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考试试卷

2024-06-24

社区矫正考试试卷(精选6篇)

篇1:社区矫正考试试卷

社区矫正人员专项考试试卷

姓名 成绩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4分,共 20 分。)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3月1日 C.2012年5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2、()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3、下列哪项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

4、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

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

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5.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

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

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3分,共30分。)、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2.社区矫正人员因病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3.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5.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可以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

2、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

(√)

3、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4、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可以受侵犯。(×)

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的情形是什么?

答(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2、社区矫正适用对象有哪些? 答: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3、对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情形?

答: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4、什么是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篇2:社区矫正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10题共20分。每题仅有1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均不能得分)

1、对新入矫和纳入重点管理对象的的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思想汇报()一次。

A 一个星期 B 半个月 C 一个月 D 10天

2、社区服刑人员在管辖上采取()。

A 户籍所在地管辖原则 B 工作所在地管辖原则 C 居住地管辖原则 D 亲属所在地管辖原则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管制的期限为()。A 三个月以上两年以下 B 二个月以上 C 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D 二个月以上三年以下

4、根据《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

A 三 B 五 C 七 D 十

5、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接到适用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后,一般应在()工作日内向委托机关出具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书。

A、警告处罚 B、治安管理处罚

C、撤销缓刑、假释 D、将管理等级提升至严管级

二、多选题(每题2分,10题共20分,每个题目均有多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均不能得分)

1、根据《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管理。管理等级分为()。A 严格管理 B普通管理 C 重点管理 D宽松管理

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组成。

A 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 C 村(居)干部 D 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

3、适用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A 居所情况 B 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 C 生活来源及监管条件 D再犯罪风险

4、下列人员中属于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的有()。A 司法所工作人员 B 社区民警

C 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 D 被害人

5、社区矫正入矫宣告包括的主要程序有()。A 宣布宣告纪律及相关事项

B 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每题5分,4题共20分,根据题目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社区矫正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有何作用?

3、制定社区矫正方案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4、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如发现罪犯未在规定时限报

家务农,姐姐在外打工,刘某性格较叛逆,与父母关系较为紧张。

刘某于2013年2月1日到XX县司法局报到,被指定到A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2月3日司法所组织刘某和其他几名近期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起进行了入矫宣告。3月5日,司法所开展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时,刘某以生病为由向司法所请假,但司法所经过了解刘某并未生病,未准假,但刘某未到司法所参加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3月12日,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走访排查中得知刘某经常与一群社会闲散人员在XX网吧上网。4月-7月,刘某能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相关活动,及时上交思想汇报,表现良好。8月5日,刘某为了请假到邻县参加朋友生日,请司法所工作人员吃饭,并送给司法所所长两瓶酒两条烟,司法所批准其请假10天,刘某于8月20日返回居住地。9月5日,刘某未按规定向司法所上交思想汇报。9月8日,司法所联系刘某时发现其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刘某父母也不知其去向,司法所组织工作人员和刘某家属进行查找,但直至10月20日,仍未发现刘某行踪。

1、案例中刘某违反了社区矫正的哪些规定?(5分)答:

篇3:社区矫正考试试卷

一、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再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广义的理解指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 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 也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狭义的理解则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1]。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 再社会化的过程都需要一个人去纠正和克服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病态与社会失范问题, 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罪犯改造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但是, 人们一般把这种再社会化理解为由全控机构实施的再社会化, 如在监狱进行的再社会化, 而忽略了由社区实施的再社会化形式[2]。其实, 再社会化除了狭义的压制性形式外, 还应包括参与性形式, 即把罪犯放在社会中进行监督改造, 从而使罪犯融入社会之中。罪犯社区矫正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1.从再社会化的概念来看, 对罪犯的改造不能脱离社会进行。再社会化仍然是一种社会化, 而不是非社会化, 所以需要在社会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脱离社会。首先,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社会性动物, 必须参与到一定社会关系中去。把罪犯放在与世隔绝的监狱进行改造, 本身就意味着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 个人与社会之间被设置了一道墙, 个人与社会难以同步发展。其次, 作为罪犯, 虽然他的犯罪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并且具有人身危险性, 但这并非意味着罪犯没有社会需求。与外界隔绝的监狱矫正方式实际上很大程度地限制或剥夺了罪犯的社会需求, 这虽然能够发挥惩治罪犯的作用, 但教育改造效果并不明显。从监狱矫正的实践来看, 很多罪犯在刑满释放以后, 因为不能适应社会, 不久又会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2.从再社会化的效果分析, 社区矫正的效果优于监禁矫正。监禁矫正使罪犯丧失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使罪犯社会化的速度迟滞于正常社会成员, 质量也劣于其他社会成员。罪犯社会化的不足, 势必影响其重新回归社会后对社会的适应, 在一定意义上讲, 意味着罪犯可能被社会淘汰。显然, 监禁矫正与促进社会成员终身社会化的社会发展要求与趋势存在着矛盾。

犯罪行为产生于社群, 也应在社群里得以矫正。社区矫正对象就在社区当中接受教育改造管理, 并没有脱离社会生活。而且, 社区矫正可以塑造一种与正常社会生活相仿的矫正环境, 努力促进罪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达到矫正其犯罪心理与行为恶习的目的。这既符合再社会化的要求, 又能够满足人性化需要。通过社区矫正, 不仅能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也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

二、社区矫正具有社会建构的意义

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并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社会进行了重构。所以, 社区矫正制度是集人本主义价值观念与社会建构于一体的复合性制度, 社区矫正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

1.社区矫正基本上克服了监禁刑存在的各种弊端, 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矫正的任务除了惩罚罪犯之外, 还要帮助罪犯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 只有当他们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才能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在这个意义上, 监禁矫正不是立足于恢复犯罪人员的社会功能, 恰恰相反, 监禁矫正通过隔离的方式, 把罪犯从社会中分离出去, 不仅没有恢复罪犯的社会功能, 反而破坏了罪犯的社会功能, 其矫正效果自然难以理想。社区矫正不是简单地把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 而是要通过各种矫正措施使矫正对象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区, 成为社区中的一员, 在社区正常生活。社区矫正超越了刑法制裁的边界, 使犯罪人员的矫正成为一种社会行动。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已由以往的以矫正工作人员为本转变为在坚持社区矫正制度的大背景下以矫正对象需求为本, 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2.社区矫正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政府和社会的功能进行了重构, 具有建构意义。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来看, 在中国很难自发生成社会的自我治理体系。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安排社会的一切, 监禁矫正日益暴露出的某些弊端也能说明这一点。在政府主导建设社会的过程中, 社会自身的利益会逐渐觉醒并反映出来。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将在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进行, 即这个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社区矫正本质上属于政府的责任, 但政府很难在社区设置机构、派遣政府人员。因此, 政府只能通过在社区组建社区矫正团体, 承担政府矫正犯罪人员的工作。由此, 关键的问题转变为政府与矫正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团体主要都是“政府与民间二重性团体”, 政府并不给社会团体编制, 也不直接给社会团体拨付经费, 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完全属于社会团体聘任的工作人员, 而社会团体经费的获取则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的方式进行。上海的实践证明, 该类关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且有利于社会团体自主地开展矫正工作[3]。

三、社区矫正研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当代社会学不仅要关注理论问题, 而且要通过社会学范式分析, 及时全面有效地帮助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当代社会学的使命[4]。社区矫正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离不开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

(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矫正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野

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角。而“社会学想象力”则可以说是社会学特定视角的最集中概括。社会学想象力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结合起来分析。“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 不同时了解这二者, 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5]这种特定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局部环境中的个体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在我们探讨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将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结构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 将个体变量与结构变量同时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揭示现象和行为的本质。

