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2024-06-23

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精选8篇)

篇1: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吉林]吉林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

[河南]河南科技大学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

[山东]聊城大学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浙江]浙江林学院 [天津]天津农学院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

[云南]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西南林学院

[辽宁]沈阳农业大学 [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甘肃]甘肃农业大学 [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海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新疆]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塔里木大学 [吉林]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

篇2: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主干学科:生物学、林学、建筑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设计与表现技法)、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理论。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实验、教学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中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同林植物造景设计方法、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的技术;

4.具有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能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

5.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6.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江苏]苏州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河南科技大学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吉林]延边大学 [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大学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林业大学 [山东]聊城大学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安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天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沈阳大学

[湖南]吉首大学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广东]韶关学院

[浙江]浙江林学院 [天津]天津农学院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北京]北京农学院

[广东]嘉应学院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

[广东]肇庆学院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云南农业大学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

篇3: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一、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及教学模式陈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目前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教材还是2002年以前所编著的实验教材。现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教材选择上要求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知识、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由于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基本概念比较多、基本理论较抽象,病原菌形态多样,长期形成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板书、挂图和标本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完成作业来完成实验课。目前这类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随着病害的种类增多和新病害的产生,标本不全、症状不典型,另外标本压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症状造成损害。二是挂图往往色彩失真、种类不全,在课堂展示效果不佳。另外,以往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即教师告知学生病害名称,学生通过症状及病原菌形态观察,认识病害,这种实验总的来说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解,完成作业,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草草了事,甚至不做,有个别学生甚至缺席。

第二,虽然学生在前期通过一些实验已经学习了显微操作,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镜头压破永久或临时玻片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实验室植物病害病原永久玻片数量有限,制作较早,保存时间较长,有些模糊,难以观察,有时花费很长时间也找不到要观察的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的教学学时精简压缩,实践教学课时也随之减少。植物病理学课程由原来的60学时(理论和实验)现精简为40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关键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黑龙江八一农垦自搬迁后新建教学楼普遍为多媒体教室,在理论课教学中比较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仍然鲜见。实际上,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更能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方面更具潜力。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识别病原菌特征和病害症状是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实验,由于病原菌微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很难做到指导讲解与学生的视听同步。有了多媒体技术系统,教师将标本放于显微成像系统下,将图像呈现在大屏幕上,需要观察的病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位点,病原菌形态的细微特征等,可同步识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加强实验用标本建设

在以往的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所用的标本一般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采集制作的,其中一些标本症状不明显,例如有些植物的白粉病标本,在采集时发病部位还没有产生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也就是还没有小黑点产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很难观察到白粉菌闭囊壳和附属丝和子囊等有性阶段的形态特征。还有大多数锈病标本的采集也有同样现象,有时在采集的时间较早时只能看到夏孢子,还未形成冬孢子,而锈菌在分类上主要是用冬孢子的形态不同来加以区别,影响实验效果。为此,教研组成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标本数量和种类。有些教师利用假期及出差时间到田间采集标本;有些教师还把家里出现病征的水果、蔬菜带到实验室,再经实验教师制作成标本,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本教研室还组织教师将难以观察的病原菌制作成永久装片。不易保存的标本拍成照片用多媒体播放,以便于学生观察识别。

3. 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是实验课的基本要求,以前学生观察各种病原物,大多是现成的玻片标本,学生只是验证性的观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验时尽量以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物来代替永久玻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在完成后分析实验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感知到病原物与寄主的密切关系,随着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们对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训练了学生在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方面扎实的基本功,为以后独立从事植物病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加强教师实验技能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新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性很强,所以,要求教师必须知识面宽、实际操作技术高、教学经验丰富。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组织的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学术会议,部分教师到国内其它农业院校参观学习培训,丰富植物病理学知识,增加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促使实验指导教师一方面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加强锻炼,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5. 考试方法改革

以往的植物病理学考试为卷面成绩(80%)加平实成绩(20%),实验课一般不进行专门考试,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报告内容为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出现有些学生应付、抄袭现象,不能达到实验课教学效果。通过对植物病理学考试进行了改革,植物病理学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20%、笔试成绩70%。笔试以理论知识考评为主,实验以能力考评为主。尝试改革考试方式,以实践考试为主,凭借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评定学生实验成绩,这样评定实验课的成绩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让学生知道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过去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以探索出高校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笑语,胡俊,景岚,等.农业植物病理学高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60:167~168.

