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之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2024-04-25

公文写作之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共3篇)

篇1:公文写作之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

总局

若 水

用词准确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但是达到这个要求有时并不容易。究其原因,往往是对一些词语的词义及用法不甚了解。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挑出公文中容易用错的一些词语试加辨析、讨论,或许有益于减少公文用词不当的硬伤。讨论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人民日报》等。

1.称谓问题

(1)介绍领导,有时职衔在前、姓名在后,如“局长××”;有时姓名在前、职衔在后,如“××局长”。两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区别:前者是客观性表述,后者则含有敬意(敬称)。公文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即客观性表述;当然,如果介绍上级领导,也可使用敬称。

介绍离职领导经常用到“原”字,“原”的位置也有讲究。例如,“原××局局长××”和“××局原局长××”,前者表示这个局已不存在,当然××也不是局长了;后者表示虽然局长换了,但这个局仍然存在。所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用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冶金工业部了;“海南文昌市委原书记××”的用法也是正确的(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10版),因为不存在的只是这个书记而已。

与此类似的还有“前”字,如“前苏联”、“××(国家)前总理”。但是“前”只用于国家、政党及其政要等,我们的“级别”不够,只能用“原”而不能用“前”。

(2)采用客观性表述时,很多人习惯在职务和姓名之后加上“同志”二字,如“局长××同志”。其实,这是口语的习惯说法,书面语中这个“同志”是多余的。我们看《人民日报》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和姓名之后也没有“同志”。“职务+姓名+同志”的用法,常见于讣告、悼词(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公文使用“同志”一词还需注意两点。①这个词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参见《词典》第1368页)。干部任免文件中,如果是党委任免干部,被任免人姓名之后要加“同志”二字,这里的“同志”特指党内干部,是“党内互称同志”的体现;如果是行政任免,一般不加“同志”,因为行政干部不一定都是党员。以上是特指的例子;而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里的“同志们”则是泛指。②主送本系统、本单位的公文,对于众所熟知的领导,可以仅用“同志”称谓而不必冠以职衔。例如印发局长在本单位某次会议上的讲话,标题可拟为《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这样既节约用字,又淡化“官位”意识。

2.“班子成员”的外延

严格地讲,“班子成员”是一个外延不确定的概念。每个单位一般都有几套班子,党委一套,行政一套,纪委一套,还有工会、团委的班子等。那么,“班子成员”到底指哪一套的呢?实际工作中,是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界定其外延的。总局所属各局院的班子成员包括:行政班子全体成员,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控股公司的情况稍复杂一些,原则上总局委派的董事、监事也应进班子。这些人员,都是总局管理的干部。

还有两个相关问题。(1)总局管理的二级单位,总会计师进班子;三级单位(如各地勘院)的总工程师进班子。(2)局院的工会主席本身不进班子——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和历史的原因。但是目前各局院(包括控股公司)的工会主席都是党委副书记兼任的,他们以党委领导的身份进班子。

3.主管、分管

这两个词的意思很接近,但在词性上有区别。“分管”是动词,“主管”兼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常用词组如“财务主管”、“一级主管”,“主管”都是名词;作为动词,主管的意思是“负主要责任管理(某一方面)”,口语中用得较多。

起草班子成员分工的文件,应使用动词“分管”,如“××副局长分管地矿业”,“××副局长分管人事处”。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介绍国资委领导的分工,用的也是“分管”。

顺便再提两件事:(1)党委领导同志分管行政工作,如“党

· 2 · 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审计处”,前面最好加上一句“受局长委托”(党委领导兼任行政领导职务的除外)。(2)班子分工文件,如果不涉及党委领导同志,则以行政行文;如果涉及党委领导同志,则以党政联合发文为宜。

4.会议的出席、列席、参加

出席和列席都是参加,区别在于:法定成员参加本组织的会议叫做出席,其他人员(上级领导除外)参加叫做列席。例如召开局党委会议,局党委委员出席会议,非党委成员——哪怕是局领导——只能列席。原则上,列席人员没有表决权等。

