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品牌打造

2024-06-26

城市绿色品牌打造(精选9篇)

篇1:城市绿色品牌打造

强化绿色教育 打造绿色品牌

近年来,我校紧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脉搏,在“细节育人、美德树人、关爱成长、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引领下,响亮提出“绿色名校”的发展战略。我们从学校内部管理、教师教学行为、校园生态环境、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强化绿色渗透,打造绿色品牌,不断增强绿色理念,狠抓绿色教育,落实绿色行动、优化绿色环境,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三门峡市初中示范性学校、三门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三门峡市绿色学校,灵宝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单位、高效课堂先进单位和灵宝市先进团委等荣誉称号。

一、建立健全“绿色教育”机构

我们认为,“绿色学校”所追求的不应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她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她应该是从课堂拓展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种教育与管理活动,应该是校园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的有机统一。

学校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创建机构,校长挂帅,副校长主抓;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主任分工负责,具体实施;班级环保兴趣小组、护绿监督员、护绿义务宣传员、环保小卫士积极参与,形成纵横交错,行之有效的创建绿色环保学校网络机构。树目标,订规划、做方案、公布实施细则,制定绿色环保优秀班集体、绿色处室、优秀环保小卫士、环境教育优秀教师评比办法,实行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抓学习、促提高;抓制度、促工作;抓管理、促教学;抓领导、带处室;抓教师、育学生。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标尺、奖惩有依据、齐抓共管的创建氛围,促进了师生绿色意识的整体提高,使我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一开始就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广泛实施绿色教学行为

绿色教育不仅是生态环境教育,而更是一种民主、人文、和谐的现代教育观。她应是师生民主公平参与、学校社区协同配合的环保教育,是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来提高学校师生及全体公民环保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一是培训“绿色教育”师资。近两年,学校先后选派7名领导、20多名老师参加市县各级专门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另外还采用集中讲授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观摩→实践→专家指点→研讨→外出学习”模式、为任课教师订阅《环境教育论》读本和相关报刊杂志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环保教学的师资力量。

二是实施“绿色教学”行动。结合新课程改革,我们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普及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作用,要求在现行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认识程度等特点适时、适度渗透绿色教育。从一点一滴入手,从身边事入手,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懂得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语文课中祖国风光、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数学课中的应用题解答,政治、历史课中的人文、环保内容,地理课中得天独厚的环境教育资源,音、体、美、劳课程中自然美、环境美、动态美、静态美等成分都成为绿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活动课中,特别注意学生参与,组织他们开展诸如城镇污水排放,塑料垃圾‚白色污染‛状况调查,地貌植被考察等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

三是开展“绿色教育”评价。学校深入讨论并完善了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专门的环保教育评价标准。如从教师备课中看是否有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从上课中听教师渗透环境教育是否正确合理,从平时日常活动中观察学生是否有强烈的环境意识,从课外活动中检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环保技能等等。

培养环境意识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几年来的环境教育,广大师生在保护周围环境,学会关爱自然,自觉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项环境活动等方面的意识和行动明显加强。基本普及环保绿化知识,普遍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参与环保实践能力和科学的环保态度。不少师生的科技小制作、环保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地级获奖或发表,如郭文东校长的‚擦鞋板模型‛已申请专利、李清磊主任的《活动盖自循式沼气池在故县地区推广潜力大》荣获三门峡市科研论文一等奖等。

三、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多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治管理模式的构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注重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学校文化阵地,让自然环境展现美,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做到优美、健康、和谐,让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筑设施都富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塑造。