[2]台莲梅,张亚玲,靳学慧.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18~120

[3]李金云,吴学宏,韩成贵,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改革与探索,2008,13I:94

[4]付长龙,张毅坤,姚全姝,等.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0,1:14~15

[5]刘春元,浏建华,孙淑君,等.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6,6:109~111

篇4: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关键词:农学 实践 创新 科研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农学专业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学生在作物生产、遗传育种,病虫害监测,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基本理论和技能。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专业素质,没有创新思维。这也在一定方面导致了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断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的教育家普遍认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关键能力[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2]。国内外大学都在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国内高校逐渐开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农学专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仅仅依靠课程传授给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将毫无用处。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2 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实践创新是让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整个过程,让他们明确科研的基本要求,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1]。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也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首先,通过探索现实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对学术前沿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使其实践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实践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通过实践创新,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现实世界,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高了专业技能。最后,这种以项目为支撑的探索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经费和良好的实验平台,可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3 实施过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项目指导教师的作用需由原来的单纯课题教学变为辅助指导功能。实践项目由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国内外进展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提出研究方案。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大学生充分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原有知识体系间的隔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定期主持召开小型探讨会,就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也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让他们有敢于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的勇气。教师还应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让他们大胆向科学未知的领域进军[3]。

3.2 合理的选题

首先,项目的方向应由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确定。考虑到大学生通常有较多的理论课程,实践创新项目最好是选择时间安排较为灵活的,占用时间相对较少的类型。同时,因为经费、场地等的限制,在选题方面,还应该尽量选择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的项目。例如,由于所在院校以气象研究为主要特色,我负责指导的农学专业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确定了利用地面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物候期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试验田开展研究,学生不需要跑野外,节约大量时间。光谱的测定在中午1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而且是间隔4 d进行一次。物候的记录虽然需要学生每天记录一次,但是不限具体时刻,学生可以灵活支配时间,充分利用课下空余时间进行监测。此外,该项目还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和发育期观测的技能,所需经费少,观测周期也短。

3.3 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实践创新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应举例分析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阐述相关理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理,并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体会与心得。例如,“基于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物候期的研究”实践创新活动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本中所讲的不同发育期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学生通过农田作业、插秧、灌溉,生育期观测等一系列探索,专业技能得到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训练,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的训练,以尽快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3.4 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改变单纯依靠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现状[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校还应在实验经费和平台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和成果。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奖励可以在学分上予以体现,或者颁发证书,或者在奖学金评价方面给予倾斜。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

3.5 提倡专业交叉和团队合作

鼓励学生跨院系自由组合[5],聘任不同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小组。专业和学科的交叉,可以使得学生通过交流获得大量专业知识,扩宽学生视野。遇到困难,他们相互之间可以探讨,进行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难题。这有利于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99-100.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3]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4):29-30.

[4]覃小林,唐志君.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5):103-104.

