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生命的赞歌

2024-05-10

唱响生命的赞歌(通用11篇)

篇1:唱响生命的赞歌

唱响生命的赞歌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生命桥》教学设计

郦宝华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具有双重功效,既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的课堂设计采用了鼓励学生说,激发学生读,组织学生议,引导学生悟,把“说、读、议、悟”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与情感的熏陶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关键语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一定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羚羊逃生的方法,感悟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老羚羊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在感悟老羚羊献身精神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准备

制作羚羊飞跃悬崖的动画,并录入第2自然段的配乐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说“桥”,情趣盎然

1、(板书“桥”)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吗?你知道桥的作用吗?

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生命桥”。(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那些疑问?

(二)、读“桥”,亲近文本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读通句子。

2指名读。重点听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句子是否通顺,听听哪些同学能带着感情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3、通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交流)

(三)、议“桥”,感悟文本

1、品读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议一议,文中“生命桥”指什么?这座桥是以什么为桥墩的?

(2)、指名回答。

出示:“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3)、自由读这句话,从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眼花缭乱”这个词的意思,从中体会羚羊飞跃的速度快。)

(4)、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飞跃的速度为什么能这么迅速。

①生:没有拥挤,没有争夺。

②师:没有拥挤,没有争夺是文中哪个成语的意思。(秩序井然)

2、品读第一自然段

(1)、师:羚羊好伟大呀!它们之所以临危不乱,是因为有一个伟大的领导者。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羚羊的临危表现的句子。

(2)、指名读羚羊表现的句子。

(3)、放声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思考:

①老羚羊朝年轻的羚羊可能叫些什么?(生讨论后说一说)②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为什么低一些?

3、品读第二自然段

(1)、要想知道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为什么低一些,请读第二自然段。

(2)、师:问题弄明白了吗?(交流)

(3)、播放羚羊飞跃悬崖的动画,同时播放配乐朗诵。思考:

①、老羚羊的结局怎样,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羚羊为保护年轻羚羊的生命,让种族得以延续而现出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

②、读到这里谁能想到前面老羚羊还可能对年轻羚羊说的话吗?(4)、出示:“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各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①、齐读。

②、理解“神圣”,出示:“神圣”一般用来形容极其崇高而庄严的。

师:文中老羚羊作桥墩让年轻羚羊飞跃悬崖的场面是神圣的,还有什么可以说是神圣的?(神圣的使命,神圣的领土„„)

③、指名说一说猎人为什么目瞪口呆。

(四)、赞“桥”,升华情感

1、老羚羊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崇高的,这是一首“生命的壮歌”(板书课题),你想去赞美吗,打算用什么方式去赞美?

(生:可以用朗读课文,画一幅画,写保护羚羊的倡议书,写一首赞美老羚羊的小诗,续编“落下悬崖的老羚羊”童话故事„„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老羚羊。

3、班级交流,师评议、小结。

4、迁移练习:

出示:《“生命桥”》中,作者先写了一群羚羊被赶到悬崖边后,竟迅速,两只羚羊飞跃出去;然后写奇迹出现:年轻羚羊,而老羚羊;最后写一对对羚

羊凌空腾飞,快速飞跃,猎人们个个惊得,不由自主地,我想对羚羊

说:;还想对猎说:。

5、下面我们用朗读的方式一起来赞美“生命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作业:(小练笔)

(1)写一篇读后感;

(2)羚羊我想对你说

任选一题

篇2:唱响生命的赞歌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定要具备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做人之本就是要无私的奉献,为他人着想,不能自私自利只顾及自己的`利益。

曾经读过一篇名为《生命的壮歌》的文章。由于一名游客的疏忽,使得河边的一片草丛起了火。火势渐大,将岸边的一群蚂蚁包围了。面对熊熊大火,游客们都认为蚂蚁们这回一定要葬身火海了,殊不知他们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迅速抱成一团,冲向河岸。这些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立了一道屏障,保住了同伴们的性命。这些无名的蚁国英雄们在灾难来袭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死亡,这种精神不是很可贵吗?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蚂蚁,具有这种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在5.12大地震中,为了保护四名还没有来得及逃脱的学生,身为人名教师的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了他们,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面对灾难,这位普通的人民教师,毅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自己则选择了死亡。

篇3:唱响生命的赞歌

———题记

无悔的选择

潘成秋老师是浙江绍兴人, 1983年7月大学毕业, 分配到浙江省绍兴市城关中学当英语教师。这时的潘老师, 工作条件优越, 又有一个温馨甜蜜的小家, 可幸福了!1989年3月, 潘老师得知海南五指山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紧缺的消息, 便与当教师的丈夫毅然辞职, 不顾父母、亲朋好友和同事的劝阻, 夫妻俩一起离开了美丽的生她养她的绍兴城, 离别了并肩战斗多年的同事, 离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 千里迢迢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支教, 开始了坎坷和艰辛的海南教师之旅。

