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运输公司奋进创业先进事迹

2024-06-05

船舶运输公司奋进创业先进事迹(精选3篇)

篇1:船舶运输公司奋进创业先进事迹

船舶运输公司奋进创业先进事迹

深圳华威公司自1987年底由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控股20年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踏平惊涛送安全,一流服务闯市场”的精神,从3艘三用船舶起家,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实现利税近7亿元,国有资产增值近60倍,成为拥有系列船舶16艘,为海洋石油开发提供安全综合服务的一流现代企业,成为上海打捞局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三大主业的顶梁柱。华威公司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结出了丰硕成果,公司先后多次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两防一救”先进单位、“海上搜救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公司涌现出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计红雷、上海市劳动模范杨书甜等先进人物,在中国海洋石油三用船服务市场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创业者的奋进凯歌。

磨好“金刚钻”,揽下“瓷器活”:凭借过硬技术赢得客户信任,率先抢占南海东部三用船市场的“滩头阵地”

1987年,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控股深圳华威公司时,正值我国海上石油大发展的初期,许多外商加入到我国海上石油开发的队伍中,菲利普斯、act作业者集团等10余家公司先后开始在南海东部海区勘探。

面对竞争激烈的海上石油服务保障市场,华威公司领导班子认为,能不能在充满生机和风险的海域抓住先机,从外国人占领的市场中拿下一块属于华威的“滩头阵地”,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给中外海洋石油公司提供优质可靠的安全服务。

安全生产是海洋石油开发的关键,而我国近海气候变化多端,特别是夏季台风,行踪难测,经常威胁到海洋石油生产的安全。要保证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安全服务,首先自己必须具备驾驭海上安全的能力,做到送安全及时迎接惊涛,抢时间准点赶走恶浪。在保证自身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及时、放心、安全的优质服务。

此时的华威,只有三艘三用船,在众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华威有没有生存的空间,能不能生存下去?这是当时公司领导日思夜想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了激发广大员工奋进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公司领导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华威能不能生存下去,如何生存下去”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市场竞争是严酷的,华威的前途决定着每个员工的命运,要战胜大风大浪,端稳海上服务这个饭碗,就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抢先攻占海上服务市场的滩头阵地,为华威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有时油公司把华威8000匹,10000匹马力的船舶调动得像公共汽车一样,靠码头半天,甚至几分钟又出海,船员得不到休整。

有时海况好的时候,船长向石油平台建议供油供水,平台不采纳。但在海况转坏时,又要求供应,船员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有时向石油平台供应水泥、油水时,由于平台的管系故障.平台会一遍又一遍叫华威的船舶查找原因。华威人便不厌其烦地进行检查,甚至演示给平台看,告诉他们华威的船舶功能正常,直至平台找出自身的原因。

1993年,jhn平台上有八家安装承包商,各成体系,自行调动船舶,有时刚作业完,又叫备车;刚指令返航,船舶开出了10海里,又说有回头货,指令返回工地„„

尽管如此,但华威的广大船员依然态度和蔼地服从石油公司调遣,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厌烦和不满。

由于华威人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对来自客户每一封信,每一个电话,每一句话都真诚对待,认真整改,竭尽全力去满足客户的要求。不管是份内份外,尽可能帮助客户解决困难。

1993至1994年,华威公司先后派“华镇”、“华跃”、“华海”三艘轮船去南海西部为海洋石油开发服务。船员们知道南海西部还有一支三用船队,他们个个暗下决心,一定在服务态度,技术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给在南海西部作业的油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一个时期的考验,证明华威人的素质是高的,华威提供的服务是一流的,华威的品牌是过硬的。

1994年12月,phillips公司要求找一条拖带输油管的拖轮,尽管华威没有这种型号的船只,但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帮助石油公司找到了合适的拖轮,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这一无偿的服务,使客户感到华威不仅是一家提供三用船服务的公司,而且是一家在中国近海具有广泛信息,多种渠道,高效精干,全方位服务的公司。

虽然上述服务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但华威人认为,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服务,解决客户之难,是华威的精神所在,是光大华威形象的需要,是叫响华威品牌的客观要求。赢得客户的信任,彰显华威的信誉,这是无形的资产,长远的效益,最大的竞争力。

正因为华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使得许多油公司不但在船舶和海洋工程招标时想到华威,而且在应急服务及招揽其他承包商时,也希望华威作为他们的分包商或代理商。不少国外船公司鉴于华威的信誉,也希望与华威合作投标或作为他们在中国的代理。

