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重点

2024-06-23

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重点(精选6篇)

篇1: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学

一、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就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为有效的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综合选择或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等的总体方案。

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

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5、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

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6、多媒体技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7、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9、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

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二、简答题

1、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2、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1)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信息 ;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2)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 即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道德 ;

教育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其核心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多媒体技术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基本特征: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

4、传播的过程及拉斯维尔的“5W”。

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5W:控制分析——研究谁、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何种通道、受众

分析——对谁传播、效果分析——产生了什么效果

5、什么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者终端等方式能再现出来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

6、简述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

A——教学对象(Audience):它是目标表述中应注明的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是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说)什么,即获得怎样的能力。

C——条件(Condition):指学习者学习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制,说明产生行为的情境。如“独立设计程序”、“在3分钟之内输入完这篇英文”等。

D——标准(Degree):是学习者行为完成的质量衡量依据,是行为准确性和质量的水平要求。

7、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小的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8、多媒体素材的类型、分类及应用原则。

类型: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

应用原则:科学性、艺术性、可控性、适度性

9、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策略;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的观点。

策略:知识切入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激动策略、情感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

大整合论的观点: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的观点:将信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10、简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容。

(1)充实课程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学环节的信

息化、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11、什么是探究型学习?简述主要环节和步骤。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最后求的问题的解决。

主要环节和步骤:确定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实施探究、结果展示/交流

12、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1)项目规划、目标分析和选题

(2)教学系统结构设计

(3)编写脚本。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反馈设计

(4)制作与修改

(5)评估和打包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常常会因此而建构不同的意义。

(2)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4)学习的情境观: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14、教学设计的定义、主要内容和作用。

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并试行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主要内容:1)教学设计的目的: 优化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4)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5)以学生为导向

6)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学科性质

7)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教学产品、课程设置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作用:(1)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步骤。

16、常见的视频、音频和动画格式。

视频:AVI格式、MOV格式、MPEG格式、RM/RMVB格式

音频:数字音频包括波形音频、Midi音频、Mp3音频

动画:GIF格式、SWF格式、FLIC 格式

三、分析题

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四、设计题

给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的界面设计”。

篇2: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重点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2、教师的信息素养

3、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内涵

4、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5、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

6、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解与应用

7、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8、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基本构成9、微格教学的概念与微格教学系统的实施流程

10、远程教育的概念

11、现代教学媒体主要特性及其分类

12、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性

13、教材列举的哪几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14、多媒体素材的分类

15、每一种多媒体素材的概念或原理、分类、文件格式及其基本特点、处理软件的名称

16、WPS的基本运用

17、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部分(见所发资料,该部分会占较大比重)

篇3: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重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大学和社会部门都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异地教育和培训。现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远程教育包括很多环节,例如教学系统、答疑系统和考试系统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线考试系统,同时它也是最难实现的环节。在我国,虽然远程教育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但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等,且这些应用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人们迫切要求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在线考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及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的质量,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证、客观,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系统需求和目标

1.1 系统目标

在线考试是现阶段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该系统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应用系统,客户端的配置可以极为简单,使考试不受地域的局限。一个完备的在线考试系统可以使用户在网上学习过后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已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在线考试系统中题目的生成、试卷的提交、成绩的批阅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表明其经济性是相当可观的。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进行了这一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也可以说是做一个初步的探索,希望它能够在各类考试中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1.2 系统的功能

因为考试是面向特定的某些对象的,所以考试者进入系统应该进行身份验证。考试者进入考试系统后,应该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考试科目,所以该系统还应具有考试科目选择的功能。在线考试于一般的单机考试是不同的。鉴于考试环境一般为机房,考试者之间的距离很近,为了在线考试做到规范,对于每个应试者来说,试卷的试题和题量都应是相同的,但试题并不相同。在线考试基于网络环境,试卷应该从服务器的数据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的。另外,系统还应该对考试时间进行控制,时间到了会要求考试者交卷。考试者选择答案提交后,应该由计算机自动判卷,得到成绩后显示出来。考试完毕后,可以返回登录界面或继续考试。此外,应该能够方便、快捷的对在线考试系统管理,此外,用户还应能进行远程注册。

2. 系统的架构

目前,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二类:Client/server模式,Browser/Web模式。前者主要的缺点是维护、升级较麻烦,后者是近几年伴随Internet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与客户/服务器方式类似,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 Server,而Web 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使得这种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它已不仅仅用于网上查询,有很多部门的业务系统、企业的MIS系统纷纷采用这种模式,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扩充应用、升级维护简便。另外,考试系统的软件也必将不断的更新;同时软件产品本身就要经过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基于上述考虑,用Browser/Web模式来设计考试系统比较合适,服务器端我们采用Access数据库系统和ASP组件来构成考试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考试全过程,同时可进行远程系统维护和管理。