初来乍到, 人生地疏, 潘成秋老师凭着对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热爱, 执著于爱生如子的那份情缘, 和丈夫一起到五指山市教育局陈述自己的心愿, 主动请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当教师。潘老师的精神打动了局领导, 很快, 潘老师与丈夫作为代课教师 (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被安排到五指山市最边远、最偏僻、最贫困的水满乡水满中学任教。

水满乡离市区40多公里, 这里山高路险, 交通闭塞, 人迹稀少, 文化教育落后。水满中学坐落在水满乡南面的一座山脚下, 占地面积不足2.7公顷, 是一所初级中学, 在校生不足300人, 全是黎苗学生。低矮的教室、破旧的住房, 喝储存雨水吃干粮的生活, 与原来工作的绍兴城简直是天地之差!报到那天, 校长安排他们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瓦房里, 没有厕所, 没有厨房。当天晚上, 潘老师躺在床上, 环顾自己这个新“家”, 四面剥落的墙壁, 开着“天窗”的屋顶, 想起浙江自己那温馨漂亮的小家, 想起城关中学优美的工作环境, 想起自己来受苦不要紧, 还把丈夫也带来了, 想着想着, 屋外不时传来鸟兽的怪声, 潘老师依偎在丈夫的怀里, 哭了……

从此, 潘成秋老师为五指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挥汗洒血21年, 历尽艰辛, 为了人生的理想, 在困难面前, 她选择了义无反顾, 无悔无怨, 师德何等高尚!

学生的良师慈母

1990年9月, 潘成秋老师在水满中学担任初一 (1) 班班主任。这些学生平时都是讲黎话或苗话, 虽会说普通话, 但他们都不愿说。国语都不想说, 更何况学英语。尽管潘老师费九牛二虎之力教, 他们不念、不背、不出声, 这急死了潘老师。师生不能沟通, 这种课怎么能教下去?针对这种情况, 潘老师有意识地去接近他们, 跟他们讲自己的经历, 聊家乡有趣的故事, 把家乡寄来的土特产分给这些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渐渐的, 他们不再与老师疏远了, 还时不时地带来自家种的水果, 悄悄地塞给潘老师。潘老师珍惜刚刚萌生的师生情, 趁热打铁, 她每天都送一位学生回家, 为的是家访, 看到学生又脏又破的家, 连个板凳都没有, 潘老师眼眶湿润了, 想到学生们把舍不得吃的水果给了她, 这是一份多么重的厚礼呀, 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教他们呢。从此, 潘成秋更执著更投入了, 教他们学会做人, 教他们学好知识, 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 每月从少得可怜的150元代课费中挤出一部分资助、支持他们读完初中。潘成秋老师在水满中学任教五年, 当了四年的班主任, 她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而且经她管的班, 没有一个学生中途辍学。潘成秋老师用心血创造了学校历史之最。

1994年3月, 潘成秋老师调到红山中学任教。这时, 她的丈夫刚转为正式教师, 被任命为红山中学校长。红山中学是五指山市的一所差校, 为支持丈夫工作, 潘老师主动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潘老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 问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吗?”学生茫然, 没有回答。潘老师想, 这群无知的孩子, 多么需要有人来引导、教诲呀!于是, 潘老师为自己制定了两年的班主任工作计划, 最终目标是让这届学生在中招考试中创佳绩。

潘老师善于抓住有利机会,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1995年“六一”儿童节, 五指山市举行全市中小学舞蹈比赛。学生来找潘老师说:“以往全市举行这类比赛, 咱学校都弃权, 潘老师, 你能不能带我们试一试?”潘老师觉得这是一个树立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好机会, 毅然决定组队参赛。于是, 潘老师找来一位小学舞蹈老师当指导。比赛那天, 潘老师借服装, 帮化妆, 送学生上舞台。那六位学生用淳朴欢快的舞姿, 演出了山区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赢得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评奖结果揭晓, 红山中学荣获第二名, 同学们激动得跳起来, 和潘老师拥抱成一团, 高呼:“潘老师, 真棒!”这次比赛对同学们的震动很大, 潘老师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 努力去争取更多更高的荣誉。在潘老师的耐心诱导下, 同学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开始努力学习。

工作刚刚有起色, 潘老师的丈夫因操劳过度病倒了, 住进了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院离红山中学二十余公里, 潘成秋既要照顾患病的丈夫, 又要照顾六岁的孩子, 还不能耽误那些正在准备参加中招考试的学生。潘老师每天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奔波, 精疲力尽的她却从未误过一节课。那一年, 潘老师任教的班级中招考试成绩总平均分名列全市乡镇中学之首, 排在市一中、二中之后, 创该校历届中招考试的最好成绩。

