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教学设计

2024-05-30

《赠汪伦》教学设计(共8篇)

篇1:《赠汪伦》教学设计

设计内容: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2、“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

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

篇2:《赠汪伦》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

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怎么背?现在老师这儿有《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现在老师看谁会全部背完或其中的一些诗?开始!你们知道这些诗歌的是谁吗?(李白)

2、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我们班有姓“汪”的吗?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3、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4、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题目?{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师接着说:“乘”字是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中的一个,看黑板跟老师一块儿空书。撇要注意先重重的按下,再慢慢的提笔,让撇有一个尖尖的小辫子,横像一根扁担。这一竖是垂露竖。最后要注意收笔藏锋。下面一竖一横一提,撇,竖弯钩,撇,捺要重按一下,再轻轻地起笔,留一个尖尖的脚。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4、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5、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6、抽生读、齐读(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依据图画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踏歌”:踏歌是古代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踏歌时,脚要踏地,手有动作。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踏歌”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8、讨论: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9、学生汇报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10、你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11、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三、体会意境深情诵读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读……

2、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师引导:那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这就是夸张,在李白的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作风格,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李白和汪伦的情意深、友情深)

(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书:更)

(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你的朗读中读出来。

(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

3、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平常我们是怎么送别客人的?(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4、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和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5、(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意送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四、创设情境,配乐三读。

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三读: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

五、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1、课文学到这儿,此时此刻,此时此景,李白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汪伦望着即将离去的李白,你看着这离别动人的画面,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汪伦,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说些什么?请拿出你们的练习纸把此时李白、汪伦最想说的,或是自己最想说的把它写出来!开始……

2、学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

板书:

赠汪伦

李白汪伦

将欲行踏歌声

篇3:《赠汪伦》教学设计

天宝十四年 (755) 秋, 李白第二次游泾县, 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 欲离开桃花潭时汪伦又为之送行。李白感其情谊, 留下千古名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汪伦身份的确认是研究《赠汪伦》中踏歌的关键。宋杨齐贤说:“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1]249因此, 唐汝询评点:“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之, 情固超俗矣。”[2]631这里的“村人”,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村夫老农,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本地人, 究竟哪种为是?

桃花潭位于青弋江 (即泾水) 上游的泾县桃花潭镇境内。《明一统志》谓:“桃花潭在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不可测。”按《李太白集注》和《唐诗解》的说法, 汪伦在李白游桃花潭时“酝美酒以待白”, 由此推断出汪伦是当地村夫, 李白临走时, 又与大批乡亲踏歌送行。但自上世纪80年代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的发现, 确知“汪伦又名凤林, 仁素公之次子也, 为唐时知名士, 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 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而且据李子龙先生考证, 汪伦为唐代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五世孙, 以此证实了汪伦出身望族的事实[3]194。若汪伦任泾县县令, 按照唐代官制的地区回避制度, 汪伦不可以在家乡及邻县任职, 所以汪伦不可能是泾县人, 即不可能是桃花潭附近人。1999年, 江志伟先生提出“汪伦籍贯新说”, 认为汪伦是安徽黟县人[4]42。这正好解开了汪伦籍贯中的谜团———汪伦当时在泾县, 只是由于正在县令任上而已。可见, 认为汪伦是村夫的说法是错误的。

李白又有《过汪氏别业》二首, 也是表述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宋诗纪事》录有宋代胡瑗《石壁》诗, 诗序道:“尝览翰林李白, 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 其辞俊逸, 欲属和之, 未有所发。今十月, 自新安历旌德与仙尉曾公望同游石壁, ……闻新建汪君所居不远, 思欲寻访, 迫以日暮不获, ……汪君即伦别派也, 而儒雅胜之。辍成古诗一首, 寄题汪君屋壁, 虽不足藻饰佳境, 庶俾谪仙之诗, 不独耑美于前云尔。”[5]479可见这两首诗也是李白赠与汪伦的。诗曰: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 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 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 (其一) 。畴昔未识君, 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星火五月中, 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 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 相过醉金罍。我行值木落, 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 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 枕石拂莓苔 (其二) 。

从诗中来看, 这写的也是一次离别。其一中, 李白先将汪伦与仙人子明、浮丘作比, 赞其志趣之雅;次写别业地势之妙;再写肴宴之美, 汪伦情谊之盛。其二描写了一番离宴之景, 欢歌饮酒, 通宵达旦, 高朋满座, 酒后邀舞, 乐而忘我, 主客相得, 流连忘返。汪伦家有别业, 诗中明确以“馆”称之;又见酒宴之盛, 宾客之众, 肴馔之精, 可见汪伦家资不俗。《汪氏宗谱》记载, 汪伦之兄凤思曾为歙县令。汪氏一门出两县令, 自然是颇有家学。《全唐诗》还载有刘复《赠汪伦》一首。刘复曾登大历进士第, 可见汪伦与文士交往颇多。这些都可以说明汪伦是一位有身份、亦有才学的风雅之士。

因此, 《过汪氏别业》二首中的信息可以作如下归纳:首先, 汪伦曾陪李白游览附近名山, 秋季李白告辞, 汪伦设宴相送, 而且李白是乘车出行, 所以与桃花潭之别不是一次;其次, “更游龙潭去”, 明确说明李白将游龙潭。据《泾县志》记:“龙潭三泉在县西南四十里黄虎山后西坑, ……相传为老龙窟宅。”[6]365可见龙潭与桃花潭同在泾县西南。就现在的《泾县地图》来看, 桃花潭镇有龙潭村, 且是镇政府所在地。虽然千年沧桑, 龙潭或已不存, 但由此可以推断, 李白打算游览的龙潭与桃花潭相距颇近, 李白离开汪伦别业之后, 先游龙潭, 再游桃花潭, 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 李白游桃花潭时汪伦既未同游, 且二人已于别业作别, 离开之时也就不必告之汪伦, 这是情理之中。至于汪伦卸任后居桃花潭, 当是此事之后。

踏歌是解读《赠汪伦》重要的一环。桃花潭边, 汪伦是一人踏歌, 还是与一群父老乡亲载歌载舞?

