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春励志人物

2024-06-23

现代青春励志人物(精选6篇)

篇1:现代青春励志人物

现在很受欢迎的“钢琴王子”李云迪。在一次电台访谈中说的一些经验,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

1. 七岁才开始学琴。 他提到七岁以前,喜欢听音乐。很喜欢音乐,再去找老师上课。-------和我们这儿曾讨论,孩子学琴前先塑造有音乐的环境的想法吻合。

2. 提到练琴,也承认会有低潮的时候(很含糊的回答),不过他强调“兴趣”,觉得没有兴趣,就算有绝对音感也没用。

3. 当主持人恭喜他某大赛得第一名,只有十八岁,称得上“一夜成名”时,他除了感恩这第一名的确让很多人认识他之外,特别强调这“一夜成名”是他努力的结果。--------这一点倒值得让孩子明白,在光鲜的得奖背后,是无数小时的练琴累积出的成果。

4. 是独子。爸爸妈妈对他对他学不学音乐没有意见,也不懂音乐,只是支持他喜欢做的事。学琴完全是自己鞭策自己。

5. 被问到有没有压力时,他回答有压力,但也有动力(来自除了兴趣,还有自己借由音乐寻找自己的价值的明确想法)。自觉动力和压力对他是良性循环。不过他也补充,对压力,是有个别差异的。

6. 表演时有没有弹错音?当然有。他特别解释,演奏会很少有完全弹对的。重要的是演奏者对整首曲子的诠释,体会所表现出音乐的美。几个错音,不会有影响的。--------对刚学琴的孩子,手指的姿势,指法很重要。音有没有弹对也很重要。但请父母也要在技巧之外,多多培养孩子欣赏音乐的能力。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孩子对曲子有更进一步的体认。

在这常常在报纸杂志网络上看到“啃老族”,“草莓族”的年代,听到这么一位年轻的钢琴家的鼓励:“相信自己,朝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一定会实现”,我望着窗外,世界突然变得更有希望了。

篇2:现代青春励志人物

地才,指的是资质、天份都不若天才,但靠着自己努力,拼命不断练习,甚至敢于薄命一拼,终究获得众人肯定。

如果说,张惠妹、孙燕姿、周杰伦是天才,那蔡依林就是所谓的地才。因为蔡依林能够获得今天小天后的地位,靠的是她拼命三郎的精神,感动融化了无数原先看不起他的消费者,转而彻底支持她。

还记得蔡依林是靠校园歌唱比赛出道的。出道那年是高三,后来上了辅大英文系,接下来几年陆续发片,以清纯甜美形象走红,但市场评价却不高,也不过就是另一个随时可以被取代的玉女派歌手。

然而,蔡依林却突破了!靠着勤练舞技,靠着重新形塑形象,走出合约纠纷低潮,以<看我七十二变>走出一片天空。

此后,蔡依林不再是装清纯卖可爱的玉女派,而是真刀真枪的上场又唱又跳,甚至卖命演出以博得支持的耀眼巨星。

在唯舞独尊演唱会中,蔡依林以石破天惊的开场,从台北小巨蛋三层楼高的地方,表演一字劈、然后倒挂金钩,头先着地的垂直下降(且底下没有任何防护网)。短短一分钟的开场,征服了无数歌迷的心,也替其努力赢得了尊敬和掌声。从此以后,谁都不敢说蔡依林只是靠装可爱成功。

蔡依林不是天才,而是靠努力成功的地才。天才太遥远,只能崇拜与歌颂,淡地才不一样,只要我们愿意,有决心毅力且肯付出,也能取得成就。这才是令人兴慰且感到有盼望的。

蔡依林深知自己想在歌坛闯出一片天,得靠后天拼命努力,以舞蹈结合歌唱,达到无人能出其右的地步(毕竟他不懂创作,又不会演戏,长的也不是绝美,甚至歌喉也只是中上)。

演艺事业也是需要搏命的,不是像老一辈或不懂事的文人知识阶层所说的只不过是唱歌跳舞那么简单,一场演唱会下来,需要耗费多大的体力,只有当事人知道。这是在燃烧生命照亮观众,是值得尊敬的,蔡依林的例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平凡人只要愿意努力,也能成功。