篇5: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植物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总学时 学分 36 2 植物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36 实验学时 适用对象 1011015 科类基础课 实践学时 2天 Botany 理论学时 预修课程

生物学

农学类本科专业

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生长 发育以及与功能的关系,植物界系统演化的规律,植物的类群、分类以及 主要代表植物的识别,增进学生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 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此外,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 课程简介 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 打好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学是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掌握植 物形态结构以及发育、植物分类及类群、植物系统演化的规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 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 知识;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全面提 高。主要任务:

1、从细胞、组织、器官等水平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分科的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技 术、重要植物的识别、植物的鉴定方法等

3、了解和建立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统一、植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以及植物多样性的理 论和思维;增进对植物的热爱和自然保护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章节内容 植物界概述,植物学的目的与方法 植物细胞 种子与幼苗 植物组织 营养器官根 营养器官茎 营养器官叶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及其与功能的统 一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生殖器官花 种子发育与果实 植物类群及分类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4 2 4 2 6 2 1 讲课 2 2 1 2 2 3 2 2 实验 实践 合计

复习考试 合计 36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式多样性,植物学的发展历史,植物及其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性和 学习方法。教学要点:讲述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植物学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植物学的历史 和发展动态,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植物多样性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难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主要内容:

一、植物的多样性(基因、物种、居群、群落)。

二、植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植物学简史及发展动态。

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植物学。

五、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教学目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植物细胞

教学要点: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形态结构与功能。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难点: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细胞的概念、细胞学说、植物细胞类型及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及原生质体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外被结构特点 一.细胞壁 二. 细胞膜 第四节.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 一.纹孔 二.胞间连丝 第五节.植物细胞质及其细胞器 一.胞基质 二.细胞器 三.细胞骨架系统 第六节.植物细胞核 一.核的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 二.核的超微结构 三.核的功能 第七节.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一.淀粉、二.蛋白质、三.油和脂肪、四.丹宁和色素、五.晶体和硅质小体 第八节.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一.细胞周期 二.有丝分裂 三.无丝分裂

四.减数分裂 五.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及死亡 六.植物增殖的意义及其细胞全能性

第二章 种子与幼苗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种子的结构以及幼苗的类型及特点。教学要点:种子的概念,种子、幼苗的类型及特点。重点:种子和幼苗的类型。主要内容: 第一节.种子 一.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乳、胚)二.种子的基本类型(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双子叶植 物无胚乳种子、单子叶无胚乳种子)。三.种子的寿命及萌发 第二节.幼苗 一.被子植物的幼态器官及其形成 二.幼苗的类型: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 三.幼苗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6 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来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生理功能 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要点:根、茎和叶的来源、形态和类型,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根、茎和叶的结构,营养 器官的变态,及其与功能的关系。重点: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根、茎和叶的结构。难点:根和茎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三章

植物组织

教学目的:掌握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组成。教学要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组织的概念 第二节.分生组织 一.发生: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二.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第三节.薄壁组织

一.同化组织、二.吸收组织、三.贮藏组织、四.通气组织 第四节.保护组织 一.表皮 二.周皮 第五节.机械组织 一.厚角组织 二.厚壁组织 第六节.输导组织 一.导管与管胞 二.筛管与伴胞 第七节. 分泌结构 一.外分泌结构 二.内分泌结构 第八节.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第四章 营养器官根 营养器官根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根的来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生理功能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要点: 了解根的来源和类型以及根尖的分区,掌握根的初生和次生结构和侧根的发生过 程。根的变态。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根的功能和经济利用 第二节.根尖的初生生长与根的初生结构 一.根尖分区及其初生生长(根冠;分生区:顶端分生组织特征,不活动中心,组织原学说,T 学说;伸长区;根毛区(成熟区))二.根的初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成熟区的组成部分(表皮、皮层、中柱),木质部,韧皮部。从功能角度阐述各部分特征。(表皮属吸收组织、皮层占比例大、贮藏组织、基本组织特征,内 皮层的特征和生理作用、根的吸水途径)。

(二)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特征。[表皮,皮层(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内皮层)中柱,中 柱鞘,初生木质部多元型] 第三节.侧根的发生 一.侧根原基的发生 二.侧根的形成及其在母根上的分布

