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事

2024-06-26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事(共14篇)

篇1: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事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篇2: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事

引导语: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宝,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长大,但殊不知父母间一些表现,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影响,做父母的和即将为人父母的都来了解以下的八件事,让自己在孩子心中竖起好榜样。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去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32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篇3: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这里,我又要提到书籍了。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你也不要担心,由于学生迷住了看书而使他们学不到知识。

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利用他生平第一次遇到的这个小图书馆吧。我倒不主张让一至三年级(起码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到学校的总图书馆去借书: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可能,在某一个时候,某一个学生最需要读的只有唯一的、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那本书。这一点,谁都没有教师了解得那么清楚。

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先建立本班的小图书角,然后再逐步教给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对这件事绝不可听其自流。你可以带领自己的小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向他们介绍那里有些什么书,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你也可以把推荐让学生阅读的书单交给图书管理员(当然,这些书应当是图书馆里现有的图书)。

第二个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学校的全体教师应当加以深刻思考,怎样才能使学校在下半天里“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吸引学生去深入钻研各个科学领域。这不仅是指前面说过的成立各种科学一学科小组。这里还包括让学生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学生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在我们学校里,设有两个“难题室”,一个是物理和技术方面的,另一个是生物和农学技术方面的,它们就成了学生智力爱好的发源地。

在这里,学生的工作都是独立进行的。两个室的管理人是高年级学生,但是它们对全体(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学生敞开大门。学生在这里解决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和生物学方面的任务。例如,我们建议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活动的机械模型,要求在这个机械里用另一个工作部件来代替一个工作部件,并要求这个机械能用来完成好几种劳动操作。在生物学方面提出的课题是:在两年时间内把一块不毛之地变成肥沃的土壤,在上面栽培庄稼并取得收成,为有益的微生物的存活创造条件。

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

篇4:教孩子独立是做父母最要紧的事

一位妈妈正给她的孩子穿衣服,

孩子说:“我自己能穿。”

妈妈说:“你能什么能,上次还不是弄掉了一个扣子。我帮你吧。”

穿完衣服,妈妈又要给孩子穿鞋子,

孩子说:“可以让我自己来吗,我一定能穿好。”

妈妈说:“你是能穿好,可是太慢了,等你穿好了,我们就会迟到的。别废话了,有人帮你穿还不愿意,真是的!”

熟悉这样的场景吗?您的亲子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时刻吧?这类场景在我的成长中十分常见,我清晰地记得当初自己学包饺子时听到的声音:行了,你别包了,你包的饺子太难看了,一下锅就破。于是,我罢手。可是,谁天生就会呢?

“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不够快,所以不如我们自己来做”,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熟练和巩固一种技能的机会,而且抑制了孩子自立的愿望和尝试的热情,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认为“我做的不如妈妈好,那就让妈妈来做吧”,以及“我这样做会让大人不开心,或许我一开始就不该自己做事”。

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父母就不赞许孩子,他们不知道,当父母不赞许孩子时,孩子肯定也不会赞许他们自己,因为人幼年的价值观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的。这样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我们常做的事:当孩子形成了依赖习惯之后,反过来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真没办法”。

教孩子独立比替孩子做事更麻烦

如果看着孩子笨拙、缓慢地做事,滋味很难受的话,那么,教孩子做一件他还不会的事就更麻烦。

首先,你需要给他讲,但你讲他不一定就明白;终于明白了,他需要亲身去做,其间犯的错误花样翻新常超乎你的预期;学会了还要练,一遍两遍肯定不够,多少遍够不知道……这还不算孩子学习做事的过程中伤到自己或者毁坏东西。

再比如早上教孩子起床。训练孩子自己用闹钟提醒自己起床比直接把孩子叫起来难多了,很多父母也做过尝试,讲过道理也发过火,可是并不见效,然后就放弃了。

事实上,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把闹钟放在孩子床边,让他自己为自己的时间负责,起晚了就迟到,总迟到我们就拒绝送,耽误上学、被老师批等后果让孩子来承担。但是这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更多地等待和沟通,以及担心。这个过程比直接叫孩子起床复杂、漫长,父母们不愿意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一种“拈轻怕重”的惰性。

