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

2024-06-25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共6篇)

篇1: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

校史知识竞赛题库--校史

1.东华理工大学的前称是()

A.东华地质学院

B.华东理工学院 C.华东地质学院

D.抚州科技学院 2.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是哪一年建立的()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3.东华理工大学创校的时间是()

A.1949年B.1950年C.1955年D.1956年 4.东华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A.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B.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C.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D.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5.东华理工大学在哪一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A.2007年

B.2008年

C.20010年

D.2011年 6.东华理工大学不属于下面哪一个组织共建()

A.工业和信息化部

B.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C.中国原子能工业局

D.江西省人民政府 7.东华理工大学拥有()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之一的大学

A.6

B.8

C.10

D.12 8.东华理工大学秉承()的优良校风,A.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B.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C.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D.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9.东华理工大学坚持()的办学理念。

A.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B.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C.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D.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10.东华理工大学坚持()的建设目标。

A.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B.一流教学、一流本科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1.东华理工大学校被联合()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

A.国际核能机构

B.国际原子能机构

C.国际原子机构

D.国际经济机构 12.东华理工大学提出了以()为己任。

A.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B.励精图治,勤俭办学

C.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

D.人才兴校,科技强校

13.东华理工大学在2013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第()名,江西省第()名。

A.100、5

B.169、6

C.234、8

D.

325、9 14.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东华理工大学的省级教学团队()

A.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B.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

C.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D.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15.东华理工大学拥有下面哪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A.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B.核资源与测绘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C.江西省环境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D.江西省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 16.下面那一句不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校歌的歌词()

A.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

B.在科学的海洋里探珠摘贝,用青春放飞理想

C.这就是东华理工,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D.向着美好的明天,放声歌唱

17.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

A.太原地质专科学校

B.山西地质学院

C.忻州测绘专科学校

D.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18.学校哪一年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

A.1982

B.1983

C.1984

D.1985 19.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是同月同日,为()

A.9月12日

B.10月16日

C.11月15日

D.12月23日

20.东华理工大学是被()列为国控核类专业战略人才储备培养的11所高校之一,并荣获“‘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特殊贡献奖”的大学

A.教育部

B.核工业局

C.国防部

D.国际原子能机构

21.下面哪个不属于重点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组织机构()

A.工业和信息化部

B.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C.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D.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 22.201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A.10月 1日

B.10月19日 C.10月22日 D.10月29日

23.东华理工大学具有()和()特色,工科优势突出。A.地学和核学B.软件学和信工学 C.英语学和文学D.逻辑学与经济学

24.东华理工大学占地面积约为多少亩()A.900

B.3000

C.2500

D.5000 25.东华理工大学有()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A.1

B.2 C.3

D.4 26.东华理工大学具有国防军工专业()个 A.10个

B.11个 C.12个

D.13个

27.哪一年是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建校100周年 A.2000年

B.2012年 C.2056年

D.2105年

28.2004年东华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全国()A.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B.专科教学优秀学校 C.爱国党校

D.本科实习工作优秀学校 29.下面哪一个学校是是江西省工科排名第一的重点大学()A、南昌大学

B、南昌工程学院 C.东华理工大学

D、江西理工大学 30.东华理工大学现任校长是()A.、刘庆成 B、张国焘 C、徐志杰

D、潘永平

31.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地址()

A.、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兰大道418号 B、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8号 C、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9 号 D、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20号 32.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东华理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项,省部级教学成果()项。A.、2、42 B、3、43 C、4、44 D、5、45 33.东华理工大学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项 A.、595 B、593 C、594 D、596 34.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什么样办学思路()A.、学贯中西,明德尚行 B、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 C、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D、文明自强,求是创新

35.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量为()A.100万

B 200万 C 300万

D 400万

36.东华理工大学曾在以下哪个城市建校()A.上海

B 北京 C 太原

D 天津

37.东华理工大学之所以起名东华,原因为()A.、因为华东被注册了 B、东华象征着和平与使命 C、东华为日出东方之意 D、东华往往寓意东方华夏

38.下面哪一个名称不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A.、太谷地质学校 B、华东地质学院 C、东华理工学院 D、华东理工大学

39.()年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 A.、2007 B、2008 C、2009 D、2010 40.东华理工大学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A.、2007 B、2008 C、2009 D、2010

41.东华理工大学没有隶属过下面哪一个机构()A.、第二机械工业部 B、核工业部

C、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 D、中国原子能机构

42.东华理工大学于()年转制为中央与江西省共建。A.、1993 B、1995 C、1996 D、1999 43.东华理工大学是全国第几批学士学位和学位授权单位。A.、1 B、2 C、3 D、4 44.2010年10月19日,()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A.、江西省人民政府 B、南昌市政府 C、江西省核工业局 D、南昌市核工业部

45.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约为()人。A 20000 B30000

C 40000 D 50000 46.2011年为推动学校校园核军工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迎接海军建军()周年,我校启动“核军工”文化节暨海军文化周活动。A.60

B.61

C.62

D.63 47.48.2010年10月16日,中国铀资源勘查和核技术应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东华理工大学举行建校()周年庆祝大会,学校师生员工代表、校友代表等三千余人参加大会,共同回顾学校发展历程,谋划学校未来建设方略。A.50

B.52

C.53

D.55 49.()5月11日上午,“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与东华理工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学校隆重举行。

A.2009

B.2008

C.2010

D.2011 50.2012年2月24日至25日,东华理工大学()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校工作会议在抚州校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胜利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庆成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核工业大学而奋斗》的主题报告。A.七

B.八

C.九

D.十

52.原国防科工委于()年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共建东华理工大学 A.2000

B.2002

C.2003

D.2001

53、第一任校长?

王涛

b.程平

c.周文斌

d.李学礼 54.我校有过几位校长?

A.6位

b.4位

c.5位

d.7位

55、我校改过几次校名?

A.6次

b.4次

c.5次

d.7次

56、现任校长从哪年开始担任我校校长? A.1998

b.2002

c.2007

d.2004

57、担任我校校长职务时间最长的是? 程平

b.李学礼

c.刘庆成 d.王涛

58、我校在2013年中国校友会网江西大学排名中排第几? A.7

b.8

c.9

d.5

59、我校传统学院是?

A.软件学院

b.水环学院

c.海军后备军官学院 d.地球科学学院 60.我校校训是?

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b.崇德立志,博学强体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校有几个本科专业?

A.66

b.55

c.65

d.56 我校有几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A.13

b.14

c.15

d.l6 我校有几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A.7

b.8

c.9

d.10 我校有几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A.1

b.2

c.3

d.4 我校有几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A.1.B.2

c.3

d.4 我校有几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A.1

b..2

c.3

d.4 25我校有几个国防重点专业? A.1

b.2

c.3

d.4 我校有几个国防紧缺专业? A.1

b.2

c.3

d.4 我校有几个江西省品牌专业? A.11

b.12

c.13

d.14 我校有几个省级特色专业? A.7

b.8

c.9

d.10 我校有几个省级精品课程? A.34

b35

c.36

d.37 学校拥有几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 A.14

b..15

c.16

d.17 学校有几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A.55

b.56

c.65

d.66 我校有几个研究所?

