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爱父母

2024-06-20

教会孩子爱父母(精选8篇)

篇1:教会孩子爱父母

教会孩子爱父母散文

当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时,那伟大的母爱已同一泓湖水,柔波荡漾、浩浩淼淼;当等待第一声婴儿啼哭的焦虑之时,深沉的父爱已如苍茫草原广阔无垠、郁郁葱葱。

亲情之爱,本是由自天然。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

如果我们说,还要学会爱孩子和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不免不以为然。但实现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

教会孩子爱首先要给予孩子爱,这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为孩子哺乳时,在给孩子洗尿布时,在同孩子垒积木时,在聆听孩子朗颂时,在半夜起身为孩子掖好被角时……也在自己对孩子理解、尊重、诱导、表扬和批评时。父母的举止言行是孩子的榜样,你能正确地爱孩子,孩子也会学着爱。

一次,我为1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菜刀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听出了我手疼。他走上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了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你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你知道,每回当你磕磕碰碰之后,妈妈(爸爸)便会为你轻轻吹一吹,所以,今天你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痛。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念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平时放下时也要蜷起小腿,让两只小脚沾不到地的宝宝,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畏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爱孩子对父母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的变得沉稳,它使随意的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待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表现出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果然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教孩子体味爱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学会爱。当你喂宝宝美食时,不妨说:“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当然会对他表示赞许。但孩子要是舍不得而不给呢?你是觉得好玩,一笑了之;还是表示一下不喜欢?别小看这平平常常的逗孩子话,它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他也会渐渐地感受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如果孩子冷,你不妨问问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给孩子添加衣服时,问问他:“爸爸衣服在哪里?”“妈妈穿哪件?”这么做既可以教给他日常知识,又启发了他的爱心。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使你不快时,你在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时,可让他设身处地想想,换了他会怎么样?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自会明白,不仅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

孩子的言行反映着父母的举止。孩子偏狭,父母恐怕不会敦厚;父母暴躁,孩子要么冷酷,要么怯懦;孩子能与小朋友友爱相处,父母的性格多豁达温和;父母开朗乐观,孩子也不会抑郁焦虑。因此,教会孩子爱的同时,也是观察孩子言行校正自己的机会。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不妨记住这句话:“教会孩子爱父母,他才会爱他人,也才会被人爱。”

篇2:教会孩子爱父母

孩子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丝毫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也读不懂父母的辛劳,但对孩子掏心挖肺的父母虽然日子过得清苦,却依然心存“欣慰”,因为“孩子读书还挺争气的”,但孩子得寸进尺的无理取闹,以及前所未有的冷漠和自私,还是深深刺伤了父母的心。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为我做这些很正常。”在孩子看来,同学交往贵在礼尚往来,“做东的同学都出手阔绰,轮到他,自然不能坏了规矩。”对于父母的艰辛和付出,孩子单纯地以为“父母投资,我给他们回报,大家不吃亏”,只要自己能考进大学,只要能够出人头地,就是最好的回报。

父母亲情不过是一场交易,孩子脱口而出的一段话语让人震惊,但这又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被父母深深溺爱着的孩子,淡漠甚至忘却了至纯至圣的父母之恩,只是想当然地以为父母的付出不过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以为只要自己长大成材了,就算没有辜负父母,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荒唐的逻辑和思想,孩子自身当然不能逃脱道德的谴责,但父母的所作所为也难辞其咎。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儿女,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但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现实生活中,为了筹集高昂的费用,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求学,为了使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猝死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铤而走险者有之,苟延残喘者更是不胜枚举。可是,即便如此,依然很少有孩子感动,懂得感恩者更是寥寥无几。孩子或许还小,不十分懂得知恩图报。但历经锻造的父母,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

