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宝塔尖尖

2024-06-20

语文 -宝塔尖尖(精选6篇)

篇1:语文 -宝塔尖尖

语文 -宝塔尖尖

中班综合活动《宝塔尖尖》

硖石街道中心幼儿园徐群红

活动背景:

在金色的秋天里,我带着孩子们去散步,经过一块黄豆地,光秃秃的叶柄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有的蹲下来细细观看、有的摘下几根拿在手中摆弄起来。我看见孩子们这时的情景,便想起自己小时侯经常用黄豆叶柄制作宝塔,于是我想何不把这一发现作为一个活动内容呢。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我挖掘了黄豆叶柄对孩子的教育价值和潜能,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利用黄豆叶柄制作宝塔的方法。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萌生幼儿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选择好一块黄豆地,把制作好的若干座宝塔放在地里。

2、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到公园等处观察宝塔的外形。

3、橡皮筋。

活动过程:

一、发现自制宝塔,激发兴趣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外面散散步,看看我们的植物园里有什么变化?

2、幼儿来到黄豆地里自由观察,教师提问:

(1)你在地里发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秋天叶儿变黄了、叶儿落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叶柄的同时发现自制宝塔)

(2)教师出示幼儿发现的宝塔提问:说说这像什么?

(3)师幼共同给宝塔取名字。

二、讨论制作材料

1、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幼儿观察后自由回答)

2、幼儿讨论怎么样做成的?

3、请几个幼儿试着用一些现成的叶柄制作宝塔。

4、教师.总结:这是用黄豆叶柄制作成的宝塔,它是由一根根叶柄编织而成的。今天我们也来动动我们的小手制作一座宝塔好吗?

三、幼儿制作宝塔

1、你想和谁一起合作就和谁一起合作。

2、幼儿采摘粗细差不多的叶柄开始制作。

(1)、将两根叶柄直角交叉放好;

(2)、把上面的叶柄两端向下对折(成“T”字形);

(3)、再取一根叶柄紧靠对折叶柄与横着的叶柄成直角交叉折下一端,另一边相同;

(4)、依次两边往下加织叶柄;

(5)、最后把折下来多余的叶柄用橡皮筋扎好,即成宝塔。

3、引导幼儿用橡皮筋作为辅助,教师适当予以帮助。

四、送我们的宝塔回活动室,开个宝塔展览会。

活动反思:

1、活动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教育的目的。

2、幼儿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从活动内容看:形式新颖,贴近幼儿生活;从活动过程看:改变以往“老师教我们学”的状况,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制作;从活动结果看:幼儿不仅明白了宝塔的制作方法,而且还知道怎样做才能编织出结实的宝塔。

3、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而且再次让幼儿体验了成功感。幼儿通过发现宝塔――→讨论宝塔制作方法――→采摘叶柄――→制作宝塔,无疑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性经验。

4、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幼儿在编织时没有紧扣叶柄折下,使编出的宝塔比较松;幼儿在加织叶柄时两端的距离没有把握好(距离应该差不多)等。

语文教案-宝塔尖尖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语文 -宝塔尖尖

硖石街道中心幼儿园   徐群红

1、体验与同伴一起利用黄豆叶柄制作宝塔的方法。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萌生幼儿爱大自然的情感。

1、选择好一块黄豆地,把制作好的若干座宝塔放在地里。

2、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到公园等处观察宝塔的外形。

3、橡皮筋。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外面散散步,看看我们的植物园里有什么变化?

2、幼儿来到黄豆地里自由观察,教师提问:

(1)你在地里发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秋天叶儿变黄了、叶儿落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叶柄的同时发现自制宝塔)

(2)教师出示幼儿发现的宝塔提问:说说这像什么?

(3)师幼共同给宝塔取名字。

二、讨论制作材料

1、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幼儿观察后自由回答)

2、幼儿讨论怎么样做成的?

3、请几个幼儿试着用一些现成的叶柄制作宝塔。

4、教师总结:这是用黄豆叶柄制作成的宝塔,它是由一根根叶柄编织而成的。今天我们也来动动我们的小手制作一座宝塔好吗?

