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的语言艺术

2022-12-03

第一篇:公文写作中的语言艺术

谈判中的语言艺术

在谈判中,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叙事清晰、论点明确、证据充分的语言表达,能够有力地说服对方,取得相互之间的谅解,协调双方的目标和利益,保证谈判的成功。正如谈判专家指出的那样:谈判技巧的最大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将自己要说服对方的观点一点一滴地渗进对方的头脑中去。

1 谈判中的语言表达 1.1 语言表达的作用

在谈判中,双方的接触、沟通与合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说话的方式不同,对方接受的信息,做出的反应也都不同。这就是说,虽然人人都会说话,但说话的效果却取决于表达的方式。

(1)准确无误地陈述谈判者的意图,表达双方各自的目的与要求。 谈判双方代表聚在一起,讨论某项交易内容,首先要介绍各自的观点、要求。能否运用语言把它明确、清晰简要地表达出来,这就要看谈判者的说话艺术了。

(2)说服对方,达成一致。

在谈判中,谈判者常常为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下,这时,谁能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出让步,谁就获得了成功。反之,不会说服,就不能克服谈判中的障碍,也就不能取得谈判的胜利。

当你提出一个论点要对方理解和接受时,首先必须清楚地说明它的作用,特别是对对方的好处。许多实际经验表明,强调双方处境的相同、愿望的一致,要比强调双方的差异、分歧更能使人理解和接受。当你认为某一问题十分重要,必须要取得对方的谅解与合作时。可以试验着从多个角度去阐述。正面不行,侧面进攻;直接不行,迂回进攻,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讲话时尽量避免以辩解的口气说话,如果这样做,就会显得比对方矮一截而失去势气。所以,在辩论中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要说服对方就必须认真听取对方的要求,进而明确哪些要求可以理解,哪些要求可以接受,哪些要求必须拒绝,寻找机会把正在争论的问题和已经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使对方认识到不能让争执的问题影响协议的达成,又可以促使对方改变坚持的立场,做出妥协。

其次,要说服对方,运用实例证明或逻辑分析也十分有效。善于劝说的人大都清楚人们做事主要受个人的具体经验影响,抽象的讲大道理远不如运用经验和实例更有说服力。

第三,要说服对方,必须要寻找对方能接受的谈话起点,即寻求与对方思想上的共鸣。先表示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然后步步深人,把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对方的头脑中,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往往事与愿违。

(3)缓和紧张气氛,融洽双方关系

谈判是双方面对面的交锋,它自始至终受谈判气氛影响。气氛是随双方的交谈而不断变化的,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谈判气氛,往往需要双方的艰苦努力,而要破坏它,可能仅仅是一两句话。所以,精明的谈判者,往往在语言表达、措词上都十分谨慎、小心。即使是讨论双方的分歧问题,也决不会轻易发火、指责,当然,更不会出现污辱人格、伤害感情的语言。

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开局也很重要。一般来讲,不能双方刚一接触,就马上开始谈正题,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在进入正题前,要选择一些其他话题,中性话题是大家公认的较好话题。

中性话题的范围很广,一切和正题不相干的话题都是中性的,这里我们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来访者旅途的经历;二是体育新闻或文娱消息;三是个人的爱好;四是双方熟悉的有关人员等。通过对题外话的简单交谈,双方的感情就比较接近了,气氛也融洽了,再谈正题就显得自然、不唐突。但是,中性话题也有积极、消极之分,谈判人员应设法避免令人沮丧的话题。

1.2 语言表达的技巧

说话总要表达某种内容、观点,传达一些信息。在这个前提下,说话技巧就是关键因素。小则可能影响谈判者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大则关系到谈判的气氛及谈判的成功与否。语言表达是非常灵活、非常有创造性的。因此,几乎没有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适合所有的谈话内容.就商务谈判这一特定内容的交际活动来讲,语言表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正确地应用语言

谈判就是协商合同条款,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义务,因此,不要使用模棱两可或概念模糊的语言。当然,在个别的时候,出于某种策略需要则另当别论。

在谈判中,运用准确的语言,还可以避免出现误会与不必要的纠纷,掌握谈判主动权。

(2)不伤对方的面子与自尊

在谈判中,维护面于与自尊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许多专家指出,在洽商中,如果一方感到失了面子,即使是最好的交易,也会留下不良后果。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他就会全力防卫自己,对外界充满敌意,有的人反击,有的人回避,有的人则会变得十分冷淡。这时,要想与他沟通交往,则会变得十分困难。

在多数情况下,丢面子、伤自尊心都是由于语言不慎造成的。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由双方对问题的分歧,发展到对对方的成见,进而出现对个人的攻击与指责。

当对方提出某种观点,而你并不同意时,你可以说:“根据你的假设,我可以推知你的结论,但是你是否考虑到„„”或者是“有些资料你可能还不晓得,”这要比“你们的意见是建立在片面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接受。”要好得多。前者既指出了对方用意的偏颇,表明了我方的态度,又避免了直接正面冲突,从而避免了招致对方不满的可能。而后者,虽然维护了己方立场,但很可能激怒对方。