第四节.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周皮的形成发生部位、过程与活动产物,壁栓化和木化特点。第五节.根和根系的形态类型 一.定根和不定根、二.直根系和须根系:根尖在土壤中的分布,根与环境的适应性,根的原始性,根系特点与 农业生产。第六节.根瘤与菌根 根瘤和菌根的研究进展 一.根瘤 概念、形成与作用 二.菌根 概念与作用

第五章

*营养器官茎 营养器官茎

教学目的:了解茎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发育过程、分枝方式和茎的类型。教学要点:掌握枝条的形态、茎和芽的类型和茎分枝方式,茎尖的分区、植物的初生和次生 结构。机械、输导和次生分生组织特征。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难点: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主要内容: 第一节.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二节.芽与枝条 一.芽

(一)芽的结构及其适应意义。

(二)芽的类型,二.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禾本科植物的分蘖。第三节.茎尖的结构 一.茎尖分区 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二.茎的初生生长 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分化特点(叶芽的分化)。第四节.茎的初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成熟区的组成部分及其结构,机械组织的特征,细胞壁分层特点,细胞壁特化。纹孔和胞间连丝。第五节.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组成及其活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部位、组成分子及其活动产物。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 三.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 年轮的概念,年轮的形成与环境关系。树皮的形成与形态变化。木材三切面的基本结构,优 质木材的特征。裸子植物茎的特点 第六节.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一.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加粗

(一)初生加厚生长

(二)异常次生生长 第七节.茎的生长特性与人的生活 一.纤维植物的茎纤维特点 二.枝条生根与人工营养繁殖 三.茎的创伤愈合与嫁接 四.抗倒伏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第六章

*营养器官叶 营养器官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叶的外部形态、类型、发育过程、内部结构以及与生理功能 的关系。教学要点:掌握叶的基本形态与解剖结构,保护组织、同化组织特征。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主要内容: 第一节.叶的生理功能 一.叶的普通生理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二.叶的特殊功能:繁殖作用 第二节.叶的形态和组成 第三节.叶的发生和生长 一.叶原基的发生 二.完全叶各部分的发生 三.叶片的发育 第四节.叶的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一)叶片:(表皮、叶肉、叶脉)及其功能。保护组织特征。同化组织,叶绿体 结构及其功能。

(二)托叶与叶柄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一)禾本科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表皮细胞壁矿质化特征,C3 和 C4 植物叶片 结构特征及其在生理上的意义。

(二)叶鞘、叶耳与叶舌 第六节.叶的衰老与脱落 一.叶的衰老 二.叶的脱落:离层与落叶。第七节.叶的生长特性与物质生产关系。一.叶的生长特性与种植方式 二.不同叶位的叶与生物产量,三.叶的再生长与草皮、蔬菜,饲用植物的生产。

第七章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及其与功能的统一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建立植物器官间相互联系、结构与功能统一和对环境适应性的观 点。教学要点:植物营养器官的联系,特别是维管束的互相联系,结构与生活功能的互相联系和 统一。结构对环境的适应等。重点:维管束的互相联系。结构与生活功能的互相联系和统一。难点:根、茎、叶过渡区维管束的互相联系。主要内容: 第一节.营养器官的整体性 一.营养器官功能的协同性:植物体内木质部水分的吸收,输导和蒸腾;植物体内韧皮部 有机物质的 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二.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维管系统,营养器官的序列性 三.营养器官生长的协调性 第二节.根,茎,叶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及环境的统一 一.茎形态结构的力学特点。茎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二.超级稻的株形分析。第三节.叶片结构与生态条件关系 一.阳地和阴地植物叶的结构 二.C3 和 C4 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三.旱生和水生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与人类生活 一.根的变态:变态概念。肉质直根,支持根,攀援根,寄生根。二.茎的变态:块茎,鳞茎,根状茎,茎刺,肉质茎。三.叶的变态:茎态叶,鳞叶,叶刺,叶捕虫器。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概念。第二部分 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通过代表性植物生殖器官结构发育过程和特征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生殖器官 的发育及结构的基础知识,为相关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要点: 了解花的组成与花芽分化,掌握雄蕊、雌蕊的结构与发育动态。开花和受精过程。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种子和幼苗的特征及类型。重点:花药的发育与花粉囊的结构,子房结构和胚珠的结构,胚囊发育及其结构,双受精过 程。难点:雄蕊、花粉粒和胚囊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

