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划分标准与税收管理方式的思考

2024-06-26

大企业划分标准与税收管理方式的思考(通用4篇)

篇1:大企业划分标准与税收管理方式的思考

大企业划分标准与管理方式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对国家税收的贡献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国财政和税收增长的重要支柱。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占全国2.31%的纳税户支撑着全国90%的税收收入。同时,大企业自身的发展,业务拓展的多元化导致涉税事项的相对复杂,企业税收风险同比上升,目前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需要。研究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新模式,降低大企业税收管理系统性风险,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成为当前税收征管中的重点工作。

一、大企业标准的界定:(统一标准、兼顾差异、动态管理。)

对于大企业标准的界定,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根据国际经验,税收上所定义的大企业是指因运营背景的国际性、经营范围的多元性、从事业务的特殊性、内部治理结构的复杂性、财务核算的相对规范性等特点和特质而在税收服务管理上显现出特殊要求的特定纳税人。从逻辑关系看,大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的特殊性,税收服务管理的特殊性又决定着大企业标准的特定性。明确大企业定义和统一规范大企业标准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因此,加强对大企业税收的管理,应由国家统一界定范围标准、兼顾区域差异,实施动态管理的归集方式。

统一界定标准:大企业的标准具有特定性,其要求的表现形式必然是统一规范的。只有用统一标准筛选出的大企业,才具有特殊的管理共性,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才能转变为提高征管效率的现实性。

目前,世界各国对大企业的划分没有一致的判定标准,国际惯例主要是以纳税人的注册资本、营业额、资产总额、应纳税款等指标来加以区分,从而纳入相应的税收分类管理范围,如美国以资产作为判定标准,资产超过一千万以上的公司和流通企业为大企业。确立大企业144600户,占企业总数0.2%;澳大利亚以纳税人的营业额为标准划分大中小企业,大企业管理的标准为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集团或独立经济实体;集团被作为整体来看待,其子公司不论收入多少,均纳入大企业管理。界定大企业1000户,占企业总数的0.25%。日本是对资本总额达到1亿日元以上的国内大企业以及外国公司(含常设机构)作为大企业管理;英国以综合因素为判定标准。英国的判定标准要高于其他国家,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收入、利润、资本额、国际化背景、过去的行为等,因此符合标准的大企业基本都是非常大的跨国集团。同时,银行、保险、建房互 助会等行业,因其业务多且经营复杂,也被作为大企业来管理。共有大企业800户,占企业总数0.2%。

我国大企业和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内资企业是国有企业,而且集中在电力、银行、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石油等垄断行业。因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可抓住销售收入、注册资本这两个税务部门容易采集数据且可靠程度较高、定义较为明确的标准界定大企业。

兼顾区域差异: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统一标准下确定的大企业定然存在数量的不均衡性。兼顾地区差异,可在统一标准的前题下,允许各地在不符合大企业标准的纳税人中结合实际确定一些重点企业,与筛选出的大企业一起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管理。即各地可根据经济税源结构、纳税人的属性、征管状况等来具体确定本级重点税源企业的标准,同时纳入相应的管理范围。但对于实行列名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不可与大企业同施征管,即对于大企业的特定管理制度不可强加于重点企业,但一些适合的、有益的做法则可以不断引向重点企业,以提高对重点企业的管理水平。

动态归集管理:对于纳入大企业管理的地区性重点税源企业,实行动态归集管理。即根据税收效率最大化原则,以辖区当年税源总量为基数,将占税收总额70%以上,数量上不超过30%的管户,确定为本区域的大企业,进行专门化管理。一方面,保证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在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基础上,研究掌握更多的管理信息,积累更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方式设想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企业的组织形势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也不断加大。针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大企业税收管理上应立足实际逐步转变征管模式,可从机构新设、契约管理、业务渗透、创新服务四个方面予以尝试,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式,实现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一)减少管理层级,成立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机构。近几年,各级税务机关高度重视了对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监控的管理工作,自上而下,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是征管工作中的重头戏。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层次不分的现象,多头“齐抓共管”的结果弱化了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质量和效率,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自上而下的大企业管理专门机构所造成的结果。建立大企业专业化税收管理机构,有利于打破过去层次过多、职责不清、难以量化考核的管理结构,有利于管理的专门化、成本的最小化、服务的最优化,有利于执法的统一性、人才的集聚性、复杂问题处理的有效性。