(二) 遵循科学研究规范,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 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遵循科学研究规范的思想, 在对社区矫正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研究包括四种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 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 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6]。研究中应根据四种研究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条件、研究者掌握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处理好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许多不成熟的研究者往往会去寻求最好的方法, 但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存在最好的方法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回答研究者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在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是否合适的问题, 我们应该寻求的是最合适的方法, 而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与研究结论正确性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特定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都有特别擅长的方面, 同时也都有无能为力的方面。要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无论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还是具体的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 其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关键还在于使用方法的人。所以, 作为社区矫正研究者即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使自己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具有一种超出普通常识的理论意识, 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 以保证社区矫正研究的科学性。

社会学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从这一视角看, 推动社区矫正有利于减少和缩小社会代价, 增加和促进社会进步。当然, 在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全面试行的今天, 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方面, 要想保证社区矫正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思想上的正确认识, 更需要实际行动中的客观与科学。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矫正的同时, 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33.

[2]程琥, 孙霞, 吴丽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J].中国监狱学刊, 2004, (4) .

[3]张昱, 费梅苹.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J].广东社会科学, 2005, (2) .

[4]张传伟.中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1) .

[5]郑杭生.社区矫正与当代社会学的使命[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5) .

[6]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与社会组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4.

篇4:社区矫正考试试卷

[关键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完善途径

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在总结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一、《实施办法》解决了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的若干问题

(一)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中原来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刑、考察缓刑犯、监督假释犯的规定全部删除,而统一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但《刑法修正案(八)》只是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而并没有指明由谁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为执法主体,但并没有提出社区矫正机构具体包括哪些机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已经真正成为社区矫正的牵头机关。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充足的物质、人员保障为基础。因此,《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做出了规定。规定中提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即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三股力量,分别是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8年的实践表明,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涉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也承担一定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基层社区的组织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在社区矫正试点、试行阶段,其适用对象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制者、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被宣告缓刑者、获准假释者以及暂予监外执行者。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不再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出现了关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及2012年《刑事訴讼法》修订后,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犯罪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并没有做出规定。对此,《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因为我国《刑法》并没有要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也不是法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参加部分社区矫正活动也是可行的。

(三)确立了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

所谓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为法庭定罪量刑和判后矫正、帮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一种制度。

《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社区矫正的本质就是要求刑罚社会化,所以在宣布缓刑、裁定假释的时候,要考虑对其宣告缓刑或裁定假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因为这些被判处刑罚的人回到社区以后,除了他自己能够不再去危害社会,还要顾及到社会接不接受、社区容不容纳的问题,他会不会给社区的稳定造成影响,这都需要做出评估。

(四)对社会适应性帮扶作出了规定

社区矫正的意义就是让矫正对象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重新走向社会,所以就需要矫正工作方式和矫正对象的管理方式不断人性化的创新。矫正工作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种:第一,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第二,组织公益劳动,培养劳动情操;第三,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从目前的试点工作情况来,仅仅依靠说服教育、公益劳动显然不够让矫正对象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就谈不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了。

《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等,促使其顺利地融入社会。

从目前社区矫正实践看,社会适应性帮扶主要包括落实承包田、落实社会保障、建立过渡性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调解家庭矛盾,协调邻里关系、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就学等。

二、《实施办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主管机关的地位事实上已经形成,但《实施办法》的效力层级较低,不符合《立法法》第8条关于涉及到“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明确规定。所以仍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以便各部门之间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实现执法统一、保障执法公正。

而且《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这就说明司法行政机关只有管理权,并没有对其赋予处罚权。

(二)判决前的人格调查程序存在问题

人格调查,即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调查,是法官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依据。如前文所述,《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意味着人民法院既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前调查。笔者认为,考虑到社区矫正适用与执行的衔接以及人民法院的案件负担情况,审前调查评估的主体应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查,仅在确有必要时才可自行调查。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实施办法》中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社区服务本质是通过服务,让矫正对象增强劳动意识,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社会中的一员。但从目前试行结果来看,社区服务仅仅流于形式,好多矫正对象总是以事假病假来规避劳动,拒绝劳动。有些矫正对象在劳动中也并不积极,经常敷衍了事,加之,服务的地点有时也难以确定,好多社区和单位一听是服刑犯的到来,纷纷表示予以拒绝。我国目前的《刑法》也没有社区服务刑的规定,这使社区服务的展开变得困难重重。

