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铸就成功

2024-06-28

坚持,铸就成功(精选6篇)

篇1:坚持,铸就成功

坚持,铸就成功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到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这句名言出自伟大的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居里夫人。她用自己的一生为科学,为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那时候她的祖国正在遭受沙俄的残酷镇压。她从小生活在艰苦贫困的家庭中,为了给姐姐读书,不得不孤身一人,离乡背井打工到海外求学。在索邦取得了物理技术学的两个硕士学位后,她结识了核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这对夫妻以无比坚韧的意志,在原子能研究的领域里努力钻研,最终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元素——镭。他们在无比困难的环境中历经了三年零九个月,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0.1克镭。然而,就在两人的声誉传遍全世界,正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时,居里夫人却横遭不幸——她失去了她的丈夫。精神痛苦和身体疾病折磨着她,但居里分人并没有因此而停顿,她顽强地将工作继续下去,在奉献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人们评价“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读着居里夫人的故事,我又想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的总统——林肯。年轻时他就下定决心要为民众服务,当政治家,当州议员。他开始着手自己创办企业,可不久就倒闭了。不久,他的未婚妻不幸

去世,满怀信心地参加竞选,却总是以失败告终。林肯一次次地尝试,却又一次次地失败······可他没有服输,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竞选,终于在1860年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在成功之后,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松懈,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为了练习自己演讲时的姿势和发音,林肯常常徒步30英里到法庭去听律师们的辩护,看他们如何做手势,如何发音。他还常常对着田野里的树桩和成片的庄稼反复练习,反复模仿着神态、动作、语气以及语调。长久的模仿,让他吸取了百家之长,使他在今后的大小演讲中都语气恰当,声音流畅,为演讲增色不少!他名垂史册,成为美国人民尊敬的领袖。

贝多芬曾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的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居里夫人和林肯都是世界闻名的伟大人物,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卓著的功绩,其中很宝贵的一点就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坚持,再坚持,造就梦想,铸就成功!

卓逸宁

篇2:坚持,铸就成功

高三文四班霍栋梁

大浪涛涛,没有哥伦布的坚持,哪有美洲大陆的发现?

广漠无限,没有张骞的坚持,哪有丝绸之路的开辟?

汗牛充栋,没有马克思的坚持,哪有《资本论》的问世?

险途万里,没有玄奘大师的坚持,哪有他西游天竺的传奇?

纵贯古今,放眼中外,大凡成大事者都是在坚持后才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成功贵在坚持。打开历史的扉页,沿历史长河回溯,彪炳在史册中的功成名就之士印证了一个不朽的真理:坚持铸就成功。

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坚持,才有他一雪前耻的复兴;有王羲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才有他书圣的美称;有苏秦悬梁刺股的坚持,才有他“得志于秦”的辉煌;有惠灵顿屡败屡战的坚持,才有他打败拿破仑的成就;有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坚持,才有今天万家灯火的光明;有王选不卑不亢的坚持,才有“让西方同我们接轨”的神话。

历史经典的例证告诉我们,要成功,要辉煌,就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生生不息。

也许我们面临的是失败的打击,绝望不是办法,坚持才有出路。挣扎于波涛之中的船儿,坚持一下,暴风雨的前方也许就是彼岸。扎根大漠的苗儿,坚持一下,骄阳过后也许就有甘霖。失败中的人们,坚持一下,风雨之后也许就有彩虹。绝望中的人们啊,成功永远青睐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之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持定能铸就成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乃坚持之效。

妙诗美文非朝夕之功,日日练笔方文采飞扬。

坚持是量变,成功是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飞跃?坚持是细流,成功是江海,没有点滴的积累,哪有湖海的澎湃?坚持是石土,成功是高山,没有土石的积累,哪有高山的巍峨?