毋庸讳言,帮助孩子自立要比单纯做一个提供者和代劳者麻烦得多,它需要花费更多的甚至是成倍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没有人喜欢“麻烦”,人们天生拈轻怕重。可是,这个麻烦确实值得,甚至是超值的。如果我们能够耐住心,需要多少时间就用多少时间,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去对孩子的表现和状况做好坏的评价,一切根据孩子的基础和进步而来。现在不怕麻烦,未来我们就会越来越省心;现在图省心,未来我们就会越来越麻烦。

家长要相信孩子乐于尝试,甚至乐于助人

如同海明威所言“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孩子也不是生来依赖别人的(很多时候人们把孩子的需要误解为依赖),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也比大人们积极的多。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离了自己肯定不行,以为孩子喜欢和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为他打算,其实往往只是做父母的不放心,如果真的是依赖你,那也一定是你造成的。我见过一位孩子高三了还喂饭的妈妈,她给我解释说:不是经常的,是有时候,比如他左手拿着馒头,右手夹着菜,这时候,他想喝口汤,我除了帮他还能怎么办?一个简单的循环被无限次的重复着:你总为他做,他就不需要自己做,渐渐习惯了你做成为依赖,然后你认为他需要你为他做。

我始终认为每一个人从孩提时代起就是喜欢自立的。一开始,孩子们对身处的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热情和主动,他们能拿动筷子,就试着自己吃饭,看到大人洗脸,自己就用水抹脸;他们也热衷于“帮助别人”,比如抢着接电话、按门铃,吃饭时热情地帮你夹菜或加饭,当你回家进门的时候帮你拿拖鞋。一个小小的事情,都能让他们满脸是笑,每当做了让别人称赞和感谢的事,就更“美”的不行,乐此不疲。孩子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是那样的积极而开放,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乐于学习,有时候聪明得让你“汗颜”。一个朋友的女儿不满两岁就能从一大堆钥匙中准确地找出防盗门的钥匙,没有人教她,重新配一把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钥匙她还认识。

做不到放手时,请父母试着自我觉察

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懂得自立的价值、不希望孩子能独当一面,但是人类经常处于矛盾当中,爱恨交织、喜忧参半、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贪图高回报又不想冒风险、渴望成功却不愿操心费力……这样的时刻数不胜数。当我们做了父母,自相矛盾“明知故犯”,明明不应该偏偏舍不得的时候就更多。有时候,我们能觉察到,有时候我们根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或者惯性当中。

为人父母的这颗心,复杂、微妙又深邃,如同一个洞穴,蜿蜒曲折充满玄机,一眼望不到底。但是我们必须更多地深入和看清这个洞穴,若无所了解,便无从把握,若知之甚少,也就所能有限。若要做一个不妨碍孩子的父母,不妨先静心觉察一下自己为人父母的心思。

当我们的孩子,有一天走出家门独自生活,我们已经帮不上他们甚至连提醒和叮嘱也不能,那么,我们的孩子记得点什么、懂得些什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才能放下那颗悬着的心?

如果我们的孩子,面对和别人的差距以及自己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不叹气不自卑,而懂得这些是可以学习和增长的,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陷入困惑、烦恼和迷茫时,能够苦苦思索并依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求助;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挫折前逆境中,不怨天尤人自我怀疑,而是懂得坚持和忍耐;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懂得主动适应,理解和关心他人,能够随缘地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如果我们的孩子懂得自我克制,在诱惑和欲望面前,牢牢掌握生活之舵;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和我们一起的时候得到了诸多的锻炼,让他们比同龄人更自觉、更有底气和信心……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孩子的未来更有信心?

人的心智成熟不会像身体发育那样随着时间的延伸而自然获得,所以不要说“等他长大了就会了”。就像房间里的某个角落,如果我们不收拾,永远是脏乱的,就像屋后的菜园,如果不播下种子,春来春去多少回,也不会出现我们期待的发芽和生长。

那么,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我们正在为孩子将来离开我们的那一天做着什么?

