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2024-06-29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精选8篇)

篇1: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1.目的为确保本公司各种变更(工艺、生产、设计、设备设施等)不引发安全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工艺、设计、设备设施等变更的管理。

3.职责

3.1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工艺参数变更的归口管理。

3.2设备管理部负责联锁摘除与恢复、设备设施机械变更的归口管理。

3.3安全生产部负责监督变更的实施、管理。

3.4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变更的归口管理,并负责变更后相关人员的培训。

4.内容

4.1变更管理制度流程图

见附录一

4.2变更类型确定

4.2.1生产、工艺、设计变更

4.2.1.1生产装置的(新建、)改建、扩建;

4.2.1.2工艺流程、生产方案的变化;

4.2.1.3工艺控制参数的修订;

4.2.1.4工艺技术改进引起的变化;

4.2.1.5原料、产品、及化学药剂性质的变化;

4.2.1.6工艺操作规程和大机组设备操作规程的改变;

4.2.1.7电力及公用介质的变化。

4.2.2机械设备设施变更

4.2.2.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4.2.2.2设备材料的代用;

4.2.2.3更换与原设备材质、结构、型号、处理能力不同的设备;

4.2.2.4临时的配管、接头;

4.2.2.5临时增加的电气设备;

4.2.2.6新增加的设备、容器或储罐。

4.2.3管理变更

4.2.3.1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变更;

4.2.3.2工作制度的变更;

4.2.3.3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

4.2.4无需进行变更管理的情况

4.2.4.1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4.2.4.2更换同一型号的设备和管线;

4.2.4.3更换同一型号的配件;

4.2.4.4清扫容器、管线或其它设备;

4.2.4.5日常的设备、设施防腐保温处理;

4.2.4.6修理或重新标定的仪器、仪表;

4.2.4.7工艺参数在控制指标范围内的调整。

4.3变更等级确认

按照厂有关管理规定确认重大变更(A级)和一般变更(B级和C级)。

4.3.1重大变更申请与审批

重大生产、设计变更为A级变更,由车间填写《变更申请表》,并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及风险评估的分析,填写《变更风险评价表》,签字后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4.3.2一般变更申请与审批

4.3.2.1B级和C级的变更由车间填写《变更申请表》,并初步论证和进行风险评价,然后报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签字批准执行。

4.3.2.3变更项目的审批结果由主管部门及时反馈给申请部门和申请人,并通知相关部门。

4.3.2.3审批未通过的变更,申请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变更。

4.3.3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方案

4.3.3.1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变更实施的计划,相关部门制定变更的实施方案。

4.3.3.2各类型变更的实施按相关部门的职责执行。

4.3.4应急措施

4.3.4.1如有必要,申请部门要编制变更实施过程中的异常应急措施,报主管部门审批。

4.3.5实施变更的沟通

4.3.5.1变更实施前由变更部门将变更内容以文件方式通知其所在部门及操作人员。

4.3.5.2由变更部门把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文字形式通知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明确岗位人员的分工和职责。

4.3.6变更的实施

4.3.6.1生产、技术项目的变更,根据等级分别由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相关部门和基层部门配合实施。

4.3.6.2机械、设备、设施的变更由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和管理,相关部门和基层部门配合实施。

4.3.6.3管理变更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有关部门和基层部门配合实施。

4.3.6.4变更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内容:

4.3.6.4.1变更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批复情况,安排变更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内容、责任人员和控制目标;

4.3.6.4.2如属技术动改项目,由技术动改管理部门向设计部门下达设计委托书;涉及安全卫生设施的项目,由安全生产部负责审查签字。如属外委项目的变更参照《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相关条款执行。如实施过程涉及供应商、承包商,参照《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相关条款执行;

4.3.6.4.3变更项目所在基层部门接到变更(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后,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制订变更项目实施方案和异常情况应急预案,并报主管部门审批;

4.3.6.4.4变更项目主管部门和变更项目所在部门,及时将批准的变更项目实施方案和异常情况应急预案通知有关部门和岗位人员;

4.3.6.4.5变更项目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施过程的现场监督,实施过程中如有变更,则按制度办理;

4.3.6.4.6变更项目所在部门安排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监护人员,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和监护工作。变更过程中,如出现异常紧急情况,则执行应急管理制度。

4.4变更的验收

4.4.1验收制度

4.4.1.1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项目主管部门组成由相关部门和基层部门参加的验收组,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

4.4.1.2验收组应对变更的实施做出评价,填写《变更验收表》。

4.4.2验收要求

4.4.2.1验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的完整性、适用性、有效性、安全可靠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并作出验收评价。

4.4.2.2不符合项应制订改进方案,再次实施变更,验收复审,并填写验收报告。

4.4.2.3验收合格的项目,由各部门纳入正常管理范围进行管理。

4.4.2.4验收不合格项由主管部门组织重新变更。

4.4.2.5工艺参数的变更运行一定时间后,将结果分别报主管部门签字验收。

4.5验收合格的变更管理

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修改操作制度,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按变更后的参数执行。