即使艰难险阻,我们依然高唱:

苦心人,天不负,持之以恒,七旬愚公平王屋;

有志者,事竟成,永不言弃,高考成功定属吾。

篇3:坚持,铸就成功

一串串催人奋进的数字, 奏响了兴化继往开来、铸就辉煌的新乐章;一串串闪光的数字, 描绘着兴化百亿元化工园区的宏伟蓝图。一个“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形象熠熠生辉, 昭示着延长石油百亿兴化的大画卷正在世人面前徐徐打开。

原料线路革命——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步伐

“设计高起点, 技术高水准, 建设高标准, 投产高速度, 运行高质量, 兴化人用成绩和汗水诠释着向国际一流煤化工企业迈进, 提高企业低碳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信心和勇气!大化工项目的上马, 铸就了兴化腾飞的脊梁。依托延长石油集团的雄厚实力, 使我们获得了企业规模实现跃升的难得良机, 兴化得以在生产效率、装备水平、节能环保等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现从中等规模企业到真正意义大企业的惊人一跃。公司的规模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有了实质性地提升, 圆了几代兴化人的大化工梦想。”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志海说。

兴化大化工项目规划以煤为主要原料, 走氨醇联产及下游产品深加工路线, 同时按照循环经济理论, 建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 建成后将形成“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甲醇、30万吨纯碱和30万吨氯化铵”产品链, 实现资源、排放物综合利用及碳、氢互补。

对于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兴化集团而言, 大化工项目无疑是企业在规模、技术、综合实力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难得良机;而作为延长石油集团积极向油气煤盐化工一体化综合利用方向转型的重要一步, 兴化大化工项目的开工建设, 是兴化公司被纳入其庞大的化工板块之后投巨资兴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 也是延长石油集团着力打造百亿元兴化大化工园区的起步项目, 对于延长集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个项目是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陕北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兴化强大的技术人才综合优势, 依托延长石油强大的资金平台, 加快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 将陕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 也是一个充分利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洁净煤气化技术、煤化工工艺技术和装备建设的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项目, 是兴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代表, 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兴化集团总经理陈团柱说。

年产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甲醇、30万吨纯碱、30万吨氯化铵的大化工项目, 由于采用氨、醇、碱联产工艺, 即利用氨合成过程中的一氧化碳生产甲醇, 富余的二氧化碳生产纯碱, 甲醇合成后富余的氢气又返回合成氨系统生产液氨, 从而实现了全系统的碳氢互补与资源最大化利用, 并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要想在全方位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不能一味追求产能的扩大, 而必须依托当下, 放眼未来, 推进企业的转型发展。”在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理念推动下, 兴化集团从最初生产传统氮肥的中型企业, 发展成如今拥有合成氨、硝酸铵、纯碱、氯化铵、复合肥、羰基铁粉、浓硝酸、系列特气等30余种化工、化肥、军工产品的综合性、成长型化工企业, 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发展成就表明, 一直以来, 兴化人在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依照兴化的发展战略, 企业实现产业转型, 除了要实现规模的扩张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 通过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在市场上谋篇布局, 为自身生存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此次大化工项目的投资兴建, 正是兴化集团谋划产业转型最重要的基石。

充足的原料供应是化工企业生存立命的根本。兴化建厂之初, 采取的是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路线。2001年5月, “油改气”工程竣工, 兴化成功实现原料线路的革命, 陕北靖边气田的天然气供应使得兴化实现了清洁能源原料的投用, 企业的资源紧缺和生产成本过高问题得以解决, 环保水平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 尽管天然气不像石油资源那样稀缺, 但其高昂的价格和中国“缺油少气”的能源现状仍然让市场意识敏锐的兴化决策层深刻地意识到, 未雨绸缪, 及时调整原料结构, 将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针对国内及陕西省“富煤”的资源优势, 兴化确定了以煤为原料的技术路线, 大化工项目的上马, 正是兴化集团开启煤化工发展之路的首次尝试。“煤气双原料保障系统, 是兴化实现老企业焕发青春、新项目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王志海说。

除原料外, 产品结构调整是兴化集团实现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

兴化集团原有产能为80万吨硝酸铵, 23万吨合成氨, 10万吨浓硝酸, 以及羰基铁粉、液氢等军工产品。这一次, 兴化大化工项目的成功投运, 将极大地满足兴化公司传统优势产品产能的释放。项目投产后, 兴化集团的合成氨产能将由23万吨一下升至53万吨, 低成本的原料优势将保证其硝酸铵产品继续做大做优。

“正因为有了现在的煤化工项目提供充足的基础产品, 如合成氨、甲醇、氢气、一氧化碳等, 后面的很多领域我们才都敢想敢干了, 才能够改变目前单纯以硝铵和合成氨为中心的产品结构, 向更宽广的领域前进。形成无机与有机结合, 民品与军品并重, 煤化工与气化工两路资源保障, 投资百亿、产值百亿的新型化工园区。”王志海表示。