第八章

生殖器官花 生殖器官花

教学目的:通过花器官发生形成和花器官各部分数目、形态组成、发育和相互关系的学习,了解花的概念及花部的发育及其基本特征。教学要点:花的基本概念,花的形态,花的类型,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开花,传 粉与受精。重点: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难点: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主要内容: 第—节.花的组成及其在发育上的意义 一.花在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二.花的组成 形态、花柄与花托;花被(花萼与花冠)的类型;雄蕊群;雌蕊群。

三、禾本科植物小穗和小花的构造。第二节.花芽分化 一.花芽分化时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 二.花芽分化的过程 第三节.雄蕊的发育与结构 一.花丝和花药的发育:花粉囊壁的发育过程,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减数与分化过程,2 细胞花粉粒和 3 细胞花粉粒的概念。三.花粉粒的形态与结构。四.花粉粒的生活力。五.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现象。六.花粉植物:花粉培养条件。第四节.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一.雌蕊的组成及心皮的概念。(子房、花柱和柱头)。二.胚珠 三.胚囊的发育过程及结构,胚囊培养。第五节.开花与传粉

一.开花 二.传粉: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含义。植物异花传粉的适应性。生产上对植物传粉的利用与 控制。第六节.受精 一.花粉的萌发:花粉粒的萌发条件与过程。二.花粉管的生长 三.双受精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识别作用。双受精过程与进化意义。四.受精作用与现代生物技术多倍体的概念。外界条件对传粉、受精的影响。试管受精,子 房培养,远缘杂交,植物生殖工程。

第九章 种子发育与果实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植物从单个受精卵细胞,发育出种子、果实的过程。教学要点:果实和种子的概念,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全过程。胚和胚乳的发育。重点:果实、种子和幼苗的概念;胚和胚乳的发育。难点:胚的发育。第一节.种子的发育 一.胚发育(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胚的发育)二.胚乳的发育。三.种皮发育及结构 四.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五.胚状体和人工种子 第二节.果实的发育和结构 一.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二.真果和假果的含义及其结构 三.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第十章

植物类群及分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植物各大类群 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教学要点: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的基本类群,以及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与系统演化关系。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 类群的代表植物。重点:高等植物各类群的生活史及其特征。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类群的代表植物。难点:各类群的生活史。

概述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常识。教学要点:植物分类方法简介、分类的基本单元、种及其命名法规。重点:分类单元和命名法规。难点:命名法规。主要内容: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三、种的含义,四、植物的命名法则。五.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 第二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概述 第三节.藻类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门类。教学要点:观察代表植物以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等的主 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重点:藻类及其重要门类的主要特征。难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主要内容: 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生殖细胞为单细胞,无胚形成。)二.*蓝藻门(含珠藻):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三.*绿藻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衣藻、实球藻、田藻、水绵、轮藻)四.裸藻门、金藻门等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五.红藻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六.褐藻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第四节.菌类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与藻类比较。教学要点:掌握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的主要特征,真菌门的藻菌 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代表植物。重点:菌类及其 3 门的主要特征,真菌门 4 个亚纲的特征。难点:真菌的生活史。主要内容: 一.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细菌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