4.5.1变更的沟通与培训

4.5.1.1变更项目涉及部门和部门应及时对变更内容和风险进行沟通。

4.5.1.2人力资源部和申请部门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掌握新的工作制度和方法。

4.5.2变更资料管理

重大变更相关资料、记录应永久保存,一般变更相关资料、记录保存3年。

篇2: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目的:建立生产工艺变更规程,以规范药品生产工艺管理,保证药品质量。适用范围:公司所有注册药品的生产工艺。

责任:企业技术中心、生产技术部、质量部、设备部、生产车间。内容:

1、变更立项申请

1.1变更立项申请人首先填写生产工艺变更立项申请表(附表

1、生产工艺变更立项申请表),并同时递交生产工艺变更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试验方案计划。

1.2变更立项申请人应对变更前后的生产工艺作以充分的比较,尤对变更后的生产工艺是否能够影响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和提高药品质量作以充分的评估,以消除潜在的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2、变更立项评估与批准

2.1公司接到生产工艺变更立项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后,应组织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车间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论证,充分研究和审查其相关资料,尤对能否影响药品质量作以充分论证和评估,同时完善其试验方案。

2.2专题论证会应形成会议纪要,对其生产工艺变更立项申请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并在生产工艺变更立项申请表上签字。

3、变更后的生产工艺试验与验证

3.1生产工艺变更立项申请和试验方案获准后,实施部门应书面提出变更后的生产工艺验证方案,并履行验证方案的审批程序。

3.2每项生产工艺变更均必须进行连续3个批号的工艺验证,验证重点是变更后的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3验证结束后,应对此项生产工艺变更作出试验总结,重点是变更后的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填写生产工艺变更申请表(附表

2、生产工艺变更申请表)。

4、变更后的生产工艺审查、批准与实施

4.1 验证结束后,公司应组织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车间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专题审评会,充分审查试验总结和验证结果,对变更后的生产工艺能否影响药品质量作以充分论证和评估,并作出结论。

4.2专题审评会应形成会议纪要,对其生产工艺变更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并在生产工艺变更申请表上签字。

4.3确认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质量有影响时,应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4“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中的相关规定,报SFDA审批。其变更后的工艺待SFDA批准后再行实施。

4.4确认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质量没有影响时,即属于“不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变更”,由相关部门按照《生产工艺规程制定、修订、审核和批准规程》对原工艺规程做出修改,下发执行。

此述“不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变更”系指企业因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局部设备变更而发生的生产工艺变更,其变更有利于保证和提高药品质量,属非实质性的生产工艺变更,此类工艺变更不须报SFDA审批。

5、文件

篇3: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1 外购中间体缺少制备工艺及过程控制资料

在现阶段的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的申请中, 缩短工艺路线的变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一些不同的原因, 原料药生产厂或将原批准工艺的前面步骤转到联营企业, 或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按化工产品生产的中间体, 或委托其他企业生产中间体等等。然后由申报单位按照后续的步骤来完成对原料药的制备工作。对于那些为缩短原料药生产工艺的补充申请, 申报资料中往往只是提供了外购中间体较为简单的合成路线, 而没有提供较为详细的制备工艺与过程的控制等方面的资料, 而过程控制在控制药品的质量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外购中间体, 需要提供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合成路线, 更重要的是提供中间体的较为详细而全面的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及质控标准等, 从而有效地确保和控制产品的质量。

2 原料药制备操作过程的变更应属III类变更范畴

2.1 应明确改变原料药制备操作过程的研究内容

关于原料药制备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变更, 在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属于III类变更的范畴,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变更所涉及到的生产工艺进行较为全面而详细的研究与验证。

2.1.2 对变更前后该步反应产物 (原料药) 进行质量的对比分析

研究, 尤其是需要对变更前后中间体 (原料药) 是我杂质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关注。

2.1.3 检验连续生产的3批原料药。

2.1.4 对变更工艺后的3批样品进行3~6个月的加速和长期试验, 且与变更前的原料药的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

如果工艺变更对最后一步的反应中间体有所涉及, 那么就应根据剂型比较研究变更前后的原料药粒度、晶型以及制剂性能相关的物理性质。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桂利嗪。在补充申请中的过程中, 桂利嗪合成路线还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变更了提取溶剂的种类和萃取步骤等其他工艺条件。由于工艺条件的改变, 则有可能引起原料药杂质含量与种类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依照《欧洲药典》收载的桂利嗪的质量标准, 该原料药有5种已知的杂质, 对于桂利嗪工艺条件的改变是否引起产品质量的变化, 需参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 以验证工艺变更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此外, 由于该工艺变更还涉及到最后的精制步骤, 桂利嗪又为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原料药尚需进行晶型、粒度等物理性质的研究。