篇3:现代青春励志人物

1 从细节着手,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在文艺作品中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的描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靠近真实的第一步,对于影视来说它更是如此,影视以其直观、生动性的视听特征决定了细节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影视中,人物形象是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对象,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性格、语言及各种影视镜头等等来展现,然而更有感染力的莫过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这一人物贯穿始终,是影片核心人物,也是导演极力展现的一个人物,影片中成冬青的人物形象负载了太多人生经历,因而使影片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比如在影片开头,成东青跪地求母这一场景中,导演使用两个特写镜头来抓拍成东青因母亲态度转变所呈现的一个由悲到喜的面部表情,通过这组镜头我们看到成东青坚毅、执着、不服输的一面,不仅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出来,也将成东青骨子里那股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深刻地展示出来。又如在机场与王阳送别孟晓俊时,成东青想要拥抱自己的朋友,但又怕自己把病传染给他,于是他那将要拥抱的手在空中停了刹那又收了回来,转而一想到这一别或许是永远,于是又激动地将孟晓俊搂了过来,这一场戏无不让人拍手叫好,如果这时只是一味地哭,或是直接走上去拥抱朋友,就很难将成东青重友情、讲义气的一面,通过这一细小行为呈现出来。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成东青搭着梯子去一个一个地关灯的画面,这一看似极为常见的行为,却被编导做了细致的刻画和渲染,使得这一场景让人感到震撼。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虽然这时的成东青业已功成名就,但在生活方面却很勤俭节约,人们再次看到成东青孜孜不倦的坚持与执着的一面,正如旁白所说:他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顿时,成东青的性格跃然银幕。

2 利用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述。《中国合伙人》讲述发生在中国改革初期的大背景下,几个青年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奋斗的故事。那时,高考制度的恢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在这么一种社会氛围下,人人都展现出一副积极向上的姿态。因此,在《中国合伙人》中大多人的青春是围绕梦想而展开的。影片中成冬青所展现出的坚定、执着,敢于追求积极美好事物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对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典型写照。农村出生的他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不尽人意,但在时代氛围感染下,更坚定了他要改变环境的决心,而也正是在环境的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执着,不屈服于命运的血性男儿形象。对于个人来说,外界的丰富复杂的环境,无疑会促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不论是《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青,还是《致青春》中的陈孝正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陈孝正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下,其人物形象也呈现出性格的不同侧面。如寝室富二代许开阳玩世不恭的姿态,张开圆滑的处事行为、以及围绕在许开阳周围的那些同学,这些都是陈孝正每天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让陈孝正以冷漠、少言的方式回应。当然,从深层次来说,影响陈孝正最多的还是家庭环境。影片中陈孝正母亲的一席话以及上大学后要靠勤工俭学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费的状况,说明陈孝正贫困的家庭环境,陈孝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青年,也促成了陈孝正立志成功的决心,所以当一个活泼、美丽、被众人关注的郑薇闯进他生活时,他并不为之所动,而是经过郑薇一番又一番的“持久战”,才使得两人走到了一起。他对郑薇说道:“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允许有一厘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后来陈孝正为了这“一厘米”放弃了他与郑薇的爱情,选择了出国。对当时的陈孝正来说,事业远远高于一切,多年以后虽然陈孝正过上了比较优越的生活,但这时他才真正发现当初的那“一厘米”并没有带给他想要的生活,所以他内心悔恨、痛苦,而这时的人物形象的转变与先前扁平人物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在环境的衬托下也鲜明深刻地凸显出来。

