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2024-06-27

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通用7篇)

篇1: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X农组„2010‟8号

关于印发《X城区农林局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通 知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二级单位:

《X城区农林局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已经局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漯河市X城区农林局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X城区农林局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责任体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领导干部,是指:

(一)二级单位班子成员;

(二)局机关各股室正、副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领导干部问责,是指对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实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不履行工作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不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应予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领导干部各自在集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在集体决策过程中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领导干部,不予问责。

第五条 问责事项的决定部门为局党委,承办单位为局纪委、局监察室、局办公室、局人事股、局计财股等有关股室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相关工作。第六条

问责遵循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责罚适当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改进工作与追究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内容

第七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涉及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事项,不按照权限和程序决策和报批,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二)在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主观、盲目决策,出现严重失误或造成较大损失的;

(三)施政行为造成资源浪费、重大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严重污染,以及其他重大损失的。

第八条

在执行上级机关决策部署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命令,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贻误时机的;

(二)对局党委的重大决策、重要部薯、重大事项、消极对待,执行不力,影响整体工作推进的。第九条

在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本部门及工作人员违规执法,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

(二)违规实行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本部门向二级机构、内部股室及一线执法人员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任务的;

(四)本部门强行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的;

(五)本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

(六)不能完成局党委下达的工作任务,对全局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工作不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条

在保障民生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二)对群众的上访、检举、控告、申诉不接待,不依法受理,导致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社会矛盾或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截留、滞留、挤占、挪用、浪费救灾、抢险、抗旱、优抚、移民、救济等款物或财政专项资金的。

第十一条

在履行职责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或重大建设项目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

(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

(三)瞒报、谎报、迟报、漏报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四)在项目建设、项目规划等活动中,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的;

(五)公共承诺的事项没有兑现的。

第十二条 在内部管理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本部门违反财经纪律,存在设立“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及其他违规行为的;

(二)借招商、考察、学习、培训等名义变相公款旅游,用公款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的;

(三)购买、更换超过规定标准的车辆或者对所乘坐车辆进行豪华装修的;

(四)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规违纪问题,或管辖范围内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五)指使、授意、纵容本部门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第十三条 在接受监督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接受党组织、人大、政府、政协、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不配合纪检监察、审计、司法、法制等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执行上级机关、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要求纠正违法违纪行为的意见和建议的;

(三)干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或干涉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或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四)逃避监督,应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的。

第十四条 其他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重大社会影响的行为,应当问责。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十五条 基本问责方式 :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通报批评;

(五)效能告诫;

(六)调整工作岗位或建议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免职或建议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

受到问责的对象,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采用本条第(六)项至第(十)项问责方式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重新任命的,按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被问责的情形同时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追究纪律责任的,由局纪委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加重问责:

(一)一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情况的;

(二)打击、报复、威胁、陷害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三)采取不正当行为干预调查,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第十七条 主动纠正错误,积极挽回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八条 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可免于问责。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 问责线索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获得: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选举、控告;

(二)上级领导的指示、批示;

(三)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工作检查、考核、评议中听取的意见、建议;

(六)新闻媒体的报道;

(七)其他渠道所反映的问题。

第二十条 承办单位负责对问责线索的收集、整理和初步核实,需立项问责的,由承办机关作出立项建议并报局党委批准。

第二十一条 问责立项后,承办单位负责问责事实的调查,问责文书的制作和送达。

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提请暂停其职务。第二十二条 承办单位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局党委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可延长15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意见。

第二十三条 上级领导机关根据调查情况,作出问责或不问责的决定,并确定责任追究方式。情况特殊的,局党委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四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问责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问责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承办单位应及时将问责情况告知作出问责批示、提出问责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二十五条 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不影响问责决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申诉由承办单位受理,另行组织人员按照程序进行复查或复议。根据复查、复议的情况,承办单位在30个工作日内提出维持、变更或撤销原决定的意见,呈报决定机关批准。

第二十七条 承办单位应在问责决定生效后的30个工作日内将问责决定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决定机关。承办单位应将有关材料送组织(人事)部门归入被问责人的个人档案。被问责人拒绝执行问责决定的,依照管理权限免去其职务后,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二十八条 调查组成员与问责对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依规回避。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作出错误问责决定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篇2: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发布文号】鄂发[2001]2号

【发布日期】2001-01-18

【生效日期】2001-01-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党政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