2.2 稳定性研究样品批次和考察时间的确定

根据变更研究技术的相关指导原则, 对于属于III类变更范畴的原料药生产工艺的变更, 需要对变更工艺后的1~3批原料药进行为期3~6个月的加速与长期留样试验, 且和变更前的稳定性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如何选择试验用原料药的批次与试验时间, 即是选择1批还是3批样品、是进行3个月还是6个月的稳定性试验, 有关规定的要求尚不清楚。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对于属于III类变更范畴的原料药生产工艺的变更, 没有明确是选择1批还是3批样品、是进行3个月还是6个月的稳定性研究, 主要是考虑III类变更的复杂性, 很难对样品的批次、试验时间予以明确规定, 它需要依据工艺变更的具体情况, 以及原料药的稳定性特征等来确定。如工艺变更未涉及最后一步反应中间体, 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原料药的稳定性;但如果工艺变更涉及最后一步反应中间体, 则原料药的稳定性可能发生改变, 此时需对变更前后产品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 研究工作的多少应取决于原料药是否稳定及质量变化的程度。

3 变更研究的样品规模和对照药的选择

3.1 变更研究的样品需采用中试以上规模

对于原料药来说, 由于生产规模的不同很有可能引起产品杂质种类、理化性质以及数量等方面发生改变。为了证明按照变更后的生产工艺能够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变更研究验证的样品应采用中试以上规模, 也就是与变更后工业化生产所用的主要设备的操作原理、工艺及流程等保持一致。变更前后产品质量对比研究 (如杂质种类和数量比较) 一般采用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与变更后至少1~3批生产规模样品进行。变更后产品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1~3批生产规模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和长期留样试验, 并与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另外,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变更生产工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补充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其《药品注册批件》附件或者核定的生产工艺, 组织进行生产现场检查, 药品检验所应当对抽取的3批样品进行检验。因此, 只有在制备工艺具有一定放大研究的基础上, 才能够为生产现场检查时顺利地在生产线上生产出3批合格的样品提供了保证。

3.2 对照药的选择

原料药原来的制备工艺为小试工艺, 无法进行放大生产, 现需优化调整工艺, 在质量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是选择原小试工艺制备的样品, 还是选择研究工作基础较好的上市品作为对照药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要求对变更前后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的前提是变更前已上市产品的质量是可控的, 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得到充分的证明。对于原料药来说, 质量对比研究的重点就是原料药的物理性质和杂质情况。但是, 如果原制备工艺不可行, 实际上变更前产品质量的可控性难以保证, 再选择与其进行比较性研究则意义不大。可以考虑选择质量可靠的上市产品 (如进口原研产品或国内质量可靠的产品) 进行对比研究。但对于原料药来说, 往往难以获得已上市产品的制备工艺, 因此杂质研究尚需要根据自行的工艺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要选择或建立合理的、经验证的检测方法, 对变更前后杂质情况 (杂质个数、杂质含量) 进行比较与分析。

4 结论

在原料药生产的过程中, 围绕着药品的成本与质量, 需要对工艺条件进行不断地优化, 从而为工业化生产的合理、可控与可行提供一定的前提与保证, 为制剂生产提供优良品质的原料。

摘要:主要对当前的化学原材料生产工艺变更中的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对可能引发产品质量特征等方面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此来评估工艺的变更对药品的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安全性等产生的不良影响, 以期为有关部门规范化学原材料生产工艺变更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常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宁, 于红.化学药品杂质研究思路探析[J].中国新药杂志, 2008. (2) .

[2]余启洪, 吴巧玲.贾佳.加兰他敏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8 (6) .

[3]于红, 马玉楠.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药事, 2011 (1) .

篇4:生产企业的工程变更管理

目前工程变更管理一直是PDM技术实施的难点。如何应用PDM系统中的变更管理来优化变更流程,使设计变更能准确及时地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和实现,是PDM系统的变更管理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

一、工程变更管理的需求分析

1、工程变更的原因与分类:工程变更活动主要包括设计、工艺、生产、质保、销售和服务等部门,从产品设计发放开始,持续到产品生命周期终止都可能发生。引起工程变更的原因主要有:

1)改善安全性,如设计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2)提高性能或可生产性,如生产部门提出制造困难或成本过高,用户建议改进产品性能;

3)设计文件勘误,如设计、工艺等有关人员发现图纸存在错误;

4)采购要求替换不可获得的外购件等。综上可以看出,设计部门、生产车间和客户是产生工程变更的3个最主要来源。一般地,处于生命周期上游的变更,变更影响的范围还比较窄,代价也不是很大,而处于生命周期下游的变更,变更影响的范围则比较宽,所付出的代价相对来说也会很大。

2、工程变更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变更的数据对象主要是已发布的数据,因此在变更活动中,设计、工艺、制造、质量、销售和服务等部门都会参与进来,这种跨部门、多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就会存在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往往会导致变更活动遇到很多阻碍。目前整个制造行业在变更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在国内的众多制造企业还只是处于一个积极推广阶段,很多企业的变更管理都还是采用那种传统的基于纸制文档的手工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通常变更数据往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个部门、人员之间传递,导致变更过程耗时过长,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出现数据错误等现象。