我认为,这是做父母最要紧的事。

篇5:小孩子最怕父母做的十件事

1、父母吵架;

2、父母发脾气;

3、父母对每个孩子都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4、父母之间不互相谅解;

5、撒谎;

6、不耐心地解答自己提的问题;

7、不欢迎自己的小朋友;

8、在客人面前指责自己;

9、无视自己的优点;

10、父母对自己冷漠无言。

【一位母亲的教女名言】

1、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

2、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强大起来。

3、学会用真诚的简单,对付虚伪的复杂。

4、学校里的考场上可以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决不允许不及格。

5、你打个碗,妈妈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篇6: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事

为孩子今晚的学习任务准备分两部分,首先是生理准备,如吃零食、上厕所;其次是物理准备,让孩子自己提前把该用的学习用具都准备好。

第二步,静心

学习之前深呼吸几次,当孩子养成习惯后,一深呼吸就会提醒自己“静下心来,要写作业了”。

第三步,回忆

拿出一张草稿纸,让孩子回忆今天老师都讲了哪些知识,语文和数学分别讲了几个重点,把重点写在这张纸上。这个步骤相当于考试前的复习或者是每一天的总结。

第四步,预计时间

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让孩子预计一下自己写作业的时间,做到心里有数,就会有紧迫感。有了时间预计,学习效率慢慢也会提高。

第五步,记录开始时间

让孩子自己记录开始学习的时间,或由家长帮助记录。让自己知道,自己学习当天全部内容需要多少时间。

第六步,正式写作业

正式写作业有三不原则:不翻书、不打扰、不间断。

第七步,记录结束时间

记录学习结束的时间,看看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去学习。学习越久成就感越高。

第八步,统计实际作业时间。

孩子建立了时间观念,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预计作业时间会越来越准确;

因为有了实际时间,就大致有了孩子写作业的时间标准,逐步提高写作业的速度。

第九步,检查作业

家长千万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我们要帮孩子养成自己检查的习惯,而不要替他检查作业。

第十步,预习明天的课程

孩子懂得“计划”的重要性,预习好明天要上课的内容,明天才会更加轻松的学习。

★ 写作业爸爸弄我bb

★ 作业完成情况怎么写

★ 撞优秀作文

★ 没有写作业检讨书300

★ 高中学生作业评语怎么写

★ 上课写作业检讨书

★ 写作业优秀作文

★ 作业写一份营销策划书

★ 作业漏检讨书怎么写

篇7:我最害怕的事作文

可有一次,令我再也不敢玩这小家伙了。

一天早上,我照旧走在补习的.路上。看见一个老奶奶牵着一只有半只手臂那么大的小狗。于是就兴趣来了,想想补习也还早,想过去玩一会儿。

我走到这只毛茸茸的小狗面前,老奶奶也慈祥地看着我。我对她笑笑,马上低下头,伸伸手,想与这又白又胖的小家伙玩玩,可它好象不领情,凶神恶煞地瞪着我。我这才发现事情的不妙,马上转头就想走。忽然听见这小家伙狂吼起来,知道自己已经犯了它的X律了,立即拔腿就跑。回头看看,它居然在后面追;再看看后面,老奶奶正即令喝止它,。可它好象还是没有听见,对我穷追不舍。我只能承认自己倒霉了,然后加快速度跑,

幸好这条是小狗,不然以我的速度绝跑不过它的。把它甩掉之后,我还有点顾虑,这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

篇8:要为父母做的事

花不出去的捶背券

去年父亲去世了,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书桌的抽屉里,翻出几张裁成钱币大小的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捶背券”。这大概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送给父亲的。当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题目是“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于是我就做了这个送给父亲,没想到,父亲竟然一直把它们放在抽屉里,保存得完好无损。

我拿着捶背券给母亲看,母亲说,当时父亲高兴得不得了。

看着已经有些褪色的捶背券,我的眼前浮现出父亲的笑脸,泪水不禁打湿了那些歪歪扭扭的铅笔字。爸爸,我多想给你捶一次背啊,哪怕只有一次也好!