A.38

b..39

c.40

d.41 我校有几个工程研究中心? A.2

b.3

c.4

d.5 东华理工的校庆日是?

A.10月1日

b.10月15日

c.10月16日

d.10月20日 我校名誉校长是?

钱七虎

b.钱学森

c.钱三江

d.钱钟书

78.东华理工大学成为教育部第【】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基地。A.1

B.2

C.3

D.4 79.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

A.地质专科学校(本科)

B.核工专科学校(本科)

C 海军专科学校(本科)

D.测绘专科学校(本科)

80.2006年4月8日,中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首次实质性合作在该校启动。该校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科拉中心矿山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院院士梅尔尼科夫代表两国专业学会和科研院所在合作协议上签字。A.钱七虎

B罗嗣海

C 方励

.D.龚健雅

81.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成为【】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A中国核工业集团.B国家国防基础研究

.C.军工院校 D.国防科工委 82.2009年,【】与江西省政府签订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与核类人才的培养。这是中核集团首次与省级政府共建一所大学,也是江西省首次与央企共建大学。

A中核集团

B.军工院校

C.中国工程院 D.国防科工委

83.【】原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纪委书记,现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A.郭三民

B王森

C潘建明

D.宋史刚 84.2005年1月,【】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学校被中国人民海军确定为招收国防生定点高校,并下达了2005年国防生计划。同年5月,举行了共同培养国防生签字仪式。

A.中国人名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名解放军空军 C中国人名解放军.武警

D.中国人名解放军海军

85.2007年12月31日从《北京科技报》获悉,该校【】博士发明的“EESI-MS的新技术”入选该报推出的“2007中国科学十大发现”,跻身前三名,受到媒体的热点关注和高度评价。A.陈焕文

B.孙刚副

C.朱新均

D.漆权

86.()年,学校秉承“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东华理工精神,与海军签订了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A2005 B2006 C 2007 D2008 87.2010年,中央领导人()亲临东华理工大学视察 “6.21”抗洪救灾工作 A胡锦涛

B习近平C温家宝 D 贾庆林 88、()年9月15日,选培办完成东华理工学院首批国防生在校选拔工作。A 2005 B 2006 C 2007 D2008 89、2006年学校和选培办组织首届国防生赴()舰队进行体验性航海实习A北海 B南海 C 东海

90.我校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个科研机构 A 2 B 3 C4 D5 91、我校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A勘查技术与工程 B地球物理学

C核工程与核技术

D测控技术与仪器 92、2013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东华理工大学排名()A、231

B、232

C、233

D、234 93、下列不属于核工界精英的是()A王森

B王英稳

C陈跃辉

D施尔畏 94、下列哪个不是部级重点学科名称()

A放射性地质与勘探

B水文学及水资源

C分析化学

D矿产普查与勘探 95、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年6月在山西太谷创立了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

A1956

B 1957

C 1978

D1959 98、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的时间是

A、1969年至1973年 B、1968年至1972年

C、1969年至1972年

D、1968年至1973年 99、1978年4月复办大学,校名为()

A、抚州地质学院

B、华东地质学院

C、太原地址专科学校

D、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100、1982年1月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A一、四

B二、三

C一、三

D二、四 101、1999年4月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管理体制,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101、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前身)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102、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华东地质学院。103、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104、1959年9月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邻近某特大型铀矿区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105、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7年5月18日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106、2006年12月28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江西省政府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议,东华理工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同时挂牌成立。107、2009年,中核集团与江西省政府签订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与核类人才的培养。这是中核集团首次与省级政府共建一所大学,也是江西省首次与央企共建大学。108、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109、东华理工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0000余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绝大部分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涌现出包括长江学者和大学校长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共和国的国威和军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10、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是同月同日,为10月16日。111、2004年教育部对该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专家评价六个没想到:学校变化如此之大,办学条件如此之好,教学成果如此之多,对国家贡献如此突出,教师如此爱岗敬业,评建氛围如此浓厚。112、部级重点学科名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水文学及水资源、核技术与应用、分析化学、113、省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计算数学、企业管理、应用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化学、核技术及应用(回答任意5个)114、2007年6月,学校乐长高教授主持的《离子液体在药物和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李荣同副教授主持的《菌核侧耳东华虎奶-1号人工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15、2007年8月15日,学校“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正式列入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116、2009年5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联合摄制的22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国防生》在东华理工大学南区开机拍摄,117、2009年10月22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学校陈焕文教授研究团队关于“粘稠物检测”质谱方法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期《自然》“研究亮点”报道唯一的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118、2010年10月,学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119、校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6年6月创立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1959年9月,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邻近某特大型铀矿区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1969年至1973年,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1974年开始筹建复校。其间培养了三届中专生。1978年4月复办大学,校名为抚州地质学院。1982年1月,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4月,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以江西省人民政府为主进行管理。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我院。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3年,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

篇2: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

Part1.复旦历史上的校长们

复旦的创办人——马相伯

马相伯是近代著名的天主教人士、政论家、演说家,但他最突出的身份是教育家。他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与英敛之联合创办了辅仁大学,还一度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马相伯在其前半生办过洋务,任过外交官,到过欧美许多国家,深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也就是说国家的强大在于设立新式学校培育人才,因此他立志要办与欧美并驾齐驱的新式大学。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国家命运岌岌可危。马相伯将家产青浦、松江良田3000亩捐献给耶稣会用以兴办一所西式学堂。耶稣会接受了田产,但未办学。1901年秋,马相伯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的余屋,开始招收生徒办学。1902年,正式命名为“震旦学院”。使用“震旦”的初衷在于古印度语中“震旦”是“中国”的音译。马相伯为震旦制定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三条办学方针。

复旦的奠基人——李登辉

他从1913年到1941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间长达29年,是迄今为止复旦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李登辉一生服务复旦,矢志不二。他曾说过:“我归国后,一生只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李登辉是虔诚的基督信徒,学问渊博,精通英文、德文、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印尼文、马来文等多种语言,尤其擅长英语言文学,长期为学生开设英文、德文、心理学、哲学等科目。

1947年李登辉在上海病逝,复旦大学将大礼堂命名为登辉堂作为对他的纪念。

原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创始人——颜福庆

颜福庆是上海人。190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了湘雅医学院并任院长,1915年发起了中华医学会并任首任会长。1927年他创办了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医学院改组为独立学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任院长。依托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颜福庆成功地争取到了民族资本家、国外财团和本地民众的各种支持,于1937年在枫林桥建成了以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山医院为核心的“上海医事中心”。“上海医事中心”集医学教育、精密研究与分科治疗于一体,是西医教育中国化的重要成就。颜福庆是一位有深切同情心和强烈使命感的公共卫生学家,他多次深入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长时期从事矿工钩虫病调查。在他的医学思想中,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占有重要地位。他积极创导“预防为主”和“公医制度”,为现代医学大众化开辟了广阔前景。他创办了我国首个农村卫生示范区“吴淞卫生模范区”,这在中国公共卫生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举。