在‚校园之声‛广播站中开辟了‚绿色知识讲座‛栏目,在班级间开展了‚绿色地球我的家‛、‚画出我心中的家园‛、环境手抄报等展评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爱鸟周、地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征文、知识竞赛、专题讨论、观看电视、社会调查、劳动实践、提环保小建议等活动。鼓励学生排练环保节目、制作环保模型、搞环保创新发明等,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增强环保意识,在活动中学习环保知识,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废电池有奖征集,是政教处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学生可以拿废电池争取获得政教奖分,而征集、回收废电池则极大地遏制了汞、锰等重金属的持久污染,可谓一举多得。垃圾分类,废品再用,现在已经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环保小卫士‛开展了垃圾回收活动,在每班都预设了三个垃圾筐,将废纸、烂书报、包装盒、矿泉水瓶、易拉罐、竹签等分类收集,每周五下午,由废旧回收站定时到校收购。学生们不仅用这种方式净化、美化了校园,还用废品交易的收入解决了班级的各项开支费用,近两年学校还利用废品回收的善款成立了‚爱心基金‛,3个学期共累计6000多元,资助30多位贫困学生,解决了他们的就学困难,这种帮扶困难学生的方式可谓独创而新颖。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人生。为改善教师办公、生活条件,仅去年以来,我校累计投入5余万元,先后建成了电子备课室,购置9台空调,大大优化了教学、教研环境。为了进一步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促使广大教师积极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学校又投资13万元,硬化了2个篮球场地,扩建‚健身乐园‛,添置活动器材。每天早上起床,班子成员都和教师们一起参加晨练。‚我们故县一中教师人人都要做身心健康的‘阳光’教师‛,教师们如斯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学校还努力办好教工食堂,逐年提高补贴标准,方便青年教师用餐,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我校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健全文化宣传阵地,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实施“让每一座楼房动起来、让每一截围墙亮起来、让每一个花台活起来”的“三让”建设活动,形成了独具“故县一中特色”的校本文化。先后为校园、教室、处室添置了160多副标语和10块大型墙体标语,制作精美,内容新颖,富有人文气息和启迪意味: ‚在绿色校园中求知,在和谐校园中成长‛、‚愿这方净土,与您的心灵一样纯净‛……春风润雨,熏陶渐染,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成为了学生耳濡目染的环保校本课程。

四、精心开展绿色卫士行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的共同责任感,我们提出“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教育全体学生,影响整个社会”的环保教育理念。号召一个教师带动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家庭的辐射和影响作用,激发整个社会都来参加环境保护行动。组织开展“你丢我捡,还我一方洁净”的城镇卫生保洁,上街义务执勤,我把环保带回家,争当环保小公民等社会公益劳动,让师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我们积极开展‚三个一‛和‚三弯腰‛活动。‚三个一‛ 活动,一是每个同学种活一棵树。我们要求每位同学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活一棵树,为绿化家乡增光添彩。二是每个班级保洁一片墙。为了清理校门口‚牛皮癣‛,我们要在学生中开展‚保洁一片墙‛活动,要求学生关注学校周围的一些墙壁的保洁。三是每个年级护理一条街。我们要把学校所处的街道、马路作为护绿活动的基地,安排班级负责卫生监督、开展护绿活动。我们还坚持开展上下学路上 ‚三弯腰‛活动——‚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食品袋弯弯腰‛,培养学生自觉环保、造福社会的习惯和意识。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庭院绿色植物种植实验‛,定期举办家庭植物种植,盆栽花卉栽培经验交流或展示活动,激发大家的实践热情,进行‚护花使者‛、‚护绿小卫士‛评比,使环境教育通过学生向家庭渗透。

坚持开展‚植树种绿,美化家园‛的环保实践活动,在学农基地240多亩的荒坡上,师生们亲手栽植、班级包干养护,先后栽植松柏、花椒等树种14000余棵。现在学校的后坡绿意盎然,一派生机,蔚然深秀,欣欣向荣,被誉为‚故县一中的后花园”。据估算,其经济效益已达12万多元

回首昨日豪情犹在,展望明天志气弥坚。绿色教育——一种理念、一种载体、一个过程,她没有终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也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切实做到‚绿色教育在学校,绿色意识进家庭,绿色行动到社会‛,紧紧把握住“环境、绿化”这个“小”目标,沿着“环保、和谐”的“大”方向,进一步扎实苦干、开拓创新,努力向省级绿色学校迈进,为维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9.2.6

强化绿色教育 打造绿色品牌

------故县一中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灵宝市故县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2.11