3 运用镜头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镜头是构成影片叙事和视觉连贯的基础,准确的镜头调度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角色的塑造[1],镜头的自身魅力不仅在于展现真实可感的影像,更重要还在于它可以传达出更多深层信息。因此,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和人物心理,能够将人物形象更为完整地展现出来。譬如,在陈孝正失约于郑微这场戏中,导演不仅通过周遭的环境来烘托此时郑微内心的情绪,而且还采用俯角镜头来进行拍摄,通过此镜头的展现,仿佛让我们置身于现场,看着穿白色衬衣的郑微在雨中孤寂地走着,白衬衣本是为心上人所穿,代表着喜悦与欢乐的心情,而这一刻她却显得无比低落与难过,这与平时性格直爽、开朗的她形成了巨大反差。紧接着,导演将镜头迅速切换,郑薇怒气来到陈孝正寝室训斥着陈孝正,通过这一镜头我们又看到一个对爱情虽执着但不依附,虽向往但却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我想这也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题中之义。又如,在郑微质问陈孝正是否放弃她,而选择出国留学这个场景中,导演采用了特写镜头与运动镜头来表现两人的面部神情,不仅展现出郑薇敢爱敢恨的爽朗个性,同时又生动而准确的刻画出陈孝正痛苦、无奈的内心。陈孝正先前的隐瞒与不敢告诉等一系列的内心纠结,通过这个特写镜头的展示,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也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使其与先前冷酷、以自我为中心的陈孝正形成鲜明对比。而也在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平日不一样的陈孝正,成了一个因生活所迫而不得做出一个艰难选择的“可怜人”。正是因为通过镜头的调度,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影视人物的心理距离,也使本应受到道德谴责的陈孝正得到了观众的同情与理解。影视中各种不同镜头的运用,不仅可以很好地展现外在的叙事张力,在更多的时候,还可为人物的内在心理表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励志人物形象要深刻饱满,才能负载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为影视主题思想表达所服务。通过对《中国合伙人》及《致青春》两部励志影片的角色分析可见,细节刻画、环境烘托以及各种镜头语言对于励志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作为影视中的重要因素,不仅要求其在感官层次上体现出审美性,同时在内容层面上还要求将其内在的精神体现出来,而这些都离不开运用以上手段来实现。

参考文献

篇4:现代青春励志人物

首部以青春为主题的主旋律专题片

根据湖南卫视的播出规划,从6月份开始,《党的儿女》在湖南卫视的重要时间段进行轮播,并将从始至终贯穿整个“红色青春季”。

据悉,《党的儿女》由湖南卫视北京节目中心负责制作。之所以选择由北京节目团队来制作这档节目,主要还是考虑到在北京制作专题片具备史料和素材方面的丰富资源优势。北京节目团队也是湖南卫视高端人文节目的主力军,湖南卫视在播的《零点锋云》《锋尚之王》《博物馆奇妙夜》等栏目就是由该团队操刀完成。这也使得《党的儿女》在内容品质上可以得到足够保证。

湖南卫视北京节目中心主任李泓荔介绍,《党的儿女》和湖南卫视“红色青春季”整个基调相同,旨在成为全国卫视中第一个以“青春”为主题解读红色银幕人物的主旋律专题片。

“《党的儿女》的真正诉求是要呈现出红色历史人物在精神层面上所具有的现代特征,能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理解和接受,进而起到真正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李泓荔说。湖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也对《党的儿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张华立认为,《党的儿女》这部专题片应当和类似题材的专题宣传片的风格截然不同,其基调和表现方式都应当是时尚和轻灵的。

新模式、新角度解构红色银幕人物

依据这个思路,节目团队力图在《党的儿女》制作过程中以新模式和新角度解构红色银幕人物。尝试从历史人物的精神中提炼出具有现代特征的关键词,并以此为视角对人物故事进行全新解读。《党的儿女》在人物类别上不仅包括了真实的历史人物,甚至还有为现代年轻观众所熟知的虚拟影视艺术人物形象,“例如《潜伏》中的余则成,我们就是通过这个虚拟形象来对背后的真实人物与故事原型进行再次解读的。通过这种办法,《党的儿女》中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可以更好的为现代青年所理解和接受。”