(四)社区矫正撤销制度不完善

《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实施办法》已将矫正对象处遇方式的建议权由公安机关向法院提出转变成司法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但第27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这一条款的规定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

三、我国实施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法律地位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所以,应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机构,使其获得进行社区矫正的合法身份。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规定了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来执行,但笔者明显认为此规定过于笼统。社区矫正机构具体指我国哪些机关,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还是难予操作的。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社区矫正应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我国司法部设置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监狱管理局和社区矫正执行局。前者负责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后者在省、市、县设立相应机构负责非监禁刑的执行。这样设置既做到了非监禁性和监禁刑内在统一联系,又符合刑罚统一性的要求。

(二)完善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

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至少有三个问题应在法律中规定,即人格调查的主体、人格调查的程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督。

首先,人格调查的工作应由基层司法所来承担,因为他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改造、帮教工作。被调查对象如果被判处社区刑罚,先前的调查工作则为随后矫正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便于矫正机构有的放矢地提出矫正方案。其次,人格调查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犯罪人以前是否存在犯罪与违法经历。二是对于犯罪人的社会调查,主要是犯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调查时应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最后对人格调查的监督,主要靠接下来的社区矫正听证程序来实现,即调查报告要經过相关人员,包括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社区群众、被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举证与辩论。

(三)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

在《实施办法》未实施之前,公益劳动却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基本矫正措施。司法部要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而《实施办法》中也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个概念。社区服务刑没有把罪犯与社区隔离,而是把罪犯置于社区内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矫治,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尚未有独立的社区服务刑,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并没有对社区服务有具体的方案。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将社区服务设为一个附加刑,因为这样适用起来就非常灵活,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四)完善社区矫正人员的结构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为更好地体现刑罚执行性质,应逐步建立一支专门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队伍,即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应配备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其素质应具有高于公安警察和司法警察的文化素质,任职条件和考评体系可以参照公安警察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中国检察官,2012,(2).

[2]田兴洪,吴占英.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及完善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阿墨.真正的回归是融入社会.民主与法制,2011,(10).

篇5:社区矫正知识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制定的。

A、政法委 B、宣传部 C、办公厅 D、司法部 2.《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于2012年()正式实施。A、3月1日 B、4月1日 C、5月1日 D、6月1日

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人民法院

4.《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5.《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8.《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司法所

9.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A、三 B、五 C、十 D、十五

10.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A、1个月,3个月 B、2 个月,4 个月 C、3个月,6个月 D、6个月,12 个月

11.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12.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C、市、县(旗)D、省

13.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A、一 B、三 C、五 D、七

14.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A、十天 B、二十天 C、一个月 D、二个月 15.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C、市、县(区)、旗 D、省

16.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

A、四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17.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

A、二 B、四 C、八 D、十六

18.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依法给予处罚。A、公安机关B、人民检察院C、人民法院D、监狱

19.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A、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20.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监狱 21.社区矫正期满前,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司法所

22.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A、司法所B、人民检察院C、公安派出所D、基层法庭

23.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社区矫正机构

24.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25.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人员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A、三 B、五 C、七 D、十

26.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个月。A、一、二 B、二、三 C、三、二 D、二、一

27.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由负责执行禁止令的社区矫正机构所在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处罚。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28.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原作出缓刑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当地社区矫正机构提出的撤销缓

刑建议书之日起()内依法作出裁定。人民法院撤销缓刑的裁定一经作出,立即生效。

A、七天 B、15日 C、20日 D、一个月

29.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A、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30.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

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31.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32.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C、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D、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E、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33.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工资收入D、参加教育学习E、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34.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生病 E、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35.()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E、司法行政机关

36.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列入司法行政机关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有:()。

A、被判处管制 B、宣告缓刑 C、裁定假释 D、暂予监外执行 E、被剥夺政治权利

37.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以下一项或者几项活动: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禁止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B、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者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C、利用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犯罪的,禁止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D、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者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 E、其他确有必要禁止从事的活动。

