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关系调查报告

2024-06-26

警民关系调查报告(共8篇)

篇1:警民关系调查报告

1.您对民警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如何?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不太好 E 差

2.您对民警的印象主要来源于:

A 亲戚朋友的讲述

B 电视新闻媒体的宣传 C 亲身体会

D 社会传言

3.您曾与警察有过的接触经历和途径?

()

B.曾经拨打报警电话寻求帮助

C.到派出所办理证件等

D.接受交通处罚

E.接受例行检查和走访

F.完全没有接触过

4、如果见到民警,他的接待态度怎样 ?

(1)很好()(2)好()(3)一般()┃3)不好()(5)很不好(5您是否知道居住地段负责民警的姓名?

(1)知道()听过(2)不确切()(3)不知道()完全没听过

6、您能否在现住地见到派出所民警或巡警?

①经常见到 ②能见到 ③没有注意 ④较少见到 ⑤见不到 7.您是否会积极配合参加各项警务工作? 8积极配合 应该会 无所谓 不太愿意 不会

您认为在和谐警民关系构建过程中,警方和市民群众的地位是 警方主导、群众配合 群众主导、警方配合

建立警民共同体、互为利益攸关者 说不清楚 无所谓

.9您了解警务活动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是?(多选题)广播 网络 报纸 杂志 电视

10,您参与的警民交流活动主要有哪些?(多选)

警察上门走访 派出所举办的宣传、咨询活动 警民间的恳谈会、交流会 警民网上交流 其他

篇2:警民关系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区”,一个我们不可缺少的群众基础综合机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如今面对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作为我们公安机关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意义重大而深远。社区警民关系作为最重要的警民关系之一,如何建设好社区警民关系是摆在我们各级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前期的暑期见习和大学期间的社区调查,可以认识到如何建设和谐的社区警民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社区、警民关系、公安机关

一、建设和谐社区警民关系的意义

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社区警民关系通俗上讲其实就是社区民警同社区内的老百姓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良好的警民关系是社区安居乐业的基石,有利于社区警务健康顺利发展,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警务的效能。社区民警只有扎根社区,和社区群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尽快打开社区警务的工作局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恰好抓住了社区警务建设和社区建设的结合点,通过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提高社区民警在社区民众中的威望,还可以使社区警务建设更加顺利的开展。警民关系好,则社区警务如顺水行舟,快速而平稳;反之,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有了和谐的警民关系,警民联手共同构筑一张强大细密的防止犯罪、打击犯罪的巨网,我们的社会治安才能有深广的根基和无穷的力量,这就是社区警务真谛之所在,也是和谐警民关系的精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公安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治安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治安工作效能,必须依靠群众。因此,良好的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社区警务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社区警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当前社区警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社区民警缺乏服务意识,存在思想误区。

少数社区民警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正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具体表现在:在接待上门办事、求助群众时“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在执行警务活动时耍特权,抖威风;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办案不公,不作为、乱作为,利用职权办理“人情案”、“关系案”,侵害了群众利益,引起群众反感,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

身处警务革命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位民警必须唱好的主旋律。作为社区民警,要想满足群众的要求,让群众满意,只有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切实树立起“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使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才能在群众中树立“有困难找警察”的不朽丰碑。

滴水凝聚大海,毫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折射出个人的高尚品格。服务群众是“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特别是开展社区建设后,社区民警不单是社区治安的管理者,更是社区的工作者、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服务群众是社区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区民警的“份内事”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基层民警往往会因为群众的某些求助与治安工作无直接关系而一推了事,甚至认为这是非警务工作而抱有抵触情绪。这关键在于对服务群众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

2、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损害警民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警有意或无意将执法对象区别对待,存在差异性执法,将警民关系片面地定位在与本地区居民的关系,忽视外来人员和弱势群体。对外来人员,思想上轻视,对本地人和外地人态度和处理方式上都存在不公现象,造成了警民关系的恶化。