(鄂发〔2001〕2号2001年1月18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监督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有关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和效益及其履行经济责任、开展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鉴证活动。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的被审计对象是指:各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的正职领导干部和负有经济责任的副职领导干部;本省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委、政府组成部门,群众团体及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负有经济责任的负责人。

第四条 第四条 被审计对象任期届满或因晋升、辞职、免职、调离、辞(解)聘、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任的,离任前应当进行审计;在届中考察、年度考察、群众举报等情况下,必要时也应当进行审计。被审计对象因晋升、交流等原因离任而需要立即赴任的,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以在离开原岗位后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未经审计,不得解除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

第五条 第五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为各级党委(党组)和有关部门正确考察、任用和管理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强化领导干部和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法定代表人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廉政建设;

(四)维护财经法规,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第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依法实施。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中应当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 审计方式与内容

第七条 第七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年度审计、届中审计、任期届满审计和离任审计以及根据群众举报审计等形式。具体实施时,根据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选任、管理、监督或审查干部的要求,以及审计工作实际,采取适当的审计形式;也可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第八条 第八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内容包括:

(一)财政预算执行和单位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

(二)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执行情况;

(三)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五)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

(六)各项经济(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

(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

(八)经济(投资、经营)决策的合规和效益情况;

(九)被审计对象报酬及纳税的真实性和合规情况;

(十)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实施审计时,可根据被审计对象的情况、干部任免或纪检监察机关的要求,有选择地确定审计内容。

第三章 审计管辖与权限

第九条 第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管辖,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划分:

(一)属于省委管理的干部(包括委托省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以及有关部委管理的干部,下同)由省审计厅审计;属于市州委管理的干部,由市、州审计局审计;属于县(市、区)委管理的干部,由县(市、区)审计局审计。

(二)必要时,审计机关可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有资格的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三)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格,由省审计厅依据相关规定考核认定。

第十条 第十条 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实施经济责任的审计,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执行公务。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应如实提供下列资料:

(一)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单位年度经济目标责任书,年度经济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

(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自查报告,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协议),财务会计资料和业务统计资料;

(三)任期末(或年末)财产盘点和债权债务资料;

(四)被审计对象个人收入、财产资料;

(五)经济监督部门提出的工作报告或处理意见;

(六)审计机关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

(一)有权检查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与财政、财务收支等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和资产、实物(含现金、有价证券等);

(二)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据;

(三)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支持、协助审计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词或证据。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承办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应当按照本规定实施,并接受审计机关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 审计程序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干部选任、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委托计划,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送达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根据委托计划作出统筹安排,依法实施审计。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应向审计机关送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册时抄送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制定审计方案,并在实施审计前三日向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送发《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审计机关派出审计组实施审计。通过审计,应查清下列情况:

(一)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被审计对象或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目标完成情况;

(三)遵守国家财政经济政策、财经法规情况,分清被审计对象对查出的问题应负的责任;

(四)被审计对象在经济活动中有无违纪违法行为;

(五)其他需要查清的问题。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审计组完成审计事项后,应当向审计机关送交审计报告。审计组在报送审计报告前,应当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应当自接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十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审计机关。逾期未交书面意见的,视为无异议。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对象或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被审计对象或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承办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应当向授权或者委托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对查出的财政、财务收支违规违纪或其他经济问题,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由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决定。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对审计意见、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及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提交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送达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作为考察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存入被审计对象的干部档案。

第五章 审计处罚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审计机关有权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或给予警告;对情节和后果严重、构成违纪违法的,建议给予纪律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挠审计人员执行公务,抗拒、破坏审计监督的;

(二)拒绝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经济统计数据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和证据的;

(三)出具伪证,毁灭、转移证据,隐瞒事实真相的;

(四)打击报复和陷害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人员、检举人、证明人的。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经审计发现被审计对象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律规定程序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追究其相应责任。有关执纪执法机关应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委托审计的部门和审计机关。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违反有关法律和本规定,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等行为的,视其情节和后果,追究相应的纪律或法律责任。

第六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应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纪委、组织、监察、人事部门和审计机关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具体事项;办公室设在审计机关。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执行本规定、利用审计结果的情况实行监督、检查;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对下级审计机关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实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设置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经费,应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实行专款专用。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已经制定的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合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文件)执行。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省委组织部、省审计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篇3: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结合不足

(一)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依据向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延伸不足

