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李白《赠汪伦》鉴赏

2024-06-27

唐诗李白《赠汪伦》鉴赏(精选6篇)

篇1:唐诗李白《赠汪伦》鉴赏

李白《赠汪伦》鉴赏两则

《赠汪伦》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篇2:唐诗李白《赠汪伦》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wenxue)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好句好意,放之又放,达之又达。只“桃花”之情,千载无人可到,何云非诗之清者耶?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语从至情发出。

《李诗选注》:此诗直叙实事,略无纤巧句语,而大方家格力过于唐之诗人绝句亦远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响,语从至情发出,故妙。周珽曰:上则百尺无枝,下则清浑无影,此诗之谓与?着意摩拟,便丑。

《唐诗摘钞》:直将主客姓名入诗,老甚,亦见古人尚质,得以坦怀直笔为诗。若今左顾右忌,畏首畏尾,其诗安能进步古人耶?“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衬映入妙耳

《四溟诗话》: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

《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诗不必深,一时雅致。《唐诗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所以调绝千古。后人效之,如“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语非不佳,终是杯卷杞柳。

《镫窗琐语》:赠人之诗,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时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径直无味矣。不知唐人诗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皆脍炙人口。

《此木轩论诗汇编》:“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却云“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气力,何等斤两,抵过多少长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头语,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为千秋绝调也。

《唐诗别裁》: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笺注》: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读之觉娓娓兼至,而语出天成,不假炉炼,非太白仙才不能。“将”字、“忽”字,有神有致。

《网师园唐诗笺》:深情赖有妙语达之。

《诗法易简录》: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

《随园诗话》: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篇3:唐诗李白《赠汪伦》鉴赏

天宝十四年 (755) 秋, 李白第二次游泾县, 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 欲离开桃花潭时汪伦又为之送行。李白感其情谊, 留下千古名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汪伦身份的确认是研究《赠汪伦》中踏歌的关键。宋杨齐贤说:“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1]249因此, 唐汝询评点:“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之, 情固超俗矣。”[2]631这里的“村人”,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村夫老农,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本地人, 究竟哪种为是?

桃花潭位于青弋江 (即泾水) 上游的泾县桃花潭镇境内。《明一统志》谓:“桃花潭在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不可测。”按《李太白集注》和《唐诗解》的说法, 汪伦在李白游桃花潭时“酝美酒以待白”, 由此推断出汪伦是当地村夫, 李白临走时, 又与大批乡亲踏歌送行。但自上世纪80年代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的发现, 确知“汪伦又名凤林, 仁素公之次子也, 为唐时知名士, 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 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而且据李子龙先生考证, 汪伦为唐代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五世孙, 以此证实了汪伦出身望族的事实[3]194。若汪伦任泾县县令, 按照唐代官制的地区回避制度, 汪伦不可以在家乡及邻县任职, 所以汪伦不可能是泾县人, 即不可能是桃花潭附近人。1999年, 江志伟先生提出“汪伦籍贯新说”, 认为汪伦是安徽黟县人[4]42。这正好解开了汪伦籍贯中的谜团———汪伦当时在泾县, 只是由于正在县令任上而已。可见, 认为汪伦是村夫的说法是错误的。

李白又有《过汪氏别业》二首, 也是表述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宋诗纪事》录有宋代胡瑗《石壁》诗, 诗序道:“尝览翰林李白, 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 其辞俊逸, 欲属和之, 未有所发。今十月, 自新安历旌德与仙尉曾公望同游石壁, ……闻新建汪君所居不远, 思欲寻访, 迫以日暮不获, ……汪君即伦别派也, 而儒雅胜之。辍成古诗一首, 寄题汪君屋壁, 虽不足藻饰佳境, 庶俾谪仙之诗, 不独耑美于前云尔。”[5]479可见这两首诗也是李白赠与汪伦的。诗曰: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 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 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 (其一) 。畴昔未识君, 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星火五月中, 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 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 相过醉金罍。我行值木落, 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 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 枕石拂莓苔 (其二) 。

