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

2024-05-17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共6篇)

篇1: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背景是()

A、为了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做准备D、为“求同存异”方针提供基础

3.《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古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之所以说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维护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公民权

5.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

A.使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D.使中美两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6.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和革命后,往往通过制定法律来确保革命的成果、建设新的社会和调节社会矛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制定《权利法案》的意义是()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C.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

7.甲午战后的“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权力的手段不同

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

10.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11.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深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指()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1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延用习惯法B.制定成文法

C.颁布《十二铜表法》D.制定万民法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1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宗法制度B.古代地名C.西周分封D.汉初封国

1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主义中央集权制

18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19.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长期存在的根源是()

A.殖民主义的影响B.第三世界的落后

C.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D.联合国的无能为力

20当前我国对世界形势的基本观点是

A.战争危险在加剧B.世界局势总体趋缓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化解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2.《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30年来的实践表明,中美双方要维护和发展两国的正常关系,必须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③合力操纵国际反恐大局④共同解决台湾统一问题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4.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是()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5.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根本含义是()

A.不与别的国家结成任何的联盟B.不参与国际上的任何事务

C.不与大国结盟D.处理国际事务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26.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内在上的一致性是()

①继续反对霸权主义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7.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B.收复失地C.壮大人民革命力量D.开辟新的战场

2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

29.《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君主-政体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30.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1):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2)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3)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4)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1)(2)B(1)(3)C(2)(4)D(3)(4)

第2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军机处有何特点?

32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1914-19间,-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了统治-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历称为“二月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同时,-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如何?

34.阅读下列材料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是“十四年抗战”说。大陆学者李君如认为,坚持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问题:

(1)“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6------------1011-----------15

DADAACABBBDADCC

16---------------------2526-----------30

CACABDDABDBDCAB

.二材料解析题

31(1)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32.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2)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永远不会称霸。

(3)为粉碎帝国主义破坏亚非会议的阴谋和缓和与会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谋求发展。作用是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33.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人民关心的基本问题:和平、土地、面包没有得到解决。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4.

(1)1937年七七事变为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2分)

(2)①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中共就积极投入抗战;相反,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围剿中共红军;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③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主动与国民政府实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抗战新局面;④中共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方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侵华武装,配合与支持正面战场的抗战;⑤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开展了如“百团大战”等抗日武装斗争,消灭了大量日伪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⑥-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队开展大规模-直至夺取抗战胜利。

(3)①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②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篇2: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

(本部分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

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广建诸侯藩国B.区分血缘亲疏

C.保证法律执行D.巩固分封秩序

4.下列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统一是建立的前提B.奉行皇权至上原则

C.地方上实行郡县制D.延续了贵族分封制

5.“夏、商、周、汉封建(封建在这里的含义是‘封邦建国’)而延(长久),秦(朝)郡邑而促(短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

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没有指出秦的-

6.“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分封制B.皇帝制

C.察举制D.郡县制

7.公元前1,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封国的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10.明初在加强君主-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

11.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的强化

12.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A.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D.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商品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15.早在1951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④标志着封建-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6.马克思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英-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17.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峰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它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1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革命精神不彻底

1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有①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③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④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0.李大钊曾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21.《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B.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C.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2.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同盟会C.光复会D.共进会

23.1912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B.完全与美国一样的政治制度

C.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这是为了

A.体现三民主义原则B.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维护共和制度D.建立中华民国

25.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B.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C.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D.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B.拒绝张杨兵谏

C.组织徐州会战D.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

27.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28.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9.“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

3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是中共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1.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对两个战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不同B.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

C.两个战场的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32.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情绪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

3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面对其表述正确的是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5.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是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36.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37.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8.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中共八大召开

39.下列关于1954年一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共同纲领不再代替宪法

D.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40.导致-的主要根源是

A.错误地批判了吴晗的《海瑞罢官》B.党内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指导

C.“两个凡是”理论的影响D.--集团的形成

4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1954年一届-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D.1982年全国-

42.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3.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共产党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44.我国之所以能运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英葡国家力量的削弱B.综合国力的提高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

45.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B.x藏和平解放C.澳门回归祖国D.香港回归祖国

46.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

47.被称为“人类历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48.1971年,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知了第26届联大,在这次会议上,乔冠华开怀大笑,西方记者把乔冠华的笑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

A.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成功

D.中国促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会晤

4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D.中越关系走向缓和

50.20世纪80年代,中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有:①中国领导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③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④世界形势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第Ⅱ部分能力提升部分

