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没目标没动力?建议父母这样做

2024-06-09

孩子做事没目标没动力?建议父母这样做(共2篇)

篇1:孩子做事没目标没动力?建议父母这样做

孩子做事没目标和动力?建议父母这样做

猪年春晚上,一条有关“岳云鹏笑场”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

爆笑之余,让人想起来岳云鹏那些年的不容易。

出生在农村家庭的岳云鹏,14岁那年去北京打工,做过保安,干过洗碗工,洗过厕所,学过电焊,做过服务员。

但,因为是童工,每次都被人欺负,不但工资低,还动不动就被人开除。

最终,他意识到:“要学一门手艺。”

他在一家炸酱面馆做服务员期间,有客人听他声音好,便说可以介绍他去郭德纲那学相声。虽然当时的岳云鹏还不知道郭德纲是谁,然而却动了心。

他跟家里人打电话说:“我想去学个技术,不想做服务员了,给我两年时间吧。这两年我就不往家里寄钱了,如果学不出来我就回家种地。”

19岁那年岳云鹏从服务员改行开始说相声,经过数年摸打滚爬,终于成了众人喜欢的小岳岳。

拾遗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生这场戏的最终结局,其实就是一个个选择和坚持叠加起来的总和。”

深以为然。

岳云鹏能从一个农村穷小子,成为相声界的一颗闪耀之星,这固然离不开他的选择和坚持,但更重要的是他身体里蕴含着一股力量。

那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动机。

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为人父母,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机,就是帮他们找到了通往成功的秘密武器,可以助力孩子在人生的塞道上加速前行。

01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通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他发现造成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浮躁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的原因是,动机的来源和目的感的缺失。

他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说: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会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为人父母,在孩子做事没动力和目标时,该如何引导孩子,帮孩子迈向目的之路呢?

赋予孩子使命感

《正面管教》中说:“所有人的首要愿望都是感觉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我的一个朋友,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很得心应手。

自孩子三岁开始,她没有把孩子当做孩子,而是把他当做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参与到家庭建设中来。

每半个月,他们家要进行一次家庭会议,孩子来做主持人,并且负责维持会场纪律。虽然只有他们一家三口参加,但孩子却非常认真负责地对待这件事。

她说,召开家庭会议是让孩子感觉到民主,让孩子做主持人是为了让孩子有一种价值感。

当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别人需要时,他的使命感便会强,就会自动匹配一种主人翁思想。

赋予孩子价值和使命感,让他感觉自己被需要,然后给出预期目标。

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我家孩子开始上英语辅导班时特别排斥,但自从我和她说,她一个人去学习,回来可以做老师,教爸爸爸爸和弟弟,这样花一份钱可以4个人一起学后,她就变得特别积极了。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赋予他使命感,让他有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就会激发起孩子内心的生命力量,让他朝着目标奋进。

教会孩子负责任

儿子幼儿园期间,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每个小朋友需要种植一种植物,等到植物长出叶子的时候,带到学校去。

当时我们给儿子种了一头大蒜。并告诉他说,养育大蒜的任务就是他自己的了,这是一种责任。

儿子很郑重其事地点头。

从把大蒜种植到土里,到它发芽、生根、破土、长叶子的过程,我和孩子爸爸都没有参与,而是只负责提醒,“你的大蒜该浇水了。”“照顾大蒜是你的第一任务,做完了才能跟朋友出去玩。”

最终,在儿子自己的照顾下,大蒜破土而出,变成了蒜苗。

教孩子负责任,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有的小孩喜欢宠物,要养猫养狗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建立规则,告诉他,可以同意他养,但需要他来清理卫生,或者负责为小动物洗澡。

一旦孩子不遵守,家长也不要干预。而是要让孩子看到这种不负责任的后果。植物不浇水会枯萎,卫生不清理会有异味……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目标和动机就是在这种点滴教育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适当“逼”孩子一把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妈妈数落刘星说:“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版,想让你学,自己不学。”

刘星反驳说:“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刘星的遗憾,我深有体会。

当孩子不想坚持时,要打退堂鼓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多些鼓励,多分析一下利弊,去推孩子一把,甚至适当“逼”孩子一下。

养育孩子,就像等待一朵花开,父母要多些耐心,慢慢引导,当孩子内在动机被驱动,孩子就会生出自律的翅膀,朝着目标自己加大马力前行。

父母需要拿出匠人精神,精心雕刻这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帮孩子设立一个踮一下脚尖就够得着的短期目标,再引导他们设定一个长期目标,一步步朝着目标迈出理想的脚步。

02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坚持。

而动机和目标则是坚持的源动力,只有动机满满、目标明确,孩子才能朝着理想一路奋进,并坚持到底。

坚持的惊喜,就藏在你今后的路里。

孩子,不要让你人生的第一次放弃,就来得这么早,请多些耐心,曙光就在前面。

父母用宽容心教育孩子,将影响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长期学习和坚持的事情,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学会宽容别人、欣赏别人是具有键全人格的一个方面。

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做法。宽容的人能够对别人不同看法、思想、言论、行为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他们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者做法的时候,但是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

所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宽容、理解别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情况,不能把自己认为是对的强加给自己的伙伴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小伙伴们按自己说的去做。不要因为朋友对自己做了一点错事,就去怨恨,就去报复。

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宽容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提高家长素质是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家庭教育要做到平等、尊重、信任。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朋友,有一颗尊重孩子的心,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求孩子对别人宽容,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犯的错误也要适当地给予宽容,对侍别人也要宽容,给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样。