唐代踏歌人数多为数人, 偶也有一人踏歌。《全唐诗》八百六十一卷所记蓝采和《踏歌》诗, 前序即为“蓝采和, 不知何时人。……每行歌城市乞索, 持大拍板踏歌, 似狂非狂。歌词极多, 率皆仙意。……后踏歌于濠梁间酒楼, 乘醉轻举, 云中掷靴、衫、腰带、拍板, 冉冉而去。”蓝采和一人踏歌, 见其癫狂不群之态, 后代诗词中也多以“踏歌”之典来表达洒脱之意。汪伦既非狂人, 且颇有身份, 不会忽然只身踏歌而来;且当时尚任县令, 出行必然有人陪同, 汪伦一人踏歌而陪同者不踏, 更是不合情理。因此汪伦一人踏歌应被排除。

又若是汪伦聚村人踏歌, 于情可通, 于理却不合。汪伦既为县令, 自然可以聚集村人踏歌;但也正因为汪伦是县令, 与当地百姓一同踏歌的可能性不大。试读《过汪氏别业》中的诗句, 文雅有之, 但并无“与民同乐”之感。送别李白本来事出仓促, 汪伦若是匆忙集合当地百姓踏歌, 即使是最简单的踏地而歌的动作, 也必然错落不齐, 笑话百出, 在唐代这样踏歌之风极盛的环境中也是不实际的。此诗中的踏歌只能是一种情况:偶听李白即将离开, 汪伦追赶而至设宴饯别, 并以家乐踏歌送行。

汪伦家有妓乐吗?答案是极有可能。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关。唐代盛行妓乐, 官府既有官妓, 私人蓄妓之风亦盛。《旧唐书·河间王孝恭传》记载河间王李孝恭“性豪奢, 重游宴, 歌姬舞女百有余人”[7]2347。《新唐书·李林甫传》也说李林甫“车马衣服侈靡, 尤好声伎, 侍姬盈房, 男女五十人”[8]6346。不仅是皇亲重臣, 唐代许多诗人也养有家妓。韩愈即蓄有绛桃、柳枝二妓;白居易诗《小庭亦有月》中的“菱角”、“谷儿”、“红绡”、“紫绢”都是女妓之名;《唐才子传》也记王翰“枥多名马, 家蓄妓乐”[9]40。此外, 富室也多蓄妓, 如陶潜之裔孙陶岘即有女乐一部[10]118。《吴郡志》说陶岘“文学自许, 生知八音, ……不谋宦游, ……身泛江湖, 遍游烟水, 往往数岁不归。”[11]167唐代富户崇风雅、好妓乐可见一斑。

宴席上有妓乐是唐代一种普遍现象, 从“樽中酒色恒宜满, 曲里歌声不厌新” (谢偃《乐府新歌应教》) ,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傍曲》) 中可见一斑。送别之宴尤其如此, 如皇甫松《江上送别》即有“祖席驻征棹, 开帆候信潮。隔筵桃叶泣, 吹管杏花飘”之句, 可见唐人送别, 设席作宴并配以歌舞管弦乃是常事。

汪伦既然家有美酒, 在桃花潭边以酒宴饯行当投李白所好;既然有宴有酒, 席上伴有妓乐踏歌也是自然了。

古代将送别活动称为“祖”, 即祭道神, 如《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 四牡业业。征夫捷捷, 每怀靡及。”郑玄笺云:“祖者, 将行犯軷之祭也。”[12]569古人交通落后, 通信闭塞, 行者在外生死难料, 祖道仪式是人们对出行者路途平安的祈祷和祝愿。唐代的祖饯是先秦祖道仪式的承继, 不仅盛于民间, 官方也往往为一些重臣举办祖饯仪式, 如唐中宗景龙年间, “大学士李峤入东都祔庙, 学士等祖送城东, 上令中官赐御馔, 及葡萄酒”[13]19。既有祖饯之宴, 宴上的乐舞当不可少,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悲笳嘹唳垂舞衣, 宜欲散兮复相依”就是一例。别宴上的歌舞及赠诗, 一方面是娱乐的需要, 更大的意义则在于为远行者祈福, 而祈福的舞蹈中, 又以踏歌最为突出。

以舞蹈来达成“天人合一”, 最常用的即是“踏歌”。踏歌以其参与者身份和人数皆不受限制的特点, 让个性特征消失而突出了群体特征, 是人类群体意识的体现。群体部落能带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 反映在舞蹈中, 即是手拉手、肩挨肩, 合节拍而舞。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上绘的三组手挽手的舞人, 被称为“男性社舞图案”, 或许就是“连臂踏歌”的情景[14]7。

在节日庆祝中, 人们通过踏歌宣泄生命的活力;在对亡灵的告慰中, 人们用踏歌表达对亡人在别样世界幸福生活的祝愿;在与友人的告别中, 踏歌也代表了美好的祝愿。因此, 李白在将行时听到的岸边踏歌, 其实是汪伦为友人的祝祷。汪伦在桃花潭边设宴为李白送行, 以家中美酿相敬, 以妓乐踏歌为祝。李白《赠汪伦》中以“桃花潭水”喻汪伦之深情, 并非信口开河泛泛而言, 而是对汪伦为他的平安祈福的热切回应。

摘要:从唐代踏歌的文化内涵角度解读《赠汪伦》, 可得出汪伦当时不在桃花潭, 忽知李白将行后追至潭边设宴相送, 以家妓踏歌相祝的结论;而踏歌用于送别, 是中华文化核心——“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篇4:新《赠汪伦》

那nà天tiān中zhōnɡ午wǔ放fànɡ学xué,我wǒ不bù小xiǎo心xīn摔shuāi了le一yì跤jiāo,腿tuǐ上shɑnɡ摔shuāi破pò了le皮pí,疼ténɡ得de爬pá不bù起qǐ来lái。我wǒ的de好hǎo朋pénɡ友you元yuán元yuɑn看kàn到dào了le,连lián忙mánɡ把bǎ我wǒ扶fú起qǐ来lɑi。听tīnɡ到dào我wǒ一yì直zhí在zài叫jiào疼ténɡ,她tā又yòu急jí匆cōnɡ匆cōnɡ地de去qù把bǎ老lǎo师shī请qǐnɡ来lái……老lǎo师shī给ɡěi我wǒ擦cā了le点diǎnr儿药yào,疼ténɡ痛tònɡ才cái轻qīnɡ了le一yì些xiē。元yuán元yuɑn见jiàn我wǒ有yǒu了le好hǎo转zhuǎn,便biàn扶fú着zhe我wǒ回huí家jiā。一yí路lù上shɑnɡ,她tā小xiǎo心xīn翼yì翼yì地de扶fú着zhe我wǒ,生shēnɡ怕pà我wǒ再zài摔shuāi一yì跤jiāo。我wǒ被bèi她tā感ɡǎn动dònɡ了le,她tā却què对duì我wǒ说shuō:“这zhè有yǒu什shén么me,大dà家jiā都dōu是shì朋pénɡ友you。”