在谈判中应避免的言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极端性的语言。如“肯定如此”、“绝对不是那样”,即使自己看法正确,也不要使用这样的词汇。

第二,针锋相对的语言。这类语言特别容易引起双方的争论、僵持,造成关系紧张。如开价五万,一点也不能少”,“不用讲了,事情就这样定了”。 第三,涉及对方隐秘的语言。如“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是不是你的上司没点头?”与国外客商谈判尤其要注意这点。

第四,有损对方自尊心的语言。如“开价就这些,买不起就明讲”。 第五,催促对方的语言。如“请快点考虑”,“请马上答复”。

第六,赌气的语言。它往往言过其实,造成不良后果。如“上次交易你们已经多赚了五万,这次不能再占便宜了”。

第七,言之无物的语言。如“我还想说„„”“正像我早些时候所说的„„”,“是真的吗„„”等等。许多人有下意识的重复习惯,俗称口头禅,它不利于谈判,应尽量克服。

第八,以我为中心的语言.过多地使用这类语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起不到说服的效果。如“我的看法是„„”,“如果我是你的话„„”必要的情况下,应尽量把“我”变为“您”一字之差,效果会大不相同。

第九,威胁性的语言。“你这样做是不给自己留后路.”“你这样做的后果自负。”

第十,模棱两可的语言。如“可能是„„”,“大概如此”,“好象„„”,“听说„„”,“似乎„„”。

(3)说话的方式

讲话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停顿、重点、强调、说话的速度等,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而这些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说话的效果。

一般来讲,如果说话者要强调谈话的某一重点时,停顿是非常有效的。试验表明,说话时应当每隔30秒钟停顿一次,一是加深对方印象,二是给对方机会,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加以评论。当然,适当的重复,也可以加深对方的印象。有时,还可以运用加强语气,提高说话声音以示强调,或显示说话者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做要比使用一长串的形容词效果要好。

说话声音的改变,特别是如能恰到好处地抑扬顿挫,会使人消除枯躁无味的感觉,吸引听话者的兴趣。此外清晰、准确的发音,圆润动听的嗓音,也有助于讲话的效果。 在商务洽谈中,应注意根据对方是否能理解你的讲话,以及对讲话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控制和调整说话的速度.在向对方介绍谈判要点或阐述主要议题时,说话的速度应适当减慢,要让对方听清楚,并能记下来。同时,也要密切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感到厌烦,那可能是因为你过于详细地阐述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说话罗嗦或一句话表达了太多的意思。如果对方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你说话的速度太快,对方已跟不上你的思维了。

总之,你要收到良好的说话效果,就必须注意说话的方式。 此外,谈话中的随机应变也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的运用要达到说服人的效果,针对说话对象、客观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的魅力或艺术性,就在他的创造性。只有创造性的语言,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很好地发挥语言的作用。

2 倾听对方的讲话

倾听和讲话一样具有说服力。谈判专家麦科马克认为:如果你想给对方一个丝毫无损的让步,你只要注意倾听他说话就成了,倾听就是你能做的一个最省钱的让步。

倾听是人们交往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专家调查,人在醒着的时候,至少有1/3的时间花在听上,而在特定条件下,倾听所占据的时间会更多,谈判就是需要更多倾听的交际活动之一。

在交际中的倾听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在重要的交谈中,倾听者会聚精会神,调动知识、经验储备及感情等,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接受信号后,立即加以识别、归类、编码,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示出理解或疑惑,支持或反对、愉快或痛苦等,这种与谈话者密切呼应的听,就是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既有对语言信息的反馈,也有对非语言信息,即表情、姿势等的反馈。听一番思想活跃、观点新颖、信息量大的谈话,倾听者甚至比谈话者还要疲劳.因为倾听的人总要不断调动自己的分析系统,修正自己的见解,以便与说话人同步思维。而对一般性质的谈话,倾听者会处于比较松弛的状态中,如闲谈、一般性介绍等,这时,人们都在一种随意状态中接受信息,这就是消极倾听。 一般地讲,积极倾听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信息,启发思考。但在多数情况下,消极倾听也是一种必要的启我保护形式。人们由于生理上的限制,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倾听,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度的,所以,消极倾听会有助于人们放松神经、更好地恢复体力、精力。此外,人们在积极倾听的时候,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倾听的效果,使信息传递受到阻碍,这点应适当注意。

2.1 倾听的作用

倾听是了解对方需要,发现事实真相的最简捷的途径。

谈判是双方沟通和交流的活动,掌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一方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目的、意图、打算,还要掌握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谈判的双方十分注意收集整理对方的情况,力争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没有什么方式能比倾听更直接、更简便地了解对方的信息了。