家长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以身作则,互相包容彼此,对孩子做到言传身教。父母之间宽容相待,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学会宽容。他们在家庭的爱中感受宽容,在宽容中学会爱和理解。

父母之间要真诚相对,彼此有什么事情要及时告诉对方,做错了事情要真诚地请求对方的原谅,另一方也不要过于斤斤计较。对于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及时教育沟通,让孩子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理解父母永远都是爱他的,严厉的批评教育,是对他负责任的表现。

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能看不起别人,不要斤斤计较。比如说,当孩子抱怨:“我的那本《格林童话》小红都借了快两星期了,她还不还给我。”父母可以这样回答:“没关系的,她可能看书比较慢呀,对不对?上次她把网球拍借你玩了那么久呢。你还有很多书可以看呢,别着急呀。”当听到孩子抱怨:“我恨死别人了。”家长们要注意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要适当地开导孩子:“为什么呢?”要教导孩子多看看别人的好处,不要把别人的缺点牢记在心里,要宽厚地对待别人。因为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才能很好地和别人沟通和交往,才能使人际关系协调。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宽容教育。告诉他们,宽容不是软弱畏缩,而是一种默默的克制,是一种无声的等待,是优秀人格的表现。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冲突和矛盾,你宽容了别人,别人也会宽容你,大家彼此宽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心情该是多么的舒畅,好像走在春天的阳光下。

当然,宽容也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不能无限度地容忍别人教育孩子平时要多和自己的伙伴们聊天,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让矛盾还没有激发就消灭了。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一般,或者比较差,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学习能力上,不管怎么努力,成绩都不会特别好。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父母就可以采取宽容教育,努力培养孩子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孩子面对喜爱的事情时,也会越来越有兴趣,在具体做事时投入更大的热情。

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要宽容理解,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就会很清楚做事时的对错。所以说,教师对不同的孩子,要一视同仁,对每个人的态度都要相同。在这种自由的气氛下,孩子都会去的很大进步的!

总之,宽容是交往和沟通的润滑剂,它会让你的孩子在宽松的人际环境里成长,让孩子赢得更轻松!

篇2:孩子做事没目标没动力?建议父母这样做

01

正面管教

第一类育儿法里面,总有一个特别正派的名字,比如叫“正面管教”。

它当然也会说“父母要成长改变自己,孩子的问题多是父母的问题”这类漂亮话,但是一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核心依然是想要操控孩子。

父母学到了如何通过更高明的办法去操控,比如“温柔而坚定”地去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像温和而坚定地要求孩子停止看动画片,温和而坚定的控制孩子吃掉青菜…

总之就是温和而坚定地侵犯孩子的界限,把孩子改造成自己认为的正确样子。

温和而坚定如果实在行不通了,就会有杨永信这样的核心理念一致的机构来收尾,在囚禁虐待电击下药的情况下,不信没有孩子不认错。

02

孩子就是不能惯着

还有一部分管教比“温和坚定”更“理直气壮”,他们认为“孩子就是不能惯着”。

把“孩子就是不能惯着”这句话常常挂嘴边的人,绝大部分是社会底层,一脸的不高兴,可想而知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也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而事业有成且活得较为幸福的,大部分对孩子尽力宠爱。

失败者对自己的信念往往有着偏执的自信,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摆在眼前都能选择性失明。

而越是成功的人越具备现实检验能力,能够观察思考因果,根据事实调整自己的认知。

好在,一些社会底层的父母,拥有质朴的人性,尽力宠爱孩子,不干涉不评判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实现阶层跨越。

我认识的几个年收入百万千万的,出身于农村,父母甚至大字不识,共同点是面对孩子都很谦卑。

他们对孩子是能给多少给多少,坚信孩子一定比自己强,所以从来不去教育孩子。

03

复制了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生孩子的目的,不是因为内心爱满溢而想要传递下去,而是出于对自己空缺生命的弥补,无意识的轮回。

所以说生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伟大的事儿。

所谓的“轮回”,在这里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代一代地复制延续。如果这个轮回是痛苦的,可以试着去觉知,觉知自己关系模式的由来。

精神分析是一门工具,你可以用它来抱怨

也可以借助它去看清自己的轮回。

当你想要承担起终结轮回的责任,将自己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一件伟大的事儿。这趟英雄之旅的回报是,你自己的身心也会被滋养疗愈。

04

回想一下自己做孩子时的感受

孩子不需要被大人指出是非对错,他/她需要自己的感受被确认,同时也需要了解大人的感受。

当真实的感受流动起来,

自然能够彼此尊重,彼此呵护。

我小时候有一次把别人做裤子的面料给剪坏了,其实我并不是想要有意地做坏事,我只是想去体验一下剪子剪东西的感觉。

然后对方告诉我“这个是我要做裤子的面料,不能剪”,那我就会马上停止这个行为。

假如,当时我被人评判“你这个孩子就是想破坏别人的东西”,那么我的活力、热情和探索欲就会被恐惧的牢笼所困住。

我会觉得自己很坏,就会担心自己做错一点事就会被评判、被抛弃。

只要你没有忘记做孩子时的感受,你就能做好父母:

·当你想要强迫孩子吃饭,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被迫吃饭是什么感觉?

·当你想要督促孩子学习,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自己被老公督促做饭,你还会对做饭有兴趣吗?

·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却跟孩子较劲儿这个玩具到底该买不该买。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欲望,是如何被父母打压和评判的。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去推动我们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转嫁给孩子。

而且,头脑会合理化这个过程,把我们受过的苦,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好”的名义再次转嫁给孩子。

上一篇:走进爸爸的童年岁月作文下一篇:美容院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