上级领导参加会议也叫出席,不能“降格”为列席,尽管上级领导并不参与表决。这种“出席”,姑且算做特例。

5.制订、制定

前者强调过程,后者侧重结果(含有确定下来的意思)。两者在词义上难以区分,基本可以通用。

6.施行、实施

词义十分接近。对于法令、政策和规章制度,既可施行,也可实施。只不过在习惯上,“本条例(规定、办法等)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用“施行”;而条例“施行”之后,还可以制订“实施”细则。

同“制订”、“制定”一样,笔者认为“施行”、“实施”的使用只有习惯上的区别,而没有对错之分。语言中的“习惯势力”非常强大,有些用法单从语法上、逻辑上很难判定谁是谁非。例如,纪要是把会议、会谈的情况“记”下来,但习惯上写成“纪要”而不是“记要”;“年轻(人)”、“年青”和“青年”,分清他们之间的差别很伤脑筋;“大将”和“将军”、“教师”和“教书”,同一个字、同样的意思,用在不同的词里读音却不同。还有极难区分的“作”和“做”。“写作”、“作文”、“作报告”都用“作”,“做文章”却用“做”;“做人”用“做”,“作为„„的人”却用“作”;“当做”、“叫做”只用“做”,而“做客”和“作客”、“做成”和“作成”、“做法”和“作法”的用法都

· 3 · 是规范的„„如此等等,连语言学家也为之头疼。诸如此类解释不清的问题,只好归为“习惯用法”。掌握习惯用法,只有“不讲道理”地死记硬背,舍此似无更好的办法。

7.其他、其它

“其它”仅指事物,“其他”既可指物、指事也可指人(《词典》第1070页)。“他”用于指物并不鲜见,如:他乡、他日、他山之石。笔者意见,一律使用“其他”而不用“其它”,似乎更加保险。

“他”也不仅限于指代男性。古汉语没有“她”字,“她”是“五四”时期刘半农先生发明的,所以古典小说里无论男女一律都用“他”作代词;现代汉语中,“他”同样可以用做不分性别的泛指,例如指称有男有女的若干人时,用“他们”而不用“他(她)们”或“他们和她们”。

8.权利、权力

权力总与职务相关联,有职才能有权(力),所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普通人享有的是“权利”,如公民的权利、党员的权利等,当然领导干部作为普通公民、党员的时候,这些权利同样享有。权利同义务相对应,具有法定性。公文中使用“权利”的场合比“权力”要多一些。

9.账、帐,像、象

“账”、“帐”过去通用,如过去常用的“帐户”、“帐号”等。后来不通用了,涉及财务方面的事情,一律使用“账”,如:账目、账号、账单、对账等;“帐”只用在帐篷、青纱帐等词语之中。

与此类似的,还有“像”、“象”。过去的“好象”、“象„„一样”,现在一律改为“好像”、“像„„一样”。

10.“隶属”之后不加“于”

有人习惯在“隶属”后面加上介词“于”,如“总局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隶属是“(区域、机构等)受管辖;从属”的· 4 · 意思,这个词本身就是带有被动含义的及物动词。所以,上句话应改为“总局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二字也删去。

顺带提一句:“从属”是不及物动词,后面要加“于”(见《词典》第228页该词条下的例句)。

11.“凯旋”不要“归来”

“凯旋归来”很常见,可惜用得不对。凯旋是“胜利”和“归来”的组合,“旋”的本意就是返回、归来。《词典》(第760页)“凯旋”词条的例句“欢迎凯旋的体育健儿”,初读起来可能不太顺口,但是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后,就会慢慢习惯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悬殊”。悬殊形容“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如“贫富悬殊”、“双方力量悬殊”的用法都是正确的。在“悬殊”前面加上“相差”或者在后面加上“很大”,都是不规范的。

12.少用“进行”

公文中“进行”用得较滥,虽然不算错,但按简洁性的要求,多数“进行”都可删去。如“对××进行了检查”可改为“检查了××”,“在××工地进行施工工作”可改为“在××工地施工”等。这样一改,不伤文意,反而干净利索。