倾听使你更真实的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态度,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内部关系,甚至是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分歧,从而使你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不能否认,谈话者也会利用讲话的机会,向你传递错误的信息或是对他有利的情报,这就需要倾听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不断进行分析、过滤,确定哪些是正确的信息,哪些是错误的信息,哪些是对方的烟幕,进而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注意倾听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改善双方关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则表示倾听者对讲话人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使讲话者形成愉快、宽容的心理,变得不那么固执己见,更有利于达成一个双方都妥协的协议。

倾听和谈话一样具有说服力,它常常使我们不花费任何力气,取得意外的收获。

倾听还会使我们了解掌握许多重要语言的习惯用法。这些习惯用法在谈判中,往往会成为人们运用谈判策略的技巧之一。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说来„„”这表示说话者故意给人一种印象是他刚想到什么,但十之八九,他所要说的是重要内容,却以随便的口吻伪装成不重要,掩人耳目。再如,一个人说话之前可能会用“坦白地说”,“说实在的”,这很可能表示他根本不坦白、不实在,用这种说话方式,也属于一种掩饰。

我们理解和应用上述惯用语,不仅仅限于其语言上的意义,更要注意其心理上的意义。许多情况下,它都是暗示说话者心中所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仔细倾听对方说什么、怎么说。这样,对方比较隐蔽的动机和企图一旦流露出来,你就能立刻捕捉到,为你所用。

倾听对方的谈话,还可以了解对方态度的变化。有些时候,对方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出于某种需要,却没有用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我们可以根据对方“怎么说”来推导其态度的变化。

2.2 影响倾听的障碍

倾听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对方,隐蔽自己。倾听可以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但是,许多谈判人员只注意怎样在谈判中更好地表述自己的立场,劝说对方,他们字斟句酌地精心筹划发言提纲,常常陶醉在自我表达的良好感情之中,却不肯用一点时间考虑一下怎么样去倾听,从对方的谈话中获取什么,接受什么.

是什么影响谈判人员更好地倾听呢?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种原因: (1)许多人认为只有说话才是表白自己、说服对方的唯一有效方式,若要掌握主动,便只有说。

(2)先入为主的印象妨碍了我们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如对某人看法不佳。

(3)急于反驳对方的观点,好像不尽早反对,就表示了我们的妥协。 (4)在所有的证据尚未拿出之前,轻易地做出结论。 (5)急于记住每一件事情,结果主要的事情反而没注意到。 (6)常常主观地认定谈话没有实际内容或没有兴趣,不注意倾听。 (7)因一些其他事情而分心。 (8)有时想越过难以应付的话题。

(9)忽略某些重要的叙述,因为它是由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人说出来的。 (10)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会主动摒弃他们不喜欢的资料、消息。 (11)思维方式.有的人喜欢定式思维,不论别人讲什么,他都马上用自己的经验套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种思维方式使人难于接受新的消息,不善于认真听别人说什么,而喜欢告诉别人。

许多人忽略了倾听对方,但却常常自我安慰,没有什么,他讲的没有什么内容,重要的我们已掌握了或以后会掌握的。不幸的是,他并没有掌握,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掌握了。这种花费最小、最直接、最方便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去利用,那么,你只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2.3 学会倾听

当然,要很好地倾听对方谈话,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专家的实验证明,倾听对方的讲话,大约有1/3的内容是按原义理解,1/3被曲解地听取了,1/3则丝毫没听进去。首先,要求倾听者一定要心胸开阔,要抛弃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正确地理解对方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准确把握讲话者的重点,才能很好地与对方沟通和交流。

其次,要全神贯注,努力集中注意力。倾听对方讲话,必须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思考。注意是指人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心理上的原因,人的注意力并不总是稳定、持久的,它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对感兴趣的事物才加以注意,同时,注意还要受到人们的信念、理想、道德、需求、动机、情绪、精神状态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的影响就更多了,如讲话者的讲话内容,人们说话并不总是套在一定的框架里,有时,出于某种需求,要掩饰主要内容,强调不重要内容;有时条理不清,内容杂乱,这些都会干扰和分散听者的注意力。因此,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克服各种干扰.始终保持自己的思维跟上讲话者的思路。

第三,倾听对方讲话,还要学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如不要轻易插话,或打断对方的讲话,也不要自作聪明地妄加评论。通常人们喜欢听赞扬的语言,不喜欢听批评、对立的语言。当听到反对意见时,总是忍不住要马上批驳,似乎只有这样,才说明自己有理。还有的人过于喜欢表露自己。这都会导致与对方交流时,过多地讲话或打断别人讲话。这不仅会影响自己倾听,也会影响对方对你的印象。

第一,鼓励。面对讲话者,尤其是没有经验、不善演讲的谈话者,需要用微笑、目光、点头等赞赏的形式表示呼应,显示出对谈话的兴趣,促使对方继续讲下去。

第二,理解。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也比较自然。在对方讲话时,可以“是”、“对”等表示肯定,在停顿处,也可以指出讲话者的某些观点与自己一致,或者运用自己的经历、经验,说明对讲话者的理解,有时可以适当复述。这些方式都是对讲话者的积极呼应。

