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17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通用6篇)

篇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学习计算机语言并进行编程训练,是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一个突破口,是熟悉计算机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何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难度很大。同时也是计算机教学人员需要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师;学生;教学并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042-02 学生编程能力较差的原因

对于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主观上会认为,将来不会从事编写程序的工作,学习编程对他们没用。计算机学科概念的基本术语比较抽象,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枯燥,编程的算法比较复杂,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不光需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还要学会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而前者全是一些严格的规定,后者却要求灵活运用。学生在初学编程时,如果长时间调试一个程序而总处于不通过的状态学生就会气馁,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会形成阻碍,以至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需要任课教师的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这正是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本人结合自己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经验,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做出以下几方面经验总结。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1]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后形成的效果就是将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本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而获得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学方法的更新[2]

在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我们教师经常在理论课教学中介绍语法,在实践教学(上机)中让学生调试程序。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枯燥的语法知识介绍往往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简单的验证性的上机,使学生的上机实践可以草草了事,这就是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指出的目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算法,上机学习程序的测试、调试和语法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符合程序设计及其语言的学习规律。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学习语法知识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典型用法上机去试。而学习算法不一定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应当是三个环节:以系统学习算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以举一反三为主的课后程序设计作业和以测试、调试程序和语法验证学习为主的上机。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应用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让学习者看得见,也能让其听得见,还能让学习者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多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所学内容,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其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同时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如今,各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复杂,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很难做到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很容易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相应的演示实验、练习题、测验题及其解答等,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与学习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供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环境的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一般来说是学生在大学时期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编程课。该课的特点是:语言规则枯燥、难记;数组、函数、指针等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需掌握的常用算法较多;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较难掌握;编写的程序需要上机检验、调试。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于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环境的设计加以阐述。

5.1 编程情景的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程序设计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学习到一个主题,都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运行程序、查看运行结果,从上机编程的操作上来讲,学生体验到的是真实情景。另一方面,对于C语言程序中所涉及的概念、算法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设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括实例案例、相关学习资料,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要掌握的知识。

5.2 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任课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具有不同作用的信息资源如:教材和课件;课程教学网站上的学习指导、常见问题解答,以及学习参考资料、参考习题和解答,用于学生阅读或查阅的学习内容;而课程教学网站上的自测练习系统、作业系统、答疑系统可用于学生自测、自我反馈。

5.3 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情景去应用他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自我反馈。

5.4 学习气氛的创设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经常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5.5 学习效果的检测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检测,这样教师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为每个学生设计出一套强化练习方案,指出其知识薄弱点,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知,现代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4个要素构成。这4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通过媒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师教学,教材是教师讲授的蓝本。此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求知欲被消磨。学生厌学,或掌握的知识存在一些弊端,如不完整,过于空泛,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运用,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正确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这既是高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裘迅.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04)

[2]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2)

篇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篇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在较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中,通常将VB语言作为入门语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称VB)课程。VB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具有独立编程的能力,这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如何提高VB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是摆在每一位VB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VB教学工作多年,对VB课程讲授时使用案例教学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了多项措施来激发学生编程兴趣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2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给出语法———解释语法规则———举例说明。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在讲课时,常常按自己的思维习惯传授知识,把学生当听众,忽视了更富有意义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认为语法知识讲得很清楚、透彻,但学生听课的感觉却不太好,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思维跟不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枯燥、难学、没有用”是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该类课程的描述。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给出案例———分析案例(给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导出相关的概念及相应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和操作技巧。使用这种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在讲课中,教师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程序设计课程而言,解决问题绝不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注重制作和选取高质量的案例,制作的教学案例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合理性、层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案例不求多而求精,每一章选用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即可。选用的案例要力争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涉及到后续章节的有关内容。后续章节的知识虽然还没有学习,但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即教师先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学着使用,等讲到后续相关章节时再介绍其语法知识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即可。把一个案例讲清楚了,相关的知识点也就讲完了,既不让学生觉得枯燥,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善于提出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克服他们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先给出案例涉及的问题域,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已学知识解答。如果已学知识能够解答,说明其解决方法的不足;如果不能解决,就提出新知识的解决方案,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用途的理解。案例分析完成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完善、扩展案例,把应用引伸到其它问题上。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一个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还应适当布置一些应用案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对应用案例进行剖析,提出解题思路和设计方案,然后动手实现设计,并通过调试、修改,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可通过相互讨论或翻阅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既巩固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终生受用。