在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设臵上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企业管理机构层级设臵的做法,简化管理层次,彰显扁平化管理效应,大企业由国家税务总局成立的大企业管理局直接管理。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设臵可按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局、地(市)局三个层级予以设臵,地(市)州以下可不用单独设立管理机构。三级设臵既体现了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特殊的需要,又兼顾了整个机构设臵的实际情况。同时,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应具备浓厚的实战型的特征,尤其是在大企业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应把建立处(局)合署、进行直接管户的全职能机构作为首选。大企业接受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直接管辖。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设臵可充分利用原有工作基础和人才资源,集结各地税收管理及行业管理专业人才,并有计划地培养或引进适应大企业专业化税收管理的人才队伍,开展分类专业化税收管理。

(二)把脉个性特征,实施业务创新,推进专业化管理。大企业运转的特殊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位臵,决定了其税收管理的特殊性,我们只在准确把握大企业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才能降低大企业税收管理风 险,提高征管质量,实现税企经营的共赢。

一是个性分析,共性归集,行业建模。大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此企业非彼企业,他们有着一定的共性特征,更多的是不一样的个性。因此,对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笔者认为应注重详实的个性了解,针对企业特点拟定个性化征管方案。一是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组织架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经营策略、人财务资源管理规划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分析,拟定征管方案。二是解剖行业管理及经营流程,提炼流程关键点。归集具有共性特征的流程管理,逐个固化流程关键点,开展征管重点分析和风险系数预测,在此基础上确定征管重点。三是按行业建立税源监控和日常征管模型,逐步将共性管理做法向行业重点税源户延伸。

二是强化基础,完整归集,信息共享。可持续性经营是企业存在的前题,企业的持续经营也给税务管理提出与之对应的管理要求。因此,动态的经营成果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对于历史信息的管理尤显重要。同时,现代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撑,而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整合是实施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保证。一是要持续全面收集企业基础管理信息,注重日常基础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科学归集和数据整合。三是利用现有信息平台予以实施信息共享。在信息共享方面,期待更 强大的税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以适应大企业跨地区、经营领域广泛、关联交易频繁、内部结算复杂,税源管理难度大的征管现状。目前,税源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升级,改变常规的按行业、分散监控管理方式,建立大企业专业化信息管理监控平台,信息资料应更为广泛,其中包括对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申报资料库、外部信息资料库等,特别应建立对企业内部的产业链的监控,建立大企业分行业经济税源分析模型,强化对大企业税源、税基的综合分析。

三是专业分类,事项管理,团队合作。目前,相对于大企业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点,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匮乏,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差距,对大企业的管理力不从心。因此,结合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可以“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情”为理念,灵活进行资源调配,充分发掘人力资源优势,可在大企业具体征管过程中实行团队管理方式,具体可分设两大团队:一是综合规划团队。集中优势人力负责政策解读和税收风险防范设计。其主要职责可界定为对企业进行个性分析、评估固化企业流程中的风险结点,为大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征管方案并对征管方案的实施予以过程跟踪和评价、定期开展征管质量评估和征管方案调整。二是事务执行团队。主 要职责为实施大企业个性征管方案,实行按专业分类落实日常事务。可分类设臵信息管理岗位、(三)引入契约理念,实现税企和谐共进局面。契约一词源于民事法律基本制度范畴,指平等主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一种协议。契约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它具有有效的法律形式,一般通过书面达成协议,有时也通过口头达成协议。二是它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即契约双方之间通过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制约,一方的权利,对于另一方而言就是义务。三是它具有相应的制约形式。契约一般都有法律责任条款将双方予以制约,若一方违反则要对另一方予以补偿,使另一方不能因他方违约而遭受损失。契约管理的价值核心在于以契约形式明确双方在一定时期内的权利和义务,互为制约共同实现或达到各自的目标。契约化管理理念则是将契约的基本内容引入到税务行政管理中来,使税务征管具有契约色彩。