现如今,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还小,不懂得如何感恩父母。那么懂事之后呢,我们能够期望他们感恩父母、怜悯天下吗?或许,他们同样没有这个习惯和意识。“啃老族”的层出不穷,留给我们的当不仅仅是凄凉和无奈,更需要深刻的反思。在这里,真爱与亲情已经错位,不再是高尚而崇高的,而是异化成了低限度的责任和义务。对此,我们是该震惊、反省,还是该充耳不闻、习以为常?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对孩子有最真挚、最无私的拳拳之心,做孩子的就不应当对含辛茹苦的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吗!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一个不会爱父母的人,又怎么可能奢望爱事业、爱社会?而这无疑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

篇3:教会孩子爱父母

1. 真实情境。

要让孩子外语学得好,真实的语言情境很重要,同时需要有大量的正确语言输入。首先,语言是用于信息交流的。父母和孩子的语言交流都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生的,这是一种自然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过程。幼儿在家跟父母学英语与中小学生在学校学英语是不同的,前者类似孩子的母语“习得”,而不是像后者那样将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现代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幼儿习得语言是一个理解周围人们言语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模仿,进而能用以表达意义的过程。他们使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输入语言的处理,归纳出语言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 (1) 尽管现在的幼儿课堂英语教学环境在竭力模拟生活情境,但毕竟存在差别;与家庭环境相比,课堂中的语言环境相对“规范”,“模拟”情境中也多有“预设”的成分,缺少偶然性,不利于孩子调动积极性“临场发挥”。语言的主动使用,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是否掌握的重要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课堂英语教学虽然能保证英语使用较高的正确性,但由于小孩子不可能长时间专心听课,接受正规的课堂教学,因而语言输入量无法保证。在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大量的重复、模仿必不可少,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保证充分的练习。而高频率的重复所需的耐心、爱心,正是家长所富有的,家长需要注意的就是用语的标准和及时施教。

综合以上两点,家庭英语教学的可行性与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2. 有效模仿。

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难易适中的语言刺激是引起有效模仿的必要条件。据了解,“在11—14个月期间,儿童获得的词87.5%来自成人言语教授,其余的12.5%来自儿童与人们(成人和其他儿童)的言语交际。儿童早期语言获得是与成人的言语教授、言语交际和随之而产生的儿童的模仿学习分不开的”。 (2) 在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成人总是力求与儿童的认知和心理水平相适应,把教授词语的范围集中于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物的表称名词,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示范词没能引起模仿,或虽引起模仿却没有被儿童获得,儿童不能独立复述。这是因为幼儿的语言认知水平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在言语发展初期,幼儿尚不具备自省能力,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成人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授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班级孩子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参照,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求,及时纠正个别错误,模仿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随着模仿学习的进行,儿童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开始显现出来。儿童有一种试图归纳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倾向,正确引导这一倾向是达到有意义模仿,进而达到学习目的的重要保证。如14个月大的幼儿在学会说“good boy”(好孩子)、“good mommy”(好妈妈)以后,自己会主动说出“good daddy”(好爸爸)。 (3) 家长若能及时地用微笑、亲吻等方式予以肯定,孩子的积极性便会得到鼓励,日后也会乐于尝试使用语言。和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对多的模式相比,家长在家教小孩子英语,更容易辨别孩子的创造性应用,给予的肯定也更及时、充分。

由此可见,儿童在语言模仿学习和获得过程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家庭英语教学中都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加上家庭环境本身具有的相对优势,家长是可以胜任孩子英语启蒙老师这一角色的。

