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对比阅读

2024-06-24

范仲淹渔家傲对比阅读(通用12篇)

篇1:范仲淹渔家傲对比阅读

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 答案: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从题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12.答案: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三: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3)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4.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5.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篇2:范仲淹渔家傲对比阅读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边塞秋景 异(每空1分,满分2分)

篇3:由范仲淹《渔家傲》看宋词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论是看身世还是个人经历, 我们都要说, 范仲淹是一个可怜人。尚在襁褓中便已失去了父亲, 读书时划粥割齑, 生活艰难。自幼多病, 步入中年又患上肺疾。一生仕途坎坷, 几起几落, 成为世人皆知的“三光宰相”, 最终客死他乡。然而范仲淹是值得人钦佩的。他读书刻苦, 满腹经纶;他用兵如神, 抵御西夏入侵, 人称“胸中有百万雄兵”;他为人正直, 强言直谏;他慧眼识人, 帮助过孙复、张载、石介等人, 举荐过富弼, 提拔了狄青、种世衡这样的名将;他心忧天下, 主持修建了范公堤, 推行了“庆历新政”, 为国为民, 范公可谓鞠躬尽瘁。

范仲淹的才华使其在政坛上有所作为, 坎坷的遭遇也丰富了他的阅历、提高了他的文学造诣, 使其成为一个全才。散文中, 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流传后世;律赋上, 他提出了“体势说”, 辑选了《赋林衡鉴》;而在词作上, 虽然存词不多, 但仅《苏幕遮》、《渔家傲》两首就足以让所有对宋词有研究的人记住“范仲淹”这个名字。

《渔家傲》是范仲淹抵御西夏时所写的“边塞词”, 当时的他已经五十四岁, 满头白发, 疾病缠身, 戍边已近三年, 满心都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他也曾在诗歌中表现过。“三月二十七, 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 春老未还家。”转眼秋季来临, 群雁南归, 不免又勾起老人的一片愁思, 于是词中便展现出了浓厚而又真实的寂寥情意。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讲道:“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寥寥八字, 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 夏英功之《喜迁莺》, 差足继武, 然气象已不逮矣。”所谓的气象, 在我看来, 无论是不是包含了厚重的历史积淀, 它至少体现了作者的士人风骨、深沉情感。将范词排在诗仙之后, 至少说明了这首词在“气象”上是极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北宋词是五代词的延续, 《花间集》的存在坚定了北宋文人们对于词以媚为主的观点, 从某种角度看, 这或许已成了一种信仰, 也正因为词与诗在同一时代以不同形态呈现, 我们才有了更多的机会看到人类性格的多方面。由诗, 我们看到文人们骄傲的一面、深沉思考的一面、坚强不屈的一面;而由词, 我们又能看到他们脆弱的一面、孟浪的一面甚至奢靡的一面。词的出现对于北宋文人来说, 或许在纯为娱乐的同时, 也悄悄起了这样的作用:以笔墨作为其感情宣泄的闸门, 减少心中的压抑、沉闷、失意等不愉快的感觉。直到后来豪放词的出现, 才使词又多了一个“言志”的功能, 而其美感, 在很多时候就比不过婉约一派了。此前的范文正公, 却早早地而又神奇地将两者糅合了起来。他用惆怅哀婉而又温柔的笔调, 细细地勾勒边塞的凄凉和悲壮, 写出了浓浓的思乡情怀。温柔、旷远、豪情三者并存, 在满是花间酒筵上的靡靡香词里显得清新可人, 就像出水的芙蓉。

词的开头与平常的婉约词一般, 慢声细语, 讲着风景, 说着南归的大雁, 感情深幽哀怨。而第三句开始, 境界就陡然扩大, 边塞的角声、层层叠叠的山峰、沉静的长烟、远处的落日, 还有旷野上一座孤独的城池, 如此阔大的景象, 只有那么少少的一个降落的太阳、一个孤立的城市, 伴随着山河与这个萧瑟的秋天对峙, 比起“波渺渺, 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这样江南式的娇小柔弱的思乡情, 大气之中的悲寂似乎就更旷大了, 它弥漫在整个塞外, 挥之不去。