3 激发学生编程兴趣的举措

程序设计严谨却枯燥,实用但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VB,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上好第一堂课

可以将第一堂课称之为课程教学的“开学篇”,应先介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机课程基本体系、本课程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学的本质、掌握学习的方法)。

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程序设计趣味导学”,即给学生多演示一些有趣味的程序,可以考虑从简单的游戏程序入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演示完成后,教师可以把程序源代码提供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在电脑上演练一番,从而使学生在亲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在较好完成该门课程学习后自身也能编出更多有趣的小程序,从而迎合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

3.2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可考虑使用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这一特点而使用的。它是把游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用学生所要学的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一个小的游戏,比方说Windows附件里的游戏“扫雷”等。有理由相信这一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它的难点就是加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2)竞赛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模仿电视里面的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在上完一次课之后对下一次课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告诉学生下次对这些内容开展竞赛,以班级为单位(合班课的时候),胜利者颁发奖状及奖金。这样虽然有些学生不怎么爱学习,但是因为班级荣辱意识,也不愿意自己的班级落后,从而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有些同学没有提前预习,但是害怕自己影响到大家,在竞赛过程中也现学了。这种教学法的难点就在于需要取得学校及下属的各个教学院系的支持,否则一般情况下教师是不愿采用的。

3.3 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

现在是一个实用至上的年代,学生学什么都会先比较一下要学的东西,在将来是否有用。教师平时最好把现实中能应用的与课程相关知识穿插到讲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能做些什么,社会上对这些知识有什么需求,明白了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积极性的。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开设VB课程,教师平时上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课程和所教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举一些与学生专业有关的例子(考虑到任课教师未必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具体实施,即VB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由专业课教师提出需求,给出相应问题的手工计算方法,然后VB教师将其设计成案例),让学生熟知VB在他们所学专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网络资源,有利于自主学习。教师可在开始课程教学时告知学生与本课程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址,方便学生从这些网站获取课程资料进行自学。

当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求助,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点评。教师也可告知学生一些编程论坛的网址(例如,CSDN社区),让学生通过查看帖子和发帖子的方式解决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可以考虑为每一门课程建立一个论坛,这样有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及时给学生答疑,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鼓励学生参入课程论坛的讨论,任课教师可在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发帖“质量”和“总数”的高低,考虑给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3.5 平时成绩激励

平时成绩是大学教师可以调控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考虑从分数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采用分数奖励的办法。例如,对一道程序设计题,教师给出了一种或多种解法,如果有学生还给出了一种新的解法,则给予加分,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举措

实验是检验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学生才能体会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奥妙。

4.1 实验内容的设计

实验内容应按照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分类设计,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逐步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两种类型实验的比重;实验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例如广告牌上滚动的文字、交通红绿灯的控制等,也可以选择让学生制作一些小游戏,例如“猜数”小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游戏等;实验内容可以适当超前教学内容一些,引导学生自学与模仿;实验内容应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把VB的应用落到实处。

4.2 实验前的准备

4.2.1 教会学生程序调试方法

上机实验前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程序调试的方法。对于VB程序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在VB程序中设置断点;第二,要掌握“逐语句”和“逐过程”调试的方法;第三,要学会观察本地窗口、立即窗口中的结果;第四,设计好测试用例;第五,调试时可将复杂程序先简单化,减少循环的次数,减少数据量,降低难度,待调试通过后再改成题目要求的形式。

4.2.2 教给学生MSDN的使用方法

VB的帮助文件MSDN是一个很不错的资源,VB控件的基本属性、方法和事件等在其中得到最准确、最具权威的说明和解释,而且对于相应的知识点,都有一个恰当的程序代码实例。上机实验前应教给学生MSDN的使用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MSDN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2.3 实验内容提前下发