为了让《党的儿女》的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好看,湖南卫视还聘请了国内目前最善于讲故事的主持人之一王刚来讲述《党的儿女》中的故事。作为现在湖南卫视节目的标准配置,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是《党的儿女》的必要功课。根据栏目组的相关外延活动筹划,在6月前《党的儿女》的微博将启动,与网友进行各种互动交流,以便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人物话题和评论内容。据此,可以对内容进行微调,并为以后操作类似项目做经验和内容的积累。

“‘让经典与时尚结合,主旋律与潮流互动,青春与红色对撞。’可以将这个理解为《党的儿女》在电视专题片领域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李泓荔说。

篇5:青春励志人物故事

青春励志人物故事篇一

天下最富有的人

一次聚餐,一位朋友对我说:“在一个无人的荒野,有一位少女,一支笔,几张纸和一把锋利的刀。你想得到的是什么?”

我说:“有点儿恐怖,这个少女不会是遇到什么想不开的事情要自杀吧?”

“你错了。”朋友说,“这位少女正在创作。这是一个无人的荒野,但景色非常秀美。少女先用笔将眼前美丽的风景画在纸上,然后再用锋利的雕刀将画做成立体的剪纸,少女一边做还一边开心地哼着歌,蝴蝶在她的身旁无忧无虑地飞舞,鸟儿在枝头欢唱,少女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无忧无虑,就像飞舞的蝴蝶,就像欢叫的鸟儿,她已经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完美的画。”

“这位少女真幸福啊!”我说。

朋友说:“不,少女并不幸福。在她8岁那年,一次车祸中她的父亲就死了,母亲双腿截肢,整日卧床不能动。她从9岁开始就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照顾卧床的母亲,家里买食盐的钱都得靠政府救济。”

“她真的很不幸!”我说。

朋友说:“不,她是幸福的,虽说她的家很贫穷,但失去双腿躺在床上的母亲是乐观的,她也是乐观的。母亲给小女孩讲故事,教她念书识字。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她14岁就在家里读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后来自己学纸雕画。因为她聪明好学,她做的纸雕画栩栩如生。一个工艺美术厂家以一张20元钱的价格跟她签了订购合同。原来她家一直领着政府的补贴,有了收入的她就主动跑到政府说,自己有收入了,钱不领了,钱给那些最困难的人家吧。就这样她靠卖纸雕画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个家。”

“上苍还算有眼,小女孩真的很了不起!”我说。

“不!”朋友说,“其实有时候上帝也会嫉妒好人。就在女孩17岁的那年冬天,她的右腿开始疼痛,逐渐加剧,最后无法站立。被邻居送到医院后,确诊为恶性骨肉瘤,医生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截肢,也就是说她的右腿保不住了。在场的人听了这个消息后都哭了,原本她的母亲就失去了双腿,动弹不得,如今她再失去一条腿,这个家庭还如何支撑下去啊?医生征求她意见的时候,她忍着疼痛笑笑说,不怕,只要我的生命还在。”

后来手术做了,失去了一条腿的她生命能否保住,还是个未知数,医生说最怕的是病变。”

“这也太不幸了!”我说。

朋友说:“不,她很幸运。她靠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获得了新生,她又靠自己健全的双手还清了所有的欠款。如今,她的母亲依然健在,已经79岁,失去双腿的她身体依然很硬朗,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她的好女儿,是女儿用单腿支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家。”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吗?我能否见到主人公?我想去见见这个了不起的人。她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不,她比保尔·柯察金还要让人感动。”我越听越激动,我想去见她。

朋友说:“好吧!”

我们开车走了大约两个多小时,朋友在一个十分阔气的标志性建筑楼前停下说:“这就是我上班的公司。”我很纳闷说:“你不是带我去见那个女孩吗?为什么到你上班的地方?”朋友笑了说:“你上去就知道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孩正是朋友的顶头上司,公司的董事长。她经营的新生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已经拥有上亿元的资产。然而当我走进她的办公室的时候,惊呆了,办公室除去一张普通的桌子,一个简单的书架,一盆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以外,简陋得让人无法相信。

朋友很礼貌地向董事长介绍了我,我上去跟她握手的时候,她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只手吃力地撑着桌面。

“听了您的故事,我很感动,你太了不起了!”我说。

她笑着说:“你过奖了,我非常平凡。大家提到我的过去,都习惯用一个词是‘不幸’,其实这是错误的,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一直以来都是。在小时候的那次车祸中,父亲走了,很幸运我的母亲还活着。因为病魔我失去了一条腿,很幸运我的生命还在。我靠努力很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我是900名员工的领导,是一个好母亲的女儿,是一个好男人的妻子,是两个乖儿子的母亲,你说我不幸福吗?”她说着开心地笑起来。

之后,朋友说:“这么大的公司,你是不是感觉她很有钱?”