下片则转向抒情。酒一杯, 家万里, 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到无奈的对比, 偏偏对于家乡的万里之思又只能靠这一杯浊酒来排遣, 最终却仍是有家归不得——边疆不宁。夜空里回响的是异乡羌笛的乐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 听到乡音固然会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而他乡的音乐却可能勾起异乡人对于乡音的无限怀念, 这种怀念或许更令人难以忍受, 因为自己连“乡音”都听不到!之后的句子就是以情写景的典型了:人因思想而难以入眠, 因为难以入眠而以酒来排遣思乡之情, 却又因为对于家乡的思念而更加难以入睡, 更想饮酒……词人听到了羌笛声, 看到了夜色里被霜染白了的塞外天地、被霜染白的满头华发、被霜染白的边关将士的思乡泪……

整首词因为以边塞为背景而变得境界苍凉寥远, 也使得词中的感情沉重真实, 不再是一味的柔软无力。也是依靠宋词特有的妩媚温柔, 范仲淹笔下的边关思念才更加凄清悲凉, 使世人感受到这柔美之下的边关萧索。

这似乎与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中国古典文学南朝, 尤其是萧梁王朝之后, 出现了一种近乎诡异的诗歌类型——宫体。先人们对它的评价并不高, 因为它只写闺情, 写女子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坐卧用具, 写弃妇, 写思妇, 也写娼妇。因此它得到的评语不外乎“流丽淫靡, 浮急促数”、“靡靡以淫, 促促以简”之类。偏偏就是这种靡艳堕落, 写出了女子的百态生活、喜怒哀乐, 使女子的形象得以在诗歌中全面展现, 使人们看到女子各个角度的美好。也这是这种靡艳堕落的诗歌类型, 使后世的诗歌在平仄章法、遣词造句、炼字用典方面有了依据。它衍生出了《春江花月夜》的千古传唱, 衍生出了《红楼梦》的不朽传奇。它与佛教同时繁荣, 一派靡艳之下是佛教无常苦痛的体现。爱别离的日夜相思、红颜凋零的无常死别, 欲色异相的佛家思想就这样隐晦却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派堕落之中。

几百年后, 随着《花间集》的问世, “曲子词”出现于人们的视野。这一朝的文人们, 一边当它为“游戏之作”, 一边却又热衷于这种“游戏”, 一手推动了它百余年的繁荣。如同宫体诗般, 宋词以其精雕细琢的美丽, 展现着一个朝代的寂寞哀愁及其臣民的迷茫哀伤、空虚无措。

范仲淹却以这种精雕细琢的美, 展现了边关壮阔的哀伤, 展现了战争背后的荒凉, 展现了将军与征夫老死边关不得返乡的残酷现实, 使得边塞题材在宋词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要:范仲淹是伟大的, 这种伟大不仅体现为其人格, 也表现在其才学。他同晏殊支持的应天府书院推动了教育事业在宋朝的发展, 他的词作提高了宋词的品位, 向人们展示了婉约中的磅礴大气。

篇4:范仲淹渔家傲对比阅读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篇5: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篇6:渔家傲范仲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上片:写景“秋”(边塞秋景) 塞下 雁去 边声 描绘出一幅萧瑟、

“异” 千嶂 落日 孤城 荒凉的边塞风景

下片:抒情“思”(戍边将士) 浊酒 归无计

“泪” 羌管 人不寐 抒发词人思家忧国、

白发 征夫泪 壮志难酬的情感

篇7:渔家傲范仲淹名句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名句赏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作者想要勒石燕然理想,在这里“将军白发征夫泪”实际上描写的是两种心态:征夫所想的是家乡,而将军所思的是勒石燕然、建功立业,一年将尽,将军头上的白发又增添了不少,可理想的实现还是遥遥无期,所以一杯浊酒在手,听着悠悠的羌管、看着满地的青霜,更激发了“将军”的豪情壮志,因此他才会“人不寐”.

