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理念

2024-06-22

老师教育理念(精选9篇)

篇1:老师教育理念

从学术论文中看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

摘要: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仅仅贴近时代发展前沿,从相关文章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教师自身修养还是对教师教学等方面,赵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从学术论文中,看赵老师的教育理念,对于一线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亚夫,教育理念,中学历史

赵亚夫老师,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从而形成关于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从赵亚夫老师的教育理念中汲取营养,从而在一线的实习和工作中得到运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展开。

在赵亚夫老师将近20余篇的学术论文中:有关于中国式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有中国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流程等,有历史教师应拥有的素养,有历史教育与公民素养等不同素材,在这些文献发表的年代的远近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历史教育的时代变迁,那么本篇文章将从赵亚夫老师对“知识的整合”、“在教学中贯彻教育的整体性”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等三个板块来论述,其中,教学设计的创新将在不同程度上贯彻着赵亚夫老师的其他教育理念。

一、对中学历史知识的整合

首先,简单介绍下我们的高中课本。从内容上说,高中课本一共包括三本必修、六本选修。三本必修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六本选修分别是: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 历史文化遗产。从版本上说,有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岳麓版。其中,选修部分是作为对必修部分的一个补充而存在,相对于必修部分而言,选修部分的趣味性以及可读性更强,然而,由于教学任务的紧俏性,在许多中学都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选修部分同学们自我消化,甚至学校强制性的要求必须完成哪几本必须,这脱离了当初教材编写人员的初衷。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目前教育的一个目的问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些底层或者说基础教育,更像是人才的选拔,学生们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最终进入象牙塔。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十几年的学习都是为那一次考试所服务的,在这“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下,中学的学习显得尤为具有功利性。教学工作仅仅跟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走,而就像赵亚夫老师所说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方面限定了历史材料的视野,很难从中孕育出历史的智慧,也容易造成历史材料的线性分配。当然,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也会敷衍历史思维”。赵亚夫老师的这段话指出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束缚了教学的能动性,其次是历史材料的重要性。

“给学生一点历史知识,非但不能支撑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而且还会当这一些历史知识被政治目的抹去人性,反倒使历史教学有害无益了”,这一句话,不仅点明了历史的重要性,也袒露出我们历史教育活动的一个目的性和趋向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相对而言,使学生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就涉及到赵亚夫老师的“对历史知识的整合”。

在赵亚夫老师看来,历史课本把知识点割裂开来,没有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就是一堂中规中矩的“死课”,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不仅要求老师树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穿中中西、古今对比,更要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备好每一节课,在每个课时中,也要根据学生学情,相应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观而言的,虽然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并非现在才有。任何时期那些求进步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上除着眼教学目标外,普遍关注学习活动的指导。当然,他们也通过良好的教学发展自己开发学生能量的技艺。然而,历史教学可以明确区分新旧教学法时,打出的口号便是“以学生为中

心”。那时,甚至提出“没有学,就谈不上教”的主张。遗憾的是,主流的历史教学则太习惯于“教历史”等于“讲历史”的观念,而且“讲历史”又被狭义地理解为“教教材”。于是,在教学现场,依旧以“课本”为主体。

在赵亚夫老师看来,今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把“教”的本质直书为互动,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因为单向的、接受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主体感和创造力,并在学习中始终被动,所以要用多向、主动式的教学改变它。所以,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探索互动的、师生共同承担的评价角色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更为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具体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改善现存的历史教学评价,成熟的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诸如,“我教的内容学生真的懂了吗?”“学生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吗?” “他们准备好学习新知识了吗?”这类问题,既基于教师的经验改善教学,也同时对激发教学创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作用。其中,还蕴涵了教学评价。我们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并不是仅仅着眼活动本身——做什么活动和怎样做活动,而是要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无论教学还是评价,重点都在这里。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范围和学习顺序,以及源自教师的讲述或由教师提供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和评价。今天,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但是决不能把学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直白地说,这样做,不能确定历史教学求真的本义,亦无法保证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发挥。

