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2024-05-24

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精选8篇)

篇1: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中学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冲击力。作为新时期中学找找看教师如何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课改要求,让学生真正走进政治课,领悟人生真谛,从而实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完成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课题教学;新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探索一条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新的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要吃透新教材,体会新课标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政治课教学气氛

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表现,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优良的风采,一种教师独特的成熟心态。有教师微笑的课堂,学生的心情就非常舒畅,就会产生快乐的心情,就能更积极主动、更高效地参加学习,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上课时如果教师情绪不好或一脸严肃,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产生惊慌不安的情绪,如此课堂氛围,大家都会精疲力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建构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要做个乐观的人,做个宽以待人、讲究民主的人;要忘记教师的权威尊严,与学生平起平坐;要善于理解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心声,善于同学生沟通,善于替学生着想,善于赏识学生。同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激情的政治课教学才是快乐的教学。教师只要创设出良好的政治课教学情境,必然会受到学生的认可,使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得到提高。

二、针对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或练习。第一层次的一般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知识点。目的是过好“教材关”,要求人人都会。第二层次的主要是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或练习。第三层次的要重点体现思考性、开放性、创新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让优生进行思考、练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政治不会产生过大的压力,所有学生的潜力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提高,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自信心。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让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目标都不可能在书面考试中得到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等于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观念;对知识的应用不意味着在考试时能够完满地解答试题,而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对于中学政治教育来说,传统的单纯书面考查方式在评价教学效率方面无疑是片面的,甚至是主次颠倒的。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和家庭的评价也是中学政治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讲比中考、高考的评价更为重要。因为,社会和家庭的评价,所依据的不是学生对道德教条的掌握,而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加入某些评价因素无疑是有意义的探索。校内的各种集体活动如团组织生活、运动会、演讲比赛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辅助形式。教师利用学校开运动会的机会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通过对学生表现的不同进行表扬和批评,也会起到评价的作用。

四、营造教学氛围,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一潭死水。在学生眼里,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比较严肃而又枯燥的课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真理、完善道德,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同志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讲课过程中,只要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就会入情、抒情。因此,师生要共同围绕重点、难点、热点和考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对核心问题详细讲,对难点问题分层议,对热点问题适时评,对一般问题简要分析,适当引入妙趣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成语等,积极创设一种朝气蓬勃、开心愉快的教学情境。

五、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品课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去。教师要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学习法律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亲人上同一堂法律知识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本领。

总之,在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只有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敢于突破陈规、打破思维定式,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建构学生成长所需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高克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艺术导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2: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河南安阳汤阴县古贤二中 王文君

一、正确理解、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探究教学首先碰到的是如何选择探究内容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于采用探究教学形式。有些内容,如什么是“法律”?什么是“三个代表”?这些体现概念、名称、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进行探究,而采用接受、阅读等方式就能较好掌握。而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准备情况或学习资源、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宜进行探究教学。例如同是对“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选择“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在初中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开展探究是十分困难的;而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般是可以进行探究的。为此,实施探究教学首先应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当、能引起兴趣、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价值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励学生的探究活动,以达到探究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将探究教学异化为“满堂探”、“随便探”,造成内容和形式的脱离。

二、联系实际、激发探究

探究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才能活学活用,探究教学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问题时,我选取了“从新世纪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谈改革开放”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倍增。他们选取了小康水平生活、成功申办奥运、中国加入WTO、长江三峡工程、神舟六号飞船等详实鲜活的事例探究讨论,深刻理解了我们党和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创设情境、推动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而后在教师组织下让学生的认识不断的冲突碰撞,利用学生对未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心理,达到问题的产生、质疑、探究、生知的目的。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产生着重要影响。认真总结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为探究教学的日臻完善而共同努力吧!