提前将实验内容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将编程题的解答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交上来,此时教师并不帮助学生修改程序,而是将学生程序中的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同时也将学生对同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记录下来。上机实验时,把作业下发给学生,第一节课由学生对自己的程序进行调试,将修改用红笔记录在作业本上,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下课时再将作业本收上来,这样交上来的作业就是学生调试程序的过程记录;第二节课教师使用大屏幕展示收集的学生编程典型错误,由学生进行讨论修改;然后针对同一个题目,请使用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去讲解自己的算法思路,最后教师做总结(这些工作也可以留到课堂教学时再做)。

4.2.4 采用分组讨论形式

对于较难的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分组还可以带动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考核时以组为单位进行,即随机抽查一个组中1~2名学生的实验作业(采用作业查看与提问的方式),以这1~2名学生的实验成绩作为全组学生的实验成绩。

4.3 实验中的管理

实验过程中应强化管理,保证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1)可以在网络上公布学生上机实验的座次表,要求学生每次按固定位置上机实验,既保证出勤率,又便于随机检查实验完成的效果;2)鼓励成绩较好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如果做出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给其提供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题让他们去完成),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同时授权让他们成为教师的“教学小助手”。因为现在都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一个教师根本指导不过来,利用这些“教学小助手”不仅可以弥补教师辅导力量的不足,而且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3)事先编写程序,上机修改,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评分的依据;4)每次实验完成及时递交,减少复制的概率和提高学生上机的效率;5)为防止学生简单复制其他学生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的程序中尽量加入更多的个人信息,例如,在对象和变量的命名、对象Caption属性的设置、文件名中加入个人的名称信息。

5 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追求教学得法。在VB课程教学实践中,只有大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去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评价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VB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5):62-63.

篇4: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也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項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情境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境,即项目的选取,是项目学习法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可大可小,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选项目时可以先选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然后再选有一定难度的,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数组时,笔者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样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满足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选择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示范用数组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

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5.协作学习

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应适中,在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应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各小组项目经理,协调组内成员分工,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6.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如何。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增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项目的选取要求高,既要简单、典型又要有一定难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经常变化的。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篇5: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1、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事迹.。

2、根据内容自拟题目。

3、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写法指点:

小朋友,爸爸、妈妈是自己最亲的人。自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跟爸爸、妈妈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吧。 回味一下你的家庭生活,便会在亲人一件件日常的小事中,深深地感受到它——父母的爱。那就快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记下来。写时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自己深深的关爱并打动读者的心呢?

这次习作要求小朋友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必须通过具体、感人的故事来表现,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尤其要详细描写那些能够体现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并尽力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这次习作可以选择哪些事例呢?

其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怀是无限多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你可以选择爸爸、妈妈关怀你的小故事来写一写。比如,你生病了,爸爸、妈妈给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给予你最大的帮助等等。

其二、写与父母之间有趣的事。在生活中,我们接受父母的教育、关爱,这之间还可能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你们之间闹的小笑话。这些故事虽然不是催人泪下,但是写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其乐融融的故事,也会打动和感染别人的。

其三、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我们的身上,父母往往寄托了厚望,一定倾注了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开导,也可以作为写入我们习作的素材。

其四、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在生活中,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父母欢乐的时光,我们与父母之间难免也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会发生,可能有些小摩擦。还可以让我们与父母更好进行交流,更好地解除误会,加深感情,和谐相处。

我用生动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父母对他们爱的涟渏,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纯纯欲动,想把父母对自己爱的故事一吐为快。但此时我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父母对自己疼爱的事例,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组内互相启发,让学生获得多的习作材料。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汇报这一小组的集体成果,让全班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涵盖各个方面。于是我通过课件展示更多的事例,让每个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如何来记述的问题。我采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如何来写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同时如何来写的方法也逐渐明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代表说出了许多表现父母关爱自己方法:有的说抓住父母关爱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疼爱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神态来表现;还有的说要抓住一些细微的但又典型的事例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获得了如何来写好本次习作的表达方法。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说到这么多的内容和方法,却不易。但要把这些内容很好地写下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此刻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篇下水文表现的是:一位生病的妈妈在雨天为自己的孩子送雨伞的故事,故事中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妈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疼爱自己孩子的典型事例,突出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学生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情境朗读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时他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要将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赶紧跃然纸上。