企业的主观合规遵从意愿是实施契约化管理的基础。目前,我们税收管理上所指的大企业,不仅是一个在销售收入、注册资本、资产总额或其他因素方面达到了一定量的综合性企业,而且是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管理科学规范,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生产经营分散但总部控制力强,涉税事项相对复杂,他们都有着合规遵从法律、依法诚信经营的主观意愿,税收风险的存在不具有故意,其来源于税收管理的系统风险,具有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有效排除在经营管理中的涉税风险,将过程的不可控性转变为可控的税收实现节点,逐环节予以固化防范、控制,最终实现企业降低税收风险,税务部门提升征管水平的目标。将税企双方聚焦的风险点予以提炼和固化,以契约化方式明确双方在风险点防范、控制的权利和义务,共同的目标将使契约化管理成为可能。

实行契约化管理的前提是税企双方在自愿、平等、公开、互信的基础上,签订税收遵从协议,共同承诺税企双方合作防控税务风险。在实施契约化管理对象的选择上应以个性分析为基础,选取企业中治理结构好、内控机制健全、税企沟通顺畅、遵从度较高的企业分步推进。通过《税收遵从协议》的签订和履行,逐步引导和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促进纳税人自觉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有效提升其自我遵从意愿、能力和水平,降低遵从成本。同时有利于税务机关科学配臵征管力量提升管理效能,实现税企和谐共进。

(四)创新纳税服务,实现征管质量在服务过程中提升。现代税务管理必须注入现代公共服务的理念,摆脱和克服传统“管制型”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以理念的创新带 动管理方式的创新。倡导服务与管理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大企业的特殊需求出发,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服务,促进其提升自我遵从意愿和能力。

一是规范服务制度与流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为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办税服务和全面准确的专业指导为目标,出台针对大企业特点的服务制度与流程。

二是突出个性特点,细化服务方案。在深入企业了解涉税诉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税务风险内控体系状况,以户为单位拟定服务方案。以企业风险防范点为重点细化服务方案,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控体系,突出大企业个性服务需求。

三是注重服务质效,建立服务评价机制。服务与管理并重,将管理职能渗透于日常的纳税服务之中,以非对抗手段解决遵从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评价机制,对税务服务质效予以评价。根据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风险评估报告和年度遵从评价结果,对阶段服务质效予以评价,并以此调整下一阶段的服务措施和工作周期,提高税收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密切税企沟通,健全统一服务平台。

篇2:大企业划分标准与税收管理方式的思考

长期以来,大企业纳税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加强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针对性服务,对于提升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降低大企业涉税风险、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促进大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旬阳县国家税务局借机构改革之契机,积极推进纳税服务创新,突出把大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探索出一条“服务+管理”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思路,推动了大企业发展和税收良性增长。本文结合当前旬阳大企业管理服务现状,谈谈对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的思考。

一、目前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大企业纳税服务需求

(1)征管理念有偏差,需人文化服务。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作为管理者,纳税人作为监管对象被动服从。税收征管定位在基本不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自觉纳税,在这种理念下的税收征管以监督打击型为主,以约束纳税人的行为为目标,一切税收征管从税务机关自身管理的方便和需要出发,往往制定复杂而繁琐的管理措施和流程,忽视纳税人权利和需求。

(2)涉税服务需求多,需个性化服务。由于大企业具有生产经营规模大、业务管理比较复杂等特点,产生的涉税需求也较多。同时,大企业对自身的权利维护意识较强,对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各项纳税步骤的指引也有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而税务机 1

关的纳税服务工作体系尚在逐步完善过程之中,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3)信息共享程度低,需深层次服务。目前在税企沟通方面,交流的方式较单一,还不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快捷、便利的互动平台,对税企之间的信息传递缺乏系统管理,获取的信息零散、滞后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大企业需求,阻碍了纳税服务的纵深发展;在税务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纳税人向各职能部门重复报送同一涉税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和负担。

(4)业务需求起点高,需专业化服务。大企业除了最基本的纳税服务之外,更希望税务机关能够提供更多地专业化服务,以满足其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经营范围。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和税务技能,熟练掌握税收知识,熟悉一定的行业知识的税务管理人员为其指导服务。