“朋pénɡ友you”,多duō么me温wēn暖nuǎn的de字zì眼yǎn啊ɑ!它tā是shì一yì把bǎ雨yǔ伞sǎn下xià的de两liǎnɡ个ɡe身shēn影yǐnɡ,是shì一yì张zhānɡ课kè桌zhuō上shɑnɡ的de两liǎnɡ张zhānɡ笑xiào脸liǎn,是shì一yí次cì意yì外wài后hòu的de声shēnɡ声shēnɡ问wèn候hòu。

我wǒ想xiǎnɡ说shuō:“我wǒ在zài路lù上shɑnɡ摔shuāi一yì跤jiāo,元yuán元yuɑn热rè心xīn扶fú一yì把bǎ。桃táo花huā潭tán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不bù及jí元yuán元yuɑn帮bānɡ我wǒ情qínɡ。”

(362400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小学三〈7〉班)

篇5:《赠汪伦》教学设计

师: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四川,他一生喜欢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无数风格浪漫的诗歌,享有诗仙的美称。他写的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谁能背一背?

生1:有感情地背诵《床前明月光》

师:背得不错,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2:表达了李白流浪他乡,孤独、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讲得真好,谁还会背?

生3:激情背诵《望庐山瀑布》。

师:好极了,我仿佛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还有很多学生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挺喜欢李白的,那就让我们今天再去拜访他吧,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出什么新诗呢?

二、自主合作,交流诗意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我还听到有同学朗诵得有声

有色,谁愿意到台上读给大家听,并划出节奏。

生A:大方地走上讲台边读边画节奏。(刚读完大家就拍起了手掌)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B: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画节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出来,你真有个性,能读给大家听吗?

(该生根据自己画的节奏,大声朗读,尤其读出“送/我/情”与“送我情”的不同之处。)

师:棒极了,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B:我这样读是强调汪伦送我的情意很深,非同一般。

师:有道理,对诗歌理解还不错。还有人愿意读给大家听吗?(争先恐后,都想读)看来同学们都想读,那就一起来读吧。

(两种不同节奏都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到两种读法都是可以的。)

师:你们读得真好,可我不知道意思,谁愿意帮助我?(显出着急的神情。很多孩子已高高举起手,并大声说:“老师,我帮你。”)那好,你来当我的老师到台上去讲吧!

生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是李白乘船即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在边用脚踏拍子边唱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非常感谢你,我基本上理解诗歌的意思了,可还有一个疑问:你刚才说汪伦送给李白的情意,可题目却又是李白送汪伦,这到底是怎么会事?

生张:一时答不上来,回到座位上。(台下已经有不少同学举手了。)

师:今天,我可走运了,有这么多同学想帮我。(指名回答。)

生李:因为汪伦与李白的情意很深,为了表示感谢,李白作了这首诗送给汪伦。

师:哦!原来如此。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讲的你们听懂了吗?

全班:懂了。

师:诗歌中哪些诗句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感情,谁找出来读一读?

生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肖:我认为感情表达不够,体现不出深千尺。

师:深千尺是什么意思?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能教大家读一读吗?

生肖:深千尺的意思是说李白和汪伦的感情很深很深。应该用赞美友情的语气来读,而且“深千尺”、“不及”和“送我情”要重读,请大家给我一起读。(教大家读一遍)

师:谁再来读读。

生黄:拉长语调范读。

篇6:《赠汪伦》教学设计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的意境,感悟李白汪伦之间浓浓的朋友情、离别情。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赠汪伦》。

4、能够根据古诗,练习编写歌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和教具、学具】

1、课前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朋友的流行歌曲,要求:记住歌词,会哼旋律,基本会唱。

2、录像机或vcd机、录音机、投影仪。

3、《烟花三月》mtv碟片;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歌曲《朋友》(周华健)等有关朋友的歌曲录音,配乐的古诗朗读磁带。

4、古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创设

利用vcd,播放吴涤清演唱的歌曲mtv《烟花三月》(提醒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评析:在课前播放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编创作的歌曲mtv《烟花三月》,可以渲染气氛,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再现古诗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激趣,上课导入

1、谈话: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2、由歌曲联系到古诗:谁知道这首歌和哪首诗有关?谁会背?诗的作者是谁?

3、简介作者──李白。

4、复习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我们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能背吗?

5、揭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学习李白很有名的一首送别诗──《赠汪沦》。(板书课题)

三、自读,初学古诗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轻读古诗,要求:

⑴ 自学诗中生字,读通古诗。

⑵ 对照课后“注释”试着弄懂诗的大意。

⑶ 提出自己什么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2、指名朗读古诗:

⑴ 注意生字“伦”(lún)的音、形。

⑵ 理解“赠”及诗题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

⑴ 图上谁是李白,谁是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李白、汪伦)

⑵ 从图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告别)

2、指名读通古诗。

3、引导学生质疑:说说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请理解的同学解答释疑,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问得好的,答得妙的同学。)

评析:学生乐于提问题,更乐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4、教师着重指导理解“忽”:

⑴ “忽”是什么意思?(忽然)

⑵ 谁忽然听到谁的踏歌声?(李白听到汪伦的“踏歌声”)

⑶ 汪伦为什么在岸上踏歌?(为李白送行)—→你见过送别的场面吗?说说你见过的送别场景。—→“忽然”说明什么?(注意引导: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出乎李白的意料。)

⑷ 体会诗句中“忽”字该怎样读?—→指名试读诗句;—→指导读好“忽”(短、急促);—→再指名读好“忽闻岸上踏歌声”。

评析:通过指导对“忽”字的理解和朗读,读出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可以感悟古诗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语感。

5、理解“不及”和“千尺”,着重指导理解“千尺”。(板书:桃花潭 千尺)

⑴ “千尺”是什么意思?

⑵ 像“桃花潭水深千尺”这种带有“千”、“百”、“万”的数字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找出来读读,背背。

⑶ 投影出示:危楼高百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中带点部分的词是什么意思?这些诗句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读这些诗句时要注意什么?