学会家传菜

和父亲离婚以后,母亲一个人抚养我长大。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她做的烤蛋卷,松软可口,又略带些甜味。记得上中学时,有一次因为和好朋友吵架,我逃学了。逃学那段时间,母亲仍然每次做好我的午饭才出门上班。为了不让她担心,我每天都把她做好的便当吃得干干净净,假装去学校。

有一天,我看到便当盒下压了一张纸条,上面是母亲用铅笔写的字:“在学校里和大家一起吃便当,味道才更香。妈妈。”原来母亲什么都知道。我看着便当盒里的烤蛋卷,泪水一点点地涌了出来。我一边哭一边吃,最终鼓起勇气去学校,向好朋友道歉,我们又和好如初。

现在,我的女儿上幼儿园了,有一次回娘家,我让妈妈教我做烤蛋卷。“我以前没教过你吗?”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满脸笑容地卷起了袖子。

看着有了白发的母亲,我鼻子发酸。简单的烤蛋卷,母亲做给我吃,我又做给女儿吃;母亲教会我,我也将在今后的某个日子,教会我的女儿。烤蛋卷里传承的,是爱。

了解他们成为父母之前的人生

新年的假期里,妈妈突然问我,想不想看以前的老照片。我答应后,她高兴地一张一张指给我看,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对小孩子来说,父母从自己出生时就一直是父母,可是他们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我边看照片,边模糊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成为父母之前,他们也有很多想法,很多想做的事,却因为我们的到来,有些愿望一直被耽搁着,直到现在都没能实现。

想到这儿,我说:“妈妈,你看你那时候多幸福啊。”妈妈却马上回答道:“才不是呢,你出生以后的日子才更幸福。”不知道为什么,听到妈妈的话,我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我想说些什么,但嗓子却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挽着父亲的胳膊

我和父亲约定,只要他过生日,我们就一起出去吃饭。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去世了,父亲一个人把我带大。不知不觉间,他已经56岁了。然而,自从我参加了20岁的成人礼后,父亲就不愿意跟我一起外出了。他自嘲说:“我一个糟老头子,不跟你一起出去了。”今年他过生日时,我磨破了嘴皮子,才把他拉到家附近的一个餐厅,还点了一瓶红酒。喝了些红酒后,父亲终于放松下来。

回家的路上,我很自然地挽住了他的胳膊。父亲的臂膀依然结实,让人很有安全感。他将两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温柔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要是有了男朋友,就不会再挽着我的胳膊上街了。”

“不会的,就算结婚生了孩子,我还是爸爸的女儿嘛。”他不相信地“哼”了一声,但笑得满脸堆起了皱纹。

常回家看看

放下电话听筒,突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想了又想,终于意识到是没有听到钟表的滴答声。每次和母亲通话,我都能听到壁钟发出的滴答声,而这次却没有。小时候,家里就挂着这个壁钟,一到整点就会“当当当”地敲响。父亲去世后,我们陆续离开了家,这个壁钟一直陪伴着母亲。

我赶紧回拨电话给母亲,才知道原来不是壁钟坏了,而是母亲的胳膊抬不起来,不能给钟上弦了。她怕给我添麻烦,一直没有告诉我。我听了,既觉得心酸,又觉得内疚。除了壁钟,日常生活中,还不知道母亲有多少不方便的事情!

不能让壁钟停下来,更不能让母亲一个人承受任何的不方便,今后无论忙不忙,我都要常回家看看。

吃光母亲做的菜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有10年了。虽然离父母家不远,想回去随时都可以,但正因为如此,回去的次数反而不多。

每次回家,老妈总要做很多菜,蛋包饭、炸鸡块、青椒肉丝、炖肉汤……“你不用每次都做那么多好吃的。”虽然我总是这么说,但母亲根本不听。

“最近你妈妈做菜,老是这几样。”老爸紧跟着说道。因为孩子们都离家自立了,只剩下他们俩,日子过得单调又没意思,生活就很随意,饭菜也是经常简单地应付着吃。屋子里的一切一年一年地在变旧,他们眼角的皱纹也一年比一年多——爸妈都老了,但是,在他们眼里,我还是馋嘴的孩子。

我决定,不管是不是高热量,我都要放开肚子,把母亲做的饭菜全都吃光!我知道,这样做,他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和父亲出去喝一杯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父亲。最近,很少见到他像今天这样,没有喝酒就直接回家。

我问他:“今天怎么这么早?”他像往常一样含含糊糊地没有正面回答。我和父亲并肩往家走,突然间我停下了脚步。因为我发觉,还从来没跟父亲在外面喝过酒。虽然感到有点儿唐突,我还是建议道:“要不要去喝一杯?”