另外,部分民警群众观念不强、群众服务意识淡化,工作上的方式方法存在简单粗暴、态度蛮横等问题。有些执法民警对群众问询态度恶劣、回答过于简单,缺乏语言艺术;在接待群众办事、报案过程中,态度冷淡,居高临下,造成群众不满;在接处110警情时,只接警不处警,引起群众投诉或不满,严重影响了执法形象等等现象严重损害警民和谐关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3、公安机关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媒体的宣传报道,在言论自由、媒体多、传播快、辐射面广的社会背景下,公安机关的宣传显得言轻力薄。警务活动的透明度无法唤起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一些传媒热衷于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宣传报道的“新、奇、特”,对社会治安问题大肆炒作,对公安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客观差错过分渲染,加深了群众的不理解和误解,子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和警察的形象,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当前执法环境和其他社会因素对警民和谐关系的影响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和矛盾呈现多元化现象,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凸显,再加上人民群众权利民主意识与义务责任意识发展失衡,造成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会把处理结果理想化,相当一部分群众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又是排忧解难的公仆。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就会归咎于公安机关,甚至无理取闹,挑战民警执法权威,转化为负面效应。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不可避免走在了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处置稍有不当,则会成为矛盾的“焦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

三、建设和谐社区警民关系的对策

1、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教育民警树立群众观念。思想认识是决定警民关系走向的首要因素。要处理好警民关系,必须首先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宗旨意识是根本。要使民警始终牢记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工作作风,以真情换理解,以奉献赢民心,在各项公安工作中切实尊重人权,保障人权,让人民群众看到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真正为民办事、为民谋利。

2、提高队伍素养,努力打造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民警的思想信仰及素质直接决定着警察形象的好坏,而警察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的和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公正与否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此,我们要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民警的养成教育,提高民警的素养和水平,不断增强民警的执法为民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提高民警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提高其执法水平和为民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改善警民关系。

3、公正廉洁执法,推进人性化执法管理。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以及专业素质。落实执法责任,把执法工作的职责、权限落实到各警种和各执法岗位,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步伐,实现信息化与公安工作的有机融合,提高执法透明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主动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各项工作的监督,增强公众对警方的监督力度与信赖感。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公安工作涌现出的许多正能量,在警营内外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治安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提高群众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田长剑:浅谈在法律与现实的契合中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J];公安研究;2010年05期

周鑫;周颢;杨磊;:试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意义及途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李喆:广东表彰警务规范化建设先进[N];人民公安报;2007年

刘文英:社区警务的七个关系与七个强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王先国:影响当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J];政法论坛;陈治东:我国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余达红;论公安派出所的执法人性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郭毅强;论警民关系[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篇3:论新时期的警民关系

一、警民关系的概念及其社会意义

(一) 警民关系的概念

“警民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1) ,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基础的现状和客观实际决定着警民关系的存在与发展。

余方巍、魏迟剑学者认为:“警民关系是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支持, 警爱民、民拥警、警民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 (2)

区分界定警民关系的概念是我们分析研究警民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逻辑起点, 也是我们开展和进行警务活动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笔者认为, 警民关系就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规范协调下所形成的以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的、警察与民众之间公共良性互动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这样的思路, 警民关系有两大表现形式, 第一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第二就是警民公共良性互动。

1.权利与义务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警察作为国家专政的重要工具, 与人民群众之间就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人民群众并不直接管理国家, 而是采取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大机关的形式进行, 人大制定各种法律体现人民利益。这一形式在警民之间最为具体的体现就是警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利方面, 警察享有法律所赋有的各项职权、开展各种类型的警务活动, 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经济社会建设塑造良好外部环境;人民群众的权利更多的体现在监督警察机关及其警察队伍的各项执法活动是否在法律框架上、是否在法律程序下进行, 有效减少体制内的腐败。义务方面, 警察机关和队伍要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充分尊重并且保障人民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切实杜绝形形色色的侵犯人权行为;而人民群众在监督警察执法的同时, 也要为打击法罪、维护治安环境, 履行积极配合、警民共防的义务。

2.警察与民众的公共良性互动

良好的警民互动关系是追求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正确回应的结果。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过程。结合基层公安机关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从以下做起:

(1) 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还是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职业特点的警民关系, 都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伴生物。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是警民公共关系的主体, 每位民警都是警民良性互动关系的参与者。建立和协调警民互动关系也是整个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共同需要。目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警民公共良性互动尚未完全深入建立起来, 因此要培养这一观念和意识。一方面, 要加强理论引导。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征文、研讨、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 调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民警积极性, 撰写这一方面的理论文章, 逐步营造理论氛围。另一方面, 要加强教育培训。应当考虑将此纳入民警在职培训课程, 采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 加强对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培训。根据其中遇到的难题, 适时举办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传授关系理论和实践技能, 向各级领导和宣传干部灌输新理念, 逐步转变他们传统的工作观念。

(2) 整合两大资源体系。一是要整合公共关系组织体系。建立良性互动的警察公共关系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作为依托。要赋予各基层单位有建立和协调警察公共关系的职权, 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和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的职责、目标和任务, 并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作为一个考核项目, 纳入各单位主要工作的范畴, 像队伍建设工作一样, 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逐步形成日常联系网络和组织管理体系。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并不断充实警察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警力, 明确职责分工和管理目标, 建立起日常性的工作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形象危机预警机制。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协调部门要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适时与各基层单位的领导和相关民警进行沟通, 找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重视的议题, 并以此为切入点, 针对性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 相关基层单位应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充分的协助。二是要整合公共关系资源体系。一方面, 要整合内部品牌资源。公安机关在长期的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历程中做出了了巨大的贡献, 形成许多优良传统, 造就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品牌资源。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这些精神财富, 为中国警察公共关系注入生机和活力。历史积淀下来的警方品牌资源 (比如“漳州110”、济南交警等) 中包含了大量公共关系的元素。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正符合公共关系基本原则。另一方面, 要整合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与警方宝贵的品牌资源一样, 公安机关在长期执法和服务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面向公众的活动载体资源, 如“爱民月”、“双争”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载体在历史上乃至今天都为增进警民公共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新型警察公共关系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原有的特别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 将其由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沟通与交流, 赋予其新的公共关系内涵, 使之更加有效地为警方公共关系服务。

(二) 警民关系的社会意义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系统‘三项建设’之一, 也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3)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既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形成警民“鱼水关系”的前提基础,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 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 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警民关系现状

警民关系现状就是我们处理解决警民关系在现实中存在问题的风向标、晴雨表、和指南针。当前, 各级公安机关在不断加强自身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 还致力于强化群众工作,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不断争取人员、经费的落实, 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群众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和发挥, 有效确保了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应当看到, 我国警民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受传统的“警察只与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 与普通群众没有关系”无关论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公安民警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一种无形的, 由诸多因素组成的距离,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部门, 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应尽的职责。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 密切警民关系, 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作用,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基层民警的工作核心就是群众工作, 更好地贴近群众, 服务群众, 密切警民关系, 让群众满意, 这样才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 从而真正改善警民关系, 消除不和谐现象,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警民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逐步增大

由于社会人财物大流动的客观原因和一些群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求太平思想的影响, 与以往相比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逐步增大。一是群众面难见, 基层民警工作时间来到辖区, 一般很难找到需要熟悉的群众, 找人难成为基层民警的一件头疼事;二是群众门难进, 不少群众普遍认为警察找上门来没好事, 因此民警经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 人民群众躲起来不愿见民警, 有时将民警拒之门外。三是找群众了解情况难, 不少群众因怕打击报复不敢或不愿提供情况, 在场的证人不肯提供证据, 甚至有些受害人自认倒霉不愿吐露真实情况。

(二) 部分民警仍然存在特权思想和“冷、硬、横、推”现象

有个别民警以特殊者自居, “宽以律已、严以待人”。如:驾警车乱闯、乱鸣警笛、乱响警报, 还有的民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将“我为人民管治安”变成“我用治安管人民”, 还有的民警对群众求助应付、推诿, 以及基层民警缺乏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 如方法简单, 言谈粗鲁、举止不端等等。

