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2024-04-18

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共8篇)

篇1: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小学教育教育专区 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的学习心得体会

殷 宪平

正值国家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9月12日,龙街小学组织老师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师在新时代的使命,大家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总书记的希望与嘱托转化为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还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职业定位和新的时代要求。其中,“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阐释了教师职业的内核,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内涵的丰富和提升;“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回归了教育的本分与本质,为大家怎样做好新时代的教师提供了标尺。老师们一定要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时刻刻提醒、检查自己,是否符合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最后,校长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要扎实学识,时刻保持充电状态;三是要潜心教育,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作第一要务。

我通过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砥砺前行、埋头苦干,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引路人的优秀教师。

龙 街 小 学 2018年10月10日

篇2: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一、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一)强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 从五代十国到秦的统一,从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新中国披荆斩棘,越过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命运的主宰权。在中华儿女不断的努力下,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盛,从近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变与提升,无一不向世界证明着中国的富强,无一不显示着中华的强大魅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的进步作更大的贡献的强国梦就成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二)立德树人必须以实现强国梦为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强国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实现“强国梦”,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梦想,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非常注重国家文化、民族意识、军事素养的教育,因为这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

(三)国防教育是实现强国梦的基本途径 中国梦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我们要着眼战略全局,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抓好国防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全民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必须要坚持长期不懈地进行,广泛地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全民的国防意识,增强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关心国家安危和利益,这是一种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现今的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着眼,强化国防教育从小抓起,把握时代要求,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国防教育为龙头带动全面育人 国防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所学校,应着力突显国防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防精神、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国防能力”是“大写人生”的生命元素,强调“德崇智高、身心两健、亦文亦武谓之强”是育人的基本追求,最终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的奋斗目标。

二、求精中学国防教育德育品牌的创建

(一)求精中学创建国防教育德育品牌的简要历程 自1891年创建以来,求精中学有着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1914年,刘伯承元帅任我校军体教官,播下了“亦文亦武,报国强国”的革命火种;1937年,世界反法西斯盟军远东战区司令部入驻求精楼;1939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进驻求精学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求精”师生始终走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前列,校友王朴、齐亮、张永昌、何懋金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壮烈牺牲,被誉为“求精四烈士”。自2005年我校被确定为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学校后,在成都军区、重庆警备区和市区教委的关怀支持下,我校成为重庆市首批国防生源基地学校开办国防生预备班试验学校,2009年为第一届,2015年已经是第六届。学校把国防生预备班树为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标杆,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全校的国防教育。2009年12月,我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全民国防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国只有126个,中学只有我校一个。2012年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14年1月,我校教代会确定2014年为求精中学国防教育年。2014年,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警备区、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国教办联合发文(渝国教﹝2014﹞7号),要求在全市大力推广求精中学国防教育经验。国防教育已成为我校响当当的教育品牌。

(二)求精中学创建国防教育德育品牌的主要内容 我校始终把加强国防教育看作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翼,强调国防精神、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国防能力是“大写人生”的生命元素,强调“德崇智高、身心两健、亦文亦武谓之强”是育人的基本追求,要求全校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将国防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常规德育、基地建设相结合,创建了国防教育“三进三入四强”(进教材、进课程、进课堂;入耳、入脑、入心;强思想、强作风、强学业、强体魄)模式,固化国防生源基地建设“123518”模式和国防生预备班“123458” 模式,构建理念、组织和目标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生发展,在市内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三)求精中学创建国防教育德育品牌的主要举措

1、纳入课程建设。开设国防教育课本课程,编写出版《我爱祖国,我爱国防》等国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各科教师将国防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国防教育课程;各年级定期开展军训,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在全校普及了“军体拳”,特聘部队官兵、高校国防生担任军体拳教官,经过严格训练,全校学生学会了“第二套军体拳”,并多次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活动。近几年,重庆市升入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国防生,求精中学占65%;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被部队院校录取。2014年8月11日,我校学生与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组队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首届大中学生军事训练营,表现优异,获得实弹射击第一名、捕获拳等项目第二名,并获优秀团体称号。

