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4-06-2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选10篇)

篇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几点看法

南康市赞贤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录音、录像、电脑、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学生却是为“操作”而“操作”,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活动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而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有的课堂,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内化为学生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7、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

她说:“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古树,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

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线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良好了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褪得“繁华”显得“精华”,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

“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习近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变成平均每人拍了8个。”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

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4、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地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两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反方代表点头称是,但不慌不忙的也拿起一张圆形纸,两手随意一撕,圆形纸变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份:“你们看,这里的那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辩论,双方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用分数表示。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当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究!

篇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洛南县三要镇中心小学 刘建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运用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但是,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很多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教学活动却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很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不偏离核心内容。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教学目标是特定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演绎。然而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很多教师在构建教学方案时,往往重过程设计而轻教材分析,更忽视对教材的整体分析。轻教材分析的直接后果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影响目标界定的精确性,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只有对教材、学生、教学策略全面系统的思考,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具体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这样思考:一是本单元或本节课内容涵盖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及相关内容;二是衡量学生能接受何种程度的知识、学习方法比较合适;三是教师考虑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提供怎样的学习材料,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这些思考,教师才能提出有效的决策。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核心价值,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保障。

二、情境创设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有价值。

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以本来面目,使情境真正成 1

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环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褪得繁华显得精华,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出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睡眠现状令人担忧,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提问:同学们在这句话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3是什么意思?(生:把全国的小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有2份的小学生睡眠不足。)师:这个分数还能告诉我们什么?„„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分数知识的学习,回归到现实空间,使素材更为充足,背景更为丰厚,理解更为透彻。这些数据来源于网络、权威部门和专家的调查统计,选择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素材,真实可信。这些内容具有丰厚的现实内涵,较好的解读分数意义的抽象内涵,较为准确的表述每个分数的情境意义,并使学生最终感悟到分数的本质意义,同时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呢?

1、小组合作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 2

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地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两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反方代表点头称是,但不慌不忙的也拿起一张圆形纸,两手随意一撕,圆形纸变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份:你们看,这里的哪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辩论,双方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用分数表示。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地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 3

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也就能够达到美国教育家巴士卡利亚“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就能把他培养成优等生”这样的境界。

请把你的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的微笑,会缩短师生的心距,会激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如在一次上课时,整节课我的表情都很严肃,学生的表现也不是很好。下课后,我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说:老师今天不知怎么了?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没有笑过,真希望老师能笑一笑,我们就更喜欢数学课了„„多么小的需求,多么实在的要求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微笑着点点头,微笑着面对学生,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

一、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其

二、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其

三、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讲解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互动来最终解决问题, 并得出数学学习理论方面的结论。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高低、授课能力大小等也是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所以, 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基础决定因素。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 首先, 需要教师在授课之余不断进修、不断学习。 教师需要在讲课语言、讲课方式, 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其他教师讲课内容、 讲课体系中的优点等方面不断学习、不断进修。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授课, 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 教学相长”。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小学生, 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发散能力极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等来完善自己的教学。 即,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不断从学生那里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 找出学生思维方式中更加快捷的解题方法及探索问题的模式等,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二、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师提高了自身知识能力、讲课水平后, 还需要通过合适、高效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度, 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到探索学习和谈论学习中来, 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因此,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离不开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创新、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以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准则, 合理选择不同的辅助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中, 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几乎是零,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引导、问题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 并通过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逐渐认识、了解、接受、喜欢数学学习。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 这些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 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制订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 不要搞“ 一刀切”。 例如, 在教导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时, 教师可以制订难度较高的教学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时, 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耐心指导、积极鼓励, 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亟须教师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玲珠.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6) .

[2]李金亭.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学周刊, 2015.

篇4: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数学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工具。数学是一科应用于不同领域就会产生不同作用的学科。数学是我国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也是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进行交流的科目。数学还是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它是研究科学的最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老师虽然课前的准备非常全面,也认真仔细地准备了每一节课,然而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笔者认为这是教师不能进行合理的授课,并且自身知识储备量不足的原因。本文就教师合理授课的问题以及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概况。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态度及自身专业知识

教学态度是教师师德的体现,教师如何教好一个拥有几十人的班级这是老师要思考的,一个班有几十位学生,他们都渴望得到知识,但在这么多的学生中一定有擅长与不擅长学习本科目,也一定会有擅长那一部分与不擅长那一部分的。老师要因材施教,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视而不见。教师在教导的时候要思考到这个问题,对学生不擅长的部分一定要有耐心的教学态度,这会让学生没有压力学习知识。教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喜欢本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导时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能给学生一个舒适安心的学习环境。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有一个扎实的专业功底才可以保证给学生一个充分全面的指导,不会让学生走弯路。