三.粘菌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四.真菌门等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藻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 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代表植物。第五节.地衣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要点:掌握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壳状、叶状、枝状地衣以及主要代表植物。重点:地衣的主要特征。难点:地衣的结构。主要内容: 一般特征、形态结构(壳状、叶状、枝状地衣)、繁殖以及代表植物及其意义。第六节.苔藓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纲。教学要点:通过生活史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苔藓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的特征。苔纲和藓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重点: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苔纲和藓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难点:孢子体和配子体,特别是孢子体的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特征及生活史; 二.*苔纲: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地钱)三.藓纲: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葫芦藓)第七节.蕨类植物 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史的观察和学习,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主要代表植物。教学要点: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石松纲、水韭纲、松叶蕨纲、木贼纲和真蕨纲 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明确蕨类植物在分类中的地位。重点: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难点:蕨类的生活史。主要内容: 一.*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以贯众为例)二.石松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三.水韭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四.松叶蕨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五.木贼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六.真蕨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第八节.裸子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纲。

教学要点: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铁树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 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裸子植物在分类中的地位,确立种子的概念及其在进化中的作 用。重点: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种子形成的意义,花粉管形成的意义。难点:裸子植物生活史,胚珠的构造。主要内容: 一.*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二.*铁树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三.银杏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四.松柏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五.红豆杉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六.买麻藤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七.裸子植物的起源 第九节.被子植物 教学目的:通过被子植物生活史的学习,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要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明确被子植物的子房和果实形成的进化特征。重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难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主要内容: 一.*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世代交替 二.*小麦、油菜的生活史。被子植物的利用。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被子植物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 形态学基础。教学要点:被子植物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及其主要类型。重点:被子植物花、果实的形态特征。难点:雄蕊、雌蕊、子房、胎座、果实的类型和形态特征。主要内容: 一.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原则 二.茎:茎的性质、茎的生长习性; 三.叶的形态类型:叶序、单叶和复叶、叶片的形状(叶形); 四.植物的花:花序,花冠的类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的方式,雄蕊的类型,花药着生的方式,花 药开裂的方式,雌蕊、子房位置、胎座和胚珠的类型,花程式与花图式; 五.果实:单果、聚合果和复果。

第十二章 双子叶植物纲

教学目的: 掌握双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分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系 统演化规律。教学要点:双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 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的特征,并简述其代表植物。通过解剖观察各科主要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 主要经济植物。双子叶植物演化分类系统。重点: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毛茛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茜草科、菊科。难点:蔷薇科、豆科、大戟科、唇形科、菊科。主要内容: *木兰科、胡椒科、莲科、*毛茛科、罂粟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苋科、藜科、蓼科、五桠果科、山茶科、椴树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 花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红树科、卫矛科、冬青科、*大戟科、鼠李科、葡萄科、无 患子科、槭树科、漆树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木犀科、玄参科、桔梗科、茜草科、忍冬科、*菊科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地位、重要经济的植 物。(用小字排列的为选读科)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单子叶植物纲

教学目的: 掌握单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单子叶植物系统演化 规律。教学要点:单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 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通过解剖观察这些科主要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主要经济植物。单子叶植 物演化分类系统。重点: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难点:莎草科、禾本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主要内容: *泽泻科、棕榈科、天南星科、鸭跖草科、*莎草科、*禾本科、姜科、*百合科、薯蓣科、*兰科 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地位、重要经济的植物。(用小字排列的为选读科)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教学目的:掌握被子植物起源、演化和主要分类系统,分类的新方法。教学要点: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的真花和假花学说及其分类系统。重点:真花和假花学说及其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森系统和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 系统)。

难点:被子植物的起源及演化。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 一.植物的起源与主要类群的演化历程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演化 四.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五.高等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六.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一)起源的时间,(二)发源地,(三)可能的祖先,(四)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一)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二)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第三节.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考试内容占 60%以上。进行其中测验。网络进行模拟试题测试。最终成 绩包括期中、期末以及平时成绩的综合。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选用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稳定的国家、省级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近3 年出版(再版)的新教材和外语原版教材,自编教材或参考书。教 材: 植物学 》 强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标准书号: ISBN 7-04-018763-9。