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苏步青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等职。1978至1983年任复旦大学校长。他在仿射空间曲面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国外权威学者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创建了世人公认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是中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55年,苏步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他提出了“严师出高徒,高 1 徒出名师”这一充满哲理的口号;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形成了“苏步青效应”。他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而谷超豪又培养了李大潜、洪家兴,这四位学者都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的专业方向上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苏步青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著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回国,回国后他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曾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从1920年后,陈望道来复旦任教。1952年起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出版有《修辞学发凡》,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1955年,陈望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曾任全国人大第四届常委,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

著名的物理学家——谢希德

谢希德,福建泉州人。她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冲破重重阻力,于1952年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3年到1988年,谢希德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复旦历史上唯一的女校长,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谢希德在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卓有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数学物理学部主席团成员,1988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她创建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任中心首届主任,为推动中美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曾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主席。她的同事评价说:“谢校长是中西文化的优秀产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人看到她的东方气质,而华人又看到她的西式典雅。她是东西文化和文明的结晶。她的时代背景使她成为一个后人无法取代的永远的教育家。”

Part 2.旦复旦兮

“复旦”出典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虞夏传》记载,舜将禅让给禹时,吟唱“卿云歌”,卿云歌共四句十六个字:“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二字正是处于其中。所谓卿云是一种“若烟非烟,若云非云”的吉祥征兆,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明明相代”,日月光辉长久照耀,象征舜禹禅让将给天下带来无穷的光明与福祉。《卿云歌》因为出自传说中的圣贤之口,具有感召国民的巨大力量;而且舜以庶人登帝位,又禅让给禹,足以为平民政治的楷模,与清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时代背景颇为吻合。

宣统元年的卒业文凭

复旦在吴淞办学共计六年半,一共发了57张卒业文凭。文凭上半部印有慈禧太后上谕,以端正学风为训,四边各缀有双龙戏珠图案,复旦公学四字分别位于四角。因为有太后的懿旨,所以文凭以黄色为基调,显得富丽堂皇。这张文凭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它的主人是复旦公学毕业生张彝。张彝字则民,江苏高邮人,他于1906年考入复旦公学,是复旦第二届学生,1909年(宣统元年)在复旦高等正科毕业,同时毕业的有16人。文凭记录了张懿十三 2 门功课的成绩、总分数、平均分、历年考试平均分和总平均分。张彝毕业总平均分为79分2厘,位列“优等”生之列。左下角盖有当时复旦公学监督高凤谦、教务长李登辉的私章。在全国高校中文物史料中,清朝末年的文凭非常少见。这张珍贵的文凭堪称校史馆馆“镇馆之宝”。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校友捐赠的。

孙中山与复旦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复旦有着深厚的渊源。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复旦吴淞校舍被光复军占领,学子星散,学校一度陷于停办的边缘。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拨了一万元临时费帮助复旦复校,同时又划拨徐家汇的李公祠为复旦临时校舍,复旦得以度过难关。横幅“天下为公”,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复旦积极发起成立了全市学生联合会,带领八十多所学校师生示威游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为上海五四运动的重镇,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评价。1919年10月18日,孙中山应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之邀,在寰球中国学生会作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几天后,复旦学生、五四运动期间任上海市学联总干事长的朱仲华,代表市学联去莫里哀路5号(现香山路7号)孙中山寓所答谢他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孙中山兴冲冲地拿出笔墨,为朱仲华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幅字原件长约四尺,宽约九寸,展柜里陈列的是复制件,原件藏于浙江绍兴文管会。

“努力前程”的题字,是1923年中山先生应复旦同学之邀,为祝贺复旦搬迁至江湾新校址在《复旦年刊》上的题字。1925年孙中山因病去世,复旦在校内设立灵堂,沉痛悼念孙中山。

校训、校徽、校旗、校歌和校花

1913年李登辉出任校长后,仿照美国名校制度,陆续为私立复旦大学制定了校训、校徽、校旗、校歌和校花,这些日后都成为独特的复旦文化的标志,沿用至今。复旦的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八个字出自《论语》的《子张篇》。复旦校花为白玉兰花,白玉兰花也是上海的市花。复旦校色是蓝色。复旦校徽由“复旦”两字的篆书组成,外圈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复旦校歌作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词作者是当时复旦大学国文教授、著名新诗诗人刘大白。歌词中写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集中体现了复旦大学的价值追求,浓缩了复旦精神的精华。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1920年5月,陈望道在上海参与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自1920年秋到复旦任教后,陈望道历任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训导长、校长,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苏步青教授曾用这样一副对联来评价陈望道,上联是“传布马克思主义千秋巨笔”,下联是:“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这副对联简明扼要地指出了陈望道一生中的两大贡献——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和著作第一本中国现代修辞学著作《修辞学发凡》。

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接受斯诺的采访时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中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版本的复印件。

薛仙舟与中国合作运动

20世纪上半期,无数思潮竞相登场,合作运动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合作运动的导师”薛仙舟,痛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不主张用暴力手段,主张用合作制度和平改造现行制度。他倡导的合作组织具有经济改造与社会改造双重功能。要实现合作制度,他认为必须用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改革个体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以养成互助合作的美德。通过合作,消除买卖,资本万能制度渐渐减少,劳动和非劳动阶级自然消灭,还可以泯除国际间的界限与侵略战争。1927年,他完成了《中国合作化方案》,包括全国合作社、合作训练院和全国合作银行三部分。薛仙舟曾数次赴美国、德国学习和考察合作银行制度。1913年起担任复旦教员,并一度出任教务长。复旦成为实践他合作思想的试验地。除讲授有关合作课程外,他还在校内设立合作商店,发行《平民周刊》,创办国民合作储蓄银行。

江湾奠基石

江湾奠基石,圆形正中是篆体“复旦”,上半圈内刻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下半圈内刻“民国九年十二月建立”。整体图案和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形象、端庄、质朴的文化气息。

而“民国九年十二月建立”,则点明了江湾奠基的确切时间为1920年12月。奠基石重见天日,还有一段故事。据亲历其发现、收藏全过程的王忠道回忆,“那是1982年,学生大扫除时,在校园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长不足一米的奠基石被当作盖子覆盖在下水道出口上方,背面朝上,翻开之后能够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图案。参照从学校档案馆翻检出的1922年复旦毕业纪念刊,印证了1920年12月18日,复旦大学新校址江湾新校园举行奠基典礼,奠基石就是那次典礼的纪念物。

现在,奠基石原件在燕园内,它见证了复旦在江湾8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复旦校史上的珍贵文物。

男女同校的实现

复旦原先只招收男生。女生入学是在北伐运动期间才实现的。在国民革命的大背景下,复旦学生直接参加了学校行政管理。1927年5月15日至8月27日,复旦一度取消校长制,设立委员制,组成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通过了男女同校的决议。

1927年暑假,复旦开始男女同校。1928年,印尼侨胞陈性初捐银二万两兴建的女生宿舍,又称“东宫”。当时“东宫”位于燕园与子彬院之间,是复旦第一座专为女生而建的宿舍,也是当时复旦最为考究的一幢宿舍楼。

“东宫”的出现是很扎眼,每每有男同学路过,都会忍不住多望几眼,但再如何踮脚,也只能看到门口那块“男宾止步”的禁牌,不过男生们也调皮,有人在“止”字上加了一横,纠集一群人喊着一、二、一“正步走”直奔宫内,吓得“公主”们个个深闭闺门。

