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转型升级扭转经济命运结局难预测

2024-07-03

深圳转型升级扭转经济命运结局难预测(通用2篇)

篇1:深圳转型升级扭转经济命运结局难预测

深圳转型升级扭转经济命运结局难预测

产业转型

深圳GDP的一点动静,总是能扯动很多人的神经。高速发展二三十年后,当土地越来越少,劳动力、优惠政策等优势逐渐消失后,“被赶超”似乎已成为宿命。从前些年的深圳苏州之争,再到如今的津渝深一较高下,莫不如是。

习惯了挺立潮头的深圳显然不甘于这种宿命,转型升级被视为扭转命运的良方。只是,经济数据的反复,甚至一次次的探底,让这场自我救赎的转型努力陷入迷雾之中,是后续乏力泥足深陷,还是触底反弹纵身一跃,貌似还无法预测。

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1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增速有明显的加快。但是服装、家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合计出口134.3亿美元,下降13.6%.酷派之路

“所有的厂都把工业用地搞成写字楼甚至商业用途出租,就没人去搞创新了。”

位于深圳高新园区的酷派信息港,是宇龙通信的总部。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企业,酷派手机是其主打产品,公司拥有行业内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手机应用技术,是深圳市重点扶持的通信企业。

2011年,以该公司为主体的母公司中国无线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虽然3G智能手机收入达73.4亿港元,同比增长八成,净利润同比下跌43.5%,仅2.71亿港元,但“其他收入及盈利”达到3.2亿港元,比上年增加近50%.公司称此收益来源于外汇、利息及租金收入。

主业持续承压,但宇龙在近年来的土地运作上堪称成功。深圳的酷派信息港用地面积3.3万平方米,但其中酷派仅占用部分,其余则出租给中广核及其它公司使用。业内估计公司目前主要靠各地土地重估增值及租金收入维持财报的盈利。

尽管如此,宇龙仍觉不够。今年3月中旬,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推出《2012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二批计划》(草案),囊括了13个项目。其中包括酷派信息港申报的拆除重建。深圳房地产专家尹香武表示,酷派信息港2008年才建成,如今就要拆除重建,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办公出租业务。据他了解,拆建后容积率将提升到目前的3倍。“酷派是不是不准备做手机,要改行当收租公司了?!”尹香武提出质疑。

在尹香武看来,深圳一些民营高科技公司初期成长快,创新能力强,但做大后引起政府关注,通过土地等环节给予利益补贴,结果由于好处不断,反而失去创新动力。不少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涉足了地产业务。“政府是在谋害企业!所有的厂都把工业用地搞成写字楼甚至商业用途出租,就没人去搞创新了。”尹香武说。

转型之迫

“规定年底来料加工企业要转型为法人企业,时间已剩下不多。”

主业沉沦,寄望于地产收益,酷派现象,实际已成为深圳当前转型中有较普遍代表性的现象。不过,即便转型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条路却再难以回头,唯有向前。

4月20日,深圳迎来了一场豪雨。窗外雷声隆隆,坐在办公室里的陈兴荣心里也不平静。作为深圳市加工贸易企业协会转型升级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兴荣为深圳几千家未转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担忧。“政府规定年底来料加工企业要转型为法人企业,时间已经剩下不多。”

陈兴荣的担忧,也是整座城市的忧虑。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1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增速有明显的加快。但是服装、家具、鞋类、纺织、玩具、箱包、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合计出口134.3亿美元,下降13.6%.这预示着未来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

“制造业增长难以为继的信号已经很明显,又没有地,综合成本又高,再指望工业大项目来稳固工业增长,已经很难。”知名深圳问题研究人士金心异认为,外迁有可能在这两年达到高潮,对深圳经济无疑是不小的冲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转型是被迫进行的。

毫无疑问不转不行,同样没有疑问的是:转又谈何容易。

一位在龙岗办厂的港商告诉南都记者,他的企业属于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按照规定,到年底的话,如果不转型,《对外来料加工特准营业证》一到期,企业就要关门走人,“可是企业本身有限制,也不是说转就能转。”

事实上,转型成功的企业也有。以小家电制造商“艾美特”为例,本来只是帮日本企业做贴牌,但它在接订单生存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研发团队,研发新的产品、技术、专利,又组建了新的销售团队,把整个国内市场都盘活了。

然而,成功的并没有成为大多数。“一直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都不知道在哪里,转型升级拓展内销市场,既无资金,也无人才。”上述提到的港商感叹道:转型就像是隔了一堵墙一般难以触摸。

根据统计,目前深圳塑胶、金属制品、印刷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0多个行业中的3500家加工贸易企业尚待转型升级。而按照官方预期目标,今年底前要完成这些企业的不停产转型。

空心之忧

“所以我们不是产业空心化,我们是什么都没有了,确切地说叫产业空无化。”

近些年,随着制造企业在转型中迁离,深圳的转型之路被认为类似香港,是否会同香港一样出现产业空心化的担忧也甚嚣尘上,有人称之为“类香港化”。

4月下旬,南山区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南山相关部门已预警: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有外迁趋势,南山产业空心化的可能性在增大。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南山,尚且有这样的担忧,更遑论宝安、龙岗这些工业制造业的重镇。