2、纳入兴校工程。将国防教育纳入创建示范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学习型学校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将人民军队的思想、精神、作风引入学校教学工作,通过举办国防教育周(日)、国防教育讲座、论坛和“情系中华”“中国军事”等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演讲和主题故事会、报告会、班会、国旗下宣誓等活动,培育师生“胸怀祖国、情系国防、亦文亦武、大写人生”的爱国与报国情怀。2013年12月,我校承办的全国省(区、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会议现场观摩活动,获得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的高度评价。庞静校长当选2013年“全国国防教育年度人物”。

3、纳入道德建设。大力宣扬和学习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学习解放军8位英模人物,拓展学校创立的“五爱三雅”(爱家乡、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行文儒雅、言语文雅、情趣高雅)内涵;大力宣扬和学习雷锋精神,开展“我就是雷锋”活动,强化学校开展的“道德三在”(在学校、在家庭、在城乡)教育;大力宣扬和学习军事科技战线的英模事迹,特别是学习为提高我国国防实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火箭之父”钱学森、“辽宁号”建造专家罗阳等,提升学校开展的“爱国报国、建国强国”教育质量。

三、求精中学创建国防教育德育品牌的影响

(一)品牌的效应 教育品牌是学校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对人们的心灵施加定向影响或产生倾向性、导向作用的力量,它是教育工作者为追求和创造教育质量、优化教育产品而逐渐积淀成的一笔宝贵的且可传播的财富。我校国防教育品牌的确立与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让学校声名远播,誉满海内外;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我校的国防教育赞口不绝;提升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选择我校、选择我校国防班的学生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二)学校的影响 我校国防教育德育品牌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学校在国防教育的领头羊地位,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我校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的任务,主动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与优秀的德育管理经验,特别是国防教育的管理经验,为其它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提供支持,带动整体改革和共同发展。

篇3:以真善美的品格立德树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 是人的一生中人格定型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就好比一张白纸,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青少年时代的品格印记, 是最重要、最深刻的人生印记。目前, 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人生选择中呈现出的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迫切需要我们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 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环节, 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青少年的真善美教育, 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养成真善美的素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 分清是非和荣辱、明确善恶和美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着眼于“成人”, 培养“向善”之人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向善”, 它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科学文化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条件。思想道德教育给人以意志, 要求人的行为“合目的性”。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人们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为人类探求科学真理和达到完美境界创造和谐的氛围;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以及助人为乐、舍生取义等优良品质, 达到内心和谐。这种内心和谐是审美情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见, 素质教育正是通过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精神的感染、行为的养成、价值的认同、品格的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其“向善”的品格。向善说到底就是“学会做人”这一教育的最根本性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会做人之道。”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如果重智轻德, 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有智商没智慧, 有知识没文化, 有文化没修养, 有欲望没理想, 有目标没信仰, 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学会做人是安身立命之本, 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这种精神就是向善。向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文关怀, 既包括善德、善心、善言、善行等内容, 又包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等行为。心存友善, 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 乐于扶贫帮困, 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友善, 就会与人为善, 乐于友好相处, 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友善, 就会光明磊落, 乐于对人敞开心扉, 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向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入“善”的道德境界, 达到“善”的境界的人即为“至善”之人, “至善”之人就是“高尚的人, 纯粹的人, 有道德的人,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着眼于“成才”, 培养“求真”之人

科学文化教育旨在“求真”, 它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给人以知识, 要求人的行为“合规律性”。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 有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 (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形成“真”的认识。而对现实世界“真”的认识, 有助于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的身心关系, 达到人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科学文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 科学文化教育给人以“真”知识, 使人易于理解和正确认识善与美, 从而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提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可见, 素质教育正是通过科学文化教育的种种表现, 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技术水平和生存技能等方面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其“求真”的品格。“求真”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学习, 立志“成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不论是在校求学阶段, 还是走向社会工作期间, 都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树立强烈的求知欲望, 认认真真地学习, 与时俱进地学习, 持之以恒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 要端正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静下心来, 沉下身子, 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 不图虚声, 不务虚名, 踏踏实实读点书, 扎扎实实做学问。另一方面, 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讲原则、讲诚信,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敢于与一切谬误作斗争, 反对一切形式的错误和歪风邪气。求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入“真”的科学境界, 达到“真”的境界的人即为“至真”之人, “至真”之人就是时时处处都表现自己的本质、本性和本原, 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 不虚伪、不欺瞒、不造假的人。