本次习作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的和理性的材料。为这次习作教学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作文教学合理地使用课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教师亲自拟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到学生习作时的艰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自己一样,都享受着那博大而无私的母爱。从而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间接地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同时让学生领悟习作其实并不是太难,只要平时善于积累素材,写作时就可以轻松应对。

虽然有所收获,但也不尽人意,好多地方值得我反思:

从作文看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令我堪忧,这不能不说是我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失误,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自身到学生都真正树立起大语文观的思想。本次的教学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写作时间,所以没来得及让学生互评和个别点评。

篇6: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姓 名: 任志伟

单 位:河南省郸城一高

专 业: 化学

考试科目: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考试分数:

2013年 3 月 3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试卷

一、名词解释(总分15分,每小题3分)

1、教学设计

答: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整个化学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对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2、教学资源

答:简单地说,化学教学资源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化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室及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药品,实验员,影像设备及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网络及网络教学资源,图书馆及教科书、学生用书、期刊等图书资料,还有教师、学生,工厂、农场、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

3、教学评价

答:化学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化学教学评价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不同的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对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达成共识的过程。

4、迷思概念

答: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有别于目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此种想法,诚如黄幸美(1996)认为其一是学生在概念的表征学习中,因具体程度不足,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二是因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记忆负荷有限,对于问题重要表征编码困难。所以常有错误编码或错误对应的现象,结果导致学习上迷思概念与推理错误的产生。

5、信息技术

答: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指有形的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等硬件和相应所承载信息的软件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指无形的、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

二、简答题(总分25分,每小题5分)

1、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

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答:(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有助于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4)运用化学史实做好学生的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学史料,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物质组成和运动的繁杂、混乱的秩序中整理出统一、简洁的秩序和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会从零散、无序的艺术哲学之中整理出令人神怡的秩序和规律,不论从思想上、思维方法上均得到启迪。实践证明,真正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史的渗透。

3、请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简述你对“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解

答:化学课程内容是确定化学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依据,它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范围。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化学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

新课程推出的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有一定难度,非常有必要对他们提供课程资源上的帮助,而教科书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更像是铺路石子,而不是绊脚石。

在教科书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教科书,把教科书当成自足的封闭系统,或者只分析教科书一教师间的单向作用,关注教师如何“吃透”教科书,忽视其他重要关系。而超越教科书,就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来看待,在有效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正确使用教科书。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三者之间进行互动,就会生发出三对关系: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把学生因素吸纳到教材资源中,还是与学生进行协商,都是为了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科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创设生动活动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化学教科书只是以纸为质地,通过书面印刷的形式而制得的基本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化学课程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化学教材并不是化学课程本身,而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也就是“一标多本”的基本含义。化学教材有多种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化学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4、“化学实验做起来麻烦又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所以我一般在上课时都用多

媒体来演示实验”,请对这位老师的说法和做法进行简要评述。

答:该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一、演示实验的原则

(1)目的性:实验现象是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2)准确性。(3)示范性。(4)明显性。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多媒体来演示实验的弊端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证明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它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化学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决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只有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来演示实验,播放起来,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只能从投影屏幕上看实验,而不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也不是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未能观察到,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能会使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师主观能动性下降危险的、实验条件限制没法开展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5、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探究?