2002年9月, 已转为正式教师的潘成秋被借调到五指山中学。2003年9月学校安排她当初二 (6) 班班主任。这是全校出名的差班, 潘老师刚上任就遇到了挑战:这个班有不少汉族学生, 其家长多是做生意的, 学生的零花钱多, 逃学上网现象严重;教室里, 发型奇异, 着装奇异;上课时有的睡觉, 有的看课外书, 有的玩手指头, 有的传纸条, 有的故意唱反调, 有的把脚架在课桌上……面对这样的差班, 潘成秋老师先从家访入手, 开始了每天下班后的家访。班上有个叫王建平的男生, 经常逃课上网吧, 家访中, 潘老师不但不告状, 还夸了王建平的许多长处, 乐得王建平送潘老师出门时一个劲地说:“潘老师, 您太够意思了, 从明天起我再也不去网吧了。”潘老师还想了一个办法, 她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周记本, 可以用英语, 也可以用汉语写周记, 每到周五, 她都收上周记本, 利用双休日认真评阅每本周记。潘老师幽默、动情的评语使学生兴奋不已, 渐渐地, 学生们向潘老师敞开心扉, 检讨自己的不是。潘老师用诚心和行动感化了学生, 他们再也不随意旷课, 每天几乎全勤, 原来的不良习惯也已改掉。这个班的班纪班风明显好转了。

在学校, 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群男女生围着潘成秋老师, 动情地说:“潘老师, 您真好!我们真想叫您一声妈妈呀!”

难于割舍的情缘

1996年11月, 潘成秋老师的父亲病逝, 噩耗传来, 潘老师犹如五雷轰顶, 一下子瘫倒在地。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 是父亲最疼爱的最小的孩子。潘老师真想一下子飞到父亲身边, 带着生不能孝敬父亲的愧疚, 死后也要陪送父亲一程啊!可是, 此时的她, 因病初愈, 身体极度虚弱, 她若回家, 丈夫必定同行, 他怎么能放下心让潘成秋孤身一人拖着极度虚弱之身千里奔波呢?况且, 丈夫管理下的红山中学, 工作刚有起色, 两人一走, 那学校谁管?潘成秋这个毕业班谁来带?英语课谁来上?想到这, 潘成秋咬破嘴唇, 横下心对家人撒了个谎:“女儿因病未愈, 不能承受旅途之苦。”潘成秋老师却暗暗在心里哭喊着:“爸爸, 请原谅女儿的不孝, 待来世再补偿吧!”潘成秋老师带着对学生强烈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拼命地工作, 默默地奉献。

2005年3月20日, 是潘成秋老师刻骨铭心, 永世难忘的日子。这一天, 人生最大的不幸降临到潘成秋身上。年仅43岁的丈夫因病医治无效, 扔下潘成秋和年幼的孩子走了。家乡的亲人赶到海口, 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也赶到海口, 处理后事。我们忘不了开追悼会与遗体告别时, 潘成秋老师撕心裂肺的哭喊:“张啊, 你怎么这样狠心, 扔下我和孩子在异地他乡, 独自走了呢?今后我们母子怎么办啊!”潘成秋捧着丈夫的骨灰回到了家乡———浙江绍兴。在家乡, 她整日以泪洗面。家里人不忍心让潘成秋再度千里迢迢, 远离家乡, 孤身生活, 不忍心让她回到那令她伤心断肠的地方, 便为她寻找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也准备把她在海南侨中高读一的孩子接回绍兴读书。但潘成秋老师已与五指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已与山区的孩子结下了难于割舍的爱!一个月后, 潘成秋在母亲的陪伴下, 又回到了五指山, 回到了学校, 回到了潘成秋真正的“家”。

2005年9月, 潘成秋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安慰下, 已渐渐从沉痛中解脱出来。她又回到了班主任岗位。学校交给潘成秋初一年级的一个“差班”, 并让潘成秋带到初三毕业。潘成秋三年心血没有白流, 这个“差班”成了先进文明班, 学习委员李小菊在初三年级期终考试中总分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二名。

2009年9月, 由于潘成秋工作出色, 学校安排她任教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英语, 并当一个班的班主任。面对新的教学内容, 看着那一张张略微成熟的脸, 潘成秋意识到, 自己要学的东西更多了, 要做的事更多了。我们看到的是一路走, 一路摸索, 全身心投入, 向新的目标冲刺的潘成秋!

无愧的师德标兵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回顾潘成秋老师在五指山21年的生活, 细细盘点21年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 潘成秋老师确实曾失去许多美好, 曾经历不少艰辛, 曾流过太多眼泪, 但如今, 潘成秋老师已变得成熟与坚强, 在平凡中显见伟大!潘成秋老师的付出已得到回报:1994年, 潘成秋被评为“通什市十佳班主任” (现为五指山市) ;1998年到1999年, 连续两年被评为“五指山市优秀教师”;2006年, 被市政府授予“五指山市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

篇4:唱响生命的赞歌

一、与天灾斗

提起艾滋病,你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截至今年4月,我国有8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8万人,估计已死去的艾滋病患者达到16万左右。“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得不说是天灾。“小斗士”与什么斗?首先当然是与“疾病”斗。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自身所患的艾滋病“斗”。恩科西活到了12岁,不,应该叫“挺”到了12岁。他是如何挺过来的,我们无论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也是难以想象到的啊!12年,4000多个日夜,他用自己虚弱的身体和柔弱的肩膀扛过来了,这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斗”。

二、与“人祸”斗

课文中,小恩科西仅仅是在跟艾滋病斗争吗?他还在与世俗的偏见斗,与人们的无知斗啊!请读下面一组句子:

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一句“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表明他所期待的是更多人的关心,是想得到一个“拥抱”,但这又是多么难得啊!6月1日这天,小恩科西“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临死前,他没有恐惧,没有挣扎,他面带着笑容,因为他是小斗士,他是胜利者! 12岁的他此时体重不到10千克!看到那么一张大床上躺着这么一个小东西,任谁都忍不住落泪。约翰逊说:“他离开我了,我非常沉痛,但这也是一种解脱,因为他不用再遭受折磨了。”

恩科西不是孤独的战士,与他一同并肩作战的还有他的养母,她又何尝不是“斗士”呢?领养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恩科西,说服学校收留恩科西上学以及照顾着恩科西,陪他一起与艾滋病进行着斗争,此时,已说不清是恩科西感动了她,还是她感动了恩科西,他们一起创造了“奇迹”!

值得高兴的是,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关爱艾滋病病人的行列,“红丝带”就是他们的标志,相信终有一天“红丝带”会连成一片。

如果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奉献之歌”想一想的话,恩科西奉献的是什么?是面对天灾的那种不屈、那份坦然,面对人祸(人们的不理解)的那种宽容、那种不苛求!

篇5:国旗下讲话 唱响学雷锋的赞歌

雷锋,这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他的短暂的二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中,以平凡朴实的言行,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他的“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构成了一种不朽的雷锋精神。我觉的,我们的许多同学都具备有成才的素质,但人还必须具备有一种精神,精神是支撑素质的骨架。因此,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可贵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现代青年学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几十年来,雷锋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有过多次的改变,从最初的神化到后来的人性复归,从完美的人格榜样到超越自我的时代英雄,雷锋终于不再是不可逾越的概念化、脸谱化的样板,而越来越接近普通人,并因此更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雷锋精神也一再与时代潮流合拍,融入了时代气息。在中华民族的性格深处,雷锋精神正变成一颗珍贵的火种,代代相传。

雷锋精神很博大,但归纳起来看,它是一种庄严的责任和奉献、友爱和互助的精神,它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志愿行为这几个方面。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更应该丰富学雷锋的方式,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雷锋“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来反思一下:在学习上,你是否一遇到困难就回避,作业是否独立完成,考试是否做到诚信?在生活中,你是否主动关过走廊上的“长明灯”,水池边的“长流水”,是否自觉拾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是否积极爱护校园的公共设施?不要以为只有走出校园,走到街头,深入社区才叫学雷锋,身边的点滴小事同样能折射出你的闪光心灵。比如,学习好的同学能主动帮助身边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形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结对子局面,一起努力共同进步,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呀。

我希望,大家能够“对待同学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学习要像夏天般的热情,对待自身的缺点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把雷锋精神所包含的人格的自我修炼,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落实体现,让雷锋精神充满校园。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以饱满的激情开展学雷锋活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唱响一曲又一曲学雷锋的赞歌。

范文网

篇6: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复印版)

——近年来我省典型宣传工作综述

宣 教 处

江淮大地,人才辈出;江淮儿女,竞显风流。

沈浩,王坤友,徐辉,周世友,房玫,胡承霖,王现伟,吴群……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响彻江淮大地;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激荡人们心灵。他们,是时代先锋、社会楷模;他们,是加速安徽崛起的钢铁脊梁,是矗立在江淮儿女心底的精神群雕。

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全国重大典型宣传的‚集中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示范区‛,精心挖掘、培育了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全省干部群众的良好形象,唱响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新时代英雄赞歌,为推进兴皖富民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英雄的时代,时代的英雄

时代造就典型,典型反映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省上下奋力崛起的精神状态持续高涨。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安徽人民的开拓进取、创业创新,为典型宣传提供了丰厚资源。

回顾我省近年来的典型宣传工作,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

他们,就在我们中间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基层和群众是绝大多数先进典型成长的肥沃土壤。典型离生活越近,离群众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群众所欢迎所认同。我省典型宣传工作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把目光投向基层、聚焦群众,着力发现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和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让人们从身边凡人小事上看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近距离地感受到榜样的人格力量。

‚平民慈善家‛ 李玉兰,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辖区居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自1990年以来,为社会各界捐款达20余万元,先后捐助了100多名失学儿童,义务赡养了7位孤寡老人。20万元,对于通常意义上的慈善家来说,是一个不起眼的数目,但对于李玉兰,一个全家11口人仅仅依靠一个二三十平方小餐馆维持生活的个体经营者,无疑是凝结了半生血汗的一笔巨款。放牛娃出身的六安市金安区林业局主任科员周世友,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退伍不退色,义务把金安区双河镇椿树村作为自己的扶贫村,利用节假日带领群众兴修水利、铺路架桥,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将全区的后进村变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周末村官‛。

