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2024-05-26

渔家傲秋思说课稿(精选6篇)

篇1: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渔家傲 秋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渔家傲 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

《渔家傲 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感受豪放词的风格特色。教学难点为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2、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欣赏激昂 豪壮和婉转 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 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设计意图:词离不开曲,曲依附于词,词曲相依。通过欣赏两种风格的音乐,使学生感悟到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词与音乐的共通,也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情境。】

(二)初读,感知词意 初读(节奏 情感 意境)(1)文学知识

(2)听录音范读。(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准节奏,体会情感,感知内容。初步体会到这首诗词的意境美】

(三)诵读,自主赏析

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2、诵读《渔家傲.秋思》,你认为那句话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并谈谈理由。【设计意图:诵读,自主赏析。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品读,品出韵味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渔家傲.秋思》,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2)睁开眼,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生: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日、古城、浊酒、羌管声、霜、泪水),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加之联想和想象,用你们的生花妙笔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捕捉景物,发挥联想和想象,扩写塞外边关图。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品味出诗词的韵味,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品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再把这首词下阕你捕捉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分小组交流,从你看到的景象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说读,说出心声: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他们听:“我在塞下。”或着说 “我饮一杯浊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建功之情,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

(六)总结本课

这首词写了边塞的战地风光,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丝丝悲凉,但这悲凉,哀而不伤,悲的壮烈、悲的豪迈。我们体会到豪迈诗风的同时,更多感悟的是作者那份浓浓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这种情怀能伴随我们成长,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利用网络搜集两首边塞诗,仔细体会,赏析。

【设计意图:第一题此题意丰富学生的积累。第二题学以致用,用本课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继续品味边塞诗。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如大屏幕所示。

上阙 异:大雁边声

长烟落日

孤城紧闭 下阙 情:思乡之情

建功之情

爱国之情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篇2: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毕京京 纪家春华中心学校

《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渔家傲.秋思》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中的一首宋词,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范仲淹的思家及壮志难酬的情怀并背诵本词。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范仲淹其人其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握词文感情基调;结合具体词句,揣摩词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范仲淹借描述景物来抒发的忧国思家的情感。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具体词句,揣摩词文情感。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范仲淹借描述景物来抒发的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词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法——熟悉内容,感受情感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5、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三、说学生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和积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词有一个初步了解,对词的内容也有了自己的感悟的能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点拨法,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学生的素质及基本功的参差不齐,还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明确。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

采用情景设置,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在词的风格上设下悬念。

2、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环节二中我通过播放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全班理解性的齐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词意、词情。

3、品。同学们通过讨论及合作的方法对上片进行通译,并思考写了哪些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了什么情?上阕的写景和下阕的抒情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引导得出本词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壮志难酬之情。)

4、背诵

检查学生对于这首词的接受情况。

5、作业

让学生通过对其他词的对比来感受每首词的不同风格。

五、说板书设计

篇3: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思乡报国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首开豪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开辟先路。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边塞词,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此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借景抒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此词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意象

意象是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词的上片描写的自然是塞外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依次展现塞外独特的事物形象,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铺展开一幕幕苍茫壮观的边塞风光。

二.读画面

由意象铺展开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与联想: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何处呢?

首先,异在地域和环境。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因为这里景象特异,没有亲近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凄清。秋雁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在这里戍守四年之久的将士们呢?

其次,异在声音和形势。四面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塞外大漠悲切苍凉的交响曲。“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显得无比壮阔,同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

词人的笔下,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这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增添了孤独寂寞无限思乡的情感。

三.读情感

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满怀豪情壮志之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纠结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缠绕着儿女亲情与爱国豪情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夜深露寒、浓霜满地之时,耳边传来哀怨婉转的羌管之声,让孤独思乡的词人倍感凄凉,此情此景,让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直至潸然泪下。“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的惆怅。这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使点点滴滴的泪珠充满了一种豪迈与悲壮。

【我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描绘的是什么风光?给你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描写边塞风光或者战争的,这类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边塞生活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岳阳楼记》传名天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连连战败。1040年,范仲淹主动要求调任军事要地延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保家卫国,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久戍边地的辛苦、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三.自主学习,吟诵全词

1.听读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lè羌管qiāng寐mèi

2.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朗诵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提问:你们在自主学习时有没有不懂的词句,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例如:四面边声连角起人不寐中的“人”长烟落日孤城闭征夫

落泪的仅仅是征夫?愁白头的仅仅是将军?而是所有的戍边将士(互文手法)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2.这首词上阕的写景扣住哪个字来写的?又借助于哪些意象展现画面的?

(异)意象:秋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归纳画面:雁去衡阳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孤城紧闭

继续追问异在何处:(1)雁为何去无留意?(边地异常寒冷)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边地特有的奇异之声)--声音异;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塞外奇景,而“孤城闭”有暗示了什么?(戒备森严战事紧张)--形势异;

感受:(荒凉萧瑟)(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3.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泪思乡报国壮志难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但功业未建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夜寒霜浓,戍边艰苦,加之又传来羌管凄婉之音,加重征人的思乡之愁)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的愁苦报国的志向未伸的苦闷,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心绪难平,自然鬓发染霜,夜不能寐,潸然泪下。这既是思乡泪,又是英雄泪)

总结:全词借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景象,与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带着这种意境与情感,大家齐声吟诵全词。

五.规律总结:赏析这类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方法———抓意象捕画面析情感

六.练习巩固:

1.熟读成诵

2.考试链接:(1)范仲淹《渔家傲》表现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渔家傲》中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苏幕遮(1)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2),追旅思(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1)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2)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3)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分析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篇4: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思乡报国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首开豪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开辟先路。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边塞词,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此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借景抒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此词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意象

意象是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词的上片描写的自然是塞外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依次展现塞外独特的事物形象,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铺展开一幕幕苍茫壮观的边塞风光。

二.读画面

由意象铺展开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与联想: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何处呢?