与大化工项目同步建设的还有兴化公司8万吨双钠项目、10万吨/年甲基甲酰胺项目。此外, 聚碳酸酯、己二酸、尼龙66等精细化工产品项目也正在启动、设计或建设之中。逐步摒弃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 侧重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相对稀缺、发展前景好的产品结构方向去调整转型, 是兴化集团谋划未来的重要思路。

运筹帷幄——以做大做强打造百亿兴化为己任

心有多高, 世界就有多高。领导班子的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 开拓创新的力度和把握局势的广度。一个技术过硬、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领导集体是保证企业风正气顺, 政令畅通, 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的关键, 是保证项目成功运行的先决条件, 是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助推剂。兴化正是有了这样一支连续几年保持全省工业企业“四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的战斗集体引航掌舵, 企业的各项工作才能够在跌宕起伏的市场大潮中劈波前行。在大化工运行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 也不管是风霜雨雪夜还是凌晨时分, 只要现场有问题, 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分析问题, 制定改进方案, 现场指挥。

“大化工挺起了兴化腾飞的脊梁, 兴化要实现做大做强, 实现百亿化工园区的梦想, 达产达标就是关键战役。”这是公司董事长王志海常说的一句话。每天早晨七点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大化工生产现场, 这是他几十年从事化工管理养成的习惯。深入生产岗位查看设备运行, 听取一线员工的生产运行汇报, 了解工艺波动情况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只有靠前指挥, 深入现场, 方能彰显管理的效率。”这是公司总经理陈团柱在班子晨会上最常说的话。

兴化化工总经理王颖、副总经理赵波这一年来几乎没有按时下过班, 每天下午下班前, 他们都习惯去现场看看, 再同当班调度交谈一下生产工艺情况。

驯服拦路虎——攻克煤气化的技术难题

兴化大化工从建设开始, 气化装置就成了大家关心的重点, 从重油裂解到天然气加压催化, 兴化的原料线路经过了两次改变。这次的水煤浆气化技术, 兴化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国内成功的技术也是引进美国GE的工艺。而兴化选用的国内多元料浆气化技术, 一切都要凭借自己摸索。

“这可是一个总投资46亿多元的大项目, 作为延长石油在关中布局的大型化工基地, 兴化大化工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延长在关注, 全省在关注, 兴化跨进大型企业的首战要确保打胜。大化工顺利开车, 将对全省的煤化工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意义重大, 责任重大, 压力之大, 难以想像。”兴化化工总经理王颖说。

兴化大化工采用多元料浆气化技术, 生成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有效组分的粗合成气, 为生产合成氨和甲醇提供原料气。气化工序集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为一体, 其稳定运行与否直接影响着合成氨和甲醇的产量和质量。

试开车伊始, 由于对煤质的认识度不足, 气化炉炉口堵塞、分离器带液、气化高闪、角阀堵板击穿等问题接连出现, 一时间气化炉成了大化工生产的“拦路虎”。要实现系统顺利开车运行, 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些问题。公司领导王颖、赵波亲自坐镇气化车间协助解决问题。气化车间也多次派出车间主任、技术员、操作工远赴徐州、渭化、咸化、华亭进行学习交流, 将别人的优秀做法灵活运用到生产管理工作中来;邀请六院专家对703气化管线堵渣、有效气体成分差的问题进行诊断解决;邀请煤浆泵、添加剂、分散剂厂家技术人员对化工操作人员进行集训。为适应新工艺的需要, 车间坚持每个二班之后, 在前期讲课培训的基础上, 针对发生的操作问题, 车间主任亲自带队进现场, 看流程、讲操作、讲要领, 从安全意识、工艺技术、生产流程各方面进行全面培训, 技术人员从细处着眼, 学基本、基本学, 带领职工将生产流程烂熟于心, 对703煤气化大型设备运转开停车顺序、黑水、灰水管线流向、界区内公用工程阀门、工艺调节进行专题讲座, 并进行考核。对气化试开车以来的工艺问题、操作问题、技术缺陷进行讨论、总结、改进。

