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风雨人生路高中记叙文

2024-06-24

漫步风雨人生路高中记叙文(共5篇)

篇1:漫步风雨人生路高中记叙文

人生就像一场远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让心灵去旅行,让心灵去体会。悠悠岁月,一路走来,洒下了我们多少欢乐与泪水。一路上,有你陪伴,我们从此便不再孤单。

那年,我们相遇,人群中那抹淡然而孤寂的身影吸引着我。大概是性格相同的缘故吧,让我忍不住想认识你,与你成为朋友。

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还记得学校前面的那一座石桥上,每天早晨都能看见那抹白色的身影,当你看见我时,朝我微微一笑,那笑容好像冬天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于是,我们便一起走进学校。因为有你,从此我有了欢笑。

还记得那时候,课间,总是有两个小女孩走在一起说笑着,幸福的笑容渐渐在她们脸上荡漾开来。那不正是我们两个么!那时我便知道,因为有你,我从此不会孤单。

快乐与你同在,和你在一起时,我度过了这十五年来最快乐的一个生日。那天是我生日,你神秘的拿了一个包装精巧的方盒子给我,我心里一阵感动,那是一个水果杯蜡烛。

我们生日相近,却在你生日的那天忘记了你的生日。我很愧疚,即使当时你没说什么,我却能感受到你的失落。然而,在我相信我们友谊能够天长地久时,你却离开了我。我想,大概是时光的流逝冲淡了我们的感情,或许又是你将我们的感情珍藏在了心里。不过我却从来没有忘记,因为你永远是我的朋友。

尽管现在我们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每次看见你那张往日满是笑容的脸,尽是孤单与忧愁,少了生气,却多了孤寂,让我很心疼。

我知道,新环境都会使人改变,我也不例外。每天上学,一个人走在孤单的小路上,一点点的酸涩都涌上了心头。回忆着往日的点点滴滴,庆幸自己还有一段美好的记忆,可以用来品味。虽然我依旧孤独,但我还是执著的认为,我们的友谊依旧存在,依旧停留在那时我们形影不离的时候。因为有你的陪伴,我才不会觉得孤单。

这一路的行走,沿途的“风景”,似乎使我明白,人生路上,无论你接不接受它的转变,都要勇敢的面对。即使是一瞬间,也会成为永恒!

篇2:漫步风雨人生路高中记叙文

我曾在学习的十字路口徘徊许久,终不能下决心该走哪条路,可是,在我学习生涯中的导师的一句话,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那时,我上小学。可是,不知为何原因,刚迈入小学课堂的我,便出奇的厌恶学习。一听到老师讲课,就打哈欠,并且有一阵倦意袭来,接着,便与周公相会去了。有一次上课,“娇姣同学,你起来回答一下,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老师竟然把我硬从周公那儿拉了回来。我站了起来,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呆呆地看着老师,这时,不知谁冒出了一句:“彩虹仙子偷吃蟠桃,触犯天条。”未经大脑允许的我,竟鬼使神差地说了出来。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怒视着我,我意识到了“战争”前的那种紧张气氛。果然不出我所料,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狠批了我一顿,现在的罪状又罪加一等了,任课老师们对我视而不见。虽是这样,可我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勉强上了六年级以后,班主任换了。新班主任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身的现代化气息,给我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学校增添了色彩。她任我们的英语老师,与她相处一阵,感觉她非常善良与和蔼。尤其是她那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让人叹为观止。有一次上课翻译单词,由于她的教学风格异样,课前没有通知我们预习,所以没有一个人举手。意外中,她竟叫到了我,我机械般的站了起来,逼不得已下只能蒙了。她要我翻译的是“爱屋及乌”,这时,我想起大姐曾教过我,答案为“love me,love my dog。”但也不能肯定,我还是说了出来,我等待着老师的批评,可没想到老师却说:“you’re right,very good!”