2001年,渤海“秦皇岛32-6”油田开始了作业,该作业公司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华威是一家服务优良的三用船公司,希望在渤海引入竞争机制,进而有机会使用华威船舶。竞标之前,油公司内部船舶把华威当作自己的强大对手,想方设法进行排挤。在强大的压力下面前,华威船员暗自下定决心:一定通过自己出色的工作,证明“华威”品牌是过硬的,是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

在工作中,每当海上超过6级风时,其他船舶便退却避风去了,而华威船员却顶着8级风浪,继续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作业。在实施救助时,驻守在风口浪尖的华威船舶总是冲在最前面。

有一次,渤海湾刮起大风,油田行政部经理正在“秦皇岛32-6”平台上,他反复呼叫另一家公司的船舶前来守护,却迟迟未等到。而华威公司的“华龙”轮却在10级大风下一直守护到最后。

华威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感动着石油钻井平台上的作业者,感动着海洋石油公司管理层,他们对华威人一丝不苟的服务精神大加赞赏,并要求本公司的员工“学习华威人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临危不惧的精神!”

华威人正是用这种“团结、拼搏、开拓、奉献”的精神,春风化雨般感化了业主,也带动了整个渤海石油船队服务意识的逐步提高。

后来,华威6条船舶先后同业主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使得华威在渤海石油市场扎下了根,华威品牌成了渤海石油三用船服务的一面镜子。

吃他人的堑,长自己的智:把每一次海上事故当作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安全生产对一家企业来说,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关系到品牌声誉,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作为专门为海洋石油开采提供安全保障服务的船队,必须在安全方面杜绝任何隐患,做到万无一失。

长期以来,华威公司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站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保证了公司船队的安全生产,使华威品牌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作为专门为海洋石油开采提供安全保障的三用船服务公司,如何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华威人从实践中摸索了一套适合自身规律的抓安全、保安全的有效措施。

华威公司管理层感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安全就是自己的生命线。从大的范围来说,凡是重大事故,无论是空难、矿难、海难,大多都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由工作人员大意、疏忽、轻率行为所导致的。重大事故一旦发生,在给社会带来震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以往的信誉,良好的品牌,便会毁于一旦!因此,华威公司绝不能在安全问题上出现任何闪失。

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聪明的人善于从自身的过失、教训中总结经验,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华威公司的领导班子认为,在安全问题上不允许吃自身“堑”。

那么怎样增长自己在安全防事故方面的“智”呢?华威管理层结合经常执行打捞任务的实际,坚持把发生在身边的以及媒体披露的每一次陆上、海上、空中、地下的重大安全事故,当作自身的切肤之痛来检查、对照、总结,吃他人的“堑”,长自己的“智”,进而做到在安全上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1999年“11.24”大舜号海难事故发生后,华威公司立即组织广大员工结合大舜号沉没事故,一条一条地总结惨痛教训:不顾规定大量超载;不顾气候条件贸然出海;船长船员操作水平不高;救助不够及时„„

大家通过研究、讨论、警示,并结合南海冬季作业的特点,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加强检查,逐一落实„„及时把他人的“堑”,转变成自己的“智”。

在华威公司每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中,有关安全的内容和要求所占的篇幅最大,涉及的条款最多,措辞也最为严格:抓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抓安全管理体系培训,切实增强全员执行体系的自觉性;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船长、轮机长安全工作月报表报告制度;抓专项安全管理工作,突出防火防爆、防台抗台、船舶安全航行;学习油公司先进的安全理念和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公司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现场安全跟踪管理制度,抓好过程控制;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的监控和协调工作,确保安全操作;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抓好对事故和险情的处理工作;从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出发,进一步强化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重视港口国和船籍国的安全检查,促进船舶安全管理工作„„

在做到安全警钟长鸣的同时,华威公司领导层还十分注意提高船长和船员基本素质,增强其积极应变的能力,随时果断处置海上特殊情况,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妥善驾驭安全形势,用自身的绝对安全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良的安全服务。

中国南海是一个涌浪大、台风多的海区,为海上石油平台提供三用船服务,是全海域、全天候、高难度、高风险的作业。华威在南海石油开发中的优质服务创出“谁拥有华威,谁就放心”的声誉,形成品牌竞争优势,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使华威的信誉乘风直上,华威的品牌破浪远行。

把安全送给客户,危险留给自己:每次救护任务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华威人用无私奉献精神不断为华威品牌镀金

在向海洋战略转向的思维中,素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的南海,被赋予了中国能源未来的希望之地。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组建,标志着新一轮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启动,到1986年,中海油在南海搭建了第一个油田平台,3年之后南海的第一个油田建成投产。