(二)税务部门管理服务的缺陷

(1)缺乏管理的持续跟进。在日常征管中,税务部门一般认为大企业财务健全,账务比较规范,依法纳税意识较强,因此在办税服务厅进行申报纳税时,基本上是无异议审核。税源管理部门由于重点和定点企业管户较多,对大企业的税收征管大部分精力用于应付催报催缴、日常巡查、调查核实、资料整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大企业的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业务辅导、政策咨询等很难落到实处。

(2)缺乏管理的信息交换。税源管理的信息不对称使税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和核准纳税人的经营活动情况,网上交易、跨

国、跨地区经营日益增多,税务征管部门全面、及时、准确掌握跨国、跨地区经营企业的信息资料难度大,税务机关无法对大企业的组织构架、纳税能力、获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进行正确评价、预测、分析,从而带来不能有效开展对大企业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专业化管理,客观上造成了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

(3)缺乏管理的专门人才。由于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繁杂,关联关系频繁,特别是企业集团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区域经营,税收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带来较大的税收管理难度,而税务机关又缺少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与大企业拥有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人员相比,税务机关显得管理上的力不从心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现象,税务机关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存在一定的瓶颈。

(4)缺乏管理的相关制度。目前,一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各地国税机关都在根据以往的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相关规定和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制约了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举措

1、协调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主导的思路,准确掌握大企业的服务需求。通过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召开税企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互动,充分了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在办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互交流和建议,为大企

业提供服务,满足大企业需求。

2、多措并举,开展特色服务。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办税的便捷快速通道。设置“大户直通车”窗口,享受优先办税的便利;开展预约办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效率;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如开展专题税收培训班、财产损失现场审核等;对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法办结的重大复杂的涉税事项提供延时服务。

拓展推行电子发票、网上审批等办税功能,方便纳税人办税。和大企业间建立公告、查询、咨询、提醒等服务,减少大企业信息搜寻的货币与时间成本。

3、加强联系,推进协同服务。定期与政府交流涉税信息,积极反映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帮助大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时掌握大企业所在行业动态,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服务提供依据。注重结合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政策宣导培训,保证大企业正确理解和履行税收义务,特别是注意帮助大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减轻纳税人负担,增强纳税服务实效。

4、总结提高,创新管理模式。在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确化的基础上,以纳税服务为前提,以税收专业化管理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动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大企业的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大企业的管理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某类业务长期的跟踪调

查,查找管理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进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建立起某一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和管理办法,从而达到规范一类企业的目的。

5、柔性执法,促进税企和谐。大企业经营管理较为规范,纳税遵从度较高,但因经营业务多样,机构规模庞大,难免会产生一些税收问题。注重加大对企业的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进行柔性管理。实施大企业自我纠错制度,使其主动纠错,这样通过给予大企业更多的信任,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树立诚信纳税意识,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提高纳税人自觉遵从的能力。

6、资源共享,注重信息采集。只有全面、准确、有效的掌握纳税人的信息资料,才能取得加强大企业监控管理的主动权。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完善大企业信息数据库:一是通过CTAIS系统采集掌握相关信息。主要包括纳税人名称、代码、经营地、开户银行、经营范围、法人代表等基本情况;二是通过一定的沟通联系机制,形成可行的制度,与纳税人达成一致,使得税收管理员日常下户能够调查采集到所需信息,如实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成本、利润、资金流向、发票使用、财务管理等情况;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意信息的积累和纵向比对,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四是通过加快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网络,采集获取大企业外部信息,加强与工商、地税、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相关信息交流传递制度,确保各项征管信息采集完整、真实、准确有效,从而强化税收分析预测,着力实现对大企业的动态监控。

7、合理配置,提供人才保障。针对综合类大企业的生产经

篇3: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比较与借鉴

1 大企业标准比较

各国税务部门及大企业管理局对大企业的认定标准不完全相同, 这是因为各国在大企业范围确定上出于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财政收支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 各有其考虑, 故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根据IMF研究, 大企业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包括营业规模、资产规模、注册资本、纳税额、雇员数量、特定行业、雇员人数、从事国际经营活动等若干方面 (1) 。