第三,激励。适当地运用反驳和沉默,也可以激励谈话。这里的反驳不是指轻易打断对方讲话或插话,有时对方在讲话时,征求你的意见或停顿,只有这时,反驳才是适宜的。

3 成功地运用发问

要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掌握更多的信息,倾听和发问都是必要的,这两者相辅相成。倾听也是为了发问,而发问则可以更好地倾听。当我们了解、掌握了倾听的一般技巧与方法后,发问则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

3.1 问话的作用

(1)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他人的思考提供既定的方向。例如:“你好吗?”“今天天气很好,是不是?”“你能否告诉我。„·。”这是最为普遍、应用十分广泛的问话。由于这种问话往往得到的是期望之内的回答,问话的内容也比较明确,很少会引起别人的紧张和焦虑。许多时候是为谈话做铺垫的。

(2)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发问人通过问话,希望对方提供自已不了解的情况。

(3)传达消息,说明感受。有许多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取得自己希望的消息或答案,但事实上,却同时把自己的感受或已知的信息传达给对方。例如:“你真有把握保证质量符合标准吗?”这句问话像是要对方回答保证质量的依据,但同时也向对方传达了问话人担心质量有问题的信息,如果再加重语气,就说明你十分重视这一问题。这样的问题也给对方一定的压力,但切忌不要形成威胁。

(4)起对方思考。这种问话常是“你是否曾经„„?”“现在怎么„„?”“这是指哪一方面?”“我是否应该„„?”等等。

(5)鼓励对方继续讲话。当你觉得对方的话还没有说完,或有些问题你还不清楚,那么,可以提问的形式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如“你说完了吗?”“还有什么想法?”等等,进而了解更详细的情况。

(6)当出现冷场或僵局时,可运用提问打破沉默,如“我们换个话题好吗?”

(7)做出结论。借助问话使话题归于结论,例如“我们难道还不应该采取行动吗?”

3.2 问话的技巧

掌握问话的技巧,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提问内容。

提问的人首先应明确自己问的是什么。如果你要对方明确地回答你,那么你的问话也要具体明确。例如:“你们的运费是怎样计算的?是按每吨重计算,还是按交易次数估算的?”提问一般只是一句话,因此,一定要用语准确、简练,以免使人含混不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问话的措词也很重要,因为发问容易使对方陷入窘境,引起对方的焦虑与担心。因此,在措词上一定要慎重,不能有刺伤对方、为难对方的表现。即使你是谈判中的决策人物、核心人物,也不要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否则,问话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了。

要更好地发挥问话的作用,问话之前的思考、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思考的内容包括我要问什么?对方会有什么反应?能否达到我的目的等等。必要时也可先把提出问题的理由解释一下,这样就可避免许多意外的麻烦和干扰,达到问话的目的。

第二,选择问话的方式。 问话的方式很重要,提问的角度不同,引起对方的反应也不同,得到的回答也就不同。

在谈判过程中,对方可能会因为你的问话而感到压力和烦躁不安。这主要是由于提问者问题不明确、或者给对方以压迫感、威胁感。这就是问话的策略性没有掌握好。例如;“你们的报价这么高,我们能接受吗?”这句话似乎有挑战的意思,它似乎告诉对方,如果你们不降价,那么我们就没什么可谈的了。但如果这样问:“你们的开价远超出我们的估计,有商量的余地吗?”很显然,后一种问话效果要比前一种好,它使尖锐对立的气氛缓和了。

同时,在提问时,要注意不要夹杂着含混的暗示,避免提出问题本身使你陷入不利的境地。例如:当你提出议案,对方还没有接受时,如果问:“那你们还要求什么呢?”这种问话,实际上是为对方讲条件,必然会使己方陷入被动,是应绝对避免的。

有些时候,所以提出问题,并不是为了从对手那获得利益,而是在澄清疑点,因此,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指出关键所在。

第三,注意问话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需要以客观的陈述性的讲话作开头,而你则采用提问式的讲话,就不合适,就谈判讲,双方一接触,主持人就宣布说:“大家已经认识了,交易内容也都清楚,有什么问题吗?”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时需要双方代表各自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具体条件,过早的问话使人摸不着头脑,也使人感到为难。

把握提问的时机还表现为,交谈中出现某一问题时,应该等对方充分表达之后再提问,过早过晚提问会打断对方的思路,而且显得不礼貌,也影响对方回答问题的兴趣。

掌握问话的时机,还可以控制谈话的引导方向。如果你想从被打岔的话题中回到原来的话题上,那么,你就可以运用发问。如果你希望别人能注意到你提的话题,也可以运用发问,并借连续的提问,把对方引导到你希望的结论上。 最后,考虑问话对象的特点也很重要。对方坦率耿直,提问就要简洁;对方爱挑剔、善抬杠,提问就要周密;对方羞涩,提问就要含蓄;对方急躁,提问就要委婉;对方严肃,提问要认真;对方活泼,提问可诙谐。