参考书:《 植物学 》,李扬汉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年,标准书号:。《 植物学(上、下)》,陆时万、吴国芳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标准书号:。

篇6: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周洪旭,男,1968年8月生,山东烟台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农业大学生物安全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害虫生物防治与生物入侵,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苹果绵蚜专性寄生蜂日光蜂遗传群间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遗传变异”(31371994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苹果绵蚜日光蜂的生产与应用技术”(BAD08A18)、国家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果区绿盲蝽的寄主选择及其危害机制”(03012)、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研专项子课题“苹果绵蚜灾变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201103026-5-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要地下害虫蛴螬围食膜蛋白的.基因克隆、鉴定和靶标位点的研究”(YD6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绿盲蝽唾液消化酶与北方不同果树之间的互作研究”(ZRCM018)、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防新靶标-中肠围食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J10LC07),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1部,在Biocontrol、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附:

青岛农业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是山东省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每月给研究生900元补助,课题组给400-600元不等的课题补贴,另外,每年根据学习、科研情况,每位研究生可以申请-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欢迎有兴趣继续深造读研的同学可以联系报考和调剂!

篇7:农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思考题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4分)

糖有氧氧化 脂肪酸β-氧化 鸟氨酸循环 酮体 限制性内切酶

中心法则 联合脱氨基 氮的正平衡 糖异生 DNA的变性 共价调节

Tm值 核糖体 引发体 冈崎片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分)

1.糖酵解有 步脱氢反应和 步底物磷酸化反应。

2.18C的饱和脂肪酸经 次β氧化生成 个FADH

2个NADH和 个ATP。

3.真核细胞mRNA 端有 帽子结构。

5.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6.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时共消耗了 个ATP。

7.三羧酸循环中有 步脱羧反应,步脱氢反应,步底物磷酸化反应。

8.氮的总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氮量 排出的氮量。

9.LDL是由 向 运输胆固醇。丙酮酸脱氢酶系

含,酶和 种辅酶。

10.脂肪酸合成时所需的NADPH 来自 和。

11.饥饿时大脑可以用 代替糖的需要。

12.降低血糖的激素是,其主要作用是。

13.PRPP的中文是。hnRNA的中文是。

11.糖代谢为脂肪合成提供,和。

12.主要的生物氧化途径是 和。

13.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氨基酸是,携带起始氨基酸的tRNA反密码子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14.奇数碳原子脂肪酸代谢的 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

15.丙酮酸脱氢酶含,酶。

16.脂肪酸合成时所需的NADPH 来自 和。

17.酮体在 合成而在 分解。

18.酪氨酸转变成 和 再生成糖和酮体。

19.脂肪酸合成的原件是。

20.HDL在 形成,主要运输。甘油先转变成 再进入糖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不可逆的部分是由 酶催化。

21.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受体是。谷氨酸脱氢反应中的氢的受体是。

22.嘌呤在人体内的最终分解产物是。

23.肝肾以外的组织由于没有 酶而无法直接补充血糖。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24.LDL是由 向 运输胆固醇。

25.糖代谢的3个交汇点是,和。

26.RNA聚合酶是由 和 组成。

27.磷酸戊糖途径生成 和。

28.IMP是 和 的前体。PRPP是由 合成的。

29.尿素由 个氨和 个二氧化碳合成。

30.柠檬酸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

31.1分子乙酰辅酶A的碳架进入三羧酸循环中经过 反应,生成。

32.合成酪氨酸的原料是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

33.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密码子是UGC时,tRNA反密码子是。终止信号由 阅读。

三,问答题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1.简述一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和2分子丙酮酸生成一分子葡萄糖的过程中参与的酶及能量的异同点。

2.简述DNA合成的准确性是如何保证的。

3.讨论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解释苯丙氨酸是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4.讨论进食,轻度饥饿、极度饥饿三种状态下大脑、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糖、脂肪及氨基酸的代谢特点。