三、幼儿制作宝塔

1、你想和谁一起合作就和谁一起合作。

2、幼儿采摘粗细差不多的叶柄开始制作。

(1)、将两根叶柄直角交叉放好;

(2)、把上面的叶柄两端向下对折(成“T”字形);

(3)、再取一根叶柄紧靠对折叶柄与横着的叶柄成直角交叉折下一端,另一边相同;

(4)、依次两边往下加织叶柄;

(5)、最后把折下来多余的叶柄用橡皮筋扎好,即成宝塔。

3、引导幼儿用橡皮筋作为辅助,教师适当予以帮助。

四、送我们的宝塔回活动室,开个宝塔展览会。

活动反思:

1、活动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教育的目的。

2、幼儿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从活动内容看:形式新颖,贴近幼儿生活;从活动过程 看:改变以往“老师教我们学”的状况,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制作;从活动结果看:幼儿不仅明白了宝塔的制作方法,而且还知道怎样做才能编织出结实的宝塔。

3、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而且再次让幼儿体验了成功感。幼儿通过发现宝塔——→讨论宝塔制作方法——→采摘叶柄——→制作宝塔,无疑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性经验。

篇3:语文 -宝塔尖尖

一、“少教多学”的重要性

由于低年级孩子刚从家庭环境中走进学校环境, 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总是觉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他们能独立地去学习, 孩子就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主动地学习。小学低年级是学习的起始阶段, 孩子们掌握了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为他们后面的、乃至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少教多学”能力的培养

既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是如此重要, 那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语文少教多学能力呢?这就应该从低年级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活泼好动等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 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提供各种学习活动等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 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心理氛围。

在低年级孩子的心目中, 老师是最伟大的, 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因此,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 更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群体中, 哪怕是读课文的语气、走路的姿势......随时都可以模仿小孩子, 那样孩子们也才会走进你的心灵, 从而更加信任你。因为那位老师与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和爱, 才会使孩子在课堂中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从而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自己独立地、积极地去学习。

2. 激发孩子的兴趣, 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

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还得使学生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意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通过教师的引导,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了。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 采用了图画的方式把孩子们引入课堂, 正当孩子们兴趣浓厚时, 又反复播放录音朗读课文, 让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再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在大白纸上作画, 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价值, 使学生在课上敢说、敢想、敢问、敢答,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寻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课堂的学习时间, 这是少教多学的关键所在。在小学低年级, 小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因此, 教师应尽快在这10分钟内, 完成教学任务, 其余的时间就要留给学生、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比如, 在上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对”一课时, 教师仅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引导者、旁听者, 要把时间留给学生们自己去享用, 他们可以进行小组表演, 也可以是师生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表面上看孩子们乱成一团, 其实孩子们例举了身边许多大人都忽视的不文明现象。

4. 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时, 就要为他们提供多种展示的机会, 一方面是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少教多学能力。

为孩子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低年级课文大都以朗读为主, 而低年级孩子大多数都很乐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 因此更应该为他们多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比如, 上完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这一课后, 可以在课上让孩子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自己记忆中的春天有哪些变化, 自己想要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等等。还可以采用户外观察的形式去看一看, 激励孩子去观察春天, 描述春天。

为孩子少教多学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它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创一份手抄报, 活动的材料就需要孩子们通过自己学习去寻找、去收集, 最后再通过整理得来。孩子就在这个开放的时间、空间活动过程中, 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学习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师生共享学习成果, 增强孩子少教多学的自信心。

由于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 他们总是想从老师那里得到一声赞扬、一个微笑。老师及时给与的肯定和表扬, 不仅给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给予了认可,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以后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进行创新学习的自信心。

篇4:“农业4.0”已露尖尖角

近日, 由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 (以下简称“北京供销总社”) 打出的“现代农业4.0”一出现在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 便引来业内人士的关注。

其实, “农业4.0”早在2015年年初就有苗头。当时, 有业内专家呼吁将“工业4.0”应用到农业领域。

事实上, “工业4.0”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 带来跨行业的重组和融合, 在其推动下, 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 也必将融入到这场时代的变革之中。

一个概念的诞生

到2015年底, 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将有这样种植的33.3 hm2西红柿:它们不是长在土里, 而是采用水培的方式;人进去的时候要穿防护服, 以防止细菌进入;温室大棚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光线, 西红柿需要快速生长时, 光线是直射的, 而需要慢慢生长时, 则调整到斜射的角度。

这就是北京供销总社计划打造的现代农业4.0, 年底将在大兴区留民营启动试点。

据北京供销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刘甫强介绍, 由于全年均可生产, 这里的产量相当于普通西红柿的8~10倍。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这些西红柿将实现全程可追溯。