三、着眼于“成功”, 培养“达美”之人

审美艺术教育旨在“达美”, 它是以提高人的审美艺术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审美艺术教育给人以情感, 要求人的行为“合感受性”。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获得, 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的身心关系时, 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和感受现实世界, 使合规律的必然性 (真) 与合目的的主体性 (善) 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体验, 转化为人们自由自觉地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行动, 并得到完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与满足。这样, 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审美艺术教育中便达到了统一, 真、善、美由此融为一体。素质教育正是在这种情感的开发与升华中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培养其“达美”的品格。达美是在求真和向善相统一的基础上, 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 我们每个人才显得丰富和优秀;有了美, 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和快乐;有了美, 我们的社会才会和平与稳定;有了美, 我们的世界才会充满友谊和关爱。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青少年要追求美, 首先应追求心灵美。那么, 表现在现实生活中, 就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 陶冶情操、锤炼品德, 以优异的成绩向培育自己成长成才的父母和老师汇报。达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进入“美”的人生境界, 达到“美”的境界的人即为“至美”之人, “至美”之人就是“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总之, 以真善美品格立德树人, 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仅是每个人在校求学期间的修身课题, 而且应当贯串于生命里程的始终;这既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也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任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不断赋予素质教育新的视野、新的内涵、新的境界, 坚持不懈地用真善美的品格引领青少年成人、成才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终极旨归——重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人格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2) .

[2]刘志山.和谐发展与真善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3) .

[3]张静晓.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善美[J].理论观察, 2007 (3) .

[4]张薇.真善美维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

篇4: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一、融合文化

“融”是先贤董仲舒一贯倡导的主题,是华夏传统文化魅力所在,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体现的是有容乃大的气度与胸怀。融合文化则是在民族相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历史积淀与现代国际视野的交融,以及地域文化交融的前提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地域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责任。

洛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河洛大地,悠悠千载,历史的沧桑久远,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涧西,因涧水而灵秀,因科技而繁荣,它以新兴城市区的姿态,为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洛阳。而涧西作为洛阳的西出口,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四面八方的来客。

然而,这却把涧西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高起点、高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提升缓慢、发展滞后的教育短板。强校与薄弱校、中心校与边远学校,该如何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彰显教育强区的活力与价值呢?鉴于此,涧西区提出“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兼收并蓄,包容共生,融合地域,融合文化,优势互补,善待差异”,即以融合文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涧西区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驱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全国教育强区为目标;以科学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统筹城乡、区域、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继续关注薄弱学校和边远学校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办学条件,从硬件改造入手,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软件建设为本,实施“班班通”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延伸,实现内涵发展。实行学区联动,构建中心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团队化合作教育模式,任命中心学校校长为学区长,以“名校引领、名师带动、校际联合”为特征,辐射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综合教育水平,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和“学习型教师世纪工程”,打造优质师资队伍,领跑课程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举办“教师成长营”系列培训活动,造就卓越教师团队,直击教师内职业生涯,点燃教师教育激情的心灯,提升教师自我素质。打破同质化教育模式,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消除大班额现象,杜绝择校行为,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与品位,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各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联动,彼此相互借力,形成了优势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放大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优质的学习生活体验,也为全区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是涧西教育对融合文化的最好诠释。

二、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从目的和方向上讲,是培育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生活、能够自食其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从内容上讲,主要是素质及智慧的开发和培育。相对于学校而言,好的成长教育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010年,涧西区教育局全面启动“学习型教师世纪工程”,力求使学习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生存方式,让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让学习内化为教师的本能。为促使教师有效阅读,不流于形式,涧西区教育局从调动教师阅读的内驱力着手,激励教师主动阅读,在阅读中丰富专业知识。组织开展以“激情、团队、读书、成长、感恩、奉献、共赢、共荣”为主题的“阅读盛宴——开启智慧人生”大型读书沙龙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们分享阅读的智慧,体会成长的快乐。为了提升每一个师生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境界,涧西区教育局大力实施“快乐阅读”计划,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开展经典诵读、班级共读、亲子阅读等。数年的阅读实践,留下许多温馨的记忆。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成长,亲身经历着生命的无穷魅力。