“跟你吗?’父亲虽然一脸惊讶,但还是掩饰不住上翘的嘴角。我们父女俩走到一家挂着红色纸灯笼的小店,这是父亲经常光顾的地方。

“欢迎光临!”店老板高声喊道。父亲向他介绍:“这是我女儿。”然后非常不好意思地要了两杯啤酒坐下来。店老板走过来跟我搭讪说:“你爸爸一来这里喝酒,就不停地夸你,说你有多么优秀。”我觉得有点意外,又有点窃喜,因为父亲平时很少夸我。父亲马上打断了店老板的话。我给父亲倒酒时,假装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你都夸我什么了?”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脸上一直挂着满足的微笑。

后来,我无意中听见父亲在电话中跟老朋友说:“那天,我女儿陪我出去喝了一杯……”那语气,得意又幸福。

全家福

我家有张黑白的全家福,母亲抱着还是婴儿的我坐在椅子上,父亲笔挺地站在她身后。让我吃惊的是,这张照片,父亲竟然连续33年都放在记事本里,并一直带在身上。

为了庆祝女儿可以自己吃饭,我邀请父母到家里做客。几杯酒下肚,父亲的话多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出记事本,翻出那张照片给我看:“我给你看过这张照片吗?你还很小的时候照的。”我当然没见过,太太探过头来看了一眼,就惊喜地大叫了一声。母亲则在一旁苦笑着:“这么旧的照片竟然还带在身上。”

“就是因为这张照片,我才活到现在。”父亲仔细地放好照片,说出了这句话。

父亲曾经营一家旧书店,好几次都差点倒闭。父亲说每逢快要倒闭时,他都会拿出这张照片,对着它念叨再撑一撑,还得再撑一撑。

在自己生日那天送父母礼物

我出生在樱花盛开的时节。20岁生日那天,我独自在樱花树下散步,心情很好。温暖的天气、灿烂的阳光、醉人的花香,这一切都让我庆幸父母把我生在这个季节。

那天,我过生日时,买了个钱包送给了妈妈,还送了一张生日卡,上面写着:“妈妈,谢谢您带我来到这个世界。”

转眼,6年过去了,妈妈一直很珍惜地用着我送给她的钱包,至今钱包都没有一点儿破损。

定期举办家庭聚会

我们家有3个孩子,工作后,都离开了父母,但是因为都住在东京,我们能经常团聚。姐姐结婚后,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家庭上。两年前,她建议全家每月聚一次。开始我觉得每月聚一次有点麻烦,但真正实行起来,倒意外地发现,这样做很温馨。

我们3个孩子轮流负责主持聚会,包括跟其他人联系,预约吃饭的地方,等等。我们并没有把聚会固定在某个时间,而是到了想聚会的时候,就给大家打电话。这样一来,和父母的通话比以前更多了。每个月,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发发牢骚,谈谈近况,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我发现,这能让人全身心地放松,把一个月来的压力和烦恼统统忘掉,整理好心情,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家庭聚会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式,每次看着家人们,我都很满足。享受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光,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更重要呢?

篇9:我最害怕的事作文500字

一天,我去朋友家玩时,忘记了时间,已经九点了,该回家了。当我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背后有人在跟着我,可往后一看,一个人也没有,顿时,我脑海中浮现了一个身穿白衣、披头散发的女鬼。

想到这,我赶赶紧跑下楼梯,离开了这里。当我走在路上时,天经全黑了,树叶的声音沙沙作响,好像一个千年老妖在施展法术。好不容易来到了小区里,离家已经很近了!我看见了一双绿色的眼睛,那眼睛是谁的?是拥有血盆大口的吸血鬼?还是身穿白衣,披头散发的吊死鬼?还是青面赞牙的食人鬼?