篇3: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一、启——导趣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启”的目的, 在于学生的“发”, 是以激发学习情感、兴趣为落脚点的。这也是师生有机结合的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师启迪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诱导教学行为, 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 使之乐学;另一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调节学习情态, 萌生学习兴趣, 重在激发其内心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启”而得“法”, 才能达到“启”而有“发”的目的。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促使学生在以后环节中, 学而不“厌”, 思而不“惘”, 悟而有成, 评中受益。以往教学, 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加工对象, 把人降到物的层面上, 仅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 其结果是学生机械地学, 教师生搬硬套地教, 学生学得苦, 教师教得累。启发导趣, 重在除障。排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思想障碍, “启”开了思想, 情趣自“发”。一要启发学生克服轻视本学科的思想,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重要性;二要启发学生克服思想政治体验中的依赖思想, 培养其独立动手、独立体验的习惯;三要启发学生克服懒惰思想, 诱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进行“我能行”教育, 培养其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四要启发学生克服害怕困难思想, 启发其积极性, 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不足、熏陶品质。

启而能“发”, 要求教师启而有“法”, 启无定“法”, 只要教师有真才实学, 就一定能创造出启发之“法”。

二、学——导思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紧扣“授”, 学生发挥“思”。一是教师讲授新知识, 传授新理念, 展示新时代的新事物, 提出新问题, 真正做到“言传”结合“身教”。传授得准 (确) 、精 (炼) 、清 (楚) , “身教”更重于“言教”。二是学生发挥“思”, 要求学生在观摩中积极参与。首先是思维参与, 理解分步要领, 领会“知”与“行”的结合点, 重在动脑, 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有新发现、新领悟, 甚至有超前思维, 预见结果;其次是体验参与。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即全方位让学生参与, 做到“五官”并用, 敏而好“问”, 有问必“究” (研究) , 究之必“思”, 思必有“行” (实践研究) , 行必有“果” (实践得出的结论) 。如在《环境问题》一节中, 让学生着手调查沅水污染情况, 写出有关报告, 通过环保部门了解环保政策及落实情况, 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教师启发, 学生研究, 真正做到学、思、做合一。

三、悟——导动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悟, 即体验, 包括实验、实践、实习。是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深入学生, 重在指导, 纠错点评, 而不是越俎代庖。实践体验过程, 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体验为主线, 以创新为主旨。它要求学生思与行合一, 手与脑并用。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点, 它没有长篇大论的叙述性文字, 而是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 处处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和世界如何同步发展, 还必须认识昨日中国的落后, 思考明天中国将是如何辉煌。而这一切不需说教, 要靠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说明一切, 让学生在研究中知之, 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文献法、咨询法、调查法, 也可是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四、评——导成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环节。它包含评、点、展三步。首先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相评议, 取长补短。这是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反馈之后的再学习、再运用、再反馈, 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展开思维, 进行由实践到理性的“反思”。评的步骤, 先自评, 再分组互评, 最后总评。其次是教师引导下的点拨, 将总评的优、劣代表抽样, 评点出优在哪里, 劣在何处, 怎样发挥“优”, 如何修正“劣”。其目的不在比较, 重在总结提高, 通过比较差异, 总结经验, 形成方法, 水到渠成, 学而得“法”。这也是评的目的和主旨所在。再次是展, 即展示研究性成果, 如小论文、研究报告等。展览参观, 组织观摩, 并加以肯定表彰, 既是对成功者的鼓励, 也是对观摩者的鞭策, 是必不可少的。

篇4: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行为养成初探

行为,是学生在一定思想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付出的实践,它是衡量学生觉悟高低的标志,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归宿。我们评价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成绩,固然要看他们知识是否掌握,情感是否培养,能力是否提高,但还要考察他们的行为是否端正,言行是否一致。因此,缺乏行为养成教育的政治课教学,不是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学,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强化行为养成教育呢?

1.以理导行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养成,必须先使学生明确道理,然后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上获得的道理同行为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许多学生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够深刻,为此我仅用几组数据就为他们敲响了警钟:

○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5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为160万平方公里。1992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5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8.2%。

○一次性筷子原本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人却从不舍得用自己国家的木材做筷子,而是向我们国家购买。为制作一次性筷子,我们每年要消耗2.25万亩的森林,平均每天吃掉61.6亩森林……

通过这些毫不夸张的数据,同学们对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明理”的基础上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2.以情导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信念、个性修养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上形成和发展并转化为行为的,情感对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学习《孝敬父母》一节时,我结合教材讲了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涤亲溺器以及江西女大学生带病母上学的故事:黄庭坚虽身居高位,却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樊雅婧带着轮椅上的母亲上学,每天为母亲擦身洗澡,一口口地喂水喂饭。同学们听了之后很受感动,有的还惭愧地低下了头。自此,家长反馈学生尊敬父母的信息日渐增多。