全文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 ,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陽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陽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陽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陽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 ,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篇8:渔家傲范仲淹带拼音

渔家傲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拼音解读:

sā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yì , héng yáng yàn qù wú liú yì 。sì miàn biān shēng lián jiǎo qǐ ,qiān zhàng lǐ ,zhǎng yān luò rì gū chéng bì 。zhuó jiǔ yī bēi jiā wàn lǐ , yàn rán wèi lè guī wú jì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dì 。rén bú mèi , jiāng jun1 bái fā zhēng fū lèi 。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译文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写作背景

篇9:渔家傲范仲淹读后感

范仲淹的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少年时为了心中报国的理想,割舍了亲情,蹉跎了青春,求学之路上的他,仿佛是一戕孤岛,独自朝着大陆漂去。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二十数年的寒窗岁月造就了他颠仆不灭的意志。

怀着满腔热情,平定西夏,亲贤远佞,果敢断权,为了国事宁定,心力憔悴,却无半句怨言。他的思乡之情如伤口一样裸露,无从遮掩,从不愈合。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时刻警醒着他:西夏未平,怎能归家?面对天边巨大的日轮,刹时间,鼓角齐鸣,旌旗翻滚,万马奔腾,朔风猎猎,无处不浸透着野性的蛮荒和雄性的彪悍。江河倒悬,红浪涌动,殷红万里。范仲淹听着那一曲羌笛,一首《渔家傲》便一蹴而就。那一声深沉凝重的叹息仿佛还在空中回响。

终于,战火熄灭,夕阳下,一个孤单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大漠中。

篇10: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

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

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

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

院子里,

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九、教学反思

篇11:由范仲淹《渔家傲》看宋词

关键词:《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论是看身世还是个人经历,我们都要说,范仲淹是一个可怜人。尚在襁褓中便已失去了父亲,读书时划粥割齑,生活艰难。自幼多病,步入中年又患上肺疾。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成为世人皆知的“三光宰相”,最终客死他乡。然而范仲淹是值得人钦佩的。他读书刻苦,满腹经纶;他用兵如神,抵御西夏入侵,人称“胸中有百万雄兵”;他为人正直,强言直谏;他慧眼识人,帮助过孙复、张载、石介等人,举荐过富弼,提拔了狄青、种世衡这样的名将;他心忧天下,主持修建了范公堤,推行了“庆历新政”,为国为民,范公可谓鞠躬尽瘁。

范仲淹的才华使其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坎坷的遭遇也丰富了他的阅历、提高了他的文学造诣,使其成为一个全才。散文中,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流传后世;律赋上,他提出了“体势说”,辑选了《赋林衡鉴》;而在词作上,虽然存词不多,但仅《苏幕遮》、《渔家傲》两首就足以让所有对宋词有研究的人记住“范仲淹”这个名字。

《渔家傲》是范仲淹抵御西夏时所写的“边塞词”,当时的他已经五十四岁,满头白发,疾病缠身,戍边已近三年,满心都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他也曾在诗歌中表现过。“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转眼秋季来临,群雁南归,不免又勾起老人的一片愁思,于是词中便展现出了浓厚而又真实的寂寥情意。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讲道:“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功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所谓的气象,在我看来,无论是不是包含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它至少体现了作者的士人风骨、深沉情感。将范词排在诗仙之后,至少说明了这首词在“气象”上是极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北宋词是五代词的延续,《花间集》的存在坚定了北宋文人们对于词以媚为主的观点,从某种角度看,这或许已成了一种信仰,也正因为词与诗在同一时代以不同形态呈现,我们才有了更多的机会看到人类性格的多方面。由诗,我们看到文人们骄傲的一面、深沉思考的一面、坚强不屈的一面;而由词,我们又能看到他们脆弱的一面、孟浪的一面甚至奢靡的一面。词的出现对于北宋文人来说,或许在纯为娱乐的同时,也悄悄起了这样的作用:以笔墨作为其感情宣泄的闸门,减少心中的压抑、沉闷、失意等不愉快的感觉。直到后来豪放词的出现,才使词又多了一个“言志”的功能,而其美感,在很多时候就比不过婉约一派了。此前的范文正公,却早早地而又神奇地将两者糅合了起来。他用惆怅哀婉而又温柔的笔调,细细地勾勒边塞的凄凉和悲壮,写出了浓浓的思乡情怀。温柔、旷远、豪情三者并存,在满是花间酒筵上的靡靡香词里显得清新可人,就像出水的芙蓉。