38.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A、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B、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C、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D、禁止进入超市购买商品;

E、其他确有必要禁止进入的区域、场所。

39.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接触以下一类或者几类人员:()

A、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B、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C、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D、禁止接触同案犯;

E、禁止接触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扰的人或者可能诱发其再次危害社会的人。

40.违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A、三次以上违反禁止令的;

B、因违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禁止令的; C、违反禁止令,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

D、有1-2次没有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区服务;E、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41.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

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42.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43.社区矫正终止是指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44.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45.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46.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47.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48.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49.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管制、缓刑执行之日起计算。()

50.对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三、简答题(毎题4分,共40分)

1、什么是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什么?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依法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适合其年龄、身体条件、劳动技能的社会公益劳动。

4、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2、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4、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心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身体健康,没有受过刑事处罚,能够适应社区矫正志愿工作的实际要求

5、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履行哪些职责?

履行下列职责:(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考察;(3)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4)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6、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7、我国的社区矫正的性质是什么

8、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政策依据是什么?

9、我国社区矫正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是什么?

篇6:社区矫正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任务()。

A.行刑

B.矫正

C.安置救济

D.限制人身自由 2..我国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关是()。

A.人民法院 B.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D.公安机关

3.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是()。A.加强社区矫正

B.加强监禁矫正

C.加强教育矫正

D.加强惩罚矫正

4.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

5.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 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6.()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3月1日 C.2012年5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8.开展社区矫正,()。

A.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 B.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

C.有利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实现对罪犯的有效改造 D.与行刑的成本无关

E.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世界行刑改革发展的趋势

9.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

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

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

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10.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

A.行为督导

B.教育矫正

C.完成义务教育

D.娱乐活动

E.组织公益劳动

11.社区矫正对象符合下列哪些正当理由,且情况属实的,经由县级社区矫正机关批准可以请假外出()。

A.就业

B.经商

C.就学

D.就医

E.探亲

二、填空题

1.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活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包括(监督管理)、(教育改造)和(帮教扶助)三项。

3.社区矫正的作为刑罚执行活动,具有(惩罚)功能、(教育)功能、(塑造)功能、(感化)功能、(治疗)功能、(控制)功能。

4.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刑罚之。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对象主要是(所犯罪行较轻)、(社会危害较小)的罪犯。刑期在(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刑期最高不超过()年。

5.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在(执行通知书)上注明暂予监外执行,连同(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

6.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人应当由到达法定年龄且具有(监管)能力的近亲属担任,如近亲属中无适合人选,也可有矫正对象所在社区、村委会或工作单位的有关人员担任。监管人确定后,要与社区矫正机关签订(监管协议),承担起在日常活动中(督促)矫正对象服从管理、遵守规定,监督矫正对象,定期向矫正机关汇报的责任。

7.社区矫正档案,是司法所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直接形成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响)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建立社区矫正档案,具体分为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和社区矫正(执行)档案。

8.社区矫正机关对矫正对象实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报到)管理、(监督考察)管理、(请销假)管理、(迁居)管理、(会客)管理等。

9.社区矫正对象一次请假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日。10.社区矫正个案就是社区矫正组织针对特定矫正对象的(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等因素,专门制定并实施的矫正工作方案。

11.社区矫正扶助制度又称社区矫正救济制度,是指在社区

矫正机关的组织协调下,通过落实有关政策,利于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对矫正对象给予(帮助)、(救济)和(安置)的一种工作制度。

12.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

13、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1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

15、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

四、简答题

1、社区矫正的概念?

2、社区矫正适用对象有哪些?

3、对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情形?

4、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的情形是什么?

5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1)社区矫正对象相关的法律文书。

(2)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包括对象的确认、登记、填写相关表格。

(3)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相关权利和义务以及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4)开展初次见面谈话教育。(5)建立矫正对象的个人矫正档案。

6、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7、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什么?

答:社区矫正的任务有三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8、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9、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10、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下一篇:四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