4 巧妙地回答对方提问

正像提问是交谈中必需的一样,回答也是交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人们认为,提问是主动的,回答是被动的,回答是遵循提问的内容。如果你仅仅这样认为,那么你就不会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回答的技巧,发挥它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钱德勒·华欣本教授曾提出了回答问话的一些技巧,有些很值得我们借鉴,这里我们提出几种回答对方问话的策略。

4.1 不要彻底回答

不要彻底回答,就是指答话人将问话的范围缩小,或只回答问题的某一部分。有时对方问话,全部回答不利于我方。例如:对方问:“你们对这个方案怎么看,同意吗?”这时,如果马上回答同意时机尚未成熟,你可以说:“我们正在考虑、推敲,关于付款方式只讲两点,我看是否再加上„„”。这样,就避开了对方问话的主题,同时,也把对方的思路引到你讲的内容上来。

4.2 不要马上回答

对于一些问话,不一定要马上回答。特别是对一些可能会暴露我方意图、目的的话题,更要慎重。例如,对方问“你们准备开价多少?”如果时机还不成熟,就不要马上回答。可以找一些其他借口谈些别的,或是闪烁其词,所答非所问,如产品质量,交货期限等,等时机成熟再摊牌,这样,效果会更理想。

4.3 不要确切回答

模棱两可、弹性较大的回答有时很必要。许多谈判专家认为,谈判时针对问题的回答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回答。回答问题的要诀在于知道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而不必考虑所答的是否对题。例如,对方问“你们打算购买多少?”如果你考虑先说出订数不利于讲价,那么就可以说“这要根据情况而定,看你们的优惠条件是什么?这类回答通常采用比较的语气,“据我所知„„”,“那要看„„而定”,“至于„„就看你怎么看了”。 在许多场合下,提问者会采取连珠炮的形式提问,这对回答者很不利。特别是当对方有准备时,会诱使答话者落入其圈套。因此,巧妙的回避或设法阻止其追问应该是谈判人员要熟练掌握的技巧。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那位朋友回答到:“当然能。”罗斯福笑着说:“那么我也能。”

因此,要尽量使问话者找不到继续追问的话题和借口。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回答时,可以说明许多客观理由,但却避开自己的原因。例如:“我们交货延期,是由于铁路运输„„,许可证办理„„。”但不说自己公司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时,可以借口无法回答或资料不在,回避难以回答的问题,冲淡回答的气氛。此外,当对方的问题不能予以清晰、有条理的回答时,可以降低问题的意义,如“我们考虑过,情况没有你想得那样严重。”

第二篇:冯巩相声中的语言艺术

相声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深受广大观众们的喜欢,接触最多的当属春晚上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冯巩作为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在相声的发展与推广中都有着很大的功劳。他充分的运用汉语言艺术,汉语作为世界语言中的一族,其语音系统不仅包括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元音和辅音,还含有独具自身特色的声调,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汉语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特点。在冯巩的大量相声作品中,他就巧妙运用了汉语语音的这一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冯巩的相声中所采用的语音学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合辙押韵”现象:所谓“合辙押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韵”,只不过前者是戏曲界的叫法,后者是韵文领域的叫法,现代较为通行的韵辙标准是“十三辙”和“十八韵”。在冯巩的相声作品中,这种“合辙押韵”的现象随处可见,它不仅使台词读起来和谐悦耳,起伏跌宕,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美学功能。在相声剧《暖冬》中作品刚一开场就运用了大量的同韵字放于句子末尾: <1>穿上我的皮夹克,短跑冠军博尔特;穿上我的黑马甲,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品运用典型的压韵现象,将歌韵中的“克”与“特”放于前两句末尾,将麻韵中的“甲”和“马”放于后两句末尾,这样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而且到达了吸引观众的目的。

“合辙押韵”所带来的美学功能不仅表现在语音上,同时还表现在修辞上。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奇韵、偶韵、排韵、随韵和交韵。在上一段台词中,“克”与“特”压一个韵,“甲”和“马”压一个韵,这属于典型的“随韵”现象。作品《笑谈人生》中的, <2>我就想跟潘长江比个儿大,跟陈佩斯比美发,跟帕瓦罗蒂比劈叉,跟美国总统比说中国话。其中的“大”、“发”、“叉”和“话”的韵脚相同,这属于典型的“排韵”现象。所以,通过现代汉语语音学中的“合辙押韵”,使我们明白了冯巩相声语言朗朗上口的关键所在。

典型的幽默词汇: 在冯巩的相声作品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极富幽默细胞的字眼。正是创作者对这些语言的巧妙运用,才达到了其诙谐、滑稽的艺术效果。冯巩相声中幽默使用的词汇包括:⒈熟语 ⑴成语的使用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又意思精辟的词组或短语,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作品《不能让他走》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如甲:瞧您这长相,也太随心所欲了。乙:那