像这样的‚平民英雄‛还有许多许多:以德报德的‚合肥好人‛——刘士圣、李孝香,‚大义父亲‛——长丰县农民胡文传,‚农民义务宣讲家‛——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胡庙村农民李坤池,‚轮椅‛老师——临泉县城关镇任庄希望小学校长任影,精心照顾重残丈夫的‚安徽好媳妇‛——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卫生院护士何涛……这些深入人心的典型,他们的事迹就发生在基层、发生在群众身边,件件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因此让群众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从某种程度上说,典型宣传就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基层的呼声、群众的意愿、社会的反响是典型宣传的重要依据。帮助瘫痪妻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安徽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王现伟是我省2009年推出的老典型。今年2月,阜阳市推选王现伟参加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评选,仅3天时间,网上点击量就达7万余次。对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社会反响强烈的先进典型,我们组织省直新闻单位再次进行了集中宣传。王现伟的感人事迹引起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9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王现伟的事迹报道,这是继沈浩之后,《人民日报》再次在头版头条宣传我省的先进典型。此外,我省还把典型宣传工作与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月评精神文明十佳‛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众评议中选树典型,把典型交给群众去评议,确保每一个先进典型都立得住、过得硬,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引领方向;一个典型,就是一缕阳光,温暖心田。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放大典型的影响力带动力,让先进典型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这是树立典型的目

6型储备体系,围绕党委、政府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适时推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着力建立健全宣传学习机制,每推出一个重大先进典型,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引导作用,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省把‚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作为鲜明的主题,使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力建立健全关心帮助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全方位关心关爱先进典型,授予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为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可以说,近两年来我省层出不穷的先进典型,是江淮大地这片‚良田沃土‛和全省上下形成崇尚典型、学习典型、争当典型、关心典型的‚强劲东风‛共同孕育出的‚灿烂百花‛。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将涌现出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让我们用更激越的文笔、更精美的画面、更高昂的音律,宣传时代造就的英雄,讴歌英雄辈出的时代,赞颂培养英雄的党和人民,共同唱响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篇7:唱响生命的赞歌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本周星期五是3月5日,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将再次掀起一股学雷锋的高潮,这股永吹不停的“春风”,是人们对以往学雷锋活动的总结和延续,又是雷锋精神的深化和发扬。

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雷锋那种在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

如同学们早上吃完早餐后塑料袋应怎样处理呢?(放进垃圾箱)当发现地上有废纸应怎样做?(主动把它捡起,放进垃圾筒);当发现某同学心理不愉快时怎样做?(主动去劝说);当某同学身体不舒服时怎么办?(即使

向老师汇报);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去帮忙);当捡到钱币或物品时(会主动交给失主或老师);当发现同学乱扔废纸、带零食回校、践踏草地等违规动作时(及时阻止,提出友情建议)。

当遇见老师、同学、长辈时(很自然地有礼貌地招呼一声“老师,你好!”、“老师,再见!”、“爸、妈,我回来啦!”),其实,以上所说的都是学习雷锋精神的表现。国旗下演讲稿:唱响学雷锋的赞歌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另外,学习上,有同学从不放弃一道难题,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这一举一动的件件小事,充分表明同学们崇高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要做当代的小雷锋,事事为他人着想,处处为别人考虑,多做好事,争当优秀的文明学生。

雷锋的精神永存,他的名字一直挂记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形象一直刻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老师们、同学们,学雷锋并不陌生,学雷锋并不遥远,学雷锋并不困难,学雷锋并不丢脸。本周三我们要求各班利用班队会开展“我学雷锋 我光荣”活动,可观看电影,故事比赛,同学事迹评选的形式各班评选出10位小雷锋,宣传其事迹,其中五年级同学开展清扫校园门前一条街活动。希望大家以此为动力,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的高度,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唱响一曲又一曲学雷锋的赞歌。

国旗下演讲稿:感恩母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篇8:唱响生命的赞歌

在钢琴伴奏下,随着大提琴演奏的主旋律缓缓响起,仿似激荡起湖面的层层涟漪,一只洁白的天鹅踏着脚尖碎步徐徐进入观众眼帘,流畅的揉臂动作,随着演员的呼吸由慢渐快,由小至大,将那感人肺腑的旋律从大臂推至指稍,最后释放到空中,从而为抒情的主旋律平添了几分叙事的联想。“她从哪里来?”,“她要向我们诉说什么?”…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意境幻想里,都想要从设问中寻找答案。随即,天鹅开始重心下沉,她时而振臂奋翅,时而盘旋坠落,起落中夹杂着几分无奈,最后无力的拍打着双翅,直至凄美的倒下。

一、如诗般的意境

整段舞蹈没有刻意安排的故事情节,没有奢华的服饰、舞美,仅仅是通过人体流畅的运动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去抒发情感的表演艺术,它不能像雕像那样从整个青铜或大理石的躯体中显现出灵魂的力量;不能像绘画那样以饱含墨彩的笔毫在平面的绢纸上渲染出寄寓情感的物象;不能像音乐那样用抑扬顿挫的旋律,饱含情感的音符拨动人的心弦,但舞蹈却占有物质发展最美妙的成果——人体。《天鹅之死》正是如此,她将自己的全部美丽构筑在充满情感的肢体上,以人体运动的线条姿态作为手段来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感染观众。天鹅脚下连绵不断的脚尖碎步、修长高昂的脖子,不无一出不向观众展示出天鹅的典雅、高贵。通过简洁的舞蹈语汇来进行意境的创造,柔美的动作,流畅的构图,就像一首抒情诗,引人入胜。