⑷ 指名读好数字诗句。

⑸ “桃花潭水深千尺”采用了什么手法?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评析:新知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掌握学习方法。

6、齐读古诗。

7、自由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质疑,体验情感

1、同学们,学到这儿,《赠汪伦》一诗学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针对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之间自由解答。)

2、在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时唱的是什么歌?(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评析:特殊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中,“汪伦送行时唱的什么歌”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巧妙地引出学生的课前歌曲的积累。

老师导语:你们不知道吧,我知道,你们想听吗?(打开录音机)

3、播放歌曲录音:

⑴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

⑵ 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提醒学生跟唱)

评析:只听录音,避免视觉干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引导学生参与:现在同学们说说汪伦还会唱些什么歌?(指名唱一些关于朋友的流行歌曲)

5、谈话小结:刚才,我们听的、唱的当然不是汪伦当时唱的歌,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汪伦当时的情感是一致的,想想这些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朋友情)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诗后一句改一下,直接点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朋友送我情。(板书:不及)—→先指名读,然后齐读。

评析:教师利用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迁移达到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欣赏,背诵古诗

1、出示插图,诗文,放配乐的古诗录音,学生欣赏。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范读)

3、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5、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境,有感情地背古诗。(配乐)

评析:在情境中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七、作业,发展练习

1、课外阅读、收集表现友情这一主题的相关古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编一首送别的歌词,提醒学生可以模仿《烟花三月》。

⑴ 朗读自己创作的歌词,集体评议。

⑵ 随意练唱自己创作的歌词。

评析:诗是一幅画,诗是一首歌,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巧用音乐是本课的特色。从听由古诗改编的歌到自己编歌词,从理解到创作,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教学简评】

篇7:《赠汪伦》教学设计

《赠汪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附板书:

《赠汪伦》教学设计2

一、古诗导入

孩子们,这两首诗,你还记得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两首好听、熟悉的诗歌,都出自同一个人之口,那就是李白。

二、简单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被人誉为“诗仙”,写下了许许多多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又一著名诗篇。

三、点题

1、齐读课题。

2、出示“赠”,谁能读准这个生字?

3、赠是什么意思,给它组个词。李白把这一首诗赠送给汪伦。

4、读词语“汪伦”。

5、汪伦非常崇拜李白,为了认识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先生,你喜欢游玩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你喜欢喝酒吗,我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信后马上就赶到汪伦家里。当他询问起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时候,汪伦笑着说:我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离我家十里外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因为有位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罢哈哈大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汪伦盛情款待,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四、初读

1、自由读读,读准每个字音。

2、学习词语:踏歌潭水小舟欲

(1)踏歌:用脚打着拍子唱着歌就叫踏歌,踏歌要用脚,所以它是——足字旁。

(2)潭水:潭为什么是“三点水”呢?

(3)小舟:古人说的小舟就是现在说的船。

(4)欲:将欲行就是快要出发的意思,那李白乘舟将欲行的意思呢?

3、指导书写:乘

4、再读诗句,读出节奏。

五、品读诗句:

(一)品读一句

1、看到汪伦来送行,李白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指导朗读。

3、拓展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指导朗读。

5、伴随着这一路的歌声,大诗人李白似乎又回到了那几天与汪伦朝夕相处的欢快时刻,还记得当时,我们在一起游山玩水,在一起——(学生想象)

(三)品读第二句

1、是呀,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开心,那么高兴!李白在离别之时,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领会写法

桃花潭的水真有千尺,83层楼那么深吗?这就是李白,当平常的语言无法表达他当时激情时,就会运用大胆地、夸张地想象,因为如此,才会有我们前面吟诵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名读)正因为那丰富、夸张的想象,才会有今天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因为丰富、夸张的想象,才会有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正因为丰富夸张的想象,才会有今天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不及,比不上。即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即便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就算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

4、是呀!简简单单的一个“不及”,却道出朋友间那比潭水更深的情谊。

5、指导朗读。

(四)设境朗读全诗

(1)此时,你就是那一代文豪李白,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

(2)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

(3)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这流传千古的诗句吧!

(五)拓展朗读

1、望着踏歌相送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那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地吟唱着我们已经熟悉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还仿佛看到了那以酒相送的一幕……《送元二使之安西》

(六)背诵

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美好的情。让我们闭上眼睛,(音乐)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赠汪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送别诗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时,结识了汪伦并成为朋友。李白临走时,汪伦前来送行,不但没有伤感的情绪,反而是欢欢喜喜唱歌相送。只有最了解李白豪放性格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李白把汪伦看作的朋友,写下了此诗,以表达两人之间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4、学生交流资料。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板书课题。(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读课题。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6、谈对题目的理解。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四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前两行:

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b、踏歌声: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d、你们见过这种送别方式吗?平时家里来了课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从中你感觉到些什么?

c、自由读后两句,读出两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6、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同学们也找了许多。交流送别诗。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赠汪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3、随文识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更加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友情有关的古诗,大家齐读课题—————赠汪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吗?

2、解释题目:大家看,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某同学转学,宋老师赠给他一本书做纪念。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为一份礼物赠给汪伦的、写给汪伦的一首诗。大家再读课题。出示词语:汪洋大海。师解释

3、范读古诗: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看看你的头脑中都浮现了哪些画面?指名回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场景,描写离别场景的诗叫———板书:送别诗)

4、生自由读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5、指名读古诗: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6、指导朗读: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板书|,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7、多种形式展示读:谁想试一试?小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男生读、女生读

三、细度古诗、理解感悟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2、“闻”的本意是指用鼻子闻一闻,在这里“闻”是听到的意思,出示词语“百闻不如一见”板贴,大家读词语,师解释意思。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3、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4、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汪伦一边用脚打节怕一边唱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李白送行,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

5、重点理解词语“忽”:忽是什么意思?忽然突然的意思。孩子们,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即将分别,当你坐在火车上,随着汽笛的鸣叫,火车马上就要开走了,就在这时,你的好朋友忽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6、指导朗读前两句: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大家再读前两句,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解释前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四、知识拓展

1、送别诗拓展:《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是送别诗呢?

2、师朗诵(友情):孩子们,珍贵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待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阳光;只要心中有情,就会有宽广的胸膛。老师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友情,师诵读诗歌。

《赠汪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讲故事解题

1.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填颜色的游戏,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你看填哪一种最妙?

课件出示

世界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色彩而美丽,人生因为有了知心的朋友而精彩。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他生活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有才华的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流传至今的有990多篇。他是谁?他和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讲述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李白。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这首诗。

3、板书课题《赠汪伦》,指名读,齐读。

4、学习生字“赠”和“伦”

(1)强调读音。

(2)区分字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生自由读古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谁想试一试?小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男生读、女生读

三、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踏歌”什么意思?试过踏歌吗?咱们来试一试。(试试用脚打节拍,再配上简单台词“李白李白,欢迎再来”。)

读这句诗,你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我们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

请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送别方式。

师:拥抱和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可汪伦却与众不同,他对李白是踏歌相送。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李白是性情豪放的诗人,会喜欢这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形式场面吗?是啊,只有真正了解李白的人才会用这种如此独特的方式送别,真是知李白者,汪伦也。

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汪伦踏歌相送,李白事先知道吗?你是从个词看出来的?(忽)

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李白此时心情怎样?