二、幼儿在家学习英语的阶段

儿童在家跟父母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

1. 词语学习。

词语是有意义语言的最小单位。家庭英语教学也是从词开始。在与孩子最初的交流中,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借助实物、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孩子建立语音与语义之间的联系,让孩子形成对语言的“情景”式记忆,而不是单一的语音记忆。在孩子玩玩具、做游戏的同时家长不断重复玩具、动作等的中英文名称,达到一定次数后,在孩子记忆中,实物与中文、英文之间就建立起了稳固的联系。但一般不会马上开口说。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妈妈会经常指着自己说“Mom(妈妈)”或拿着苹果对孩子说“Apple(苹果)”。之后,当孩子听到“Where is Mom?(妈妈在哪里?)”或“Where’s the apple?(苹果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时,便会用手或眼神示意问句中提到的物品。家长在教单词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清晰地看到发音时的嘴型,这样有利于孩子尝试模仿。孩子的第一次成功模仿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家长要留心发现,及时肯定并马上多次重复该词,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初步掌握几个词之后,孩子会很喜欢与“父母”分享所学,有时不免“滥用”。如将所有圆的或类似圆的东西都称作“ball”(球)。其中可能包括玩具球、苹果、糖豆等不相干的物体。对此,家长不必担心,这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发现相似性的能力,若加以利用,孩子就可以记住更多词语。

2. 词组搭配。

掌握了一些单独表意的词语后,孩子开始能够用两个或多个词语表达复合的意义,如:blue car(蓝色的汽车),more juice(更多的果汁),mummy panda(熊猫妈妈)。在这一阶段,孩子常常会出现“词语混用”的情况。如在孩子吃饼干时,可能会说“yummy Teddy(好吃,小熊)”,家长就首先要观察孩子说话的情景,尝试弄清孩子究竟想说什么(可能是“小熊饼干很好吃”或者是“小熊的图案很可爱”),然后再说出正确的表达:yummy cookie或cute Teddy。正确的词语搭配是进一步学习使用句子的基础,家长要留心孩子词语搭配使用的规范性。

3. 短句使用。

在家庭生活中,短句的使用是最为常见的交流单位。掌握一些基本词语后,孩子开始留意模仿家长说的一些短句,并逐步尝试根据情境使用这些短句,家长会不时地收到“惊喜”。例如,有一位母亲把做好的晚饭摆上餐桌,她一岁大的儿子会拍着手说:“Good job, mom.(妈妈做得好。)”这可能是白天母亲在看到孩子成功地把几块积木摆成直线时说了“Good job, boy.”。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用汉语还是英语来进行交流,“中英混搭”表达很常见,比如,“这是我的room”(这时我的房间),“我想看TV”(我想看电视)。对家长用英文提出的问题或展开的对话孩子可能用汉语来回答。这时,家长要避免强行让孩子使用英语,而更应注意保持对话的进行,毕竟没有什么比沟通更重要的了。语言的根本作用恰恰就在于信息传递、交换。

对于刚刚学会使用句子的幼儿来说,中英语言时态表达差别是一大难题。汉语中通过增减表达时态的助词来表明时态,如在动词后加“了”表过去,加“过”表示过去完成。而在英语中则是通过动词本身的词形变化来表达时态变化。在家教孩子英语,不必刻意让孩子背诵动词的词形变化,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地使用句子就能够满足需求。

4. 长句表达。

在这一阶段,家长可以教孩子使用一些够构成词语较多、表意更为复杂的长句来进行交流。一些语法也可以渗透其中,如比较级的使用,“This one is much bigger.”(这个要大很多。)孩子慢慢开始有表达自我想法的尝试,不妨先倾听,再补充。如孩子在翻看一本图画册之后可能会说:“Mom, I have been reading this book.(妈妈,我一直在看这本书。)...”看到孩子有话要说的表情,家长可以用“And?”“Fun?”等疑问句示意孩子说下去,而不要急于表态,结束对话。逐渐地,孩子的自我表达会越来越流畅。一个四周岁大的男孩,在家学习了一年半英语,已经能用英语表达愿望了。在生日的那天,他说:“I want to get a nice red toy car for my birthday present.(我想要一辆漂亮的红色玩具汽车做生日礼物。)”两年左右,有些孩子甚至会开始使用从句了。如:I will show you how I make this car with clay(让你看看我是怎么用橡皮泥做汽车的。)类似的句子不仅表明孩子能表达很多,同时还显示出孩子喜欢用英语交流的意愿,意味着孩子已经对英语产生了较为持久的兴趣,这一点正是家长所期望看到的。