此外,即便是类香港化,在金心异看来,给城市带来的困境也不会像香港那么明显。产业搬走了,工人也跟着走了,没有给城市留下很大包袱。

和金心异一样,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也不担心深圳出现类香港化,但是他的结论却是,还不如类香港化,因为现在可能更糟糕。

丁力说,今天深圳及珠三角制造业搬迁的核心区别是,工厂搬走了,总部也没有留。“所以我们不是产业空心化,我们是什么都没有了,确切地说叫产业空无化。”丁力说,当前深圳及珠三角面临的境地,实际比香港当年更悲催。

“新”光乱眼

“如果是一窝蜂上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最末端的产业,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一方面,传统的制造业在改变面貌。另一方面,新的产业正在成为全国各地的产业“新宠”。深圳也不例外,6大战略新兴产业实施2年来,正在被视为是未来经济的新生力量。

从2008年开始,深圳就部署统筹安排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增速均高于深圳G D P增速两倍以上。按照计划,到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总规模要突破2万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不少观点认为,新兴产业如今已成为本轮深圳产业转型的“押宝”所在,代表了官方对本轮转型目标及方向的理解。

不过,美好愿景的背后,不能掩盖现实的迷茫。

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认为,目前深圳的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不大,企业普遍规模小,成本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显现出来,只能说有培育的可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则认为,深圳的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前期阶段。

“深圳新兴产业选取的方向,都是力图掌握核心知识产权,通过研发形成产业链,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深圳能够提供足够研发力量和条件?”金心异担忧的是,深圳虽然在专利方面全国领先,但核心专利却很少,很多新兴产业的技术瓶颈没有解决,而且看不到解决的实力,“如果是一窝蜂上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最末端的产业,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在新兴产业大热之后,全国很多地方一哄而上上马新兴产业也遭到大量批评。

“抓准了才能事半功倍。”丁力说,从现在包括深圳在内的地方政府来看,很多抓新兴产业都没有抓准,没有找到支撑当地发展的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底是什么,这儿问题不解决,一哄而上只能是最后死得很惨。

袁易明也表示,目前政府要做的是尽力扶持,但不能走到市场的前面,始终要让市场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力量,“到了一定时候,政府还要学会放手、断奶。”

谁来主导?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产业的事情,变成政府的事情,企业成了配角。”

在深圳的历史上,这已是第三次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尽管有了前两次成功且华丽的转型经验,这一次的转型却仍显得前途难卜,凶险万分。

在金心异看来,这一轮转型,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由工业变更为服务业,或者更准确地说,由“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为“高增值产业”。

对于这一轮转型的愿景,金心异的判断是:由于本轮转型并不伴随着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基本上将在关内进行,原特区内和宝安中心区、龙岗中心城区、大鹏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将在第三产业领域高歌猛进,但特区外的主旋律仍是制造业的整体提高,帮助深圳完成工业化进程。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产业的事情,变成政府的事情,企业成了配角,政府点到哪里,企业打到哪里,企业完全是在落实领导意志。”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由于政府更关注的是G D P,是经济数据,难免会操之过急,违背市场规律,最后就导致政府一呼百应,出了问题还是得企业自己埋单的局面。

近几年,国内光伏产业、LED产业相继出现泡沫,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规律对决后的尴尬处境。

对于深圳这样传统优势尽失,要依赖自身创新的城市,在丁力看来,政府主导模式可能就难以奏效,反而成为阻碍。

在深圳官方,曾多次强调在产业发展中不做运动员和裁判员,只做场地维护员,在几种角色中如何拿捏并非易事。

而从近一两年政府的态度中,可以看到在这轮转型升级中,政府的“强势”。2011年底召开的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大会上,深圳通过转型升级的“1+4”文件,提出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未来五年,深圳将有序转移1万家低端制造型企业,其中,4000家将转移到深汕合作区去,另外的5500家则转移到广东省的其他区,形成总部、研发在深圳,其他的制造、生产环节在外地的格局。

在会议后,很多企业解读为这是政府在对产业转型认知态度上的一个转折:以往是政府引导,企业自行经营;现在政府干脆采取措施让企业转移,在态度、举措上都要强硬许多。

无论是经济数据急剧下滑的短期恐惧,抑或是产业空心化的长远忧虑,转型之脚步一旦迈出,似乎已退无可退。就像是一场涅槃,是致命重创,还是新生,结局都令人期待,却让人看不清楚。

乐观者大有人在。“深圳转型能否成功,甚至能决定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路径!”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新一轮转型会成功,虽然目前来看,经济在下滑,但这正是代表了一种新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低速的发展开始,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力量。

■专家点评

转型到现代城市治理模式是关键

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表面上看是产业转型,其实不然。服务型经济和工业经济对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政府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本轮产业转型,事实上牵涉到的是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服务型经济的要求。

服务型经济要求有高效的政府运行,完善的法治环境等,而从现阶段深圳的城市治理水平来说,还无法为这种转型提供条件,甚至说,对转型的制约还有很多。

是否具备一个现代的治理模式,将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深圳能率先转型到现代城市治理模式,哪怕短时间G D P落后,长期则可立于不败之地。