二、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

这里的节奏也可称之为舞律。一只垂死的天鹅是不可能用欢快跳跃的律动来体现的。缓慢、深沉的动作节奏似乎从舞蹈开始就预示着天鹅的忧郁、哀伤,同时又透露着被死亡阴影压抑下的灵魂对生命的渴望。舞蹈中天鹅振臂急速的旋转也更是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她满怀悲哀的心情。这不仅仅是舞者内在情感的展现,同时也是生活情节规律性的整体安排表现。通过这些节奏的变化来适应人对事物变化产生的情感变化,让天鹅流露出对生的热烈渴望或是对死的沉重心神,这些欲望和心神,都是在表述舞蹈者要表达舞蹈情节中按照事物的变化经过所需要的情感而设定。舞蹈节奏的大小、动静、强弱、沉浮,无不掀动观众的激情。

三、无限想象的构图空间

在舞蹈构图上,作品自始至终都跟随天鹅的心理路程发展而发展,根据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主框架简洁、清晰。运用由远及近的“Z”字形舞台调度来架构整个舞蹈的大构图,让美丽的天鹅仿若从天边徐徐飞来,落在静静的湖面,几经挣扎,时而昂首面对观众,表达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时而留给观众孤立的背影,仿似在无人处树立自己哀怨的思绪,但直至最后倒在地上,也依旧保持这生命的优美与尊严。动作编排干净、清新,无需借助任何多余的道具,仅凭单一的,极具“雕塑”美感的肢体来阐述主题。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简单的构图反而给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去感受天鹅那“虽死犹生,虽死尤美”的心灵感触。

四、总结

如果闭上眼睛,但是静静聆听圣.桑的《天鹅》,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一定会让你看到一只洁白的天鹅恬静、优雅的“漫步”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其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天鹅缓缓游走”或是“继续漫步在湖面上,给观众留下一个优美的背影”…….而编导福金却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天鹅少女临时前的痛苦和对生命热烈想往的交织心情。用肢体形象地道出了她临死前复杂的内心斗争和死亡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将美当众毁灭,然而又展示出人性中崇高的一面,可谓是美到极致。通过无声的肢体使人们产生有声的意境,从舞蹈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同意中升华凝成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篇9:唱响生命的赞歌

初生女儿患罕见血液病,母亲向病魔下“战书”

今年42岁的杨义芳是重庆西南制药厂冻干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工,丈夫李勇在重庆制药机械厂上班。1990年5月6日,他们的女儿李弦芮的诞生,给他们俩带来了更多的幸福。然而,幸福的日子却在女儿满月那天笼罩上了一层阴云。

当天,前来道贺的女性朋友们看过孩子后,觉得宝宝的皮肤白得有些异样。杨义芳告诉她们,小弦芮每天吃奶的次数很少,而且每次不到10毫升,还经常吐出来。大家觉得孩子可能生病了,建议她去医院咨询专家。

第二天,杨义芳和丈夫抱着女儿来到重庆儿童医院,医生检查后认为孩子可能是患了新生儿肺炎,安排小弦芮住院进行输液治疗。

一个星期后,小弦芮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脸色还有些发黑,并哭闹得厉害,不肯吃任何东西。杨义芳夫妇急坏了,把女儿转到西南医院。

经抽血检查,小弦芮的血样红细胞仅有6克,而正常的应该是11克到15克,她患了罕见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生告诉杨义芳夫妇,现有的医疗条件几乎没法治愈这种病,只能用药物和输血来维持孩子的生命,而且费用非常高。

杨义芳几乎被残酷的现实击倒,但她还是坚强地支撑着自己,让丈夫取出所有的积蓄给女儿治病。

他们把女儿转入了成都华西医院,医院先是采取药物治疗来提升小弦芮血液中的血红细胞,后来又采取直接输血相结合的治疗方式,稍微缓解了她的病情。由于孩子还太小,每次只能输50毫升的血量,每隔一周重新输一次。

此后,小弦芮的病情反复无常,医院多次下过病危通知。看着女儿被病魔如此折磨,杨义芳痛不欲生,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发誓要拯救天使般可爱的女儿。

药物无效,母亲成了女儿的“血库”

小弦芮在医院一住就是半年。

为了维持生命,她每隔一天要注射一針价值200多元的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每周要输血50毫升,还要吃一瓶价值2300多元的环孢菌素。尽管如此,她体内的血红细胞也只能得到控制,很难达到正常值。

由于杨义芳要在医院陪护女儿,不能上班,一切支出全靠李勇担负。

为了挣钱给女儿治病,李勇到处兼职,最多的时候同时兼干五份工作。看到丈夫这么辛苦,杨义芳既心疼又难过,为了不浪费丈夫挣来的每一分钱,她每天都精打细算地给女儿用药。等女儿稍微长大点,她就让妈妈和婆婆轮流到医院照顾孩子,自己回单位上班并兼职赚钱。