篇2:城市绿色品牌打造

OTIS从1853年品牌建立之初,OTIS就踏上了一条永续发展的旅程。OTIS作为电梯行业内的领先者,OTIS率先提出了“绿色生命周期”的概念——将节能环保融入到“研发、生产、安装、维保”这一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中。OTIS通过绿色技术、产品、企业建筑和社会企业责任等方面积极推进中国低碳节能事业的发展,OTIS为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绿色技术使OTIS电梯不只“节能”还可“造能”。在技术方面,2007年OTIS推出电梯行业内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技术——ReGenTM drive新型能源再生科技。OTIS该技术主要通过收集以往传统电梯不能回收的废热等能量,依靠独有的能源回收技术,将这部分能量经过滤后再生为清洁能源,再次输回电网,为建筑物中的其他电器设备提供动力,其最高可减少OTIS电梯耗能的75%。如果中国今后十年新装的电梯全部都采用OTIS技术,将能节省电能40.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两座发电站。

ReGenTM drive新型能源再生科技颠覆了传统的“节”能概念,创造性地实现了电梯“造”能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其价值也体现在减少环境污染、延长设备寿命和节省能耗上。该技术曾获得2007年国家建设部认证的“建设行业科技成果”称号,被业界称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广泛的适用性,对实现„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绿色技术。

篇3:打造园所“绿色教育”品牌

一、乘两园布局之调整, 营造园所“绿色教育”文化

把环保教育作为品牌文化的摇篮, 通过创设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营造“绿色教育”的品牌文化。

1. 环境文化———80年代的总园改造成:

老园区突出亮点绿:对总园进行了全面的布局规划、调整, 形成了行政楼、教学楼和专用活动室的合理设置, 解决了常年的屋面渗漏、管道老化等不良隐患, 厕所的改造, 使园所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直通化粪池的不良设施, 形成了美观实用的干湿分离盥洗室、幼儿园室外塑胶活动场、草坪的形成与白玉兰树、梨树、桂花树的巧妙构景, 让走入园所的人能真切地更感受到绿色园所的亮点。90年代的分园改造成:亲子版“绿色佑苗园”, 作为0~3岁早教亲子基地的分园, 布置了“亲子宝贝营”、“妈咪宝贝课堂”、“亲子体验区”的环境, 为0~3岁的亲子和小班的宝宝们提供:动手、动脑、亲子进课堂的园所“苗苗乐园”。

2. 课程文化———在环保特色课程的基础上, 从细节入

手, 通过“绿色之星”展示墙、青花瓷休闲区等让园所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 都渗透出“自然生态”的绿色教育的课程足迹;天空、草地、海洋三大生态绘本将每月给孩子们展示健康、乐趣的环境教育课程;绿宝贝DIY走廊、环保主题墙则将真正让孩子们参与每一个环保, 绿色教育的主题活动, 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园所“绿色教育”的课程文化、体验教育课程。

3. 制度文化———调整园所管理网络, 健全园所改革方

案, 形成和谐的园所制度, 用“绿”的内涵实施以人为本的高雅文化管理, 培养自主个性, 特长发展教工, 同时, 积极创设新颖和谐的信息环境, 发挥和逐步完善“绿色佑苗”网站建设, 为园所管理、家园互动交流、幼儿游戏学习等提供操作平台, 实施具有“健康绿色”的园所制度文化。

二、融园区教师之优势, 打造园所“绿色教育”团队

形成园所绿色教育的品牌不仅需要先进的园所文化做支撑, 更需要强有力的软件———教师队伍做底蕴。我们努力打造积极向上、注重沟通、勇挑重担、和谐创新的“绿色教育”的品牌团队。举措一:搭建平台———个性合作共进取。绿色教育是一块“生态地”, 要优质结果, 不断提升“园丁”素质尤为重要。为大力提升“绿色教育”品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绿色内涵的教育学习活动, 全方位进行岗位培训:如树立先进理念:参与学习《生态园所》、《国家生态科普报告集》等成人科普读本, 成立绿色教育幼苗网站, 全面了解世界生态趋势、风土人情和各种资源等, 为绿色教育内涵、绿色教育课程和开展绿色教育实践奠定扎实基础。举措二:专业发展———特色培训齐促进。为拓展教师的视野, 我们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专家及相关环保方面的专家, 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全体老师视频观摩“英国绿色教育掠影”、“为了环境的教育”等报告;还让教师赴上海、南京等参与“绿色教育中的教育科研方法”等讲座, 使教师从不同角度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 揭示绿色教育与新课改一脉相承的实质, 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责任感, 把握绿色教育研究的方向, 科学有效地开展绿色教育的研究。