教师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为了建设一支“专博相济,深广结合”的智慧型、复合型教师队伍,涧西区投入大量专项培训资金,让教师走出家门、国门,开阔视野,吸纳先进理念;建立北师大、华东师大、苏州大学、河大、洛阳师院等多个教育培训基地,分批分期组织教师前往学习;广泛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同时,还发起并创办了多期“教师训练营活动,将企业培训理念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服务之中,以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模式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激励,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帮助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参与培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让教师悦纳真实的自己、建构完整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精神高度。

为增强全区各个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涧西区教育局还推出了“三名”(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为优秀教师设立名师人才库,建立名师培养机制,创办名师工作室,实行名师带教制度、名师典型示范辐射制度,培养更多的名师骨干。借力“TA1校长”团队,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校长,帮助其总结梳理各具特色的办学管理经验,并指导他们用自己的创新和实践去诠释涧西教育。规范办学,特色强校,彰显文化,提升品位,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涧西素质教育沿着更加健康的轨道发展。

成长教育并非阶段性的过程,而是长远性的战略蓝图。涧西区以“均衡、规范、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教育强区、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正在以协调发展的步伐稳步前行一团队建设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快乐读书引领师生共同成长;文化建设引领师生共同成长;生命课堂引领师生共同成长;校本教研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三名工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心灵提升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师德研修引领师生共同成长;阳光运动引领师生共同成长;规范管理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十个方面,十项战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做大做强涧西教育品牌,拉开了涧西教育强者之路的序幕。

教育改变人生,教育改变社会。人类发展更需要科学的人生、智慧的头脑和进步的思想,只有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才是国家、民族强大的根本,这是教育永远的使命。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涧西教育人将继续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以开拓、包容和负责任的姿态,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前进,在拼搏中跨越,为推动涧西教育成为全国教育示范强区和中国著名的教育品牌而不懈努力。

篇5:以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从自己做起,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为德育工作献智献力,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添砖加瓦。我想从五个方面脚踏实地做起:

1、铸师魂

我自从1990年进入教育战线,至今有20多年的教学教育经历,自从从事教师这份职业以来,我一直担任教学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教书,兢兢业业育人。以身立教,以苦为乐,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谱写人生美丽的乐章。

2、立师德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2008年春的一个上午,我在上九年级一个班的数学的时候胃病发作,疼的相当厉害,满头大汗,差点倒在教台前,其中一位男生想扶着我回到办公室,学生们心痛地对我说:“王老师,您病得好厉害哦,您请假吧。”我咬咬牙,摆摆手说“小病而已。”上完课之后,我在学生的帮扶下走回到办公室,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后请了半天假,下午我才去医院看病。这件小事之后,学生上我的课更认真了,他们心里明白,老师的辛劳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最值得他们尊敬的。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塑造人类未来的巨匠,理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的教育鼻祖孔子,他的一生就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一生。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教师要做学生表率。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在实际教书育人中也十分注重做学生表率。我经常带头带领学校的学生,带着水果等礼物慰问老人,帮助老人做清洁卫生等工作,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的优异表现,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4、关爱学生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是前提,爱是主旋律。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就是帮助所有学生成器成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即使现在我们身处贫困山区,教学条件、教学待遇并不尽人意,但我仍然要求自己尽量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心永远和学生在一起。我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系学生,情倾未来。我认为当前对学困生、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需要格外关注,将自己的真情化作行动,将人文关爱,送进学生心灵,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田。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乐其师,信其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5、毕生追求

篇6: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

及主要经验做法

1.2011年海南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提出到2020年前海南省所有县(市、区)都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到目前为止,海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廖清林:我省自2002年成为全国第十二个实现“两基”达标省份以来,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紧紧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目标,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2012年全省共有小学2036所、教学点647个,在校生752187人,专任教师51243人,学历合格率为99.89%;初中480所,在校生364677人,专任教师25075人,学历合格率为99.28%;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6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23%,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三年巩固率为82.02%。目前,已有海口市龙华区、文昌市、琼海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4个市(区)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评估认定,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

2.近年来,海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请问贵省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经验和做法?