(A惊讶的,读——B激动的,读——C喜出望外的,读——)

4、总结一二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叙事

解读三四两句

耳边回荡着汪伦发自肺腑的歌声,眼前流动着碧绿的桃花潭水。李白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会成一句话。引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深千尺”什么意思?“千尺”相对于83层楼还高。桃花潭有这么深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桃花潭的水深呢?(用桃花潭水的深和汪伦的情谊做比,突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十分深厚。)这是什么手法?(夸张)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飘逸洒脱,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来读读李白的这些诗句。

课件出示李白诗句,齐读。

李白就是用这极度的夸张表达他的强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真情,李白的豪迈。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船渐渐地离岸了,此时,我们就是李白,此刻,我们就站在船头,(全体起立)让我们对着岸上的汪伦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越行越远,看不清汪伦的脸了,听不清汪伦的歌声了,让我们大声地对汪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儿啊,请你慢点开,再慢点,已经看不见汪伦的身影了,但他的深情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假如此时你就是汪伦,你的好友即将离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而此刻,你又化身成李白,面对为你送行的朋友,你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总结,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

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深厚的友情)那我们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1)指名读。(3-4名)师评:一个重情的李白。(指名读。)一个被友谊深深感动的李白。老师已经感到了你的依依不舍。老师感到你此刻是多么的痛苦。我都看到你快掉泪了。

(2)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女生先来(师评: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也一起来。(师评:真是是一种豪壮的送别)

站起来一起送。背诵全诗(真是一种深情厚谊的相送啊!)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此时我们已经来到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朝,来到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我们看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师:敢不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六、结束语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你们会记住我吗?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让我们齐诵《赠汪伦》,把友谊记在心中。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Zènglún

赠汪伦

唐李白

---行---闻---(叙事)

深情厚谊

---深---送---(抒情)

《赠汪伦》教学设计6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艺宝库中的瑰宝,大家都已经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那么,你们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是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复习,又能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成果的欢快心情中去学下一首古诗)

二、交流资料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交流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取长补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就作记号。

2、指名朗读

3、同桌互读

4、在小组内朗读,选一名组员参赛读,评选第一名(通过选第一名,激发朗读兴趣)

5、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意思,然后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6、提出问题: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作者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

7、指导背诵,采取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诵、比赛背诵等多种方法来背诵,以达到背诵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人间最美的是真情,因为真情才使得这些送别的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些送别诗,建议下次班会时,搞一个诗歌朗诵会。

五、板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叙事

整体体现水深、情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抒情

《赠汪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材解读】

《赠汪伦》这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李白一路同行……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找准一个情感释放的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力: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探究问题:学会想象诗境,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学会背诵古诗的多种方法。

3、情感态度: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诗导入,激发兴趣:

1、对诗。(《静夜思》、《秋浦歌》、《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2、介绍李白

(二)、自主备学,理解内容。

备学建议:

1、自主朗读,查找工具书,尝试了解诗意。

2、圈画批注,梳理问题。

(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写下来。

将自己读不懂的内容画出来。)

(三)、第一次分享:分享收获,汇报问题

指名读古诗。

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

在备学过程中,你提出了哪些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整理并板书。

(四)、师生分享,二次备学:自主合作释疑,品悟诗意

(1)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呢?有什么好方法?(查资料)

(2)学生查资料,师巡视、帮助,分发教师准备的资料。

(3)找到相关资料来解决黑板上的问题了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交流)

(五)、全班分享:各抒己见,寻找共识。

(4)咱们先来看这几个问题。(圈画几个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问题。)

如:桃花潭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踏歌”指什么?汪伦是个怎样的人?李白和汪伦是怎样结识的?

(5)刚才大家借助资料的阅读很快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读透这首诗,还要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让我们在已经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来看余下的几个问题,能解决吗?

如:汪伦来送李白,为什么让李白出乎意料?

桃花潭真的深千尺吗?李白为什么赠诗给汪伦? ……

(6)读好整首诗。

(六)、资源分享,深化体悟:诗歌配画,体悟诗境

(1)欣赏诗配画

(2)你喜欢哪幅?能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吗?

(七)、课堂实践,创意分享:内化体验,想象表演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仿佛看到了汪伦和李白告别的情景。

想象一下,李白正要离开桃花潭,忽然听到岸上踏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啊,是汪伦送行来了!李白和汪伦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同桌一人扮李白,一人扮汪伦,先相互说说。(同桌相互练习对话)

请同桌到前面表演。

(八)、总结升华,浓郁诗韵:

(1)汪伦十里踏歌相送(板书:送),李白感受真情,作诗相赠(板书:赠),这一“赠”一“送”(板书:→←),怎一个“情”字了得?[板书:情]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诗

(九)自主作业,迁移拓展。

(1)自学其他的离别诗。

(2)如果有兴趣,建议同学们开展一次“离别”组诗欣赏会。朗诵这些古诗,谈谈自己对这些诗的见解或比较不同诗人写的离别诗风格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展开想象根据古诗的意境画上诗配画。

[板书设计]

赠 汪 伦

赠 送

《赠汪伦》教学设计8

一、介绍诗人,复习导入

师: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四川,他一生喜欢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无数风格浪漫的诗歌,享有诗仙的美称。他写的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谁能背一背?

生1:有感情地背诵《床前明月光》

师:背得不错,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2:表达了李白流浪他乡,孤独、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讲得真好,谁还会背?

生3:激情背诵《望庐山瀑布》。

师:好极了,我仿佛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还有很多学生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挺喜欢李白的,那就让我们今天再去拜访他吧,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出什么新诗呢?

二、自主合作,交流诗意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我还听到有同学朗诵得有声

有色,谁愿意到台上读给大家听,并划出节奏。

生A:大方地走上讲台边读边画节奏。(刚读完大家就拍起了手掌)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B: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画节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出来,你真有个性,能读给大家听吗?

