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2024-06-23

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精选6篇)

篇1: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关于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昨天下午,参加了学科拓展类课程研究后续推进工作会。拿着一堆资料,我在想:何谓“学科拓展类”课程?如何让课程研究真正落地?

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联合体方案》中这样描述:结合各学科特点,研究拓展类课程建设和实践,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主要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突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认为:学科拓展类课程是基于学科特点的探索,是对学科教学的丰富与完善,学科边界要清晰,不能演化成大杂烩。课程指向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国家课程校本化在每一所学校每一节课上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校本化的过程,但其专业性水平有较大差异。拓展类课程的核心在于拓展,为何拓展?拓展哪些内容?如何拓展?要有清晰的行动指引。

拓展类课程要由三个重要指向: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指向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也就是说,最终我们不能脱离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课程的在地化品质,能够落到人身上。

拓展既是形式,也是目的。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或者创造多少种可操作的拓展路径?通过研究,拓展对于学生素养的发展有了哪些意义?如果无法找到拓展类课程的若干方式,研究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每所学校不一样,每个班和孩子不一样,每一位老师不一样,这些不一样正为学科拓展类课程的丰富提供了土壤。让课程在每个老师心里长出来,要尽量摒弃统一步调的思路,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拓展类课程方式。作为联合体,主要组织拓展类课程的学习,线上分享,定期展示评比,指导老师有自己的专属拓展类课程。联合体作为一个平台要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而不仅仅是任务驱动。前期的种子教师,各学校已经进行了统计,如何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如何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这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部分。

始终认为,在推进某项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共同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同进步方向要保持一致,但允许并鼓励每个人有自己创新。如果一项工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责任,就无法真正落地,无法真正形成专业的品牌。全面规划、全力推进的.最终目的要实现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每个人在这一项目获得真正的成长。

研究意味着更专业的探索,但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信,当前教师对“研究”一词往往心生抵触,甚至会产生适度的恐惧。慎提研究,从问题解决入手,改进教学,改进课程建设,让研究在行动中自然发生——这或许应该成为我们推动项目的关键所在。联合体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学习,在彼此学习之后,二次提升。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却应该是全面铺开,循序渐进的事情。

给教师探索的信心,要找到清晰的行动路线。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强化这样几个环节:专业学习交流、个性化方案研讨、阶段性展示分享、成果提炼推广。通过一定的示范,让种子教师看到探索的可行性,在伙伴的彼此影响中走向专业自觉。

拓展类课程建设与当前的好学堂建设有哪些关联?如何通过好学堂建设来提升课程建设的品质?如何用课程建设的成果来呈现好学堂建设的样貌?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好课堂与好课程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在推动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关系,达到比翼双飞的境界。

篇2: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选修课程建设是本轮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自2012年以来,我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一线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开设了一批符合学校特色定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体现教师专业能力和特长的精品课程,已初步形成了 “卓智、卓识、卓才、卓能”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

选修课程建设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推进课程开发,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大一线学科教师从传统的“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开发者”,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笔者在参与本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学习了不少理论。 本文以我校开发的人文学科知识拓展类的四门选修课程——贾桂强老师开发的《〈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张建庆与何振华老师开发的《成语典故中的哲理》(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黄锁伟老师开发的《老照片中的民国往事》(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郁筱红老师开发的《古典诗歌中的草木形象》(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一本二体三维四度”的基本架构, 以此审视和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人文学科的主干一般是指我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本文所涉及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主要涵盖了目前高中阶段以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学科为专业基础的选修课程。

一、以人为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课程是实现“育人”这一终极目标的最有效载体。“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正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我校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初步形成了“卓智、卓识、卓才、卓能”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

本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这次深化课改方案的主旋律。即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 在这‘三个选择权’中,第一个学生学习选择权最为根本,后两个选择权为第一个选择权所决定和服务。”[2]三个“选择权”对学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在专业上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没有发展的教师,也没有发展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也为中学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契机。一些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一些学科骨干教师,也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重新发现了新的价值。

二、主体间性: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存在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共在”,[3]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的共在性”,作为“教”“学”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具有共同存在、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属性。

“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一基本原则意味着,一方面,“教”“学”双方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双方又体现为“主体的共在性”。一方面,在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立足教师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自身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明确课程开发最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课程开发后能否可持续实施,取决于学生是否选择,以及学生的评价。