自2003年非典时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被问责以来, 先后多名高级党政领导干部被问责, 如2007年山西临汾洪洞县新窑煤矿瓦斯爆炸, 临汾原市长李天太被免职;2008年因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冀纯堂被免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国家质检总局原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2010年又发生了轰动全囯的江西宜黄暴力折迁命案, 原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县长苏建国被免职, 等等。仔细分析近年来的问责事件, 问责依据大多以影响范围广、性质恶劣、民愤极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标准进行主观上的“判断”并定性, 由问责部门迅速反应, 首先对机关领导干部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方式进行问责, 然后再追究责任人的其他党政纪责任和法律责任。还没有发现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定责的案例。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客观性证据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定责的基础, 问责依据向审计结果的延伸严重不足, 审用背离、审计和问责“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 审计问责协调机制不完善, 导致审计问责的现实尴尬当

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特性不明显, 与问责制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审计内容上, 并没有把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过程及效果作为监督的重点;审计过程中, 存在重合规合法性审计、轻效果效率性审计, 重资金管理审计、轻经济决策审计, 审计报告内容针对性不强、审计责任界定模糊、审计评价笼统等等问题。因此, 当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难以为问责提供可以依据的客观基础, 进而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审计机关只管完成项目审计, 然后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就标志着该项目审计工作的基本完结, 至于审计结论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 基本不予关注, 审计后的“责任”由于受“权限”制约, 审计结果往往不了了之, 问题无人负责, 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问责基本上无从谈起。与此同时, 审计机关一般不具备充分的问责权, 在加强和改进党政领导干部审计问责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与其他政府问责人之间的协调配合, 但现实情况是审计问责的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完善。如, 由于审计之后的纪委、监察和司法机关跟进不及时, 导致在许多事后查明为大要案的一些涉案嫌疑人不知所踪, 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 政府相关监督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审计问责的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内在逻辑

(一) “定责”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的重要依据

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前提是清楚地界定党政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 需要一种制度 (如, 经济责任审计) 定期地检查他们是否履行了责任以及履行的效果如何。任何领导干部上任前, 应被告知应该履行哪些经济责任, 并作出书面承诺, 针对这些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后续的经济责任审计。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关注的经济责任是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责任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 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履职行为进行评价, 界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直接导致或间接影响经济后果等行为应负有的责任, 这一特点与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本质要求相吻合, 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承担起“定责”的任务。对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结果理应成为问责的依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应包括: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定责”部分和以责任追究为主的“问责”部分, 作为问责的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责”对随后的“问责”具有重大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利用专业化手段和技术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责任量化, 促使责任监督制度化、日常化, 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履行的意识, 有利于领导干部问责制由追究有过向无为的转变, 由偶发的灾难事故问责向常规性履职、绩效问责的转变。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制中, 作为问责的依据, 让审计部门成为重要的定责主体, 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有效运用及问责制度的科学与完善。

(二) 《问责暂行规定》内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

问责制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配套制度基础, 它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界定, 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界定基础上的, 而责任界定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事实上, 《问责暂行规定》内嵌了经济责任审计“寻责、定责、问责建议”的功能, 表明二者之间关系。根据《问责暂行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对因检举、控告……审计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 ……, 对需要实行问责的,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由此得出结论, 《问责暂行规定》赋予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任务, 包括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具有“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线索”的责任。同时根据《问责暂行规定》第十三条、十九条规定, 可以认定, 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应当同时向问责决定机关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 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及“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时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可以联系审计力量提供在审计实施环节“具体”发现“问责线索”及“定责”依据的相关材料及说明。另外, 经济责任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具有“审计沟通”程序, 作为“前置程序”为定责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前, “应当听取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 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 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四条) 的顺利进行奠定“铁证”基础。《问责暂行规定》潜规定 (解释) 了这样的情况:如果问责“线索”是审计发现的, 并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 那么, 审计在“定责及问责建议”方面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威。同时, 还避免了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的“重复工作”。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一体化模式建构

(一) 健全问责线索发现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是推动问责工作向多层次发展、多领域延伸的重要手段。应从审计对象的覆盖面及审计内容拓展二方面考虑问责线索的发现, 健全问责线索发现机制。首先,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对象的覆盖面上不断扩大, 向着“不断深化县处级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推进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 继续探索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向继续推进;其次审计内容向包括领导干部决策权、管理权、执行国家政策的权力以及人个廉政情况等方面重点拓展。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审计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完善, 为问责全面覆盖、全面问责和全方位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济责任审计应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 突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 如掌管资金分配权和资金使用量大、群众反映多的地区、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本着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以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受托公共资金为线索, 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上, 以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 以落实经济责任为落脚点, 不断从审计内容上挖掘问责问题, 为问题发现、问责程序启动、问题线索移送等奠定重要基础。