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找寻师生情感的连接点,把自己的情感、教材中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引起共鸣。学习了《选择希望人生》一课,我及时问学生"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有的表示要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有的表示要做一名大厨,烹出美味佳肴;有的则说要做一名飞行员,翱翔蓝天;还有的要自主创业……这时,我动情地说:“我也要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做一名你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学生的心灵被我的情感打动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为促成情、行转化提供了契机。

3.榜样导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榜样诱导学生的行动。

在培养学生“五爱”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时,我激动地向学生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光辉事迹:从他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到2011年“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从1998年“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到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到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惊人的数据和崇高的荣誉搔痒了同学们的心,此时,我抓住他们艳羡的心理鼓励他们:科学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当今世界还有许多领域的奥秘等待人们去探索,同学们有没有填补一项空白的信心和勇气,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增光呢?这一席问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创新。

4.以行导行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以求真正实现“以师为师,以行导行”。

一次,上课我迟到了,课后我诚恳地向学生作了自我批评;我在板书时用了繁体字,学生指出后我立即改正并道歉;我会随时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将滴水的水龙头关上……。在我的感召下,同学们纷纷效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5.艺术导行

积极健康的艺术形象也是促使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手段。人们不会忘记曾轰动一时的“白毛女效应”,昨天还是贪生怕死的蒋家兵,晚上看了场《白毛女》,参加了一场诉苦会,明天就成了英勇杀敌的子弟兵,这就是艺术的强大力量。同样,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艺术力量,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习《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一节,我组织学生观看碟片《长征》、《铁人》,同学们学习上顽强拼博、生活上艰苦朴素之风盛行。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知行结合契机、创设教学情境,真正实现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砺之以志”的基础上,“导之以行”。

篇5: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50507087 姓名: 郭相勇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呈现了独立性、敏感性、超前性、现实性等新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的有效办法。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1.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马列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模式滞后,使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受到挫折,教育教学效果令人大跌眼镜。其主要表现为:

2.1、教育模式固化,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要从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师生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2.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

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2.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享或合作不够。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为零,因此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甚至很多学生把在家里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我行我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2.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证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于一体的一种需要”。在校青少年都具有“青年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与二重性”的明显特点,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渲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其次经过大量数据的统计调查发现:中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6、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2.7、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已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竞占了50%左右!

2.8、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满意率仅占43%,不到一半。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学生的状况,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待改进和提高。

3.解决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有效办法 3.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中学生1+1+1>3的教育效果。

3.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换位思考相结合

首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效果是影响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课老师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撕开他们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3、教学相长,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首先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良好道德的养成、正确信念的确立仅仅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传授是不能完成的,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要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老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臵。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3.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符合当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自我教育为主体,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通过组织中学生创新,使中学生站在更高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自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3.5、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现代中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一样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首先,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提倡中学生要做“小事”,从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

水不忘掘井人”。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其次,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如: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题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另外,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3.6、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耀国,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S1期。【2】曹娟。诸城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 【3】康莲枝,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与出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 【5】李靖茂,唐建伟,葛畅,学生行为特点及其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16——19。

篇6: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诱思探究教学法是由陕西师大教授张熊飞教授提出。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并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怡品德,获得全面发展。有道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诱思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实现其“探知者”的主体地位。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例略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诱思的运用技巧。一,寓以典故,借以诱思。

典故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启迪,而为人们广泛传诵。对于已有一定文学基础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典故,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思辨的欲望,从而达到诱思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用FLASH给学生展示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尽管学生对这个典故比较熟悉,但看完后还是忍不住哄然大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立即设疑:白马是不是马,马是不是就是白马?白马和马是什么样的关系?

诚然这个问题很简单,设置的目的只不过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思维。学生思考回答后我立即又逐步设问:(1)白马和马谁是特殊性,谁是普遍性?(2)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白马一定是矛盾的特殊性,马一定是矛盾的普遍性吗?如不是请举例说明。(3)结合马和白马的关系说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白马和马的关系易于理解,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不在困难,而且还比较形象。又由于这个典故比较有趣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知欲望。

我通过这个典故,设计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递进思考,积极探究,不仅帮助他们愉快轻松的掌握了知识,而且还锻炼和提高了他们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典故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我们有的老师运用典故,只重在论证知识原理,却不是用来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新知,这样就起不到诱思的作用。要想寓典故以诱思,典故的运用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典故一定要贴切教材内容,且要通俗易懂,活拨有趣,切忌晦涩难以理解。如果选取的典故不贴切,距离要说明的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说明问题,不仅不能诱导学生朝既定目标思考,反而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学越困惑。如果典故晦涩难懂,沉闷无趣,教师又不能讲解透彻,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思困和焦虑想象,从而思维得不到激发。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有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诱导学生朝既定学习目标思考和探究,设置的问题切忌过于笼统,也不能过深,否则也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灵感,产生不了“诱思”交融的氛围。