(该生根据自己画的节奏,大声朗读,尤其读出“送/我/情”与“送我情”的不同之处。)

师:棒极了,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B:我这样读是强调汪伦送我的情意很深,非同一般。

师:有道理,对诗歌理解还不错。还有人愿意读给大家听吗?(争先恐后,都想读)看来同学们都想读,那就一起来读吧。

(两种不同节奏都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到两种读法都是可以的。)

师:你们读得真好,可我不知道意思,谁愿意帮助我?(显出着急的神情。很多孩子已高高举起手,并大声说:“老师,我帮你。”)那好,你来当我的老师到台上去讲吧!

生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是李白乘船即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在边用脚踏拍子边唱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非常感谢你,我基本上理解诗歌的意思了,可还有一个疑问:你刚才说汪伦送给李白的情意,可题目却又是李白送汪伦,这到底是怎么会事?

生张:一时答不上来,回到座位上。(台下已经有不少同学举手了。)

师:今天,我可走运了,有这么多同学想帮我。(指名回答。)

生李:因为汪伦与李白的情意很深,为了表示感谢,李白作了这首诗送给汪伦。

师:哦!原来如此。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讲的你们听懂了吗?

全班:懂了。

师:诗歌中哪些诗句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感情,谁找出来读一读?

生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肖:我认为感情表达不够,体现不出深千尺。

师:深千尺是什么意思?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能教大家读一读吗?

生肖:深千尺的意思是说李白和汪伦的感情很深很深。应该用赞美友情的语气来读,而且“深千尺”、“不及”和“送我情”要重读,请大家给我一起读。(教大家读一遍)

师:谁再来读读。

生黄:拉长语调范读。

师:读得真棒。我已经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意。李白和汪伦之间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汪伦十分敬仰李白,想邀请他来做客,于是写信告诉李白:“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本来就喜欢游山玩水和喝酒,一听说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就急忙赶去。一看才知道,“十里桃花”指的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指的是一户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李白难免有些失望,但是汪伦的盛情款待使他深为感动,尤其是临走时,汪伦赶来为他送行,还边赶路边唱歌,李白万分激动,挥笔写下了《赠汪伦》,以此诗歌来表达汪伦与他结下的深情厚谊。

《赠汪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考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倍思亲

(西)长安家乡(东)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拓展课外知识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úyìjiāqīnwāngchéng

独异佳亲汪 乘

féngdēngchālúnyùtàtán

逢 登插伦欲踏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第二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乘——

佳——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手、亲笔信、亲密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赠汪伦》教学设计10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赠汪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的意境,感悟李白汪伦之间浓浓的朋友情、离别情。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赠汪伦》。

4、能够根据古诗,练习编写歌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和教具、学具】

1、课前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朋友的流行歌曲,要求:记住歌词,会哼旋律,基本会唱。

2、录像机或vcd机、录音机、投影仪。

3、《烟花三月》mtv碟片;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歌曲《朋友》(周华健)等有关朋友的歌曲录音,配乐的古诗朗读磁带。

4、古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创设

利用vcd,播放吴涤清演唱的歌曲mtv《烟花三月》(提醒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评析:在课前播放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编创作的歌曲mtv《烟花三月》,可以渲染气氛,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再现古诗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激趣,上课导入

1、谈话: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2、由歌曲联系到古诗:谁知道这首歌和哪首诗有关?谁会背?诗的作者是谁?

3、简介作者──李白。

4、复习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我们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能背吗?

5、揭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学习李白很有名的一首送别诗──《赠汪沦》。(板书课题)

三、自读,初学古诗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轻读古诗,要求:

⑴ 自学诗中生字,读通古诗。

⑵ 对照课后“注释”试着弄懂诗的大意。

⑶ 提出自己什么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2、指名朗读古诗:

⑴ 注意生字“伦”(lún)的音、形。

⑵ 理解“赠”及诗题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

⑴ 图上谁是李白,谁是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李白、汪伦)

⑵ 从图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告别)

2、指名读通古诗。

3、引导学生质疑:说说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请理解的同学解答释疑,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问得好的,答得妙的同学。)

评析:学生乐于提问题,更乐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4、教师着重指导理解“忽”:

⑴ “忽”是什么意思?(忽然)

⑵ 谁忽然听到谁的踏歌声?(李白听到汪伦的“踏歌声”)

⑶ 汪伦为什么在岸上踏歌?(为李白送行)—→你见过送别的场面吗?说说你见过的送别场景。—→“忽然”说明什么?(注意引导: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出乎李白的意料。)

⑷ 体会诗句中“忽”字该怎样读?—→指名试读诗句;—→指导读好“忽”(短、急促);—→再指名读好“忽闻岸上踏歌声”。

评析:通过指导对“忽”字的理解和朗读,读出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可以感悟古诗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语感。

5、理解“不及”和“千尺”,着重指导理解“千尺”。(板书:桃花潭 千尺)

⑴ “千尺”是什么意思?

⑵ 像“桃花潭水深千尺”这种带有“千”、“百”、“万”的数字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找出来读读,背背。

⑶ 投影出示:危楼高百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中带点部分的词是什么意思?这些诗句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读这些诗句时要注意什么?

⑷ 指名读好数字诗句。

⑸ “桃花潭水深千尺”采用了什么手法?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评析:新知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掌握学习方法。

6、齐读古诗。

7、自由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质疑,体验情感

1、同学们,学到这儿,《赠汪伦》一诗学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针对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之间自由解答。)

2、在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时唱的是什么歌?(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评析:特殊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中,“汪伦送行时唱的什么歌”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巧妙地引出学生的课前歌曲的积累。

老师导语:你们不知道吧,我知道,你们想听吗?(打开录音机)

3、播放歌曲录音:

⑴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

⑵ 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提醒学生跟唱)

评析:只听录音,避免视觉干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引导学生参与:现在同学们说说汪伦还会唱些什么歌?(指名唱一些关于朋友的流行歌曲)

5、谈话小结:刚才,我们听的、唱的当然不是汪伦当时唱的歌,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汪伦当时的情感是一致的,想想这些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朋友情)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诗后一句改一下,直接点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朋友送我情。(板书:不及)—→先指名读,然后齐读。

评析:教师利用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迁移达到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欣赏,背诵古诗

1、出示插图,诗文,放配乐的古诗录音,学生欣赏。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范读)

3、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5、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境,有感情地背古诗。(配乐)

评析:在情境中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七、作业,发展练习

1、课外阅读、收集表现友情这一主题的相关古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编一首送别的歌词,提醒学生可以模仿《烟花三月》。