这是我上小学以来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的表扬,心里美死了。突然间,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从此,学习的兴趣高涨,不管是在什么时间,不学习的话,总觉得有点空虚。有时,半夜醒来,也要学点,困了再睡。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反反复复,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任课老师们都大跌眼睛,对我刮目相看。

篇3:漫步风雨人生路高中记叙文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苏轼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 社会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仁宗嘉祐二年 (1057年) ,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 秉承中国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传统, 苏轼以高分中进士, 获得朝廷及学者夸赞。时任政坛高官兼文坛领袖欧阳修预言“再过三十年后, 不会再有人提到我的名字”。神宗熙宁年间, 作为政治保守派, 因与主张革新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和, 被贬为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便开始了词的创作。元丰二年 (1079年) , 以写诗文“抨击新发, 讥讽朝廷”之罪被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此时他开始深入反思自己此前的行为, 同时创作了一大批诗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 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祐年间, 一直赞赏苏轼才文人品的高太后临朝, 司马光执政, 苏轼被重新召回京城。东山再起, 官阶连升, 直至被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哲宗元祐四年 (1089年) , 党派混战, 成为矛头所指, 苏轼主动请求离开朝廷调往地方任职, 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 因政治诬陷、官场倾轧而先被远贬号称“瘴疠之地”的惠州, 再贬到蛮荒边乡儋州 (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 年届花甲却再次随政变开始奔波劳顿的北归之行, 靖国元年 (1101年) , 64岁的苏轼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

苏轼在表达情感的需要中寄情艺术创作, 在自己熟稔的诗词艺术境界中挥洒自如, 写下了传诵古今的伟大文学作品。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跌宕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人生思考和心灵体验, 此时苏轼的艺术创作日臻成熟。本文将主要结合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词文及生活情况来探索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如何走出苦闷, 走向超脱

1. 壮志难酬的苦闷现实———进退两难

早年苏轼充满信心与理想, 已经有用世之想:忠君、报国、爱民。然而, 统治阶级使正直的士大夫伤透了心, 积极入世、济世利民者总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苏轼用一生的经历努力践行自己的人格操守, 他赤诚忠君、真心报国、善待生命, 却壮志难酬、命途多舛。写于密州时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已经开始展示苏轼思想中的两面性: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于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 中秋佳节, 此时苏轼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 他突然生出“我欲乘风归去”退隐江湖的念头。一方面, 述说自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 政治上失意, 理想不能实现, “笔头有千字”的才能不得施展, 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 滋生了消极避世的矛盾思想感情。他开始厌倦政治遭遇, 又想回到朝廷中去, 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此词把现实中矛盾的思想通过对晴空皓月的询问表现出来, 既是寻求人生答案, 也对现实产生疑虑。从少年得志到此时谪居的遭际, 诗人内心痛苦, 儒家思想逐渐消退, 在人生思考中老庄思想开始在他心中滋长。

2. 儒释道结合——走出苦闷, 走向超脱

苏轼先是吸收了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后又对道家逍遥自适的思想感兴趣, 贬谪黄州后苏轼开始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并且用佛教思想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进行反省, 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总之, 他欣然接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并融会贯通。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尊儒崇儒的, 但又不为儒学所拘囿;他崇尚老庄哲学, 而不走向虚无和厌世;他喜欢研读佛经, 参禅悟道, 但是又不愿将自己的生命最后托付给虚幻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王国维先生也认为:“从佛教的否定人生, 儒家的正视人生, 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位诗人的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润释、道的思想成为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黄州赤壁的咏唱带给我们真的思考、善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可以说, 诗词写作成为苏轼的一种内在需要。在歌咏赤壁中, 人生态度有了更成熟的发展:以智慧指导行为, 借行为增益智慧。苦闷中“以更为超拔的人生了悟, 苏轼将儒、道两家人生态度统一于诗人的形象上了”。

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十六日, 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上赏月游玩, 一轮明月照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 凉爽的清风徐来, 茫茫白露布满大江, 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交相辉映, 主人与客人对酌于舟中, 酒酣耳热后客人吹起凄怆的洞箫声, 于是苏轼和客人谈起了人生的短长和悲喜的问题, 写下了《赤壁赋》。从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箫声中, 客人道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苏轼随即用自己的通达使客人“喜而笑”, 他这样安慰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讨论, 进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反过来安慰了客人, 悟得历史的演变、天地转瞬, 明确肯定了个人身心的自由与自适:变与不变只是观者的角度不同, 一切都是心的幻想而已。此番主客对话既是苏轼对友人的回答, 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思考:要努力摆脱有限生命对自己的束缚。