篇2:深圳转型升级扭转经济命运结局难预测

(一) 财政的配置资源职能

西方财政的主要职能是公共资源配置, 生产性配置比重相对较小, 并且以间接配置为主。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财政的直接性生产支出仍然占重要地位, 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所占份额很大。

(二)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西方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体现了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纯”公共财政的调控性。中国财政的职能包括生产性和公共性配置职能, 其中生产性职能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 财政投资和经济建设支出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投资一般是指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公共设施资本, 其形成的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财政投资一般具有典型的外部正效应, 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直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财政投资也有一些特殊领域, 如教育与科技投资, 其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源泉。财政投资是实现国家政策意图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这是银行信贷资金所不能代替的。

(四) 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 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众利益而建立的财政运行机制,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制度保证。公共财政政策和收支安排是社会公众意图的真实体现, 具有最普遍的代表性, 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真正体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二、推动深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随着近年来深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财政政策也需要及时调整, 逐步强化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构建循环型和节约型的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模式,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 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财政政策主动转型

首先, 经济转型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财政政策不仅要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 而且还要承担支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一要继续完善和创新财政政策实现方式, 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运作机制和政策功能, 改善并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和实施效果;二要建立灵活有效的财政政策运行机制, 缩短决策时滞, 增强政策的适应性。

其次, 财政应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让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 财政调控发挥引导作用和补充作用, 有效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互补和有机结合。

再次, 财政应逐步从应急性的、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要目的、较为单一的目标选择中淡出, 逐步转向以构建经济内生增长的长效机制为主、兼顾解决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政策方面, 政策重点应进一步集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上。要注重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实施, 推进经济内生增长, 提高微观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经济和财政可持续发展。要逐步减少政府直接投资规模, 注重启动民间投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最后, 经济增长与发展需要财政支持, 但财政支持也要充分考虑财政本身的承受能力。财政在支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应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防范和化解各种财政风险, 建立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

(二) 壮大财政实力, 夯实财政宏观调控基础

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一个城市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 是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要做大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这块“蛋糕”, 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只有“蛋糕”做大了, 财政政策的实施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效率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才有根本保障。

一是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系。要继续发挥主体税种的主导作用。继续完善增值税和所得税制度, 增强其“双主体”税种的地位, 提高其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和巩固财政收入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 适时开征燃油税、物业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新税种;加强国有资产 (资本) 收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着力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逐步将非税收入全部上缴国库。

二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纳税人自行申报、税务机关重点稽查的新型征管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加大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集中力量定期开展税收专项整治。

(三)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民生产业支持力度

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对国家建设的保障力度。一方面, 保证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 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 要控制公用经费中的浪费现象, 继续探索推进会议费、招待费和公车费等重要支出项目管理的改革。二是保障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财政投资应以公益性和基础性投资项目为重点, 将财政资金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努力保障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和项目支出的需要。三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要全面推向市场, 停止财政经费供给;对具有经营性、公益性双重性质事业单位, 逐步减拨经费;对公益性事业支出, 要加大支持力度。

2. 加大财政经济建设力度。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要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 要调整财政投资中基建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 在投资项目安排上, 应坚持“先技改后新建”原则, 集中资金扶持和发展优势产业。二是适度增加和整合经济建设支出, 规范分配方式和方法。集中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 对需要支持省级的经济建设支出实行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三是整合政府公共资源, 规范部门的财权与事权。清理和整合各项经济建设专款, 对经济建设专款进行合理分类和归并。四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 重点研究挖掘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向和投量, 要逐步退出传统型、竞争性领域, 转向支持市场风险大、企业不愿意投资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3. 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经济平衡发展, 提高区域协调能力。

财政应针对特区内外各地资源条件和发展特征, 实施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战略,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结构, 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 达到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 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建设,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是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加大对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 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保障体系。二是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 鼓励企业对节能研发的投入和技术创新, 研究开征能源税等新税种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三是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产品, 财政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补助。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引导居民理性消费。扩大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和环保产品的范围和规模。

2. 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财政政策引导, 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推行“清洁生产”模式,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复循环, 达到“最优生产, 最适消费, 最少废弃”的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深圳市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 为调整财政政策取向,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要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 加大财政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 建立有利调节不同社会人群和特区内外地区等差距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个人工资福利和所得税、住房公积金补贴等收入分配改革, 增加劳动力市场、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再就业资金投入, 落实就业、再就业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各项优惠政策, 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支持科技教育扶贫。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依托、城乡一体化、“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救助制度。此外, 继续支持燃气、消防等安全技术改造, 提高安全生产和生活状况。增加社会预警经费投入,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自然灾难、公共疫情等突发事件应对的基金监管、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制度。

摘要: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上涉国计、下及民生”,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时调整财政政策, 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 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促进优势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转型开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完善财政宏观调控,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 新华网2012年3月18日.

[2]廖晓军.财税改革纵论—财税改革论文及调研报告文集 (2011)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张少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王保安.转型经济与财政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古风句子霸气下一篇:备战高考励志三分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