从诗中来看, 这写的也是一次离别。其一中, 李白先将汪伦与仙人子明、浮丘作比, 赞其志趣之雅;次写别业地势之妙;再写肴宴之美, 汪伦情谊之盛。其二描写了一番离宴之景, 欢歌饮酒, 通宵达旦, 高朋满座, 酒后邀舞, 乐而忘我, 主客相得, 流连忘返。汪伦家有别业, 诗中明确以“馆”称之;又见酒宴之盛, 宾客之众, 肴馔之精, 可见汪伦家资不俗。《汪氏宗谱》记载, 汪伦之兄凤思曾为歙县令。汪氏一门出两县令, 自然是颇有家学。《全唐诗》还载有刘复《赠汪伦》一首。刘复曾登大历进士第, 可见汪伦与文士交往颇多。这些都可以说明汪伦是一位有身份、亦有才学的风雅之士。

因此, 《过汪氏别业》二首中的信息可以作如下归纳:首先, 汪伦曾陪李白游览附近名山, 秋季李白告辞, 汪伦设宴相送, 而且李白是乘车出行, 所以与桃花潭之别不是一次;其次, “更游龙潭去”, 明确说明李白将游龙潭。据《泾县志》记:“龙潭三泉在县西南四十里黄虎山后西坑, ……相传为老龙窟宅。”[6]365可见龙潭与桃花潭同在泾县西南。就现在的《泾县地图》来看, 桃花潭镇有龙潭村, 且是镇政府所在地。虽然千年沧桑, 龙潭或已不存, 但由此可以推断, 李白打算游览的龙潭与桃花潭相距颇近, 李白离开汪伦别业之后, 先游龙潭, 再游桃花潭, 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 李白游桃花潭时汪伦既未同游, 且二人已于别业作别, 离开之时也就不必告之汪伦, 这是情理之中。至于汪伦卸任后居桃花潭, 当是此事之后。

踏歌是解读《赠汪伦》重要的一环。桃花潭边, 汪伦是一人踏歌, 还是与一群父老乡亲载歌载舞?

唐代踏歌人数多为数人, 偶也有一人踏歌。《全唐诗》八百六十一卷所记蓝采和《踏歌》诗, 前序即为“蓝采和, 不知何时人。……每行歌城市乞索, 持大拍板踏歌, 似狂非狂。歌词极多, 率皆仙意。……后踏歌于濠梁间酒楼, 乘醉轻举, 云中掷靴、衫、腰带、拍板, 冉冉而去。”蓝采和一人踏歌, 见其癫狂不群之态, 后代诗词中也多以“踏歌”之典来表达洒脱之意。汪伦既非狂人, 且颇有身份, 不会忽然只身踏歌而来;且当时尚任县令, 出行必然有人陪同, 汪伦一人踏歌而陪同者不踏, 更是不合情理。因此汪伦一人踏歌应被排除。

又若是汪伦聚村人踏歌, 于情可通, 于理却不合。汪伦既为县令, 自然可以聚集村人踏歌;但也正因为汪伦是县令, 与当地百姓一同踏歌的可能性不大。试读《过汪氏别业》中的诗句, 文雅有之, 但并无“与民同乐”之感。送别李白本来事出仓促, 汪伦若是匆忙集合当地百姓踏歌, 即使是最简单的踏地而歌的动作, 也必然错落不齐, 笑话百出, 在唐代这样踏歌之风极盛的环境中也是不实际的。此诗中的踏歌只能是一种情况:偶听李白即将离开, 汪伦追赶而至设宴饯别, 并以家乐踏歌送行。

汪伦家有妓乐吗?答案是极有可能。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关。唐代盛行妓乐, 官府既有官妓, 私人蓄妓之风亦盛。《旧唐书·河间王孝恭传》记载河间王李孝恭“性豪奢, 重游宴, 歌姬舞女百有余人”[7]2347。《新唐书·李林甫传》也说李林甫“车马衣服侈靡, 尤好声伎, 侍姬盈房, 男女五十人”[8]6346。不仅是皇亲重臣, 唐代许多诗人也养有家妓。韩愈即蓄有绛桃、柳枝二妓;白居易诗《小庭亦有月》中的“菱角”、“谷儿”、“红绡”、“紫绢”都是女妓之名;《唐才子传》也记王翰“枥多名马, 家蓄妓乐”[9]40。此外, 富室也多蓄妓, 如陶潜之裔孙陶岘即有女乐一部[10]118。《吴郡志》说陶岘“文学自许, 生知八音, ……不谋宦游, ……身泛江湖, 遍游烟水, 往往数岁不归。”[11]167唐代富户崇风雅、好妓乐可见一斑。