13.慎用“接见”

某单位公文中有句话,大意是某月某日局长接见了几名上访职工。显然,这里的“接见”应改为“接待”。“接见”一词“官味”较浓,说局长“接见”职工,难免招致“领导高高在上”的非议。领导亲自处理职工来访原本是件好事,然而用词不当却伤害了原意的表达。

14.简称问题

公文使用词语简称,应注意三点。(1)提倡使用简称,但这个简称应该是大家熟悉的、规范化的简称,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地质勘查”简称“地勘”。总局系统内部行文,各单位的名称多数情况下也以简称为好,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 5 · ××局”简称“××局”,既节省文字,又显得亲切。(2)如果简称是大家不熟悉的,或者不规范的、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的,应该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紧跟其后加注“(以下简称×××)”。例如向国资委行文,使用“总局”的简称经常采用这种办法,因为我们在150多家央企中知名度并不太高,而且国资委管理的“总局”并非我们一家。(3)简称中必须使用全称的字眼。例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不再使用过去的简称“中国冶勘”,因为全称里面已经没有“勘”字了。

15.岩芯、岩心

《词典》(第1566页)对“岩心”的解释是:进行地质勘探时用管状的机件从地层中取得的柱状岩石标本。看来,我们过去常用的术语“岩芯”,似应改为“岩心”。事实上,《地质勘查导报》一直使用“岩心”。但“岩芯”也未废除,大概是指岩体的中心部分(参见《词典》第1544页“芯”字释义举例)。《词典》对“岩心”、“岩芯”的解释,笔者总是感到可疑:依照简称的原则,岩体的中心部分恰好简称“岩心”;而钻机取出的柱状标本,在形状和提取方式上又恰与“笔芯”、“灯芯”的“芯”相类似。这两个词条的释义如果对换一下,似乎才能让人接受。

《词典》(第761页)对“勘查”、“勘察”的解释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从专业的角度看,这两个词并不通用,如“地质勘查”、“工程勘察”中的“查”、“察”不能互换。也许,《词典》虽然权威,但毕竟不是工程技术类的工具书,我们似乎不应苛求于《词典》涉及的专业问题吧。

· 6 ·

篇2:公文写作之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众所周知, 公文语言不应该强调个人的主观感情意志, 在陈述个人的思想感情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所以, 公文拟制者在拟制公文时, 都不会把个人主观感情在公文语言中表现出来, 但这并不能说明公文语言就不能使用体现感情、态度等附加色彩的词语, 拟订公文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用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来有效地体现群体单位的决定和态度。通过对公文口语词汇的分析研究表明, 公文中口语词汇很大一部分都使用了修辞手法来赋予新意表明发文机关的态度、观点和立场, 这是因为公文中得惯用语、俗语、顺口溜等口语词汇的本义虽没有情感色彩, 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却总能体现感情、态度、形象色彩中的任一种色彩。

首先,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运用能够表达撰文者的主观感情。公文中口语词汇的引申义或者比喻义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或表达肯定、赞扬之情, 或表达否定、排斥等憎恶的感情。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打击各类车辆非法运营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常抓不懈, 防止“走过场”。[1]

上述例子中“走过场”本意是指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 却不实干。这里指各级行政机关单位办事只是注重表面功夫没有实干的精神, 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公文中常使用含有贬义色彩的惯用语等口语词汇来批评某些歪风邪气, 否定和指责一些不好的现象和行为, 如:“一锅端”、“开口子”、“拉关系”、“瞎指挥”、“刹歪风”、“穿小鞋”等。同时, 公文中也使用一些口语词汇表现赞美的情感态度, 如:

要增强社会主义主人翁责任感, 以“老黄牛”的革命精神, 不图名, 不图利, 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2]

例子中的“老黄牛”一词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劳、任劳任怨的革命精神, 动员全体共青团员以赵春娥同志为标杆, 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表现的是赞扬和敬佩之情。类似这样表达赞美的感情色彩的口语词汇如“拳头产品”、“带头人”“主心骨”等。

