话语权问题等。国家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近年来受到多方关注, 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有许多都牵涉到语言文字的保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建立, 更明显地表现出政府将语言作为国家资源的认识。在实际语言生活中, 汉语方言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在方言区内信息沟通和情感沟通方面的价值。应当研究现实语言生活的状况, 用法律法规来规划汉语其他方言的地位, 规划在中国使用的外国语的地位, 以使我国语言的地位规划更加完善。

摘要:语言规划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语言使用状况和发展变化进行干预, 由此而引起的语言变化属于语言的引导性变化。为实现国家文化健康发展、扩大国际交流, 就需要语言规划, 同时语言规划也具有局限性。语言规划的各项政策、各项措施要以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的数据为依据;同时语言使用实态考察研究也为制定语言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语言规划,必要性,局限性,实态考察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上、下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3]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祝光棍节快乐的句子下一篇:令我难忘的朋友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