也不如你长得为所欲为,就这长相也太下不为例了„„ 在这一段台词中,二者同样在讽刺对方相貌丑陋,但在用词上却十分讲究。前者运用“随心所欲”来说明对方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以致丑成这样,而后者采用同义偏贬的“为所欲为”来说明对方也不过如此。最后还又加用了一个“下不为例”来说明对方丑到了极致。这种运用成语的讽刺,不但不会造成“运用詈辞”的不雅反而给人一种巧夺天工之撼。 ⑵歇后语的使用,歇后语是一种带有隐语性质的短语。在冯巩的相声作品中,创作者为了达到“给观众突然惊喜”目的,往往就会用到这一熟语。例如《马路情歌》中的,甲:明白,就是我媳妇来了,我都得扣。乙:对喽。甲:可是我火柴没头——光棍儿。创作者在一段较为平淡的台词之后加上一句歇后语,从而使幽默艺术取得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网络流行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的增加,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观众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各类文艺作品中都出现了大量网络流行语,其中相声也不例外。冯巩相声中的网络流行语有: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传说。孩子,赶紧走,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呢。老爷子唱的不是歌,是寂寞。您多保重啊,我得走了,我妈喊我回家偷菜呢。注:以上台词均出自作品《不能让他走》中。除了以上所谈到的对熟语、多义词、同音词以及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之外,冯巩的相声作品中还包含有大量的类义词、上下位词、同义词、反义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以及新造词,它们共同构成了冯巩相声丰富多彩的词汇系统,从而造就了冯巩相声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源于其它作品的幽默改写:

⒈古典诗词改写 。在作品《还钱》中,就有许多台词源于古典诗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我和她。原想王子会公主,却是恐龙见青蛙。明月几时有,抬头自己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其中,第一句台词改写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绘秋色的诗歌。第二句台词改写的是宋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它是一首被后人誉为绝唱的中秋词。第三句台词改写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被后人看作是

他的绝命词。这三部作品均体现出了一代文学之胜,但通过相声创作者的巧妙改写,这些台词不但富有了厚重的古典文化,更平添了几分调侃的幽默艺术。

⒉歌词改写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流行歌曲的日益盛行,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只有不断输入新的血液,才能永葆青春。在作品《不能让他走》中: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救老头。 这段台词改写的就是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中的一段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

⒊俗语改写。俗语是群众中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但为了达到幽默效果,创作者还是将这种已经定型的语句进行了改写。作品《最差先生》中的:哎呦,太好了,真是牛大十八变,越变越难看啊。其中的“牛大十八变越变越难看”是由俗语“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改写而来。创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不合理的说法,才使得幽默艺术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高潮。

“皮钦语”现象: 皮钦语俗称“洋泾浜”,是一种远渡重洋,立足异域,使用范围十分有限的特殊语言,它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我国在建国之后,这种语言就被禁止通行了。虽然这种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已被禁止使用,但在一些文艺领域,创作者为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依然会将这种语言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冯巩的相声就是其中之一:呦,外国朋友,微儿康姆凸儿北京。嘿,哥们儿,凸儿北京。出自《公交协奏曲》。保安怎么穿黄衣服?“皇家保安”,这是来自皇家的问候,好肚油肚!出自《还钱》。 第一段台词中的“微儿康姆-凸儿北京”就是这种“皮钦语”现象,即:将“Welcome to Beijing”的英语语音经过汉语音系的改造讹化为“微儿康姆-凸儿北京”。这句话虽然是由汉字组成,但却丝毫看不出里面的汉语语法现象。词汇方面,除了“北京”属于现代汉语词汇外,其它文字均属于单个汉字的随意组合。第二段台词中体现“皮钦语”现象的是“好肚油肚”。它也是由英语讹化而来。在英文中表示这种问候的标准问候语是“How do you do”而台词中的“好肚油肚”就是由此讹化来的洋泾浜英语。

违反“会话礼貌原则”: “会话礼貌原则”是言语活动中最基本的行为原则之一,它有助于调节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使言语行为在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但在冯巩的相声中,创作者常常故意违反这一原则,从而达到其预期的节目效果。如:潘长江那个头儿让他推车,他能直接从车板下面走过去。破了头皮,谁负责?出自《咱村的事》。驴脸那个称号谁敢要啊,那个光荣永远属于主持人李咏,人

家那个脸的长度,非常6+1啊!出自《跟着媳妇当保姆》。在这些台词中,无论是对潘长江的嘲讽,还是对李勇的讽刺,都带有相声艺术所特有的幽默艺术,又巧妙的将潘长江的身高,李咏主持的的节目表现出来,再搭配冯巩那独特的语调以及表情,让观众忍俊不禁。它虽然严重违反了“会话礼貌原则”,但通过这种诙谐的说话和尖酸讥讽的嘲弄,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笑料,耐人寻味、历久弥新。