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结合目前硬件价格普遍下跌与宽带网大力建设的有利优势,应用Active Server Page技术,开发了基于B/S模式多用户在线考试系统这一程序。它运用方便、操作简单,效率很高(同时,它要求计算机配置也很高,尤其是服务器端)。

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3.1 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以向题库中添加各种类型且符合要求的试题,也可以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删除。同时,管理员也能对科目、用户、考试记录等数据进行管理。

(1)试题管理首先,用户选择试题所属科目。若菜单中没有该科目,则可以新增一个。返回、刷新一次页面,即可看到新增的科目名称。而且,在本系统中其它需要选择科目的地方也会自动更新。其次,每道试题有类型、试题内容与选项和答案等栏目。管理员输入完以后,即可看到预览效果。如果输入不合法,或者该科题库中已有该试题编号和内容等,则系统给出相应的提示或警告,以待更正;管理员还可以对试题进行修改。不过,对于各表中的主键不用修改,避免了造成系统中的数据混乱,或者覆盖其它有用数据的现象。如果用户执行了非法操作,则必须重新操作;管理员可以删除不再需要的试题;管理员可以删除不再需要的科目。

(2)用户管理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添加或删除用户。

(3)管理管理员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添加新管理员或删除原有管理员。

(4)考试记录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员可以查询考试记录,也可以删除考试纪录。

3.2 在线考试模块

进入在线考场是本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一个系统如果涉及到现实的话,就必须考虑得十分周到、完善。考生登录后,只要选择考试科目以后,就可以调出试卷进行在线考试。为了实现动态随机不重复的抽取试题,需要在选题过程中每选出一题,就要在试题库中作相应的标志,以便下次不会重复取出此题。试卷出来后要对试题库中的标志位复原。这样就会使每个考生的试卷都不同。考生的其答题信息通过单、复选按钮选择答案来反映。考试结束采取自主交卷和到了规定的时间自动题示有机结合的方式办法予以实现。

3.3 用户注册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实现用户远程注册。用户输入想要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之后由系统判断该用户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存在,就给出相应信息,如果不存在,就把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写到数据库中,完成注册。

4. 系统运行详细描述

根据系统总体设计,首先系统要有一个登录界面,用户可以从该界面登录参加考试。管理员也应该有一个进入管理登录界面的通道。此外,这个界面上还应该有一个用户注册的通道。在考生正确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后,接着应该进入考试科目选择界面。在该界面上,考生选择参加考试的科目,这个人机交互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考生确定考试科目以后,进入开始考试界面,由计算机随机提取试题,显示出来组成试卷,并开始进行计时。考生再次进行考试,答完试题后交卷,进入下一个界面。考生提交答卷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判卷,得出考试分数,显示出来,并把该生考试记录存入数据库。在这个界面上可以返回继续进行考试或回到登录界面。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远程考试系统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考试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目标、架构,以及系统的具体模块,最后给出了它运行的详细过程。

关键词:考试系统,计算机应用,远程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David Buser,John Kauffman.Asp3初级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6.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3]陈明.软件工程[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1.5.

篇4: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3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与原来倡导的“新四化”并举。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方针,提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并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从国际视野来看,发展绿色经济、培养公民绿色技能是重要的国际趋势。欧盟“2020战略”提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强的低碳经济是欧盟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欧洲公民必须具备恰当的技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公民的“绿色技能”及全体公民的绿色意识。国际劳工组织(ILO)和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联合发布针对全球21个国家绿色技能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全球概览——基于21国的综合分析》。报告提出,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重要国家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行动,推动在职业教育中培养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并将“绿色技能”开发与本国发展战略相结合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Cedefop,2012)。

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培养劳动者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对于绿色技能开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开展更加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形成明确的、可操作的绿色技能开发模式和实践路径。为促进我国在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绿色技能的培养,2014年我国首次成功申请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项目“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并于2015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以此项目的启动为契机,本刊从理论研究、国际实践、学者思考等多个视角对在职业教育中开发绿色技能进行了展现,希望籍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刮起绿色技能开发的“旋风”,使培养劳动者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

篇5: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考试重点总结

物流: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四方物流: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的,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ABC库存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

国际多式联运:简称多式联运,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的接管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国际多式联运适用于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由于85%~90%的货物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故海运在国际多式联运中占据主导地位。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

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方式,零库存,一个流或者超级市场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

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是被设计并用于制造业库存管理信息处理的系统,它解决了如何实现制造业库存管理目标——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数量得到所需的物料这一难题。MRP是当今众所周知的ERP的雏形,MRP与ERP的库存管理思想又源于求解制造业基本方程。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射频识别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运输合理化的途径