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换言之,什么样的课程符合学生的兴趣,切合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从学生的立场、角度考虑课程开发的主题、目标和具体内容,为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第二,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 第三,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的开发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选修课开发后,是否真正能吸引学生, 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关键。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一定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既是选修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选修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

贾桂强老师开发的《〈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首先是基于自身的学术特长。在近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贾老师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亮点”。关于国学经典《论语》的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14篇,主持与《论语》相关的省、市级课题3项,相关学术讲座多次,在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次,这门选修课程更是基于学情的需要。从2006年9月起, 浙江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选用了语文出版社的 《〈论语〉选读》教材。但是这本教材的编写还是存在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地方。贾老师在思考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关注可教性”,[4]对《论语》进行了大胆的重构,该课程作为浙江省网络精品课程,自2008年开设以来到2015年,在七年里一直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非常高。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情志

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目标分层。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一总目标下,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有符合课程特点和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目标分层。人文类选修课程需要明确规范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知识目标来说,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巩固和深化已有的必修学科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已有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提升和拓展。

2.从能力目标来看,由于传统的“文史哲”具有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和融通性,所以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整合的思维,培养融会的能力。

3.在价值观目标上,应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其人文情怀;也有助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健全其精神世界,丰富其精神内涵,增强精神力量。

例如,张建庆老师开发的《成语典故中的哲理》 课程,有两个特点:第一,课程对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模块)的整合度较高。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该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必修课程 《生活与哲学》与《文化生活》学习目标;进一步整合高中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等人文学科的相关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树立大文科的学习理念;第二,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依据相关课程资源,深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成语典故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思想,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深厚的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理性的态度、辩证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学会批判地继承;从而践行祖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念,以促进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卓越人生打造坚实地基。

四、文化关照:宽度、广度、深度和温度

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教育不仅承载着育人的功能,也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作为人文学科,我们在开发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始终需要处理好四个维度的关系。

1.学科的深度。教师对于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的理论深度。对于教师而言, 没有足够的专业底气,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是难以开发一门优质的选修课程的。我们注意到,现在许多学校在课程开发中,似乎有“遍地开花”的现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几乎是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数量上是有了,但是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 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个任务, 而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专业的担当,如果教师本身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耕耘,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没有对于所开发的课程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那么开发出来的课程,最多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2.社会的宽度。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要关注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引起教育者反思的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却日益苍白;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各种信息、知识令人炫目,应接不暇,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却面临着巨大的荒芜;一方面,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更为关注分数,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日益缺失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中,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功能和特长,为学校教育增添一抹亮色,为未来社会培养健康的人,培育其人文情怀。

3.历史的广度。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每一代人,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今天的教育,连接着昨天的历史,也连接了未来的梦想。教育要培育学生宽广的视野, 今天的这一代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既有世界的眼光,也有历史的意识;既有现实的关照,也有对传统的深切情怀。这种历史的广度,从小处着眼,是要承接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一个区域的精神文脉,从大处着眼,是不仅需要养成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深厚的历史感,更需要有立足于世界文化、文明和历史之广大沃土的自尊和自信。

4.人性的温度。教育要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人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为成长中的年轻生命注入一种温暖的人性力量,一种文化关照的温度。我们期望每一个莘莘学子,能够经由学校、课堂以及教师精心开发的课程,发现自己内在生命中美好的东西,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通过《老照片中的民国往事》,引导学生从“生活史”角度去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民国,理解民国色彩斑斓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为现实生活提供直接参照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我们开设《〈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通过原著导读、名句赏析、问题与讨论、资料链接、感悟提升、作文考评等多个环节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读薄了《论语》,积累了诸多修身养性的道理,更使学生在沉静的思考中,读厚了《论语》,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得到延展, 丰富的人文滋养得以汲取。”[5]我们通过《古典诗歌中的草木形象》,不仅可以通过对于草木的观察、 亲近再一次感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更可以进一步感悟和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赏析,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真善美”。

在浙江省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之际,面对选修课程开发这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课题,我们需要认真地加以总结、反思。希望选修课程的开发, 在量的基础上,实现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这正是我们基于“一本二体三维四度”的架构,对选修课程进行深度开发的一些粗浅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关于加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意见.浙教基〔2013〕49号,2013年5月15日.