其次,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运用能够表达撰文者的态度和立场。发文者使用的词语往往能表现其对事物、现象或行为的相应态度,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使用很多时候就是表达了发文单位的态度、立场。如:

把反腐倡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反腐倡廉[3]

例子中用“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来表明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都会采取强硬的措施, 表达了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公文中有关表达态度和立场的口语词汇如表现厌恶、鄙薄的态度“瞎指挥”、“扣帽子”等;表现认真严肃的态度“刹歪风”、“不折腾”等。

最后,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运用能够表达出形象之感, 这种形象色彩主要靠视觉和动觉来体现。如:

(1) 近年来,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中, 出现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4]

(2) 如果脱离群众, 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农民就要打扁担, 工人就要上街示威, 学生就要闹事。[5]

例 (1) 中的“腿长”“腿短”两个口语词汇分别指的是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阶段发展中不一致的情形, 在视觉上营造出形象上的冲击效果;例 (2) 中“打扁担”本意是指劳动生产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 这里指的是造反, 给人以动态上的一种感觉。公文中口语词汇用通俗易懂的表层意作形象的比喻, 这些比喻往往非常的直观、形象, 类似这样有形象之感的口语词汇如“穿小鞋”、“一刀切”、“铺摊子”、“扣帽子”等。

综上所述, 公文中正确使用惯用语、俗语、顺口溜等口语词汇能够表现出感情、态度和形象色彩和巧妙地体现出群体单位的态度, 而且还能明确立场、观点。

二、公文中口语词汇体现的审美性分析

公文作为处理公务、实施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工具, 必须要有传达方针政策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现行效用是其本质特征, 实用性成了发文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正因如此, 各级行政机关中的撰文者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公文语言不能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以及一些华丽的辞藻, 应该严肃、庄重和平实, 就致使公文语言缺乏语言艺术的审美。实际上, 通过上文对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词语色彩分析, 我们发现公文语言在词汇的运用上往往会适当地使用修辞的表达手法, 而且公文语言一味地遵循格式和程序, 极易让受文者感觉枯燥乏味, 最后造成发文目的难以达到, 实用效果也大打折扣, 所以公文语言应该将审美和使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行效用的特性。公文语言中使用适量的一些口语词汇是严肃庄重的文风中的前提条件下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 增强了公文的表现力度和审美效果, 提高受文者阅读兴趣和理解力, 同时又更好地起到了明发传令、领到指挥、上下沟通、内外协调的实用效果。总的来说, 公文中使用口语词汇增强了公文语言审美和实用的效果, 是公文语言的创新之举。

首先, 公文中的口语词汇是公文语言追求审美效果的体现。公文语言中口语词汇的运用不仅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 同时也体现了公文语言能够表现出协调美、创造美以及生动美,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运用是公文语言体现出的协调美。这种协调美主要是指公文对口语词汇的运用让公文语言在严肃庄重和通俗易懂之间得到协调平衡。我们知道, 公文是代表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群体单位的意志, 对词语的选择和语句的表达上必然要体现出严肃、庄重以及权威性, 但公文的受众除了各机关单位外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理解和接受的能力更是难以一致, 那么在词语的选择上就应力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才能达到预期的发文目的和效果。适量地使用一些来自人民群众中有较强表现力和通俗易懂的口语词汇来平衡协调公文语言的严肃庄重之风, 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实用效果。这样公文语言的庄重和通俗相互交融必然呈现出平衡协调之美。

第二,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运用是公文语言体现出的创造美。每一公文文种都有相应的格式和表达的程序, 这就使得公文语言要遵循各文种的要求, 有自己固定的套语和句式, 甚至在选词用语上还有自己专门的一套词语系统, 即公文语体自身的词语体系 (公文专用词语、带有公文色彩的通用词语、渗入公文语体的其他语体词语) , 这些词语是在公文撰写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积累固定下来的, 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十分的稳定。如果撰文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完全使用这些公文语体自身词语体系中的专门词语, 就会使公文显得呆板和僵硬, 受文者阅读起来无趣和晦涩, 直接影响公文的现行效用。因此, 公文中合理且适量的选用一些口语词汇能够体现出公文语言的创造美, 但应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掌握分寸, 变中有序, 变而不乱, 才能把这种创造美发挥极致。