其次,在以上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要求我们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由于我国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庞大的学生队伍,可能在某些方面达不到国外的标准,但是,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依据本校的情况,适当的做出创新。在做到创新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本校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在借鉴现代媒体的基础上,了解时代发展的方向。

除此之外,还必须立足教学目标。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即可定位要评价的内容,以及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贯通起来,做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如果一堂课偏离了教学目标,即使在精彩,在目前的中国还是失败的。即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完全为考试服务,但是,也不能脱离现实。在选择“有效的评价方式”中,我们除了传统的纸笔考试,还可以增加考核等不同的考试机制,减弱学生对“考试”的抵触性。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是根据赵亚夫老师在陕西师范大学所做的讲座整理而来的,该课程糅合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流程、策略、诊断等内容,呈现了别样的历史教学设计思路与技术。在这里,既然提及到“现代教学技术”,不得不说下赵亚夫老师的“教师应拥有四个世界”,这四个世界分别是“数字世界、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后三个世界是传统的、是整个教师行业诞生以来都存在的,而“数字世界”是随着互联网等发展,新进的又一世界,又称“网络世界”或者“虚拟世界”。

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需要预先准备实施的方案。所谓预设,就是老师事先充分预想所要达成的教学结果,并为此设计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赵亚夫老师看来,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关卡,所以教学目标的编写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目标分层,知道自己的教学成就落在哪里;其次要正确使用行为动词,知道自己的教学成就何以达成;三要紧扣核心概念,体现学习过程,落实教学意义。总之,实施科学的历史教学,理当学会编制有效的教学目标,并由教学目标定向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

在教学设计环节,赵亚夫老师特别重视史料的运用与解读,让学生成为历史材料的解释者。在赵老师看来,现在的中国还不存在一个“史料教学”,现今的教学环境也不允许“史料教学”生长。事实上,大学的专业历史教学都难有史料教学,能够引用一点原始材料的教学就算不错了。“基于史料的教学”是一种教学追求,固然,这在我们中国是这么一个现状,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基于史料的教学”在中学的运用可能仅仅是采用的比较流行的学术界的巨著,这对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如果说完全抛却“史料”,我想,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与材料解析能力可能只会停留在小学生水平。也许我国的“史料教学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基于史料的教学是必需的,这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借“史料教学”打破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功能。但是,不宜因此而夸大其词,更不宜直接采用“史料教学”的概念,把大量用材料教和历史教学质量等同起来。其实,在中学,所谓的“史料教学”无非就是理解材料或史料、使用史料或材料,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

四、结语

在赵亚夫老师的论文中,使我明白了历史学科教学的意义与特点,掌握编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理解真实课堂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为真正走向工作岗位进一步提升自我。如果真正走上历史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在学科教学以及教师修养方面,仍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篇2:老师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教学思想:

我不是一个天才,也不是一个强者,但我不服输,所以我唯有努力不懈。

人生格言:

篇3:老师教育理念

那是发生在前些天晨会上的一件事,我像往常一样跟班上晨会,班主任薛老师正在询问前一天晚上男生宿舍的情况,突然一个被点到名而站起来的学生红着脸对我说:“我对林老师有意见,林老师看不起人(我),一学期了上课回答问题只叫过我一次……”面对突然的“袭击”我不知所措,但我知道他还有很多“意见”要说,却由于激动而说不出来!当时我心里怔了一下,居然不知说什么。教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但我却意识到一双双眼睛都期待着我的“发言”。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我语气非常舒缓地问了其他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一个问题“我这学期叫过你几次?”而没有直接回答那位学生的质询。我没想到他又大声说:“反正我就觉得林老师看不起我,我不论做得多好,你都不搭理我……”我真的不知道再怎么说,再说些什么。我心里很难过!晨会时间到了,我不知是如何走出教室的……到了第四节课,我神情自若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上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每当我的目光掠过那位同学时,他都低下了头。当时我真想对他说:“老师已原谅了你!老师并没有生你的气,快抬起头来好好听课!”课后,我深深地感悟到:学生需要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用博大的胸怀宽容他的幼稚和无知。