⑴ 朗读自己创作的歌词,集体评议。

⑵ 随意练唱自己创作的歌词。

评析:诗是一幅画,诗是一首歌,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巧用音乐是本课的特色。从听由古诗改编的歌到自己编歌词,从理解到创作,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教学简评】

《赠汪伦》这首诗通俗易懂,表现了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友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体验汪李之间的友情上。根据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首先陆老师首先在课堂上做到了文本与学生直接对话,让学生读了古诗之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理解与同学对话、老师对话。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和精神,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悟、积累和迁移。教学中,陆老师注重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和积累,学会举一反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拓宽语文阅读渠道。尤其值得一体的是,本课的教学中,陆老师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渲染作用。课始用歌曲mtv导入,阅读过程中进行配乐诵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以友情为主题的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汪李之间的友情,一首首文质优美的歌词,既是学生理解汪李之间感情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巧用音乐,打通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余生活的联系。

《赠汪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3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板书课题。(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3、学生读课题。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7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前两行:

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b、踏歌声: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d、你们见过这种送别方式吗?平时家里来了课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从中你感觉到些什么?

c、自由读后两句,读出两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读,男女生

赛读,齐读。

4、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四、指导写字,学生写字。

1、先观察它的结构、部首,想想怎样记。

2、一起学习“乘”字,说说注意点,它由哪些字组成呢?

3、一起书空“乘”、“舟”,边书空边说注意点。

4、生练习写字,师巡视。

5、展示评价。

《赠汪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

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怎么背?现在老师这儿有《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现在老师看谁会全部背完或其中的一些诗?开始!你们知道这些诗歌的是谁吗?(李白)

2、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我们班有姓“汪”的吗?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3、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4、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题目?{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师接着说:“乘”字是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中的一个,看黑板跟老师一块儿空书。撇要注意先重重的按下,再慢慢的提笔,让撇有一个尖尖的小辫子,横像一根扁担。这一竖是垂露竖。最后要注意收笔藏锋。下面一竖一横一提,撇,竖弯钩,撇,捺要重按一下,再轻轻地起笔,留一个尖尖的脚。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4、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5、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6、抽生读、齐读(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依据图画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踏歌”:踏歌是古代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踏歌时,脚要踏地,手有动作。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踏歌”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8、讨论: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9、学生汇报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10、你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11、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三、体会意境深情诵读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读……

2、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师引导:那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这就是夸张,在李白的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写作风格,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李白和汪伦的情意深、友情深)

(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书:更)

(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你的朗读中读出来。

(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

3、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平常我们是怎么送别客人的?(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4、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和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5、(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意送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四、创设情境,配乐三读。

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三读: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

五、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1、课文学到这儿,此时此刻,此时此景,李白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汪伦望着即将离去的李白,你看着这离别动人的画面,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汪伦,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说些什么?请拿出你们的练习纸把此时李白、汪伦最想说的,或是自己最想说的把它写出来!开始……

2、学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

板书:

赠汪伦

李白汪伦

将欲行踏歌声

潭水深情更深

《赠汪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汪”字作为本课要写的生字,它又在题目中出现,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掌握写法。

(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设计意图』:从复习古诗入手,不仅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理解“赠”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觉的读中,学生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

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

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

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乘、舟、汪)

A、了解词语“乘舟”,并给“乘、舟”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乘”是“禾”与“北”的巧妙组合,再范写“乘”字;学生说“舟”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

的内容,故写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乘”,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乘”字,生说“舟”字的笔顺,“汪”字放手让学生观察去写,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学习“欲”字,说一说记住“欲”字的方法。说说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

(5)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6)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

(课件显示)闻:( )A用鼻子闻 B有名望的 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

(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拓展小结

1、《赠汪伦》这首诗让我们感受了好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你有好朋友吗?你是怎么对待朋友的?

2、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读一首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别董大》。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每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在离别和相聚中,友谊一次次的变得更深厚。

八、作业

找一些离别诗读一读,背一背。

《赠汪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 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 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 检查自学情况:

①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③ 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问: 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 配乐背诵 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你选择其中几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如:《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篇8:《赠汪伦》教学设计

关键词:望夫石,赠汪伦,春晓,回译,英译本,翻译

一、回译概述

近年来,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学者们对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回译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提高翻译质量中的作用经常被忽略。国内对回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回译看作是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这有利于鉴别古诗文英译本的质量。

(一)回译的概念

回译在英语中被称作back translation。Shuttleworth&Cowie(2004)在《翻译学词典》中指出,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贺显斌(2002)指出,回译的内涵取其字面意思,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译文译成原文,以确定译作的质量。这就要求译成目的语的文字一定要让读者对原作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二)回译的作用

西方学者经常采用直译式的回译研究双语之间的结构和概念之间的差异,这说明,回译能够较好地检验译文的准确性,鉴别英译本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能提高译者的欣赏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选修6第2单元的阅读部分介绍了五种简单的英语诗歌形式,包括童谣、清单诗、五行诗、俳句和唐诗。其中提到,唐诗虽然不是传统的英语诗歌,但也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许多唐诗还被翻译成英文,广为传诵。本文以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的英译本和回译。

二、从回译看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本句子成分残缺

语法问题是英语教师和学生较为注重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英译本能够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若其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的硬伤,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导致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影响英语的使用。比如,《望夫石》的原文:

教材中《望夫石》的英译本为: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望夫石》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她在此等候丈夫,江水滔滔不绝奔流。永不回首,变成石头。日复一日在山顶,风雨交替不停。行人若能回来,石头应能说话。

王建的《望夫石》歌颂了夫妻之间坚贞的爱情,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前四句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第五句体现了望夫石经久不变的品质,第六句对望夫石在丈夫归来后的场景展开想象。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苦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等待片段和自己的瞬时感受,然而却情意无穷,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英译本中我们发现,Never looking back,Transformed into stone均是非谓语句式,找不到相应的逻辑主语,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甚至形成误解。

(二)英译本与原文的语体色彩不一致

从语体色彩角度可以将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然而,英译本的古诗文翻译容易忽视汉语的语体色彩,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这种英译本虽然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阅读,但违背了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回译可以检测出英译本质量的好坏。

我们从《望夫石》中可以感受到原诗语言简洁,口语色彩浓厚,但通过回译,我们发现原诗的口语色彩并没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反而用了一些比较正式、常用的词汇,如awaits,transformed,upon,utter等,使得整首诗的韵味与原文存在差异,不能真实并准确地反映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中《赠汪伦》的英译本为:

Presented to Wang Lun

I was about to sail away in a junk,

When suddenly I heard the sound of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

It was you and your friends come to bid me farewell.