(二) 健全审计定责机制

审计定责机制应明确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或所在单位事业投入及发展情况, 以受托公共资金为主线, 以干部权利责任对等为原则, 以评审发展经济责任、执法执纪责任、廉政建设责任为重点内容, 健全审计评价体系, 对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界定, 重点分清其在亲自决定、主持、组织、指挥、参与、安排的重大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中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为问责提供重要量化依据, 完成审计工作。具体包括:

(1) 锁定受托公共资金范围。是指主要负责人对其担任特定职务管理运用的财政资金、国有资源与国有资本、其他有关基金与资金, 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涉及的各种财政财务收支资金。将全部公共受托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 沿着收、支、管、用及绩效的脉络, 全方位核查。如, 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等。

(2) 把握经济责任问题界定原则。经济责任问题的界定, 除了遵循依法依纪、客观公正、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等原则外, 特别注意权责对等原则, 该原则包括:一是所承担经济责任与其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二是审计评价责任要与审计的内容和职责范围相统一。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能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和审计调查范围。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对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界定, 分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3) 框定评审责任。理论上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有较多划分方法。如, 毛寿龙 (2005) 认为, 包括四个层面:道义上的责任、政治上的责任、民主的责任、法律的责任;吴瑞勤 (2009) 着重强调政府的经济责任, 将政府责任分为非经济责任 (或公共管理责任) 和经济责任两大类, 等等。经过梳理, 既能较为全面地概括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又不超越审计权限, 切实可行的评价审计责任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发展经济责任。主要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自行制定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 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审计综合评价一个地区、部门或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势, 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情况。包括:决策内容是否合法, 决策事项是否切合实际。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民主。相应的议事机制是否建立;规定的程序是否得到执行, 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是否经过集体讨论, 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事项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核查决策是否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 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有无存在谎报、夸大决策效果, 重点审查是否存在因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二是执法执纪责任。执法执纪责任主要审查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 是否存在严重违反《会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统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相关制度或规定的行为。是否违反党的纪律。重点核查土地收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扶贫、社保、“三农”等政策及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等。三是廉政建设责任。一要从班子整体廉洁情况来评价、衡量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履行情况。二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廉政建设情况进行审查。突出对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的核查, 将违规出借资金、低价出让土地、违规发包工程及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列为审计重点。拓宽审计视野, 将审计范围延伸至领导干部权力所至的各个方面。

(4) 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为避免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偏差以及责任界定的不准确, 使行政问责难以落实, 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建立一整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如设立项目效益决策评价指标、资金运用效益评价指标等等, 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将责任评价建立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

(三) 建立问责建议机制

目前涉及行政责任追究的法规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 法规较多但有些分散且欠具体化、量化, 不便于实际操作。应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机制, 这种机制除了要对相关经济责任进行界定以外, 要重点考虑建立问责建议范围和问责建议程序, 便于责任落实追究。

(1)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范围。按照前述框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审责任提出问责建议范围, 细化具体情形。一是对发展经济责任不当履职的问责建议范围。由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执行不力, 影响所任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或者所任职单位的事业发展, 或者所任职企业的经营发展, 影响全局工作安排,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纳入问责建议范围:无故未能按期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地区经济指标或考核指标, 或交办重要经济事项;无故未能按期完成本部门收支预算, 导致政府非税收入流失, 或者重大项目预算支出未能按时完成, 或者项目支出无效益;无故未能按期完成本企业与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社会贡献状况等经济指标。由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决策失误,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经济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纳入问责建议范围:制定、发布文件、决定或命令, 造成资金筹集或者使用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或者经济损失的;不按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对重要经济事项进行决策, 个人盲目决策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要经济事项决定,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经济损失的;不当资金分配及使用, 导致权益性投资、建设项目及技改工程项目投资、经济担保、产权和股权交易等方面造成损失浪费或者潜在损失的。二是对执法执纪责任不当履职的问责建议范围。根据相关财经法规, 由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责任意识谈薄, 监管不严、查纠不力, 导致所任职地方、所任职单位或者所任职企业严重违反财经法规, 导致公共利益或群众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主要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纳入问责建议范围: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 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的;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 骗取财政资金、补贴、补助、贴息、免息、减税、免税、退税款, 实物以及金融机构贷款;或者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未上缴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或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违反国家规定处分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或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的或者擅自发放钱物的;截留、滞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保等财政性资金或者财政专项资金的;保留账外资产、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越权批准土地征用、征收, 或者违反规定划拨、出让、出租土地, 或者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 或者强令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反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的;致使单位公共财物被贪污、挪用、盗窃、诈骗或者物资丢失、损坏和变质, 以及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负责任, 造成损失的。三是对廉政建设责任不当履职的问责建议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纳入廉政建设责任不当履职问责建议范围:指使、授意、包庇、纵容属下工作人员弄虚作假, 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占、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收取的款项、有价证券、实物;违规领取各种补贴、津贴、奖金的;不履行职责, 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失职渎职, 造成经济损失的。