写于元丰五年 (1082年)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再现当年赤壁之战中周公瑾等“雄姿英发”的豪杰志士, 想象周瑜那一类“千古风流人物”的成功人生, 再转入对“多情”自我“早生华发”的自嘲, 最后又心事茫茫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超越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渴慕并得出结论, 慨叹古今“风流人物”随“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气势磅礴, 格调雄浑, 高唱入云, 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苏轼早年就对人生须臾渺小有了初步认识, 在黄州又开始接受佛教“万物皆空”的消极思想, 政治上屡次遭受打击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整首词语境高妙, 在对人生、生活的热爱和思考中自然流露出超旷豁达, 同时也将诗词创作一点点推向了艺术的高度, 显示出他天才的表现力和文艺创造力。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的虚幻,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 而是努力追求自我超脱, 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自适淡定的人生态度。沙湖道中突然遇到了大雨, 同行的人皆一副狼狈样, 苏轼却浑然不觉雨点点, 等天晴朗后写下《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生活中一件平凡小事而跳跃到对整个人生的总结和彻悟, 写出自己恬淡的心境。无论自然风雨还是政治风雨, 无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 苏轼已经练就一番“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心境, 全不介意。这受到佛教“无差别境界”思想的影响, 即人只要无欲无念, 超然自得, 那么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对于苏轼来说, “无风雨”和“无晴”达到了本质的统一, 风雨不会让他愁眉不展, 晴天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 诗人回头望去, 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么, 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又有何不同呢?生命本来就是一段“寄寓”于人世的或长或短的真实的生存境况, 本质就是寄托于世, 与前边所谈到的“人生如梦”具有异曲同工之意。

篇4:漫步风雨 云开见天明

或许,小时候见不得大风大浪的我,如果没有亲身经历那平常而又不平凡的时刻,我或许就会永远下去消沉下去!

那是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我怀着失意的心情向家走去,我不知如何面对那给予我厚望的老师,更不知如何面对为了我这次比赛耗尽心力的父母;我曾无数次幻想过的场景,却终因我的骄傲化为泡影。没有哪一次的失败能比我现在的失败造成的后果严重,顿时之间,眼泪涌上眼眶。

我独自走上我家对面的田野,这时的.天已狂风大作,暴雨随即就来了,可我面对这些只是冷笑。刹那间我看到了一朵野百合正在一点点的绽开花苞。我笑它痴傻,笑它癫狂,笑它妄想!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大吃一惊。在暴雨的猛烈击打下,它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像是在对我说:相信自己,一切都有可能!

篇5:人生一路总风雨

我叫陶子, 今年十七岁, 已辍学在外游荡近两年。对于我辍学的原因, 听起来可能很难让人理解, 甚至很多人会斥责我虚荣、浅薄, 但那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真的无法自拔、无法抵御的痛。

我是个被遗弃的孤儿, 从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 听我养父说, 他把我从垃圾筒里捡回来时, 我还睁不开眼睛。

我的养父是个捡破烂的, 我的家就在城郊的一片随时等待拆迁的棚户区。从小我就没把那个破窝当成过家, 你能想象吗?一个孩子睡在捡回来的垃圾堆凑出的床上, 头上是只遮挡了一半的屋顶, 另一半被破烂的帆布袋子拼得五颜六色, 到处充斥着垃圾恶臭、腐烂的味道……从小我的身上就有味道, 所以从小我就没有朋友。

从我记事起, 我就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之所以这样不同, 就是因为一点:贫穷。

贫穷让我像个赤身裸体的怪物, 在别人的眼里没有任何的尊严。真的, 没有人愿意理我, 更别说在乎我了。至于那个把我捡回来的养父, 他愚钝到甚至不怎么会说话, 每天只知道在外面东捡西捡, 回来后塞给我一点勉强能称其为食物的东西, 然后就倒头睡下了。

有时我真的好恨他, 为什么要把我捡回来, 让我在那个冬天里冻死也许更好, 至少那样我就不用遭受这么多不幸了!