首先,异在地域和环境。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因为这里景象特异,没有亲近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凄清。秋雁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在这里戍守四年之久的将士们呢?

其次,异在声音和形势。四面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塞外大漠悲切苍凉的交响曲。 “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显得无比壮阔,同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

词人的笔下,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这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增添了孤独寂寞无限思乡的情感。

三.读情感

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满怀豪情壮志之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纠结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缠绕着儿女亲情与爱国豪情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夜深露寒、浓霜满地之时,耳边传来哀怨婉转的羌管之声,让孤独思乡的词人倍感凄凉,此情此景,让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直至潸然泪下。“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的惆怅。这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使点点滴滴的泪珠充满了一种豪迈与悲壮。

【我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描绘的是什么风光?给你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描写边塞风光或者战争的,这类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边塞生活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岳阳楼记》传名天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连连战败。1040年,范仲淹主动要求调任军事要地延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保家卫国,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對久戍边地的辛苦、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三.自主学习,吟诵全词

1.听读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塞下sài 嶂zhàng 浊酒zhuó 燕然未勒yān lè 羌管qiāng 寐mèi

2.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朗诵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提问:你们在自主学习时有没有不懂的词句,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例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人不寐中的“人” 长烟落日孤城闭 征夫

落泪的仅仅是征夫?愁白头的仅仅是将军?而是所有的戍边将士(互文手法)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2.这首词上阕的写景扣住哪个字来写的?又借助于哪些意象展现画面的?

(异)意象:秋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归纳画面:雁去衡阳 边声四起 长烟落日 孤城紧闭

继续追问异在何处:(1)雁为何去无留意?(边地异常寒冷)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边地特有的奇异之声)--声音异;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塞外奇景,而“孤城闭”有暗示了什么?(戒备森严战事紧张)--形势异;

感受:(荒凉萧瑟)(孤独寂寞 思念家乡)

3.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泪 思乡报国 壮志难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但功业未建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夜寒霜浓,戍边艰苦,加之又传来羌管凄婉之音,加重征人的思乡之愁)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的愁苦 报国的志向未伸的苦闷,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心绪难平,自然鬓发染霜,夜不能寐,潸然泪下。这既是思乡泪,又是英雄泪)

总结:全词借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景象,与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带着这种意境与情感,大家齐声吟诵全词。

五.规律总结:赏析这类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方法——抓意象 捕画面 析情感

六.练习巩固:

1.熟读成诵

2.考试链接:(1)范仲淹《渔家傲》表现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的句子是: ,

。(2)《渔家傲》中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①.诗歌的开头用碧云、 、

、 ,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②.分析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③.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七.作业:从词的题材、词人形象及表达的感情等方面比较与《渔家傲》的不同。

篇5:《渔家傲·秋思》教案

课程名称:《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材:河大版初中语文第三册(八年级)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渔家傲·秋思》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并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利用想象、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难点:利用想象、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启发、探究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辅助多媒体设备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请学生回忆曾经学过或接触过的边塞诗词)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创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3、重难点字词读音:

(先请两名同学朗读全词,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并纠正字音。然后听朗诵录音或观看视频。最后全班齐读,整体感知全词。)

塞下sài 嶂zhàng 浊酒zhuó

燕然未勒lè

羌管qiāng 寐mèi 燕然未勒:功业未就。东汉大将窦宪破匈奴后在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燕然,山名即蒙古国杭爱山。

4、全词具体解析、鉴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1)赏析上阕: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总起写景,是全词写景的发端,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教师板书写景,开篇点出北方边塞风光与江南水乡风光的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塞下风景,并从三处来体现)

A衡阳雁去无留意(分写、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B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四面边声体现了单调孤苦的生活,连角起是听觉上的震撼)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上阕小结:从视觉,听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2)赏析下阕:(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A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5、课程小结: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

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6、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该词

(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这首词的体会。板书设计:

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景;重点在风景异、衡阳雁去、边声四起等。下阕为抒情;重点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白发将军征夫泪。附:《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篇6:渔家傲秋思教案

范仲淹

一、教材分析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中的《渔家傲 秋思》,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及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情法,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四、教学重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五、教具和学具: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件。

六、课时安排: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影片介绍,使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简单了解词作内容及诗歌朗诵的节奏变化。

(三)通过朗读竞赛,使学生熟悉词作内容,初步形成对词风的感性认知,步骤如下: 1.听读播放的录音,要求学生在下面跟读,跟读的同时注意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2.学生通过放胆大声自读,形成初步印象。

3.学生分组(每组5-6人)朗读,选出二人报名赛读,其它学生把自己的点评写下来。4.学生点评。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会谈到重音、语速、停顿,并涉及到词的内容和风格,老师适当点拔、引导。

(四)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并诗歌赏析

1、“塞下”与“秋来”分别点明了什么?“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2、“衡阳雁去无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从“四面”到“孤城闭”给我们描绘什么样一幅图景?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4、“浊酒”和“家万里”分别写出了什么情况?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5、“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6、“羌管悠悠霜满地”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惆怅难眠。

7、本词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互文

(五)问题探究 通过理解进一步把握朗读。步骤如下:

为了理解词的内容,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展示问题)

1、上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

答: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答: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答: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答: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请把这首词用散文话的内容表现出来。

上一篇:幼儿音乐启蒙教案详案下一篇: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