第三, 公文中口语词汇的运用是公文语言体现出的生动美。生动是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 “在符合公文语体的原则下, 运用语言手段, 通过运用修辞方式、群众语言、外来语等方法, 提高公文的感染力,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以做到的”6。公文中适量地运用口语词汇能够增强公文语言的表现力, 体现出生动美。如:

现在有人说“老大靠了边, 老九上了天”, 这样把工人和知识分子区别为“老大”和“老九”, 是不对的。7

例子中“老大”指的是工人, “老九”指的是知识分子, 这样用十分机智地缓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增添了戏剧性的幽默效果, 语言上通俗易懂特别的生动形象, 群众也易于理解和接受。总之, 公文中适时的使用一些口语词汇并不会影响公文语言庄重严肃的风格, 反而能体现和增添公文语言的生动美。

其次, 公文中的口语词汇是公文语言更好地服务于实用目的的表现。公文主要用于公务活动中, 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实用性, 才能够在国家管理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公文语言中使用口语词汇的表达实则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及贯彻党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 适时适当适量地在公文语言中使用一些口语词汇将会起到一下两个作用:

第一, 公文语言中运用口语词汇将会起到生动、鲜明和形象化的语言效果。公文中的口语词汇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 但很少使用其本意, 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来赋予它新的含义, 从而会使语言生动, 非常富有形象性, 同时又体现出很强的鲜明性。如:

经过试点和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要防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简单地换“婆婆”和“一放就乱, 一乱就收”的现象重演, 防止“一刀切”, 一哄而起和搞形式主义[8]。

例子中“婆婆”、“一放就乱, 一乱就放”、“一刀切”是人民群众中耳熟能详的口语词汇, “婆婆”指的是上级行政领导机关机构臃肿且行政权力过多;“一刀切”指的是官僚主义思想严重,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 简单地用同一方式武断地解决问题, 极易使工作遭受巨大损失。这两个口语词汇巧妙地表达了发文单位的态度, 十分具有鲜明性, 又非常的生动和形象。公文中诸如此类的口语词很多如:“一锅端”、“打白条”、“穿小鞋”等。

第二, 公文语言中运用口语词汇十分的简洁明了, 便于“现行效用”。任何一种语言在表达的时总是会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原则, 公文语言也不例外。公文中的口语词汇意义凝练、言简意赅, 用较少的文字来代替大量的阐述, 便于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群众的理解。如:

要在全国范围内继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狠刹公路上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 中小学乱收费, 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等不正之风。[9]

例中的“乱摊派”暗指某些行政机关胡作为, 瞎折腾的不良现象, 从而避免了用其他大量的文字来叙述这一现象, 十分简洁明了。

第三, 公文语言中灵活的运用口语词汇, 十分有助于贯彻落实发文机关的行文内容, 达到行文的目的。如“唱对台戏”指的是与国家政策、方针和路线不一致的言论和行为;“穿小鞋”指的是暗中刁难、约束或限制对手。这些口语词汇贴切百姓生活, 更有利于公文的贯彻落实。

综上所述, 撰文者在行文中可适时适当适量的使用口语词汇, 有助于受文者体验到公文语言的审美感受, 增强公文语言表达力度, 从而取得实用效果, 更利于公文内容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公报[J].2005年第1号

[2]共青团河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团员青年中开展向赵春娥同志学习的通知

[3]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国务院公报[J], 2007年第9号

[4]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称[2005]1号

[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杨桐.浅谈公文语言的特点[J].甘肃:秘书工作, 2008

[7]胡耀邦.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M].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

[8]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公报[J].1995年第21号

篇3:公文写作之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模糊词语, 作为一种弹性语言, 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 它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词语, 有着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

