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2024-04-1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通用11篇)

篇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核心观点] 每一个教师先要立德,教育学生更要立德,将来学生毕业成为教师,也要去立德,也要教育他们的学生。如果在树人上有不足,教师应先反思自己。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是要树立自己的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时常惴惴不安地反问自己,树得怎样?对得起学生吗?我力求做好。

立德,德是什么?从文字上看,双立人旁边应当是一个正直的“直”,直立的“直”,下边是一个平地,在平地上立起了眼睛,正直向上。直上面是一个“十”,下面是一个“目”,最后底下有一横,是正直向上的意思。一个人总要正直向上,无论思想或行动上都必须这样。所以,直心为德,上面一个正直的“直”,下面一个“心”。因为写起来不好看,所以就把“目”横过来了,“十”下面一个“四”,再加一横,横下面加个“心”;行动上也要这样,所以旁边再加了一个双立人(“ㄔ”),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汉字。

应当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既是科学的结晶,也是艺术的结晶。

什么是正直为人?正直是向上的意思,对两旁都不能有所影响,这是德的真正含义。引申来看,一个人要有德,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德。因此,我们既要思考自己的“德”,又要考虑这个“德”如何影响到旁人身上。自己要有“德”,让别人也有“德”,得允许他人“德”的发展,还要帮助他人发展“德”,这就是“德”的含义。

另外,“德”还包含能力、作用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禀性,或者说各种事物的禀性都可以说是它的“德”。天有天德,地有地德,人有人德,物有物德。比如,水有水之德。它永远向下流,尽可能保持公平,这是它的德。所以每个事物都要有德。我们要培养学生,就是要树立他自己的德,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使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意义的人。这是我们做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要用“德”来培养学生,这个“德”不光是思想里的,还包括行动、能力上的,所以“德”中也应当包含“才”。

什么叫德化?德化就是把一切都变成德,就是化德,也叫德化。因此,理解好“德”,对自己、他人都有意义。尤其对于师范院校,每一个教师先要立德,教育学生更要立德,将来学生毕业成为教师,也要去立德,也要教育他们的学生。所以,我觉得立德树人这句话,党的十八大报告说得清楚极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如果在树人上有不足,教师应先反思自己。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是要树立自己的学生。

立德的同时,还应当思考:树人,要树什么?树人是要树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什么是文化?“文”的含义是什么?在古代书里有个说法,叫“物相杂,故曰文”,事物很多,堆在一块,这就叫文。物堆在一起的时候,这两个物之间有一条线,即是“文”。所以“文”是各种事物的区别。各种事物怎么区别,才是“杂”?“杂”现在是“九”和“木”组成。过去的写法是,旁边先写一个衣部旁;然后那边画一个鸟,就是一个锥子,一撇一竖一点,下面四横,中间一个竖,这是一只短尾巴的鸟;下面再写一个木字,就是鸟趴在树上,很美丽,像人们穿的衣服一样花花绿绿,那么美好,这就叫杂。所谓“文”,不是单个“文”,而是许多“文”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美好、繁荣。所以,“文”就是美好、繁荣。还有一个说法:五色成文而不乱。不乱是有规矩、有章法的。所以,美好、繁荣、和谐就是文的特色。文化就是把一切想法、事情都变成文的、美好的。在辞典中,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每件事情都是文化的结果,不能单一地指出某个是文化,而是将其总括起来称为文化。

用“德”树人的内容就是文,就是要向着美好、繁荣、和谐的目标来塑造人。

目前,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等于把历史文化发展的最高峰都汇聚起来,这正是我们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今天所说的中国梦,就是要把梦寐以求的理想都一一实现。这项任务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篇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然而,看到现在的教育状况,似乎与立德树人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各类培训企业的“早教文化”,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说明“育分”比“育人”来得更重要。但考试分数上去了,社会水平也上升了,而自身的道德水准却不见得会有多高。为此,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必须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不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而在当下,却往往是重视“发文章”,或可戏称为“立言”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岂不是“鬼话”?!