句子的语序变化: 句子的语序变化主要包括词语语序的变化和句法语序的变化等。在前者的变化格式中,虽然词语的语序发生了变化,但语义有可能不变,也有可能改变。冯巩与牛群合作过这样一段相声:甲:是呀,要是以前我总以为凡是干正经事的就没有些匿名信的。乙:是呀,以前我总以为凡是写匿名信的就没有干正经事的。在这一话对中,第一个话轮与第二个话轮在词语的语序上发生了变化,即:将“干正经事的”与“写匿名信的”相互对换,但变化后的句子在语义上并没有变化,这也属于一种典型的异形同义格式。但《公交协奏曲》中的:哎呦,就为咱俩的事没成,你爸觉得特对不起我,那天一激动,他非要认我做干爹„„啊不,我非要认他做干爹,当天晚上就带你爸妈香山赏月去了。在这段台词中,虽然仅仅是“他”与“我”在语序上的变化,但语义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而在句法语序的变化中,其目的一般是为了使语言话题化,起强调话题的作用。在作品《咱村的事》中:你说我一上台就说“忙得我还没吃饭呢”我就不说。观众朋友们,我忙的还没用膳呢。虽然在词汇上也有所变化,即将“吃饭”改为“用膳”,但笔者在这里重点考查的是二者在句法上的变化。在第一句中:“我”作的是兼语,而第二句为了强调“我”就将名词性成分“我”提到了句首,从此使“我”成为主语。将台词做这种变化的目的在于,使“我”成为话题的中心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使演员刚一上台就能获得全场观众的关注。所以,这种句法语序的变化对于文艺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冯巩的相声总是让观众期待,总会充满欢声笑语。

第三篇: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精选)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们是市四中高二三班的同学,我们正在对生活中的交际的语言艺术展开调查研究。希望你们能协助我们完成这份试卷。我们仅将“交际中的语言艺术”作为一项调查项目,不涉及个人隐问题,请你放心如实填写。谢谢合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对交际语言一是了解吗?(仅仅是对交际语言有一定了解,并知道生活中有此问题即可)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了解D不很了解

3你生活中会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语言行为吗?

A非常注意B有时注意C偶尔注意D不很注意

4你在交谈中常用哪种类型的交谈方式?(至选三项)

A直截了当B从容不迫C委婉求和D畏首畏尾E出口成脏其他

5你身边又没有交集非常得体的人,有一定的语言修养的家人朋友?

A有很多(大于5人)B有一些(1-4人) C没有

6 你有没有应为自己措辞不当引发矛盾或争执?

A当然有(而且很严重) B有过C没有过

7 你有没有莫名其妙得罪他人的经历?

A有(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B 有(后来发现自己的话伤人了)

C 有(知道会得罪人还是说了)

D 没有过

8 了解各民族有哪些避讳吗?

A都很了解B一点点C不太了解

9知道有哪些委婉语吗? 如汉语中把耳朵聋称为

答案是

10在语言交际方面你希望自己是怎样一个角色?

A自信沉着B能言善辩C巧言善变D词正言危E沉默寡言

二你认为在社会中如何的语言交际能让你的言谈更有礼貌,有修养?

简答:

谢谢您的合作

高二三班H1n1调查小组

第四篇:演讲稿写作技巧之语言艺术

演讲稿标题的拟定

演讲稿要有标题,一个好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概括反映内容,使人知道你讲的是什么:二是鲜明、响亮,引起大家听演讲的兴趣。那么应怎样拟定标题呢?

1.标题要有内容。标题的内容必须与整个演讲稿的内容直接相关,或者必须揭示或涵盖演讲稿某一方面的内容。

2.标题要简短明快。即用于标题的字数不要太多,意思要明白易懂。(转

3.标题要表态、含情。演讲者对自己所讲的问题总是有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的,并且常常是很明朗,很强烈的。把这种态度和情感渗透在标题里,标题就有表态、含情的作用了。

演讲稿的语言要求

1.要口语化。“上口”“入耳”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变成正装句,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

2.要通俗易懂。听众是通过自己的耳朵捕捉演讲者在演讲中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因此,演讲稿的语言应通俗易懂,切忌晦涩生硬。

3.要生动感人。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即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

变化。

4.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的表现讲述的对

象---事物和道理,揭示他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朴素,是指用普普通通

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的

华丽。如果过分的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

演讲稿中修辞的使用

演讲稿中恰当使用修辞格,能为演讲增辉添色。演讲稿中常用的修辞格有:

1.比喻。如:“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

的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火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

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人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不过需要注意的

是,使用比喻时要贴切得体。

2.比拟。如:“翻开中国的历史看看吧,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深重的

灾难„„长江在哭泣,黄河在哀号。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多少人流离失所,

妻离子散;多少人逃荒要饭,家破人亡。”运用比拟的手法一定要正确恰当,要抓准被比拟物和比拟物之间的相似点,特别是褒贬色彩要恰当。

3.排比。运用排比手法,在形式上要做到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字数

相近,音节匀称;在内容上要表意明确,各个句子间语意平行,不可重复啰

嗦。

4.对比。如:“我哭了,是对奉献者的爱,对索取者的恨!”

第五篇:领导讲话稿写作的语言艺术

在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过程中,是否能按照讲话稿的特点运用文字和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篇好的讲话稿,应当是既便于读、又便于听的,这个要求就是针对文字和语言而说的。那么什么样的文字和语言才便于读、便于听呢?