1.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

模糊词语不同于含糊词语, 当然也不同于精确词语。它同含糊词语相比, 是明确的, 具有定向的明确性;它同精确语言相比, 又是模糊的, 具有伸缩性、概括性、抽象性。它的两重性, 具体地表现为:在语言的表层方面, 它是明确的;而在深层方面, 它是模糊的。比如“对纳税有困难者,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 也是表层的意思, 要给予减免照顾, 这是明确的;第二层, 给多长时间的照顾:一定时期。这又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又如“以上措施, 希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执行”, 这是明确的;如何贯彻执行:认真!如何“认真”?则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由此可见,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表现为:其表层是明确的, 其深层是模糊的;在“要不要”“是否”的问题上, 是明确的, 在“如何”“多少”的问题上, 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 是明确的, 在定量表述上, 是模糊的。

2. 模糊词语的三情境

模糊词语的使用, 大约有三种情境:第一是没必要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二是不允许或不便于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三是不可能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比如:

(1) 以上意见, 希认真贯彻执行。

(2) 一些单位, 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相当严重。

(3)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4) 希望局领导在最近能来我厂指导工作。

(5) 要做到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

(6)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上述 (1) (2) 例属第一种情境, (3) (4) 例属第二种情境, (5) (6) 例属第三种情境。

3. 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在公文中的运用,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用于表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 通过判断的语言形式, 往往表达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如: (1) 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是适时的, 必要的。

(2) 这篇报告的主流是好的, 是有参考价值的。

(3) 四个月来, 国家的财政状况已有好转。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显著的转变。

例 (1) 是对会议的评价。例 (2) 是对报告的评价。例 (3) 是对财政状况的评价。例 (4) 是对“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评价。

(2) 用于表方法、方式

用于表方法、方式的模糊词语, 多为形容词作状语, 表明某一种动作的方式、方法。如:

(1) 以上诸项, 请斟酌办理。

(2) 对国务院所制定的物价政策, 必须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

(3) 合理利用水生生物, 禁止灭绝性的捕捞和破坏。

(4) 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逐步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

例 (1) 的“斟酌”表办理的方式。例 (2) 的“严格认真”表贯彻执行的方式。例 (3) 的“合理”表利用的方式, “灭绝性”表捕捞的方式。例 (4) “多种形式”表合作与联合的方式, “逐步”表达到的方式。

(3) 用于表时间

表达时间的概念, 有精确的, 也有模糊的, “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请各系教学干事到南二楼会议室参加教改座谈会”, 这里的“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是精确概念。“请你最近抽时间找我一下, 把下个学期的科研工作落实下来。”这里的“最近抽时间”是模糊词语。两种用语各有其用。模糊词语用于表时间的, 如:

(1)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2) 可由地区税务部门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3)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

(4) 近几年来, 人民解放军和国防工业, 国防科技战线广大职工, ……

例 (1) “方便的时候”是说来访的时间, 这里不具体指明, 也不能具体指明。例 (2) 的“一定时期”的表述最为恰当, 因为尚未见到申请减免税报告, 只能如此表述。例 (3) “相当长时期”一语出自十三大报告。这项工作很艰巨, 需要很多年, 究竟要搞多长, 不好定, 只能如此表述。例 (4) “近几年来”, 是指最近几年, 不好精确计算, 只能如此。

(4) 用于表分寸、程度

用模糊词语表述事物的分寸、程度, 极难精确, 弹性颇大, 然而却能给人以定向的认识, 能使语言更趋向严密化, 因而是必要的。如:

(1) 有些单位, 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2) 对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控制。

(3) 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 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

(4)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

例 (1) “相当”表严重程度。例 (2) “上涨幅度过大”表趋势程度;“进一步”表加强的程度。例 (3) “大体”表接近的分寸;“较大”表提高的程度。例 (4) “十分”表重视的程度;“较大”表增长的分寸。