九(2)班的学生有个特点:顽皮、天真,老师的一丝微笑能换来他们一脸的灿烂。那是一个星期四下午的第一节课,望着一张张困倦的面孔,我“毅然”讲起了肯定句变否定句,并问道:“肯定句变否定句有什么窍门儿?”问了好几遍,却“石沉大海”,毫无反应。于是我非常生气,并开始了长达半节课的激烈的训话。我满怀信心地来上课,却换来学生们的无动于衷,我很难过,我就这么失败吗?半节课过去了,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试探着对我说:“林老师,给我们上课吧!肯定句变否定句有好多同学都不会,而且下午上课大家都有些瞌睡!”其他同学也抬起了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多好的学生,多么纯洁的心灵,他们小小的胸怀里包容了那么宽广的世界,对老师苛刻、严厉的批评,他们完全不放在心上;对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毫无怨言,而我……那一天,我终于明白了。爱其实有很多种,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既然学生能宽容老师的过失,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原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呢?其实,他们所犯的错误更有理由得到老师的原谅,更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宽容,因为他们还是未成年人,有时还很幼稚,正在成长。有人说过,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严师”应该是严格而不严厉,而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要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要把包容心和责任心贯穿教育的始终。包容也绝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缺点或错误的一味“纵容”,不是教师对待学生的软弱无能,而是对学生的爱。

篇4:好理念成就好老师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教法的技巧性学习,而忽视教育理论的研习与运用。要知道,好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的源泉!

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立本之道,本立而术生。

拥有了好教育理念的教师,在课堂上,他才能灵活自如地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学思结合中生长智慧;他不仅能够关注到自身教学的结果,而且也能够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其展现出来的教学魅力在于能够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这是一名好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个缺乏好理念的教师,也许他有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但要做到思想深邃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好的教书匠,因为他的课堂教学只会注重知识的传授,无法开启学生的心智,无法触动学生的灵魂,培养出来的学生少了应有的灵气。事实证明,长期缺乏好理念的教师,在以后的从教生涯中,会越来越觉得教书味同嚼蜡,慢慢地就会缩小成长空间,就会享受不到职业的成就感。

理念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只有拥有了好理念,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兴致盎然,我们的教育才会魅力四射。

篇5:老师教育理念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接触到黄厚江老师,还实实在在的听了一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听完黄老师的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爱上语文了”,“我要去好好阅读,这样才能和黄老师对话”。那么,黄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他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竟然能让不喜欢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可以从黄老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来分析,也可以从黄老师的“本色语文”理念分析。而我便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以下分析。

一、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

黄老师的写作教学尤其能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议论文要观点明确”的作文讲评课上,黄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互动讨论中甚至是辩论中发现习作比较隐秘的中心观点不明确的问题;二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动,理解文章具体材料的性质及其实际的论证效果,以及它们和原定中心观点之间的距离;三是对习作进行既立足原定中心,又假定新的立论角度的多元修改!这三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激活了学生的现场生成,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立场的坚持。二把学生的语言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黄老师《葡萄月令》教学为例,无论是“梳理文章脉络”还是“文章要点缩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个语言训练,都是在感受汪曾祺语言“平淡有味”的特点!”比如说挑选每段的关键词进行要点缩写这一语言活动,黄老师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但当学生展示出答案,教师指导修改给出示范,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教者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汪氏散文的境界!层层递进,前后相连,但全部力量都必然集中于语言训练这一点!在师生一同感受到汪曾祺将说明文的内容写成了散文写成了诗的境界之后,教师提问: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教学至此,我们都知道这里教者要开始补充作家写作背景了!教师读汪曾祺女儿的一封信,间接交代时代背景,并要求,在他读的时候请学生记下关键词!原来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同时还训练到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显然教者不是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他把“多元”的语言训练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且是所有学生参加的课堂教学环节!这就是本色语文坚持的学生观!又比如说,在(孔乙己)教学中也有一个词语效果欣赏环节,黄老师和学生讨论能不能把”走“换成“爬这在不少教师那里,是一带而过的事情,但是在黄老师这里,前后经过了四个来回,在反反复复中细细体验语言的差别,寻找语言的感受!可以说,正是黄老师对语言体验的这份执着,才演绎出许多精彩的教学瞬间!三把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归宿点