廖清林:一是强化政府职责,构建保障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省政府与各市县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措施,先后出台了《海南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海南省“十二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强化了省级层面的制度设计。各市县政府也相应制定了系列政策举措,为全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有效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切实加大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近三年来各级财政拨款年均增长21.31%,其中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数为108.71亿元,占全省教育财政拨款总数的66.03%,占全省教育总投入的49.79%,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至500元和700元,“两免一补”的标准不断提高,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统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各类教育重大项目,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是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创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14亿元,建设24所思源实验学校,改建、扩建14所学校,覆盖全省16个市县,提供优质学位5万多个,惠及数万个贫困家庭,使许多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我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亮点。目前正在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拓展项目,采取“1对1”对口帮扶的方式,发挥思源实验学校辐射作用带动薄弱学校。我省实施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日前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四是全面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公平。2011年以来新增特殊教育学校4所,初步形成特殊教育学校区域辐射的办学格局,全省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6%;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接受为主”的政策,近三年共解决24.3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近70%,我省还出台了“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的实施方案,并不断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就学关爱体系。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转变队伍工作作风;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初步建立了“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近年来面向全国招聘了一批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先后为农村学校配备了4216名特岗教师;组织实施“国培”、“省培”计划、“千百十素质提升工程”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六是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进一步完善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制度建设,出台《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对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违规设立重点校、重点班,有偿补课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提高中小学校办学水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范课程设置与实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逐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是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为义务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保障。不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切实加强对市县政府教育工作和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工作,大力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精心组织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督政、督学和监测三大体系基本形成,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海南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绩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不过,贵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资源配置科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教育水平优质化等方面?

廖清林:虽然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兄弟省份相比,与国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对照,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财政保障力度不足,办学条件标准化程度低。 我省教育要在起步晚、底子薄的基础上追赶其他兄弟省份水平,差距仍较大,财政经费对教育的保障水平需要持续加强。受财政投入保障水平较低、历史欠债多等因素影响,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多项核心指标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规划不够科学。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我省义务教育在投入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城乡、校际差异。由于对城乡人口流动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前瞻性、综合性谋划不足,城乡学校布局规划不科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部分地方政府过于追求集中办学、规模办学,对农村学校投入少、关注少,许多农村学校条件不足、质量差,生源大量流入城市,陷入了规模萎缩→质量更低→撤并了事的恶性循环,部分适龄儿童就学路途过远、上学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辍学现象;另一方面,在城市地区,学校规划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区学校超负荷运转,2012年全省城区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达到36.56%,初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达到21.35%。

三是师资配置不均衡、整体素质偏低,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乡师资配备不均衡。城镇地区聚集了大批优质师资,素质相对较高;而乡村地区教师队伍年龄整体偏大,素质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为打造一些城镇优质学校而片面采取抽调农村优秀教师、将城镇表现不良或素质能力较差的教师简单调配到农村学校的做法,加剧了城乡师资配备的失衡。教师队伍构成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农村小学教师通过民师转正、教师子女顶岗接班、解决中师毕业生遗留问题等途径进入教师队伍数量较大,农村初中教师从小学教师中拔高使用较为普遍,部分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基地、人员不健全,加上培训经费的制约,教师培训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致使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教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教师招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创新,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和校长、教师交流有待改进和加强,甚至一些市县的校长、教师调配权尚未完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激励和退出机制有待探索和建立。

四是学校管理粗放和办学行为不规范,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高。不少农村学校制度建设薄弱,常规管理松懈,与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尤其是乡镇撤销学区建立中心学校后,中心校统筹管理和业务指导不够,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职责明显缺位,导致村小、教学点的管理出现弱化,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师生流失严重。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学生非正常流动择校、课程不开齐开足、违规设立重点班、违背教育规律搞集体补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规范,妨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些学校不重视育人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气息不浓厚,缺乏办学特色。

五是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不够规范,教育教学整体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与实施未能达到基本规范要求,非考试科目被随意缩减、考试科目超课时设置的现象较为普遍,课程开发总体不力,课程建设缺少建树;校本教研制度和规范未能形成,课程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等。新课程理念尚未完全化作自觉行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仍陈旧落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业水平整体不高。

六是义务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工作机构不全、投入不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分散建设”与“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七是教育评价机制建设滞后,教育督导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质量标准,评价内容单一。尚未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市县政府教育政绩评价体系,未能对市县教育发展加以有效引导。教育督导机构不健全,督导人员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具有约束力的问责机制,现行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

4.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海南省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下一步有什么规划?要沿循什么方向进行?