每逢校庆节日,“东宫”开放。男同学一年之中只有这么一天可以进去,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在那里东张西望。女生们也各运匠心、竭力布置,准备了糖果,供男生任意取用。

设立文理法商四学院

清末的复旦公学是一所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设有高等正科文科和高等正科理科,学制三年。从1905年到1917年,复旦一直是大学预科(或专科)程度。1917年以后,陆续增设商科、国文部,原有文理两科专业不断分化、增加。

1928年10月,复旦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成功。1929年9月,按照《大学组织法》改组,设立了文、理、法、商四个学院,下辖17个系。文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 4 系、史学系、社会学系、教育学系、新闻学系;法学院下辖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市政学系;理学院下辖化学系、生物学系、以及暂属其管辖的土木工程学系;商学院下辖普通商业学系、银行学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等等。这次改组基本奠定了此后20年的学科格局。

郭任远与复旦心理学院

郭任远,我国现代心理学家。他1898年生于广东省汕头,1918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心理学,1923年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业。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

自1923年秋至1926年,郭任远主持复旦校务,在此期间,他倾力建设心理学院,使复旦心理学院从无到有,并迅速成为中国的心理学重镇。郭任远的开拓性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于1923年招收了复旦首位研究生蔡乐生。其次,1925年9月设立心理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作为实验基地。第三,募捐建成当时规模居世界第三位的心理学院大楼子彬院。这样,复旦的心理学院吸引了数位中国早期著名的心理生理学家陆续来校任教,教师阵容强大,培养了一批杰出学子。

1927年夏,郭任远离开复旦,心理学扩展为生物学科,也标志着复旦的心理、生物学由心理学时代转入生物学科时代。

孙寒冰教授等创办《文摘》

孙寒冰,原名锡琪。南汇人。出生于1902年,1940年遭遇日机轰炸重庆而罹难。他早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劳动大学经济系主任等职务。

1937年1月,孙寒冰先生组织创办《文摘》杂志,这是我国第一本文摘类杂志,不久风行全国,不到半年,销量即达16000余份,创当时我国杂志行销的最高纪录,被誉为“杂志中的杂志”。

抗战爆发后,孙寒冰提出《文摘》的任务是宣传“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树立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就象他自己曾说的那样“文人上不得前线杀敌,办一个刊物来向日寇作战!”。同年8月1日出版《文摘》第2卷第2期(卢沟桥浴血抗战特辑),开始刊登斯诺的《毛泽东自传》,这是当时国统区所能见到的最早、也是最有力的客观报道毛泽东和延安生活的文章。《毛泽东自传》翻译发表后,轰动全国,以后还出了单行本,一再重印。

逼蒋抗日

在整个上海高校的抗日救亡进程中,复旦大学始终居于领导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上海市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就在复旦的发起下成立。与此同时,上海学界成立的三大组织“大学联”、“大教联”、“中学联”,主要负责人均由复旦师生担任。9月28日,复旦学生请愿团历经艰苦,冲破重重阻力,到达首府南京,并与其他各大学学生共同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行至外交部门口,学生提出:要求外交部宣布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外交部长王正廷避而不见,愤怒的学生冲进外交部,将王正廷打了一顿,王正廷情急之下跳窗逃走。游行队伍再到国民政府请愿。蒋介石心虚,把于右任推出来应付,学生则坚持要求蒋介石出来答复群众的抗日要求。看到政府大门紧闭,蒋介石就是不出来,学生们冒着风雨静坐一日一夜,还搬来一口钟挂在国民政府门口,不断轮番敲击,名曰“敲警钟”。迫不得已之下,蒋介石只得出面接见学生。游行者推举复旦学生周孝伯为代表,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满脸愁云,低着头,以书面形式向周孝伯作了保证抗日的“表示”。不久,蒋介石在谴责声中宣布下野。图中身着黑衣低着头者为蒋介石,与他面对面穿军装者为周孝伯。

西迁重庆北碚

全面抗战爆发后,教育部指示上海的四所私立大学复旦、大同、大夏、光华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两校因故退出。193年2月25日,联大第三次行政会议决定,自1938年3月开始,取消“复旦大夏联合大学”,两校各自在重庆、贵阳建校。图为在重庆北碚建校的复旦大学教学楼登辉堂。

另一方面,滞留上海的部分师生请求李登辉在上海复学。1938年2月15日,师生员工400余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北京中路中的一所信托大楼开学。除新闻、生物两系暂时停课外,其余文理法商四院各系继续开办。就这样,在这一非常战争时期,复旦分为重庆(渝校)、上海(沪校)两个部分。

1941年秋,重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学校经济几乎山穷水尽,在重庆的复旦大学校董决定向政府申请改为国立大学。1942年元旦,国立复旦大学诞生,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术水准较前大为提高。

Part3.复旦新篇章

军管会接管复旦 成立校务委员会

194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数次密令章益校长,将复旦迁离上海,他本人到台湾任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通过进步教授张志让、章靳以等人,对章益校长作了大量工作,他最终决定留下来,和复旦师生一起保护学校。复旦得以完整地留在大陆。

1949年5月27日,上海大部分解放。6月20日,复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复旦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陈望道为校长,李正文为副校长,校务委员会撤消。

院系调整

1952年,复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即全国院系大调整。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复旦定位为华东地区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其他二所为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保留文学院、理学院的九个系,原有的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全部调出,单独或与其他学校组建新的学校。华东地区包括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立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等教会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私立大学在内的18所大学的文理基础学科调入复旦。一大批文理科知名教授、学者云集复旦。复旦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大学最多的高校。这次调整后,复旦由原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近三十余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调整为全国性的高水平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复旦今后的学科发展格局。

首次被确定为重点大学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首批颁布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同时列入其中。

精心培养师资的方法——“拔一个、带一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精心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骨干师资队伍。“拔一个、带一批”,这六个字是对当时师资培养工作的形象概括。在当时制定的师资队伍培养规划中,党委明确提出了对骨干教师的“三个稳定”、“三个保证”和“三个落实”,以保证青年教师有明确的进修规划,并能够落到实处。在上述“三个三”精神的指导下,一批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结成对子,组成了学术梯队。比如这幅图片上,陈望道正在与修辞学教研组的年轻教师进行讨论。数学系苏步青、陈建功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方法,当时更被生动地称为“鸡孵鸭”,即先拜老专家为师,接受严格训练,打好基础,再冲破老学科的限制,去开创和发展新的学科。复旦还提倡“教研相长”。在这两个饼型图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青年教师承担了相当大比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通过这些措施,复旦的青年教师培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当时被选中的60多名骨干青年教师中,后来有8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占理科骨干教师的30%),另有21人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的佼佼者有谷超豪、胡和生、夏道行、张开明、章培恒等,如今他们都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

学生培养的措施——狠抓“三基”

在培养骨干教师的同时,复旦也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一组图片展示的是复旦大学重视学生“三基”的教学和训练。“三基”,就是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派遣经验丰富的著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实验,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这组图片中,有正在悉心指导学生的一级教授陈建功,还有亲自带学生下稻田实验的二级教授王鸣岐。