三、给父母在家教孩子学英语的几点建议

1.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对于家长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在父母眼中孩子都是几近完美的。但这也是造成家长不能客观评价孩子的原因。正确地评价孩子认知、性格特点对于开展家庭英语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前提保证。比如,对于好动的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可能就比读书讲故事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了解孩子的特点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要明确家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英语不陌生、不害怕,而不是为了追求词汇量,追求难度。本着这一理念,家长可以从孩子六个月大左右就开始。在“教”孩子汉语同时,“教”孩子英语。最初阶段,家长要多一些耐心,特别是在孩子开口说之前,切莫轻言放弃。每天坚持,点滴积累,根据孩子的进步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半途而废。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真实、轻松,所选内容、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英语教学中融合算术、几何、音乐、地理、简单逻辑等知识可以使学习更具趣味性。根据孩子接受特点的不同,家长既可以从数数教起,又可以从图形、颜色起步,一段时间后还可以教孩子学唱英文儿歌、认地图。孩子可能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兴趣索然,但对内容却颇感有趣,家长可以利用这种附带关系,慢慢引导孩子迁移兴奋点。

同时,家长也可以利用真实生活的丰富场景,因地制宜展开教学,如在厨房与孩子一起吃早餐时,就可以教孩子用英语说早餐都有什么;带孩子去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对孩子而言是难得的丰富刺激,孩子的视、听、嗅、触甚至味觉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这个时候有选择地教孩子一些物品的名称、颜色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家庭英语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课本。广泛引入其它知识,让孩子感觉英语简单、有趣、能掌握,孩子才会有信心进一步学习下去。

3. 交流借鉴,共商对策。

现代的年轻家长是伴着信息化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与父辈相比更能体会互通有无、交流借鉴的重要性。对于本身就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现在又组成独生子女家庭的年轻家长而言,缺少育儿经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借助网络、社区等平台共享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国内关于幼儿英语教学网站已日渐成熟,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家庭幼儿英语教育论坛”,相关链接就有数十万之多;许多相关杂志出版社、幼教机构也会提供网络支持,组织家长们讨论孩子早期英语学习的问题,提供幼儿教育专家的讲座实录,为家庭幼儿英语教学指点迷津。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年龄、性格特点及存在问题类型等找到较为合适的参考意见。

当下流行于网络的“宝贝成长日记”也启发了不少读者,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某幼儿英语教育论坛上,一位一岁女孩的妈妈,每天都坚持发布自己的女儿的成长日记。她的女儿从8个月左右开始接触英语:“我发现对我的孩子来说,那些我自创的声调是很重要的学习刺激。我喜欢用自己的语气、重音、节奏演绎词语。妈妈对词语的加工很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我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只是认为英语是中学的一门课,为的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没什么兴趣可言。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快乐。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途径就是用儿童读物取代教科书。”诸如此类的心得体会不仅让年轻家长们深受启发,还为一些专门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在网络中建立联系之外,现在也有许多家长以社区、单位为依托,成立了各种共同学习小组,与虚拟网络论坛相互补充,共同提升着家庭英语教学的质量。这些家长定期见面,分享经验,彼此鼓励,其中的一些家长通过实践已经成为了颇有专业素养的幼儿英语教师。

四、结语

篇4:教会孩子懂得爱

上面的例子也许属于个别,但年轻一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现象的确较为普遍。悲叹之余,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之爱,即父母亲和子女之间一种双向的爱,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之爱,对家庭的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现在“孝子”已经演变成“孝敬子女”了。不适当的爱造成弑父杀母的悲剧,还少见吗?!但不少父母们就是痴心不改。其实,要改变孩子的自私冷漠,首先要从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入手。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一试:

1.了解新时代、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孩子,以真诚理性的爱去面对孩子。

2.注意亲子沟通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或多或少又有些闭锁心理,家长与孩子沟通要有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要从父母的权威式教育,转变为更加灵活的朋友式沟通。常与孩子谈谈学校里的事,了解他的需要,不仅是生活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他所喜爱的人、事、物。无论他与你谈了什么,先不要急着否定他,而是在倾听之后提出你的建议;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你的看法,比如“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么做……”“我看这样做,也许会更恰当”。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向你敞开心扉。

3.常与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让他们理解你工作的艰辛,甚至让他们为你出出主意。这样一来,孩子会非常高兴自豪,感到自己长大了,能为父母出主意、解忧愁了,这正是中学生最需要的。

4.掌握亲子之爱的原则和技巧。利用各种生活事件甚至创设情景,适时地启发引导孩子学会关爱。要养成向孩子表达爱的习惯,让他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无偿的,但是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及理解、支持。这样,孩子也会把爱反馈给你。生活中,双向的爱才是美的。

5.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让他懂得生活中人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家长,不仅要爱孩子、爱家人,更要以宽厚、广博之爱心真诚、善良地帮助周围的人,孩子才会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

此外,父母还要优化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教氛围。对孩子做到提醒而不唠叨、严格而不苛求、宽容而不怂恿、慈爱而不溺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自由地发展其个性,拥有一颗爱人之心。

不当的家庭教育存在三种倾向:

单爱指父母的爱单向地倾注到子女身上,忽视教育孩子爱父母、尊长辈,结果造成孩子只知被爱、不知他爱,对他人冷漠、麻木。

偏爱指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学习上的高期望值,而不注重品行上的培养。这样的孩子缺乏对人的情感交流,常常会造成畸形发展。

篇5:教会孩子爱父母

作者|艾米

一、 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成材的过程中,父母除了要精心哺育孩子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父母只需静静地观察孩子确保安全就行了,不要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去包办。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二、 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想要直接得到答案,这时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积木突然倒了,这时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思考积木倒是风大的原因还是搭得不够稳,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沟通与社交能力

篇6:教会孩子爱父母

片中一位叔叔用改装的旧摩托车,带着他父亲去旅行。他说,父亲年迈,没出过门,趁腿脚还利索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出去好好看看。叔叔的计划成功了,他带父亲去旅游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安徽等地的名胜古迹,看到了北京的高楼。祖国山河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照片贴满了他家整整一面墙。

他父亲说“和儿子在一起,去哪儿都开心”,是啊!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在他尚未离世之前,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亲眼看到那么多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又怎能不开心!

现在还有对父母不敬不孝的子女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把一生的心血和爱都倾注给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尽一份孝心?尽孝一定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过世后,空留后悔心。

秦勇这位“父王”教子的事迹十分感人。秦勇的儿子大珍珠,有点先天不足,教他学任何知识、技能,都必须花难以想象的努力。比如,读一个英语单词“We”花了3个小时,学骑自行车花了一年多,每一件、每一桩,“父王”都费尽心机,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成功了!他们终于成功了。他儿子大珍珠学会了所有该学的东西,他深情地对父王说:“我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儿子”。看到这情景,我眼圈红了,泪水一滴滴滚落下来。父爱如此博大、深厚,潮水般灌入儿子心田,爱的种子在发芽、在成长、在开花。我深切感受到“父王”艰辛的付出和奉献,父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永记心间。

我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同样称得上是“孝”。每逢节假日外出旅游,他们都带上爷爷和奶奶,让他们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我们去过的地方国内、国外真不少,峨眉山、黄果树瀑布、香港、台湾、泰国都留下了我们一家人的足迹和笑语。平时父母总是把好吃的、营养品,主动送给爷爷奶奶。奶奶给我煮的饭菜特好吃,爷爷教我数学尽心又细心。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也要尽“孝心”。凡有好吃的,我总要同他们分享。我还经常关心爷爷奶奶吃得怎样、运动没有。尽管“孝”我做得还不够好,但我真心爱他们。我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我爱生活,我爱我的祖国。