二、精确词语

模糊词语有其优越的一面, 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这种不足表现为:有些公文中只用模糊词语是不行的, 还必须附以精确词语, 如果没有精确词语加以说明, 其模糊词语就会变成空话。比如, 我国领导人在和某国外宾谈话时说:“希望贵国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来我国访问。”这是模糊词语, 而且是很得体的模糊词语。但是, 作为两国的外交官, 在落实这一意向的时候, 就不能停留在“方便的时候”这一模糊含义上, 必须根据双方的实情, 最后要落实到×年×月×日至×月×日。否则,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说, 在某种情况下, 模糊词语是必要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精确词语同样也是必需的。在需要使用精确词语的时候, 必须使用精确词语。

1. 精确词语的特性

(1) 具体性所有的模糊词语都是抽象的, 而精确词语则都是具体的, 如小王个头很高。究竟有多高, 很抽象。小王的个头有一米九二。一米九二, 就很具体。又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发的《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见《2006年中国经济年鉴》) 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第一产业时写道:“粮食产量在上年 (指2004年) 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这里的“大幅度”、“继续”都比较抽象, 显然是模糊词语。对此, 作者在下面的叙述中做了详细的阐述:“2005年粮食产量9680亿斤, 比上年增产291亿斤, 增长3.1%, 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 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 增长2.6%, 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 对粮食增产总量的贡献为8.5%。……”这些阐述, 尤其是其中的数字, 无疑都是具体的。由此可见,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往往表现在数字上。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对具体事实的表述上。如《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中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说:“农村改革全面强化。”“全面强化”是模糊词语。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一论断, 作者集中地叙述了四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8个扩大到28个, 取消了牧业税, 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已全面放开,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和调控功能逐步完善, 地方储备特别是粮食销区的储备得到加强, 产销区协作关系初步建立, 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三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按照‘一放、二分、三加强, 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要求, 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棉花收购、加工等环节初步形成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同时,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四是规范糖料和食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建立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这些具体的事实, 都是为“农村改革全面强化”这一论断服务的。

公文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一些指令性计划性等文件中所阐述的一些措施、方法、意见等。此点, 从事此道者均有感受, 故不再赘述。

(2) 固定性

模糊词语一般都具有游移性, 而精确词语则具有固定性。这朵花是美的。什么样的美?很难说。这朵花是红的。这就很明确, 很固定, 说明它是“红”的, 不是“白”的, 不是“黄”的等等。

精确词语的固定性, 突出地表现在其语义的单义性方面, 法律语言尤其如此。

公文写作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是概念明确性的直接要求。在法律语言中, 为了获得单义性, 广泛使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法言法语”。这“法言法语”, 包括专用法律用语和一般通用法律用语。

现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如科学术语中的主语、谓语、电子、中子、血压、针灸等;专用名词中的李白、杜甫、北京、上海、泰山等;外来词语中的法西斯、维他命等;新造词中的电视机、复印机等。而公文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 是指对一些专用词语在语义上的界定。如“惩戒”、“通缉”、“累犯”、“制裁”、“无罪释放”可习惯性界定用语, 以及有关法规性文件中临时性界定用语, 如1991年10月30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其中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等词语的含义, 都做了具体的界定, 使之成为具有单义性的精确词语。仅举二例:

“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 如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蜂等。

“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如生皮类、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角等。

(3) 明晰性

明晰, 就是明白清楚。《文心雕龙·檄移》中说:“文不雕饰, 而辞切事明。”意思就是文字不加雕饰, 而词句贴切, 事义明晰清楚。要想把事理说清楚, 不能用渲染的方法, 只能用记实的方法。如有人被打伤, 不能说:“血流满面”或“血流如注”, 只能说伤口有多长、多深、缝合几针。在此前提下, 公文中凡带有事理和事务性内容的文体, 都具有明晰性的特点。如:

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 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 完成中间突破, 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 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 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 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 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 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293页)

例二:

经研究, 同意你院聘请美籍××·××任英语老师, 聘期为一年 (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 , 工资每月人民币×××元 (包括伙食补贴××元) , 不兑换外汇。房租及上下班交通费由你院负担。其他待遇按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和财政部 (80) 财外字第××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办理。××先生任职期满回国时的国际旅费, 原则上应由其自理;如本人提出自理有困难, 需要帮助时,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部《关于同意聘请美籍××任短期英语老师的批复》)