南方的数学中心

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浙江大学来到复旦。他们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小型科学报告会,培养和指导研究生、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青年教师谷超豪、夏道行、胡和生、张开明等人在科研中都取得显著成果,有的论文赶上了国际水平。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复旦成立了数学研究所,苏步青兼任主任。同年,复旦大学还专门为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学部委员各自建造了一幢别墅。此举成为尊重知识分子、贯彻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范例。在苏步青、陈建功等人的努力下,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形成了一支整齐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迅速成为中国南方的数学中心。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余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出版内部试行本;1980年决定进行修订后公开发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两大重大成果之一。其先后获得了1984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98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特别奖等。

美国总统里根来访

198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一行访问复旦大学。欢迎会后,里根总统在谢希德校长的陪同下来到3108教室,向正在上课的同学们作了简短的讲话,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里根总统还在相辉堂向复旦大学师生作了半小时的精彩讲演。他在讲演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今天想和你们这所著名学府的年轻人谈谈未来,谈谈我们共同的未来,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治学的才智和探索精神来了解彼此的情况,改变人类的生活。”这段话,这次访问给里根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1985年复旦大学80周年校庆前夕,里根总统发来贺信,贺信说:“我将永远怀念复旦师生的聪明才智、活力和献身精神,这是任何学府得到伟大成功的必要品质。我相信,美中两国能从科学和教育交流中得益,复旦师生将在美中两国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两校合并

1927年,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颜福庆等创校者开始了中国人自办医学院校艰难而又光荣的历程。1932年,学院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2000年,根据国家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复旦大学,揭开了在综合性大学中建设医学学科的序幕。

篇3: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

高校校史研究是学术问题,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再现和传承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等,成为沟通学校与校友、兄弟院校、社会各界的精神通道,还能为学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结合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工作的特点和现状,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校史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高校校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1. 高校校史研究机构的专门化。

随着校史作为独立史学领域地位的逐渐确立,目前,各高校一般都设置了比较固定的校史研究机构。当然,这些机构有的设在校部机关,如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有的设在校史馆,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有的设在档案馆,如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还有的设在历史系,如中山大学。研究机构的专门化有利于校史研究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促进校史研究的专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在成立校史研究室的文件中就强调,要将校史研究工作纳入日常科研工作范畴,确保此项工作的长期化、专门化。

2. 高校校史研究队伍的稳定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部分高校已有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史研究队伍,不少研究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尤其是近几年来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到高校校史研究队伍中,进一步充实了校史的研究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除了成立校史编纂工作委员会作为校史工作的领导机构,还专门成立校史研究室作为委员会常设机构并配备了专职研究人员,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既有老一辈、又有年轻人的可以优势互补、互相衔接的研究队伍,使校史研究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各高校在各自校史研究机构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于1988年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这一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为各高校校史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各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纽带。

3. 高校校史研究内容的专题化。

随着高校校史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史研究内容越来越专门化,不少学者进行了诸如学校管理史、学校教育思想史、学校学科结构史、学校留学史、学校研究生培养史等专题研究和有关人物的个案研究,丰富和深化了校史研究的内容,体现了专业化的特点。

二、高校校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1. 高校校史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多元化。

方法对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校史研究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一些高校校史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从历史学、教育学的视角,而且从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校史研究更加立体、丰满,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突破。

除了进行跨学科的多视角多维度研究,目前的高校校史研究还在研究手段、研究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与突破,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多媒体等在校史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料数字化、研究视频化、成果运用立体化(指运用宣传手册、宣传展板、报刊杂志、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竞赛活动等平面与空间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普及和共享校史研究成果)成为校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目前正在推动的口述史研究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使采访过程视频化,达到了更全面、生动地保存史料的效果。

2. 高校校史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随着历史研究内容由传统的政治中心向多中心、多向度的多元化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高校校史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目前的高校校史研究突破了以往政治史、革命史的研究局限,展开了教育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不但关注于制度、组织等硬性框架研究,还注重对人物、思想、学术等软性的研究对象的探讨。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高校的思想史、学术史、科技史和文化史等。如谢泳教授的《教育在清华》、《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逝去的大学》等著作弥补了我国民国时期高校校史研究的空白,揭示了民国时期大学的理念和学术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规律。

3. 校史研究人员的多元化。

随着校史研究工作的推进,运用开放性思维研究校史的趋势日益明显,校史研究人员的构成既有行政人员,也有专家、教授。事实证明,众手成卷的思路有利于校史成果更加客观、全面和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在完成《造就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史(第一卷)》和《中国人民大学纪事(1937-2007)》等出版物的过程中,发动校史研究顾问和老教师、老干部以及学校各学院、各部门的力量,对书稿进行审读,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了推动校史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学校采取课题立项的方式,鼓励广大师生和校友参与校史研究。相关人员积极申报项目,学校关注校史、研究校史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对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提高人大人的爱校荣校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校史研究的功能性更加凸显

高校校史研究具有“存史、资政、育人”三大作用。随着高校校史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高校校史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更加凸显。

在存史方面, 高校校史不仅仅是某所高校的历史, 更是国家和地区教育史、文化史甚至政治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编研的成果,除了保存高等教育的重要史料,还可供其他史学研究参考。比如,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担负了培养抗日救国人才的重任。由于这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起到重要作用,这些高校的历史不仅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对于我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加强和推进高校校史研究可以更好地保存这些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与经验教训。

在资政方面,高校校史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校、政府和其他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尤其是对于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所学校的历史是这所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对历史的发掘和阐述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国后,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如何进行21世纪的学科建设和布局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部门编纂的《中国人民大学纪事(1937—2007)》、《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科研及辅助单位简史》等,可以为学校实施科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发展规划等提供可靠数据和情况分析材料,为领导研究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在育人方面,校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对全校师生、教工、校友进行学校历史的教育,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之更加爱校、荣校。实际上,一所学校的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所谓优良传统无一不是在历史的传承中慢慢积淀而形成的。寓大道于无形,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史教育中,利用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故事、典型的人物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无疑是一种比较持久而生动的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在利用校史进行爱校、荣校教育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在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校史研究室编写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知识100问》,连同《中国人民大学校情知识100问》发给在校学生。学校还组织了校史、校情知识竞赛,同时利用校史馆、博物馆、党校、团校、校内媒体(校报、校园网、广播台、社团报刊)等进行校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全校师生对校史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前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呈现了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专门化,研究内容丰富化、研究手段多元化,校史研究“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更加凸显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紧密结合校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推动和加强高校校史研究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校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对教育理论构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校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二是校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三是校史研究的功能性凸显。把握校史研究发展趋势, 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工作, 更好地发挥校史“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史,专业化,多元化,功能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杰.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 (04) .

[2]潘懋元, 刘海峰.高教历史与高教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1992 (01) .

[3]龚向群.对校史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C].2006年第9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论文.