2)缺乏变更过程管理和监控。虽然近些年来在CAD/CAM/CAPP技术应用方面发展很快,但是由这些软件系统各自所产生的异构的电子文档也使得各个部门、协作单位之间又面临着“信息孤岛”这个新的问题。比如当某个变更了的数据与多个文档或者零部件相关联时,由于没有及时通知到相关的人员和部门,导致在别的地方还在使用老版本的数据,就很难保证变更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对变更产生的影响范围也缺乏有效合理的评估,对变更数据的历史追溯更是无从谈起。

总之,工程变更活动的最主要但也最困难的任务是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踪性。

3、工程变更管理的需求分析:系统要保证工程变更引起的产品数据的修改和版本变化的一致,并且记录数据的版本演化关系,保证数据的可跟踪性。具体包括:

1)详细记录变更申请的发起人、原因和处理的建议;

2)禁止未授权的文档变更;

3)确保相关的人员获取最新的设计变更信息;

4)确保所有的文档关系可以回溯、追踪、审计;

5)减少变更实施时间,制订最住变更流程,并行实施变更,实时监控变更活动等。

二、工程变更管理的模型和流程

变更管理的研究嘲,首先就是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模型,使得通过该模型能够完整地保存变更的原因、变更任务和相关的变更数据,并建立变更后产品数据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从而确保工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减少错误出现,提高变更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1、变更对象模型:PDM系统中的变更对象和模型一般包括:

1)变更事项(Change Issue)是指用来描述一个问题;

2)变更请求(Change Request)是指发起一个正式的产品变更过程;

3)变更调查(Change Investigation)是用来识别变更请求中提出的问题的原因;

4)变更提议(Change Proposal),它包含关于一个或多个建议的解决方案和分析活动,来给出详细的信息;

5)变更单(Change Order)是对现有的部件或文档进行变更,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的具有更详细的进行变更指令的变更活动;

6)变更分析(Analysis Activity)是分析活动,记录分析的结果和详细描述;

7)变更活动(Change Activity),包含要执行的完成变更命令和解决在具体变更请求中确定的问题的指令。用7个变更管理的数据对象,来保存变更过程的信息。

2、典型的变更管理流程:ECM的核心内容是定义和控制变更任务,因此,一个典型的ECM系统通常是由一系列变更活动组成的变更过程:在PDM系统中标准变更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描述问题和产生一个变更,通过提交变更事项;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创建变更请求,执行正式的变更;确定找出问题的原因,使用变更调查;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和建议,启动变更建议;授权实施变更方案,创建变更单;识别问题的原因和论证问题的方法,提交变更分析;实施执行变更,创建变更活动。

三、工程变更管理的实现

ECM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几十项,甚至上百项的工作任务,变更的数据就在这种过程中诞生,同时又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演变。工作流管理实现了过程活动的自动化,它负责的是数据在各个活动之间的正确传递,而数据按照什么规则演变,如何演变,则是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将底层工作流引擎控制的任务流与上层生命周期規则控制的数据流紧密结合起来,是保证变更管理过程自动化和变更数据正确性的关键所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这里将数据对象(文档或者零部件)视为沟通的载体,对业务活动和数据本身的演变分别进行管理的一种开放式集成方式。运作步骤如下:

1)提出变更建议,描述变更原因和必要性,进行变更影响分析,确定变更所关联到的文档、部件、功能、材料、装配等。

2)由工程变更管理委员会负责变更评审。如评审没有通过,返回到第一步。通过就形成正式的變更请求(Engineering Change Request,ECR),进行变更问题定义,主要说明变更的具体要求、变更原因、影响分析、造成其他的关联变更项等内容。也就是建立EC数据,新建EngChange,并在其下分别新建EWO及其附件的数据集(dataset),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新建PAA。新建工作在PDM中二次开发,让系统自动新建。

3)指定PDM流程中各个签署人。将ECR及PAA等文档送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会签。如果有反对意见,则将变更请求和意见一起返回给变更的申请者。

4)ECR,PAA被批准,形成变更任务单(Engineering Change Order,ECO)j ECO中主要规定变更的具体内容、执行的角色、实施时间的控制、流程的定制,也提供有关变更有效性的信息。工程人员在接到通知后,进行变更的执行。

5)变更执行完成后提交,工程变更管理委员会进行变更校对、审核、会签、审定等,以检查变更完成的情况,对一致性进行控制。若发现问题,返回执行过程重新变更。没有问题就发放数据,并将信息填入变更通知单中,发到有关部门,以开展工作。

6)采购部、质保部、生产部、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接收到通知后,按照生产措施授权表实施,并将实施结果提交给工程变更管理委员会。

7)当EC实施完毕,工程变更管理委员会对此次EC做评估,跟踪实施过程的管理员在PDM工作流程中进行关闭签署,对数据进行归档签署。

四、结语

篇5: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规定

环境变更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消除或减少由于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企业单位。

第三条 本制度规范了公司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的管理流程、措施及要求。第四条 名词解释:

(一)工艺设备变更

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二)微小变更

影响较小,不造成任何工艺、设计参数等的改变,但又不是同类替换的变更,即“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改变”。