宴席上有妓乐是唐代一种普遍现象, 从“樽中酒色恒宜满, 曲里歌声不厌新” (谢偃《乐府新歌应教》) ,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傍曲》) 中可见一斑。送别之宴尤其如此, 如皇甫松《江上送别》即有“祖席驻征棹, 开帆候信潮。隔筵桃叶泣, 吹管杏花飘”之句, 可见唐人送别, 设席作宴并配以歌舞管弦乃是常事。

汪伦既然家有美酒, 在桃花潭边以酒宴饯行当投李白所好;既然有宴有酒, 席上伴有妓乐踏歌也是自然了。

古代将送别活动称为“祖”, 即祭道神, 如《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 四牡业业。征夫捷捷, 每怀靡及。”郑玄笺云:“祖者, 将行犯軷之祭也。”[12]569古人交通落后, 通信闭塞, 行者在外生死难料, 祖道仪式是人们对出行者路途平安的祈祷和祝愿。唐代的祖饯是先秦祖道仪式的承继, 不仅盛于民间, 官方也往往为一些重臣举办祖饯仪式, 如唐中宗景龙年间, “大学士李峤入东都祔庙, 学士等祖送城东, 上令中官赐御馔, 及葡萄酒”[13]19。既有祖饯之宴, 宴上的乐舞当不可少,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悲笳嘹唳垂舞衣, 宜欲散兮复相依”就是一例。别宴上的歌舞及赠诗, 一方面是娱乐的需要, 更大的意义则在于为远行者祈福, 而祈福的舞蹈中, 又以踏歌最为突出。

以舞蹈来达成“天人合一”, 最常用的即是“踏歌”。踏歌以其参与者身份和人数皆不受限制的特点, 让个性特征消失而突出了群体特征, 是人类群体意识的体现。群体部落能带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 反映在舞蹈中, 即是手拉手、肩挨肩, 合节拍而舞。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上绘的三组手挽手的舞人, 被称为“男性社舞图案”, 或许就是“连臂踏歌”的情景[14]7。

在节日庆祝中, 人们通过踏歌宣泄生命的活力;在对亡灵的告慰中, 人们用踏歌表达对亡人在别样世界幸福生活的祝愿;在与友人的告别中, 踏歌也代表了美好的祝愿。因此, 李白在将行时听到的岸边踏歌, 其实是汪伦为友人的祝祷。汪伦在桃花潭边设宴为李白送行, 以家中美酿相敬, 以妓乐踏歌为祝。李白《赠汪伦》中以“桃花潭水”喻汪伦之深情, 并非信口开河泛泛而言, 而是对汪伦为他的平安祈福的热切回应。

摘要:从唐代踏歌的文化内涵角度解读《赠汪伦》, 可得出汪伦当时不在桃花潭, 忽知李白将行后追至潭边设宴相送, 以家妓踏歌相祝的结论;而踏歌用于送别, 是中华文化核心——“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篇4:赠汪伦--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汪伦,安徽省泾县贾村人,性格豪放,善饮酒。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漫游皖南泾县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为答谢汪伦的盛情,临别之际,李白作了这首诗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乘坐着小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一阵阵踏歌声,(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唱方式,歌者手拉手,两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原来是汪伦和村民们手拉着手,边走边唱地来为李白送行。这种朴实、欢快的送别场面是其他送别诗中所看不到的。从这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与汪伦相互间的亲密关系,而且也能体会到他们相互之间的深刻了解。李白性格飘逸豪放,汪伦及村民们的踏歌相送也堪称浪漫犷达,这样的送别方式一反一般送别哀愁、忧郁、依依不舍的缠绵场面,正合诗人性格,因而也就足见汪伦对诗人的知心之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篇5:赠汪伦李白诗意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篇6:赠汪伦李白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一篇:青春实践日记---中国梦·文化梦下一篇:钱学森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