词的开头与平常的婉约词一般,慢声细语,讲着风景,说着南归的大雁,感情深幽哀怨。而第三句开始,境界就陡然扩大,边塞的角声、层层叠叠的山峰、沉静的长烟、远处的落日,还有旷野上一座孤独的城池,如此阔大的景象,只有那么少少的一个降落的太阳、一个孤立的城市,伴随着山河与这个萧瑟的秋天对峙,比起“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这样江南式的.娇小柔弱的思乡情,大气之中的悲寂似乎就更旷大了,它弥漫在整个塞外,挥之不去。

下片则转向抒情。酒一杯,家万里,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到无奈的对比,偏偏对于家乡的万里之思又只能靠这一杯浊酒来排遣,最终却仍是有家归不得――边疆不宁。夜空里回响的是异乡羌笛的乐声,独在异乡为异客,听到乡音固然会勾起人的思乡之情,而他乡的音乐却可能勾起异乡人对于乡音的无限怀念,这种怀念或许更令人难以忍受,因为自己连“乡音”都听不到!之后的句子就是以情写景的典型了:人因思想而难以入眠,因为难以入眠而以酒来排遣思乡之情,却又因为对于家乡的思念而更加难以入睡,更想饮酒……词人听到了羌笛声,看到了夜色里被霜染白了的塞外天地、被霜染白的满头华发、被霜染白的边关将士的思乡泪……

整首词因为以边塞为背景而变得境界苍凉寥远,也使得词中的感情沉重真实,不再是一味的柔软无力。也是依靠宋词特有的妩媚温柔,范仲淹笔下的边关思念才更加凄清悲凉,使世人感受到这柔美之下的边关萧索。

这似乎与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中国古典文学南朝,尤其是萧梁王朝之后,出现了一种近乎诡异的诗歌类型――宫体。先人们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因为它只写闺情,写女子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坐卧用具,写弃妇,写思妇,也写娼妇。因此它得到的评语不外乎“流丽淫靡,浮急促数”、“靡靡以淫,促促以简”之类。偏偏就是这种靡艳堕落,写出了女子的百态生活、喜怒哀乐,使女子的形象得以在诗歌中全面展现,使人们看到女子各个角度的美好。也这是这种靡艳堕落的诗歌类型,使后世的诗歌在平仄章法、遣词造句、炼字用典方面有了依据。它衍生出了《春江花月夜》的千古传唱,衍生出了《红楼梦》的不朽传奇。它与佛教同时繁荣,一派靡艳之下是佛教无常苦痛的体现。爱别离的日夜相思、红颜凋零的无常死别,欲色异相的佛家思想就这样隐晦却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派堕落之中。

几百年后,随着《花间集》的问世,“曲子词”出现于人们的视野。这一朝的文人们,一边当它为“游戏之作”,一边却又热衷于这种“游戏”,一手推动了它百余年的繁荣。如同宫体诗般,宋词以其精雕细琢的美丽,展现着一个朝代的寂寞哀愁及其臣民的迷茫哀伤、空虚无措。

篇12:范仲淹渔家傲的教案

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1:一首词怎么会有两个题目?(词牌名题目,真正与内容有关)