就在小弦芮6个月的时候,医生发现她对现有药物产生排斥,药物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只有输血才有效。与此同时,杨义芳和丈夫都因为劳累过度,身体非常虚弱,只得忍痛放弃部分兼职。

收入的减少和女儿输血量的增大,使这个家庭更加举步维艰。杨义芳和丈夫粗略估算,这样下去,女儿每年仅输血的费用就高达近十万元,他们根本无法承受。想来想去,他们决定输自己的血给女儿。

然而检查结果表明,李勇因为血型不匹配,无法成为女儿的血源供体。杨义芳安慰心情郁闷的丈夫:“好在我的血还可以给女儿,只是以后频繁抽血,我的身体可能会变得虚弱,家里的其它事情就多辛苦你了。”

从那天开始,杨义芳成了女儿的血库。女儿每次需要输血时,她都提前来到采血室等护士。采完血后,她顾不得休息,又匆匆赶回女儿身边。看着自己的血液一滴一滴地流入女儿的体内,她既为女儿的病情感到难过,又为家人相依为命感到温暖。

小弦芮两岁多时,看见妈妈总是频繁地带自己去医院,感觉自己跟别的小朋友有些不同,便问:“妈妈,为什么我总是去医院呢?每次输血打针我都感觉好疼的!”杨义芳把脸转到一边,眼泪喷涌而出,所有的疼却都压在了心底。她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的生命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是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

见妈妈难过,懂事的小弦芮再也不问这事了。只是每次输血插针头时,她都会悄声对护士说:“阿姨,轻轻打!”

1996年9月1日,小弦芮进入小学一年级,杨义芳和丈夫看到女儿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上学读书,感到无比欣慰。

这时,小弦芮的病情比较稳定,杨义芳每三个月输一次血给女儿就行。尽管每天都要接送女儿,有时还要背女儿上七楼的家,但杨义芳却觉得苦中有乐,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就是她的安慰和幸福。

可是好景不长。1999年3月8日,小弦芮病重得无法行走,杨义芳夫妇赶紧送她去医院。经全力抢救,小弦芮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此后却必须依靠频繁的输血来维持生命。

根据当时的相关采血规定,供血者每三个月只能献血一次,而小弦芮每三个月最少需要输四次血,每次输入量为100到150毫升不等。杨义芳以前每次只需要抽200毫升的血,现在,她要求护士每次按400毫升的最高限抽取,女儿一次用不完的就留到下次。尽管如此,小弦芮仍需不时买血来输。

为了补血,杨义芳几乎不吃饭,只吃生花生和动物血。后来,她觉得花生太贵,便只买便宜的动物血吃,宰杀鸡鸭的老板们知道她的事情以后,都不收她的钱了。

亲朋好友们也被杨义芳补血救女的故事打动了,决定帮她省钱和补身子。每次参加宴席,他们都打包有营养的菜肴,送到杨义芳家里来。

“母亲血库”告急,誓为缺血女儿觅生机

杨义芳在想办法补血的同时也到处求医问药,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奔赴外地寻访民间医生。

有一次,寻医无果的杨义芳风尘仆仆地回到单位上班,疲惫不堪,竟趴在车间的桌子上睡着了。集团一个副总正好来检查工作,看到后决定罚她200元,杨义芳急得哭了起来。车间主任向副总说明了她的情况,副总不但撤消了对她的罚款,还掏出2000元放到她的手里说:“好好给孩子看病,自己也记得补补身体。”

杨义芳感动得哭了。一直以来,她的同事们都十分牵挂小弦芮的病情,大家集体约定,谁过生日都要邀请她带女儿参加,不但不收她的礼金,还要包一个红包给小弦芮。为了减轻她的负担,同事们每天都争着帮她干活;她带女儿去医院输血,领导说不需要请假,大伙会帮她完成工作,从而让她领全勤工资。

随着不断地大量抽血,杨义芳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2003年6月,她先后给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和《中华医药》栏目写信,寻求治疗女儿的良方。栏目组回信说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北京儿童医院可以治这样的病,但她和丈夫根本就没有路费带女儿去看病。

2004年底,李勇所在的制药机械厂宣布破产,杨义芳拿着丈夫得到的两万多元补偿金,带女儿去外地治病,可都没有很明显的效果。

2008年9月,半停半学、病情反复的小弦芮依靠坚强的意志,考上重庆28中学念高中。

没想到就在9月16日上午,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弦芮上课时睡着了,知道她有病在身,大家都不忍心打扰她。可她一直睡到中午放学,怎么叫都不醒,大家赶紧把她送到医院。

杨义芳赶到医院时,医生告诉她,弦芮的血液里几乎没有了红细胞,刚才的症状就是因为缺血造成的长时间昏迷。由于弦芮需要立即输血,一个月前才抽过血的杨义芳谎称离上次抽血已有三个月,让护士从自己体内抽了400毫升的血。

然而,弦芮由于长年输血,四肢全是针孔插入后留下的厚厚疥疤,血管也全都变硬了,几个护士怎么也找不到能插进针头的血管。

杨义芳想起医生曾经说过女儿要是哪天输不进血的话必死无疑,忍不住冲上去抱着女儿痛哭:“难道我们母女的缘分就这样尽了……”