[2]刘希平.把更多课程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2-9-11.

[3]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贾桂强.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以浙江省网络推荐课程“《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的开发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篇3: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 拓展类 校本课程建设 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 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 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5] 卜玉辉.中职学校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6] 曾雪秋.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校本课题研究总结[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篇4: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一、课程内涵目标

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是指对必修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那一部分内容进行开发, 通过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挖掘、延伸、拓展与提高而形成的选修课程, 是必修课程不足的弥补。目标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厚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其课程理念是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引领专业方向、发展个性潜能。

二、课程开发原则

1. 补充原则。

围绕必修课程未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那些空白、盲区进行开发, 弥补教材缺失, 丰富教材形式, 拓展教材内容, 延伸教材空间, 加深教材内涵, 细化教材知识点, 改革课内课外教法, 让课堂更精彩更丰富, 让教育内涵更深刻更厚重,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厚实学生的基础, 最终达到让学生主体生命充盈和丰厚的目的。

2. 生本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发展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 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尤其重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或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 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 情感的提升, 个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3. 多元原则。

课程建设目标上体现多维性, 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多层次, 课程实施形态和课程资源开发上体现多途径, 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体现多样化, 课程评价方式上呈现多元化, 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4. 校本原则。

基于学校生源现状, 本着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与突出学校文化特色, 立足学校已有基础, 充分挖掘语文教师课程开发潜能, 鼓励语文教师从知识结构、个性特长、人生经验等方面进行开发。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努力做到依托校本教育资源, 适合教学对象认知水平,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三、课程开发方式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 课程开发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的修改, 有选择地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一方式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求最低, 也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一种, 主要任务就是选择模块的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选修课划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 并对每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每一系列有哪些模块, 课程标准仅做了部分示范性举例, 供课程开发者思考。

据笔者查阅, 目前许多国家或地方出版社, 依据课程标准选修课课程目标以及“教科书编写建议”、选修课举例等相关内容, 组织力量开发了供学校选择采用的选修课教材。这些选修课教材, 都是按照课程标准划分的五大系列编写的, 在各系列下设若干模块, 一个模块一本教材, 当下约有六十余种。这些教材尽管还不成熟, 但已经给教师开设选修课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资源。教师可按照课程标准选修系列目标要求, 结合自己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软硬件的现状, 在各出版社提供的选修课教材中进行选择使用。

二是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的修改、补充与拓展, 或者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 或以拓宽课程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这一开发方式的重点是“取舍加改编”, 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较高, 除了课程取舍选择外, 还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取舍选择好的选修模块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比如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一书, 共九个单元, 每单元二部作品, 内容丰富, 选编精当, 涵盖了古今诸多名家的代表作, 但要在一个学期内教完绝无可能。笔者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点, 依据学生的学情并结合浙江省历年高考小说文本考试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对本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重组, 再实施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也叫二次开发, 这种改编必须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在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系列各模块的开发中, 这种改编是最实用的一种方式。

三是课程创编。课程创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的开发, 它由学校或教师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开发, 这一方式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 即课程新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要素, 都要学校或教师自主完成开发任务。这一方式开发的课程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教师特色, 学校、教师最有创造空间, 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要求也是最高。

四、课程开发内容

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应该开发些什么内容, 有没有指导意见?笔者以为政策指导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语文必修教材所缺少不全的, 就是选修课程需要开发的。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发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群为例, 作些阐述, 权当抛砖引玉。

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重组、整合, 在全面落实国家必修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开发出了三个层级六大类的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供学生自主选择。

三个层级是基础型、拓展型和提高型。

基础型。宗旨:夯实共同基础。强调对语文思想的教学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构建必修课程核心知识结构, 夯实语文基础,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促进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实现层次递进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型。宗旨:满足个性发展。旨在拓宽学生语文知识基础, 强化素质, 培育专业兴趣, 了解文学文化等领域的前沿动态, 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方向, 为学生提供后续学习和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和眼界。

提高型。宗旨:体现术有专攻。提高型选修课程是针对有潜质、有较高志向、有特殊语文课程需求的学生群体而开设的, 如语文学科竞赛课程、大学自主招生辅导课程、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等,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六大类是教材拓展类、知识综合类、探究创新类、网络信息类、乡土文化类、交流表达类。