对此, 北京供销总社将现代农业4.0定义为: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种植技术, 结合大数据分析, 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 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 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 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 从而生产出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而在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看来, 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4.0”。

“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 是智能农业, 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 (自动化) 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李道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信息流“无孔不入”

2013年,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 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工业技术和生产模式, 从机械化生产、电气化大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 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 德国人把它们形象地称为“现代工业模式的四级演变”。

农业也是如此。从1.0的体力和畜力劳动农业到2.0的机械化农业, 再到3.0的信息化 (自动化) 农业, 最后达到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4.0。

“新一轮的工业化带来的重要变革就是智能制造, 而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 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 在向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 李道亮说。

“如果把‘工业4.0’概念应用到农业领域, 有一定的可行性, 特别是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等部门”,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告诉记者。

在何传启看来, 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方面来自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的自身创新, 另一方面来自工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而如今, 由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强力渗透、信息流的“无孔不入”以及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4.0”的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将相互衔接, 而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生产力的三要素也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建华博士表示,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 农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打造我国的现代农业4.0,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将成为必然。

“木桶效应”突出

在李道亮看来, “农业4.0”是一个新兴事物, 我国目前还处在“概念的界定、内涵的丰富、示范工程设计”阶段, “农业4.0”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 投资大, 风险也大, 具有典型的木桶效应。

在国外, 根据区位差别, 美国学者把现代农业分为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和乡村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 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机械化和信息化, 发展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 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何传启表示, 在都市和郊区, 现代农业借鉴“工业4.0”的理念是可行的, “但必须与有机农业相结合”。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 既与季节性和保鲜期有关, 也与气候和市场变化有关。”何传启表示, 要减少农业风险, 就需要把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经营模式联系起来。单纯采用高技术, 也许可以带来高产出, 但未必有高效益和高回报。

众所周知, 经济和市场是“物以稀为贵”。农业效率很高, 农产品很丰富, 农产品的价格则可能会下降。

“控制农产品成本的关键是控制‘相对成本’, 而不是绝对成本, 就是要作投入产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分析, 把农产品的相对成本 (相对于产品价格的成本) 降下来, 使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效率最高化”, 何传启说。

协同发展是关键

“农业4.0”的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关键, “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 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农业4.0’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 李道亮说。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大, 当这场跨行业的变革拉开序幕,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开启时, 传统农业如何有效地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毋庸置疑, 涉及信息产业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 一旦建成, 为单个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这一特点使得未来产业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想要发展壮大, 就要学会合作和信息共享”,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李道亮认为, 我国农业专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滞后, 特别是在农业用智能传感器、rfid等感知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 许多应用项目还主要依赖进口感知设备。

在张建华看来, 在农业物联网方面, 相关的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基本能够适合现代农业4.0建设的需求。“但要注意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与农业生产实际、与农产品市场流通等相结合。”

据了解,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已开始进行农用感知设备的研制工作, “但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其产品和国外产品存在不少差距, 离产业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李道亮表示。

篇5:游龙光宝塔

沿着古老的,有些破损,但依旧结实的楼梯,我们一层一层往上走。每一层转弯处都有一个采光透气的小窗口,无论从哪个窗口往外看,都能看到赏心悦目的美景。塔下,是那缓缓流淌、平滑如镜的会昌江。会昌江两岸,是成片的农田。这块是悦目的绿,那块是金灿的黄,另一块则是醉人的红……绿树下,红瓦白墙的小屋若隐若现,与远处的座座矮山、山上葱茏的树木、古色古香的亭子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走了,上面还有更好看的呢!”老爸的声音从上面传来,在塔内响起阵阵回音,将我从沉醉中给拽了回来。

踏着古老的红砖,扶着斑驳的墙壁,我继续往上走。终于到了顶层。一到顶层,就发现大家正透过“天窗”,欣赏着那一望无际、美如丝绸的蓝天。蓝天上,白云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着,有时像悠然吃草的绵羊,有时像嘶吼捕猎的狮子,有时像绽放笑容的脸蛋儿……

就在我们欣赏得如痴如醉时,一只鸟儿从我们眼前飞过,打破了这难得的宁静,仿佛在提醒我们:时间差不多了,该返程了。

就这样,我们又沿着来时的楼梯,扶着墙,下了塔,结束了这次愉快的登塔之行。

教师点评:

篇6:语文 -宝塔尖尖

(一) 在课堂教学上, 创设“互动写作”平台

合作作文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新意识, 强化创造人格, 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合作, 能带来资源共享, 带来智慧共生,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思维, 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写作”习惯, 本人首先将所带班级的学生按写作水平的高低划分层次, 再考虑性别比例、兴趣指向、交往意愿、组织能力等因素, 最后,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 科学的“合作写作”平台就创设起来了。

(二) 重点建立“合作写作”机制, 培养学生“合作写作”习惯

1.拟题阶段。可用教师命题、组间相互命题、组内成员共同命题等方式。

在适合的作文训练中通过在作文拟题中利用角色间的配合、小组间的合作以及师生间的互动, 去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这样也可有效改善课堂内作文沉闷的气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1) 通过游戏等方式进入主题;

(2) 明确本节课流程;

(3) 师生互动, 交流感受;

(4) 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完成。

记得有一节作文课, 我就是以组织学生进行吹气球、压气球比赛开场, 然后再按照上述几步要求学生先拟题后作文的, 结果较成功地改善了课堂内作文沉闷的气氛,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如杨小龙的《忍耐的极限》, 杨晓慧的《气球的演变》, 石锦清的《气球生气了》, 覃敏敏的《天空中的鲜花》, 还有陶卓林的《童心撞气球》等, 这些作文让大部分同学们认识到了“花香蝶自来, 题好一半文”这句话的深意。而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当今的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趣导学, 要把主动权交回给学生, 让他们在感受生活、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 感到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有议可谈,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生在感受生活中有了写的欲望后就会更加热爱生活、感谢生活。而这样的教学, 教师教的思路开阔了, 学生也就学得活了。

2.素材方面:各组成员把收集、积累或想象出来的东西都写出来, 明确写作思路, 提交合作组讨论。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主阵地,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学校是现在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 我们老师就要大胆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如我在七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在第一个学期里布置学生每天都写心情日记 (让自己高兴或苦恼, 或自己最想干的三件事情, 可以用“今天我最开心的三件事是……因为……”造句等格式) 。之后每周日晚上交到小组组长那里, 由组长收集后组别间交换点评。经过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学校、家庭这两个大地点里多观察体验和交流生活点滴, 并延伸到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热爱, 这自然就让学生们真正地理解“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这句话的含义。而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3.成文:参考合作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写出初稿。

4.修改、交流、讲评:采用“学生拟初稿, 自主评议———相互评议———教师评议———师生共评”的机制。这个环节中我们首先提供给学生们初稿。当然要事先征得学生同意, 也许有些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其他同学看, 如果不征得学生的同意, 那么就首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这就不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然后我向学生们讲明规则。我一般以同桌的两位学生或好差搭配的两位学生为一个合作单位。每一个单位批改两篇作文, 但不是分开批改, 而是合作批改一篇, 结束后再对另一篇进行批改。批改过程中遇到问题, 要两人一起商量解决, 不可私自解决。批完后要写评语, 评语怎么写也要两人商议后再写, 包括是否做到写作态度认真、积极, 是否按时完成习作, 书写是否工整, 是否诚实写作 (感情真实、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摘抄或改编作文选里的文章) , 是否体验到习作的快乐, 乐意写作等等。这样, 各种层次的学生搭配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好处。成绩好的合作者在此过程中更加深了对文章的赏析程度, 他们明白了合作可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好差搭配的学生则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局面, 有的甚至结成了对子。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合作增强了学习兴趣, 因为原来无法完成的事或没有兴趣的事, 现在通过两人合作降低了难度或有了兴趣, 还获得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提高了语文能力。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 以前他们在语文课中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现在合作让他们对语文有了参与意识,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5.互谈体会, 交流佳作, 佳作推荐。

习作者自己修改好文章以后, 教师统一安排时间, 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自由对话, 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疑惑, 以及获得的启发, 再由每一批改小组推出一篇写得较好的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写作”, 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重提倡求异思维, 要求学生写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 最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并不断地给“创新作文”、“个性作文”提供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三) 课后多写片段, 要求学生每天在班级日记本子上发表个人感想

一般的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可以让学生平时多练笔, 多记日记。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感悟随时记下来……”倘若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 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那么就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此,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通过这样的练习、交流, 学生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这样就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同时也对建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让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张志公语) 永远地成为过去, 除了将合作学习渗透在作文教学中之外, 还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 激情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热爱写作, 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洲.中学生作文多功能辅导一本全[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8.

[2]李震.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教师青年五四奖章事迹材料下一篇:论生产劳动的社会化和层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