第三:典故述说要生动,教师本人在课前要对典故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善诱”,而“善诱则通”,从而实现“诱思交融” 二,透视社会热点,以诱达思

所谓“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较多的问题。处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尤其是也开始对天下事较关心的高中学生,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是比较敏感和感兴趣的。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巧设社会热点,不仅是政治课的要求,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课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我播放了一段视频: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的支教事迹》。就在学生的情感被视屏中主人公的事迹深深牵引,内心世界正在接受一次神圣的洗礼

用心

爱心

专心

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教学中诱思不能简单模仿,也无现成的模式。只要我们在教学组织中牢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要时刻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要时刻给学生点拨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求通达.那么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总之,“善思则得,善诱则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精心组织,就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心

爱心

篇7: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从50年代末开始,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原有基础将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总结前十年教学改革的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又将改革引向深入。从80年代开始、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开展了一次新的教学改革,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目前,世界各国在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职业课程已成为一大趋势。美国70年代推广生计教育,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法国在75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强调职业教育,在初中三、四年级必须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科目。80年代末,法国更加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常”。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努力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视角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使他们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创新能力又来自哪里?它必然来自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与较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等倾向。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也是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探索。第一、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

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用心爱心专心 1

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着是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着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

如我在讲授《联合国》一节时,我代表联合国秘书长,每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国家,用四十分钟模拟联大的程序召开联合国大会。又如在讲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由学生扮演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售货员进行小品表演,然后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品中二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析,等等。学生情绪高涨,学生不仅把握了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那些用文字很难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充分张扬了他们的鲜明的个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前几年,我国的思想政治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满足于学生对观点的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作为衡量以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就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们过去的那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科教学不能使学生了解理论观点的实质,掌握理论思维及其方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者。过去我们也说理论联系实际,但是那只是教师的事,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思想政治科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做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任务由学生来实现和完成,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使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向社会延伸的。进一步说,就是

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求知、探知和用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达到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才干的目的。

比如,我在讲授国有企业的改革时,带领学生到我县的一个国有企业做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授商品的价格时,带领学生到我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做市场价格调查,并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市场的价格现象;在讲授依法治国问题时,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等等。

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也应当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给学生们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机会,而且为他们还提供了一个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舞台。不仅重视双基教学,而且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总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教育性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当今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种隐含的特征。同样一种教学,持不同教学观念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有些人认为,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另一个外显特征便是“谁是学生学习外部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反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改革,以“是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但是,为了以上目标,国家还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论而提出的。这里所说的学科本位论的主要表现,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以致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二是只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各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三是只强调学科课程、学科教学,而忽视活动课程、活动教学的作用。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未来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一方面,智能发展有赖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必须转化、升华为智能,才可能最迅速最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应当是“知识经济”的正确含义。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总之,学生发展的内涵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现是极大的推动。

篇8:中学思想政治课诱思教学初探论文

一、遵循认知规律, 纠正学生认知偏差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方面, 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质。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等源自其对社会存在的认知, 同时兼具明显的时代和群体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 当代中学生尽享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尽享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资源和便利, 卫星、网络、电讯、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 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 加速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提高了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 信息量大而杂乱造成了中学生认知的复杂化, 加剧了中学生认知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长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笔者明显感觉到当代中学生越来越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一是认知倾向情绪化。部分学生乱问、乱说、乱做, 逆反心理十分明显, 不该知道的偏要去问, 不该说的偏要去说, 不该做的事情偏要去做。更有甚者, 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色情、凶杀、侠客的录像片, 从艳羡、崇拜到模仿、尝试, 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认知方式片面化。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 往往存在对客观事物认知方式片面、狭隘, 分析、判断能力低下等认知的缺陷, 错把假、恶、丑当成真、善、美, 是非观念错位。三是伦理观念颠倒化。部分中学生伦理观念模糊,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缺失。他们视自私野蛮为个性魅力;把亡命行为当作勇敢精神;奉哥们义气为处世哲学, 极易被人煽动和利用甚至结成犯罪团伙。四是人生追求庸俗化。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 如政府官员中的贪污腐败、经济活动中的唯利是图、科技教育中的学术不端等个案, 在中学生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致使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他们追求金钱、追求享乐、追求刺激, 唯独不信奉理想, 不追求真理。