(2)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程序。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 对查证的党政领导干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不当履行发展经济责任、违法违纪责任、廉洁自律责任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审计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并出具移送处理书,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送达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审计建议问责的移送处理书, 启动问责程序, 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做出问责或终止问责的决定。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联系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颖:《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审计研究》2009年第3期。

篇4:XXX大学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意识,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和学校管理效能,依据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三条

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问责的情形

第四条

有下列决策失误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未提供真实情况导致领导班子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涉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或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听证、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反干部、人事工作有关规定,导致干部选任、人事聘用、职员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失察、失误,引起师生员工强烈反映或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决策失误,导致师生员工集体上访,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六)决策失误,造成资源浪费、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第五条

有下列滥用职权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在基建维修工程、采购与招投标、招生录取、办学办班、资产使用管理等工作中,不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各类招生考试、基建维修工程、采购与招投标、干部选任、人事聘用、职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的;

(三)在收入、支出、预算、票据、资产、合同、银行账户等财经管理以及公章使用管理中弄虚作假的;

(四)违反学校规定对外签订合作办学办班、房屋出租等协议的;

(五)在评优评奖、评审评估、职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中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

(六)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滥用学术权力,败坏学术风气的;

(七)瞒报、谎报、迟报突发事件、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条

有下列管理监督不力、处置不当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单位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影响的;

(二)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者下属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不及时查处或制止的;

(三)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处置不当的;

(四)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不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七条 有下列不作为或执行不力,影响学校发展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贯彻执行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及安排的重要工作事项,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的;

(三)对涉及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处理不当,或者对师生员工的合理诉求长期置之不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对学校督查、群众反映或本单位自查发现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积极解决,或因措施不力导致问题重复出现或情况没有明显改观的;

(五)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

(六)对应由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事项,主办单位不主动牵头协调或协办单位不积极支持配合,致使工作延误的;

(七)本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态度生硬,服务质量差,师生员工反映强烈而不及时整改的。第八条

其他违反规定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需要问责的。第九条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出现问题的,按照《XXX大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

第三章 问责的方式及适用

第十条

问责的方式分为: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责令辞职、免职。

第十一条

领导干部具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或不配合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投诉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第十二条

领导干部具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十三条

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导致问责情形的决定或者实施导致问责情形的行为,追究领导班子正职的责任,同时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职责分别问责。

第十四条

问责结果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受到问责的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责令辞职、免职的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问责结果涉及薪酬待遇变化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对责令辞职、免职的领导干部,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第四章

实行问责的程序

第十五条 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对因检举、控告、执纪监督、查办案件、审计、查处重大事故事件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纪委、监察部按照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向学校党委提出问责建议;

(二)对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由组织部按照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向学校党委提出问责建议;

(三)学校党委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纪委、监察部、组织部、人事部或有关单位及时办理相关事宜。

第十六条 纪委、监察部、组织部提出问责建议,应当同时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的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八条 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当制作《XXX大学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XXX大学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由负责调查的纪委、监察部或组织部草拟。

《XXX大学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构、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单位等。作出通报批评决定的,还应当写明通报批评的方式、范围等。

第十九条 《XXX大学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送达被问责的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

作出问责决定后,应当派专人与被问责的领导干部谈话,做好其思想工作,督促其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条 问责执行情况应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报告,有关问责材料应归入被问责者的干部档案。