立德,树立德业。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为看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

曾经,我们总是以书本的方式,先辈们的伟大事迹为典范,对所谓的德育教育进行宣传和宣扬。却总忘了,这只是书本上,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没有切实体会上的意义。将“德”字铭刻在自己的心头,除了学习什么叫“德”,也要学会“德”该如何表达,如何体现。例如,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尊师重道;学会爱护环境。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为一个正道之人,不仅仅是一日或几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特别重要的是,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树人”即人的成才,关键在内因。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树人”只能是隔靴搔痒。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观,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业化的“塑造”,或许可以制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立德树人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焕发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篇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一是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 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 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 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 价值追求更加多样, 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 具有世界眼光,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人人成才。

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 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 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 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 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 集中攻关, 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 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积极开拓, 大胆试验。

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 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主要任务: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 (包括职业院校) ;统筹各学科, 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三是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四是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要强化组织领导。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 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 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 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 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要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 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 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篇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虽然有些好笑,但仔细思量起来,却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个小学生说的因为学习不好将来不能找到好工作、不能赚到钱,是很实在的话。没有很高的知识水平,没有很好的工作技能,就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没有高质量的就业,就没有办法增加收入。深层次讲,我们的教育又不单单是培养人谋生的能力,一个民族的延续,是要从根本上延续传统文化。是要培养公民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文明全面发展进步的各项品质。

所以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来

培养合格的人才,符合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学术诚信问题、考试作弊问题、学生厌学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教育投入问题等等,都对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造成冲击和挑战。所以,“立德树人”应该永远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扬州有个“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是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这位中学生在骑车上学时不小心刮蹭了一辆汽车,在原地等待了车主二十多分钟后,因为上学要迟到了,就在车窗上贴了一张道歉字条,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这个孩子做了一件最重要的小事,这件事情看起来确实不大,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这个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上给社会交出了一份最高分的答卷。”

其实这件事情本来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现在社会诚信缺失、缺乏担当的大形势下,徐同学的勇于担当就非常可贵了。

培养一个人的诚信品质,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还是说划车这件事。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爱车被划事件频发,一搜“划车”,出来接近几千条信息,几乎百分百是负面新闻,有酒后划车的,有因为嫌挡路划车的,有的是因为泄私愤划车的,这些情况下划车的人大多数是成人,小孩子划车多是因为好玩,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本应负起应负的责任,却是大多数家长采取逃避或是赖账的手段,给社会添加了好多不和谐的音符。

曾经有一个小区被发现有12辆私家车被类似钥匙的硬物划伤,经过查看监控视频,发现是一个孩子放学后路过的时候,用手里的钥匙顺手划过。

这个孩子的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通过物业公司找到这些车主的住址,带孩子一家一家地上门道歉,然后请车主协助找各保险公司和4S店鉴定修损的各项费用,并请车主宽限时日,让他们一家一家地赔偿。整个赔偿过程由第三方物业公司监督。

这个母亲的举动让所有车主都非常感动。这位母亲说,虽然孩子是因为贪玩不知深浅造成的伤害,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轻易放过这件事,带孩子上门认错,是要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必须自己担当,我们家长也必须承担监护不力造成的后果。孩子通过这件事情受到的教育应该是比课堂上或者是平常的说教要深刻的多。

应该说,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做人要先立德。其实,我们的社会里不乏这样的许多诚信故事。

“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的故事:2010年2月9日,为抢在大雪封路前赶回老家给民工发工钱,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孙水林连夜从天津驾车回家,一家五口不幸在这次车祸中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忍着悲痛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将33.6万元工钱发到60多名民工手上。

这一切,只因兄弟俩20年里共同信守的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每年大年三十之前,一定要结清所有工钱。