在大企业的界定标准上,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 以注册资本为标准。日本国税厅的标准是资本总额达到1亿日元以上的国内大企业以及外国公司 (含常设机构) 。 (2) 以销售或营业收入为标准。澳大利亚规定, 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澳元的为大企业, 大企业的子公司不论收入多少, 均纳入大企业管理。 (3) 以资产作为标准。美国联邦税务局规定, 所有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公司、股份子公司、合伙公司即视为大企业。 (4) 以综合因素为标准。英国在确定大企业时, 综合考虑企业的收入、利润、资本额、国际化背景、过去的行为等, 银行、保险、住房互助会等金融类的大企业因其业务多、具有复杂性一般都被纳入大企业的范围。

2 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比较

目前世界各国大企业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 (1) 单一的中央机构型, 即只设一个中央机构, 负责全国范围内所有大企业的集中管理。这种类型较多地被国土面积比较小、大企业数量不多的国家所采用, 单一中央机构即可满足管理要求,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如泰国、菲律宾和蒙古等。 (2) 带分支机构的中央机构, 即在总部设立中央机构, 在不同地域设立多个分支机构, 各分支机构皆归中央机构统一管理。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大企业管理局在全国设置有15个大企业办公室和18个大雇主纳税遵从办公室。 (3) 多级独立机构型, 即在不同地域分别设立分支机构, 各分支机构相对独立, 不设统一管理的中央机构。1990年, 荷兰税务局依据纳税人类型对税收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 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局, 下设11个相互独立的大企业管理分局。第二、三种类型, 被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

就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而言有两种模式: (1) 将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等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功能都集中在一起, 由大企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称为“全功能型”机构; (2) 只实现某个单一管理功能 (主要是审计功能) , 而不涉及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或强制执行等其他事项, 称为“单功能型” (或“审计型”) 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收入局 (IRS) 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从单功能型向全功能型的转变和演进。IRS在1975年实施了“大案审计项目” (Large Case Audit Program, LCAP) , 组织专业审计队伍对大企业进行集中审计, 其实质是单一功能型的大企业管理机构。2000年IRS成立了“大中型企业管理部” (Large and Mid-Size Business Division, 简称LMSB) , 这是一个功能全面、高度集中化的大企业管理机构, 总部负责工作指导、预算管理和与其他国税部门工作协调, 下设国际税收、信息中心、法律咨询等9个处和5个派出分局。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主要大城市, 负责所在区域大中型纳税人的日常征收管理。LMSB按金融服务及卫生业、食品药品及零售业、自然资源业、通讯技术和媒体业、重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5个行业大类管理大中型纳税人。随后又设立了实地专家分局, 专门为5个行业分局的检查工作提供帮助。2010年10月1日IRS将大中型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大企业和国际税务局 (LB&I) 。下设6个行业部门 (通讯技术和媒体业、金融服务业、全球高收入行业、重工业和交通业、自然资源及采掘业、零售食品药品医疗业) , 1个专家团队 (包括计算机审计、就业税、工程师和金融产品及交易等4个领域的专家) , 4个国际组织, 预申报和技术指导, 还包括各种业务支持部门 (如国际商务遵从、国际个人遵从、转让定价操作、国际数据管理) 。

3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借鉴与建议

自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以来, 国税、地税各级税务机关相继成立或明确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部门。随着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专门机构设置的到位, 我国大企业纳税服务进入了实践探索的关键时期。

3.1 科学设定标准

明确大企业的内涵和标准是实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础。从世界各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看, 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所持的观点, 是采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是提高纳税遵从的最有效途径, 而发展中国家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专门机构的初衷是确保税收收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近年来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拥有一大批与发达国家大企业特质相类似的大企业。同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转轨时期,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大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大企业多为垄断型、资源型的企业。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企业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点。大企业税收管理也具有双重使命, 一方面要确保税收收入, 另一方面要实施风险管理, 提高纳税遵从。因此, 在大企业标准的制定上也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 鉴于大企业的地区差异和特点及大企业税收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大企业标准, 可以由各地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 统一规范的大企业标准, 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基础, 才能有效提高征管效率。如果各地自行制定标准, 因地制宜, 虽然考虑了多样性, 必然导致标准的五花八门。笔者建议科学设定大企业标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确定大企业的首要标准, 即年纳税总额标准。一般而言, 对某一地区的税收收入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都确定为大企业, 具体标准视当地税源管理需要而定。例如总局的45户首批定点联系企业2007年缴纳的税款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3%左右。随着大企业税收管理探索和实践, 国家层面即国家税务总局直辖管理的大企业缴纳税款应占到全国税收总额的35%, 省局直辖管理的大企业缴纳税款应占到全国税收总额的35%。