第二十一条 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XXX大学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申诉。接到书面申诉后,纪委、监察部或组织部根据学校党委意见,于30日内进行复核并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二条 被问责的领导干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三条 纪委、监察部、组织部、人事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责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学校纪委、监察部、组织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篇5: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落实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狠刹不良风气的规定》(简称“十个严禁”),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全省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以及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四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问责的情形

第五条 有下列违反“十个严禁”行为之一的,视情节给予问责:

(一)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扯皮,拖延办理;

(二)不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等制度,致使应办事项无人受理,不予办理,未在规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内办结;(三)对管理或服务对象态度冷硬、蛮横粗暴、故意刁难;(四)利用职务和工作便利“吃、拿、卡、要、报”;

(五)违规向服务对象摊派钱物、索要赞助,或要求接受有偿服务、购买指定商品;(六)违法实施处罚、检查、行政许可或采取强制措施;(七)滥用职权、执法不公、徇私舞弊;

(八)利用职权为个人或其他关系人谋取不当利益,或强令下级机关或有关工作人员违规行使职权;(九)违规指令单位或个人参加各种评比、达标、升级、考核、培训等活动,借机收费或变相收费;

(十)违反规定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设置罚没处罚事项;(十一)违反规定擅自变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罚没范围、标准;

(十二)对已经明令取消或者降低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仍按照原定项目或者标准收费;

(十三)违反规定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

(十四)将国家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公务活动变无偿为有偿进行收费;

(十五)利用职权和行业垄断地位,只收费不服务或强行服务收费、搭车收费;

(十六)利用职权和行业垄断地位,以保证金、抵押金、储蓄金、集资、赞助等形式变相收费;(十七)违反规定到企业集资或无偿占用企业钱物;

(十八)强行要求企业及下级单位订阅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

(十九)违反规定擅自在公路上设置检查站、收费站,擅自上路拦车、收费、罚款,超范围、超标准以及自立项目收费、罚款;

(二十)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各种有价证券或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物馈赠和宴请;

(二十一)用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

(二十二)参加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

(二十三)利用参加会议、学习、培训之机和以同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各种联谊活动名义用公款请客送礼;

(二十四)用公款旅游或借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旅游;(二十五)超标准、超编制配备和使用小轿车或者对所乘坐的小轿车进行豪华装修;(二十六)私自以借为名占用下级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车辆;(二十七)无故迟到早退,屡教屡犯;

(二十八)工作时间擅离职守、脱岗空岗、聚众聊天;

(二十九)工作时间打牌下棋,上网炒股、打游戏或非进行集体组织的打球、游泳等健身活动;(三十)其他违反“十个严禁”规定应予问责的行为。

第六条 有本章所列问责情形,属于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对当事人进行问责,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同时对有关领导进行问责;属于单位行为的,对单位主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对作风方面问题严重且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单位,依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三章 问责的方式及适用

第七条 问责方式:

(一)告诫;(二)责令公开道歉;(三)停职检查;(四)调离岗位;(五)降职;(六)责令辞职;(七)免职;(八)辞退。

上述方式,除辞退外,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作出降职、责令辞职、免职和辞退决定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办理。

第八条 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一)干扰、阻碍问题调查的;(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二)积极配合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情节。

第十条 受到问责的机关工作人员,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机关工作人员,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两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机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第四章 问责的程序

第十一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办法中的有关职责。

第十二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一)对在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审计、专项检查中或以其他方式发现的工作人员应当问责的线索,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二)对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机关工作人员应当问责的线索,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三)问责决定机关可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四)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问责决定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第十三条 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应当同时向问责决定机关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五条 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第十六条 问责决定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问责决定,应当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七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应当制作《问责决定书》。

《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作出责令公开道歉决定的,还应当写明公开道歉的方式、范围等。第十八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送达被问责人本人及其所在单位。

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应当派专人与被问责人谈话,做好思想工作;对暂时离岗或调整岗位的,督促其做好工作交接等后续工作。

第十九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被问责人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且将执行情况报告问责决定机关,回复问责建议机关。

第二十条 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第二十一条 被问责人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二条 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调查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回避、廉洁自律等有关规定,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篇6: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省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履行职责,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大局能力和执法为民水平,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国家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是指省公安厅、市(州)、县(市区)公安局领导班子成员,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负责人。

第三条 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履职实行问责,坚持实事求是、严格公正,权责一致、惩教并举,依靠群众、依法依纪的原则。