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以文本为平台,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互动,以此指向学生的语言成长这一目标!教学(葡萄月令),黄老师从了解“谁读了三遍”开始,然后让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评价,学生再试读,教师范读!也正是在反复的”读“中师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尽情地感受“读的快乐,享受读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收获,有成长!在写作教学中,黄老师也把对写的强调落实在他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点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孔乙己)的教学!黄老师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可以写手而作者没有写的地方补写出句子!学生再创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写的训练,另一方面又是对文本深入把握的过程,“写与”读在这里绝妙连!学生的写不是乱写一气(我们见多了这样的所谓"写#的训练)而是有支撑,有借鉴!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文本,感受人物!

篇6:老师教育理念

本书绝对实用。

这是我读罢全书的第一印象。不信,我们随便抽出一则教学设计,比如儿童诗写话的《心愿》,比如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常识性课文教学的《沙漠之舟》,比如略读课文教学的《夸父追日》,它们全都拿来可用、用必有效。

所谓实用,往往意味着操作性强。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操作性,通常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言说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点拨语、小结语等;第二是活动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朗读、默读、范读、引读、板演、表演、写话、习作、讨论、比赛、汇报、展示等;第三是作业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资料、课堂素材等。这三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每一则设计通通满足。你一旦用过这些设计,方知我此言不虚。

但实用并非本书底色,更非它的亮色。

单就实用论,市面上多有此类书籍,且往往系列成套。但此类书籍,大多是各种设计的简单集合。做得精致些的,体例和形式上还能求个统一;要是做得粗糙的,不要说得体,恐怕连实用二字也够不上格。但无论精致还是粗糙,本质都还是一例的,集在一起的那些设计貌虽合、神却离,更准确一点说,根本就没有神。

本书的底色,恰在于它的神。神居何所?神在实用之外。我读本书前,是先细细读了施茂枝教授的另一本书《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本书的神,也正是那书的神。所不同的是,本书以设计为主来呈现神;彼书则以理论为主来阐释神。本书说是三十例,就神上看,其实只有一例,这一例便是统摄和贯穿这三十例设计的神:实现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

三十例,例例所讲都是两种逻辑的沟通问题。

沟通需要支点。《把丁丁送回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支点——让学生“易于动笔”。《把丁丁送回家》是一则低段的写话设计,就学科逻辑而言,写话是书面语的交际,受制于书面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准确、连贯、完整等;就心理逻辑而言,学生的书面语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图式有限,而处于优势的口语图式因其重复、跳脱、断裂、疏散等特点往往会干扰书面语的学习。此时,易于动笔就成了贯通两者、协调矛盾的最佳路径。以此为支点,作者在写话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素材的单

一、统一、富含童趣;在写话形式的指导上,坚持童话为主、多法辅助。这一例,堪称第一学段童话体写话设计的范例。

沟通需要范式。《夸父追日》正是运用沟通范式的典型案例。从学科逻辑的角度看,作者认为略读课文是一种课程形态,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之相适应,就 有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作为略读课文的《夸父追日》所选择的“方法迁移”便是此类课文最一般、最基本的教学范式。在此例设计中,我们发现“讲故事”既是此课的学习目标,又是此课的学习方法,也成了此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框架和路径。“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列提纲、抓关键、串内容,同时也成了沟通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效范式。

沟通需要过程。《七律·长征》生动地呈现了有效沟通的全过程。课始,作者设计了师生合作朗读首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诗眼、发现诗法、感悟诗蕴、体会诗情,从而为学生把握全诗主旨建构起良好的“前理解”。课中,作者根据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特点和难点,或对比朗读、或显象得意、或创设情境、或拓展背景、或引述资料、或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形象而深刻地领悟长征的艰苦卓绝、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实现读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的有效融合。课尾,作者再次引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直抵红军精神的力量源头,完成了诗境和课境的双重超越。此例生动地表明:沟通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沟通必须沉入细节、贯穿始终。