(三) 民众对警察不信任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警察与民中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信任感的产生与发展为警民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方面, 传统的管理型主导的执法理念使警察形象受损;另一方面, 警务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造成了公众的不信任。

(四) 少数民众对警察有偏见

少数民众因为曾经受到个别的警察的暴力执法行为侵害、看到新闻报刊上对警察暴力执法的报道, 认为整个警察队伍都是一丘之貉, 造成了其对于警察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厌恶。

三、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 个别民警观念传统, 在警务活动中方法粗暴、蛮不讲理

老百姓都会把责任说到整个公安机关身上, 这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 遇到案件线索来源局限于当事人, 破案率不高, 社会治安不好, 警察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下降。

(二) 执法为民理念不够牢固

有的民警无法摆脱过去“官本位”观念的束缚, 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以至于在与群众接触中表现出轻视、蔑视的情绪。这会使得老百姓逐渐对某个警察的厌恶不满蔓延至对整个警察队伍的厌恶不满。

(三) 民众对警察队伍的认识

历史及实践证明, 民众对警察队伍的认知与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与走向。也只有让民众以全面、公正、理性、辩证的视角看待警察队伍及其执法行为, 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才是可能的。

(四) 少数警察的不良形象被媒体恶意放大

媒体出于吸引公众眼球、引起社会关注的意图, 往往将极少数的警察行为进行曝光。而那些关于警察正面形象的报道却很少。这无疑是为警民关系雪上加霜。

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设想

和谐警民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的重大举措, 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环境, 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是我国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和抓手。

(一) 加强政治建警, 筑牢民警思想防线

要进一步加强人民警察队伍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加强广大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 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执法为民, 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在警察队伍之中进行广泛的政治纪律与教育, 始终保持人民警察忠诚于党、忠于人民。

(二) 加大气力进行法治教育

要在警察队伍中形成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和风气, 持续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切实做到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执法活动。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并相信, 警察队伍是一支守法、懂法、护法的队伍。

(三) 完善社会各界的监督

人民警察享有各项法定职权, 因而在警民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要构建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警察这一重要主体的监督上。要不断完善对警察执法活动的各项监督, 既要让人民群众监督警察, 也要构建包括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公安机关内部共同参与、共同防护的这样一个体系。

(四) 规范媒体行为

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群众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了解警察队伍。因此, 新闻媒体就是警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新闻媒体要自觉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多多宣传有益警民关系的事迹, 为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维护社会文明和谐多做贡献。

(五) 开发各种途径, 增进民众对警察的认知

民众对警察的认知与了解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性条件。没有这个条件, 和谐警民关系就是一句空话。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一方面要扩大与人民群众的接触, 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作为, 开创新的民众认知警察的途径。

五、结语

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是促进社会治安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也是在执法活动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形成和谐有序的警民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从而形成合力。警民关系的成败在警不在民, 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积极作为, 在各项业务和执法活动中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崔北方, 孙国恩, 祝大安, 于晓光.警民关系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1) .

[2]李祖华.警察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 (1) .

[3]王光, 魏永忠.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4]俞可平.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1) .

[5]郭云龙.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J].湖南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6]阎国安.论新时期的新型警民关系[J].公安研究, 2002 (10) .

篇4:新时期警民和谐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是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就不可缺少警察对于社会治安的维护与保障,在处理系列的重要问题当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必须重视的警民关系,警民关系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社会良好发展的程度,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现代社会的警民关系并为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警民关系;和谐;群众需求;管理创新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各种新型因素的不断增长,对于警民关系的要求与日俱增,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警民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公安机关工作的成效,而且还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的大局,只有认清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才能更好的处理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而不断努力。