三、做实环保教育之课题, 彰显园所“绿色教育”成果

融国家级课题《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及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环境教育的家园互动模式的研究》之内涵, 通过有效研究, 扩大和发展绿色教育的真正品牌效应。

1. 秉承绿色教育的课题研究:

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绿色教育”的研究, 为幼儿创设健康绿色的“亲亲”园本课程, 以人和植物、人和动物、社会和环境等为课程主线, 尊重幼儿生理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对幼儿实施一种亲和自然、平衡和谐、愉快健康式的教育, 并将幼儿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作为绿色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阅读、表演、创作简单、充满趣味的亲子活动, 让幼儿了解绿色教育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 在课题的共同实施中真正地做到“用绿色教育丰富健康心灵”。

2. 养成绿色教育的生活方式。

在课题的引领下, 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教育的影响落实到了良好的生活方式, 他们在园所、家庭乃至社会处处体现为自己的行为:在园所, 孩子们能主动将垃圾按照红、黄、绿、黑的垃圾箱进行分类摆放, 自觉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 在光线较强的季节及时关灯, 并建议爸爸妈妈周末步行、骑车或者乘坐公交车低碳出行;在社区孩子们更是争当环保宣传小卫士, 给社区居民宣传“给你一个抱抱, 唤起一片爱心”的活动, 并多次向社区展示“环保制作”小作品、超级变变变等环保小创意的金点子活动, 真正体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的绿色教育成果。

总之, 在打造绿色教育品牌的探索之路上, 我们营造绿色教育的文化使之转化为园所品牌教育的生命力、打造绿色教育的队伍丰富润泽品牌教育的课程、做实绿色教育的研究形成品牌教育的成果, 真正让我们的绿色教育品牌形成园所的鲜明旗帜!

摘要:幼儿园的品牌是指园所形成或塑造一个独特、有代表性的形象、特色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园所理念、园所的文化、园所的课程和园所队伍的打造。园所的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办园品质, 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建立一所品牌的幼儿园, 就是建立了一项优质的教育工程。本文就通过园所文化、园所队伍和课程研究等如何经营和打造“绿色教育”的品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篇4:绿色旅游打造密云品牌

绿色田园休闲之都

密云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文化、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密云水库宛若一颗明珠镶嵌于县域中央,潮河、白河等14条河流川流不息;明长城在县域绵延150余公里,居各区县之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北齐长城。司马台长城被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长城之最”,2011年被英国路透社评选为“全球十大最不容错过风景”榜首。

近年来,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口紫海香堤香草艺术庄园等新兴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为旅游业壮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共有旅游景区34家,其中4A景区3家;星级酒店(度假村)23家,其中五星级2家;民俗旅游村54个,其中市级民俗村21个,民俗接待户1583户,采摘园、休闲渔业小区149个。

科学发展综合示范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和北京旅游“十二五”规划中都确定了在密云县建立“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积极探索京郊旅游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密云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北京市关于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围绕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和“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按照“发展高端旅游,提升传统旅游”的工作思路,以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为产业发展方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完善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提升传统产业为促进,以营造旅游环境为抓手,以健全机制体制为保障,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展形象、三年大变样”,推动密云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大项目引领旅游产业高端化

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密云县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将县域作为旅游综合体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引进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企业,通过扶持设计标准高、建设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高文化、高科技”为特征的旅游休闲服务项目,打造符合国内外高端休闲度假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实现产业融合,成为以旅游业作为地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示范。

目前,密云已经形成大项目在建一批、签约一批、在谈一批的好势头,随着这些大项目的陆续落地、建设、投产,全县经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好局面,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人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由于在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成效显著,2011年11月,密云荣获了新华社直属9大媒体联合评选的“2011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称号,发展潜力备受关注。创新理念传统旅游特色化

按照“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理念,将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和网络化“四化”要素植入各民俗村、民俗户经营管理。在全行业推进标准化。编制《密云县旅游业管理标准化手册》,对酒店、景区、民俗村户等实施标准化管理,对民俗户实施床品的统一配送,建立洗涤配送中心,对全县民俗户床上用品进行统一洗涤、熨烫、消毒及配送。积极探索规范化。进一步推进与专业酒店管理公司、旅游企业的合作,深入探索和创新民俗村组织化管理模式,制定民俗传统旅游经营的统一规范,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全面推进组织化。在各旅游重点镇及所辖行政村推广成立旅游合作组织,由旅游合作组织对镇域民俗户实行统一组织管理,不断增强民俗旅游的活力。大力打造网络化,通过资源整合、资本引进等方式,支持具有成熟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公司,利用闲置农舍进行连锁经营,形成网络化模式,带动全县旅游业规模发展。