第四条 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履职实行问责的方式分为: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第五条 公安机关受到问责的领导干部,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章 问责情形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一)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二)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选用干部,导致用人严重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因工作失职,对黑恶势力防范、打击不力,导致黑恶势力坐大成势,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

(四)因治安防范不力,或处置重大警情不当,导致发生影响特别恶劣的刑事犯罪案件或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的;

(五)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矛盾激化或转化,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六)因治安监管不力,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事件和案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或者导致“黄赌毒”泛滥,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发生重大执法过错,严重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

(八)对上级公安机关的重大警务部署、决定和命令贯彻执行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

(九)因教育管理不力,公安队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

(十)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重大影响 的。

第七条 在问责程序启动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问责:

(一)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

(二)坚持或放任过错行为,使损失、危害继续扩大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

(四)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第八条 对主动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减轻损失、挽回影响的,或积极配合调查、主动承担责任的领导干部,可以从轻问责。

第九条 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职责的,免予问责。第十条 受到问责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一年内不能提拔和评先评优。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原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一年后重新担任与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除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意见。

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领导干部,公安机关党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第三章 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 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以及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干部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规定中的有关职责。

第十二条 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现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以及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干部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原则上一个月之内提出问责建议。

(二)问责决定机关根据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或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干部人事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

(三)省公安厅领导干部问责程序

(1)对省公安厅领导班子及内设机构中的正副厅级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征求省公安厅党委意见后,提出问责建议,报请省委决定。

(2)对省公安厅内设机构正副处长实行问责,由省公安厅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省公安厅党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备案。

(四)市(州)公安局及所辖区公安分局领导干部问责程序

(1)对市(州)公安局长实行问责,是省管干部的,可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征求省公安厅党委和市(州)委意见后,提出问责建议,报请省委决定;也可由省公安厅党委征求市(州)委意见后提请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提出问责建议,报请省委决定。对非省管干部,可由省公安厅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省公安厅党委商请市(州)委决定;也可由市(州)纪委、市(州)委组织部、市(州)监察局征求省公安厅党委意见后,提出问责建议,报市(州)委决定。

(2)对市(州)公安局其他班子成员及内设机构和公安分局中属于市(州)委管理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可由省公安厅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省公安厅党委商请市(州)委决定;也可由市(州)纪委、市(州)委组织部、市(州)监察局征求市(州)公安局党委意见后,提出问责建议,报市(州)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省公安厅备案。

(3)对市(州)公安局内设机构及所辖区公安分局其他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属市(州)公安局党委管理的干部,由市(州)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市(州)公安局党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省公安厅、市(州)纪检监察机关和市(州)委组织部备案;属区公安分局党委管理的干部,由区公安分局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区公安分局党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市(州)纪检监察机关、市(州)委组织部和市(州)公安局备案。

(五)县(市)公安局领导干部问责程序

(1)对县(市)公安局局长、政委实行问责,可由市(州)纪检监察机关、市(州)委组织部征求市(州)公安局党委和县(市)委意见后,提出问责建议,报市(州)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省公安厅备案;也可由市(州)公安局党委征求县(市)委意见后提请市(州)纪委、市(州)委组织部、市(州)监察局提出问责建议,报市(州)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省公安厅备案。

(2)对县(市)公安局其他班子成员及其他属于县(市)委管理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可由市(州)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市(州)公安局党委商请县(市)委决定;也可由县(市)纪检监察机关、县(市)委组织部征求县(市)公安局党委意见后,提出问责建议,报县(市)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市(州)公安局备案。

(3)对县(市)公安局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中属县(市)公安局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由县(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县(市)公安 局党委决定,问责决定抄报县(市)纪检监察机关、县(市)委组织部和市(州)公安局备案。

(六)必要时,省公安厅党委可以对市(州)公安局内设机构及所辖区公安分局、县(市)公安局各级领导干部提出问责建议,按干部管理权限由问责决定机关决定;市(州)公安局党委可以对所辖区公安分局、县(市)公安局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问责建议,按干部管理权限由问责决定机关决定。

第十三条 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事前应听取被问责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陈述和申辩理由成立的,应予采纳。

第十四条 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制作湖南省《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属于各级党委问责的,由各级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部门代为草拟;属于各级公安机关内部问责的,由各级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组织或干部人事部门代为草拟。

第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问责的本人及其所在部门,并将被问责的有关材料归入其人事档案。

第十六条 被问责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起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 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复议决定。申诉复议决定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所在单位。