虽然每个月养父能领到政府的最低保障金, 我也得到了社区的资助有了学上, 可我跟同龄人相比还是总感到自卑, 跟他们相处起来也总是格格不入。他们都有父母, 都是在娇惯和溺爱中成长起来的。而且他们的家庭都非常的富有, 至少跟我这个赤贫户比起来, 那就是天差地别了。所以他们总是用一种我讨厌极了的眼光看我, 不是鄙视和不屑, 就是可怜兮兮的, 总之哪一种都让我受不了。

初一那年, 时常逃学的我认识了一群混社会的孩子, 他们有的是父母离异没人管, 有的是死了爹或没了妈, 受不了后爸后妈的虐待就跑了出来, 反正都是些没人要的孩子。剩下的那些个所谓的“不良少年”, 在我看来却挺有人情味的, 至少不会拿白眼来看我。那之后, 我就不怎么去上学了, 整天跟他们混在一起。养父得知我逃学的事, 就满世界的找我。那时我已经不怎么回那个破窝了, 总是借宿在朋友家。有一次, 养父在网吧里找到我, 拽起来就是一个巴掌。当时我的朋友都在, 我被他打蒙了, 等醒过神儿来, 我一把推倒他就跑出了网吧。那之后, 我也在街上见过他, 可我都远远地躲开了。

说真的, 对他我心里挺难受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我是真不想回到过去了, 我现在找到了工作, 虽然赚的钱不多, 但我能养活自己, 也过上了还算像样的生活, 辍学这两年我真觉得自己特别快活。只是每次看到或想起他, 心里免不了会一揪一揪的痛。

我暗暗发过誓, 要赚很多的钱, 到时候把养父养起来, 就不让他再捡破烂了。可这需要时间, 也不知我要努力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个心愿。

其实给你写信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 就是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也想有个人帮我分辨一下对错, 真的, 有时候我真搞不清自己之前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

不管怎么样, 把话说出来, 心里舒服多了。

期待你的回音。

陶子

陶子你好:

读过你的信, 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哈佛风雨路》。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与命运抗争, 最后考上哈佛大学的故事。她的父亲是个懒惰到极点的天才, 无所不知却没有一丁点生活的技能, 每天跟他的母亲吸毒度日。在她的母亲因吸毒染上爱滋病后, 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无人照管的小女孩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涯, 直到她十七岁那年, 突然幡然醒悟, 因为当她看到垂死的母亲时, 她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努力改变命运, 最终也很可能跟她一样, 只能悲惨地死去。所以从那一天起, 她发奋读书, 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学业, 并获得了《纽约时报》提供的万元奖学金和工作, 考入哈佛大学, 成为了一位天之骄女。

其实, 与那个小女孩相比, 你或许还要幸运几分, 至少你还有个愿意照管你的养父, 十几年来为了养育你他都在默默地辛劳付出。你说他不会说话, 可他为你做的一切都岂是语言能够表达的?

你说你憎恨贫穷, 也许在穷困里你所遭遇的一切是同龄的绝大多数孩子难以想象和永远不会经历的, 这让你觉得不公平, 觉得心痛。但我想, 这绝不该成为你抱怨命运、自甘放任的理由。

的确, 求学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 现在你独自打拼, 也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还想着有一天赚到更多的钱来回报你的养父, 这都是非常好, 非常难得的想法。但你毕竟还太小, 十七岁, 你的人生应该说还没有开始, 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多为今后的人生储备些能量、积累些资历呢?那么求学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之前你拼命想逃离的是你的生存环境, 现在你努力在改变的还是你的生存环境, 那也许回到校园, 通过自己的努力优异的完成了学业, 你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变这一切了!

你因为自己的被遗弃、自身的贫穷而感到自卑, 需要获得尊重和关怀, 这真的没有错。但我们总要选择最好的方式去获得这一切吧!

找个时间回去看看你的养父, 至少告诉他你一切都好。相信他惦记你的心绝不会比任何一个亲生的父母少!

如果可能, 尽量回到校园, 回到同龄人中去, 现在你觉得自己能够应付生活, 一时得到了些许满意, 但等你真的长大了, 真的需要应付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和兑现更多的责任时, 你会发现其实你早已缺失了太多。

人生总风雨, 阳光有几多?想明白了这一点, 相信你就会换上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了。

真心的希望你生活得阳光而又自足。

上一篇:优秀作文给同桌的一封信下一篇:制造企业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