沟通需要艺术。《桃花心木》的设计充满了创造性的沟通,体现了沟通的创造性,这便是所谓的沟通艺术。作者一反常见,弃用“借物喻人”这一教学思路,而以“小故事,大道理”的视角切入文本解读,并贯穿教学全程,开掘出学科价值鲜为人用的一面,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先从文本切入,紧扣“没有规律”、“语重心长”这两个关键语境,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讲的“大道理”,继而围绕“大道理”,通过联系生活、结合俗语、引述实例、表述个例等方式,以求突破 “理解大道理”这一教学难点,其所遵循的正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心理逻辑,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沿着“叙议结合”这一学科逻辑,自然而巧妙地将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嫁接到本课教学,既深化了指向语用的学科实践,也点燃了学生对未来学习的课程期待,实现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无痕对接,让我们意想不到。不光《桃花心木》,全书的三十则案例,触处皆让人惊讶、惊喜和惊叹,因为沟通的艺术无处不在。

我们发现,在本书的所有设计中,学科逻辑因了心理逻辑的烛照而不再僵硬、不再冷漠,心理逻辑因了学科逻辑的规约而不再迷惘、不再放纵,两者的沟通迸发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智慧,让人感动,也让人醒悟。

如果说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是贯通本书的神,为三十则教学设计铺垫了深厚的学理底色,那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让一位大学教授如此地道、如此娴熟地深耕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沃土上呢?

我知道,研究语文的专家多如繁星,但像施茂枝教授这样“顶天立地、一以贯之”的专家却寥若晨星。所谓“顶天”,即研究所及的学理高度;所谓“立地”,乃研究所达的实践深度。而一以贯之,则是学理视域和实践视域的有机融合,是不二智慧的生动呈现。

必须看到,新一轮课改实践经历了课程载体(怎么教)的探寻、课程本体(教什么)的开掘,如今正在迈向课程主体(为谁教)的再确认。施教授以“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沟通”这一主张来回应课程主体的再确认,无疑站在了当前语文课改的学理制高点,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学术气概。然而,施教授也一定清醒地意识到,“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他沉入课程和课堂,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教学设计,既将高高在上的学理主张演绎成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生动案例,又以案例的饱满地气滋养着理论这棵参天大树,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专家平实、谦卑的学术情怀。

我始终觉得,真实的治学,不能仅作壁上观,必要投入自家的思想、性情乃至灵魂方为究竟。真正的学问,必是与自家生命打成一片的。

施教授的可贵和可敬之处,正在于此。我们在三十则精心设计的案例中,不仅感受到他的学术创见,更体认到一种融于生命的研究热情和信念。学理高度的攀登,呈现着生命的理性逻辑;实践深度的耕耘,则呈现出生命的诗性逻辑。一个完整的生命,正是在理性逻辑和诗性逻辑的交融、平衡和超越中得以确证的。我以为,这是治学的幸福,也是为人的幸福。要说本书的亮色,或许就在这里吧。

篇7:老师教育理念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把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新课改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要加强阅读,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参上,应该利用空余时间加强阅读,依托我校百万白卷这个有效的平台,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

要认真研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对新课改,教师唯有加强理论研究,才能在新课改的落实上快人一拍,才能在新课改的措施上高人一着,才能在新课改成果上超人一筹。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抓住机遇,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精神,敢于创新,多学习,多思考,勇争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开拓者。

要认真研读专业书籍,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阅读中要注意摘抄和积累,现代社会飞跃发展,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要不断地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

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教育是科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反思和探索,为了使我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经常冷静的回顾、分析,回想一天工作的得与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闪光点加以放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充分应用。反思能使我们经验更丰富,能更快更好的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整个教学有序的向前推移。