新时期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使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社会犯罪率多发,警民冲突开始出现,认真分析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型的和谐警民关系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警民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的工作必须要根植于民众之中,这是长期历史证明的真理,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警民关系不和谐的情况反映了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促使了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警察群体来说,认真负责的执法有时会被一些社会舆论所误解,损害警察群体的形象,这不仅不利于警民关系的构建,还会影响到警察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另一方面,警察工作也确实存在一些脱离群众的情况需要我们去改正,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需要我们警民双方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少不了媒体作为桥梁的沟通。从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就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整治工作和警务改革,贯彻从严治警的方针,但是,警民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问题:一是近年来治安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件的发生率比较高,案件得不到及时侦破,群众对公安民警产生误解,认为公安机关不作为、不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二是,暴力袭警、妨碍公务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少数群众不理解公安民警,民警的辛勤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四是,公安民警队伍中发生的腐败现象、反面典型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严重破坏了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一些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了不信任感。只有广大民警树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观念,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警民关系才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从群众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客观的看待和评价警察群体,不因为一些舆论的不善言辞或是道听途说而随意否定他们,要用自己的真实体会与警察群体相处,另一方面,警察群体要做出很大努力,要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应从倾听诉说做起,人们经常提及“话语权”三个字。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倾听诉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民众的所思所想,才能明白工作得失,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在公安工作中,要坚持从警为民,在“群众满意”上有所作为。公安民警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接触频繁,对自身定位是否正确、践行群众路线是否坚决,直接影响到公安队伍形象和群众满意程度,只有提高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程度,才能真正实现“从警为民”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这就要求广大民警要树立公仆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从“民本”出发,建立多元思维的大局观,要开展“整风肃纪”,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另外要坚持做警尽责,在“忠诚履职”上下功夫,要做到廉洁从警,要增强党性观念,公正文明执法。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民警应该以群众利益为本,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以信息引导为保障,完善预警处置机制,以畅通渠道为关键,拓宽群众表达范围,以规范执法为核心,提升执法公信力,以解决诉求为目标,增强处置工作成效。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塑造好形象,应该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可信的形象,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可亲的形象,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可敬的形象,深化警务工作改革关注好民生。

综合多种分析,在警民关系的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是阻碍警民关系和谐发展的障碍,那么对于这些障碍的产生,归纳起来,既有民警自身问题,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公安机关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思想上的模糊。有些民警对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二是方法上的不足导致了沟通上的障碍。新的社会形势下,群众的自我维权和保护意识、法律观念普遍增强,追求个人利益多,关注公众利益少,有些民警不善于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政策,不善于沟通联系和宣传渗透,缺乏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同时缺乏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处置应变能力,从而加深了相互间的隔阂。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原有的人际关系受到冲击,人情关系冷漠,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过高,少数媒体反向介入,制造难题。

这些都是产生警民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靳道广.《理论学习》2008年第一期山东警察学院

[2]廖正军.《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3版

篇5:警民关系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第六部分则把“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了公安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和谐的警民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成败。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警民关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当前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警民关系?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警民关系的内涵

在我国公安院校的教科书中,没有对警民关系的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根据公安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警民关系是人民公安机关在长期的打击犯罪,预防犯罪,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人民群众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至少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警民关系从法律上看是一种协作关系。我国宪法赋予公安机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同时,我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明确规定公民有作证的权利和义务,隐匿罪证和作伪证要负法律责任。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有义务同公安机关搞好协作,有义务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的行列中去,这种协作关系已经在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中充分运用。无论是抗日战争的锄奸运动,建国初期的肃反、镇反运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惩治犯罪、维护治安,都是在警民良好的协作关系中取得了公

安工作的伟大历史成就。

(二)警民关系从趋势上看是一种必然性的关系。犯罪是社会消极现象的综合反映,只要国家存在,犯罪就难以消灭。同样,只要犯罪存在,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协作关系必将客观地长期存在,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犯罪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控制犯罪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有效维护人民社会治安秩序是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是人心所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群众迫切要求提供安全保障的呼声尤为强烈。因此,从根本上看,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是职责所在,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社会治安工作则是愿望所在,两者

目标一致。

(三)警民关系从内容上看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人民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是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决定了人民警察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实践这一宗旨中树立公仆意识,在正确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时,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在人民群众中确