(三)同类替换

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

(四)人员变更

是指员工岗位发生变化,包括永久变动和临时承担有关工作。表现形式有:调离、调入、转岗、替岗等。

(五)关键岗位

指与风险控制直接相关的管理、操作、检维修作业等重要岗位。此类岗位会因人员的变动而造成岗位经验缺失、岗位操作熟练程度降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不可逆的健康伤害、重大财产损失、严重环境影响等事故。

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 装备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制度。

第六条 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本制度,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第七条 各基层单位负责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并对本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一节 工艺设备变更

第八条 工艺设备变更范围包括:

(一)生产能力的改变。

(二)物料的改变(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

(三)化学药剂和催化剂的改变。

(四)设备、设施负荷的改变。

(五)工艺设备设计依据的改变。

(六)设备和工具的改变或改进。

(七)工艺参数的改变(如温度、流量、压力等)。

(八)安全报警设定值的改变。

(九)仪表控制系统及逻辑的改变。

(十)软件系统的改变。

(十一)安全装置及安全联锁的改变。

(十二)非标准的(或临时性的)维修。

(十三)操作规程的改变。

(十四)试验及测试操作。

(十五)设备、原材料供货商的改变。(十六)运输路线的改变。(十七)装置布局的改变。(十八)产品质量的改变。

(十九)设计和安装过程的改变。(二十)其他。

第九条 工艺设备变更的基本类型包括工艺设备变更、微小变更和同类替换,所有的工艺设备变更应按其内容和影响范围正确分类。工艺设备变更和微小变更管理执行变更管理流程(见附录A)。同类替换执行变更管理流程(见附录B)。

第十条 工艺设备变更应实施分级管理,根据变更影响范围的大小和所需调配资源的多少,确定变更级别。变更级别的确定及控制,执行各专业相关变更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变更由属地单位提出申请。变更申请人应初步判断变更类型、级别,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提出变更申请。工艺设备变更申请审批表见附录C,微小变更申请审批表见附录D。第十二条 变更应充分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影响,并确认是否需要危害分析。对需要做危害分析的,分析结果及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应作为变更申请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条 应按照变更的类型、级别确定审批权限。在满足所有相关工艺、设备、健康、安全、环境的条件下,批准人或其授权人方能批准。第十四条 变更审批内容:

(一)变更目的。

(二)变更涉及的相关技术资料。(三)变更内容。

(四)变更带来的健康安全环境影响(危害分析及风险削减措施)。(五)涉及操作规程修改的,审批应提交修改后的操作规程。(六)对人员培训和沟通的要求。

(七)变更的限制条件(如时间期限、物料数量等)。(八)强制性批准和授权的要求。

第十五条 变更实施涉及投用前安全检查,执行投用前安全检查细则;涉及作业许可,执行《作业许可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变更涉及的所有资料以及操作规程都应确保得到适当的审查、修改或更新。第十七条 变更应严格按照变更审批确定的内容和范围实施,并对变更过程实施跟踪。

第十八条 完成变更的工艺、设备在投用前,应对变更影响或涉及的人员进行培训或沟通,培训内容包括变更的目的、作用、程序、变更内容、变更中可能的风险和影响以及同类事故案例。

变更影响或涉及的人员包括:

(一)变更所在区域的人员,如维修人员、操作人员等。

(二)变更管理涉及的人员,如工艺管理人员、培训人员等。

(三)其他相关人员,如承包商、外来人员、供应商、相邻装置(单位)或社区的人员等。第十九条 变更所在区域或单位应建立变更工作文件、记录,以便做好变更过程的信息沟通。工作文件、记录包括变更管理程序、变更申请审批表、风险评估记录、变更登记表以及变更结项报告等。第二十条 变更实施完成后,应对变更是否符合制度内容,达到预期目的进行验证,提交变更结项报告,并完成以下工作:

(一)所有与变更相关的信息都已更新。

(二)制度了期限的变更,期满后应恢复变更前的状况。

(三)试验结果记录在案。

(四)确认变更结果。

(五)变更实施过程的相关文件归档。

第二节 人员变更

第二十一条 企业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定员相关标准,明确生产单元或员工配置的最低要求,包括:岗位设置、员工的数量等。第二十二条 人员的变更必须在不影响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施,应严格执行人员变更管理流程(见附录E),确保上(替)岗人员具备上岗能力及资格。

第二十三条 应按“持证上岗、同岗替代、备员补充”的原则安排上(替)岗,以满足安全生产最低标准。

第二十四条 企业根据风险控制的要求组织对关键岗位进行辨识。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前,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应评估人员变更对现岗位安全生产的影响,选择合适人选。

关键岗位包括但不限于:

(一)工艺危害分析结果认定的高风险作业的岗位。

(二)国家法规制度的特种作业岗位。

(三)实施风险管理和危害分析的岗位。

(四)从事关键设备检测、检维修的岗位。

(五)审批作业许可的岗位。

(六)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考评与提供培训的岗位。

(七)管理和监督承包商作业的岗位。

(八)环境、职业卫生监测岗位。

第二十五 企业应明确关键岗位人员任职的知识、技能、资质与特定经验的最低要求。依据岗位培训需求矩阵,确定人员上(替)岗前的培训内容和考评方式(见附录F)。并有计划培养关键岗位的后备人员,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的顺利实施。