三、重视与同事的交流,在集体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篇8:老师教育理念

许多年轻的教师阅读了崔老师的《求是·崇实·鼎新》, 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如沐春风”。这“如沐春风”, 就体现了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源于崔老师文章的深中肯綮, 恰到好处;既锐意改革, 又不走入极端;既把握全局, 又不泛泛而谈;既不因循守旧, 又不数典忘祖。从唯物论的角度说, 就是如吴立岗所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辩证法的角度说, 遵循了“对立统一”这一根本的规律。从总体上看, 崔老师的文章不是“学院派”的高堂讲章, 也不是“教书匠”的肤浅体会。放眼世界, 但不是“言必希腊”;立足本土, 但不是抱残守缺。如凌云之木, 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 根深蒂固, 但又高于实践, 直插云天, 充分体现了崔老师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的理念和追求。

和谐教育的主旨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 崔老师主张“教育、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他在阐述新课程培养目标和课改目标时, 明确指出:“要特别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改革现行课程过分注重智育和知识传承的倾向, 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和谐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崔老师的文集中, 有时直接用“和谐”一词来表述, 如:“这种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现二者和谐统一为前提。”有时也用“辩证统一”来表述, 如:“无论是对语文内涵的泛化和窄化, 也无论是对语文内容和形式的这一面和那一面的理解, 都没有准确、全面地认识语文学科性质, 在教学中产生片面性和绝对性就是必然的了。”破中有立, 崔老师所肯定的是什么, 读者自可思而得之。

崔老师追求的和谐是一种整体的和谐, 是整个氛围的和谐。他要求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提供学习平台, 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 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 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

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 崔峦老师特别强调要协调好如下几方面关系:

1.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和谐

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学校教育如何与终身教育接轨, 崔老师从语文的角度给予了回答。他指出:“语文教育应该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 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 特别是要教他们学会学习, 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放眼世界, 以新加坡、日本等国为例说:“这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即使是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 长期以来重记忆、重知识传承的亚洲国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也都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

2.知识、能力与精神世界的和谐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的人才。崔老师指出:“有一种错觉, 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我们要在思想上十分明确, 知识是必需的, 否定知识, 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 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要不断地除旧布新, 要学最必须的、先进的知识……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崔老师所追求的, 是学生知识、能力与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长期以来, 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实践层面上, 对学科的工具性强调过多, 而对其人文性认识不足, 这是不对的。崔老师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需要进一步正确理解和正确体现。防止偏向一端或二者割裂, 警惕造成两败俱伤。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过多的活动、表演。”他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再一次强调“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 训练语言, 发展思维, 在上述过程中必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换言之, 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 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 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不难看出, 崔老师在这里要求的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和谐。

4.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和谐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感受体验是因人而异的, 因而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和阅读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崔老师坚决反对那种使学生的“悟性、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的阅读教学, 他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提倡多元解读,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同时, 崔老师又强调这种多元解读的“前提是尊重文本, 是‘把握大意’, 不能似是而非, 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 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崔老师举例说,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 “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 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5.主导与主体的和谐

崔老师在《老师, 您准备好了吗》一文中说:“无可非议, 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但方式不应是一味地授予、传承。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 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崔老师在总结了香港黄锦燕老师的《漫谈沟通》一课后说:“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要与学生‘亲密接触’, 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 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 使学生投入地学;给出足够时间, 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 互动地学;根据学情加以引导, 使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学。”崔老师认为:“这样上课, 师生各司其职,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6.体现现代意识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

崔老师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介绍”中指出:“教材内容要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反映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对自然、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的关注) ;要体现现代意识, 如自强自立、关爱他人、合作竞争、锐意进取,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 还要表现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体现对多样文化的介绍与尊重。”他在“第三届两岸四地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专题演讲, 系统地阐明了“为什么要在语文教科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问题, 针对“热衷于快餐文化, 难以沉下心来读书”“人文精神在流失”等现象, 呼唤“要健康的快餐文化, 更要传统的主流文化。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 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为己任”。