篇7:父母怎样爱孩子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有三点,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我肯定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而已。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把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取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泰戈尔也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着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请注意,这两位贤哲都认为,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

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物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比这更贵重的了。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暗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的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许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相反,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时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恋这样的一种天然的可爱,这样的一种纯粹的亲情,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时间的汹涌波涛上,我留恋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无物长存,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是,再另一种形式中守护这些珍贵的价值。我不是指写作,写作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本身。我愿意孩子在因阅历和教养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我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蚀永远简单。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去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的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第一大关键,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四大关键,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五大关键,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关键,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关键,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才能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莫过于没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心理学大师荣格 01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是不是就倏地一下消失了?

你的微信昵称,变成了XX妈XX爸。你的微信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你的夜晚娱乐,变成了上育儿论坛。

你的周末休息,变成了跟着孩子上补习班。无论参加什么样的聚会,你三句话就会扯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说你的朋友圈了,你的朋友圈里,孩子是永远的主角: 孩子在学英语,孩子在上奥数,孩子又过级了,孩子又得奖了。你就这样丧失了自己的生活 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孩奴”,你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离你的期待总是差了那么一大截,“问题出在哪里呢?”你不明就里。02 7月,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都是书呆子,采访后才发现他们个个都超好玩。陕西文科状元向远方特喜欢健身,所以没事就练器械、打球、爬山,那身材,健得真是堪比超模。福建理科状元陈汜玄喜欢写作,所以平时超爱玩诗社、玩辩论、玩剧本。贵州理科状元查致远热爱文艺,唱歌、跳舞、朗诵、演奏样样拿手,所以他成了学校电视台的台长。

第二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是“孩奴”,采访后才发现都不是。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他们都回答:“好象也没怎么教育啊。” 第三个现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绩很难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记者问“孩奴式父母”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 是啊,为什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付出与回报是如此的不成比例? 03 有位妈妈终日愁眉不展,因为儿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她在儿子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但儿子始终改不了各种毛病。她只好去求教星云大师。

“我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星云大师问:“您影印过文件吗?” 妈妈答:“影印过。” 星云大师问:“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妈妈答:“当然改原稿。” 星云大师说:“这就对了。孩子的积习,一般都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孩子的积习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04 你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我大学同学张敏(化名),孤僻、自卑、敏感、暴躁、小心眼,正因毛病多多,她没什么朋友。

有一次,她跟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吗? 她说:因为我成长在一个很坏的家庭。“我爸妈每天都为鸡毛小事吵架,什么今天没去缴水费啊,什么地板滴了一滴油啊,每次吵架都摔东西,摔完东西就开始揍我。

我六七岁的时候,有次吃饺子,我妈问我用哪边牙齿在吃,我说左边,她立马就扇了我两个大嘴巴,所以到现在我都不敢吃饺子。高考结束后,我做了一个离子烫。回家就被我爸打得满身血印,他还问我是不是要去做鸡„„” 所以,那时张敏就想:

“我以后一定不能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辙,一定不让孩子过和我一样的日子。” 但不幸的是,张敏失败了:

“我结婚后,好像有撒不完的怨气,瞧着老公和孩子,总是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讽刺、挖苦、骂人、摔东西,做的时候没意识,做完之后恨不得剁了自己,警告自己一百遍要改,可一到明天还这样。” 我朋友讲过他一个发小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发小跟父亲去书店看书,他看上了一本童话书,很想买。于是父亲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一下就把最后一页价签撕掉了,然后迅速把书塞进了他口袋里。所以,他长大之后,也会下意识做出父亲类似的行为。比如趁着人多的时候逃公交票,比如逛商场的时候偷吃各种食物。他的生活习惯也充满了父亲的影子,比如吃饭的时候会把好菜埋在碗底,用饭盖起来,先吃桌上菜碗里的。他也常常为这些毛病而羞愧: “我一直努力不要像我父亲那样,可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像他?”