1.省力化原则 2.消除无效搬运 3.提高搬运活性4.合理利用机械 5.连续化原则6.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7.集装单元化原则 8.人格化原则9.提高综合效果

ABC库存管理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策略 基本思想: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效益。实施步骤:1.确定一个统计期

2.收集数据

3.处理数据

4.编制ABC分析表

5.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库存分析

6.绘制ABC分析图

配送合理化的作法

1)推行专业性独立配送或综合配送专业性独立配送是指根据产品的性质将其分类,由各专业经销组织分别、独立地进行配送。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组织的优势,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配送企业,从而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这类配送主要适宜于小杂货配送、生产资料配送、食品配送、服装配送等。

(2)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在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的情况下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入不增加大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3)推行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不是由一个企业独自完成,而是由若干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共同配送是在核心组织(配送中心)的同一计划、同一调度下展开的。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去完成配送,从而达到配送合理化效果。

(4)推行送取结合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它不仅是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又是用户的储存据点,甚至变成用户的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辆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的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趋向合理化。

(5)推行渡时配送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才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推时供应。从国外的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信息共享原则

3.敏捷性原则

4.组织虚拟性原则

5.利益协调原则 如何选择供应链的合作伙伴

1,直观判断法 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人的分析判断,对合作伙伴进行分析、评价

2,招标法 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3,协商选择法 在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也可以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即由企业先选出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

4,采购成本比较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则需要通过计算采购成 本来进行比较分析。

物流中心的作用

①降低物流成本

②实现库存集约化。

③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④有支持了解市场销售体系

⑤实现物流系统化和规模化的有机结合。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问题

1.库存控制分析1)缺乏供应链的系统观念

2)对客服水平理解上的偏差

3)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4)忽略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2.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1)衔接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2)运作不确定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1)供应链管理是指按照市场的需求,将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即对运输、仓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实施一体化管理。2)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3)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

4)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链接。

5)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最高水平的服务,而不是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

RFID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RFID系统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天线以及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即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零库存的定义形式与实现途径

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所谓的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实现途径:1.整合供应链业务流程,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

2.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和联合管理库存,降低库存水平

3.强化库存定额管理

4.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VMI的实现前提

1、做好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的仓储人员的工作

2、拟定一份粗略的存货品种和补充库存计划,讨论VMI包含哪些存货品种、开始应该管理

多少产品、何时增加新产品;

3、在哪里建立仓库、其仓储面积能否保证产品的进出和不断增长的产品需求、供应商使用

什么样的工具交货,等等 ;

4、谁将代表供应商管理存货,其管理能力、声誉、业务范围和过去的经验、财务状况、人

力资源等需要达到的标准;

5、供应商将如何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送货时间、送货地点、存货怎样送达工厂、怎样保证存

货安全

6、使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才能满足供需双方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的要求;

7、适用于评价VMI绩效的评估体系;

8、参与实施VMI的供应商资格认定标准、潜在的符合条件的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培训和退

出计划;

9、退货条款的拟订,包括退货的提前期,退货的运费支付等;

10、例外条款的拟订,包括什么样的意外事件需要报告、报告的渠道、时间间隔等;

11、付款条款的拟订,包括付款方式、有关文件准备等; 多式联运的基本思想与优点

构成国际多式运输应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有一个多式运输合同;

2、必须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运输单据;

3、必须至少有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

4、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

5、必须由一个多式运输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总责;

6、必须是全程单一的运费率。

优点:国际多式运输较之个别单一的运输方式或一般的联运方式,有简化手续、加快货运速度、方便运输费用计算、缩短发货人收回货款时间的优点,而且还有助于货运质量的提高。货物的交接方式也可以做到门到门,门到港站、港站到港站、港站到门等。

物流设施选址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物流设施选址决定了企业物流网络的构成,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物流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实际物流营运效率与成本,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战略规划问题。

影响因素:一).地区选址应考虑的因素有

1).销售市场及客户分布

2)资源市场及供应商分布条件

3)交通便利条件

4)土地条件

5)自然条件

6)人力资源条件

7)社会环境及政策条件

8)其他条件

二).对具体地点位置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大小

2)地价、用地的政策限制及发展

3)与外部的衔接

4)厂址周边自然地理环境

篇6: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重点

管理主体的分类:对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分类(1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的领导者(2按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3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

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者的涵义:管理者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策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管理者的职责: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者(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5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素质涵义: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它具体包括如下涵义: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他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管理者的素质包括:(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之一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

洁(3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

管理结构的设计类型:(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5事业部制管理结构的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取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

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2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3管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管理职能类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过程,归纳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粗到细,由少到多。二是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管理客体的内涵: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管理客体分类:

1、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国家、地区、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事业单位。

2、从管理领域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不同领域和不同产业部门

3、从管理资源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4、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还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

5、从管理性

质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制度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实体和活动领域。