第二十六条 对上(替)岗人员要进行技能考评,考评方式可以是提问、考试、现场模拟操作等;高风险作业项目的考评应包括现场模拟操作演示。考评人员应具备相应知识、技能和经验,可以是企业管理人员、员工的主管领导、HSE专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资深员工和专(兼)职教师等。第二十七条 替岗应经属地单位主管领导审批核准后执行;调离、调入、转岗经双方单位领导同意,人事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八条 关键岗位变更人选不能满足知识、技能、经验最低要求,须停止变更。第二十九条 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应填写“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申请审批表”(见附录F),所涉及的文件、资料应及时归档。主要包括:

(一)人员变更的审批信息。

(二)发生岗位变更员工的个人信息。

(三)变更过程中的培训及考评信息。

(四)确保满足岗位最低要求所采取的其他措施信息。

第四章 审核、偏离、培训和沟通

第三十条 所属各单位应将本制度纳入体系审核,必要时可组织专项审核;发生偏离应报企业装备部批准,每一次授权偏离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年;各单位应组织培训,相关员工都应接受培训;本制度在公司内部及相关方之间进行沟通。

第五章 附则

篇6:安全生产标准化 变更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公司内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通知的变更管理,消除和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变更管理定义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变更管理失控,往往会引发事故。

二、变更管理的内容

1、工艺、技术的变更,主要包括: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2)原料介质变更;

(3)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4)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5)操作规程的变更;(6)工艺参数的变更;

(7)公用工程的水、电、气的变更等。

2、设备设施的变更,主要包括:(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2)安全设施的变更;

(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5)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3、管理的变更,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更;(2)人员的变更;(3)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4)管理职责的变更;

变 更 管 理 制 度

(5)安全标准化的变更等。

三、变更管理职责

1、生产部机电安全科负责管理范围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变更管理。

2、生产部机电安全科负责现有生产设施,公用工程的原料介质,操作条件,工艺参数等的变更管理。

3、生产部机电安全科负责现有设备设施、安全设施、与安全管理有关等的变更管理。

四、变更程序

1、变更申请。

在实施变更时,变更申请人应填写《变更申请表》(此表由专人负责管理)。

2、变更审批。

《变更申请表》填好后,上交主管部门和公司领导审批,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的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3、变更实施。

变更批准后,由各相关职责的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的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4、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要求。变更主管部门应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篇7: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考核合格证书变更程序指南

根据交通运输部2009年12月18日发布的《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办法》(交质监发„2009‟757号)以及省厅关于发布《山东省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实施细则》(鲁交质监„2011‟22号)要求,为 方便企业“三类人员”证书内容变更,现将变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申请材料的整理等说明如下:

一、单位名称变更

(1)由企业报送变更申请函及变更申请表各一份(见附件

5)。

(2)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单位名称变更的批复文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变更核准通知书复印件一份。

(3)更名后的单位企业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4)每人交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按变更申请表顺序粘在A4纸上,下面打上序号和姓名。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下同。)。

(5)新证书人员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6)原单位所有取得的“证书”收齐后并上述胶装材料(凡是报部的一式两份,下同。)一同上报。

二、工作单位调动

(一)调动到具有公路水运一级施工资质或交通工程施工资质、机械安装施工资质的单位

1、已持有部颁发“证书”的人员,在公路水运一级施工资质或交通工程施工资质、机械安装施工资质单位间调动的:(1)新受聘单位出具的变更申请函、变更申请表、调动变更申请表各一份(见附件

5、附件6);

(2)新受聘单位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3)新单位聘用合同复印件或其他证明材料一份;

(4)调出单位解聘证明材料一份;

(5)每人交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

(6)新办证书人员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7)交回“证书”原件。

2、已持有省级交通主管部门颁发“证书”的人员,调动到公路水运一级施工资质或交通工程施工资质、机械安装施工资质单位:

(1)新受聘单位出具的变更申请函、考核申请汇总表、个人考核申请表、调动变更申请表各一份(见附件

1、附件

2、附件6);

(2)新单位的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3)新单位聘用合同复印件或其他证明材料一份;

(4)调出单位解聘证明材料一份;(5)每人交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

(6)新办证书人员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7)原发证单位对原“证书”作注销处理,并出具相关证明。

(二)调动到公路水运施工二级及以下资质的单位

(1)新受聘单位出具的变更申请函及变更申请表各一份(见附件5);

(2)变更人员每人填写调动变更申请表(见附件6)一份,双方单位加盖公章;

(3)新单位的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4)新单位聘用合同复印件或调动证明材料一份;

(5)调出单位解聘证明材料、证书注销申请各一份;

(6)“证书”原件交回原发证单位;

(7)原发证单位对原“证书”作注销处理,并出具相关证明。

照片、材料装订等要求同上。新受聘单位持证明文件到相应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换新证书。