“信义老板患病退卡”的故事:南京一名理发店老板马玉剑被查出肺癌晚期,为诚信对待顾客,治疗一周后,他坚持回到店里为客人们办理退卡。被马玉剑的行为所感动,前来的大部分老客户都自愿放弃了退款。有的还送来更大的红包给他用于治疗。马玉剑说:“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欠别人东西。”

一个社会总是有基本的公共价值,总是有积极向善的力量。而正是每个个体的道德向善、以诚待人,才构筑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大厦。只有人人向善,人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社会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

立德树人,永远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篇5:立德树人是根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篇6: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和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教书育人,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提高师技、师爱、师责、师品四个方面的修养。所谓师技,是指教书育人所需的各类知识和技能。师爱,则是指教师对学生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一切教育都源于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师责,就是要求教师把教育事业当作终生事业去做,当作神圣使命去完成。师品,是要我们教师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具有优良作风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并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遗憾的是,现实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既不学高更不身正,成了道德的缺席者,比如见利忘义、吃拿卡要、弄虚作假、违背学术良知等等,以如此形象示人的教师,怎能使学生服膺?又怎能教育好学生?

“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是为师之本、教育之基。良好师德师风应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有效工作赢得广大学生和全社会的尊重。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直接相关,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应当成为教师必备的品德,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诚如人言: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篇7: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术”“学”“道”,不仅是对思政教师讲好思政课的要求,基层干部要做好基层工作,也应当念好“术学道”三字经,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念好“术”字经,以创新的工作方法,争做基层“小能手”。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这就要求讲好思政课要有“术”。同样对于基层干部,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得又好又快,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成为基层办事的“小能手”。然而有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模板思维严重,尤其在年轻干部中。不可否认,合理地运用“模板”可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但运用尺度一旦“越线”,就会产生懒政怠政的“拿来主义”之嫌。因此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念好“术”字经,切忌“惯用方法”走天下。

念好“学”字经,以勤学的工作态度,争做基层“小能手”。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学问勤中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数古语启示我们,要想知识视野广,必须得勤学,这不仅仅是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也是基层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等高科技技术应运而生,基层干部一定要保持勤学的工作态度,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考上公务员是上岸了,但上岸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牢记习总书记所说的,“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在新的起点保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成为基层“小能手”。

念好“道”字经,以探索的工作精神,争做基层“小能手”。“道可道,非常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最核心的解释就是客观规律。习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分析矛盾、把握规律,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建设,又要始终把握持之以恒的内在因素”。作为基层干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琐碎又繁重的基层工作,要以探索的工作精神,洞察出“上面千条线”存在的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化繁为简,才能更好地成为“多面手”“全科医生”,成为基层干事创业中的“小能手”。

篇8: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80-01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直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较大的变化是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这个根本任务明确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核心。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逐渐被物化,一些作为人最基本的恻隐之心在渐渐淡去。于是这几年出现了不少令人气愤而又无奈的事情,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人们价值观的蜕变和人性的扭曲。奶粉污染事件、毒胶囊事件、地沟油等等,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了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也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党把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可见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是树人的核心。

立德,就是培养人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家庭,是立德的人生第一站;学校,是立德的重要阵地;社会,是立德的大环境;这三者,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核心,社会德育是保障。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我感受到肩上任务之重大。立德,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积习而成的以分数为第一的教育观、评价观。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讲,我们应该以评价学生品行作为第一标准,将学生心灵健康与否,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好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

树人,是立德的体现。树人,包括树一个人的智力,更包括树一个人的情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拥有道德的人。什么样的道德,造就什么样的人。按照十八大的报告,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需要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正义感和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中国强。故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决定着我们这个国家兴旺发达。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觉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推理力、判断力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素质教育继续推向前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革新教育教学内容。内容是教与学的载体,它的鲜活性和时代性,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教育教学的效果。内容的改变,决定了方法的改变。教师应该根据内容和学生特定,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参与学校、社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它是学生走向职场的基础和立身之本。基于此,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不仅要注重课堂实践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之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感受社会的脉搏,体会社会的复杂,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立德树人,不仅是立学生的德,树学生人格,更是立教师的德,树教师的人格。这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学校领导和教育机构给予教师以继续教育;二是教师自己需要不断刷新自己。