廖清林:海南省要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当前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措并举、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推进海南省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省级政府统筹义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省级政府统筹义务教育发展,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是解决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区域、城乡差异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切实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今后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从硬件建设转为硬件、软件两手抓;改革教育资金分配方法,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深化省对市县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改革,积极推行“因素法”和“新项目法”,改革资金分配方法,统筹各项收入,盘活存量、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首先要切实增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严格执行布局调整和学校撤并方案的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其次要紧紧围绕缩小差距、促进均衡的目标,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建立全省统筹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推进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最后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综合实施全省一盘棋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

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多途径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深化教师培养改革,为农村小学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型、复合型学科教师。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进一步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紧缺状况。改革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对农村薄弱学校实行编制倾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实施“海南省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四是创新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等。加强省、市县两级统筹,逐年落实省、市县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任务,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建立地方党委政府牵头领导、教育部门检查落实、中小学校规范实施、社会舆论全面监督的机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五是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规范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条件和师资,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指导广大教师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六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我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加快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步伐,加强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省级教育资源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海南省目前是否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廖清林: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及日常办事机构,将政府业务部门监督评价职能调整到督导部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在评估监测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管办评分离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海南省已成立有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学监测组、小学监测组、配套政策研究组、信息技术组等4个工作小组及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安排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专项经费;并在全省建立了“省—市县(区)—监测点—教师和学生”自上而下的逐级培训机制,严格规范检测工作程序,确保检测工作有序开展。下一步,海南省将着手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拟通过设置独立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个人或组织成立专业化的中介机构,从事教育评估、质量监测、政策咨询等服务,促使教育行政事务与专业服务相分离,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专注于规则制定与行政执法。

6.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您觉得择校热、学生负担重的根源是什么?家长择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是择师,贵省是否有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探索?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方面又有哪些措施?

廖清林:我认为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效能不高。我们常说,择校就是择优质资源,其中核心是择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根本上要靠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实施素质教育、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关系重大。教师队伍建设涉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建设、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和教师资源配置、资格准入、职务评定、聘用管理、考核评价以及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保障等诸多方面,其中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开展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6个省份之一,目前已组织开展了3次由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在屯昌县正式启动了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考试机制、强化考核管理、畅通出口关等举措,健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促进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从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我们可以预期此项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政策联动效应。

7.请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要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我们应当如何做?

廖清林:我们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创新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管理方式为着力点,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篇7: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敬畏教育 价值定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为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敬畏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样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所谓敬畏指的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识,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1]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逐渐深入,人类的敬畏心理逐渐由对天、地、神、自然的敬畏,转变为对自然、对社会制度、对道德等多种方面的敬畏。从本质上说,敬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敬畏意识。高校敬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在高校中开展的敬畏教育制度、敬畏生命、敬畏荣誉、敬畏社会规则与法律、敬畏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等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都是高校敬畏教育的范畴。

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明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敬畏教育的价值定位,更好的使敬畏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在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敬畏教育应成为培养学生对教育制度本身敬畏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神圣的,它是引导人走向更高智慧、更高文明的光荣的事业。我国古代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更有类似于“程门立雪”的尊师重教的美谈。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范畴中,师生关系及师生义务被明确的界定,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对教育制度、对教育者一种本能的、惯性的敬畏。当前,高校开展敬畏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使学生对教育制度产生敬畏感,增强使学生形成尊重教育制度,尊重教育、教学人员,尊重学校管理规则的意识。所以,从教育制度正常发展的角度看,应该加强敬畏教育的力度。