目前,密云县已完成15个民俗村、近700户民俗户床上用品的洗涤、配送工作,第二批民俗户床上用品配送工作也已全面启动。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不仅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认可,也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密云的民俗旅游发展,突破了散、小、低、劣的发展桎梏,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狠抓基础,旅游环境景观化

以生态环保理念统领旅游环境建设,积极保护与村容村貌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大道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建及在建道路工程进度,启动密关路拓宽工程,加快实施司古路、松曹路等联络线建设,其中京承高速至云蒙山区域的联络线——西统路已建成通车。

另一方面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提升,围绕“一城三线”,对县城周边、高速路出口、交通主干线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全面突出旅游景观效果;对重点旅游乡镇和民俗村进行整治提升,规范交通指示牌、宣传广告和门头牌匾,拆除私搭乱建、清理挤街占道,统一沿街房屋墙体颜色,修建特色花池,设置创意景观。如今,一条条优美的风景带,一片片绚丽的花田,一处处整洁别致的民俗村,无不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流连忘返。以人为本,旅游服务便捷化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丰富和完善网络服务、道路导示、旅游咨询“三个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智慧旅游”。

进一步完善智能化旅游网站,升级手机随身游,使游客“一机在手,畅游密云”;建立县域旅游交通导示系统,同时规范各旅游乡镇、民俗村的二三级导示系统和民俗户门头牌匾,实现自驾游客无障碍、轻松到达;按照“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全县建立三级咨询服务体系,设置咨询服务站点26处,并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有了这样一张遍布全县的咨询网络,游客无论身处何处,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帮助。

完善体系,旅游管理科学化

建立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构建“规划一管理一协调”职能的旅游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县级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副县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相关建设工作。镇级结合各乡镇机构改革,设立专职旅游管理办公室和旅游服务中心,负责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做好基层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村级成立旅游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对民俗产的组织管理运营。

三级管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产业作为密云县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强化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统筹和协调职能,形成上下贯通、全县合力的良好发展环境,密云旅游业步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篇5:城市绿色品牌打造

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引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潮流。

生态文化重在建设。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努力建设绿色幸福的新延军。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培养人们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一要大力宣传客家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二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突出宣传重点,增强针对性。特别要通过开展“山产品展示节”、“建设绿色延军”等活动,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储备人才。三要利用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特别是每年的世界水日、气象日、环境日等,广泛宣传生态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生态观念的形成。

二、倡导文明生活,推进环保节约。在农场内广泛开展“八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和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二次使用;提倡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用生态建材进行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

三、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品牌。出台落实各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做大做强延军绿色农业,加快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业。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品牌。

篇6:城市绿色品牌打造

3月22日下午,九恒新能源营销部召开了“2014年第一季度营销精英培训会议”,会上九恒新能源副总经理喻军阳指出,2014年是广州九恒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战略起飞年,公司将集中力量打造以节能、健康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全新升级专业一体机,新增三重净水功能,全面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向新能源建筑一体化产品、节能健康家居一体化产品、水环保一体化产品、空气净化系列产品进军。

九恒在产品、技术、营销方面不断进步,正在推动中国新能源行业的成长。事实上,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节能环保事业和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3月19日举行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特别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强调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九恒新能源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本着“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再生资源”的使命,以“塑造一个国际绿色符号品牌”为九恒愿景,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努力,这与《规划》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另外,《规划》中称需要确定合适的城市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开始,形成绿色的产业,低能耗、低污染,绝对要拒绝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这一点九恒新能源无疑已经做到了。

绿色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要,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格局的健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过去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转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过去的褐色文明转向绿色文明。九恒多年来从事新能源事业,追求节能科技,恒久品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努力,是一个上应天道、下符民情、天人合一的伟大事业。