三、身份证号码、职称变更

(1)单位出具的变更申请函及变更申请表各一份(见附件

5);

(2)本人有效身份证复印件、职称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3)每人交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4)新办证书人员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5)“证书”原件交回。

四、“证书”类别变更

已持有“证书”人员申报其他类别的,需要将原证书注销,再申报考核。

已持有C类“证书”的,必须细分变更为:C1企业专职安全员,C2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要求如下:

(1)单位出具的变更申请函及变更申请表各一份(见附件5);

(2)每人交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

(3)新办证书人员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4)“证书”原件交回。

五、“证书”遗失补办

(1)单位出具的补办申请函、变更申请表、遗失证书复印件、在省级以上报纸或《中国交通报》上登载遗失作废声明复印件;

(2)每人交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

(3)新办证书人员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六、企业资质升级

指企业施工资质升级到一级施工资质的单位,并在资质升级前持有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颁发的公路水运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1)单位出具的换发证书申请函、每人考核申请表一份(见附件1)、考核申请汇总表(见附件2)、调动变更申请表每人一份(附件6)。

(2)单位升级后的资质证书复印件及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3)原“证书”发放机关出具的证书注销证明。

(4)每人一寸白底免冠正面彩色照片一张(不允许使用扫描照片或其他格式照片)。

(5)每人照片扫描件一份,大小为120像素×150像素的jpg格式图片,图片以本人身份证号码命名。

七、证书注销

(1)单位出具“证书”注销申请,说明注销原因并由被注销人签字;

(2)“证书”原件交回。

协会咨询电话:010-65293961 联系人:董 蓉

省站综合科电话:0531-85693762 联系人:高英树

领取“证书”时需持单位介绍信。

篇8:生产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一、变更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 变更管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药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商品类型, 其本身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实现状态, 以及在市场流通渠道控制工作层次的开展水平, 都对我国现代国民群体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状态具备深刻影响。

对于药品生产制造企业而言, 在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切实保障药品质量的稳定和优质是其实际开展生产管理活动的重要原则。而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技术控制因素变更现象, 往往会给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工作的有序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路径干预以及潜在威胁, 这里展现出我国制药企业在开展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工作过程中真实面对的风险性因素。有鉴于此, 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药品生产企业都已经建构了以质量风险管理控制工作为核心的药品生产变更控制管理系统。

针对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生产活动过程中基本技术活动类型以及化学工业合成设备的技术应用运行状态展开细致分析, 可以真切地感知开展药品生产企业变更控制管理工作的进程复杂性, 伴随着药品生产过程中对类型多样且性质驳杂的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以及种类多样且功能繁复的生产技术设备的运用, 西药化学合成工作的开展过程也伴随着一系列具备危险属性的技术操作和技术作业行为, 这直接导致了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技术控制要素变更事件, 极易连带性地触发火灾、物理性或者是化学性爆炸、有害气体或者是挥发性毒性物质中毒、环境源性窒息、物品或者是药品生产技术意外性高空坠落以及机械性应用设备意外伤害等风险性或者是意外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出现, 给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也给药品生产企业的车间技术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面对上述状况。我国制药企业在建构内部变更控制管理系统的过程中, 除却保持对药品生产质量状态的深度关注之外, 近年来也逐步提升了对生产活动过程中安全管理控制状态的控制, 在切实保障药品实际生产质量状态的优质稳定的条件下, 也逐步探索提升生产实践过程安全性水平的有效策略, 为药品生产制造车间内员工的生命健康和企业日常生产活动基本质量效率水平的提升构筑了扎实的保障条件。

2013年7月15日, 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并发布实施了《化工 (危险化学品) 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 这一具备行政法规性质的部门性管理规范首次将有关“变更管理”的内容纳入条文表述体系, 同时也给我国当代制药企业开展生产过程中的变更控制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药品生产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变更要素

药品生产企业想要在基本的日常管理活动中顺利取得预期的产品生产质量与生产质量目标, 必须针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变更性因素形成清晰且全面的认知和把握。依照ICHQ7A标准文件针对药品生产过程变更因素所作出的有关规定, 可以将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变更性因素主要划分为如下基本类型: (1) 变更分类的质量状态; (2) 其他生产作业场所的技术质量控制状态, 比如合作制药厂的生产状态以及药品初加工品的质量条件等; (3) 年度性产品质量评审工作实施程度; (4) 生产技术指导文件的内容变更; (5) 药品生产车间员工技能培训工作的质量状态; (6)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技术变更; (7) 质量验证工作的检测技术实施方法变更; (8) 批放行行为的影响; (9) 验证因素的影响; (10) 政策法规性因素的影响; (11) 已经受变更影响的产品; (12) 对GPM技术规范的遵守状态; (13) 药品产成品的包装材料与标签; (14) 产成品的质量状态、使用有效期以及复验期; (15) 生产技术工艺的步骤安排状态; (16) 生产技术设备的配备和技术保障条件; (17) 技术性支持系统的建设状态; (18) 其他辅助设施的建设配备状态; (19) 质量检验标准的建设状态; (20) 生产原材料购置以及质量状态。