7.超越教材与用好教材的和谐

崔老师大力倡导语文课程建设要有“大视野”, 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 反对在教学中囿于一本教科书的做法。他指出:“今后的各科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 不应只源于教科书, 凡是有助于理解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资源, 都可以为我所用。”“要警惕出现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 忽视对课文的研读, 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事实上, 语文教学如果囿于教材, 学生则会视野狭窄;如果忽视教材, 学生则不得要领, 一无所获。

8.继承与创新的和谐

崔老师认为,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传统, 面向现代, 形成根深叶茂之态势”。他指出“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这些优秀传统包括“传统的语文教学建立了汉字教学体系、文章学教学体系和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体系”等。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方法, 崔老师也作了辩证的分析, 他说:“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 读书‘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博览多闻;知行结合, 躬身实践。”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 且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 我们要善于梳理, 为自己所用”, “我们要以科学思维、时代的眼光, 研究传统的语文教学, 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篇9:老师教育理念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父母的窝里待着“啃老”、伸手要钱时,年仅23岁的沈洁早已反哺父母,帮助父母一起承担房贷和各项家用。作为钢琴演奏级选手,两年前才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她,目前是上海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课余时间则利用自己的专长,带领一批年幼的孩子学习钢琴,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家庭经济添砖加瓦。

虽然沈洁赚的钱与徐莉佳、黄龄和陈豪肯定无法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沈洁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凭着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也已经是另一条道路上的“富小孩”。

这样一个平凡却又实惠的“富小孩”,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童年:练琴练琴还是练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童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自由与游戏的代名词,但对于沈洁来说,从四岁开始,所有的童年时光和课余时间,几乎都是与黑白琴键相伴的。无论是沈妈妈还是沈洁本人,在不同的空间采访时都对记者说了这样相似的一番话。

“那时候我在友谊商店当售货员,几个小姐妹都喜欢唱唱歌,当时也有销售钢琴,虽然没几个人买得起,但几个小姐妹一起约好,等孩子四五岁了,就送去学钢琴。可是最后坚持学下来的,也就我女儿和另一个小孩。”沈妈妈回忆说。

“人家的小朋友放学了、放假了,都在玩,但我们的孩子还在不停地练琴。练琴真的很需要毅力,也很辛苦。”如今的沈妈妈,可以很坦然地这样说,但是当时,真的是很苦。

刚开始,孩子觉得钢琴很新鲜,练得勤快。但毕竟年纪小,慢慢地在枯燥的练习中,就有了逆反心理。孩子发现,学钢琴原来是个苦活儿,单调乏味的练习曲,没完没了的指法训练,还有一旁站着的像“工头”似的父母。记得有一段时间,孩子总想着法子少练一会儿,一会儿说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

其实,沈洁的父母非常民主,从来都很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唯独学琴,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好每天两个小时,少弹一会儿都不行。

“我当时只有四五岁,哪里懂得父母的心思。现在想起来,没有父母的严格要求,早就和钢琴无缘了。学琴是苦一些,但当你能够弹些曲子的时候,钢琴的巨大魅力就会紧紧抓住你,躲避变成吸引,憎恶变成爱恋,你就再也和它分不开了。”沈洁深有体会地说。

父母:坚持相同的教育理念

其实,沈洁的父母并非不尽人情。只是爱好唱歌的他们觉得,既然女儿练琴了,启蒙老师也觉得孩子悟性还不错,那就坚持练下去吧。

“当时我们家条件不怎么好,住在浦东那种老房子里。我们夫妻俩的工作也一般,所以我们想孩子有一技之长,对她的将来可能也有所帮助。”沈爸爸回忆说。

面对辛苦学琴的孩子,沈洁的父母一直默默付出着。

“无论是酷暑难耐的夏天,还是北风嗖嗖的寒冬,为了让女儿坚持练琴,我风雨无阻,每个周末都骑自行车送女儿去老师那里学琴,往返将近两个小时。”回想起当年送女儿去练琴的情景,沈妈妈仍觉得历历在目。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有一条花裙子,因为一直骑车带我去老师家学琴,结果磨破了。”沈洁回忆说。