从认知的角度看, 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减少和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基础。首先, 要切实改变中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部分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耳濡目染, 接受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 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和戒心, 一听说上政治课、听报告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其次, 要改变中学生欠科学的认知方式。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事物比较片面、表像和消极的现象, 遇到复杂的事件容易简单化处理, 遇到消极的事件容易扩大化对待, 遇到欠公平的事件容易情绪化面对。再次, 要改变中学生不健全的认知结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 考试科目以外知识学习较少;家庭到学校单一的生活模式, 使其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因此, 全体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任课教师, 应该使全体学生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根据中学生的现实需求和课程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纠正他们的认知偏见。

二、激励需要动机, 推动学生阶段发展

需要是人们的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们的需要具备了可以满足的条件时, 就会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动机和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的行动。也就是说, 需要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源, 动机则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在不断满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需求的过程中, 自主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笔者认为, 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1) 目标激励: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确立以学为主的阶段发展目标, 制订出实现阶段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 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进步, 并予以充分肯定, 给予恰当的表扬, 以此坚定学生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信心, 增强学生克服现实困难的决心, 提高学生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主动性。

(2) 团体激励: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 用公民文明道德公约规范学生行为, 通过团体规范来约束学生, 用团体期望来激励学生。努力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逐步形成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和团队精神。表彰先进的团体及其主要成员, 鞭策后进团体和后进学生, 激励全体学生为团体的进步做贡献, 并使自身在团体的进步中不断进步。

(3) 奖惩激励: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建立以表彰为主、惩罚为辅的评价激励机制, 应该旗帜鲜明地肯定先进, 激励中学生学习效仿, 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还应该批评和鞭策后进, 惩处违纪违规者、损害集体荣誉者, 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警觉。

三、加强情感教育, 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 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 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 情感是认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 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恒定的组成部分, 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操纵着人类心灵大门的启闭, 对接受外来教育、外界事物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也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

中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阶段, 新的知识、环境、体验导致了中学生情感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常常因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 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哀声叹气;他们往往是情感外露,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但有时又因遭受挫折而情感锁闭、难以沟通;他们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高度自信, 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又会因暂时的失败而极度自卑。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高尚、炽热的情感, 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 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一代比一代情感更具个性特质的中学生, 如何加强情感教育, 实现师生情感交流,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是广大德育工作者难以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经验表明, 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 紧跟社会思想的发展步伐, 熟悉中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方法。更加重要的是, 教师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付出真实的情感,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 以尊重、信任赢得学生的爱戴;应该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 通过心灵沟通、思想交流,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应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如情境教学、即兴演讲、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 把政治理论讲授与中学生的情感困惑、心理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共振效应, 使教育内容得以真正内化。

四、注重塑造意志品格, 培养优良行为习惯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 是心理因素的基本元素, 也是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从而帮助他们塑造优良的行为习惯。

当代中学生多数是在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和亲友们的悉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人生道路比较顺利, 遭受的挫折少。面对社会的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面对中学学习生活的压力, 他们的心理定势被打破, 意志品格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在学习遇到困难、交际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 一些学生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为此, 要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实践, 帮助中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自觉性, 面对困难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 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矛盾的自制力, 使他们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要通过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 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 用老师自身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高尚人格, 以春雨润物、花泥护花的精神, 教育和感召学生, 传递优秀的意志品格, 引领优良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明确人生追求方向, 优化人生追求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易于接受自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而难以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 意志品格的培养, 离不开行为的检验。中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 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较强的特点,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等活动, 让学生把在社会实践中看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心理的困惑带回课堂进行探讨,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 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和参观,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加深学生对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 切身感受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 明白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通过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的正面报道,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网络成瘾”的学生现身说法, 邀请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管教人员来学校做报告, 用鲜活的反面典型教育学生。通过诸如此类的系列活动, 从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国家经济建设, 小到家庭和谐建设、学生个人身心发育的视角, 构建全方位塑造中学生坚定的意志品格和优良的行为习惯的育人体系。

上一篇:排水沟的施工方案下一篇:幸福感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