第十七条 被问责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公安厅纪委、省公安厅政治部、省监察厅驻省公安厅监察室负责解释。

篇7: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及时、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能,保证政令畅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吉林省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领导干部落实上级部署不力,违规行使职权,管理、防范或处臵失当,以及行为失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三条 问责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错必究、无为必问,权责统一、过罚相当,依法依规问责与教育防范、促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县乡(局)级领导干部。中省直部门领导干部的问责,由县委、县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提出问责建议。

第二章 问责内容

第五条 领导干部落实上级部署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社会稳定等中心工作,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目标差距很大,甚至拒不执行的;

(二)统计、汇报工作情况失真、失察,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对县级领导代表县委、县政府所做出的工作部署,不认真对待,甚至拒不执行的;

(四)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建议和意见,不认真办理、答复、整改的;

(五)破坏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六条 领导干部违规行使职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于本部门(单位)所管理干部的任免、重大工程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国有资产和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使用等重大事项,违反决策程序,主观盲目决策,或决策失误,造成不良后果或引发不良反响的;

(二)不严格执行政策、法律、法规,或违法违规决策采取重大行政措施、出台政策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利用职务或工作的影响和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违反规定干预其他单位工作正常运行的。

第七条 领导干部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内部管理职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妥善处理和解决,以及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办的事项没有兑现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不力,导致发生重大事件(事故)等不良后果,或发生重大事件(事故)时,拖延推诿、处臵不力,导致事态扩大等不良后果的;

(三)在全县行风测评或政风测评中部门(单位)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

(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差,无不正当理由或不可抗拒因素,所在单位负债大幅增加,干部群众意见大的;

(五)对本单位、本部门领导班子疏于管理,致使班子成员或者干部队伍中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的;在领导层、单位内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导致班子成员或单位内部严重不团结,应承担主要责任的。

第八条 领导干部行为失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主观努力不够,不能较好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致使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久无起色甚至后退,或未能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且干部群众反响较差的;

(二)在领导干部考核民主测评和人大、政协评议中不称职票达到三分之一,经考核确属不胜任现职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接受组织岗位调整,不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的;

(四)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达到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达到三十天;其他无正当理由不能保证工作时间的;

(五)乡(局)级领导班子主要领导不严格执行外出请销假制度,未征得主管县领导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擅自外出影响工作的;

(六)组织纪律或道德观念不强,工作上不服从领导的安排部署,不能较好地履行本岗职责,言行有损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形象且有不良影响或反映的。

第九条 领导干部有本办法之外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应当予以问责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十条 问责方式

(一)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二)诫勉谈话;

(三)取消当年评先选优资格;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检查;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降职使用;

(八)责令辞职;

(九)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根据造成的不良后果大小,将问责情节分为情节较轻、情节较重、情节严重三种,视情况采取相应问责方式。

(一)情节较轻,造成不良后果较小的,采取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先选优资格的方式问责,一般一年内不得提拔;

(二)情节较重,造成不良后果较大的,采取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调整工作岗位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严重的,采取降职使用、责令辞职、免职的方式问责。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追究纪律责任的,由县纪委(监察局)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 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挠、不配合问责调查;

(二)坚持过错行为,使损失、影响继续扩大;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处理人员;

(五)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从 重情节。

第十三条 被调查人主动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减少损失,或主动承担应负责任的,可以从轻问责。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四条 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由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进行初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事实依据的举报、投诉的;

(二)县级领导和上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的有关指示、批示;

(三)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和司法机关等组织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新闻媒体的报道;

(六)通过每季度召开县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届代表座谈会或不定期发放民意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收集到的应问责的建议;

(七)各种评议、测评、考评、考核结果及其他信息来源反映有重大问题的。

根据以上几种渠道掌握的问责建议或问题,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及时组成调查组进行核实。

第十五条

经初步核实,反映的情况存在,需立项问责的,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可直接启动问责程序。情形严重的,由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作出立项决定并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准。

第十六条 被调查单位的负责人和被调查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单位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申辩理由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加重问责。

第十七条 调查组一般应在决定调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结束后,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当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采用何种问责方式的具体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由县委、县政府或问责启动主体作出问责决定。问责决定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

第十八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第十九条 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单位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条

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单位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进行复议、复查,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第二十一条 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对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回避。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或直接参照本办法进行问责。

第二十四条

上一篇:七年级平安夜的礼物作文600字下一篇: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