(2) 明确大企业的其他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除了年纳税总额为以外, 还包括销售 (营业) 收入和资产总额, 定性指标包括跨区域的总分公司、母子公司、跨国企业在华公司、特定行业 (如金融、邮政、通讯、铁路、航空、石油、电力等行业) 、企业管理和决策集中程度、所有制代表性等。

(3) 注重循序渐进、操作简便。国家标准由总局制定, 符合国家标准的大企业归总局管理。总局对地方标准提出一个总体指导意见, 地方具体标准制定权限下放给地方, 符合地方标准的大企业归各地方管理, 同时要要注意标准的清晰性和操作的简便性, 避免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3.2 科学设置管理机构

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研究分析, 尽管不同国家机构设置差异很大, 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 然而也存在共性和规律。在税收管理机构有相近的框架设计, 比如, 韩国和日本之间的三层构架, 欧美的扁平机构。

与这些国家相比较, 我国税务机关的管理机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税务机构管理层级多。目前我国税务机构包括总局、省局、地 (市) 局、县 (区) 局和乡 (镇) 分局 (所) 5级。税务机构的设置与其他政府部门一样按照行政区域设置, 有一级政府就要设置一级税务机构, 不区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和税源分布的差异, 都设置相同的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布局不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行政效率。而且国、地税机构分设, 两套机构重复管理、征收、检查, 基本建设支出逐年上涨, 加大了税收成本。 (2) 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职责和任务逐层分解并日益增多, 而资源有向上集中的趋势, 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实际运作主要由最低层或次低层承担, 较高一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业务指导、行政管理、规划设计等。丰富的人力资源集中在管理层税务机关, 不仅数量庞大, 而且素质较其他管理层要高。丰富的信息资源向更高层级集中, 资源优势明显。笔者建议科学设置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推进行政层级扁平化、管理层实体化。以税收专业化管理为契机, 在信息大集中的基础上, 压缩管理层级, 上收部分税收管理权, 在省级局、地 (市) 局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 通过中间管理层的实体化, 释放富余的行政管理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 提高征管效率。

(2) 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合理设置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型大企业较多,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一线城市拥有较多的大企业或集团总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考虑设置单功能型 (或审计型) 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 专司大企业的纳税评估、税收审计和税收风险管理。

(3) 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概念, 把所有管理活动和服务内容进行汇集、甄选, 选择部分确认为项目, 按项目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项目化的理念和方法将大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管理活动和服务内容转化为有具体目标、预算、进度和控制的项目。部门领导既是职能部门主管又是项目主管, 对职能部门负责的同时也对项目结果负责。同时, 考虑到矩阵式组织结构违反了所有服从权威的传统, 容易导致模糊与冲突, 因此必须从更高的管理层制定项目管理机制以及具体项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跨区域经营、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越来越多, 其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和影响也日益突出。传统的低层面、分散型的税务管理已无法满足需要。研究分析国外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对于我国税务机关管理好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快速发展的我国大企业和集团企业来说, 无疑会具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管理,税务机构

参考文献

[1]安福仁.论税收行政目标与行政能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 :20-24.

[2]姜跃生.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涉外税务, 2010 (3) :5-10.

[3]罗凤姣.国外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经验与借鉴[J].财会研究, 2007 (1) :17-18.

[4]李岩.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 2011 (6) :30-34.

[5]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OECD成员国大企业税收征管经验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 2010 (9) :44-48.