车间管理人员坚持深入一线, 深入现场, 不论在车间开停车工作中还是日常工艺例行巡检, 车间管理组将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现场生产工作中, 气化每次倒炉、检修, 车间领导班子不分昼夜, 坚守在生产一线, 在气化前期因煤原料灰分过高导致气化频频停车, 车间迅速组织人员, 24小时连续作战, 仅仅三天时间就完成3000吨原煤更换任务, 完成A炉制浆工作、管线疏通、原料添加, 车间领导班子18小时坚守在岗位前沿, 完成了气化双套设备一次投料成功。

激活短板——让人人成为生力军

“一只木桶能否装满水, 关键在于没有短木板。”兴化大化工开车一年就基本达到了设计负荷, 其中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管理没有短板, 系统没有短板, 技术没有短板, 所以才保证了整个系统顺畅。

大化工年用煤量在150万吨左右, 每天几乎一列煤, 这样采购的煤成份差别大, 为满足气化车间和水汽锅炉的用煤质量, 车间把不同成份的煤进行调配, 并在12#皮带安装在线煤质分析仪, 对煤进行监测。由于火车卸煤暂时没有开通, 汽车卸煤设计为卸煤总量的20%, 但为了保障公司生产用煤量, 储运车间合理组织卸煤, 保证煤场车辆井然有序, 卸煤车辆一天24小时输送, 把不同煤种按成份和干湿程度分仓保管, 既保证了有限场地的煤场车辆畅通, 又保证了生产用煤和质量。去年下半年以来, 输煤系统发现落料口及破碎机经常堵塞, 尤其是在雨季煤湿的情况下, 堵塞更为严重, 影响了输煤, 危及生产。针对这一情况, 储运车间领导带领技术人员查资料, 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 研究改造方案。经过努力, 对落料口及两台破碎机、布料口成功进行改造, 增加了落料口角度, 侧面开清堵孔, 对布料口进行改造, 增加角度, 变直角弯为弧形弯, 变分料板下安装为上安装, 上盖板为活动式, 通过改造, 彻底解决了堵煤问题, 保障了系统输煤畅通无阻。

国内甲醇市场竞争激烈, 要在以前从来没有介入的领域打开甲醇市场, 一要靠质量, 更要靠为用户服务的理念。为满足甲醇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需求, 公司要求甲醇产品中乙醇含量小于100ppm。合成车间领导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粗甲醇和精甲醇中的乙醇含量进行连续定量检测, 反复分析比对后, 发现乙醇含量平均值在130ppm左右。为了尽快找到合适的调节办法, 合成车间领导石磊、庞占军和主管工艺员翻阅大量资料, 上网查找相关信息, 借鉴兄弟厂家的运行经验, 为了连续进行工艺调试, 他们平均每天加班加点至凌晨一、两点。为此, 他们放弃了和异地读书孩子的团聚, 顾不上去陪护住院的亲人, 一心扑在调纯上。天道酬勤, 经过反复的工艺探索, 终于找到了乙醇含量高的原因:CO含量低、萃取水量不2足、常压塔侧线采出量不够。但提高CO含量、增加萃取水量、加大侧线2采出又和经济运行相矛盾, 为探寻最佳工艺运行条件, 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领导靠前指挥, 技术人员亲自调节, 班长下现场控制……连刚刚下班的操作人员也舍不得离开岗位, 合力拿下了“控水降醇降耗”这一工艺难题, 经过连续24小时的工艺优化, 质检部门传来检测报告:乙醇含量小于100ppm。

强化业务管理——确保系统运行平稳

大化工现场拥有设备1935台。其中动设备670台, 大型压缩机组19台套;风机42台;泵306台;起重机械81台, 其他设备273台;静设备1265台, 160吨高温高压煤粉锅炉3台, 5000m3液氨球罐2台, 10000m3甲醇罐2台, 400 m3空气球罐1台, 压力容器398台。各类管道205126米, 其中压力管道130000余米。电气设备562台 (套) ;电缆505058米, 阀门13587台套, 安全阀492台。这是一组庞大的数字。只有摸清每台设备的习性, 才能更好地保证设备运转。负责设备管理的装备部为了满足管理要求, 积极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培训学习, 促使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为完善管理还制定了《备品备件管理流程》, 增设了兴化化工备件综合计划员, 加强备件计划、采购管理。目前, 正在进行大化工备件储备定额的核定、消耗定额统计工作, 尽快规范备件计划管理工作, 以最小库存资金确保检修需要。