篇2:船舶运输公司奋进创业先进事迹

——经发建设公司总经理艾晨同志先进事迹

在我们即将学习认知一位同志前,让我们将目光望向2006年?月。在西安市北郊经开区管委会的旧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刚刚被宣布正式重组。在借用的五间办公室,八位职工正在忙碌着。摆在重组后的建设公司面前,是一个远离西安市区、荒草丛生的待建园区。也就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艾晨同志上任建设公司一把手,开始了她不平凡的征途。

我们暂时先不去陈乏那创业的艰难,一些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

从2006年的8个人、5间房,到时至今日的200多位员工、三大开发建设项目和源源不断的后续项目,经发建设公司完成了从亏损企业到持续盈利企业;从只有8位员工的初级企业到拥有7个职能部门和一个全资子公司共有200多职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从集团公司的包袱单位到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城市运营建设服务商,经发建设公司仅用短短的几年完成了那华丽的转身。

艾晨,36岁,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出生在西安市企业家家庭。(请邵主任简述艾总成长史,建议重点在开发区工作履历)

第一次在谈判桌上或者在项目工地上见到艾晨的人大都持有一份惊叹抑或一份怀疑,一个外形如此苗条纤细,甚至看起来还有些柔弱的女性,工作的状态竟与外表相差甚远。思维缜密而迅速、处事果断而细致、语言表达干净利落,这些评语都是合作方在事后给予艾晨的评价。

一、“面对工业地产模式,我们无路可循只有开拓创新”创新工业园开拓工业地产新思路。

面对荒草丛生的工业园区和仅仅8个人的队伍,艾晨清醒的意识到,团队建设的需要和重要高于一切!

要用好这8个人,要让这8颗种子去队伍中结果。

在8位员工中开展评优争先活动,奖励优秀员工。引入企业cis体系,逐步创建企业文化。

市场化运营就必须去了解市场,工业地产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没有任何的成熟案例去借鉴和照搬。艾晨亲自抓市场部,开始做全面的市场调研。

司机也是调研员!艾晨白天带队调研,晚上开会培训,连司机也训练成专业的市场调研员。市场数据有了,该如何去做规划。艾晨又开始往返于各个规划院的求访中,不停的去求证,如何将工业园规划好。“要让入区企业感到生产满足、生活满意,路的转弯角度是多大才能让货车通过,这些都必须考虑进去。”有一次艾晨在苏州出差,她专程去拜访苏州工业园的总规划师,让大师给创新工业园提意见。

而此时,创新工业园的建成已经1年了。艾晨说:“只有完成的项目、没有停滞的思考。我们无路可循,只有开拓创新!

经发创新工业园项目预算总投资约1.8亿元,从项目定位、建设到招商全部按市场化进行,通过摸索实践不但实现了工业园按期建设和招商完成。

现入园企业13家,出租率达到100%,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西安海镁特公司,陕汽配套企业东风友联、中沃科技、华臻三产、华臻汽车零部件,法士特配套企业西安金欣粉未等公司,园区解决就业1000人,年产值约4亿元。

“不仅要把企业招进来,还要服务好!”

在艾晨同志的部属下,2010年4月经发建设成立了产业服务中心,为经发创新工园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增值软性服务,以打造和提升经发创新工业园的品牌效应。

目前经发创新工业园已成为管委会示范园区,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制造企业社区,也是目前西安市规模最大、规划档次最高、专业化服务最完善的综合工业园区之一,已被管委会确定为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孵化基地。

二、努力学习,和员工一起成长。

艾晨在工作中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009年6月,艾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是香港理工大学通理学院同界MBA班学员中的佼佼者,被香港理工大学邀请作为唯一的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

发言。

艾晨常常与员工分享学习心得,并在公司推行岗位成长计划,组织公司员工参加了市场营销、景观规划设计外培课程,先后有近160人次参加各类内外培训。为了提高管理技能,7月份组织主管以上人员参加了金舟咨询提供的《中层管理技巧》内训。在集体培训的同时,为一名骨干员工提供了再深造助学金。“岗位成长”计划为员工创造的多方位多层次地培训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员工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三、铁腕作风的背后怀有一颗细腻的感恩之心。

艾晨常说“经发建设公司所倡导的是‘努力让伙伴更精彩’的文化,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客户、合作者的支持。公司多渠道进行文化建设,要常怀感恩之心。”

每一位员工生日时,都会收到一封写满感激之词的贺卡,一封封贺卡承载的是艾晨对员工努力工作付出的感恩。

为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公司开通网络论坛,开始自办企业内刊《成长》,开展多样的文体活动,2010年3月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在泾渭体育中心进行了植树活动。对于内刊的报道,艾晨是这样要求的:“不许说领导、不许领导‘说’,要走到员工中间,将内刊办成公司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的记录者。”