此时,周围是如此安静,连我的心跳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时“绿眼睛”现出了原型,原来那只是一条大狼狗。我仍然心有余悸的想那它会不会将我撕成肉块。我心里这么想着,越来越害怕,撒腿就跑,一溜烟回到了家,终于逃过了大狼狗的追杀。

篇10:我最害怕的事的小学作文

有一天早上,我在刷牙时发现牙龈肿起来很大一包,我很害怕牙齿有问题,于是妈妈带我去看医。在看到牙医师之前,我根本丝毫不在意,但一踏进诊疗室,听到其它小朋友的哭泣声,我就很紧张,汗珠一直不停的从我的头上流下来。突然听见我的名字,我心里说着:“惨了!轮到我了。”我躺在椅子上,医生叔叔先帮我做了全口牙齿的检查,还问我有没有常吃甜食、一天刷几次牙……。我的第一个回答是没有,到了第二个回答,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小声的说:“一次,是早上起床之后……”。

医生叔叔帮我用灯光照亮了我的口腔,仔细的.做记录,看了看后就请我去照X光。那台机器v着我的头部三百六十度转了一圈X光就照好了。之后医生告诉我,我长了虎牙恒齿呵!医生叔叔认定虎牙的乳齿已经成熟了,可以拔掉。

一开始医生叔叔叫我闭上眼睛,要我在心里数到三,我感觉有东西刺进我的牙龈里,接下来医生叔叔拿出拔牙器,一会儿就告诉我:“好了!没问题了,咬着绵花三十分钟就可以了、尽量不要吃热的、硬的食物。”拔完牙之后,我的心里非常轻松,而且医生叔叔还叮咛我要每天把牙齿刷干净,才不会得到牙周病。

篇11:我最害怕的事作文600字

记得小学一年级要打预防针,我们全班按照号码顺序排队到健康中心,我看到有三个护士阿姨在帮前一班的小朋友打针,看到他们手按着臂膀走出来,我很害怕,心跳得很快。突然里面传出小朋友哭的声音,我听了更紧张,心里七上八下,班上有些同学打完针走出来,我赶紧问他们痛不痛?很奇怪他们每个人总是勇敢的回答:“不痛”!我听了有点不相信,心里紧张的感觉依旧挥之不去。

护士阿姨叫我先把袖子云鹄矗等一下比较方便打针。啊!可怕的一刻来了!轮到我打针了,阿姨把我拉过去,我看见护士阿姨拿着一支又粗又大的针管,我害怕的想逃走,阿姨按着我准备打针,我像一只毛毛虫扭来扭去,两位护士阿姨赶紧合力抓着我,安慰我说不会痛,像蚊子叮一样,另一位护士阿姨快快的把针插进我的手臂里,我感觉到一阵刺痛,忍不住哇哇大哭!打完针,护士阿姨一边叫我不要哭,一边把棉花轻轻的放在打针部位上面,那种凉凉的感觉很舒服,慢慢的我就不哭了。

篇12:父母做的那些貌似正确的事

莱文的新书实际上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衷心的恳求。在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在莱文的心理诊疗工作中,她每天都处在冲突的第一线。冲突的一方是人类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深切而诚挚的爱与关怀,另一方是社会文化最恶劣的影响——鼓励竞争、追求物质,日复一日越发糟糕。莱文的诊疗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孩子因为要努力考入那几所名校而感到疲惫、愤怒和悲伤;父母呢,既稳定不了孩子的心神,也给不出指导意见。他们迷失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生活毫无乐趣,得不到满足感,失去情感联系。“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失败的,”她在书中写道。

莱文的上一本书名叫《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独而不快乐的孩子》。书的开头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但是压力很大”。父母很富有,她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瞟一眼她的小臂,你会看到她用剃刀在肉里刻了一个词:空虚。《教好你的孩子》里全是这样的青春期孩子,以及对他们过度宠爱和关心的父母们。