“是的。”我说,“这是她努力的结果,是应该得到的。”

朋友说:“你又错了,她挣到的钱全捐献给了社会,她现在已经建了300多所希望小学,80多个敬老院,她自己却一无所有,节俭得有点儿苛刻。”

“不,她是富有的,她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最富有的人。”我说。

一个单腿撑起一片天的女孩,是她让我明白什么才是最富有的人生。

青春励志人物故事篇二

刘月宁: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刘月宁,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从8岁半接触扬琴至今,刘月宁用她手上的琴竹敲出了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音乐,也敲出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

从年少成名到如今走出国门,受到欧洲、印度等国家广泛的赞誉,刘月宁说:“我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虽然我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人,但是一听到音乐我能坐得住。我觉得冥冥之中我是有使命的,那就是这一生要把这一件事情做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刘月宁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她与音乐结缘是在8岁半的时候。因为刘月宁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他们身边有很多喜欢音乐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与刘月宁父母关系很好的喜欢弹扬琴的工人师傅认识了刘月宁,从此刘月宁就开始与扬琴结缘。

“那时候父母都觉得我年龄太小,不适合学习乐器,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我去学。结果一试我就觉得很喜欢,弹起扬琴来也不觉得累。”刘月宁说。

刘月宁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她父母的那位工人朋友名叫张五十,刘月宁总是亲切的叫他张叔叔。这位张叔叔让刘月宁从敲击凳子练习基本功开始,手把手教她弹琴的技法和一些小曲目。有一次,张五十给刘月宁布置了一个星期的作业,结果两三天后来检查的时候发现刘月宁居然已经全学会了,这让他十分惊讶。

在刘月宁十岁半的时候,张五十遭遇到一次严重意外。从昏迷中醒来,张五十第一件事就是嘱咐刘月宁要坚持学习,不能耽误。刘月宁说:“我特别感动,因为他睁开眼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

刘月宁回忆,因为当时家里边有三个孩子,家境不太富裕,“我父亲就给我做了一台扬琴,后来还把一台收音机改装成了一个节拍器。”

后来,张五十把刘月宁介绍给了当时在河南省歌舞团的桂习礼老师。从此,刘月宁就每个月坐一次两个小时的火车从洛阳到郑州,再从车站步行到老师家练习扬琴。

在刘月宁12岁的时候,她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刘月宁说,她是1978年4月25日入学的,这一天到现在她都记得特别清楚。在这之前,刘月宁还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举办的“考生汇报演出”。这年的春节,对于刘月宁而言,尤其难忘。因为这一年,刘月宁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那时候我发现台很大,我走了好远好远,还能看见头上那么大的五角星。”

篇6:现代青春励志人物

他是全国肝胆外科名医,许多病入膏肓、濒临死亡的患者每每在他手术刀的“裁剪”下重获新生。5月底的一天,当中国青年网记者初次面对这位外科大夫,一袭白大褂充溢着军人的英姿勃发、坚毅果敢和淡定从容的气韵,虽年过半百却更像一位30多岁的青年。他对医学的执著和对健康生活的普及倡导甚至连名片都不放过,背面赫然印着健康小贴士,这就是在外科战线上工作了近30年的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于聪慧教授。