篇4: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

一、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适应

在中学,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好大学,目标就是学好考试必考的几门课程。老师不断重复地把各种知识和应试手段灌输给学生,并且利用各种名目的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要想学习好只要跟着老师就可以了。而进入大学,共同的高考目标没有了,不少学生对未来学习的目的感到迷茫,有的甚至玩物丧志,沉溺于网络与游戏。同时授课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一门课连上两堂,一学期学完好几门课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较少,平时也很少检查听课及掌握情况,检查手段主要是期中、期末考试。一旦没有老师的压力,许多新生连作业都懒得做,甚至课也懒得听,久而久之便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二)生活上人际交往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学时代基于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友谊这一层面上,而是要求个体要学会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使自己的行为模式逐渐走向成熟,符合社会的要求。然而,很多新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开始生活的时候。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差异的同学,人际关系上的生疏感油然而生,往往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此外,许多新生遇到困难、不顺心的时候,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极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常常对人的看法大起大落,呈现不稳定的状态,这些都容易使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二、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优势

(一)校史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学习兴趣教育资源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它们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联。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党感情,使他们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更清晰的理解,能够主动思考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校史记述了历届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和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骄人业绩。优秀校友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不断迈进,在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些寓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于一体的记录是对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

(二)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入学教育内容生动具体,易于被大学新生接受

校史资源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涉及的人物、事件生动具体。如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形成的优良教学方法,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届校友在工作战线上获得的骄人业绩,学校教学名师、教授学者的先进事迹等等,这些都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使他们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亲切感,产生心理共鸣。

三、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

(一)将校史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激发新生学习动力

通过编写校史教育读本,设置校史教育课程,将校史作为新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办学历程、教学名师、校园文化、学子风采等方面,力图将学校历史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展现在新生面前。通过讲座、报告和参观等形式,使新生全面了解学校的过去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了解学校的优势和荣誉,了解知名校友的成长经历,激发新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尽快确定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史活动,培养新生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通过校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把新生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如角色扮演法,即模拟某些现实问题场面,让自己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以便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总之,校史是一个良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将会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教育、启发和感染,使大学生新生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篇5:南方医科大学校史校史

南方医科大学是一所中国重点大学。北校区地处广州市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东麓,南校区地处广州市东南(新会展中心附近),占地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愈百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是广东省一级园林式院校。

南方医科大学自从2004年改制以来,由原本的第一军医大学更名为南医大,但是校东门让然挂着叶剑英题词的第一军医大牌匾,可见南方医科大学各将校对军制的依依不舍。2005年3月更是将队制改成学院制,准确来说是学员队制,这是希望能向地方学校靠拢,活泼学园生活。在学风方面,秉承重点大学优良学风,自习室时常爆满,必须占位才能取得自习空间,考试前尤甚。学生工作方面,虽然对外宣称军事管理,但是不少行政管理层为了使南方医科大学更加充满活力纷纷放弃各种苛刻权力,对学生教育采取任由发展,伺机调整的战略,所以养成了学园学生尊校规敬师长的优良品德和各人自觉意识,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军校,能如此逐步舍弃传统却是难能可贵。

硬件建设方面,南方医科大学24层公寓楼男女生混编居住的形式,不仅反应了医学院校抛弃旧道德的决心,也表现出重点大学应有的气魄,与时俱进的信心。而作为国内少见的高层美形公寓楼,在设计方面也是颇花心思。宿舍允许学生安装空调,并且采取4人通过制,不但促进校内民主还能提高学生忍让和争取利益的能力,是培养社会性优势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还有东区的红楼和食堂西面的研究生楼,也是环境幽雅,有着许多空室供学生活动的优质宿舍楼。教学楼分列9层,都安装国家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备,而教学楼距宿舍楼仅仅2-7分钟路程,让学生和老师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步行上,从而经常可以看见上课期间同学们纷纭沓至,一片莘莘学子竞相聚的景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方医科大学建成了以院士为龙头、博士后流动站为基地、药品研究基地为平台、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优秀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生物高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四大优势学科群。

学科理、工、医、文、管、法、经济等7大领域,形成了以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热带医学、生物高技术等为代表的优势学科群。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和1个国家级中医药理基地,1个全军重点建设学科,9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个涉外医疗中心,4个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10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拥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南方医科大学有着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南方医科大学尤其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致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实施办学的开放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积极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韩国培才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建立了与海外著名大学交换学生的制度。充分发挥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等特色名牌专业的优势,并紧密围绕广东经济建设、卫生保障、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医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带动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将南方医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多科性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现有校本部、顺德校区2个校区,占地面积176.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67万平方米。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招生。

云山珠水孕英才,巍巍学府写华章。2011年10月30日,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中的南方医科大学将迎来甲子华诞。届时学校将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在此,谨向长期关心、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载磨砺奋进。1951年10月,学校诞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国南粤,风云万里,曾四迁校址,六易属制,七改校名,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一代代南医大人弘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秉承“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校训,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依云山之崴岭,守麒麟之祥地。学校现有校本部、顺德2个校区,占地面积219.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88万平方米。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招生。学校现有17个学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3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5所教学医院、40个实践教学基地。在开设的26个本科专业中,有7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7个广东省特色专业,是国家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名,其中研究生3000多名,还有来自44个国家的600多名留学生。成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上万人。拥有3个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师资队伍中,拥有两院院士3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8名,广东省教学名师6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以及博士生导师334名、硕士生导师853名,先后有1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8项。在教育教学方面,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教材2部。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2007年,首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举夺得19个指标全优的骄人成绩。多年来,在校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活动屡获佳绩。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各类医学人才6万多人,涌现出了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第三附属医院院长金大地、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惠侨科”称号的南方医院惠侨科和“雷锋式模范军医”称号的陈大新、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模范护士长”称号的杨丽、被南京军区授予“白求恩式的好军医”称号的温端生、2006全国大学生人物陈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前程似锦。60年来,南方医大人披荆斩棘,愈苦弥坚,一步步发展壮大。60年来,南方医大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一次次铸就辉煌。60周年校庆,是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凝心聚力的好机遇,是再创辉煌的新起点。2011年10月30日,这是南医大人共同期盼关注、引为自豪的历史性的时刻。我们热忱邀请海内外广大校友、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届时欢聚南医大,与我们一道共襄盛典,同谋未来。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一、校训

博学笃行,尚德济世 校训释义

博学:取自宋代?张商英《素书》“博学切实,所以广知”。意为广博学识、丰富见闻、开阔胸襟、追求真理。广泛地猎取知识,保持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这是完善自身、发展自我的客观要求。笃行: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意为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不空谈,不浮躁,确立目标,切实而坚定地行动,这是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基本要求。

尚德:取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意为诚信为本、德行为先、修身敬业、求真求善。培养纯正的品行,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修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教书育人、立身社会的根本要求。济世:取自《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意为尊重生命、拯救疾苦、乐于奉献、创新拓取。锤炼精湛的医术,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传承医学、造就人才的最高要求。

二、校徽

南方医科大学校徽各设计元素说明 校徽整体呈盾牌形,由多元素巧妙组成,各设计元素内涵如下:

皇冠:皇冠在西方文化中是顶级水平的象征,校徽顶端用皇冠意指要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

麒麟:校徽上方两只奋力攀登的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象征祥瑞、繁荣与昌盛,同时也含有南方医科大学坐落于麒麟岗的寓意。

木棉花:木棉花是广州市花,表达了南方医科大学地处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同时一朵盛放的木棉花,也象征了南方医科大学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持续发展的势头。