立教师的德,树教师的人格,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机构给予教师以继续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什么样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在学生心中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应该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培养心理健全、专业过硬,教学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培养优秀的学生提供师资保障。

立教师的德,树教师的人格,更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刷新自己。这个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一个教师如果只吃老本,必将无法适应教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和更新自己。

此外,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在教育系统内,不乏一些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甚至性格扭曲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兢兢业业、甘愿奉献的老师,我们应该注意自身道德品行的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比苦口婆心要有效的多。

篇9: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近日,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成为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党员干部要在“思政课”中不断汲取自信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成败。鲁迅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走过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战疫”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道路自信“思政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无论是解放军、医护人员,还是快递小哥、志愿者等一群人,他们逆行出征,跟病魔竞速,直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优势,也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道路。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善学者究其理。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以时代主题为底色、以中国国情为根据、以人民实践为素材的宏大历史巨著,这部巨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当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忘我,把墨汁当红糖,由此流传出一句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真理是甜的,也是美的。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理论自信,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我国国家制度之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善,已经被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所证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13个坚持和完善”系统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钟南山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中跟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深情地说:“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学懂弄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以和为贵”“选贤任能”的宽广胸怀;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接续奋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受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故事的影响,“精忠报国”四个字一直记到现在,也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在学好“思政课”中,确信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活力,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从骨子里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篇10: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9月1日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种德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职业方位、事业方位和人生奋斗的方位,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注重自身政治观、业务观和师德观的培养塑造,始终坚持不懈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实工作。

常葆“育人心”,培养正确“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通过思政课来解决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问题,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有效引导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信仰坚定、立场坚定,自觉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真正地“信马言马”“在党言党”。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实际工作中,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要勇于发声亮剑,敢于用真理为学生解惑。

常葆“敬业心”,培养正确“业务观”。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不管任何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始终牢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仅是党交给思政课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思政课教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同时,思政课说到底是一门理论课程,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才能把一些道理将明白、讲透彻,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逐步探索、掌握思政课的授课艺术,真正把思政课的哲思、意蕴、理趣充分融为一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把思政课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并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思想育人的良好效果。

篇1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在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年干部要把思政学习作为“终身课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实践“学与思”,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力求“思有果”,在“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中践行“过必改”。

青年干部学好“思政课”要“坐下来”思,厚植学与思的“求索精神”。“浮躁、无恒”好似是青年干部的通病,只想着求成,快速看,速度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无恒心、不耐烦,“坐不下来”学理论,“静不下来”思方法,游走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好似拥有了“理论宝典”但仍无法“举一反三”答出满分试卷。“不动笔墨不读书”,毛主席在读书时时常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些心得与体会都是毛主席思考过后留下来的印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坚持在政治阵地上“站得稳”、思想理论上“扎得深”,青年干部要力戒学而不思,做到常学常思,如何思?要带着目的去思,带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去思,带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去思,带着如何行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之问去思。

青年干部学好“思政课”要“站起来”行,构建思与行的“实践桥梁”。长期的坐对身体无益,要适时“站起来”行,青年干部在切身抓好学习的同时,更要“站起来”为,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在实践中,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将党的人民至上、群众路线,贯穿于干事创业、修身处世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要到基层去,用脚丈量为民情怀,用行动实践措施的有效性,“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切记想得再多不如拿到实践去检验,思政学习底子再丰厚也要会到现实中应用,要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相结合,切实让思想更成熟起来、理论更实际起来,进一步激发出学与思的“化学反应”,碰撞出“真理的火花”品尝到“真理的味道”。

上一篇:谁和谁做同桌编一个童话故事下一篇:*集团文化建设对监狱文化建设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