战火中“熔铸”战友情

于聪慧的老家在内蒙古集宁市四子王旗。他是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妹。1979年,于聪慧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医疗专业,1984年大学毕业,被分到石家庄和平医院当外科大夫,工作两年后,1986年,他放弃了准备了一年的研究生复习考试,第一个报名去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前线的日子里,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军人,什么是部队,什么是战士。云南前线到处是高山丛林,部队首长看他是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安全起见,特地命令三个战士保护他去阵地上巡诊,每次出去都是前面两个战士后面一个战士,把他夹在中间。于聪慧问战士为什么要这样,一位小战士朴实的话语感动了他:“我们在你的前方是为了给你挡地雷,因为您的安全是我们全连官兵的安全。”于聪慧又问道:“我比你大多了,你的生命更重要,为什么要用你的生命来保护我?”小战士笑着说:“因为你是医生。”从那时起,于聪慧真正知道了一个医生在战士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他被战士的真诚与可爱所感动,也是从那时起他真正地爱上了部队、爱上了战士。

在前线战斗的日子里,一次一个小战士因为喜欢阵地上飞舞的蝴蝶,不慎在捉蝴蝶时触雷倒在了地上,于聪慧第一个听到了爆炸声,急速跑过去抢球伤员,等到把小战士抬上担架后,他才发现刚才蹲下抢救战士的刹那间,一颗地雷就在他的右脚下,让他不禁吸了一口凉气。正是因为在前线和部队战士们朝夕相处,和战友们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于聪慧立志要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来报效祖国。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只要一遇到部队的官兵,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热情。一位部队干部得了腹部的恶性肿瘤,于聪慧为他做了三次手术,因为肿瘤非常容易复发,很多医生对这位病人的治疗失去了信心。这位干部情绪极度低落,几次自杀。于聪慧看到战友的痛苦,经常守候在他的病床前,开导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他的帮助下,这位干部勇敢面对疾病,经过再次手术,重新获得了健康。

华益慰精神薪火相传

闻名全国的华益慰主任是医疗战线上的一位模范人物。于聪慧从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那天起,便在华益慰主任的关怀和教导下成长,他的许多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工作理念都受到了华益慰主任的教导和深刻的影响。

肝脏移植是目前肝脏外科发展的顶级水平,这样的手术需要外科大夫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忍耐力、广博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一个肝脏移植通常是在下午开始,所以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常常是上午开展常规的外科手术,等到下午开始做肝脏移植,于聪慧常常一天都要在手术室里度过。一个高难度的手术有时要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中间不能吃不能喝,而且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一天,他的奉献精神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有一次,他做肝移植手术下台后,出手术更衣室的门,在鞋柜里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鞋子,甚至还让门口的同事为他借了一双鞋。等同事把就在他眼前的鞋子拿给他的时候,他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腿脚严重肿胀已经不能再穿入自己的鞋子,误以为被别人穿走了。

近年来于聪慧所领导的科室接收了许多危重疾病,有的患者在其它医院已经被宣判为无可救药,他都顶住了压力,凭着一颗悬壶济世,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职业操守,多方为病人积极施治,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59岁的赵凤侠被诊断为肝癌晚期,辗转多家医院被告知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于聪慧认真检查和诊断后,推翻了原来的诊断,诊断为肠道间质瘤。由于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肿瘤已经长到了3公斤多,而且还和其他脏器粘连,手术非常危险,科室很多同志劝阻他放弃手术治疗。于聪慧望着患者高高隆起的腹部和她渴望生命的眼神,决定挑战一次,最终成功地将患者的腹部肿瘤切除,让患者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挽救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当记者问及是什么动力驱使他敢于攻关这一个个手术难题。于聪慧谦和地说“这是在向前辈和同行不断学习中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学到了,融合再创新,这一切都得益于华益慰主任多年的教导和培养。”

首创肝脏肿瘤“围栏”切除术

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疗,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痛苦,才是一个真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在于聪慧的眼里,我们还有太多的疾病不能治愈,我们有太多的问题无法回答,有太多的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搞清。所以创新探索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留。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肝癌病人因为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或术后复发而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在不断做手术的过程中,于聪慧发现了两个难题:一是因肝脏很容易出血,为了控制出血,有人把进入肝脏的血管全部捆住不让血进去,但这样做,肝脏就处于缺血状态,肝细胞就坏了,病人术后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恢复很困难。另外一个难题是,医生在切肝脏肿瘤的时候,要用各种方法把肝脏游离出来,但是这样很容易把肿瘤细胞挤到别的地方去,造成肿瘤转移。想什么办法能拦住肝脏出血和肿瘤细胞呢?