篇7:城市绿色品牌打造

———探索海南文明生态村的转型之路 □ 傅治平

文明生态村作为海南的新农村建设“绿色品牌”,为适应打造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应该实现四个方面的大转型:把单一品牌拓展成综合品牌;把生态品牌转化成特色品牌;把环境品牌锤炼成民生品牌;把地方品牌提升成国际品牌。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堪称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品牌”。当前,海南的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旅游岛转型,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整体格局都要有新的变化。无疑,文明生态村这块绿色品牌不能丢,但其必须有新的提升,要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战略相适应,实现新的转型。

笔者认为,文明生态村作为海南的新农村建设“绿色品牌”,为适应打造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应该实现四个方面的大转型。

一大转型:把单一品牌拓展成综合品牌

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初衷,是以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单一性品牌,其内涵、目标、主要内容,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是有差异的。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和丰富,其创建目标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范畴,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新农村建设的范畴,成为了农村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因此,当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之后,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发展中使海南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先发优势。海南省委省政府很快统一认识,明确地提出,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主要抓手,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统一,把文明生态村打造成一块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品牌”。从这一点而言,打造国际旅游岛,文明生态村创建的目标,就不再仅仅是新农村的目标了,而且要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单元、作为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品牌来认识。将其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整体规划来考虑。而且在实现单一目标向综合目标拓展的同时,其推动创建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也由单一性向综合性拓展。不仅宣传部要抓、农业厅要抓,旅游部门也要抓。要把文明生态村当作全社会合力打造的综合品牌。

二大转型:把生态品牌转化成特色品牌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持海南农村现有的良好生态。文明生态村作为一个个鲜活的实体,在保持海南农村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而美化了农村的面貌,使海南农村成为安家乐业的桃花源。当然,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独有优势,开拓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综合载体、主要抓手,最核心、最基础的任务应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省委书记卫留成不只一次强调,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而在发展经济方面,海南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现代产业的新模式———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既是现代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文明生态村的一个优势。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海南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生态保护方面,而是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模式。例如,“沼气+养猪+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发展橡胶、藤竹、南药、茶叶等山区特色经济的“文明生态村+专业村”模式。但是,要使文明生态村建设能够与国际旅游岛接轨,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就要尽可能突出生态旅游的特色,使文明生态村成为生态旅游的经济亮点。此前,一些地方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开发乡村和民族风情休闲旅游相结合,使当地成为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点,已经取得了好的成果。这一点,三亚市更有大手笔,他们利用各村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游连片区,如5A级热带黎家风情乡村旅游景区、农家乐生态旅游区、民俗文化和乡村探险游区,等等。打造国际旅游岛,那就意味着整个海南岛都应该成为国际友人的旅游点。三大转型:把环境品牌锤炼成民生品牌

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将“文明”冠于最前面,并与“生态”融为一体,就是强调从大文明视点出发,把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形成崭新的现代农村的文明。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突出了环境的“硬”、“软”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就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环境,改变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改变农村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民生问题,更好更快地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软环境方面,注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切实解决农村、农民在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也改变了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农民文明素质,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转变了农村社会风气。改变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旧风俗、旧习惯,树立起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杜绝了超生、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此外,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特别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了海南最大最好的一项民心工程、最大最好的一块民生品牌。

文明生态村的转型,必须始终坚持一个最高目标,让老百姓得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好的发展。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代最基本的民生。保持良好的环境,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的最均等的公共服务。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我们要坚持打好“民生牌”,既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国际游客,又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岛上居民赢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大转型:把地方品牌提升成国际品牌

创建文明生态村,最初只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海南实际出发打造的一块地方品牌,其目的主要是彻底解决海南的“三农”问题。但几年来的创建实践,文明生态村凸显出来的特色,却验证了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为全国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海南文明生态村在全

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1月,在海南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与会者将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誉为“一条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的新路子”。中央许多部委下发文件推广海南经验,全国先后有二十几个省区市、一百多批考察团来海南参观考察文明生态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先后对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了全方位报道。

篇8:推进品牌战略打造品牌城市

城市品牌对于充分集聚和发挥城市自身优势, 凸显城市特色,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开放度, 优化城市功能、环境, 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与品牌战略实施的相互关系

2006年, 中共太原市第九届代表大会确定了“要把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意义在于通过有计划地形象打造和有目的、有意识地宣传与推销, 使社会公众对太原市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产生认知和认同, 使太原市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魅力和影响力大为增强,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加快太原走向世界的步伐。