生活上,艾晨既是家里的女儿又是孩子的妈妈,既是妈妈又是媳妇。艾晨自知工作时间太多,给予家庭的时间太少,一到节假日就

主动承担家务,洗衣服、做饭、伺候公公婆婆、带孩子一样也不落下,老人的邻居们都夸儿媳妇孝顺。

四、一个永远奋进在路上的女强人

建设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巡航期,蓄势待发。熟知艾晨的人都知道,她不会停歇奋进的脚步。现在她又开始为公司谋划新的“三年计划”:坚定不移争取新的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总结前期招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独立的工业招商渠道和营销模式,重点培育公司在工业地产领域的品牌内涵,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大型项目的代建提升公司团队建设和工程管理水平,作有影响力和品牌的代建公司。

篇3:船舶运输公司奋进创业先进事迹

“巾帼不让须眉,干练而富有创新意识”,正是对十一所管理岗位上的女中豪杰——唐卫伟最好的注解。作为研究室主任,多年来,她带领非金属材料与防腐技术研究室50余名员工前进不息,不断锻造由技术创新和优质服务构成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使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努力形成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的技术性保障措施。2007~2008年,她获得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三八红旗手”称号、2009年她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2011年她获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优秀经营管理者荣誉称号。

目标驱动,不畏挫折,坚信风雨呈彩虹

1999年,原中船总公司下达了一项任务,要求十一所汇报,“我国船舶涂装技术与国外的差异”,时间很短。唐卫伟为此调研了国内的几家外资涂料、装备公司和各大船厂的出国考察报告及行业前辈,提出了我国船舶涂装标准不健全、钢板预处理抛丸技术落后致使质量失控、耐高温车间底漆适应性差导致二次除锈工作量增加,以及分段涂装房工艺系统集成技术落后等主要差距。随即她又组织涂装技术指导组资深专家,从南到北调研了十几家船厂,进一步找出差距,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行业发展方向总报告。也正是这两次调研,绘就了之后10余年涂装技术研发工作的总路线图。

2000年起,唐卫伟组织研发团队积极申报立项,完成了国防科工委批复下达的薄板抛丸预处理技术研究、耐高温车间底漆研发及推广、高效分段涂装工艺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各类涂装技术标准研究等工作,经专家成果鉴定,这些研究均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在船舶行业实施推广并获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她组织专家与中国船级社联合编制并发行了船舶钢结构防腐检验指南,为我国船舶涂装公正检验作了技术上的保证。她重视集团应对IMO涂层工作推进小组的进展,在船舶压载舱涂层标准实施技术的研究中身先士卒,参与并起草了涂层破损面积评估与计算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文件,组织开设中国涂层检查员培训班,为各大船厂培训、输送符合IMO要求的作业人员600余名。

也就是从2000年起,唐卫伟带领研究室技术团队通过与国外同类技术对标,开展船舶分段涂装高效工艺系统消化引进创新研究。在此期间,她积极向上级主管机关和业主呼吁:“对具有一定工艺技术特性的工装类建设项目,应首先实行总体技术方案竞优来确定设计总包方,分项实施招标方式来控制投资流程,如此一来可全面体现项目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及地方主要骨干等船企在进行该类项目建设时,纷纷选择了上述实施方式。同时为降低造价,她带领团队对分段涂装工艺系统国产配套设备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开创了集设计、设备选型和二次开发、安装、调试、培训、试生产服务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交钥匙品牌工程。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市场开发到竞优投标、从技术谈判到合同洽谈、从项目协调到竣工调试现场及售后市场拜访中,总能见到唐卫伟的身影。十年磨一剑,至今他们已完成了60余项该类项目,在南北二大集团市场占有率达80%左右,在地方主要骨干船企市场占有率达50% 左右,专业领域涉及军品和民品船舶建造、海工、风电等,该类项目分别奖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优秀工程设计奖及第十四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

审时度势,激情进取,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

近年来,船企新建和改造项目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规模缩小,速度放缓,但“十二五”规划正式启动落实,绿色经济风暴席卷全球,节能减排、绿色造船、海洋保护及新能源利用形成未来的发展之重。

此时唐卫伟带领她的团队,将注意力放到了具有前瞻性、标志性的国防预研项目的开发立项、国防和军队武器装备建设需求的应用研究、IMO国际新规范标准应对及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导向、海工和非船市场的建造要求、船企提高生效率和效益的需求上,她不断地审时度势,对外关注政策导向,对内打造团队实力,坚持转型发展。近三年来,她带领的团队,按计划节点完成了国防科工委、总装、集团公司及本所等40余项科研项目,涉及船舶、海工、军品和民品涂装工艺、材料、装备、检测等技术领域。

上一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认知报告下一篇:在公司综合部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