双蛇杖:双蛇杖可作为医学事业的象征,表达了学校的办学性质是以医科为主的多科性医科大学。飘带:波浪状的飘带寓义南方医科大学人具有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办学思路。橄榄枝与五星:两束相对的橄榄枝环抱在校徽两侧,既是军队的象征,也是人类健康、和平友好的象征。鲜红的五星表达出了建设一流医科大学的雄心。同时校徽通过橄榄枝与五星也表达了学校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历史沿革,以及学校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南方医科大学:学校中文全称(毛体),体现了办学指导思想。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学校英文全称 1951:表达了学校于1951年建校的办学历史

盾牌:整个校徽为盾牌形,表达了学校甘作医疗卫士保卫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理念。

三、校歌

校歌合唱|校歌伴奏

爱在南方

——南方医科大学校歌(歌词)作词:陈道斌 作曲:胡平绍 章 白云山下麒麟岗,是我们神圣的殿堂。勇攀医学高峰,和谐春风伴随成长。博学笃行 尚德济世,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明理诚信,勤俭自强,青春为理想闪光。爱在南方,情比珠江水长,我们托起生命的希望。

白云山下麒麟岗,是我们神圣的殿堂。勇攀医学高峰,和谐春风伴随成长。博学笃行 尚德济世,生命责任在我们身上,明理诚信,勤俭自强,青春为理想闪光。爱在南方,科学发展指引方向,我们意气风发扬帆远航。

四、大学精神

诚信务实 自强不息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南方医科大学精神释义

“诚信务实”:诚信务实,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内在品质,体现了南方医大人诚信为本、脚踏实地的理念。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诚信务实的办学、治学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品德优良的医学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历经战场、市场的双重检阅,始终坚守诚信务实的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颂扬。先后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教师钟世镇院士、姚开泰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教书育人的典范,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骆抗先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以“全军模范护士长”杨丽为代表的一大批医疗工作者的典范,以“雷锋式的模范军医”陈大新、“白求恩式的好军医”温端生、2006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十大人物陈强、2007年全国三好学生孙慧美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刚性气质,表达了南方医大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从1951年至今,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从一所中学发展为全国重点大学。56年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历史。创建初期,学校边建校边教学,克服重重困难,为抗美援朝战争和军队卫生战线输送了1000余名优秀的医务干部。升为本科院校后,在从北国迁往南疆的过程中,尽管资金困难,却仍然不忘扩大规模,积极发展和完善重点学科及附属医院,并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院校。2004年8月,学校转制移交广东,在硬件建设上,与省内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负重前行,勇敢地面对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积极融入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敢为人先”:敢为人先,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傲然风骨,表现出南方医大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学校敢为天下先,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许多第一。创办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涉外医疗中心——惠侨楼,先后收治过81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多名海外患者。在全国率先走开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构建了“一体两环”办学模式,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军队院校和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第一台国产X刀和全国第一个国家I类新药心脏超声造影剂。钟世镇院士开辟了我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张汗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泪液学的系统研究,创造了“泪液学”英文单词(Dacryology),被誉为“泪液学之父”;舒斯云教授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人脑内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国际学术界将这一区域以她的姓氏命名,称之为“舒氏区”;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头胸心电导联理论,被誉为心电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写入最权威的心电研究领域专著《心电学》,称为“尹氏导联”…… “追求卓越”:追求卓越,代表了南方医大精神的优秀品格,阐释了南方医大人永不满足、超越自我的气势。“要做就做最好的”。研制的《医学通用题库》,经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推荐,在全国50多家院校推广使用;开发的教务管理软件《军队院校学籍管理系统》,被指定为全军和武警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国家科技部2004年底公布的发表论文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居24名,在广东高校中位居第二,在全国医科大学中排名第三。《学报》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同时被三大国际权威医学情报检索机构(美国医学索引、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收录的学术期刊,2004年影响因子为0.538,在全国92家医科大学学报类中位列第二。从1993年广东省开展“南粤优秀研究生”评选活动以来,我校获奖率始终居广东省院校前列。在1988-1997年广东省公布英语四级通过率排名的十年中(1998年后不再公布排名),我校连续十年位居广东高校首位。2004年,我校学生代表团在广东省医学生急救理论和技能竞赛中,以比第二名高出40多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赴港参加粤、京、沪、台、港、澳六地的决赛并获得技术金奖。在2005-200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 昨天,学校凭借“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今天,学校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去战胜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明天,“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仍然是我们继续前行、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

五、教风

品正 学高 敬业 爱生

六、学风

篇6: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题库

校史是高校最宝贵、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校史作为一所高校兴建、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其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是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1.校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百年校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校史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在高校教育发展沿革中最丰富、生动的体现。中国农业大学①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05年批准建立),正是在戊戌维新的历史背景下,办学会,出报刊,自强求实的结果。但在旧中国外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经费极度困难,一直都在艰难的困境中挣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薪资制度,保障办公经费,才使中国农业大学脱离了经费的困境,确立起“教育、生产、研究三位一体”的方针,真正成为一所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后来虽经历了整风“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洗劫和破坏,但最终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农大师生的努力下,重新焕发了无限生机,在农业高科技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可见,变法维新背景下农科大学堂的建立、旧中国艰难求存、新中国的风云变幻及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充分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

2.校史与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斗争密切相关,百年校史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小缩影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一所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中国革命斗争的社会实践,党成立后不久,相继在一些高校中组建共产党小组,发展党员,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各种革命工作,在大革命时期同坚持同国民党右派分子、特务分子作斗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向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游行示威和抗日宣传活动等。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培养了大批的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为日后夺取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自近代以来一直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1919年农大学生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在邓中夏同志领导下,成立由乐天宇、杨开智(杨开慧之兄)及另一名云南学生组成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后以此为基础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农大支部,1924年转为党支部。农大党团支部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二·七”罢工斗争、“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抗日南下示威团②“一二·九”运动、“一二·一六”运动③“抗暴斗争”、“五·二〇”反饥饿、反内战斗争及“八·一九”大逮捕斗争④等,可以说中国农大师生和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部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的壮丽诗篇。

3.校史与高校学科发展密不可分,百年校史是学科历史发展的珍贵记录

近代中国的大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适应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学科发展的历史也是国民经济某一行业的科学技术史。了解大学的学科发展史,能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学科设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学校教育体制和方针的沿革,学科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对于大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自身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有重大意义。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建立正是“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的强烈社会意识的体现,要变法图强,舍此莫属。⑤为此,中国农业大学自建校开始,仿效西方学制,开设了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与农民生计相关的各种学科,“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其后学科虽不断增多,教育体制和方针也历经沧桑不断变化,但“民为邦本”,振兴中国农业的办学理念始终未变。这在当前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亟待提高,粮食安全又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了解农业学科的设立和发展历史,意义更为深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⑥高校校史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学科发展史方面的丰富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生动、最真实的宝贵素材,也是最具高校特色的教育资源。