(本部分12题,其中51-60题共1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61-62题为问答题,共30分;本部分总分50分。)

51.下列各项对王位世袭制取代民主禅让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历史倒退B.它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是一种历史进步

C.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它与私有制经济相适应

5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握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依据是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54.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55.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56.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57.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中国几千处来农民战争达到峰

C.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58.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

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团结,共同对外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5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

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

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60.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①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1.(14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完整的政治体制,体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文明。围绕这一主题,回答一下问题:

(1)先秦时期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制度?(4分)

(2)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它由哪几部分组成?(3分)

(3)中国从秦朝开始建立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利弊?(4分)

(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由那几个部分构成?(3分)

62.(16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正常的发展被外国侵略者打断,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第一次外来侵略,其中签署的《南京条约》有哪些内容?(4分)这场战争对中国影响如何?(1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1分)请说明理由(4分)

(3)解放战争以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其历史意义有哪些?(6分)

【答案】

AADDCDCBAADBBDDDCCDDCBACCADBCABCAABCDCCBBBCBCABBBA

ADBBACCCBB

61.

(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每点1分)

(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每点1分)

(3)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文明传承等

(答出1点给1分,满分2分)

弊:决策带有随意性、官僚机构膨胀、影响行政效率、易滋生-等

(答出1点给1分,满分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每点1分,共3分。)

62.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5个沿海城市、英国进出口货物的税额,中国需与英国商定。(4分)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

(2)成(1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2点给4分)

败(1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革命成果为袁世凯篡夺。(答出2点给4分)

篇3:怎样学好高一历史

一、只有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学生才能与时俱进

从高一到高三, 一轮新课程实施已经结束。作为刚从高三下来的老师来讲, 在已经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我认为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把高考信息传递给学生, 老师的观念变了, 学生也会受老师的影响逐渐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尤其是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没有任何高考的意识, 甚至有些学生在经历了中考艰苦的洗礼后, 自认为在高一可以潇洒走一回放松自己了。在学生处于这种思想状态下的时候, 老师就是灯塔, 就是引领学生思想的领袖。一声轻轻的高考呼唤, 就可以将迷茫的孩子带出困境, 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和奋斗的目标。所以, 只有老师与时俱进, 学生才能与时俱进。

二、狠抓课程标准, 熟知高考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 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 由师生共同确立的, 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 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 我们接触到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所不同。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 可删、可补、可改, 确定生动、活泼, 合情合理, 切实可行, 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 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以必修一第一课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首先, 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发展情况, 因为不是内容标准的基本要求, 不必重点展开,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重点讲清夏的建立并始创王位世袭制以及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职即可, 之后由老师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说明,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西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为阐述分封制和宗法制作好铺垫。其次, 重点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基本内容。师生通过阅读教材的图文信息, 概括、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影响, 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 家国一体。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三年下来能力怎会不高?

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比较概括, 给教师们教学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渠道地学习历史, 在课堂上学、在阅读中学、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且更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 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浑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三、练习、试题的设计和讲评试题的方法要和高考接轨

篇4: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

1.美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长期以来与世隔绝,把它与世界联系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哥伦布远航B.麦哲伦环球航行

C.达·伽马远航D.迪亚士远航

2.有关《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其颁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C.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性

D.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它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地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于下列哪个图示的发明()

5.新航路开辟后,在连续300多年的“三角贸易”中,遭受灾难最深重的地区是()

A.欧洲B.亚洲C.美洲D.非洲

6.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由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B.这次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

C.在改革中,农奴获得解放的时候可以无偿地获得一块土地

D.它加快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31年,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重期间,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A.瓦特B.法拉第C.爱迪生D.爱因斯坦

8.下列史实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是()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B.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9.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而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有()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法国大革命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在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准确的是()

A.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

B.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C.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1.下表反映的是1928—1937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排位情况。据此判断,该国是()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条约》

13.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或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冷战”局面开始形成

B.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经济危机破坏严重

14.下列哪些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扩大()

①德国突袭波兰②苏德战争爆发③太平洋战争爆发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5.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同的是()

A.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B.建立了区域合作

C.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D.美国的经济援助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非洲,其中有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

A.1952年B.1959年C.1960年D.1990年

17.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8.右侧漫画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下列各项与这一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9.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演变过程,这三种格局的相同点有()

①合作与对抗并存②大国作用举足轻重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④在世界大战后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亚太经济体应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endprint

A.平等、包容、协作、互信的亚太伙伴关系

B.互利、安全、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C.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D.民主、互谅、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12分)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去,但它留给世界的伤痛和教训永远存在。让我们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吧!