“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只有四周岁,个头小,坐在钢琴旁够不着,我就给她做了一个凳子。”沈爸爸说。

“五六岁的时候,孩子逐渐显露出厌恶学琴的情绪,我们就想方设法多带她去听一些音乐会,多增加她对钢琴的兴趣和对音乐的领悟,等到上小学后,她已经弹到四五级。那时候她自己也懂事些了,每天比较自觉地练琴了,慢慢地真的爱上了弹钢琴。”沈爸爸甜蜜地回忆道。

“当时,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我们达成一致,一定要陪伴她坚持练。现在看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俩理念和行动的一致是非常重要的,能给孩子一个坚毅的支持,让孩子感觉很安全,不会无所适从。”沈爸爸回想说。

虽然并无专业的音乐基础,但在女儿学琴启蒙阶段,沈洁父母始终陪伴左右。孩子练多久,妈妈就陪多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沈洁也以优异的表现让父母安心,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转眼到了高三,一家人商量后,沈洁决定报考华师大音乐教育专业。这时候,沈洁已经考取了钢琴十级,父母为了让沈洁的技艺更加精湛,又专门找沪上钢琴名师和教授为沈洁辅导。虽然学费不菲,但为了让女儿更加出色,沈洁父母还是义无返顾地支持女儿,让女儿在紧张的高三学习中抽时间深造琴艺。

最终,沈洁凭借优异的文化课和艺术课成绩考上了华东师大音乐教育系,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这一年,该专业全上海才取30名,全国其他地区取30名,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为了弥补童年没有假期的遗憾,孩子上了大学后,我每年暑假都会带她出去游玩一段时间,让孩子开阔视野,享受自然,了解更多的人文,丰富她的底蕴,让家庭更温馨。”沈妈妈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不言自喻。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成就自己回馈社会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家三口辛苦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

大二那年,钢琴考级在十级之上,有了演奏级,沈洁凭借精湛的琴艺和刻苦的态度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上海第一批演奏级钢琴学生。

从华师大毕业后,沈洁进入上海一家小学担任音乐老师,课余时间则成为颇为抢手的钢琴教师。

“孩子从小学琴,除了钢琴技能本身,我们夫妻俩感觉到,这个孩子也通过学琴的过程,养成了执着、坚韧的品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事业编制,我们发现她认准目标后,一定会去努力和坚持,最后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一点,我们也觉得是艺术之外的很大收获。”沈爸爸说。

“如今,我在轻松驾驭各类曲目的同时,获得了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面对别人艳羡的眼光时,我也很开心。我很感谢父母从小的培养,也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沈洁说,“在学校里,我努力掌握小学生的心理,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多受一些音乐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孩子钢琴的过程虽然有些辛苦,但看到我带出来的学生们一个个学有所成,热爱音乐,我也非常满足。”

在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工作后的沈洁也早已开始为家里的经济添砖加瓦,并通过在学校教书育人,在业余时间当钢琴老师回馈社会。

当年住房条件不好的沈洁一家,前几年已搬入浦东源深地区一个品质不错的小区。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24岁的沈洁继续着自己的钢琴梦,黑白琴键跳跃之间,一家三口悠然自得,浸淫在音乐带来的美妙体验中。开心、幸福、满足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脸上。

记者点评:

许多家长都会让自己年幼的孩子去学钢琴,但很多人只是跟风,有些人只是为了让孩子考试加分,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到最后。即便有些孩子被老师评价为对钢琴有悟性、有特长,可以培养,但在孩子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孩子在初中以后就不再继续花时间练琴了,真正能坚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弹到最后,或者进行专业深造的孩子,少之又少。

其实,对于孩子真正热爱的领域,家长若能像沈洁父母一样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和行动引导,就能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和心理体验,令孩子放心大胆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道路。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会更舒适,深感满足,相关的学习也会更自发并能够坚持到底。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根本出发点。热爱,并有坚毅的目标,亦是孩子自我主动成长的最好“加油站”。如此,孩子便会是富足的。

上一篇:读书心得交流下一篇:药物研讨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