高校学生对教育敬畏感缺失的原因较为复杂,王长乐认为“一方面是我们长期以来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和理解教育, 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和本质, 这可能正是导致产生对教育事业随意, 轻率, 甚至狂傲不敬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们太渴望从教育中得到实利, 亦即将教育看成是‘当官’、‘ 发财’、‘做人上人’的台阶或途径。这些涉及方方面面个人功利的欲望追求, 遮蔽了或扰乱了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原则, 阻滞了人们的理性思维, 导致人们对教育普遍失去了敬畏的态度。”[2]当前,高校学生个性化要求越发强烈,更加剧了对教育缺乏敬畏意识的情况,学生在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对教育制度本的无视。学生表现出的考试不诚信,上课不听讲甚至睡觉、玩手机,对教学活动不尊重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很多学生因为受到惩戒,而状告老师侵权等情况。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导致教师在应该行使惩戒、教育权利的时候感到不敢放开手脚。这表明,不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本身出现的问题,还有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敬畏意识的培养。

不可否认,教育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并呈现出理性化、温和化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表现,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以鼓励性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但是,敬畏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也是违背教育发展的规律的。作为加强对教育制度本身敬畏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敬畏教育,尤其是对教育制度本身的敬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安心上课,减少出现破坏教学秩序方面的情况,同时在考试过程中也会减少作弊等行为,减少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情况的出现,从而净化校园环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形式的精髓,真正发挥好高校敬畏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要把敬畏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教育形式,加强高校的敬畏教育。

第二,高校敬畏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各高校均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敬畏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明白触犯规则、触犯法律的严重性,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抵制,从而起到教育作用。教育部面向全国各高校开展的廉政文化大赛,便是高校敬畏教育开展的重要范式之一。笔者认为,高校在正面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大利用敬畏教育,把它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支撑。

除了对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敬畏,大学生对社会、对生命、对自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漠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淡薄。在各种资讯报道中,高校中的校园暴力伤害、在校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对教育制度本身、对社会规则、道德等表现出种种无视,出现了马加爵事件、李启铭事件等恶性案件,这充分暴露出敬畏教育不到位的弊端。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必要进行约束性、规则性教育。單纯的激励制度本身对学生是一种正方向的刺激,但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适时引导,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能导致学生对某种利益追求的极端化,如会为了某种特定的荣誉而铤而走险,丧失人格、无视道德等等。而敬畏教育可以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增强对自然、对社会、对制度的尊重。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分类推进,加强敬畏教育的力度,要将敬畏教育与正面激励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以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为例,隶属于艺术设计学院的天津科技大学楹联学会将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编成大学生行为规范联,张贴在教室、食堂等公共场合,使学生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产生对行为的自觉约束。在考试期间,艺术设计学院会悬挂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格言联悬挂于公共场所,作为一种警示,教育效果明显。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敬畏教育,学生对课堂、对教室、对教育制度产生敬畏,从很大程度上会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出现,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规则意识;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的敬畏教育,可以使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产生全新的理解,可以匡正他们的行为,用道德的约束保证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因此,敬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支撑,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在进行学生敬畏意识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感知规则,洞察、分辨规则的意识,使学生抛弃无知者无畏的错误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对学生干部的日常管理中,要突出对学生干部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对自己肩上的责任心存敬畏,这样不仅可以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干部的职责更加明确,更好的为班级服务;对普通学生进行日常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可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心存敬畏,从而规范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言行举止。

第三,高校敬畏教育应成为高校立德树人伟大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敬畏是一种既有敬重,又有畏惧的心理意识。高校敬畏教育内涵丰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包括教导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对自然万物的亲近以及对崇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3]从高校敬畏教育的主要内容看,在高校中推行的对制度敬畏的目标在于通过开展敬畏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制度的约束力,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敬畏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特殊,可以说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的敬畏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才。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好坏高低,决定了他未来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我们不能只重能力而忽视品德,应该将对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作为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敬畏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明确道德底线,同时,对自然、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开展敬畏教育,高校在校生还能对教育制度本身提升敬畏感,增强对于知识本身的神圣感,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高校學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另一方面,敬畏教育的开展可以为教育的实施起到保障性作用,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敬畏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传播,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制度、法律、社会规则,帮助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个人素质低提高对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高校开展敬畏教育。社会规则包括法律,制度,生活习惯等等方面,可以说,社会规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高校敬畏教育,学生的敬畏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如果人缺乏对各种规则的敬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需要在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敬畏教育是为了对学生行为、思想意识的进行的匡正性教育。在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不仅可以保障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同时也可以使社会道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等内容得到进一步的贯彻执行。所以,高校中开展敬畏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敬畏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予以重视。在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将敬畏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发挥出敬畏教育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掘敬畏教育形式,明确敬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教育事业的价值定位,使敬畏教育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陵.漫谈当代大学生的敬畏意识教育[J].北京教育,2013,(5):54.