立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

二、当前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警民关系作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当前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信任感下降。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被盗案件,特别是自行车或摩托车被盗等侵财型案件,群众不愿意报案,原因是公安机关破案率太低;一些地方的群众见到了违法犯罪或是自身遭受不法分子的侵袭后,不是主动向公安机关控告、检举,而是积极向社会上的“黑老大”寻求“摆平”,或直接与不法分子“私了”;公安机关在侦察破案过程中,有的群众有情不报,见了民警就关

门,拒绝向公安机关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群众参与治安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公民“社会治安、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渐淡化,认为维护社会治安是警察的事,与己无关。对街头暴力,观望者、回避者增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者减少。在警察打

击犯罪和预防犯罪工作中,也是观望的多,挺身而出援助的少。

(三)群众对警察的非议责难增多。人们在街谈巷议中,对警察带有反感情绪,把“烂眼”作为警察的代名字。对少数警察的不良行为以偏盖全,无限夸大。警察在办案时围攻、谩骂、被袭的时有发生。民警在执法中一旦与群众个体发生冲突,围观者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指责民警。特别是当前刑事案件的高发势头没有得到

有效遏制,群众就片面地指责公安机关工作不利、方法不当,把这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

三、当前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警民关系。侦查破案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民群众评价人民警察的主要方面。然而,目前公安机关破案率普遍不高,破案率与社会治安状况、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此外,执法不公、不严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公安基层单位出于各种原因,对违法行为采取以罚代拘、以罚代教、以罚代刑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个别民警违法乱纪,在执法过程中

大办“金钱案”、“关系案”,以权谋私,致使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下降。

(二)自由裁量过大和专项行动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由于我国的《行政处罚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自由裁量过大,执法标准不仅在全省不统一,在同一市县也不统一。对同一违法行为,往往做出不同的裁决,导致了群众对警察执法的误解。如对“可以处15天以下行政拘留”的同一违法行为,有的处15天,有的处5天甚至3天。对“可以处200-2000元”的同一交通违法行为,有的罚200元,有的罚1000元甚至2000元。另外,公安机关内部专项整治行动过多,导致了执法的时紧时松。如对那些可拘可不拘、可罚可不罚的案件,在专项行动期间往往依法进行“上限”处罚,行动过后又降低标准,使群

众认为公安机关“法随令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

(三)片面夸大“让群众满意”的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警民关系。“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人民警察的立身之本,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根本要求。只有严格执法,把公安业务纳入法制轨道,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热情服务,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严格执法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让人民满意。但是我们部分公安机关甚至社会媒体片面夸大了“让群众满意”的服务职能,把公安机关变成了服务机关,结果由于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和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公安机关的服务不可能让群众十分满意,加上个别地区发案率高,治安不好,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就会双重失望!

(四)警力难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警民关系。西欧几个发达国家,警察的数量通常为250—300个居民中有一个警察,为公众提供服务是警察的主要职能,公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而在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般的警力配置为1000—2000个居民中仅有一个警察。由于警力缺乏,民警在履行日常繁重的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和职能后,对群众的救助就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甚至感到厌倦和反感,使警民关系显得紧张。此外,有些地方的党政部门往往不计后果,动辄越权行政滥用警力,使民警作出与自身职责毫不相干的事,诸如计划生育、惩地拆迁等,把民警推向各种社会矛盾的旋涡,伤害了部分群众的感

情。

(五)舆论导向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警民关系。时下一些新闻媒体和网络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闻效应”,不惜笔墨以危言耸听的文字对警务工作的负面事件进行恶性妙作,如2005年的“成都部分警察勾结小偷”、“交警该不该暗中执法”、“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福州警匪勾结案”,2006年的“山西候马市公安局公安殴打交警”等负面事件,均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中接连炸响。此举使群众感受较深的是干警违法违纪现象,却忽视了绝大多数民警任劳任怨,为社会安宁流血牺牲的现实,造成部分群众对

警察的认识存有偏差。

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既要发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又要抛弃“密切警民关系只不过是为群众做点好事”等一切已过时的不利于警民关系健康发展的陈规陋习和片面做法,把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涉及到公安机关的各个方面,乃至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执法,强化管理,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前提。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必然要求。维护公平正义的首要表现就是严格执法,强化管理。因为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如果治安不好,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人们群众就不会相信公安机关,依靠群众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作用。首先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及时收集各类不安定因素和苗头,及时加强妥善处置,切实预防各类群体性和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保障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为群众提供一