莱文碰到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被她特别钟意的大学拒绝后,自责又悲伤,不能自已。她在床上躺了好多天,她不想起床。莱文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她不住地流泪,就说了一句话:什么都完了,我彻底失败了。

还有些孩子撒谎、吸毒、酗酒、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绷紧了神经,想考入常青藤盟校,以取悦父母,但内心已经无声地枯萎了。无情地逼着孩子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使这一代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为已经过去的事情忧心忡忡——为可能答错了一道题或者失去了一个机会而纠结不已。他们焦虑、低落,经常用毒品或酒精来自我疗伤。他们睡不好觉,累得精疲力竭还硬撑着,还有些孩子干脆就自暴自弃了。

在过去的30年里,身为理疗师的莱文都在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们打交道。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读的学校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已经受够了,她受够了学校只看重考试成绩,想尽一切办法妨碍孩子们幸福成长:取消课间休息;布置大量耗费脑力的作业;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排名次和评价学生,缩减创造性教育的其它方面(很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也许很擅长并能有所做为)。她也受够了家长们自我标榜说,除了想让孩子“幸福”别无所求,却忽视家庭生活中能带来热情和满足感的那些方面,过分重视那些实际上会带来危害的价值观和活动。

这些家长们自己因为工作和“过度养育”而忙碌不堪,还提出了一种“貌似成功、实则舍本逐末的人生模式”,让孩子们照着模仿。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在身旁,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却缺席了:他们被头脑中设定好的“做正确的事”的剧本缠住了,却没有意识到,一味激励孩子处处要胜人一筹、时时要小心谨慎,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是拔苗助长,误入歧途。

莱文举了一些很好的、也有些常见的例子,告诉家长以下行为是大有益处的: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鼓励孩子塑造真实的自己,腾出时间去梦想、去创造、在室外无拘无束地玩耍。但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怎样培养孩子,更进一步讲述了怎样培养家长:探究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误导孩子的事,怎样才能(因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走上正途。如果这本书被广泛传阅的话,这些创见将为养育方法的改变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她的见解很新颖。“如果当地超市卖的苹果喷了农药,中年妈妈们会扯出示威标语,抗议这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的危害,”莱文反思道,“但是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针对教育系统的抗议,很多调查证明教育系统的危害更大。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系统,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或者不关心孩子的幸福,而是因为我们以为任何其它观点都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风险。”

莱文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病症,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家长们学习表达关爱的新方法,把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天分的信任,优先考虑目前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去担心未知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她在书中写道,“我们该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关心他们的需求,甚至还正在伤害他们。”

篇13:我最害怕的事作文400字

每次老爸叫我做奥数题,我的脸便变得苍白,和僵尸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嘴巴也张得很大,好像恨不得将世界上所有的奥数书本都吸进我那跟黑洞一般大小的肚子里,再无情地嚼碎。让它们永远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上。

我一见奥数书本,我的脑袋便一阵眩晕,开始变得昏昏沉沉起来;身子也开始不住地颤抖起来。我用我那只颤抖的手翻开奥数书,可刚一碰我的手便“嗖”地一下缩了回来,就像摸到了响尾蛇那会“嗒嗒响”的尾巴一般。最后,我鼓起勇气翻开了奥数书……

我一看到那眼花缭乱的奥数题,大脑就一片空白。它就像电脑上的清理机一般将我上课学的公式一个个的扔入遥远的外太空,让它们找不回回家的路。

我用我那只颤抖的手抓住笔,慢慢的朝那像魔鬼一般的奥数题点去。我颤抖的一笔一划地写下去,可我越往下写,便越觉得自己正一步步地朝深渊的底处走去……

篇14:父母在世时你一定要做的事

假如你的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的寿命是20年,并且你没有跟父母同住,那么,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的时间大概是11小时,所以:

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这是日本畅销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最大的亮点,它就印在腰封上。书本身很易读,字超少,一小时就能看完。带着它在地铁里,上下班途中就搞定了,唯一的坏处是,你被书中那些质朴的煽情所打动,弄得老泪纵横,当心被视为神经病哦。