这里列示的20种变更要素几乎包含了药品生产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全部变更事件影响因素, 是药品生产企业实现最佳质量管理工作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应当最大限度地结合上述已经列示的可能对药品的实际生产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要在开展影响要素综合评估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做好针对性的处理行为, 切实规避在药品生产环节的进行过程中出现技术性变更因素, 保证药品在基本生产制造环节结束之后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水平, 提升我国制药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和生产进程管理工作方面的开展质量, 助力制药企业综合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有效提升, 为我国国内药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建构实现提供助力条件。

二、药品生产制造中技术要素变更工作的运作流程以及管控措施

(一) 药品生产技术变更要求的申请

在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在药品生产制造车间内工作的所有技术人员和生产作业工作人员, 都具备提交生产技术要素变更要求的权利。在实际的药品生产技术活动开展过程中, 一旦生产车间内的某一工作人员认为有必须针对现有的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和运行状态展开变更处理时, 都可以在有关生产技术规范和药品质量控制标准的指导和约制之下, 编制并提交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材料。

在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材料中, 应当具体包含如下基本内容信息:变更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开展变更申请活动的具体原因、变更活动的具体开展方案 (其中应当包含药品生产技术的基本发展现状、技术变更行为的基本措施、变更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 以及通过技术变更行为预期可能达到的技术。在实际提交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材料的过程中, 变更申请人还应当一并提交开展有关技术变更行为过程中, 需要应用的技术性支持文件或者是有关资料等。在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材料获得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认可之后, 可以将相关的申请材料转呈药品质量管理部门中专门负责技术变更控制管理的相关人员寻求进一步的审核批示。

(二) 药品生产技术变更要求的受理

在药品质量管理部门中专门负责技术变更控制管理的相关人员, 在接收到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人提交的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材料之后, 应当针对实际收到的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方案, 展开基于开展技术变更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控制特征的审核处理, 假若在经历审核工作环节之后, 发现申请人实际提交的变更性申请并不具备充分的支持理由以及证据, 则应该拒绝对变更申请进行批准。在变更申请材料获得接收之后, 药品质量管理部门中专门负责技术变更控制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当在完成变更活动基本技术类型特征判断的条件下, 对变更要求制定专属性的技术标号, 并确定变更申请中列示的技术操作活动可能会涉及影响的具体部门。

(三) 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的评估与审批

遵照药品生产过程或者将要发生的技术变更事件的具体类型特征, 开展具备充分技术性和针对性特征的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评估和审批工作。在这一工作流程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针对不会对药品生产质量的可控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表现状态造成较大幅度影响的变更类型, 应当指令质量管理部门中专门负责技术变更控制管理的相关人员, 在遵照基本技术约制指导规范的条件下做出相对应的评估与审核意见;而针对那些可能引致对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工作的可控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重大改变, 甚或是会对药品实际生产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造成严重不良干预的技术因素, 应当经由生产技术变更方案申请人所在部门的直接负责人, 全面召集药品生产技术变更行为可能涉及的全部企业部门的负责人, 对药品生产技术变更申请方案开展审慎仔细的综合评估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的评估与审核报告文本, 并结合这一文本材料制定并形成最终的药品生产技术方案, 最后报请药品质量管理部门中专门负责技术变更控制管理的相关人员针对已经形成的生产技术方案变更评估结果签署最终的审批意见。

(四) 生产技术变更活动执行与验收

制药企业生产部门应当遵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已经制定审批的药品生产技术变更实施方案, 对方案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展开针对性的审核处理行为, 并在完成审核处理活动中之后, 进行SOP技术标准规范的修订处理。并在基本准备条件充分形成的基础上, 具体完成药品生产技术环节的变更实践, 在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还要展开周期性的质量效益状态评估处理。

三、结语

针对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变更控制管理问题, 本文从变更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药品生产制造中技术要素变更工作的运作流程以及管控措施两个角度展开了。做好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变更管理工作, 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综合性生产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具备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姬杰玮, 梁毅.探讨制药企业中关于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的管理[J].现代商业, 2015 (02) .

[2]莫文娟, 许辉, 马娟.关于构建符合新版药品GMP要求的药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探讨[J].中国药事, 2015 (02) .

[3]高美美, 段晓敏.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变更及其控制管理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05) .

[4]吴晓明, 郑强.原料药产地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 2014 (12) .

[5]裴有志, 张欢.浅谈药品生产中的变更控制[J].北方药学, 2014 (09) .

[6]丁周延, 杜娟.解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变更控制[J].民营科技, 2014 (07) .

[7]于文佩.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风险管理[J].中国质量, 2014 (05) .

[8]罗京京, 杨士友.2010年版GMP中变更控制若干问题浅析[J].中南药学, 2014 (11) .

[9]肖镜, 项新华, 王青, 陈旻, 廖斌, 张河战.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开展变更控制的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5 (06) .

上一篇:垃圾分类走进社区范文下一篇:初二英语集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