于聪慧琢磨了许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女儿放学回来,摆弄做手工用的针,一下子来了灵感。“我想起了围栏,就像圈羊一样,在圈之前,先把围栏置好了,在栏里面把肿瘤切掉。这样做,一是不容易出血,二是肝脏在动的时候,远端的出口被围住了,肿瘤细胞很难跑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就能很干净地把肿瘤切掉。”如何围栏?于聪慧想到了女儿用的针。他特制出围栏针,针前面有一个很细的圈。肝脏很大,通过B超定好位后,用一根根围栏针在很多血管之间慢慢穿过去,扎住,用一根根线置好,把扇面全部封住。这样,阻断了远端的血流,但没有阻断入肝的.血流,既保证了肝脏的正常血液供应,又控制了血流,阻断了肿瘤细胞的扩散。凭借这一发明,2007年,于聪慧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原来一个大手术,患者出血要1000毫升左右,现在只要300多毫升,出血少了,手术时间也缩短了,麻醉时间缩短,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肝脏肿瘤预警系统:让更多肝炎患者能预防肝癌

于聪慧在体会职业成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徒生了很多遗憾。“现在接受治疗的肝癌病人70%都属于晚期,已经没法做手术了,能做手术的那30%是因为发现较早。”于聪慧显得不甘心。“我们为什么总是在病人生病后才去处理这些肿瘤?能否把工作提前,争取在早期发现?如果是3厘米以内的肿瘤(俗称小肝癌),现在的技术完全能够治好,获得非常好的远期疗效。”

为什么不能早期发现呢?于聪慧解释有两个原因,一是肝癌病人早期基本上无症状,一旦出现诸如肝区疼痛、腹胀、腹部包块、黄疸、腹水等症状时,多已属晚期。二是高危人群没有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于聪慧举了一个很无奈的例子。“有一个山东沂蒙山区的村支书带领农民致富干得有声有色,后发现患上了肝癌。我一问才知道患者已经有20多年的肝病史了,肝硬化也好几年了,从来不体检。他来时,我们已经没办法救他了,感觉很难受。”

于聪慧说,多年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肝癌的发生与肝炎后肝硬化、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约7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史。因此乙肝患者特别是已有肝硬化者属于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对这些人进行定期的、连续的追踪检查和观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有效方法。“如果我们建一个预警系统,让这些高危人群根据情况每年定期做相关检查,早期发现的比例就会大大提高。”于聪慧宏观上列举了几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的肝炎患者占总人口的10%,有1.3亿多人。这些乙肝病人里,有40%会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转成肝癌,查出肝癌的人,有70%都是晚期。我国现在每年新增肝癌病人36万人,在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二,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仅次于胃癌。所以我们尝试建设了肝癌预警系统,挂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的网页上,让高危人群自己填信息,每年定期体检。用这个办法,我们还真发现了不少小肝癌,很容易就把肿瘤切除了,术后效果很好。“国内第一家肝脏肿瘤预警系统成了一个专业性强,社会涉及面较广的专科网站,目前已有45万人次的点击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由原来的3%到99.4%。

面对这些成绩,于聪慧动情地说:”作为医务工作者,我的中国梦就是想让我们国家的肝病的发病率能够降到最低,把肝癌预警系统建起来造福老百姓,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能够让更多的肝炎患者不要去走到肝癌这一步,这也是我的一个理想“。

★ 母亲用爱撑起的信念励志作文

★ 高考励志人物故事素材

★ 古代的人物的励志名言

★ 励志人物的小故事和感悟

★ 别被自己网住励志成功人物故事

★ 信念的励志短句

★ 关于信念的励志名人名言

★ 人物摘抄

★ 人物颁奖词

上一篇:乡镇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朋友,我又想起你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