你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所以星云大师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05 今年小学开学时,我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

很多家长都为子女教育头疼不已: “我简直拿孩子没有办法。” “完全不是我期待的那个样子。” 班主任在家长们发言之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好老师重在方法,好父母重在活法。“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活得精彩。父母自己活好了,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班主任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另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别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活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06 很多人知道高晓松是音乐奇才,却不知道他是超级学霸。

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高三时,他就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他没去,最后考了清华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当时是清华最牛的系,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但高晓松竟超了录取线60多分。你知道高晓松学习为什么这么牛吗? 他爸是清华教授,他妈是建筑学家,但他们平时并不管高晓松的学习,他们只是自己超爱学习和钻研,所以在这种氛围下,高晓松自己就养成了学习和钻研的习惯。这几年,高晓松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 《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这三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很多人说:高晓松怎么这么博学啊? “从小我家里就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我们家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因为父母超爱读书、超爱做读书笔记,所以高晓松也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你知道高晓松为何能成为音乐奇才吗? “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便跟着喜好音乐的母亲油印乐谱。”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习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奋斗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07 潘石屹是个很阳光、乐观、善良的人,他说他的这一切,都来自于“父母的形象遗产”:

“我爸爸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受了很多折磨挨了很多整,但他永远是乐观的。

有一次,他穿着一个袖子的衬衫,到学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我问他为什么衣服只有一个袖子,他说被‘民兵小分队’打了。但即使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他在带着我回家的路上还唱着歌。这件事给我特别大的震动,让我从小就学会了要积极乐观。还有一次,他们在造纸厂干活时,一个滑轮掉下来,砸断了一个农民的腿。所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因为腿断了,得花很多钱去看。工厂里来了个人,说赶紧送医院。大家都说没钱,真的没钱。

工厂的人说:那就写借条,借200块。我爸站起来,帮农民写了一个领条。工厂的人问:怎么把借条写成领条了。我爸说,你这200块钱,相当于我们全村一年的总收入,借了也还不起,所以只能写个领条。这件事给我的震动也特别大,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做人要善良。”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为人处世。所以潘石屹也想把阳光、乐观、善良传给孩子: “我坚信父母的形象问题,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仅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也是长存于孩子一生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08 1962年,钱锺书和杨绛,带着女儿钱媛去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杨绛赫然发现:

女儿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吃客的言谈举止。杨绛觉得奇怪:“你老盯着别人干嘛?” 钱媛说:“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您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在父母恩爱中长大的钱媛,便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她虽然一生很是坎坷,但在两段婚姻中却都是夫妻恩爱。

特别是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新家庭时,杨伟成的两个孩子都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最是叛逆,但钱媛却用自己的爱“征服”了他们。钱媛去世后,继女继子还撰文怀念她: “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们一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心理学家诺费奥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父母不恩爱的人,其子女婚姻失败率是恩爱家庭的三倍,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恩爱家庭的五倍。“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诺费奥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彼此恩爱,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恩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也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09 作家晚情讲过一段记忆:

小时候,父母带她去看电影时,都会好好的精心准备之番,妈妈会把她的头发全梳到后面,然后再编织成两个小辫,然后再给小辫扎上蝴蝶结,然后再戴上精美的玻璃发卡,然后一家人都换上好看的衣服,手拉手地走向电影院。

这样的讲究,让晚情学会了如何生活。“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电影的名字。这种经历,锻造了我一生的审美情趣。” 现在,晚情会经常买些花插在花瓶中,“即使它们明天就凋谢了,可这一刻的美丽仍然可以愉悦我的生命。我还会把礼物藏在家里,给老公和儿子一些惊喜。那是爸爸妈妈教会我的,即使再穷,再失败,也要学会偶尔脱离现实,去享受精神世界,享受与美有关的时光。”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给他灌输什么,而是他能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你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诗意。你活得丰盈,孩子也会努力绽放。父母有多懂生活,孩子就有多爱生活。10 有一个很美的成语,叫“芝兰玉树”。