例一和例二的叙述, 都是非常明晰的。如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什么, 讲得非常明白清楚;为了达此目的, 应该怎么办, 兵力如何部署, 讲得也非常明白清楚。例二是一个批复。这篇批复中的一些关键性事情, 也讲得非常清楚。如讲聘期一年, 特别注明由×年×月至×年×月;讲工资, 特别注明包括伙食费用和不兑换外汇;讲期满回国旅费, 原则自理, 如有困难,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等等。这些都称得上是“辞切事明”的范例。

2. 精确词语的运用 (1) 用于表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时不一定要很精确, 有时则必须很精确。时间的表述, 有时是限定时间, 有时是固定时间。而地点则必须具体精确。如:

(1) 凡参加会议的代表请于2008年11月底之前将回执寄给××省××医学院墓础部×××同志收。

(1) 定于明日 (11月15日) 下午两点半在南楼会议室召开生活委员会议, 请各班生活委员届时参加。

(2) 北京市东华服装公司举办迎新年服装大展销……日期:19××年12月15日~19××年1月10日。地点:王府井大街301号。

例 (1)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基本上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2) 的时间是固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3)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也是精确的。

(2) 用于表数量

公文写作, 对情况和问题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 要有基本数量的分析。而数量则必须是精确的。如:

(1) 近百年来, 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不平等条约 (指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 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

(2)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纺工业占75%, 重工业占25%。

(3) 去年金山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为689万元, 占木渎地区销售总额的40%;而金山供销社的网点

(4) 1983~1985年, 总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2%, 向国家上缴利润平均每年递增40.8%, 共给国家上缴利税2454万元。

例 (1) 是《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的一个数据, 说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例 (2) 叙述湖北长沙市在发展地方工业中如何扬长避短, 发展轻纺工业的一个总比数。例 (3) 是说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金山供销社的业务经营成绩。例 (4) 是叙述长春百货大楼的业务成绩。通过这些数字, 说明了作者所要说的有关问题。

(3) 用于表概念的界定

在公文写作中, 有些概念是明确的, 是不需要解释的;有些则不然, 它们表面上似乎也还明确,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必须用精确的词语加以界定, 否则, 就会出现语义上的歧义。如:

(1) 一切从事工业品生产、农产品采购、外贸进口、商品零售、交通运输和服务性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都是工商统一税的纳税人。

(2) “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

(3) 在现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

例 (1) 是对“工商统一税纳税人”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2) 是对于

只有7个, 仅占全地区网点的2.5%。“植物产品”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3)

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4) 用于表事理的阐述

公文中也讲理, 但和纯理论文章不同。公文中的理, 是一种事理;也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分析, 来说明一种道理。如:

过去一个时期, 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品。但是, 由于收购过头, 给农民留得大少, 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 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都大为减少。经过几年的反复, 经验证明, 农产品的收购, 松一点比紧一点好。这就是说, 我们宁可少购一些, 给农民多留一些。例如, 农民养一只母鸡, 一年产蛋五六斤, 只收购一两斤;养两头肥猪, 只收购一头。这样, 农民高兴, 就愿意多生产了。“肥水不落外人田”, 东西生产多了, 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农民还很穷, 多给农民留一些, 其实农民也舍不得吃, 还是要卖的。放宽一些, 东西反而会多起来。油料也可以考虑采取这个办法。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 种类越统越多, 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 生产发展了, 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多起来。

(陈云:《做好外贸工作·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

陈云同志的这一篇议论, 中心点是为了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举出了农民养鸡、养猪、农民穷多留一些也要卖等事例。这些事例, 无疑都是精确语言。没有它, 就不能充分地阐明有关事理。

上一篇:市南区-学年度第二学期体育研训工作计划下一篇:秋花叹,秋花叹陆游,秋花叹的意思,秋花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