1. 教材拓展类

(1) 开设缘由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知识点的传授, 知识点的落实在常规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架空基础知识大谈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提高, 无异于舍本逐末, 再完美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鉴于此, 我们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教材的体例, 建立一个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教材拓展类选修课程群, 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加深, 能够在落实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程目标

(1) 让学生获得教材缺失的部分知识,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更细化地掌握教材知识点, 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中获得应有的提升。

(2) 在扎实落实教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文本的感情世界产生沟通与共鸣,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课程内容

2. 知识综合类

(1) 开设缘由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 应该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鉴于此, 我们根据知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整合现有课程、参照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动创造精神的基础上, 构建了知识综合型课程群。

(2) 课程目标

(1) 联系社会生活, 沟通古今中外, 面向未来世界, 了解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 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

(2) 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增强思维的综合分析力、判断力与推测力, 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整理生活, 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综合思考。

(3) 课程内容

3. 探究创新类

(1) 开设缘由

高中语文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以生动的、丰富的、实践的、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创造的选修课内容, 帮助学生变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注重对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方法的掌握,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课程目标

(1) 拓宽学习视野, 变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注重对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方法的掌握, 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 培养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思维习惯, 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激发潜能, 增强创新信心, 提升创新精神, 充分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3) 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唤起个性化创造意识, 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3) 课程内容

4. 网络信息类

(1) 开设缘由

电视、网络、MP3等大众传媒的普及, 让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动态的、色彩斑阑的世界, 特别是对汉语的演绎更是别样精彩。语文教学就应密切关注现代传媒, 适度地将现代传媒引入语文教学, 利用它所提供的资源服务于语文的教与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时空立体化,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 课程目标

(1) 关注现代传媒, 学习、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将其应用于语文学习, 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 提高语文学习的速度与效率。

(2) 培养搜集、筛选、传播、创新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高效阅读及表达的能力, 培养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 在信息获取、交流和利用过程中获得价值认同, 从而提升对语文信息的鉴别和批判能力, 为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奠基。

(3) 课程内容

5. 乡土文化类

(1) 开设缘由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 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乡土文化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 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 会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结构, 增强教学趣味, 拓宽学生视野, 激活学生情感, 感动学生生命, 和谐课堂教学。

(2) 课程目标

(1) 理解乡土文化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认真学习乡土文化, 积极参加发掘、整理乡土文化活动, 为丰富乡土文化作出贡献。

(2)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增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时代责任, 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增添语文学习趣味,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 唤起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区域认同感, 增强传承、发扬、保护本地文化的意识和利用以及开发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

(3) 课程内容

6. 交流表达类

(1) 开设缘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作文指导, 是在五个大模块的二十个专题之后, 附加了以“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为体例的写作教学内容。这种编排填补了高一至高二一个半学年的时间里作文教学在“教材”方面的空白, 让作文教学有了抓手。但是, 每一写作专题完全跟着专题内涵来设计写作内容, 几乎不考虑文体写作需求, 这样, 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 (以人文内涵为专题) 的制约, 使用起来就出现了写作指导几无序列与系统性的问题。教材编排的无序, 导致指导的随意、散漫, 学生的写作也跟着无序、散乱, 文体规范的达成也就往往落空。为了有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 写作框架的建构, 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我们构建了交流表达类选修课程群。

(2) 课程目标

(1) 学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研究性作文及常用实用文体的一般写法;学会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高考作文的一般写法。

(2) 增强写作兴趣, 增加写作积累和写作技能,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提高写作能力, 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3) 养成积极参与生活的态度,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养成真实表达情感的习惯, 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3) 课程内容

篇5: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选择学科交叉气氛活跃的工科类专业, 开展在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探索与实践的教研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大交叉, 促进各学科的相互借鉴与发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活动的主体, 信息的传递模式单调地呈现为教师向学生的流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和贡献很小, 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对培养工科类交叉学科学生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显然十分不利。而发现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符合工科类交叉学科专业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

1 发现式教学法思想

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思想, 后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从20世纪50年代起积极倡导而被当代国际教育界普遍接受[2,3]。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对知识的认识过程, 即让教师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自觉对情境发问、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包括主动研究客观事物属性、主动发现事物发展起因和事物内部联系、主动找出科学规律) 、最终建立自己的认知并进一步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这种教学模式与室外教育和源于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享有共同的哲学基础[3]。