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家的子弟。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家: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

篇8:孩子最需要真正懂得爱的父母

在所有的教育中, 影响孩子一生或者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与品格、性情的, 主要源自于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 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孩子最初的模仿都源自父母, 儿童时期的教育, 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自我认知时, 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所有教育的前提是“爱”!缺失了爱, 关系就容易受到伤害, 教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们最多的抱怨是不听话、没办法沟通、一说就烦、管不了。然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孩子长大了, 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所以不那么轻易听家长的话?是家长为了孩子好的本意, 被孩子曲解或者不接受么?其实, 孩子需要精神上的父母, 而不是一个满足物质需求且只是说教的家长。

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 拼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物质环境。只要能想到、能实现的物质要求都去满足。然而, 对于我们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 最需要给孩子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父母。衡量好父母的标准, 是培养一个好的孩子。衡量一个好的孩子的标准, 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才识, 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什么样的父母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好孩子”呢?很简单, 就是一个字———“爱”, 给孩子最需要的, 同时也是最需要给孩子的。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和高速发展, 孩子的成熟期越来越早。青春期早已不单单停留在初中。小学中年级的孩子, 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想, 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机会逐渐减少。到了小学高年级, 孩子已经完全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 基本脱离了父母的“管辖”。因此, 家长头疼的教育问题已经比我们预想的青春期提前到来, 与孩子很难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家长的安全感不断下降。那么怎样杜绝或者缓解随着孩子年龄增大, 家长越来越管不了孩子的问题呢?

首先, 尊重孩子。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的定位是“孩子”:无知, 单纯, 易相信他人。这样的定位, 让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 骗孩子、伤孩子。成人故作聪明、掩耳盗铃, 以为孩子看不出端倪, 不明白事理, 其实他们单纯的心灵完全可以读懂我们的心事。因此, 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开始, 就把他真正当做一个有思想、懂道理的人看待, 与他平等地交流、真心面对, 不欺骗、不隐瞒。因为今天父母的不真诚, 就会换来未来家长对孩子的不放心与不了解。“爱和安全感, 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的引导前进, 长辈的期望不再是压力, 而是祝福和支持。”

其次,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不仅仅落在“讲道理”。家长自己的身体力行, 是对孩子最有力也是最无言的教育。家长玩游戏、刷微博、沉迷电视剧或者麻将, 却要求孩子放学先写作业再玩。也许迫于自身的弱小, 他不得不言听计从。但是父母每天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等到他“长大”的时候就会反抗。家长休闲的方式也将成为孩子休闲方式的一种导向。孩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是靠家长的引导和影响。这时的语言说教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再次, 教育的原则是规范和标准, 而不是听某某的话。“听妈妈的话”或者“听爸爸的话”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的行为只对一个人负责。如果离开了这个人的“监督”, 孩子的行为就不再受到约束。因此, 讲道理的话, 让孩子的行为有客观的标准可循, 也让孩子成为自我行为的引导者, 自己约束自己, 自己给自己讲道理。父母或者老师, 就不会担心在视野范围之外, 孩子的行为是否妥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听道理的话的好孩子, 是家长引导孩子追求的方向。

最后, 与孩子一同成长。孩子在学前阶段, 非常依赖父母的陪伴。希望和父母一起吃饭、一起玩游戏、一起听故事、一起接触大自然。如此多的“一起”让父母感觉比较烦累。孩子旺盛的精力让每天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的父母望而却步。因此, 家长选择替代品与孩子“一起”。然而这些替代品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这样的交往模式, 我们怎么能期待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静下来与我们谈谈心事呢?没有之前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信任与父子融洽平等的关系, 就不会有与孩子持久的心灵沟通。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 父母选择了别的方式替代;那么在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时候, 孩子选择了沉默与厌烦。

上一篇:实习自我介绍信下一篇:观看《榜样4》有感心得体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