哭过之后,她让女儿躺下来好好放松,自己则抓起女儿的右手小心捏拿。不知过了多久,她突然感到女儿先前僵硬的手臂松弛下来,惊喜之余,赶紧拿起血袋上的针头对准女儿隐约可见的血管插了进去。

弦芮感到微微的刺疼,转过头来轻轻喊了一声:“妈妈!”接着,血袋里的血浆开始缓缓地流动起来。“宝贝,成功了!你可以继续活下去了!”母女俩喜极而泣。

2009年11月26日,重庆28中的师生再次为李弦芮发起捐款。可就在那天下午,杨义芳拿着大家为女儿捐献的6000多元钱赶到医院后,突然昏倒在女儿的病床前。经检查,她是因为长期且过度献血给女儿(19年来,她献血7200毫升,几乎相当于人体血量的两倍),身体极度虚弱并严重贫血所致,如果她再继续献血,将会危及生命。

2010年1月7日,同事们纷纷凑钱赶到医院看望杨义芳,请她千万要保重身体。杨义芳在感谢大家的同时,也告诉大家:“没事,血库都有告急的时候,更何况我的身体呢。等恢复过来,我会更加努力地补血,继续献血给女儿。”大家无不动容落泪。

2010年1月10日,医院传来消息:他们把李弦芮的病情资料传给了北京几家大医院,其中一家医院回复说她的病可以通过骨髓移植得到根治,费用最少需要40万元。虽然这笔费用对杨义芳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她看到了女儿重获新生的希望。

篇10:生命的赞歌(范文)

偶尔回首,偶尔停留,偶然之中遇到了必然之事。

(一)暮春时节,雨纷纷,欲断魂。

残败的花经不起雨滴的洗礼,一片片落下,带泪。一夜风起,遍地落红。美丽的落幕残留着昨日的泪,散发着依稀的暗香。这是生命的礼赞,这是一季的永恒,这是自然的馈赠——短暂的生命,传承着亘古不变的真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看到雨中怒放的生命,如一团焰火出现在饥寒交迫的人面前,带给他希望,温暖。也许最终结果——凋谢,零落,但怒放的过程足以让人震撼。坚持,直到用尽一生的气力,散落,飞旋,无怨无悔得演绎落幕的人生,唯美的零落,成泥,依然如故,等待下一季花开,等待再次留白。

(二)仲夏之夜,繁星点点,月亮一弯。

清清的河水,幽幽的倒影,清脆的蛙鸣,模糊的远山的影像,构成了一幅恬美的画面。突然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确,在热闹里,展现出平淡,泰然,宁静的自我,是一件不易之事。但我们必须得学会独处,感受清冷。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己的升华。

猛地,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的沉寂,消逝了。正如人成长的光环之后的黑暗,乐极而生的悲戚,万事万物自有定律,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命中又有注定。

(三)金色的世界,金色的人生。单调的生活组合,便成了多彩的梦境,清新自然。

空旷的原野,遍地野菊。“本性能耐寒,风霜其耐何?”。是的,顽强的生命,闪烁着永恒的光辉。走到花丛中与菊花共醉,感受那份清新淡雅,感受那从容的生命。

生命如歌,歌出别样的人生。像菊一样傲视大地。也许菊不能成为大地的主宰,但那该有的霸气不会退去。纵然总要归去,但依旧要感受生命,享受过程。短暂的一季,演绎的却是永恒——精神的传承,不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四)北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苍茫的大地,不苍白的生命。听,有人在高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是谁在银色的世界里点上了那淡淡的红,眩目。闭让眼,深呼吸,幽幽的馨香,沁入心脾。本以为没有生气的季节却给了人无尽生的气息。这是对生命的歌唱,冰冷的世界,不冰的人生。

冰澈的世界总要回归到缤纷,但逝去的岁月不能回归。因此,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不冻结每一分的热情,带着美好的憧憬,走进温暖的人生。

篇11:生命的赞歌初中作文

人物专访《一个站着死的男孩》真实地报道了一位13岁身患绝症的男孩渴望生存,渴望学习,与病魔顽强做斗争的感人事迹。

13岁,正是鲜花的年龄,小男孩却不幸患上了骨癌。父母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从没有在他面前透露出半点病情信息。可聪明的他已从父母的表情以及忙忙碌碌的情形中,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但他装作没事一样,不让父母担心。手术前,医生含糊的对男孩说:“万一不好……”可他显得比医生还泰然自若,似乎漫不经心,用手抚摸着病腿,干脆地说:“为了早日回到学校,医生叔叔,截肢好了。”

事实上男孩真的失去了一条腿。在一年的严冬,无情的.癌细胞大面积转移到他的肺部,男孩无药可治了。

读到这里,我真恨自己不能快点长大成为医生,恨自己不能发明好药,为他解除痛苦,让他获得新生。小男孩走了,但他那求知的渴望和面对绝境都不放弃的精神,却给我极大的震撼。

上一篇:党员在线考试两学一做单选题下一篇:我与统计一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