针对发现式教学理念, 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发现式教学理论的理解主要有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知教学论、试悟学说、顿悟学说、假设法和探究法教育思想[4]。发现式教学的现代学习观主要强调学会学习[5], 基于对学生独立人格和探索精神的尊重, 为学生蕴藏在心灵中的创造的种子提供一种适宜生长的环境, 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提高其分析、动手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流程方面, 布鲁纳认为发现式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即教师为学生创设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查阅文献并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自觉主动将假设付诸理论或实践并检验其真实性价值、进行检验结果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反复模拟训练以进一步拓展知识深度及广度[2]。在操作程序上,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由模拟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而展开的。在教学内容上, 发现式教学模式开设一系列学科课程并加以结构化处理, 以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教学形式上, 发现式教学可分为案例式、社会调查式、情景模拟式、项目式和竞赛式等多种方式[6]。

2 发现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关于发现式教学理念实施策略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还缺乏与学科特点匹配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的支撑, 仍有如下几个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 关于发现式教学模式中主体如何界定。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教师中心论”, 与之不同的是发现式教学模式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发挥认知主体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学生被确立为主体, 但教师的角色发挥仍然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传统教学方法经常会受到学生的各种抱怨, 但即使采取了发现式教学模式, 如果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极主体地位, 不对学生的探索发现进行认真策划和精心引导, 单一的发散型教学活动将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收效甚微[6,7]。因此, 依据工科类交叉学科特点界定发现式教学模式中的两极主体, 确定这两极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责和权重, 是发现式教学模式能否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

(2) 关于发现式教学模式应用场合的相关研究。虽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具有一系列优点, 但同样具有一些局限性。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穿插进行, 发挥各自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 是决定发现式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正如传统教学方式也具有单位时间内输送的知识容量大、知识系统性强等优点。

(3) 发现式教学模式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更是对教师教授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的两极主体, 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两条信息回路。一条是知识信息回路;一条则是情感信息回路;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 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客观反应教学质量的好坏, 更在于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对发现式教学模式正确应用的重要保障。

3 发现式教学模式构建过程

(1) 发现式教学模式中两极主体确立和界定。

如前所述,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在这一活动中, 没有配角, 两极都是主角和主体, 要同等重视并让两极主体各自发挥正确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始终明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 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和把握教学节奏;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导会设立一个正确的框架, 避免学生的盲目发现。同时, 教师会对学生的发现活动进行评判, 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发现。学生在发现式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他们需要自己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对结果进行判断直至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 终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独立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发现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并存与穿插。

在工科类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中, 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知识并重。对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 这时应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确保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和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高密度、大容量。对应用性知识的学习, 应注重发现式教学模式, 在教师精心设定的主线下让学生实现“有所究、有所想和有所悟”。 两种教学模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将教学活动的效果最佳化作为目标。

(3) 发现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在于它既是教学质量好坏的评判依据, 又关系到教学模式中两极主体下一步工作的积极性。发现式教学模式效果的好坏不能简单以教师评分或学生评价来衡量, 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是否真正获得了提高, 很难给予定量评判。该申请课题拟在学科交叉气氛活跃的工科类专业中, 选择以一至两门专业课程为例, 给出对应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评价指标谱图;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总结工科教学中具有普适性的评价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4 模式成效

选择学科交叉气氛活跃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探索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工科学生素质拓展中的实施策略并进行多样性实践, 在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等多个领域开展模式的运用、验证工作。如在三年内指导本科生完成三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分别为刘金同学主持的《7075铝合金再结晶型软化流变行为及在大型锻造模拟中的应用》、陆栋的《双轮强旋速度对铝合金筒件壁厚减薄率的影响研究》、王波的《超高强度钢板高温流变行为表征及在热冲压成形模拟中的应用》, 三个项目全部获得优秀一等奖。指导了曾小敏、付诚、黄小双三个本科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本科生发表CSCD核心论文三篇、SCI检索论文一篇。

参考文献

[1]郑文涛.高等学校交叉学科建设: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9 (2) :20-25.

[2]乐健“.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差异比较[J].语文学刊, 2007 (12) :108-110.

[3]Simth 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allenge education[M].Roland C, Havens M Hoty, 1992.

[4]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 2005 (6) :52-56.

[5]迈克尔·普林斯.归纳式教学法的定义、比较与研究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4) :13-17.