城市品牌战略的实施, 有助于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聚集本地, 有助于本地企业开拓外部市场, 有助于带动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可以极大地强化全体市民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激发他们建设太原的热情, 不断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由此可以看出,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与实施品牌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过程就是打造城市品牌的过程, 两者的目的都是要打造太原“新名片”, 提升太原的核心竞争力。

太原市品牌战略实施的成绩和不足

近年来, 太原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品牌兴并”战略, 对商标龙头实行政策倾斜, 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鼓励涉农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开展创品牌活动, 并对创牌企业给予重奖。工商等职能部门以保护商标专用权为核心, 积极拓宽商标监管服务领域, 完成了挖掘、培育一批行业商标龙头企业的目标, 全社会商标意识增强, 企业创牌步伐不断加快, 太原市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通过企业品牌建设打造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品牌。截至2008年6月底, 太原市共拥有注册商标6 800件, 其中, 中国驰名商标8件, 山西省著名商标109件。太原市农副产品商标注册量大幅增加, 全面提升了太原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较好地促进了太原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名城建设。

但是,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 在城市品牌建设方面与外地市相比仍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 如注册商标数量少、影响力小、商标行业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品牌价值低等。据《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公布:对50个国内城市进行规范地定量比较分析, 太原市总体品牌指数位居第46名, 旅游品牌位居第39名, 宜居品牌位居第46名, 原产地品牌位居第47名, 营商品牌位居第50名。通过对报告的解读,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太原市作为内地城市, 文化优势有待挖掘。太原的文化积淀虽然并未被忽略, 但是要为城市品牌加分, 尚需努力。其次, 太原作为资源型城市, 品牌形象亟待改善。由于太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环境污染严重, 品牌形象相对较弱, 严重削弱了城市吸引力、创造力和辐射力。

推进品牌战略的具体措施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把打造城市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把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著名的城市品牌往往有众多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来支撑, 同时又能以其整体品牌形象进一步强化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产生良性叠加效应。在我国景德镇、温州等城市, 城市品牌在拉动工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另外, 青岛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模式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太原可以利用“晋商之都、龙城、国际煤炭博览会、山西面食节”等优势来塑造城市品牌, 对太原的各类资源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 实现由产品品牌向城市品牌延伸, 让产品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动共进, 相得益彰, 让城市品牌成为提高城市品位和功能的火车头。为此, 就太原市推进品牌战略, 提出如下建议:成立品牌战略领导小组。品牌战略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 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果没有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品牌战略就失去其必要的组织保证。建议成立品牌战略领导小组, 整合各部门资源, 协调各部门工作, 以保障品牌战略的贯彻实施。设立培训机构。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归根结底是由于缺少相关的人才。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人才流失问题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也是短期内不能够解决的。建议设立培训机构为企业专门培训相关人员, 培训内容包括品牌的设计、规划、注册、宣传推广、维护更新及法律保护等与品牌战略相关的知识。为品牌发展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一个信息平台, 为企业提供品牌建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以及国内外最新的资讯和发展动向等相关信息, 更好地为品牌建设提供信息帮助。建设品牌战略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往往对自我表现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影响到下一步计划的制订。建议品牌战略领导小组下设品牌监测和评价信息中心, 运用科学合理的指标, 定期为企业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分析以供参考, 可使企业及时发现品牌宣传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加强品牌维权工作。联合工商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媒体等筹建品牌维权联合会, 在打击各种商标侵权行为活动中形成联动机制, 更好地为企业维权提供帮助。

篇9:打造园所“绿色教育”品牌

关键词:品牌;绿色教育;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5-02

所谓品牌:它由整个品牌的文化、品牌的标志、品牌的角色等各要素的组合,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形成一种鲜明、独特、有个性和实力的文化综合体。我们的“绿色教育”是赋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把“绿色教育”作为品牌,主要体现两个层面的“绿色教育”:一是“为了绿色的教育”,也就是环境教育,要求教育要对“环境友好”,要在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能力、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如何发展园所环境、人文、资源等的优势形成品牌?又如何进行“绿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与经营?