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二要强化治安管理,及时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努力遏制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护人们群众身心健康,以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要努力提高公安机关的侦察破案水平,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挽回损失。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看家本领,特别在当前社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公安机关更要快侦快破严重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要案件,尤其对欺压群众的地痞和流氓恶势力要坚决铲除,使公安机关真正成为群众撑腰、伸张正义的“保护伞”,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依赖和信任度。四要公正执法。群众最不能理解、最看不惯的就是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因此,公安机关要本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端正执法思想,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实行警务公开,透明执法过程,公开执法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此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最大限度的取

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信赖和支持。

(二)树立宗旨观念,强化服务,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方法。古语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已充分证明,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公安机关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履行宗旨观念如何,直接体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全体人民警察一要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作人民警察的天职,以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为标准,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特别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为群众排扰解难,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保护者。二要加强窗口建设,要改进接待群众的方式,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绩。三要大力加强以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系统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加强社会面巡逻力度,成立以公安110为主导的政府为

民服务公众的紧急救援体系,真正做到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

(三)加强正面宣传,校正社会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渠道。公安机关应积极搞好正面宣传,把人民警察英勇献身、秉公执法、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人和事宣传出去,扭转那种公安机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不客观、不公正的被动局面,既使人民警察良好的警德风貌得以弘扬,又使那些偏激的非议能够被以正视听。同时,让群众认识、体会到警察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是人不是神,也有缺点,以此来沟通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警的信任、了解与合作,从而结成新型的警民鱼水关系。

(四)慎用警力,建立健全警务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保障。随着当前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民警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警力运转上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进行。要慎用警力,建立健全警务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民警减负,杜绝参与非警务活动,不做份外之事,把群众工作限定

篇6: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中的任务之一,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世情、国情、社情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安部提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求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篇7:和谐警民关系1

认真部署,层层动员。

我所对开展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大”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会上提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大”活动是公安机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群众新期待和新要求的重大举措。全所民警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这次爱民实践活动中;要亲力亲为,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带头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大”活动中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保平安、保稳定、促和谐、促发展。

走近群众,共建和谐。

我所统一部署,采取入户走访的形式,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并对辖区重点人员及家属进行了走访,充分了解了社情民意,对稳定辖区秩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大投入,深入宣传。

篇8:和谐社会中警民关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和谐、公平正义、优质服务水平的期待更加强烈, 对公安机关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增强, 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为了维护稳定, 公安机关经常处在社会矛盾的最前沿, 执法活动出现任何一点偏差或失误, 都容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从而降低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公安队伍的声誉, 损害警民关系, 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执法环境中, 加强警民关系建设,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对保障公安机关履行好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