其实论文笔,这本书够烂的,选自一次征文大赛,写作水准约等于小学生优秀作文。正因没有动用任何修辞,全是日常小事,才格外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书里列出的55件事都简单易行,为父母捶背、给他们做饭、教他们发短信、带他们出国旅游、记下自己最喜欢他们的地方、问问他们的初恋故事、和他们一起看相册、探寻他们的梦想、和他们煲电话粥、每年带他们做一次全面体检、记住他们的生日……

好吧,容我问一句,能精确记住父母的生日有几个人呢?更不要说上面列出的其他事,我敢下一个武断的定义,能做到10件以上的都不多。

你比你想象中更不孝。

对的,我们有很多借口,工作太忙请不到假钱还没赚够……我们总以为自己还年轻,父母也不老,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跟父母长久相处,所以那些想为父母做的事,往往被无限期搁置了。

相比之下,我们玩起来倒是只争朝夕。我写过一条欠扁的微博,“其实,我是一个特别悲观的人,每一天都是抱着第二天是世界末日的心情活的。所以,一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几天不想做正事。看想看的电影电视、吃爱吃的垃圾食品、说想说的话、骂想骂的人……”

上面这段话很多人有同感,但你知道吗,我同样也是抱着世界末日前一天的心情跟我的妈妈相处的。我跟她住在一起,每天我至少会花1小时专心陪她玩,吃饭的时候给她讲笑话,谈论新鲜的时事,告诉她八卦话题,在她面前我就是一个谐星。我会把身边所有好玩的事搜罗出来,用搞笑的方式讲给她,倾听她每天做了什么喜欢什么烦恼什么,在她面前绝不玩手机,教她玩微博,带她去吃西餐喝下午茶,陪她去商场买衣服,耐心地逛几个小时,给她买衣服时我立马切换到挥金如土模式……只要妈妈喜欢的事,我一定会狗腿地做~

好吧,我承认,我给她掏耳朵,她总是哇哇叫说我下手太重;我给她剪指甲她也说我动作太粗鲁简直像杀猪;我帮她下载她喜欢的网文总会调侃她品味低下;在我的影响下,她也变得越来越“二”越来越不靠谱了——比如开餐馆的朋友请我去吃霸王餐,邀请她去她死也不去,我说那我给你打包带好吃的吧,鲍鱼三文鱼什么的。她说,这样怎么可以呢,你太不像话了!打包一盒三文鱼就可以了嘛。

其实所谓孝顺,就是做好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我的偏执在于,决不会允许“子欲养时亲不待”这种事发生。

有些事是需要立刻去做的,不是明天,是现在……这也是《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封面上的话。没有人会忙到24小时抽不出一点空来,你没空,是因为你还不够在意。你真的看重一件事,再忙都有时间,哪怕父母在老家,你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会死啊?

容我说句煞风景的话,父母总有一天会辞世,不要以为回避这个问题,它就会自动消失。请别到父母将来有一天辞世,再哭哭啼啼地说那种废话:“我还没好好陪你们呢,我本来还想陪你们去旅行呢,我还没跟你们拍全家福呢……”父母在世时你干嘛去了?

父母是世上最爱我们的人,最怕我们受到伤害的人,最想见到我们的脸和听到我们声音的人。网上有段话蛮感人:父母吃最差的米坐没有空调的公车,只为了给我们攒首付;他们费劲地学上网,只为和我们视频聊天;他们每天盯着天气预报看,只为了知道我们在另一个城市热不热冷不冷;他们总是随身带着手机,不是离不开手机,而是离不开我们……

而我们干了些什么呢,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就写过,“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有一个公益广告,引起很多人共鸣:

永远不要嫌弃你的父母行动迟缓,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出你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永远不要嫌弃你的父母学不会电脑,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不厌其烦地教你认字。

事实上,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我还是坚持自己狭隘的理解,给我们所爱的人,最好的礼物,就是耐心和时间。

(转载自女人乃最大新浪博客)

上一篇:2022年【敬老文明号】首轮创建活动时间表列出下一篇:《有一种力量叫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