“无论是老装置还是新装置, 运行出了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认识能力欠缺造成的。设备管理要位置前移, 变被动的抢修为计划检修, 这才是设备管理最高目标”装备部部长刘智勇几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接手大化工的设备管理后, 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从装置的原始设计认识入手, 认真研究原始设计方案, 设计结构, 查阅运行参数, 同生产管理部门一起通过数据分析, 全面提高把握设备运行规律的能力。

2012年12月12日晚, 当参加完业务培训的刘克敏副部长还在杭州归来的火车上时, 得知大化工合成氨压机组汽轮机在运行中突发故障, 他马上与现场人员电话联系, 了解停车现象及前期处理检查情况, 与参加学习的人员在火车上分析讨论。13日早晨, 一下火车后他们立即赶赴现场召集机、仪、化等相关人员开会, 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和已进行的错油门清洗检查工作, 综合分析后又向杭汽集团专业人员请教, 确定了进一步的检查内容和处理细节, 机械部分以清洗滑阀为重点检修错油门, 控制部分重点检查电液转化器等工作可靠性。公司副总经理赵波全过程坐镇指挥, 生产部、装备部、机械安装公司、计控处领导现场组织协调, 参与检修人员密切配合, 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后, 机组顺利冲转成功, 并入生产系统, 恢复双套运行。

……

在2012年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兴化大化工努力实现“安、稳、长、满、优”的运行, 通过有力举措, 克服了新系统的匹配协调, 波动等诸多困难, 全年实现氨醇总量60万吨, 对兴化下一步实现整个系统的高产稳产运行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化工真正使兴化集团进入结构优化、方式转变、体系完善, 素质提高的崭新阶段。

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为目标, 围绕生产经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优化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兴化现在更主要的是延伸产业链, 上品种, 真正形成有机无机相结合, 军品民品互补, 化肥化工并重, 硝基产品有竞争规模、其他化工产品有竞争地位的产业格局。比如, 已经进入试车状态的甲胺项目, 这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装置, 未来将成为兴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4:坚持办学特色 铸就“国戏精神”

记者: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校,对传承和发展绵延千年的中华戏曲艺术,确保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戏曲专门人才,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戏曲学院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在这58年中都有哪些办学成就?

杜长胜:中国戏曲学院从她诞生的那一刻,就以其鲜明的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办学定位和清晰的办学思路,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独树一帜。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继承、传播、发展中华戏曲艺术,为新中国的戏曲教育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开拓创建了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学校的建立,结束了沿袭数百年的师徒相授、科班等传统戏曲教育,开创了民主、科学、文明的现代戏曲教育新纪元。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戏曲教育步入现代大学教育的新阶段。经过50多年的办学奋斗,我院从根本上完成了戏曲教育由旧向新、由传统向现代的制度性的转变,完成了戏曲教育由科班、中专到大学教育的转变,创办形成了一套从中专到本科、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戏曲教育体系,积累形成了在全国同类学科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最为完备的戏曲学科专业体系。

2.戏曲艺术与戏曲教育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创作成果,结束了戏曲教育长期没有系统教材的历史,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创作作品集,积累了一批丰富的教学剧目。近年来,我们的各类科研立项课题48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专著、创作作品等90余部;完成了数字化整理6万多小时的教学研究剧目音像资料。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院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学剧目总计达500多出,这其中既有我院师生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目、移植的地方戏剧目、现代戏剧目,也有由我院师生独立创作的新剧目。这些剧目已成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传承、创作、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的极其宝贵的艺术资源。

3.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和各类戏曲精英人才

比如刘秀荣、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张春孝、寇春华、王梦云、张曼玲、孙岳、冯志孝、李光、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于魁智、郭跃进、孟广禄、王蓉蓉等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目前,11个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院团中的艺术尖子、主演和骨干演职人员,很大一部分为我院历届毕业生。

1996年以来,我院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历经10年,举办了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这一重大举措为新时期中国京剧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四届“青研班”共有京剧优秀青年演员108名,其中有68人是我院历届本专科毕业生,占63%。中国京剧优秀青年研究生班的办学实践,成功地探索出戏曲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积累了戏曲精英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丰富和拓展了新时期戏剧戏曲学科建设的内涵,使中国戏曲高等教育得到新的提高和升华。

中国戏曲学院50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园丁的辛勤耕耘,在为新中国戏曲事业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凝练和铸就了我们国戏人特有的“国戏精神”。

记者: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而坚持学院的办学特色在这些成就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您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学院的办学特色?