(1)材料一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什么特点?(2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面对法西斯的肆虐,世界人民走向了联合,1942年1月1日建立了共同抗敌的组织。此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向反法西斯一方转折直至走向胜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材料二中共同抗敌的组织指什么?(1分)请举出各国通力合作的典型事例。(两例即可,2分)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材料二认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的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

材料四二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瘫痪,法国居民每天仅配给200克面包,联邦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条香烟。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战争有何危害?(2分)为此,你有何感想?(1分)

22.(14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我们沿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1)“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其中发现美洲的欧洲航海家是谁?(1分)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使整个世界日益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2)列举三次科技革命中,促进“地球村”形成的成果各一例。(3分)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3)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三中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相同因素是什么?(1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五

(5)材料五中的四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请你说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怎样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2分)

23.(16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以来共同追寻的目标。历史上合作事例有很多,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合作”主题的探究任务。

【正面印证】

(1)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国家间的合作能够化解危机和灾难。请以二战中的典型史实加以说明。(要从史实及其作用两方面作答,2分)

(2)战后的西欧在政治、经济上密切合作,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措施是什么?(2分)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3)1991年,我国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此后一直积极参与该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2001年和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该组织会议。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反面对比】

(4)写出图一示意的两个组织名称。(2分)两个示意图反映的信息分别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分)

【感悟启示】

(5)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想和启示?(2分)

24.(18分)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大国的崛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小明同学选取了以下素材对美国和日本进行了综合比较探究,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美国崛起】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三1930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冷落,失业人数猛增:1930年达420万;1931年攀升近一倍;到1933年,竟然有1500万~1700万工人失业。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穷人的生活更加拮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分别指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分)它们分别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材料二表明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的现象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1分)面对危机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它对美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日本腾飞】

材料四“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endprint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

材料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每年将全部财政的20%以上投入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日本产品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4)材料四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1分)“弃旧图新”指该国实行了什么措施?(1分)该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5)材料五和材料六说明了什么?(1分)

【综合探究】

(6)通过以上探究,你发现美日崛起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2分)这对我国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A2.B3.C4.B5.D6.C7.C8.A9.C10.A11.C12.A13.D14.D15.B16.C17.A18.D19.A20.C

二、21.(1)范围广、破坏性大。(2分)影响: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分)事例:诺曼底登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等。(2分)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原因: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1分)

(3)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的困苦。(2分)感想:战争危害巨大;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新航路的开辟。(1分)哥伦布。(1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汽船。(任举一例即可,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任举一例即可,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动电话、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任举一例即可,1分)

(3)生产力的推动,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推动。(2分)相同因素: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分)

(4)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2分)

(5)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分)应对: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分)

23.(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或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国东西受到夹击。)(2分)

(2)成立了欧共体,后来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2分)作用:促进了欧共体(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2分)

(3)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扩大了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对世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4分)

(4)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2分)图一后果: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图二:德、意、日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二战的阴云逼近各国人民。(2分)

(5)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反之阻碍各自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国家间要加强合作,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学生要树立正当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正当合作;等等。(2分)

24.(1)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国内战)。(2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1分)措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意义: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改善、巩固和发展。(2分)

(4)日本。(1分)实行了明治维新。(1分)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2分)

(5)说明了日本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的腾飞。(1分)

篇5: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8.《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9.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引起 B.2011年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日本地震海啸灾区实施救援 C.2010年11月11日,胡锦涛出席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

D.2010年9月9日至25日,中国参加“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联合反恐军演

15.“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 A.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B.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D.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16.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17.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18.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9.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 A.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C.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D.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

20.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21.《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新政治制度”是指

A.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B.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

C.工农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2010年11月7日,俄罗斯民众自发地走上街头庆祝十月革命胜利93周年和1941年红场阅兵69周年。1917年俄国的工人和士兵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发动了武装起义。材料中的工人和士兵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土地”与“和平”

23.《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文中所指的 “文明”行为是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参加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C.成立欧洲共同体

D.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4.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 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25.俄罗斯总理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普京的“遗憾”主要指()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篇6: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知识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上一篇:开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下一篇:青年大学第十季第十一期题目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