篇4:大企业划分标准与税收管理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管理;提高效能;探索分析

前言

大企业在税收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税收管理工作重心所在,而且也是税收收入增长的重心所在。可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的经营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且发展迅速,这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大企业的税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强化管理模式,使之趋于专业化。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对大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并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保障其纳税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一、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税制不适应大企业发展要求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制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立法层次的高度不够,而且法律的权威性根本不够。货物和劳务税依然采用的是国务院条例条例的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法律的层次都不高,仅仅作为程序法被实施,一般只是通过下发文件的方式来执行,根本起不到很好的约束效果。如果要负责跨区域或者是行业的大企业的税收工作,那么就必须具备完善的税法和严格的执行标准。

2、分税种管理方式不适应大企业整体管理需求

税务机关的内部进行职责分工,各自执行不同的职责,而且这是按照税种的差异来划分的。一般而言,按照税种的不同,会出台不同的政策然后被实施,这个过程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税种之间并不能够彼此联系,确保必要的制度保障,同时也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构架来对整个大企业进行妥善管理。

3、科层制下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大企业需求

对于税务机关而言,最常用的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各大层级是通过固定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传递的,这就远远落后于大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因为大企业的运作和管理都比较灵活。目前,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不同,但是我国并没有出台灵活的管理手段,因此很难适应大企业的特殊需求,找不到快速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大企业需要缓缴税款,那么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执行,这其中所耗费的时间根本适应不了大企业的特殊需求。

4、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

纳税一般会给出相应的申报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很有限的,无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这就使得税务局无法全面掌握大企业的动态。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来说,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果缺乏完整的涉税数据,那么大企业就不能够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好地规避税收风险。一个企业从交易到纳税申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的涉税信息不能够很好地提供给税务机关,那么税务机关也就很难掌握企业的税务动态,无法为其规避税务风险提供指导。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制度的深远影响,很多观念已经形成且根深蒂固地植入人心。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和关系已经逐渐被税收单位和企业所接受,这就导致彼此之间的缺乏信任,最终导致长期的合作难以实现。

5、专业化人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高素质人才相对比较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大企业的发展需求。虽然,税务系统对于人才培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且采取了相应的培养措施,力争培养税收高级人才。但是,基层干部老龄化依然很严重,精通财会、法律和外语的专业人才仍然很少。对于税务系统的干部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干部的工作业绩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给出合理的考虑。但是,基层干部的成长路径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创业积极性,这就增大了培养税务高素质人才的难度。

二、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效能的探索分析

1、明确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开始实行混合型税收管理模式,这主要包括分税种、分征管以及分纳税人。之前的基于纳税人的单一化管理模式必须不断发展,为税收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保证。

2、制定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框架

在探讨大企业税收管理时,需要对基本框架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税收工作而言,中国特色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趋势,为此我国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大企业进行税收管理时,必须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税收管理模式相融合,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将其融合在一起,构建专业化的税收管理框架,并保证其规范化和科学化。

3、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机构

为了实现我国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必须将重点税源的有关管理机构与管理实况结合起来。我国不同的省份或者是企业之间存在必然的差距,那么就不能够运用同样的管理模式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必须构建具有完备管理层次的税收管理机构,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例如,对于大企业可以扩展税收层级。反之,对于小企业,可以减少税收层级。

4、优化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职能

在执行对于大企业进行税收管理的职能时,必须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务必要做好税收工作管理之前的引导工作。其次,必须对其服务职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保持纳税人的中心地位不变,不再单单注重管理问题。再次,不同的管理事项之间、不同的税收管理层次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税收模式之间,要保证其灵活性,可以随时进行转化,并且被不断优化。

5、加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人才建设

首先,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吸收,为税收系统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并建设成库。经过优化配置,可以招纳越来越多的人才或者是专家,打造一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够保证税收管理的专业化得以顺利实现。再次,在招纳了人才之后,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待遇,并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税收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不同的管理岗位的人员多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经验,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6、建立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共享机制

进行企业税收管理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此时,需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并实现数据库与财务软件的数据对接,才能够全面掌握大企业的税收状况。

小结

就我们国家目前对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来看,依然是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依然不能被忽视。为此,我们国家需要及时改革,为税务管理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框架,不断优化管理职能,加大培养和人才的力度,保证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逐渐趋于专业化,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云南官方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朝晓,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困境与突围田国际税收[J],税务研究,2013(07)

[2]唐姑妮,中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演进方向和演进策略[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3]房建新,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国税2012(01)

上一篇:教师消防安全测试下一篇:发扬五四精神塑造金色年华——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座谈会上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