二、课堂的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更多的是计算与认知,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觉得很难,主要问题是老师不能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创新。老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去教授孩子们知识必然是不可行的。作为新世纪的数学老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创新,其中既包含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老师要积极使用多媒体等形象生动的辅助工具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其次,课堂的创新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更改。旧模式下,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不停的教授。课堂的创新应该从改变学生地位开始,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去解疑答疑,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只有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进行创新,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得到大大的提升。

上述是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当然要想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仅仅靠上述这些努力还是不够的,老师要积极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式,相信课堂的实效性一定会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苑世发.谈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实效性[J].商情,2014.

[2]伏彦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J].科教文汇旬刊,2011.

篇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思维呢?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大家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1、故事情境―充满儿童情趣。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2、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便产生新的知识。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3、活动情境―启迪深层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一是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二是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三是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四是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二是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心理学》;

[2]《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8月第4期,作者:冯文忠;

篇6: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卫七小:拓万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1、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我创设了摸球的游戏的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能摸到红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可能)。能摸到白球吗?(不可能)。从以上问答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并把社会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现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在,我们继续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算一组赢,摸到绿球算二组赢。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二组的同学马上纷纷举起了手。生1:不公平。红球多,绿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摸到绿球的概率小。老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你能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这节课的提问首先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其次,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本节课的重点处,难点处。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问需要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增加等待。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例如:学习《统计》中的中位数。我创设了两个小组比赛口算成绩的情境。第一组:91、92、93、94、20;第二组:80、81、83、84、89。你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学生1:求总分。老师追问:可是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该怎么办?生2:求平均数。学生立刻去求出了平均数,一组:78;二组:83.4。师:这样的平均分对一组公平吗?生: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师: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表示一组的口算水平比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90、91、92、各有回答,老师挑哪个更合适呢?学生:92或93,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要代表一组数的水平。生: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挑出中间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方案求总分,老师追问,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对一组同学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比较出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且懂得了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怎样找中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三、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1、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2、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2、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3、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表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篇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的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教学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其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数学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篇8: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浓厚课堂氛围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在学生无一意识的情况下完成教学, 就显得无从是从, 学生注意里分散,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反之, 如果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时候完成教学, 效果最为理想, 但是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的坚持, 如果在教师的强压下促使注意力集中, 学生的井绳容易疲劳和倦怠。张的意志努力所以教师只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 适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课堂教学良好的秩序,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律进行。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约束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当在课堂中发现不良行为时, 教师要及时发挥有效的教育措施, 巧妙的制止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是整个课堂始终处于宽松、自主、和谐之中,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发言, 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 积极参加课堂学习, 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知难而上、对表现突出、善于发现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在学生提问题时, 难免出现超越课本知识的可能, 教师不要一杠砸死, 保留学生课下思考讨论, 再利用自习课时间研究并分组讨论, 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关于作业的问题, 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己分层次安排作业、完成作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心情愉快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作业任务。若遇到比较难以分析理解的教学知识时, 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息。如:“我这样处理如何?”这种的语言运用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就很想与老师辩论一番。这种交流是公平的, 互动的, 全面的。

二、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调动, 以情诱动, 使所有教学知识点都成为学生迫切解决的需求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趣引入、精彩的结尾、幽默风趣的故事、新颖的教学方法都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如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借助童话故事激情引入。猴妈妈带小猴去郊游, 刚出门的时候小猴就向猴妈妈要甘蔗吃, 猴妈妈说:“先给你0.3米!”小猴撅着嘴不开心。猴妈妈知道小猴嫌少就改口说:“那给你0.30米行吗?”小猴仍然拉长着脸, 缠着猴妈妈说:“再给多点儿吧!”猴妈妈爽快地说:“那就给你0.300米吧!”这下小猴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故事讲到这儿老师还没来得及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兴奋得抢着说:“小猴中计了!其实, 0.3米、0.30米与0.300米的长短是一样的。”一则小故事,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却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 打动学生的心灵, 极大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 顺利地过度到“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 使课堂教学达到“课开始, 趣已生, 课已尽, 趣还在”的情境。如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会随之不断升高,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爱你的课, 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 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更新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紧密关联着课堂教学目的, 决定着教学成绩的好坏, “教学中教师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教学有口头语言和版面文字两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口头语言讲授新知, 并同学生交流感情, 这种极其普遍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魅力, 就在于:

1. 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精确、逻辑性

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精确性, 能让学生对新知形成正确的分析思维, 有了正确的分析步骤, 才能把问题解决的更顺利。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语句不要罗嗦重复, 但需字字斟酌, 句句推敲, 争取做到精而准。数学口语的逻辑性要求说理必须有条不紊、层次明确、难易结合、言之有理、全面周密, 这样的教学语言既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又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技能。

2.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启发性的语言在教学中是开拓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想的主要因素, 这个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如老师在“大象与小燕子” (除法) 中:“如果有8个房间, 还需要知道哪一个条件, 才能合理的安排好房间呢?如果知道有72只小鸟, 你还能质疑什么问题?”这些具有启发性的话题, 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很快就能融入问题当中去, 并去积极地思考, 认真地讨论。通过良好的启发,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 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和形象性

数学教学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 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主动认知能力不强的小学生, 大部分都缺乏对事物的直观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间接经验、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时候, 更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愿意去探究、去解决, 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另外, 趣味性的语言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得到启迪。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 为三年级小学生设计"超市购物"游戏, 出示实物学具标明价钱, 学生按价目付钱及找回适当人民币, 在游戏中学会简单的小数。

四、在关注教学过程的同时, 也要关注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篇9: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讲解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学习在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起到一种学习工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决定数学课堂中课容量的大小,也同时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知识转化量的程度。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能够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上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

一、提高教师自身讲解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互动来最终解决问题,并得出数学学习理论方面的结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高低、授课能力大小等也是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基础决定因素。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授课之余不断进修、不断学习。教师需要在讲课语言、讲课方式,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其他教师讲课内容、讲课体系中的优点等方面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授课,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相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发散能力极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等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即,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不断从学生那里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找出学生思维方式中更加快捷的解题方法及探索问题的模式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二、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师提高了自身知识能力、讲课水平后,还需要通过合适、高效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度,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到探索学习和谈论学习中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离不开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以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准则,合理选择不同的辅助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中,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几乎是零,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引导、问题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并通过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逐渐认识、了解、接受、喜欢数学学习。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这些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制订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不要搞“一刀切”。例如,在教导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制订难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时,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教学内容,耐心指导、积极鼓励,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亟须教师在提高自己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玲珠.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

[2]李金亭.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学周刊,2015.

[3]熊世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9-60.

篇10: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升作业趣味性,让作业更有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基本都是被迫学习,更多时候都是在被动的学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教学时,应当不断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原因,这就导致学生对有趣的事情非常感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更多有趣的东西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数学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教师在进行“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趣味性的作业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如咱们学生的出生日子的是质数的请起立?是合数的请起立?学生的学号最小合数的请起立?通过这些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通过提升作业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数学水平越来越高。

二、提升作业对比性,让作业更有效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思维模式的固定化。比如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的除法学习时,学生在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时,学生都会认为教师肯定会一些关于除法类型的试题,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计算时,就会把教师的试题都已除法的思维进行思考,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时,应当将知识进行交替出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先布置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然后下一题在布置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两道试题让学生可以经过对比,让学生明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通过对比的作业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认识。

三、提升作业层次性,让作业更有效

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由于家庭原因和自身能力的不同,这就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一些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时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作业方案,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这样就可以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照顾到位。教师可以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的作业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作业分成基础好的,基础中的,基础差的三种方案,通过三种方案让学生可以不断提升作业的时效性,学生也可以通过适合自己的作业,进行基础的巩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四、提升作业探究性,让作业更有效

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要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基础,来进行试题的探究和实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养成时刻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生活问题的解决。例如,教师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前进行作业问题的布置,如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教材的预习,然后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解决一些这些问题,在让学生亲自画一画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材的讲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五、提升作业开放性,让作业更有效

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时效性的探究时,教师不可以完全按照书本中的定律和公式来进行设计,教师要注重课堂试题的开放性,通过不断加强试题的开发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试题来进行试题的探究。例如,教师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多个题目,来进行试题的巩固,通过学生对试题的解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梯形是由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进行组成的,这时有的学生通过计算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得到梯形的面积;还有的学生直接把梯形的面积利用公式求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先把长方形的面积求出来,再减去少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通过这三种的解题方法,可以不断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结束语:

上一篇:中建某公司项目部成本管理细则下一篇:品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