答:

(一)值得探究的知识

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等,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晶体的生长条件、促进和抑制水解反应的条件、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贡献的讨论等;

·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等;

·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 c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污染的讨论,从农药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的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的讨论等。

这也就是说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二)能够探究的知识

除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因素和资源的因素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因素

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资源的因素

能不能探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所在学校不具备探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那么,尽管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也无法安排探究活动。在谈到探究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举这样的事实来说没法开展探究,“农村学校连演示实验都做不了,还谈什么实验探究”。我们要承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因此,呼吁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为那些教学条件落后的学校配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但这不能成为条件落后学校的教师排斥探究、不进行探究教学的理由。因为,有些实验教学仪器是可以开发的,可以用代用品、可以用微型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探究也不仅仅只有基于实验活动探究的一种形式,还有基于实验事实的探究和基于实验史实的探究等形式。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回答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那就是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内容,称为“探究点”。这个“探究点”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一”探究明白了,就可以举

三、举十,就可以迁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找准探究点,充分发挥探究点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三、论述题(总分60分,每小题20分)

1、请统计《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哪些是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

答:答:1.氯气性质 2.离子反应

3.硫的性质 4.氯溴碘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5.铝的性质 6.铁的性质

7.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电解质的强弱判断

9.原电池 10电解池

11.平衡移动原理 12.沉淀溶解平衡

13.沉淀的转化

2、以高中化学教材(或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个探究实验活动,设计一份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的方案。

答:探究实验内容:“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仪器及药品:

二、评价标准(表1)

三、实验过程

【设置情境】现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冰箱占重要地位。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冰箱的作用是什么?当它处于什么温度下时里面的食物会存放时间更长而不被冻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确定实验小组】

【实验方案】抽取学生的实验方案,见表2。

表2 实验方案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参照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活动表现评价结果评定的有效资料。

结果评定: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后,就可以进行评价结果的评。结果评定分三步进行: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项目齐全,格式规范)

《乙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乙醇分子结构、性质,探索其相关知识的新的联接点,初步学习设计探究实验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乙醇的性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课堂反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密度小于水、教师: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 板书:2·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溶于水、沸点比水低,易挥发 提问:怎样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参考:用无水硫酸铜; 讲述:乙醇可作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互溶的混

合物,在分离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如何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

分离成汽

得加新制

后的产物,设问:两种不同的液体互溶在一起时,可用什么方法分离?石油是如何油、煤油??的? 参考:蒸馏的方法分离。讲解: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过渡:乙醇从结构上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oh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呢? 板书:

3、化学性质: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的吸引电

有可能断裂。

火焰呈淡蓝

引入: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板书:(1)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实验: 现象: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放出,钠又浮到液面,气体能燃烧,色,烧杯壁有水滴,加石灰水不变浑浊。板书: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设疑:乙醇分子有6个氢原子,是全部被取代?还是部分被取代? 启发:乙烷能不能和金属钠反应?

参考:不能。假如能反应,我们就不能将金属钠保存在液态烃—煤油、汽油中了,说明乙醇分子中的乙基是较稳定的,其氢原子不会被金属钠取代。显然,生成的h2,氢原子是由羟基提供的。

指出:乙醇除了可以跟na反应外,也可以与k、ca、mg反应。

练习:乙酸与k的反应方程式。

r—oh+na→?

讲述: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高一化学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讲述:钠在水面上游动,咝咝作响,反应很快完成。

2na?2h2o2naoh?h2?

比较: 1,密度 2.速度

讲解:此反应类似于钠与水的反应,故乙醇又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

基取代的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出乙醇与钠反应不如水与钠反应激烈,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板书:乙醇较水还难电离。

讲解: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燃烧酒精给一些物质加热,酒精燃烧也就是氧化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

①燃烧: ch3ch2oh+ 3o2 2co2 +3h2o

讲解:乙醇除了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外,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

存在的条件下,也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如果有催化剂作用,还可以生成乙醛。

板书: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应方程式,工业上根据这个原理,由乙醇制取乙醛。引入:前面我们学过利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并指出反应类型。板书:(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讲解:如果制乙烯时温度较低,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乙醚。板书:(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1.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板书: 2.跟氢卤酸反应

讲述:当乙酸与氢溴酸在加热条件下将发生溴原子取代羟基。

板书: c2h5oh?h?br???c2h5br?h2o

讲述:通常用浓h2so4代替hbr。

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练习:1.r?oh?hci

2.根据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键断裂

(3)在cu或ag催化下与氧气反应时_____键

作业: p161.

上一篇:学生宽容与忍让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教师的个人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