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2系统性(3规律性(4可控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征:(1个性(2社会性:一是团体性,二是阶级性,三是交往性(3能动性: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二是对管理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动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一从政治、经济、法律上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因而其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二从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也即是被管理者(三从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

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

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等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经济系统的特征:(一人工性与自然性(二商品性与比例性(三生产性与效益性 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它们归纳为(一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社会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二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种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价值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上层建筑系统界说涵义及分类:上层建筑系统是一个国家范围内除经济系统以外的另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组成系统。一般说,上层建筑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按不同性质划分,主要由三大分系统构成:(一政党系统(二国家系统(三意识形态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上层建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总体说三个方面(一社会性与阶级性(二传统性和继承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

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层建筑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表现三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

1、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的新上层建筑的萌芽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反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前进的道路。

2、当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原来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萌芽,也就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3、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由新变旧,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它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地压制新的经济基础的成长,竭力延长旧的经济基础的寿命。

管理目标的涵义:管理目标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说,管理目标和一般所说目标在涵义上有所不同,管理目标不但要考虑预期结果,而且要考虑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以管理目标这一概念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

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目标分类:管理目标有丰富的外延并可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一按管理的领域分,管理目标可分为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等。(二按管理的职能分,可分为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等。(三按管理层次分,可分为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和基层管理目标。(四按管理目标的实现期限分,可分为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特点:(一统一性与矛盾性(二结合性与可分性(三时间性和阶段性(四明确性与伸缩性

管理目标的作用: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一凝聚作用(二导向作用(三激励作用(四评价作用

管理的人本观念涵义: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为此,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树立人本观念的这种必然性,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一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三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五从管理思想的演讲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

一、人的因素第一观念。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三、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

四、“人和第一”的观念

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

一、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三、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四、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历史上,管理的系统观念是在一般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孕育中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管理系统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

三、现代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的特点及划分的阶段:四个特点:(1它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是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是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阶段:(1决定系统的创建(2进行系统设计(3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4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

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管理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1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管理的开放观念主要表现:一是任何系统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管理的层次观念或等级观念主要内容:(1管理层次的划分要与管理的要求相适应(2不同的层次要授予不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相应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使其各尽所能、各显其才。

管理的信息观念:(1信息的投入是最主要的投入之一,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管理的主动权,就获得了管理目标实现的最可靠的保证。(2任何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都必须以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为前提,这是管理组织建设的一条不可缺少的原则(3信息反馈是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4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应用的特点:

一、考察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性。

二、考察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

三、考察和解决问题的严密性。

运用系统方法遵循的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目标选择:确定为解决问题所应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3、系统综合: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制定达到目标的几种可能方案;

4、系统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对各种方案进行计算、模拟取得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5、系统选择:通过比较分析,选择若干较好的方案;

6、决策:最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

7、实施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运用系统方法划分的工作阶段或工作流程图:

1、规划阶段:包括程序设计等;

2、拟定方案: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

3、系统研制:试制方案,进行系统开发;

4、生产阶段:进行系统各部分的生产;

5、安装阶段:将系统各部分进行安装,并提出系统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使系统按原定用途服务;

7、更新阶段:通过运行,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或去旧换新。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一、对复杂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对大型施工和科研项目进行组织指挥的必备手段。

三、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有力武器。管理择优观念的涵义: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二管理的择优观念必须体现于管理全过程的优化和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三树立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坚持相对满意的准则。

择优相对性表现在:(143页

1、在所有方案中选择所谓最优、最佳方案,只是相对备选方案而言,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案。

2、管理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

3、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在一定时期也是有限的。

3、在空间上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范围较大的宏观性的管理,各地区、部门、单位所处环境和内部条件差别,因此出现同一种管理方案在各地的适用度不同。

4、择优不仅要考虑产出,而且还要考虑投入。

树立择优观念的必要性:(一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现在管理本身的要求(二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管理的择优观念内容:

一、质量第一的观念:狭义的质量概念是指产品使用价值或者说是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用途。但是,广义的质量概念则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管理中质量是反映整个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

二、时间第一的观念:就是讲求效率的观念。所谓效率,主要是指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或管理效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量,也可以指完成单位工作量或劳动量所需要的时间。

三、效益第一的观念。效益表现在各个方面, 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四、人才第一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的内容:(1全方位的管理(2对全部过程和环节的管理(3由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

树立时间第一观念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原因:

一、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二、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时间。

三、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善于赢得时间,抓住机遇。

效益表现的方面:首先,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也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我们所说的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统一的效益。再次,我们所说的效益主要是指整体的效益,而不是单指局部效益。

管理择优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

二、全面优化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择优要进行多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包括对各种管理目标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比较,也包括对各种管理评价方案的比较。

上一篇:非常实用的交际用语下一篇:电力安全生产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