[6]赵清正.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课题博览, 2007 (3) :16-19.

篇6: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关键词:电磁场仿真技术,学科拓展课,教学思考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 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学科拓展课程。

多个理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可能会与电磁学打交道, 但是电磁学问题普遍具有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特点, 而利用数值方法对电磁学问题进行模拟仿真是理解电磁学物理现象的有效途径, 学习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宽他们的视野很有帮助, 也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作者们响应学校号召, 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开设了《电磁场仿真技术》这门学科拓展课。在课程开设前, 我们对课程做了认真的规划,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又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我们在实际开设《电磁场仿真技术》这门学科拓展课中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应策略, 为改进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1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专业基础

由于素质拓展课是面向外院的一种选修课, 这势必导致学生来自于非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比如, 我们这学期的学生就有理学院的学生, 自动化学院的学生, 还有材料学院的学生等。《电磁场仿真技术》特别适合于已经学过《电磁场理论》这门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课的学生学习, 而上课的学生均没有学过该课程, 这给电磁场仿真技术的学习带来困难。

1.2 老师对学生的专业不了解

由于选课的随机性较大, 这导致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作为老师, 我们希望所开设的《电磁场仿真技术》可以对学生的专业有所帮助, 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 寻找这门课能与他们所学专业可以结合的地方。但是, 术业有专攻, 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认识较深, 而对其它专业认识较浅, 这给我们因材施教带来困难。

1.3 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学生对必修课比较重视, 而对学科拓展选修课不太重视,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别的素质拓展课落选, 而又为了达到毕业要求才选了这门课。这部分学生本来对这门课就兴趣不大, 所以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容易不集中。众所周知麦克斯韦方程是非常抽象和复杂的, 导致《电磁场仿真技术》这门课难度较高, 这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上课走神。

2 采取的措施

2.1 多位老师上课

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 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的《电磁场仿真技术》课对学生的专业有帮助, 我们采用教学团队的形式来上这门课。我们的教学团队共有三位老师, 虽然都是同一个专业领域, 但是研究方向不同, 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这种差异恰恰可以让整个教学团队具有更宽广的知识结构, 利用不同老师的长处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

2.2 调整授课内容和顺序

在这门课的前期规划时, 我们打算以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和频域矩量法这两种经典算法为切入点, 讲述如何对电磁学问题进行仿真和求解, 并让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仿真程序以真正理解电磁仿真技术的原理, 最后了解基于这两种算法的商用仿真软件。但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晦涩难懂电磁仿真原理又并不太感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和顺序。将纯粹的理论讲解部分压缩到总课时的1/4, 并且放在整个课程的最后, 我们在课程的前3/4部分主要讲授如何使用商业电磁仿真软件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对于素质拓展课, 我们认为采用这种“先应用后理论”的教学顺序更为合理。“先应用”可以让电磁仿真和实际工程问题联系在一起,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尽快让这门课与学生们的专业背景结合起来。“后理论”的目的是对“先应用”的补充, 掌握一点理论可以更好地应用, 也增加了该课程的理论深度。针对材料学院的学生, 我们还特意介绍了特殊材料制成的微波器件, 使其对材料学科在电子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深入了解。

2.3 改进授课方式和手段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足, 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加强教学效果, 我们改进了授课方式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会特意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电磁仿真的例子, 例如路由器、电视机、收音机和汽车上所使用的天线等, 使电磁仿真问题来源于生活,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授课方式上, 我们不单单使用幻灯片, 还会插播一些视频, 比如拆解手机以介绍手机天线、如何增加手机天线的信号强度等。将生活中的天线带入课堂, 例如对讲机中使用的单极子天线, 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实物模型来掌握知识。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教学效果。由于学生较少, 我们有条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笔记本到课堂, 让他们装上仿真软件一边学一边做, 既容易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又能让他们学习完之后马上获得应用上的感性认识。

2.4 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

学校要求学科拓展课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60%。对于平时成绩, 我们在抽查课堂出勤率的基础上, 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的表现。告诉学生我们的考查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平时上课时的到课率、注意力、以及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军.素质拓展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 16 (3) :142-144.

[2]孙静华.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0 (10) :186.

[3]闫梅红, 张鸽.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8) :98-100.

上一篇:加强党内问责工作研究下一篇:母亲唯美语录