2:秋思,在秋天引发的思绪。

公元1040年, 52岁的范仲淹应急召远离风景如画的故土苏州,来到千里之外黄沙漫天的边塞,开始了多年的戍边生涯,在一个夜不成寐的晚上,听着悠悠羌管,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秋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词作。

二、初读感奇景:

1、请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学读

读得准确流利,很有诗味,我们扬长避短一起学着读一读。

这首词的味道来自于情,来自于景,词人首先给我们呈现了塞外奇景:塞下秋来风景异,我们用组词法去解?(惊异、奇异)一个异字传递了词人对塞下季节变换的敏感,究竟异在何处呢?我们快速地找一找、说一说。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向南方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 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风掣红旗冻不番 以诗解诗,将以前学过的诗相映照、比对,可以更快地了解诗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夜不能寐,侧耳远听,寒风呼啸,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 这一切对于身处江南的词人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神奇。

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下,竟是孤单小城的城门紧锁。充满了萧条肃杀之气。广袤天底下,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华的江南自然有着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满地:特有乐器,唐代边塞诗常出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发出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如泣如诉、凄切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听乐音)

千嶂里:凉秋九月,衰草连天,原是儿孙绕膝,饮酒赋诗的日子,如今竟然身处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之中,离家万里、归期遥遥,怎不心生悲凉?

三、细读明情怀。

这些新奇的景象实在是太独特了,我们来把写景的句子联起来读一遍。雄壮、奇异的塞外景色成了边塞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评论家说:边塞诗歌的一大特色及价值就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

岑参如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雪绚烂)

王维亦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们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的词人,范仲淹也是这样在歌颂着的吗?那他此刻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人早生华发,有人黯然落泪。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他拉悲凉之情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再把词句吟诵一遍,仔细体会体会。呆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敢于挑战的同学,可以发挥想象,描绘场景。比如:老师在刚才的边声里听出了悲凉之意。(示例)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杯杯浊酒家万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浓得化也化不开。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见上文)

闭口音

四、深读究缘由: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悲苦?(还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学们漠视,这里面有没有悲情在里边?)

燕然未勒归无计:

A 明意 典故的.反说 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既便对家乡亲人魂牵梦萦,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B 如果有旨命其归,你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效法 窦宪 建立功勋 许多边塞将士就是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壮志未酬 既便可归不能归也不愿归。

C 有没有可能“燕然有勒”、荣归故里呢?看一则材料:

材料补充:宋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生念)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就点出了战事吃紧 ,国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吗?君王的治国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万丈,既便他才华横溢,然而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眼看着进犯少数民族军队步步进逼,国家危难而又无能为力。壮志难酬,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强军队训练,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他也很有能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尽力了,但是仍旧忧国居民,作着家国之思。将军范仲淹岂只白了发,还流着泪,同理,白了发、流着泪的又何只范,还有那些同样离家千里万里的征人们,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应该是:将军征夫白发将军征夫泪,互文的用法(板书)。词人的情怀原来是那么复杂那么深重。现在就让我们感觉自已是那位集万千感慨于一身,作着深重家国之思的词人,和着音乐来演绎一下这首词:

配乐朗读。(跟读: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延读知其人:

自古以来,悲秋之作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学过马致元的曲《秋思》是一首:(会背吗?),我们学过的边塞诗词也不是一首两首:欲……

然而评论家们却说:此词,为一般的边塞思秋之作难以比拟。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说出理由:

小结:除了表现英雄气概、奇丽风景、艰苦生活之外,作为臣子能将矛头直指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气概、其见地非同一般。

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触及家国百姓的忧思,有担当、具有伟人胸怀。

一切的一切,应了他书定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词里的范仲淹让我们严然起敬,史书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时弊,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挠被贬,于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师:范仲淹喜好弹琴,工于诗词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学

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理学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上一篇:学习知识竞赛下一篇:2009年县森林防火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