杜长胜:中国戏曲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百年戏曲教育的优良传统,其核心在于,既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又重视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将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艺术创新为动力,融严谨的课堂教学、丰富的舞台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为一体,构成这一人才培养链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我院将因材施教与规范严谨的人才质量标准有机结合的优良办学传统。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源自于我院固有的优势和特点,具有因校制宜而形成的多教学系(部)、多学科专业师生融为一体联合实践创作的完备机制。如我院独立创演的京剧《悲惨世界》和《杜十娘》就是全院6个专业系(部),涉及编剧、表演、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化妆、多媒体等专业的150多位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对教与学,即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形成积极的有机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在其中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成长。在这一持续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亲身参与艺术研究创作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训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其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人文素养、文化知识、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对传统戏曲教育精华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新型戏曲教育实践的积累和创新,既反映了戏曲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要求,也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是一个成功的符合戏曲专门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育人途径。

2.以人才素质为核心的学院风格

作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中国戏曲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史若虚老院长曾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同一个比喻,他说,打个比方,把台上的演员脸部遮挡,认不出他(她)是谁,但从他(她)在台上的走步圆场、坐姿站态、一招一式,神情气度上,就能够准确地区分出哪一个是中国戏校的毕业生,他们身上透出的那股子感觉、做派、气质、风范,是咱们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所独有的,这就是我院的“学院风格”。这一“学院风格”就是我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严谨、中正浑厚”的人才素质特征。这一“学院风格”一直为几代国戏人引以自豪。“学院风格”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承古通今、培育英才”的教育理念。“承古通今,培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出的戏曲人才,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扎实的民族艺术功底、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的炽热情怀,又有通晓当代艺术发展趋势,善于学习借鉴、融会贯通现代文化艺术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能传承又能创新。

第二,“持中秉正、兼容并蓄”的人才规格要求。学院在艺术的继承上注重溯本求源,力求规范中正。比如京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初期以规范的表演程式为主,一般不安排个性过强的流派和剧目。这种规范中正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中正,既具有持续发展的通达性,又具有融会贯通其他流派的广适性,使学生形成“立足中正、广采博纳”的开放式艺术观念。对少数个性鲜明的学生进行个性突出流派和剧目的教授,使其归宗归路,尽早成才。这种“中正”要求所具有的通达性和广适性,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发展成为自己的特色。

第三,“学演合一,练方用圆”的人才培养方法。“学演合一”,就是在教学中坚持成品教学,注重艺术实践在能力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成品教学是我院区别于许多艺术院校的教学特色。戏曲剧目是一代代艺术家们创造的结晶,是民族艺术的遗产,是戏曲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求实现传承、训练两个目的。依据学生条件选择剧目,因材选戏,也是为了使学生归宗归路,形成行当的专功和戏路的专攻,全面加强基本功训练,在专攻的目标中成才。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院尤其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强调“练方用圆”,也就是练时规矩、方正,用时圆熟,训练时力求方正,不差分毫,用时力求圆熟自如,练到一定火候,进入自然王国状态。基本功扎实,基础深厚,体现在台风上,方显得大气、厚重,引人入胜。

第四,“国粹为魂,滋养熏陶”的育人环境。戏曲艺术本身蕴含很多教化人、滋养人的因素,可归纳为:国学滋养,历史传导,道德教化,意志锤炼。国学中的精华成为戏曲人精神、道德成长的天然养分。学院坚持教书育人,倡导品学兼优,培养学生在综合艺术创作中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舞台表演上强调“演好小角色”,提倡“一棵菜”精神,在专业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充满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培育“学院风格”提供了丰腴的土壤。

总的来讲,我院“规范严谨、中正浑厚”的精神风貌形成于建校初期,并随着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不断巩固和发展,逐渐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学院风格。这一风格,在“国戏”培养的一代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并通过他们引领当代中国戏曲舞台的一代新风。

记者:您在刚才谈到办学成就的时候,提到了“国戏精神”,能否具体地谈一下“国戏精神”的内涵?