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赠汪伦》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我坐在平底船里正要启航,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岸上的跺脚声和歌声———那是你和你的朋友来送别我。桃花潭水有一千英寻深,但它不能与之相比,噢,汪伦,你对我的爱的深度。

李白的这首诗用词口语化,表达出汪伦对诗人恋恋不舍的真挚情感。通过回译不难发现,与原诗相比,英译本不仅没有忠实于原文,而且存在不通顺的现象,无法体现原诗的美。原诗中通俗易懂的口语色彩在英译本中荡然无存,而且英译本使用了多个生僻词或词义。例如,英译本把“舟”译成junk,这个词的基本词义是“垃圾、废弃物”,而不是“平底船”。英译本将“踏”字译成stamping,已经将原诗优雅的“踏歌”变成了“跺脚”,这明显是歪曲了原作者的意图。另外,英译本将“尺“译成fath om,而不用大家熟悉的meter或foot,更加脱离了原文的口语色彩。

(三)英译本的诗歌韵律与原文不一致

古诗文讲究韵律,强调诗文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要求诗文平声仄声交错进行,使诗文具有音乐性。某些古诗文还常常被后人写入歌曲中,可见古诗文韵律的重要性。然而,英译本中古诗文的韵律与原诗不同,通过回译,我们依然能够检测出英译本翻译的质量。比如在《望夫石》中,原诗押的是aabb韵,而英译本却以散体诗的形式出现,没有押韵,这不能不说是《望夫石》英译本中的一个遗憾。

另外,《赠汪伦》原诗为七言绝句,共计4行28个字,而英译本用了7行57个单词,且各行单词数和音节数也不一致,结构较为混乱,无法给人一种音韵美的感受。

(四)英译本存在漏译、加译、误译的现象

在英译本中经常出现加译、漏译和误译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对诗文的误解,进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比如,古诗文《春晓》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春晓》的英译文为: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笔者对《春晓》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春天早晨醒来心情舒畅,在我周围处处鸟的鸣唱。但现在我记得夜晚,暴雨;奇怪这么多的花被摧残。

孟浩然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虽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但纵观孟浩然这首诗的英译本,我们发现漏译、加译、误译现象严重。英译本中的第一句漏译了“不觉”,light-hearted属于加译,第二句中的round me和第三句中的I remember均属于加译,有画蛇添足之感,第四句“花落”被译成blossoms were broken,则属误译。

三、修改后的英译本和回译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网络资料后对上文所提到三首诗的英译本和回译进行修改。

(一)《望夫石》的英译文及回译

《望夫石》的英译文:

The Lone Stone

Where she’s waiting for her lover,

On and on flows the river.

Though having changed into a stone,

She never regretted standing there alone.

Day after day on the mountaintop,

It rained and blew without stop.

Should her lover return one day,

Many loving words might she say.

《望夫石》的回译:

等待爱人之地,

江水奔流不息。

虽已变成石头,

从不后悔独守。

日复一日山巅,

风雨从未间段。

有朝一日夫归,

绵绵情话诉谁?

首先,王建原诗中女子的形象虽然清晰,但无名无姓,所以笔者用she来指代她。第一行和第七行均用lover指代她的丈夫,既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体现了女子淡淡的哀怨。最后一句用loving words将原诗“石应语”具体化,体现女子对远行归来的丈夫诉不尽的绵绵爱意。

其次,笔者的英译本用词比较口语化,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如:waiting for,changed,rained,blew,without stop,say等。第一行用到地点状语从句;第三行用动词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表示让步;第四行使用动名词短语作宾语;最后两行省略了if的虚拟语气,形成倒装结构。译文中用到的语法和句型均属于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语法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巩固所学的英语语法基础知识。

(二)《赠汪伦》的英译文及回译

《赠汪伦》的英译文:

Presented to Wang Lun

On board Li Bai’s about to sail along,

When on shore echoes a farewell song.

Water in Taohua Pond isn’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ith Wang Lun I keep.

《赠汪伦》的回译:

李白登船要航行,

岸上飘来送行声。

池水再深也不及,

汪伦和我的友谊。

在笔者的英译本中,虽然找不到原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但也用了相关联的On board,sail等词将其内涵体现了出来;echoes说明了送别之歌回荡于河岸,有空谷传响之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桃花潭水之深,但译者没必要把“千尺”翻译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去实地测量桃花潭的深度。另外,笔者直接选用Taohua Pond指“桃花潭”,比较符合地名英译的原则———音译加意译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受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翻译《三字经》的影响,笔者的英译本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四行诗的长短与原诗相对较一致;另外,译文用词比较口语化,全诗仅用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句型be about to do...when和not so...as,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

(三)《春晓》的英译文和回译

《春晓》的英译文:

Spring Morning

Overslept is the spring morning,

Everywhere I heard birds singing.

Last night’s wind and showers,

Made fall too many flowers.

《春晓》的回译: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昨夜风和雨,

弄落花满地。

笔者对孟浩然的这首诗英译依然沿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译文既有节奏感,又押偶韵,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了出来。首先,笔者用overslept体现原诗的“不觉”,接下来,用一个带有固定搭配的完整句make sb.do sth.来翻译后两句,较为准确地表达了昨夜狂风暴雨后的“花落知多少”的情景。

三首诗的英译本使用的都是偶韵,与原诗相同,也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律诗韵式相同,学生背诵起来会很轻松。

四、提高教材中古诗文英译本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也会有所区别。作为承载主干知识的必修课本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选修课本,在古诗文的英译上要考虑学生的词汇水平,既要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即“意美”,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译文的“音美”和“形美”,进而产生模仿写作的冲动。这样,选材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那么,提高教材中古诗文的英译本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本功,注重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意义的差异,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或漏译、加译、误译等现象。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汉语诗歌中允许句子成分缺省,但英译本中应该补出缺省的成分。

其次,注重诗歌中的细节。译者往往在翻译时过多地注重句法和语法,而忽视诗歌中的很多细节,如音节的韵律和语体色彩等。

再次,译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的涌现,教材编辑通过广泛搜罗、大量查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成为可能。其实,译文不必胶柱鼓瑟,纤毫毕现,只要能将原诗的基本意思、语体色彩、节奏韵律体现出来,就是不错的译文。当然,若能通过回译检验,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达到或接近原诗的水平,自然就能被称为佳译。

参考文献

贺显斌.2002.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4).

上一篇:求职信范文100字计算机下一篇:学习贯彻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余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