校史的育人功能

以史育人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历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⑦作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反映党史、国史一个缩影的校史,如果能深入挖掘,恰当运用,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校的历史实际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史。高校的创业者和建设者这种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豪迈品格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爱国、爱民的崇高志向,锻铸灵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中国农业大学的娄成后、石元春、陈文新、曾德超等数十位院士即是师之楷模,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陈文新院士一生牢记毛主席对她的嘱托:“努力学习”⑧“要增产,不研究土壤怎么行呢?应该有更多的人学农”,⑨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土壤微生物研究和细菌分类事业,“踏遍青山为中华”,在根瘤菌分类和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专家曾德超院士在二战胜利前夕,毅然放弃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助理工程师的优越条件,为了寻找改变当时祖国乡村落后、农民贫困状况的出路,不远万里到美国学习“农具学”,填补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的空白,成为1952年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创建人之一。正是这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志向成为一代又一代大师们追求真理的不竭动力,他们身上极自然、极朴实的报国情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激发其爱国主义的崇高意识。

2.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校史能从一个侧面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高校在新旧中国发生的历史局变,领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体会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探索的艰辛历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增强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摒弃“翻案史学”“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中国农业大学的百年校史忧患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她从旧中国饱受外国列强和国内反动统治者欺凌、轻视的旧学堂发展为新中国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成功和骄傲。但后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大跃进”中下放劳动锻炼,“文革”中又从陕北的清泉沟搬到河北涿县,再搬到北京马连洼的罹难经历,也让我们反思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忽视科学实验,忽视农业科技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惨痛后果,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所犯的20多年“左”倾错误,在惨痛教训中领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而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坚持真理的无畏科学精神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⑩。校史中前辈师生不畏困难,不畏政治迫害,艰苦卓绝的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同样是高校学子精神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中无数感人的事例是校史文化中一座又一座的精神丰碑。小麦育种专家蔡旭教授,在“大跃进”农村浮夸风盛行的时候,拒绝了陈伯达提出的与农民开展竞赛,“勇敢地插上北京农业大学的牌子和所有的丰产试验田挑战”的要求,表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为此,蔡旭曾被认为“没有真本事”而受到无理批判。11于追求真理、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无畏精神是高校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源泉,是校史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灵魂。

4.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

爱国、爱民、爱校三者密不可分。高校一代又一代师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之路,就是报国济民之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来,一大批“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农大人,为实现中国人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1973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辛德惠等几位教授来到盐碱旱涝的重灾区——曲周县最苦最穷的“老碱窝”张庄大队安营扎寨,他们住着透风、透雨、透光的土屋,吃着粗高粱拌粗盐,立下誓言:“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正是农业科学家的这种责任感和为民奉献的精神,激励石元春和他的研究小组苦战一年多,终于取得了盐碱土改良的巨大成绩。“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最好诠释。它不断激励着农大师生继续前行,当前张庄出现的“科技小院”,帮助农民跨越“最后一亩地”(教会农民如何应用科技成果),探索建立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就是可贵的曲周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品格与上述所谈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校史育人功能最突出的表现。

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1.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的讲授学习和启发引导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校史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利用极其有限的课堂时间,结合校史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校史资料的选择要注意重大历史问题的关键细节史料,注意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热点、难点、疑点的稀缺史料。如中国农业大学校史中党支部成立及领导的工农运动,“南下抗日示威团”等都是珍贵史料。二是校史资料的运用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注重启发性。如“大跃进”运动中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北京青龙桥高度密植秧苗的试验,在校内炼铁的试验,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大跃进”是中国人渴望摆脱落后状态的一种急切的民族心理的反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建筑、雕塑、纪念碑刻等增强校史教育的真实性、生动性。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中“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校门建筑、曲周赠送的汉白玉纪念碑、蔡旭等教授的雕塑等都是生动鲜活的实例。四是邀请校史专家、知名院士、退休教授等到课堂讲座,以他们亲身感受的学校发展史和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增强感染力和凝聚力。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思政课教师非常熟悉校史,并对其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恰当、自如地选择和运用史料。

2.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馆资源

校史馆图片资料丰富,视频录像的震撼力强,再加上工作人员细致、生动的讲解,是校史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为了深化对校史的理解,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可着重从几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可以结合新生入校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校史馆,让学生初步领略百年校史的艰辛曲折及铸就的辉煌业绩。二是在大一或大二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学科在我校的发展、沿革及当前现状”的研讨会,要求班级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在上述参观校史馆和研讨会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撰写课程实践小论文。以上措施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校史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强对校史的理解。

3.校史教育与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结合

专业实践基地在不同高校有不同类型,农林高校的专业实践基地一般是实验场、实验站或农场等。这些专业基地的建立、发展和变化一般是与高校的发展和沿革同步,同样承载着高校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蕴。尤其是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能从专业学科视角了解基地建立、发展与学校兴衰历程的关系,与周围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很有教育意义。如农大曲周试验站的建立与发展、涿县农场的发展沿革都与历史时事密切相关。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教育与校史教育可以浑然一体。

4.拓展“校史教育”的观念,寻求校史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一般寒暑假都会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社会调研小组等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与大学生专业学科的背景紧密相关,能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感受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领会高校服务社会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向高层次提升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担负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制定社会实践的调研计划,指导学生调研报告或社会实践论文,使学生既能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爱民、爱校的情感体验,又能从当前社会现实问题中理解自身的使命感,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提升到新境界。以上是校史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路径,这些路径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达到校史育人功能的完满实现。

校史育人功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载体

当前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各种社会思潮存在的社会现实给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已显得力不从心,而校史因为承载着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感、可学12,所以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推动党情、国情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肩负起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的“新”变化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比较狭隘,思想政治教育常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且将思政课上学生的表现及教师教学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要标准。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知识量、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日益多元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情形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形势和学生情况的复杂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改变过去比较狭隘的育人理念和方式,以校史为线索,构筑思想政治的“大教育”理念:即将校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大学生专业教学与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中,寻求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新”机制

育人理念决定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育人理念变化意味着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也要从过去狭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动态化的育人机制。具体说,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至少可实现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如上所述,通过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挖掘校史馆等实践资源使学生对校史校情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从校史校情教育中夯实高校德育的基础。二是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这三种结合是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的验证,它将使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具体,达到对校史校情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化的认识。以上两方面结合将是思想政治“大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保障机制。

总之,校史是高校不可替代的独特历史资源,它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学科发展史的宝贵素材,其内容生动具体,亲切感人,校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校、爱民、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又为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持久、稳固,使高校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更加坚定,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释

1中国农业大学在历史上数易其名,非常复杂,为叙述方便,文中皆以“中国农业大学”代表各个不同时期对农业大学的称谓。

2“抗日南下示威团”是1931年12月全国学联统一领导下,由北平、济南等一些城市高校学生参加的要求蒋介石北上抗日的示威运动。当时北平大学农学院进步学生陈凤桐、雷轰、傅蕴琦、余其心等参加了这一运动。

3“一二·一六”运动是1935年12月16日北平学生为了抗议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反对国民党的卖国行为而举行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

4“八.一九”大逮捕是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即将覆灭的前夕,在北平进行的一场疯狂的逮捕。国民党特务、警察包围了北平大学农学院和教员住宅区整整六七天,在紧张的局势下,学校的党员和进步师生紧密团结在一起,胜利进行了一场反对国民党进校捕人和营救被捕同学的斗争。

5张仲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5页。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7习近平:《2010年7月21日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

8何志勇:《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2,73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58页。

10[11]王步峥:《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229页。

上一篇:印象笔记使用下一篇:《专业技术人员常用文体写作》继续教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