一、通俗化

为了语言的通俗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化简为繁。一篇领导人讲话,总要阐明一些道理和观点。但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以推动某项工作,而不是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在谈意义、讲观点时,理论性太强的语言不宜用得过多,现成的概念和观点也没有必要过多的解释。用简练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是撰写讲话稿的一条重要要求。

2.化专为俗。尽管有些会议专业性很强,但是,领导讲话主要是讲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专业性的词汇应当尽量少用,特别是对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的与会者讲话,行话不宜说的太多。

3.化隐为明。在会上的讲话是一念即过的,听讲的人不能像读文章那样可以反复看几遍,从中抓住重要内容。所以,写讲话稿时应把最重要的话放在最关键的地方说。

4.化长为短。这里所说的长与短,是对讲话的句式和层次而言的。有的同志写稿,习惯用长句子、大段落,几十个字才用一个标点,几篇稿纸也见不到一个自然段,这是写讲话稿所忌讳的。因为,句子和段落太长,读的人和听的人都容易很快就疲劳了,也容易听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得要领。所以,讲话稿的句式短一些,自然段多一些,既可以层次鲜明,也容易让人听清弄懂。

5.化虚为实。讲话稿不宜使用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词句,应尽量给人以实事求是的印象,不要滥用形容词,不要使人产生长而空、卖弄文笔的感觉。

二、形象化

语言的形象化,是一个语言的艺术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逻辑推理和事实印证,是人们说明问题的常用方法。以会议讲话的方式阐述问题,应该尽可能选择后者。恰当地列举有说服力的事例。既便于口语表达,又有利于克服用理论解释理论,用概念解释概念的弊病。举例子一定要做到为观点服务,不能只是罗列现象。

2.打比方。这是使抽象概念变为形象思维的好方法。毛泽东

同志生前的许多讲话中都有这样的范例。他把典型调查比做解剖麻雀,把工作目的和方法的关系比喻为河与桥梁的关系,效果都很好。

3.提问题。在关键的地方,以反话、问答的方式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既能使讲话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促使人们深思,也能加重讲话的语气,使讲话更加生动有力,还能变换讲话的口吻,有助于段落之间的衔接。

4.借词汇。把某些描绘生活现象的词汇随手拈来,用在形容某项工作上,能够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如:把加强班组工作称为“夯实基础” ;把整党补课、巩固成果称为“回头看”等。

5.“抓活鱼”。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创造的许多俗语、谚语、顺口溜和口头禅等,都非常精妙,像“抓活鱼”一样把他们抓来使用,能给一篇讲话增添许多光彩。

6.添趣味。适当运用幽默、讽刺、含蓄的语言,也是使一篇讲话生动形象的好方法。会议的严肃性不等于只是板起脸孔训人,让深刻的道理恰到好处地寓于风趣的谈笑中,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压韵律。做到音节匀称、声调和谐、韵脚自然、节奏明快,能增添讲话的立体感。

三、口语化

做到使讲话稿口语化,要对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标点符号等进行精心的挑选加工,是写出的文稿读起来像平时讲话一样,通顺流畅,语气自然,节奏明快,听起来不含糊、不罗嗦、不吃力。达到文字口语化的要求,可以把握“十不用”的要领。

1. 不用“之乎者也”一类的文言虚词。人们在写供人阅读的文章时,恰当地使用一些文言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把这类词句写入讲话稿,读起来文绉绉的很不自然,听着也很别扭,应当尽量不用。

2. 不用不常见的生涩冷僻字词。

3. 不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严格地说,不规范的简化字是错字,不应该写进任何公文,写进领导人讲话稿既不严肃也容易读错。

4.不用未约定成俗的省略词。

5.不用不常见繁体字和草体字。有些繁体字已经多年不用,有些草体字也不流行,人们偶尔见到会觉得陌生,在讲话稿

中出现这样的字,讲话人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讲话的连贯性。

6.不用不通俗的土语方言。

7.尽量不用容易听混的同音词。像“全部”与“全不”,“骄傲”与“娇气”,“向前看”与“向钱看”等。每对词的含义不同,读起来音调一样,所以很容易听混。必须同时使用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个用同义词换掉,不好换的可以加上一些限制或修饰词,构成一个新的词组,就能使人清楚的区别开来。

8. 尽量不用单音节的词。像“但、并、而、故”等副词,在应用文中使用量很大,在讲话稿中偶尔出现一两个对全文影响不大,但是用多了就破坏讲话语气的通顺流畅。因此,在使用这些副词时,应写成两三个字的双音节为好。如“但是、而且、所以”等。

9. 不用难于上口的书面用词。像“该厂、愈来、奖掖”等词,人们平时讲话时是不用的,念出来发音不响亮,如果换成“这个厂、越来、奖励”等词,念起来比较自然响亮。

10.不用读不出来的标点符号。像破折号、分号、括号、省略号等,都是念不出来的,改用文字表达就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上一篇: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总结下一篇:钢铁厂职代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