杜长胜: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戏曲学院不仅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在几代“国戏”人的不懈努力下,还铸就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国戏精神”。

中国戏曲植根于韵深意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戏曲教育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年轻戏曲人才在中国戏曲学院这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华文化的国戏、国学、国艺相互涵摄,相得益彰。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对国学精华的弘扬,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精华、道德情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传播,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做人、劝学、励志方面得到滋养和激励。这既有思想精华的导引,又有文学美感的熏陶,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戏曲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国戏精神”是在这丰富的民族文化滋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在几代国戏人不断探索、总结中最终凝练而成。

回顾中国戏曲学院50多年的历史,戏曲和戏曲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同时也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然而中国戏曲和戏曲教育也遇到过困境,现在我们的戏曲艺术又面临着危机和挑战。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国戏”人需要共同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和动力,需要共同的理想去为之奋斗,需要拥有共同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继承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江泽民同志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他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21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要办好戏曲和艺术院校。”这应该视为“国戏精神”在新时期的新要求,成为激励我们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继续奋进的新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戏曲不够景气的境况下,学院党委以“国戏精神”为指引,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沉着应对挑战,积极战胜困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事业发展,使我院的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院发展历史进程中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学院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但与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相比,与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可以说任重道远。

篇5:坚持铸就成功作文

小草的坚持,在于它虽不能与群花相比,却能对此毫不介意,默默成长。

大树的坚持,在于它虽整日的一动不动,却能经受时间磨砺,书写沧桑。

我喜欢朱自清语言的简洁,鲁迅文字的深意,艾勒里情节的多样,却更爱海伦﹒凯勒的身残志坚。

我爱海伦﹒凯勒,因为在她得知自己听不见世间最美妙的旋律时,她选择用眼去观察;因为在她发现自己竟也看不到五颜六色的世界时,她选择用身体去感知;因为在她被同学嘲笑是残疾人时,她选择用行动证明给他们:“我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当她面对生命对待她的不公时,她却选择接受一切,赢得了比普遍人更珍贵的掌声。当她面对同学对她的捉弄,她却选择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终于从座位走上讲台,迎接喝彩。若没有她一次次的坚持,海伦﹒凯勒的名字又怎会被众人所皆知,会有多少人感谢生活给了他们声音与光明?

我惋惜汪精卫的卖国投敌,我惋惜洪承畴的阴险狡诈,我却更惋惜老舍这样优秀的作家,忍受不了侮辱跳河自尽。

如果没有在河边的犹豫不决,又会有多少部饱含深情的作品横空出世;如果没有惨遭这般欺凌,又会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如果他没有这样脆弱,又会有多少后来的生命感受生活的真谛。只可惜再没有新的作品,再没有人感到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其真谛……

老舍,一位文坛巨匠死在了冰冷冷的河水中,更死在了众人的惋惜声中。因为没有坚持一下,熬过苦难的日子,痛苦的折磨,没有忍受一下,越过他人的嘲笑,悲惨的境遇,他死了,永远消失在惋惜之中……

篇6:坚持铸就成功作文

坚持,就是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总能迎来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春天。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用自己的血和泪写成《史记》。假如他被挫折击败,由此一蹶不振,又如何让后人品读这部文化巨著,又如何让那段历史留传至今,又如何成就他令人赞叹的才华?因此,在逆境中永不言败,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就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怎会成功?做一件事,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坚持将成功之路踏实。袁隆平在研究培养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亲自到田中观察,不畏劳苦,精心挑选,最终发现天然杂交稻。正是因为他脚踏实地,从最基本的观察开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研究、思考,才能让他有超乎常人的才能和判断。这些一点一滴的坚持,都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脚踏实地的坚持,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但坚持不等于固执。坚持是做事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不断的坚持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坚韧与自己的突破。当我们真正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时,也许会为自己感到欣慰和感动。因为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们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而固执的人却不同,他们只是在固守,在原地踏步,不肯思考,不肯进步,更不能在一次次的固执中磨练自己,因为固执只会更加放纵自己的错误。坚持的人逆风而行时,固执的人只会被远远地甩在树荫下。

上一篇:一次函数错题笔记下一篇: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