一、乘两园布局之调整,营造园所“绿色教育”文化

把环保教育作为品牌文化的摇篮,通过创设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营造“绿色教育”的品牌文化。

1.环境文化——80年代的总园改造成:老园区突出亮点绿:对总园进行了全面的布局规划、调整,形成了行政楼、教学楼和专用活动室的合理设置,解决了常年的屋面渗漏、管道老化等不良隐患,厕所的改造,使园所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直通化粪池的不良设施,形成了美观实用的干湿分离盥洗室、幼儿园室外塑胶活动场、草坪的形成与白玉兰树、梨树、桂花树的巧妙构景,让走入园所的人能真切地更感受到绿色园所的亮点。90年代的分园改造成:亲子版“绿色佑苗园”,作为0~3岁早教亲子基地的分园,布置了“亲子宝贝营”、“妈咪宝贝课堂”、“亲子体验区”的环境,为0~3岁的亲子和小班的宝宝们提供:动手、动脑、亲子进课堂的园所“苗苗乐园”。

2.课程文化——在环保特色课程的基础上,从细节入手,通过“绿色之星”展示墙、青花瓷休闲区等让园所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出“自然生态”的绿色教育的课程足迹;天空、草地、海洋三大生态绘本将每月给孩子们展示健康、乐趣的环境教育课程;绿宝贝DIY走廊、环保主题墙则将真正让孩子们参与每一个环保,绿色教育的主题活动,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园所“绿色教育”的课程文化、体验教育课程。

3.制度文化——调整园所管理网络,健全园所改革方案,形成和谐的园所制度,用“绿”的内涵实施以人为本的高雅文化管理,培养自主个性,特长发展教工,同时,积极创设新颖和谐的信息环境,发挥和逐步完善“绿色佑苗”网站建设,为园所管理、家园互动交流、幼儿游戏学习等提供操作平台,实施具有“健康绿色”的园所制度文化。

二、融园区教师之优势,打造园所“绿色教育”团队

形成园所绿色教育的品牌不仅需要先进的园所文化做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软件——教师队伍做底蕴。我们努力打造积极向上、注重沟通、勇挑重担、和谐创新的“绿色教育”的品牌团队。举措一:搭建平台——个性合作共进取。绿色教育是一块“生态地”,要优质结果,不断提升“园丁”素质尤为重要。为大力提升“绿色教育”品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绿色内涵的教育学习活动,全方位进行岗位培训:如树立先进理念:参与学习《生态园所》、《国家生态科普报告集》等成人科普读本,成立绿色教育幼苗网站,全面了解世界生态趋势、风土人情和各种资源等,为绿色教育内涵、绿色教育课程和开展绿色教育实践奠定扎实基础。举措二:专业发展——特色培训齐促进。为拓展教师的视野,我们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专家及相关环保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全体老师视频观摩“英国绿色教育掠影”、“为了环境的教育”等报告;还让教师赴上海、南京等参与“绿色教育中的教育科研方法”等讲座,使教师从不同角度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揭示绿色教育与新课改一脉相承的实质,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责任感,把握绿色教育研究的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绿色教育的研究。

三、做实环保教育之课题,彰显园所“绿色教育”成果

融国家级课题《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及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环境教育的家园互动模式的研究》之内涵,通过有效研究,扩大和发展绿色教育的真正品牌效应。

1.秉承绿色教育的课题研究: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绿色教育”的研究,为幼儿创设健康绿色的“亲亲”园本课程,以人和植物、人和动物、社会和环境等为课程主线,尊重幼儿生理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实施一种亲和自然、平衡和谐、愉快健康式的教育,并将幼儿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作为绿色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阅读、表演、创作简单、充满趣味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绿色教育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在课题的共同实施中真正地做到“用绿色教育丰富健康心灵”。

2.养成绿色教育的生活方式。在课题的引领下,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教育的影响落实到了良好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园所、家庭乃至社会处处体现为自己的行为:在园所,孩子们能主动将垃圾按照红、黄、绿、黑的垃圾箱进行分类摆放,自觉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在光线较强的季节及时关灯,并建议爸爸妈妈周末步行、骑车或者乘坐公交车低碳出行;在社区孩子们更是争当环保宣传小卫士,给社区居民宣传“给你一个抱抱,唤起一片爱心”的活动,并多次向社区展示“环保制作”小作品、超级变变变等环保小创意的金点子活动,真正体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的绿色教育成果。

上一篇:小学落实贵阳市教学基本要求自查报告下一篇:业绩冲刺目标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