[2]王长乐.敬畏教育: 教育发展必须具备的理性认识[J].科技导报,2003,(6):43.

[3]腾宇.让学生学会敬畏[J].天津教育,2006,(11):36.

篇8: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

关键词:高校教育;三严三实;以德树人

2014 年3 月9 日,习总书记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针对国内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提出了“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三严三实”是党目前作风建设中的重要法宝,它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即一脉相承,又是对它的具体化。国内各部门都应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运用这一精神的要求[1]。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起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把学习、领会、贯彻“三严三实”贯穿教学和管理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

一、时代背景

为实现中国梦,习总书记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要求,针对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收入不均、能源过渡消耗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在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三严三实” 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经验总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学习期间是青少年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也是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完善期。学校在落实“三严三实”的过程中应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国家的产业发展。同时,要结合专业、学校、科研的需求,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严”与“实”,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

二、高校落实“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三严三实”只有24 字,虽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全校师生都应加强对三严三实的学习,并在自身的教学、学习中以“三严三实”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高等院校开展“三严三实”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在高校领导干部中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真抓实干,打造人民需要的高等教育,让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积极健康有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人们的价值观的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了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此种现象在校园中同时存在,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平时的管理、教学方面忽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学习,放松修身律己。导致思想蜕化变质。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精神,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教,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建立预防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3]。

近年来,对高校出现的有违教书育人的现象,进行分析,其原因为高校的监督机制、管理机制等还不健全;个别领导干部独揽大权;一些领导干部道德操守不佳,不注意行为形象,有严重的“四风”问题。为端正校风、教风与学风,回归高校的学术之风,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了督促高校领导干部较好地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对高校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的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扎实稳步推进“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召开学校统一学习“三严三实”讨论大会[4]。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对于当前高校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党性修养缺失、滥用权力、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查摆问题,领导干部要认真以“三严三实”为衡量标尺,对自己的各项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找出自己目前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并制定自我改进的方案措施。

参加“三严三实”培训的领导应做到认真查摆问题、剖析问题根源、抓好整改落实,高校领导干部应坚持教育与实践并重,针对以往未彻底解决和新产生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计划,进行专项整治。学校党委要建立整改跟踪督查机制,对态度消极、虚以应付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从高校改革发展来看,目前最需要干部队伍有“严”与“实”的作风。“三严”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三实”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做事和教育行为。

三、如何在“三严三实”的要求下,坚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立德就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观,树人就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对青少年的内涵培养,一切为了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严以修身,树立规矩意识。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严以修身,做到心中有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更高质量的人才,为人师表者,更应该严于律己,正己树人,时刻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是否尽职尽责,在反思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崇尚师德,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把“严”和“实”作为应该坚守的师德的重要标尺,坚持贯彻“三严三实”思想作风的好习惯,秉承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的准则,形成全院师生共同贯彻“三严三实”的良好氛围。教师在教书育人前应先爱上这份职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

四、结束语

“三严三实”与遵守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一脉相承,它要求领导干部于内提高自身修养,于外严格遵守规矩。高校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十分必要,高校领导干部要将学习教育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大力弘扬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切实做好坚定理想、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表率,引领广大师生真正做到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质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开创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4

[2].何小红.对高校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

[3].周本顺.“三严三实”是一把标尺[N].人民日报,2015.06(003).

[4].薛瑞汉.“三严三实”教育需要聚焦三大问题[N].人民日报,2015.06(007).

上一篇:集装箱运输期中考试卷下一篇:社区工作项目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