5.尿素分子中一分子氨来自天冬氨酸时,鸟氨酸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及氨基酸转氨基作用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6.简述蛋白质合成过程。

7.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8.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9.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0.简述70S起始复合体的合成。

11.简述体内需要大时5-磷酸核糖时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

简述体内需要大量ATP时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简述三羧酸循环。

简述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的代谢调控。简述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简述糖代谢为脂肪合成提供所有的原料。

17.简述冈崎片段的加工。

18.简述遗传密码的特点。

19.简述细胞能量对糖酵解的调控。

20.简述氨基酸脱羧后的碳架的去向。

21.简述糖酵解途径的调控元件为何是果糖激酶而不是己糖激酶?

22.简述体内需要大量NADPH时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

23.简述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24.简述4种脂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5.简述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主要的参与因子。

26.简述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的去向及其意义。

27.比较并讨论脂肪合成及脂肪分解的代谢途径。

28.解释蛋白质合成中为何mRNA链中的AUG密码子不能被起始tRNA识读,而区别两种AUG密码子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29.简述三大营养物的相互转换。

30.简述DNA

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特点。

31.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特点。

32.简述大肠杆菌的DNA

聚合酶的特点。

33.乙酰辅酶A为什么不能合成葡萄糖?

34.简述核糖体的主要活性位点。

35.简述DNA的修复系统。

36.简述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

37.简述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

篇8: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很多专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增强综合素质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统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提高学生专业认知,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科研素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而且还能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热爱“三农”, 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纽带, 农学专业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 必须通过认知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培养训练才能达到, 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目前, 农学专业学生普遍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从而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只有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才能提高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知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认知不够。

实践教学部分培养目标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 造成学生知识面窄, 综合素质不高, 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只重视于理论教学, 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 主要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水平则无足轻重, 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生产能力的培养, 而很难提高创新试验能力。

2. 实践教学计划有待完善, 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

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安排, 而实践教学不仅受教学计划的影响, 还受各种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往往实践教学安排仅仅能让学生了解极少部分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诸多其他内容只能借助图片、标本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东西, 缺乏对作物生产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3. 实践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差, 部分内容难以开展。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教学基础建设严重滞后, 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 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生产科研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 学生无法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 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紧密,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大, 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设置教学内容, 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 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做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对策

1.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促进综合化、现代化建设。

实践教学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由于农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 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摒弃传统教学以理论学习为重的老观念, 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 不照本宣科, 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理论知识, 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相互学习交流,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不单单是本专业的学习。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在栽培、育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 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2.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为指导[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 能力培养为中心, 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任务的可完成度, 内容上要确保通过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突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 保证实践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由于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不能单一片面, 既要符合本专业的特点, 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作物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把课堂到实验室再到田间生产实践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融入其中, 介绍前沿的科学技术, 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参与田间生产, 增加社会实践内容,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 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实践任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建议等。

3. 增加经费投入, 改善实践教学场所。

随着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滞后, 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平台, 能提高学生的试验热情和动手能力。基地建设的起点应该高, 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水平, 可以与有关单位展开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因此, 学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投入, 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 校外基地建设为辅。校内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同时进行, 同时也方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在基地建设中应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校外基地应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 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要求。学校对基地的建设还将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展开, 让学生参与其中,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4.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积极性越高, 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时, 应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包括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 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紧密联系, 开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 改善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等, 其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要点, 发现自己的不足。

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劣, 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能力强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 布置实践任务, 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外, 实践课程还应当有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毕业能尽快地融入社会中, 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小结

总之, 在农学专业中,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当前社会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急需大批高素质农学专业的人才, 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专业教学实践是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机会, 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特点, 明确教学实践的目标, 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达到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的目的, 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鑫华, 邹德堂, 王敬国, 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9) :106-109.

[2]叶素梅.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上一篇:标准化生产管理下一篇:为你补一场婚纱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