2 构建和谐社会中警民关系

人民警察是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中坚力量,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人民警察的能力和素质是评估我国公安队伍现状的重要标准, 人民警察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衡量我国社会治安秩序的一个重要尺度。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警察的积极性, 对于适应新时期复杂、艰巨的形势和任务, 经受严峻的煅炼和考验, 保持和发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保持和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本色, 为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智慧和力量, 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钢铁劲旅,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 加强警察信访工作提高社会认可度。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各级警察组织密切联系群众, 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警察组织依靠群众加强治安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 优化警察组织形象, 促进警察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好坏, 是一个警察组织运行状况、执法水平、队伍素质、民警作风和治安情况的综合反映。可见,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 它不但与警察公共关系具有客体要素的相一致性, 其工作的对象即公众包括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而且具有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是警察组织以公众为对象,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以塑造组织形象为目标, 以传播沟通为手段, 以警察组织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双向均衡为原则, 以依法办事、诚实守信为基本信条与公众联系沟通, 促进良性互动, 谋求公众理解支持的活动。首先,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体察民情民意的“寒暑表”, 具有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的职能。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从诸多方面采集了公众对警察组织形象、警察组织行为、警察个体行为评价反映和态度意见等信息, 及时监测了影响警察组织目标实现的公众情况和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次,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发挥政策的“调节器”, 具有协调咨询、参与决策的职能。加强调查研究, 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是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警察组织的信访部门在行使直接调查处理信访问题, 向下级机关交办信访问题并进行督促检查, 向有关业务单位转办、督办和要求协办信访问题, 纠正下级机关对信访问题不恰当的处理等四项职权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第三,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发扬民主的重要“窗口”, 是警察组织联系其他社会组织、公众的桥梁, 具有传播职能和形象塑造职能。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这种窗口和桥梁作用, 把警察组织与社会公众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在警察公共关系中, 就是一种通过传播沟通影响公众的活动。它在广泛收集公众对警察组织评价等各种信息的同时, 也把警察组织的各方面有关信息传播给相关公众, 使公众更好地了解警察组织, 实现了相互沟通、释疑解惑、彼此了解。第四,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具有危机管理职能。产生警察组织的信访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是警察组织或警察成员素质低下, 执法执纪不公, 越权行政, 有的甚至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极易造成警察公共关系的危机, 破坏警察组织形象建设, 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任其发展, 势必造成警民关系恶化, 危害社会政治稳定的后果。因此, 警察组织的信访部门在协调、组织、参与此类信访问题的调查处理, 也是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预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 而且当这种危机发生时也可以为组织领导果断应对处理危机作好参谋。

2.2 调动和发挥民警认真工作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 由政治、经济体制所形成的空洞说教养成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观念, 把客观因素转化为主观能动性, 变成自觉的积极行为, 除了消除长期以来理论上的困惑、突破思想上的误区和顾虑外, 还要求增强和树立新形势下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 以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同时, 更要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提高自身素质,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召人、鼓舞人, 尽量避免新旧观念带来的冲击和摩擦, 避免用简单的物质刺激和行政干预来沟通和调解人际关系, 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 向群众做通俗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工作, 引导人们在公正、公平、公开的生存环境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力争做到人民警察在心理素质的调整与适应, 自觉地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积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

信息是公安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 信息的通畅直接关系到工作开展顺利与否, 因此在当前信息爆发的时代, 我们要掌握收集信息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以全面精确的信息为指导, 开展工作, 从而取得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信息收集方法上,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和网络, 更快更好更精确的收集和传递信息。作为群众, 对有关的信息有一定的知情权, 而公安机关则应当及时将有关的信息予以发布, 使更多的群众知道, 并及时做好有关的防范工作, 同时, 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也许在我们遇到瓶颈问题时, 群众会为我们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以此我们要积极拓展信息渠道, 并畅通信息渠道, 使公安机关和广大群众在信息传递收集工作上取得双赢的良好局面。

2.4 加强民警联系群众工作基本功。

作为民警, 要练好联系群众的基本功, 首先我们要象从海绵里挤水一样, 在繁忙的接处警和日常工作中挤出时间来, 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 走访群众。深入群众要有明确的走访目的, 对走访对象做好初步的了解, 选择好谈话的方式和内容, 尽量避免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 切忌不要班门弄斧, 弄巧成拙, 对单位的走访要熟悉单位的基本情况, 提出做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要点, 争取对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帮助。其次, 我们要练好改善群众之间人际关系的基本功, 以农村社区警务室为依托, 协助村 (社区) 组织居民共同承担日常公共事务, 促成居民心理上形成亲近感, 协助基层调解组织做好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 及时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 协调好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与周围村 (社区) 的关系。再次要练好为民服务的基本功, 要设法解决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问题, 不满意的突出问题, 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其次要细化便民措施, 通过上法制课、发放警民联系卡等方式增进警民感情, 密切警民关系;第四要方便群众, 通过上门服务, 预约服务等措施, 方便群众办事, 适时进行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张建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切入点[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

[2]靳道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理论学习, 2008, (01) .

[3]钟武耀.略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1) .

[4]吴金彪.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9, (04) .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反思下一篇:策划书的字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